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電影讀后感
《南京南京》觀后感
《南京南京》從技術上講,確實算得上中國電影的進步代表,曹郁的攝影我尤其喜歡,音樂也不錯,演員的表演也個個出彩——但仍也不能回避它的價值觀有問題,我不知道這樣的問題該安在導演頭上,還是中國制片方甚至是電影審查機關的頭上,《南京!南京!》能過審,而且還是“2009年建國60周年推薦影片”,可我在電影院看了兩遍卻一點兒也找不到它應成為“推薦影片”的原因,倒是覺得日本的電影審查機關應把它列為“推薦影片”——不過,話說回來,《南京!南京!》里的角川正雄現象,在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剛剛爆發不足半年(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起)就有日本兵在南京因為殺了中國人而自責地開槍自殺,這可能被日本人看成是對武士道精神的侮辱,有所謂的專家不是說,《南京!南京!》里所有的影像都是有當時的歷史素材做依據嗎?那我就想問問,角川自殺那個畫面,歷史上的依據在哪里?
確實有一些日本鬼子因為在南京和中國犯下太大罪行而自責甚至可能為了贖罪自殺的事,但有史可查的,全都是在戰后,《東史郎日記》我也通篇讀過,老頭子確實在真心懺悔,但就是懺悔到東史郎的程度,他亦沒有選擇以自殺以向中國人民謝罪。
所以,角川正雄的自殺,實在是《南京!南京!》的一個大敗筆,敗到電影的價值取向出現了偏差。
所謂的普世或者普適價值,并不是指全世界只有一種價值觀,而是互相尊重彼此的價值觀,《南京!南京!》選擇了一個以參戰和參屠日本兵的視角展示那段大屠殺史實的電影方式,但那個日本兵的骨子里卻流著中國人的迂腐、矯情和自戀的血,您拍屁股想想,如果《南京!南京!》里的角川可以成為一種侵華日軍的典型,日本人能在其后中國呆上8年嗎?恐怕8個月都呆不足吧。
《南京南京》觀后感
沉重的心情溢于言表。曾經那一部震撼的電影《南京》還歷歷在目,而這部《南京!南京!》給我的更深的感慨。兩個突兀的感嘆號!屈辱,憤怒,心痛,已無法傾訴我心底的聲音。振聾發聵的影片將戰爭的丑陋在腦漿崩裂的那一刻畢現無疑。強暴,這種罪行,是人類的恥辱。
《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點燃中華民族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刻骨仇恨。1937年,30萬中國人被屠殺,國殤,2009年,《南京南京》重啟了這段傷痛記憶,我們不能沒有危機意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我想,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不二法門。
血淋淋的黑白色,聽到的是寂靜中的槍炮聲!日本人進城了,中國的大部隊開始逃跑,陸劍雄和他零零落落幾個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組成一堵人墻,阻止逃兵的去路,他們不肯投降,一直在城里偷襲日軍,直到一個個死去。日本人說:你們中國軍人真是厲害,我們進入南京城后,四處都是冷槍,我們不的不把很多建筑物都炸平,但是沒有一個人走出來!不屈與堅韌的因子一直存活在中華民族兒女的血性之中,極端環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中國人用鮮血和犧牲構筑的中國精神。
歷史可以寬恕,但不能遺忘。
對于那樣一段歷史,已經成為了整個民族的死結,不是誰想顛倒和抹殺就能顛倒和抹殺的,但想要記住同樣不容。一種空洞的仇恨,沒有可以附著的支點,這場屠殺已經離去了72年,當初幸存的人們也逐漸被時間帶走,但我希望那些鮮血淋漓的傷口不要隨之消亡,我們未必需要一部片子來激起某種仇恨,然后去手刃仇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哭訴,不是煽動,而是展示,還原那些被遺忘或者被忽視的點滴細節,然后讓看到的后來人叩問自己的心,至于會得到什么樣的回響,傷痛不能被繼承,更不能被強行灌輸,只能靠自己去直面,哪怕你看到的是一部被復原的電影,只要它夠真誠。
【南京南京電影讀后感】相關文章:
《南京!南京!》的音響創作11-04
南京畢業游之南京旅游特色介紹09-05
?颇暇┞鋺魲l件03-10
南京學歷落戶材料03-09
本科落戶南京材料03-09
南京網上落戶材料03-05
南京網上落戶手續03-05
南京社保申請流程03-11
南京公積金如何貸款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