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森林讀后感作文
【篇一:讀《看不見的森林》有感】
最近,我閱讀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看不見的森林》,大家一定感到很奇怪,怎么會有看不見的森林呢,聽我跟你慢慢道來。
這篇文章講了主人公小琪肚子坐車會鄉下看爺爺奶奶,在車上檢票時,一個老奶奶居然用銀杏葉當車票,而檢票阿姨確說她相信每個人都有這樣一片銀杏葉。這時,小琪想到,她也有這樣一片葉子,是上次偷了班中胡悠悠的。這時,車上所有的乘客都變成了小動物,原來,因為人類的破壞,森林全消失了,動物們只有最后一片森林可以生活。小動物全變成人類模樣生活在人類世界,只有銀杏葉,才能帶領它們找到回家的路。此時小琪很難過,她偷走了胡悠悠的銀杏葉,她不能回家了。汽車開啊開啊,總算來到了森里路口。此時小琪被檢票阿姨叫醒,車到站了,她睡著了。原來這一切都是一場夢啊。小琪跟著爺爺奶奶回家了,車上的乘客們也許也回去了,或者回到最后的森林里去了吧。
讀了這篇文章,我的感受就是,現在人們大量破壞樹木,森林,河流等等,抓捕小動物。它們都沒有家了。小動物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如果我們再不保護它們,保護它們的生活環境,那么它們會滅絕的。這樣,我們的生活環境也會被破壞,我們不能再這樣了,要人人行動起來。小琪在最后也因為偷了胡悠悠的葉子感到羞愧,我相信,她一定會還給胡悠悠的,知錯能改,就是好孩子。
【篇二:看不見的森林讀后感】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總有一些“好事者”,樂此不疲地關注身邊萬物的成長,并且躬下身姿,細致觀察,以友善、恭謙之心和動植物們交結朋友,并用手中的筆記錄它們的行蹤。其中,美國田納西州西沃恩南方大學生物學教授哈斯凱爾就是這樣一個人物。他在《看不見的森林》這部具有生態學與文學雙重特色的作品里,忠實地敘述了身邊自然界物種之間鮮為人知的各種生存之道。
哈斯凱爾是一個學識淵博且很有人文情趣的學者,其文筆細膩、語言生動、表述準確。他并不滿足于曲高和寡的文獻研究,而是津津樂道地把眼光投向了大學附近的一小片森林,并將這塊荒地命名為“壇城”,在這座“自然城邦”里,他密切關注著春夏秋冬動植物們的'生存方式。隨后,他將觀測感悟整理成教學資料,在課堂上與學生分享。而所有的資料編在一起,則有了這本《看不見的森林》。
《看不見的森林》一經出版,就引起美國各方的關注,并獲得美國國家學院最佳圖書獎、美國國家戶外圖書獎等各種獎項,且入圍普利策獎非虛構類最佳作品。眾所周知,這種生態與人文跨界的作品,若想出彩談何容易,這考驗著作者的科學認知、人文素養和文字功底。此書之所以斬獲諸多榮譽,一方面表明本書內容與文筆經得起檢驗,另一方面也表明自然生態之問題,已經逐漸由邊緣走向中心,被全社會所關注。
正如本書副標題“林中自然筆記”,這是一本生態觀測筆記。書中,身為生物學家的哈斯凱爾,以一年的時間為主線,在每次的觀測中,試圖揭開森林里動植物的生長、生存規律及其未來的命運!皦恰笔敲逼鋵嵉淖匀怀前,也是整個自然界的縮影。書的每一章節中,都以一次簡單的觀測結果作為行文之起點,比如藏在落葉層里的火蜥蜴,春天里野花的初次綻放等。通過這些觀測,哈斯凱爾編織了一張動人的生態網,向人們耐心解釋最小的微生物和最大的哺乳動物相互生存、相互依賴的科學結論,并剖析了延續數千年甚至數百萬年的生態系統是如何形成的。此外,他每天都會在這座“自然城邦”里漫步,梳理動植物之間盤根錯節的敵友關系。每一次踏進壇城這座自然城邦,對哈斯凱爾而言都象征著人類與自然的親密對談。
閱讀本書,不僅像經歷了一次探尋物種奧秘的旅行,更會被哈斯凱爾精湛的文筆和科學見解深深折服。例如第一篇“伙伴關系”中,他把觀測點瞄準并不顯眼的地衣。生物學中,地衣是低等植物,因為匍匐于大地和巖石之上,和挺拔偉岸的大樹無法相提并論。然而,哈斯凱爾認為地衣是生命力極強的物種,其頑強的生命精神非其他物種所及。他寫道:“地衣并不像動植物一樣依賴于水,在潮濕的天氣里膨發,在空氣干燥時癟縮。地衣細胞在冬天睡得不沉,冬季只要天氣稍稍放暖,它就能快速恢復生機!备鼮殡y得的是,哈斯凱爾對自然物種的觀測不僅富有人文之意蘊,而是從生命科學層面,對物種起源演化、生長規律、生命基因進行了嚴謹理性的梳理。因為在哈斯凱爾的眼中,自然界中的物種都有著獨特的生存之道。
作者試圖構建起令人耳目一新的“自然城邦”。在這個城邦里,動植物相互依存,卻又按照各自的生活方式生存,這里有寧靜也有喧嘩,有強者也有弱勢,有豐饒也有貧瘠,有尊貴也有卑微。哈斯凱爾在這座自然城邦里,找不到人類的高貴感和優越感。同時,也給讀者以啟示:在大自然這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中,所有的物種都有存在的理由和價值。人類也應盡力維持,而不是打破物種之間的平衡關系。
【篇三:看不見的森林讀后感作文】
美國作家戴維·喬治·哈斯凱爾所著,我不熟悉這個作者,看這本書,完全是被它的題目吸引的,但是當我讀了幾頁之后,就被作者的才識所征服,可以說戴維是個博學多才的人,他本人是個生物學家,他所著的這本書的內容卻涉及了動物,植物,天文,地理,以及神學方面等。
作者在序中提到,他是以在西藏看到喇嘛們的壇城沙畫為借托(這里我有必要對壇城一詞進行解釋,據佛經記載,印度密教修法時,為防止外道“魔眾”侵入,在修法處劃定界線或修建土壇,并在上面設置諸佛像,表示諸佛聚集或輪圓具足。后來,修法時設置的壇和劃定的界線被稱為壇城或曼荼羅!榘俣榷,以山中某一固定處為觀察點(大概直徑一米見方),進行了為期一年以日記記錄體形式對森林中的微觀世界進行觀察記錄,作者試圖從無限小的事物中尋找整個宇宙,“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作者透過觀察蜥蜴、毛蟲、水波紋、風、光線、真菌、花、地震、地下世界等各種生物以及現象,并悟出各種道理。在此,作者的眼睛已然成為了顯微鏡,作者的心卻無限放大成了整個宇宙。
對于忙于生活,視覺衰退,色感并不敏銳的我來說,這本書無疑給我一種心靈的沖擊,原來在我們的生活之外,在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森林世界中,在我們肉眼不能看見的地方,有另一個蔚為大觀的世界。僅僅我們平時看到的雪花,就足以讓你驚嘆不已,這些從天而降的精靈們,在溫度濕度微妙變化中,無時無刻不在展現著變幻形狀的魔術。
我們作為文明世界的傳承者與享受者,當我們沾沾自喜并陶醉于自我假想的世界主宰者時,你有沒有想過,其實你連一只山雀也不如!書中的作者進行了親身試驗:在祁寒的雪天,作者看到枝頭歡躍的山雀,便退去身上御寒之物,赤裸站在雪中,不到幾秒便感覺皮膚灼痛,渾身抽搐。自然這些生理反應都是為了預防熱量流失,但是依然供遠不應求,因為早在千萬年前,我們的祖先選擇依賴火和衣物生活時,就放棄了和山雀競爭冬日的山林的主權。
以上我提到了對其中兩篇日記的小小感悟,戴維的微森林呈現給我們的卻是整個無限運轉變化著的宇宙,如果你也讀了這本書,相信也會與我一樣感到不虛此讀。
【看不見的森林讀后感作文】相關文章:
看不見的好朋友讀后感350字03-06
郁雨君看不見的朋友讀后感03-04
看不見的好朋友讀后感「4篇」03-08
維也納森林的讀后感09-18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讀后感03-31
森林里的小火車讀后感作文03-15
挪威的森林小說讀后感08-14
森林報春的讀后感300字03-02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1500字10-31
《森林報》讀后感200字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