萬歷十五年讀后感感悟(精選17篇)
毫無疑問《萬歷十五年》開創了一種新的大歷史觀,脫離編年史以時間順序編撰的流水賬和《史記》等側重史料堆砌的傳統。接下來小編yjbys給你們帶來萬歷十五年讀后感感悟(精選17篇),歡迎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感悟 1
《萬歷十五年》作為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的代表作,以別樹一幟的風格,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歷史敘事方式,多年來備受推崇。近日重溫本書,將個人淺見略記如下。
本書創新之處
初次閱讀就感受到其與一般史學著作的明顯區別。一是體例新,化整為零。有別于傳統的編年體、傳記體寫法,以萬歷十五年為切入口,集中闡述期間發生的重大事件和關鍵人物,史料佐證豐富,內容詳實有趣。二是視角新,以小見大。選取萬歷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戚繼光、李贄幾位關鍵歷史人物,濃墨重彩加以剖析,字里行間卻又蘊含了對當時明朝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領域的思考。三是筆法新,敘議兼備。書里不局限于簡單的歷史敘述,還包含了大量的人物心理刻畫和背景分析,使本書更具觀賞性和可讀性?偟膩碚f,本書開創了一種新的歷史敘事方式,更易為普通大眾理解和接受,往后的許多史學暢銷書如《明朝那些事兒》等,在寫作風格和手法上都深受本書影響。
本書局限之處
作為非專業讀者,在閱讀中對本書局限性的認識,主要基于以下兩方面的思考。一方面,是對歷史整體性的質疑。眾所周知,歷史從來都是一個連貫發展的整體,截取其中某一年份作為橫斷面加以分析,如果沒有較為全面的.歷史基礎知識作為支撐,難以在宏觀上進行統攝性把握,容易得出有失偏頗的結論。比如文中對明代文官體制的種種分析,如果不上溯到歷代統治集團和統治方式的歷史演變,就難以認識到其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容易得出弊病叢生、毫無建樹的主觀印象,進而全盤否定,產生片面理解。另一方面,是對敘述客觀性的質疑。本書在敘事中穿插大量的心理旁白和描述,雖然在文字上引人入勝,但平心而論,畢竟只是作者個人的主觀表達。盡管基于史料作出,與真實人物心理也必定產生誤差,加上作者為佐證觀點而進行的選擇性剪裁,很容易影響、或者說引導讀者對某個人物、某個事件的獨立判斷,在立場的客觀性打上問號。
本書啟迪之處
本書對明朝的衰落進行了深刻反思,王朝治理中的痼疾顯而易見:一是道德治國的高度形式化。實際運作的“潛規則”與之明顯相背離,簡單講就是說一套做一套,治理體制上彌漫著虛偽與分裂的氣氛。二是治理體制的隨意性與模糊性。在官員選任、政績考核、經濟管理、軍事建設等重要領域,職責不清、主觀臆斷的現象屢見不鮮。三是重人文倫理、輕技術革新的整體傾向。與高度發達的人文社會成果相比,技術進步上的革新嚴重滯后,且缺乏必要的生長土壤和空間,使得明朝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和制度革新方面日見疲態,最終在歷史興替的浪潮中走向沒落。
知古鑒今,從對道德治國高度形式化的反思,可以推導出當下建設法治國家、法治社會的必然性;從對治理體制隨意模糊的反思,不難得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性;從對輕技術革新之沉重代價的反思,顯見當前技術變革和制度創新的關鍵性。史鏡高懸,其訓朗朗,這或許就是本書最大的啟迪。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感悟 2
淺讀《萬歷十五年》,只覺得看到了一條銹跡斑斑的長鏈,每一個人都是其中一鏈,就連皇帝也未能幸免。書中代表性的人物也僅僅是其中較出眾一環,僅僅如此,他們無法做出任何改變,任何變動的意圖都會引起其他鏈條的劇烈抽動而導致失敗。因此,他們只能靜靜感受長鏈的涌動,目送著它的氧化。
在其中,萬歷皇帝尤使我感到悲哀。
從小便被浸潤在儒家文化之中,萬歷一直都在被教育著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皇帝,而皇帝的一舉一動都要符合道德規范,這個國家的制度也是由道德堆砌而成的,任何政事一有違道德便會引起言官們自持道德來批評上諫。這也許就是一切悲劇的根源。
經歷過了對張居正的清算、立儲風波等等,萬歷似乎也認清了帝國政府的原則,認清了一個皇帝真的職能,明朝文官幾百年形成的傳統使他成了一個帝國延續的象征,只是一個被供奉在神壇上的像,可以對他上香匯報,卻絕不能讓他走下神壇干預各個事務,倫理道德的重壓讓他壓抑,讓他寂寞,他想反抗,可從小被灌輸的理念,讓他無法像正德一樣叛逆得成為一個“昏君”,因此他選擇了消極怠工來對抗。也許起初只是一種報復,而后便漸漸演變成了一種厭倦。但造化弄人,他的“無為而治”竟延續了如此之久,貫穿了整個王朝的余暉,也使其沒入了無際的深淵。
或許在歷史上,他是個昏君,對于官員們,他只是一個必要又不需要的'存在,但切身地去看,他只是一個山窮水盡的制度的犧牲品,他只是高墻前面一個脆弱的雞蛋。
制度,一個個王朝依靠它,從初生到風華正茂,制度的完善,卻也在越來越腐朽的進程之中,令王朝從風華正茂到走投無路,進而崩潰。而這王朝的末世皇帝,只有被這制度絞殺的份。制度塑造了一代人,卻又毀滅了一代人。歷史也便在制度一代代輪回之中默默前行。
數百年后的我回望,只感到一種無奈,為人與制度的不相容,為人抗爭的無果。
歷史用寥寥幾筆記下了那些孤獨的站在頂端的人們,功過了然,卻遺忘了他們面前的種種。泛黃的紙張愚弄,欺騙了多少人?權力背后是如此落寞蒼涼,這又誰人能懂?
人,不過是制度下的產物。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感悟 3
“讀史可以知興衰”,這句話出自于《舊唐書魏征傳》的“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于是,我翻開了《萬歷十五年》。
《萬歷十五年》是黃仁宇先生“大歷史觀”的經典著作,最先出的英文版標題: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翻譯過來就是:1587,無關要緊的一年。1587年,明萬歷十五年的中國,談不上風雨飄搖,更不能說是病入膏肓,這一年,實在是平淡無奇。但作者從萬歷皇帝、首輔申時行、世間已無張居正等多個章節展開話題論述了萬歷年間的諸多方面,萬歷十五年雖看似為平平淡淡的一年,但這一年之后好多小細節的變化卻掀起了巨大的時代波瀾。歷史的魅力不僅僅在于巨大成就的造就,還在于事物肇起之初處于醞釀中的有機結合和變化。下面,我從章節中的前三個人物來談談我的閱讀感想:
首先,萬歷皇帝。他年幼即登上寶座、繼承大統,自小聰慧過人、學習刻苦,立志成為一代明君,開創一個繁榮昌盛的時代。在首輔張居正的調教下,經過多年的精心求學,取得很大的長進。一方面,張居正生前,萬歷皇帝對他充滿尊敬之情,對他精心敬業的奉獻精神大加贊揚,并且把一些名貴的珠寶和進貢上來的物產賞給他,以對這種大臣的扶持表示百般地感謝。另一方面,張居正死后,萬歷皇帝對張居正的怨恨卻遠遠蓋過恩情,堅決地清算張居正各種過失,甚至恨不得鞭尸。這樣的反差不僅是來自于對張居正掌權過度的強烈反彈,更是心理崩潰的一種體現。萬歷皇帝的職業生涯讓我看清了身為九鼎至尊的皇帝也是有苦難言,更多的只是作為一個上層階級的代理人,而不是我們印象中唯我獨尊、號令天下誰敢不從的帝皇形象。例如,在立儲君這一問題上,大臣與皇帝之間爭執多年,最終以萬歷皇帝的沉默和消極抵抗結束,使整個朝廷失去了勵精圖治的機緣。
其次,世間已無張居正。從黃仁宇先生的描述中,不難看出張居正宏偉的政治理想抱負。他精心調教、嘔心瀝血輔佐萬歷皇帝,在施政方面大刀闊斧的改革,讓死氣沉沉的明王朝開始漸漸煥發生機。但是他的'改革觸犯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而在行為作風道德操守方面又嚴重違背了當時的道德規范,對別人的苛刻要求與對自己的奢侈鋪張形成鮮明對比,讓他在道德層面完全地站不住腳。上到官僚階級,下到黎民百姓,想要攻訐對立者,就要首先占領道德的高地;蛟S這就是集權體制下的游戲規則。雖然張有功有過,但從對當時國家的治理而言,我仍感慨可惜了張居正的改革,倘若他的改革能夠進行下去,明王朝必定迎來又一繁華盛世。
最后,首輔申時行。作為張居正的繼任者,申時行并沒有繼續張的大刀闊斧式的改革,而是實行較為和緩地施政方針政策。他認為:“作為首輔,寧可被視為大和事佬,甚至被批評為犧牲原則的政客,但他堅持他調劑折衷的原則!彼_實看透了國家為解決問題而設立文官,但國家的最大問題也就是文官。而奇怪的是,以張居正的精明練達,竟忽視了這樣基本而簡單的事實。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申時行有成功之處,他的和緩政策為其營造了平和的政治環境。張居正把所有的文官擺在他個人的嚴格監視之下,并且憑個人的標準加以升遷或貶黜,因此嚴重地威脅了他們的安全感。相比之下,申時行對參劾過自己的官員概不追究,甚至還建議其中的幾位官員晉級。因此,申時行得以善終,而且退隱歸鄉后,大壽時仍受到萬歷皇帝的恩賜。
以德治國,道德終會成為一些人爭權奪利、玩弄權術的工具。一個國家要有科學合理的政府機構,構建完善的法律體系,依法行政、依法治國,才能保持政府的工作效率,國家這部機器才能更有序高效地運轉、快速地發展,變得更加富強、民主。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感悟 4
讀史使人明智,初讀《萬歷十五年》,心中總是憤慨萬千,直至讀完才明白一些其中內容,說懂只能是貽笑大方,如下只能稱為一些個人心得。
“公元1587年,在中國為明萬歷十五年,論干支則為丁亥,屬豬。當日四海升平,全年并無大事可敘,縱是氣候有點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間時疫流行,旱情延及山東,南直隸卻又因降雨過多而患水,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但這種小災小患,以我國幅員之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只要小事未曾釀成大災,也就無關宏旨?傊,在歷史上,萬歷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從萬歷皇帝、申時行、張居正,再到萬歷皇帝、戚繼光、海瑞到最后的李贄,這一段幾乎在每章都有寫到。本書以六個歷史人物的失敗來起筆,然后以萬歷十五年為切入點,來映照整個明朝的命運。帝國的滅亡在這一些已經注定好了結局,失去了最后扭轉乾坤的最后機會。
此時,帝國經歷了200多年的統治,文官集團已經達到了統治的巔峰,制度已經僵化,朝廷的`管理已經失去了控制,而作為帝國的主宰萬歷皇帝也成為朝廷所需的一個吉祥物,以致帝國在缺少早朝的25年都能順利運轉下去。這一年萬歷皇帝即位已經15年,從9歲孩童,到如今正值盛年,終于有了清晰地感受,無能為力。這一年,張居正逝世已有5年,在這一個不需要丞相的時代,其人也是無可奈何。這一年申時行任首甫已有五年,依然用自己的“陰陽”之法來維持整個朝政的平衡。這一年萬歷皇帝才值24歲就已經成為了活著的祖宗。這一年一代清官海瑞溘然離世,堅守一生,卻始終游離世界之外。這一年,一代名將戚繼光也走了,文武雙全,卻也逃不過這時代的軌跡。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感悟 5
黃仁宇用其獨特的視角,將明朝晚年,即萬歷十五年,作為切入口,對這段歷史進行了別樣的解讀,1587年,一個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年,在其中發生了許多為人們易于忽視的事件。而在黃仁宇眼中,這些事件雖然表面看來無關緊要,但實質上卻為明王朝最終走向沒落,埋下了禍端。其新穎的視角給后人帶來了新的啟示。
縱觀全書,每位人物都力圖轉變,卻最終都被文官體制所束縛,以致明朝發展在萬歷十五年幾近停滯。書中以萬歷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戚繼光、海瑞和李贄等歷史關鍵人物為代表,著重挑選具備后世參考價值和社會歷史性的'事件進行闡述。
受孔子儒家思想的影響,且吸取秦朝重法而短亡的教訓,自西漢以來儒家在各代王朝的地位就直線上升,但治國不能一味只用道德,還需法的約束,所以到明朝就逐漸形成了表儒暗法的治國之道,但道德還是高于法的,從明朝官員遇到不能用法決斷的問題時,則用道德來衡量這一點就能看出。
但當道德在社會中占比分量太大時,就會產生表面上人人追求道德,而私底下人們都為自己謀取私利。海瑞就是典型的范例,官員一邊把他標榜為人民楷模,要人人都學習其精神,一邊卻想把他架空,認為其是個麻煩,從書中“海瑞的死訊傳出,無疑使北京負責人事的官員大大地松了一口氣,因為他們再也用不著去為這位大眾心目中的英雄——到處惹是生非的人物去操心作安排了”就可以看出。
我想《萬歷十五年》之所以能夠在如今,還能受到許多人們的喜愛,是因為它還具有現實意義,人們不僅可以了解這段歷史,還可以從中吸取經驗,對當今生活進行反思和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感悟 6
看完了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對萬歷年間的歷史有了一些認識。
歷史書上的內容總是干巴巴的,遠不如這些書內容有趣且容易被人理解。不過,總體來說,黃仁宇的說,還是相對偏學術一點,如果硬要扣字眼,讀起來還是很費解的。所幸現在又不是學生,可以像晉代陶淵明一樣讀書——不求甚解。
整本《萬歷十五年》基本上是以張居正展開敘述的(萬歷皇帝朱翊鈞反倒是無關緊要的角色)。張居正在萬歷年間可真是叱咤風云雷厲風行說一不二的人物。∷拇_做了那么多好事,但是,同時也積下了太多的個人恩怨,以及與文官之間難以協調的矛盾。他死后的下場,讓人有一種深刻的感悟,那就是做事的時候,一定要給自己留后路,否則“連死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他的內閣身份讓他權傾一時,但是,卻不可以權傾一世。這也充分證明了,花無百日紅,當然。他的結局,也遠沒有申時行好——盡管在外人看來,申時行過于老誠,穩重,懦弱,怕事。
可是,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為人處世的方式與方法。畢竟百人百xing。申時行所處的環境,以及他所受到的教育和他的修養決定了他必須采取那樣一種妥協的方法,來處理文武官員之間本已不可協調的`矛盾。依我看來,這反而是最高的智慧。至少,從最后的結局來說,申時行得以善始善終。這絕對得益于他四平八穩的性格。否則,他一定會比張居正死得更慘!
得饒人處且饒人?墒菑埦诱龥]有做到這一點。沒辦法,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他改不了的。時代造就了他,但是也毀滅了他。這是《萬歷十五年》看后給我的最大的啟示。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感悟 7
《萬歷十五年》是黃仁宇先生的一部明史研究專著,也是他的代表作。
萬歷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當年,在明朝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于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關系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
作者認為:“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弊髡呓沂境隽嗣鞒m然當時國力強盛,但已經開始落后于世界先進國家的原因。
有評論說:它是一面鏡子,照見了我們的前輩,古時候的讀書人,或者叫作儒生們,是怎樣作人做事的。古往今來的讀書人,從經典里學到了一些粗淺的原則,覺得自己懂了春秋大義,站出來管理國家,妄斷天下的是非屈直,結果把一切都管得一團糟。大明帝國是他們交的'學費,大清帝國又是他們交的學費。老百姓說:罐子里養王八,養也養不大。儒學的罐子里長不出現代國家來。萬歷十五年是今日之鑒,尤其是人文知識分子之鑒,希望他們讀過此書之后,收拾起胸中的狂妄之氣,在書齋里發現粗淺原則的熱情會有所降低,把這些原則套在國家頭上的熱情也會降低。
通讀下來,戚繼光給我的印象最深。后來又讀了有關戚繼光的其它史料,感覺戚繼光雖是個偉大的民族英雄,但他也并非剛正不阿,也懼內,也和當朝首輔張居正拉關系。總之,人無完人。英雄也是一個平常的人。
歷史是一面銅鏡,但遺憾的是,歷史在不斷地重演著,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感悟 8
讀《萬歷十五年》,讓我這個本沒有歷史觀的人耳目一新,腦洞大開。作為“一本老的好書”,成功地幫我釋放了仇恨,對那些刻板乏味的“新的爛書”——歷史教科書的仇恨。恰好前幾天還和朋友發牢騷:我們學習歷史的過程其實并沒有幫助我們形成歷史觀,歷史課本用千篇一律的套路式手法麻痹了我們的神經,遮蔽了我們的視野,當然也怪自己不求甚解。
黃仁宇的《萬》的開篇和敘述方式在我看來具有《百年孤獨》之于小說寫法的魅力。將歷史抽絲剝繭,娓娓道來,活生生的一個個歷史人物躍然紙上。沒有讀過類似的書,會讓人產生時空錯覺,那些細致入微的描寫:萬歷皇帝的無奈和任性;海瑞、戚繼光從政治軍的理念;張居政的成與敗……拉近了我們與歷史人物的距離,閱讀感覺上像小說一樣容易上手。
可惜黃先生的大歷史觀:歷史上表面看來極易忽視的事件(這正是我們的教科書所干的事),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由于我知識的匱乏和認識的片斷性,所以無法融會貫通。甚至還有一些不同與作者的看法。
他寫作本書的落腳點是,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個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無法補助技術之不及。我反倒認為,在我們沒有更加系統、科學、完善和有效的制度之前,不妨放低身段,用好這幾千年的精華。當今的很多組織追求的高、大、上,實際上是空中樓閣,遠遠沒有中庸的申時行來的實在。當然,這一點都不會影響我對這本書的好感和認同。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感悟 9
宋明兩朝江南經濟都是很活躍的,但是經濟上的發達被沒有倒推政治上的破局,展現出死局。其實是缺乏張居正那樣的經世之才的破局者。張死后一直沒有掌控全局的首輔,可以避免皇帝與大臣之間的內耗。申時行作為太極高手,非常清楚自己面臨的現實,在皇帝與大臣之間充當和事佬。其后的首輔們均不能做到如此。內耗不斷,君臣二心,再加上大臣之間的派系爭斗,使得朱家朝廷沒有能力從民力發達的江南抽取資源。先是改革與守舊之爭,后是宦官與東林黨人,尤其是后者。需要注意的是魏忠賢這個人,官方定位大奸大惡之徒。我認為是片面的,實際上他是張死后唯一可以掌控一切的人,因為碰上了一個熱心建筑事業的皇帝。
仔細看看魏忠賢“專權時代”,大明朝雖然天災不斷,后金叛亂不斷,但至少可以控制的局面,朝廷可以從江南收取民力資源。崇禎拿下魏忠賢也沒有錯,但是沒有魏忠賢掌控資源的能力,他收回了魏忠賢的權力,但是沒有收回魏忠賢收取資源的能力。這就悲劇了,崇禎太操之過急了,這與他性格有關。權力之所以誘人,是因為權力背后獲取資源的能力。魏之后,東林黨人上臺,這是一群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娼女盜之徒,根本無能力掌握時局。事實上這些出至江南的東林人,本身就與江南作坊主有緊密關系。
中國古代,大多數讀書人都是有錢人家,貧苦人是沒機會、沒資源、沒能力讀書的`。這樣的東林人又怎么會從南方汲取民力、財力以支援北方的戰時呢。實際上宋明兩朝,包括后來的大清朝,江南民間都有豐富的民力、財力,只是中央沒有汲取資源的能力,亡國已成必然。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感悟 10
統治我們這個龐大帝國(明朝),專靠嚴刑峻法是不可能的,其秘訣在于運用倫理道德的力量使卑下者服從尊上,女人聽男人的吩咐,而未受教育的愚民則以讀書識字的人作為楷模。而這一切都需要朝廷以自身的行動為天下作出表率。[1]所以在當時,皇帝和他的大臣,經常以莊嚴美觀的形式舉行各式各樣的禮儀。在這些儀式中,皇帝的許多行為都具有象征意義。而其他人都相信這種象征,決心以行動來使其成為現實。
作為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萬歷也曾經在其兩位母親和首輔張居正的影響下立志勵精圖治,即使他已經厭倦了那些重復的事件和不變的.禮儀,他仍然強打精神參加這些儀式,努力去實現“禮”使人們建立對禮的信任。他接受文官們給他設立的規范,即使這些阻礙著他的個性自由發展。他很難離開皇宮,更不用說是微服出巡,甚至是御駕親征,盡管他可能有軍事才能。然而,在張居正死后不久的反張運動讓萬歷見識到文官的“陰陽”兩面:表面滿口仁義道德,(當然也有一些確實堅持原則的官員,例如海瑞,但這畢竟是少數。)暗中為自己牟利。例如張居正,他滿口節儉,但事實上他的生活極其奢侈。他擁有許多珠寶玩好和書畫名跡,還蓄養了許多絕色佳人。這讓萬歷感到傷心和憤怒。要知道,他雖然貴為九五之尊,但是卻沒有錢賞賜給宮女,只能記錄在冊,等到以后有錢之后再兌現。從此之后,他對道德失去了信心,也沒有興趣再參與那些儀式了,再做出實現“禮”的表率了,他的消極怠工也促使了人們尤其是官員把自己陰的一面表現出來,也就是更為猖獗。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感悟 11
何為歷史?何為大歷史觀?為何要讀歷史?為何要懂歷史?
《萬歷十五年》讀來,像一個個人物傳記,又像一個個故事片段,而他們集合在一起,映射出的是整個明朝,是否也代表了封建制度呢?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語文老師們常說的“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就好像整個人生中最關鍵的幾年或者幾次轉折,區別在于人生中會有人在旁不斷提醒要注意把握住關鍵的重點。而在浩瀚的歷史里,身處其中的人沒有人知道或者察覺,即便察覺了或者也無力改變,歷史的滾滾車輪下,他們或者奮進或者掙扎或者妥協,看似平淡的年份或許就決定了往后的漫長歲月,而平靜中也蘊含著改革與流血。
歷史到底為什么成為了歷史,路線為什么沒有發生轉變,是人的作用還是人沒有發生作用?即便是貴為皇帝的萬歷也似乎只是一個擺設,一個龐大機器下的門面。而門面也累了,也消極怠工了,可是也改變不了他想立三子的愿望,也不能和心愛的鄭妃死后同穴;更別說那個善于打太極、時刻調和著陰陽的申時行了;海瑞這個不合時宜的文官也沒有辦法從根本上改變財稅制度;戚繼光要不是有張居正的.居中調和,連練兵打倭寇的器械和糧餉都成問題,又談何英雄;張居正風光幾何,最后不也是死后清算、妻兒離散;那個落發為僧的李贄,避開了氏族和案牘,卻也只得牢騷滿腹,在矛盾中找不到出路,雖解決了生活清貧的苦惱,卻也只能含恨而去。這一切都讓我想到了太祖朱元璋的兢兢業業和他樸素簡潔的農業社會理想,種種措施、種種預判,到最后或是促成了他最不想看到的江山破碎……
一直以來,歷史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便是他們的借鑒意義,對比古今,剖析中外,人們是否就能夠預測歷史,建筑出完美的發展歷程呢?朱太祖沒有做到,只是簡單的因為所處的階級和時代嗎?站在巨人肩上的我們,就能夠完美避開雷區嗎?能夠聰明一點,明理一些也總是好的吧!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感悟 12
對于所有買書如山倒看書如抽絲的人來說,他的書柜上應該有一半以上是連他自己都不知什么時候買來的而后又從來沒翻過的。當然也有部分人士會在每本自己買的書上寫清什么時候,在那里買的,或者會把買書的清單加在書里!度f歷十五年》這書我是很早就聽說過,手上這本也是很早就買了,早到我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時候在哪買的。直到前不久公司里一位小姑娘要離職,臨走之前送了我本書,《萬歷十五年增訂版》我才想起來,丫,這書我有哎,還沒看呢!然后慌慌張張翻出來把它硬塞進近期的閱讀計劃里。
當時只道是尋常,原本以為這句話只是用于個人小資情調的靡靡詩句。沒想到其實正經用起來,對于一個王朝興衰都是合適的。雖然說我上學時歷史成績和自己其他科目比起來成績還算不錯,不過我并沒有太過喜歡歷史。早先是覺得一群死翹翹的人干過什么事情,和我有什么關系,后來聽了一個說法“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之后對歷史的性趣自然也只停留在拉屎的時候偶而那一本以利通便而已。
關于明朝,說句慚愧的話,如果不是因為這本書是寫的萬歷年間的事情,我對它的`理解最多也只是停留在萬歷是明朝的一個皇帝,明朝有段時間是萬歷年間而已。至于戚繼光,李贄,海瑞,張居正這些人在看這本書之前也只是知道他們都是明朝的,但不知他們其實是一個時代的人物。更不清楚,其實中國古代對于社會機制的設計已經十分成熟,成熟到,就算皇帝徒有其名,不做任何動作。下面的文官機制也能基本上照常運行,它已經將自身內部的人訓練成了它自己的齒輪,不會因為某一個人或者某幾個人的不合作就亂了套,哪怕這個制度是封建皇帝制。
在這個一切照常運轉的皇朝之外,西邊歐洲的一切基本都在被翻新,東邊日本戰國時代進入尾聲,德川幕府開始。北邊的努爾哈赤帶著自己的女真同胞攻城略地。
地球之外的太陽還在照常升起,只是每天都有一點不一樣罷了!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感悟 13
《萬歷十五年》經過記錄在16世紀中國的歷史背景下,萬歷年間朝中上下七零八落的事,折射出以德替法制度的混亂,反映了當時社會,高級官員的悲慘人生。
這本書用傳記的手法敘述了當年張居正他生前得志、揚名立萬,死后失勢、遭掘棺之恥;大英雄戚繼光在張居正生前位至“總理薊州軍務”,在張居正死后罷官家居;名士李贄失勢后,以知府身份掛冠而去;海瑞,一個富有傳奇性的人物充分重視法律的作用并且執法不阿,可是作為一個賢傳培養下成長的文官,他又始終重視倫理道德的指導作用……即便是鄭貴妃、張鯨、馮保、高拱、盧鏜、也統統沒有好結果,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
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無不成為以德替法制度的犧牲品。黃仁宇先生認為:中國兩千年來,以德替法制度,到明代為極限,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
本書告訴我們在以德替法的.封建專制制度下,為民、為官之人是沒有保障的。因為帝王維護或保護的不是他的子民,而是他的統治地位。為了帝國的傳承,帝王能夠犧牲一切,包括所謂的“德”!暗隆弊趾谓,就是執法公正不阿,待人謙虛,對朋友不分高低官職。對底下臣民則應當視如兒女,這就是君王所要有的“德”。
沒有保障的為官之人整天就游手好閑,吃喝玩樂,沒有保障的為民之人不屑為朝廷盡忠,在異族的鐵蹄下,明帝國最終灰飛煙滅。我想一個國家的潮起潮落不全在于國主,民眾才是最重要的,俗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想讓船跑得快,水才是關鍵。順勢的話,朝廷會發展和快,逆勢則會慢,嚴重的話船也保不了。最終,大臣們的貪福之心也所以破滅,居民們的生活保障就得看下一個君王了。
歷史滄桑,萬歷皇帝萬世傳承的愿望隨同歷史的波濤一起消失在我們目光盡頭,漸漸的久遠。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感悟 14
偉人和政治家,誰更值得敬仰?你又想成為誰?張居正太善良,太殘忍;太聰明,太愚蠢。張居正有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他意識到改革必須以摧枯拉朽般的力量摧毀原本的一切,在廢墟上重建。他劍指文官作風,甚至過于嚴厲。他想要富國強兵,百姓安康。他之所以要辛苦鉆營,權傾朝野,是因為不做一個殺伐決斷的首輔,改革必然受到阻礙。即便在這過程中他謀取私利,那么試問做到內閣首輔的位置想要斂財何須至此?
太善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何須大動干戈推行新政?太殘忍,想要根除陳腐做派必然會在當時造成損傷。太聰明,出身貧寒要有多大的才能和城府能坐上首輔的位置,又是怎樣的深謀遠慮能找到國家運行的軟肋?太愚蠢,耗盡了自己的一生,卻落得了滿朝文武的批評,死后甚至成為了攻擊的符號。
所謂錯誤,“張居正的根本錯誤在自信過度,不能謙虛謹慎,不肯對事實作必要的讓步”。張居正從來都沒有錯,只是成為一個偉人和得到善終,中間橫亙著最遙遠的距離。
申時行,大智慧的典范。申時行是處理人際的高手,“沒有忽略文官的`雙重性格:即雖為公仆,實系主人;有陽則有陰。他必須恰如其分地處理此中矛盾!睍r勢要求申時行充當和事老,他就擔任這樣的角色,至于別人的評論如“首鼠兩端”,就只能付之一笑。
申時行是機器運轉的潤滑劑。這個世界需要偉人竭心盡力將光明帶到人們眼前,更需要有這樣的人拼盡全力將黑暗擋在背后。申時行是太極高手,懂得怎樣協調皇帝與文官,以及文官之間的關系,保證思想的傳承和國家的有序。更令人驚嘆的是,做完了這一切,他能夠全身而退。然而,出色的政治家和偉人之間,仍然橫亙著最遙遠的距離。
然而,世間沒有張居正,那么時代永遠不會進步;世間沒有申時行,那么國家將會陷入混亂。為人若如張居正,無愧于心,卻不得善終;為人若如申時行,左右逢源,卻無所作為。
這兩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感悟 15
曾經耐著極大的性子把明朝那些事一本一本的看完了,結果對歷史一點也不敏感的我也只是記住了幾個常見的歷史名人和他們的一些故事
不久前突然興起,想在復習考試之余看些雜書,權當放松罷了,于是又去圖書館借了這本已經有些泛黃的萬歷十五年。
整本書讀完讓我感觸最多的有2點,一個是作者黃仁宇的大歷史觀的觀點,另外就是書中對每一位人物的評價。
先說說大歷史觀吧,它聚焦的'不是一個時代的賢愚得失,因為在這種觀點看來,一個帝王能力是否出眾,一位女子是否為紅顏禍水并不會撼動歷史發展的程序,我們應該拉開視野,去著眼注重群眾運動對社會上的貢獻,這樣更有利于觀察出我們古國社會的形態和構造。
接著是書中每個人物的描寫,毫無疑問,如萬歷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戚繼光,海瑞等人,乃是一代英杰,但因為各自性格的差異,因為時代對各自的局限不同,導致了他們完全不一樣的結局。萬歷變成了文官集團的傀儡,不斷的遏制他的創造力,最后無心開朝,他是時代的犧牲品;張居正因為僅憑個人的喜好厭惡就決定百官的升降,無視文官的尊嚴將他們置于自己的監視之下,威脅了他們的安全感,最后惹眾怒,落得了死后被清家的下場。我最佩服的可能還是申時行,他能洞察皇帝的想法,站在居中人的位置上一邊調和文官與皇帝的矛盾,一邊又讓二者之間互不感覺難受,可以說是一個官場的老滑頭,自保。
所以我覺得吧,人還是要適應時代,當然是處在社會上才是如此,在學校還是有多真就多真吧,所謂的情商,在學校這樣的學習之地確實不該蔓延,因為我覺得所謂情商在學校更多的是一種“虛假的意思表示”
但是又會有多少人和我有一樣的想法呢,更多的只是說一句“哼,現在不學,出到社會就晚了!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感悟 16
這是美籍華人學者黃仁宇寫的一本好書,1979年首先在美國出版,并多次重印。我是在閱讀了王小波的“不新的《萬歷十五年》”一文后,才上網購得此書閱讀的。在讀書中,經過書里提到的文章和人,再去找自己有興趣的書來讀,這種是我自稱為“順藤摸瓜”讀書法。由于這個讀書法,我最近重點購買了一些“讀書筆記”類的書籍來閱讀。
《萬歷十五年》是一本歷史學范疇的書。在我的讀書目錄里,應當是文(文學)、史(歷史)、哲(哲學)三類為主。在閱讀一個人的著作前,最好先閱讀他的.傳記或者簡介,這樣,才會對作者寫作的立場、背景、動因等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有利于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這個也是我自稱為“摸清背景”的第二個讀書法。由于這第二個讀書法,我也購買了比較多的人物傳記來閱讀。
經過讀書,我要建立起自己的讀書方法和閱讀書目體系。
再來談談《萬歷十五年》這本書吧。全書以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為歷史時間的橫斷面,然后講述了與這個橫斷面有關的六個人物――一個皇帝(萬歷)、兩任元輔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一個模范官僚(海瑞)、一個杰出孤獨的將領(戚繼光)、一個自相沖突的哲學家李贄。最終,從作者的大歷史觀得出結論:1587年,即萬歷十五年,表面上無事可記,然而四海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國崩潰的隱患早已埋下,所以,書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杯具性結局(皇帝也不例外),故萬歷十五年的歷史,也是失敗的歷史!
讀了這本書后,引發了我的另一個思考,就是我們此刻一再提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究竟我們民族歷史那個階段、那種機制值得我們驕傲,更值得我們在當今列強環伺的國際形勢下提出“復興”的口號?如果說中國的漢唐盛世值得我們后人“復興”,那么,萬歷十五年的杯具,不是由漢唐而來的嗎?
期望經過閱讀更多的歷史書籍和做歷史的思考,能對以上問題做出解答。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感悟 17
我還太年少,從這紙業中厚重的歷史,只窺得一些野心,聞得一些感慨,也有了一些見解,今與諸君一談。
縱觀萬歷年間,其實有許多想不明道不清的事,為何萬歷皇帝前十五年兢兢業業,后期卻廢于朝政?為何一代首輔張居正有權衡陰陽之術,卻在死后身敗名裂?為何向來寬厚的申時行, 卻被迫乞骸骨?有太多太多的謎團可以在黃仁宇先生的著作中得以解釋。
黃仁宇先生在本書中提到了人有陰陽兩面,于萬歷皇帝而言,陽面在他創業伊始最為凸顯,對各種禮儀照章辦理,在過去的15年,他曾祭天地,祭廟祖,慶元旦,賞端午,他接見外國使臣和謝職對修著有功勛的官員,毛老他還曾檢閱軍隊頒發戰旗,并在一次戰役中獲得勝利,以后接受獻俘。然而于陰的一面,身為皇帝,他不能大刀闊斧的改革,不能立自己心愛女人鄭氏的兒子為太子,不能出去游玩,他只能通過不上朝盡量不與官員往來這種消極的行動做最后的掙扎,這是他無聲的吶喊,也是他最后的反抗。他的一生對陰陽失衡的問題都沒有做出解答。而于首府張居正,陰陽對比則更為明顯。于煬張居正似乎永遠是智慧的象征,他沒不香了,長須且注意修飾袍服,每天都像嶄新的一樣折橫分明,他的心智完全和儀表一致,他不開口則已,一開口頗合中國古語所謂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然余音一面全清朝野的張居正,他的作威作福已經達到了這樣的.程度,凡是他所不滿的人,已經用不著他親自出面,則自有其他的內外官員對此人投井下石,以此來討好首輔。
我先是很不解,我知道人有多面。一面,可是人可受到他人的尊敬和崇拜。另一面就很不堪,甚至自己都難以直視。其實權衡這兩面最重要的關系就是自己的信念。就像萬歷皇帝一般身在儒家的思想熏陶中,方可置身于朝堂,而不注重于后宮之事。倘所有朝堂之人,都視朱子為信仰,萬眾一心,那明朝末期就不會那般的頹壞。政策的實施實施后的成敗,與所有文官的共同習慣是否相安勿擾,否則理論上的完美人不過是空中閣樓。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感悟】相關文章:
萬歷十五年摘抄07-28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09-01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08-20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03-25
萬歷十五年摘抄加賞析07-28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2-16
最新《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08-19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范文06-22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范文09-12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