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鴻章傳讀后感1500字(精選8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李鴻章傳讀后感1500字,歡迎閱讀與收藏。
李鴻章傳讀后感1500字 篇1
讀此書前,我只知李鴻章是晚清重臣,創辦洋務運動,建立北洋水師。另者,其簽訂了《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以致被國人痛斥為“賣國賊”。但讀此書后,我對李其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對晚清風雨飄搖的境況有了初步的認識。對于梁啟超先生所說的“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我深以為是。
李鴻章,出生于1823年,距離第一次中英戰爭爆發還有17年,距離太平天國運動爆發還有30年。而他卒于1901年,距離中日甲午這戰爭已有6年,距離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也已有1年。李的一生,不算長,卻見證了大清王朝的窮途末路,見證了中華泱泱大國飽受前所未有的欺凌;不算短,卻經歷了風波中的大起大落,經歷了至高的榮譽和至極的唾罵。
李是安徽合肥人,本名章桐,字漸甫,號少荃,謚文忠。李氏其時是合肥東縣東鄉名門望族,其父李文安和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是同榜進士。也因此,李從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和所有讀書人一樣,李也希望將來金榜題名,實現凌云之志,開府建制,光宗耀祖。事實也確如此,李二十多歲便高中,躋身翰林,并寫下“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這般雄渾的詩句。而李少懷奇志,才華出眾于此亦可見一斑。
盡管一舉高中,李的仕途并未如想象中的一帆風順,他只是數不清的翰林中的一個而已。但隨著道光帝的逝去,咸豐帝的年幼,晚清社會矛盾的加劇,太平天國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了。亂世出英雄,自古使然。李鴻章就是亂世所造就的英雄,這是他的運氣,也是他一生悲劇的源頭。因為他只是時勢造的`英雄,而非造時勢的英雄。而后李師從曾國藩,居幕僚之位,雖然有點屈才,但這段時間讓他學到了不少東西,尤其在對如何做官這方面長生了極大影響。再至李奉命組建淮軍,費盡心血,招募并訓練出一支屬于自己的軍隊,李這時才真稱得上有一展抱負的籌碼;窜娺M入上海時,竟被嘲笑為乞丐軍,而李絲毫不氣惱。因為他自信淮軍的戰斗力會讓人們驚嘆。果不其然,李帶著他的淮軍勇敢地抗擊太平軍,接著經過數年努力又打敗了連他的老師曾國藩都打不敗的捻軍。循著人生軌跡,李不斷加官進爵,一步步走向權力的巔峰。
李的一生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佩三眼花翎,西方報端喻其為東方俾斯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各國已爭長短之人,這是李的獨到和令人敬佩之處。李的一生,訪問過西方列國,也意識到中西方國力之懸殊,武器之強弱,所以他至始至終都煞費苦心地經營著洋務運動。他最引以為傲也最倚重的是他的北洋海軍,為創建北洋海軍,李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及財力。至甲午中日戰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李不可謂不對日軍痛心疾首。但是若說北洋海軍一點作用也沒起到,那卻是大大的錯了。它起碼對日產生了威懾作用,為清政府迎來了幾十年海域的安寧。而訓練數十年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之責究竟在誰,我以為李必須承擔部分責任。要不是他堅持認為不可戰,想通過外交手段停止戰爭以致耽誤戰機,北洋海軍不會那么快潰敗。此外,清政府之責任當不可推卸,試想,以李一人之北洋海軍如何能勝日本傾全國之力發動的蓄謀已久的戰爭。李一生的悲劇也始于此。他被迫派去和談,簽訂馬關條約。本已痛不欲生的老人更身背賣國的惡名,這是一種多么不堪的境地。書中所錄的“趕三已死無蘇丑,李二先生是漢奸”,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但話說回來,李秉著“笑罵由他,好官自為”的宗旨,倒也不那么心如死灰。這充分證明了曾國藩說他一心做官的正確性。
李的一生,經歷了太多,他似乎是做了一輩子的裱糊匠,終究還是沒能修補好清王朝這搖搖欲墜的破樓房。但是他似乎盡力了,身處末世,做一落日孤臣何其難也!袄卫诬囻R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吊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閑看”,這是李的絕筆詩,其中,飽含著他對清朝的忠心,對國土淪喪的傷懷,對國民歷盡苦難的不忍,對自己即將西去再也不能效勞的無奈,還有,對祖國未來的擔憂。我覺得李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也就這樣被定格于歷史之中。
李鴻章傳讀后感1500字 篇2
記得年輕的時候,無論是政治課本,回憶錄或者高級口譯的聽力教材,都記得鄧小平關于香港回歸與撒切爾夫人的談話,里面有一句話大意如下:“如果新中國不能按期收回香港,人民就會認為中央政府是晚清政府,是李鴻章,人民就不會愿意再支持這個政府!
這句家喻戶曉的話,當然令人揚眉吐氣,可是我當時曾經疑惑,晚清政府喪權辱國當然是肯定的,可是李鴻章為何也要陪綁呢,難道在那個積貧積弱的中國,換成時伊藤博文,俾斯麥,甚至是岳飛、鄧世昌梳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又能在列強前表現的多好呢。一句話,當時清國就是弱國,GDP不高,怎么和堅船利炮的西方和東方帝國主義講理呢?
這種感情,隨著近來整個輿論的越來越開放或者右傾,越來越清晰,畢竟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畢竟李鴻章創建了北洋集團,也曾經有過新式陸軍,鐵甲海軍和堪稱龐大的軍事工業集團,縱然李鴻章有各種缺點,難道當時中國換個人就能搞好嗎?李鴻章畢竟不是秦檜,不是賣國賊啊。
記得在合肥李鴻章府邸,明顯經過了修繕,而且還看到后世很多名人都是李家之后,包括張愛玲和李道豫等等,似乎對李的評價也愈發寬容了。
直到我在成都四川博物館買了梁啟超寫的這本薄薄的《李鴻章傳》,覺得梁啟超對李鴻章的評價才是中肯。梁啟超對李鴻章的.評價,一言蔽之,就是李鴻章的失敗完全是因為他不知實事,不學無術。
先就甲午海戰的緣起說說吧,朝鮮本來是中國的屬國,那么朝鮮的外交權力在中國;可是當西方各國和日本找到李鴻章(他當時梳理總理衙門),請求談判在朝鮮的商務,口岸開放等事宜,李鴻章居然說朝鮮外交由朝鮮負責,中國該部干預,從此列強就直接與朝鮮談判。
而當朝鮮真發生東學黨起義后,中國作為保護國,又不得不出兵,此時日本就做出了劇烈反應(因為之前明明說朝鮮是自主國家啊),這就是甲午海戰最早的線索,這是要怪李鴻章的;中日沖突在即,李鴻章最主要的外交對策,是臨時找俄國幫忙,共同壓制日本,這個策略對中國后來的影響之大,恐怕當時李鴻章自己都沒有發現。要知道列強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中國當時雖然是弱國,而且打過敗仗,但是主權基本還在手中,如果外交上與某國家長期結盟,或者與所有國家都保持同樣距離并堅決貫徹,那么后來中國外交也許不至于走到被列強瓜分的屈辱境地?墒抢铠櫿峦ǔJ窃谝患䴖_突出現,才臨時找其他國家幫忙,要知道沒有白幫的忙,特別是俄國,覬覦中國的政策已經幾個世紀。于是甲午戰爭的后果是,中國把臺灣割讓給臺灣,而由于俄國協助幫忙要回遼東,則東北三省,新疆都成為俄國的勢力范圍,從此列強在中國才有勢力范圍分割的情況。而同時幫助中國要回遼東的英國和德國,看到俄國獨得利益,也如法炮制,于是德國強占膠州灣,英國要求長江流域,法國要了廣州灣,英國又繼續要了九龍灣,這些外交上的失敗,都是自李鴻章與俄國密謀開始的,真是與虎謀皮啊,這是要怪李鴻章的;
最后,就是李鴻章經營北洋二十年,最后北洋艦隊出發的時候,主力艦只有各個大口徑主炮的炮彈居然都不夠,天津機械局每年都從德國進口炮彈的啊,而且每年自己也都生產的,這些預算都用到哪里去了,這種腐敗即使在封建王朝也是不能容忍的,雖然誰都知道封建王朝必然最后腐敗如斯;李鴻章在二十年中,每年都派遣年輕的英才去各個軍事先進國家學習,可是這些人回國都只能從事低級職務,指揮職務都是李鴻章在淮軍的親信,無論其人在專業上,操守上是否合格。就拿北洋提督丁汝昌來說,本身也不是海軍出身,這樣任人唯親,對后來的軍事失敗的影響無可估量,這還是要怪李鴻章的。
就憑以上三條,鄧小平把李鴻章作為晚清腐敗的標簽,我個人覺得沒有什么不妥。他當然不是賣國賊,可是他的確對后來清王朝的外交軍事都造成重大負面影響,至于這些影響是否可以消除,看看日本就知道。
李鴻章傳讀后感1500字 篇3
李鴻章是我們都熟知的近代著名歷史人物,梁啟超先生對他的評價應當最公正。他的評述方式不同于中國傳統的名人列傳。根據他對李鴻章認識的基礎上,本人再次對李鴻章進行了簡單的評議。
李鴻章是權臣?
我們都知道專制主義政治制度是以皇權為中心的權利分配體系,古代歷史上,由于在法律上沒有規定政治平衡的權利分配原則,當皇權的威望喪失的時候,一般很容易讓外戚、大臣或者宦官、伶人等接近皇權政治中心的力量掌控。但是隨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發展和完善,掌控國家政治大權的大臣受到各種政治力量的制衡,已經不可能出現踢開皇帝自己干的情況。李鴻章是個典型的例子,李鴻章在中國近代史上位極人臣,但是他不能主導中國歷史命運,他的那些頭銜其實只是些幌子。所以,但凡稱他為權臣,應當只是個表面現象,近代史上李鴻章種種政治行為不過是皇權的旨意。但必須承認,這位不是權臣的權臣比歷史上那些貪戀權力的權臣起到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作用。
李鴻章賣國?
李鴻章被梁先生認為是有蘇秦張儀之辯才的外交家,但是作為不幸時代之中國大臣,中國缺乏強大的國家綜合力量,其外交行事便不得不以妥協來求得中國安寧。其主張可以被理解,但大多數國人并不恥于此,往往詬病于李。李的外交思路固然可取,但是往往拘泥于此而不敢有所突破,以至于出現不敗而敗得慘事。但是李鴻章不能主導整個中國的行政大事,即使他對洋務運動傾注心血,力圖改變中國國運,但是往往遭受集權力量的牽制,有志而不得伸。同樣,李鴻章簽賣國條約其實無外乎西太后懿旨,李能做到的也只能是盡量減少中國的損失。
李鴻章是兵家?
李鴻章乃團練淮軍起家,曾力挫太平軍和捻軍,兵鋒所指,無所不破,力挽大清于狂瀾,但是李與曾國藩一樣,雖然能運籌帷幄,但是往往有謀略,而無戰略眼光。李家之淮軍雖不同于綠營、八旗之輩,但其軍隊仍然不是近代軍隊,士兵缺乏軍事素養,也不懂愛國保家之責任。當然也可以認為李鴻章的淮軍雖掛名清軍兵勇,但實際上是私人豢養的軍隊。清政府中央并未視其為嫡系,雖然重用,但是時時防范。中日甲午戰起,清中央政府本應當傾全力支持淮軍與日軍一戰,但是西太后出于權利平衡,以維系其中央權威之考慮,竟然隨意挪用北洋海軍軍費,以致海軍設備無法更新。而李鴻章自然也不是堅決愛國之英雄,視北洋海軍為其私人財產,竟然不讓海軍與日軍決死一戰。李鴻章越是老去,其心態越趨保守,結果武備盡失,京畿難保。被迫簽定城下之盟。
李鴻章的洋務時代
李鴻章與各洋務大臣起辦洋務,原來也是以消滅太平軍與捻軍的手段,而且近代以來外患不斷,必然需要加強軍事武備,以備國防。故而起辦以軍事工業為主的重工業。這種情形使中國近代海防開始進入現代化的行列,應當說李鴻章功不可沒。但是洋務運作并不采納西方制度,其生產效率低下,后來因為軍事洋務沒有足夠的軍費,被迫開展經濟洋務,從而把洋務運動推向高潮。這次大規模的引進西方科技的做法使得中國重新了解世界,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開始重視西學。但是這次應當舉國參與的運動并沒有使大多數國人能夠清醒的認清世界形勢,仍然有許多保守派不愿意改革。這樣,洋務運動步履維艱。而洋務派也沒有足夠的.主觀意識認識到向西方學習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僅僅將皮毛轉送到中國專制手里。但李鴻章就是那個時代最為進步的改革者,但是他的改革卻是小心翼翼,進展十分緩慢。
梁啟超先生對李鴻章的褒揚和批評都揭露了一個事實,李鴻章既不是一個純粹的賣國者,也不是一個絕對的民族英雄。他對中國的進步有貢獻,一個是消滅了違背中國傳統倫常的太平天國,另一個是興辦洋務,但是晚清帝國官僚統治機構的腐敗也使李鴻章不可能完全脫離官場的頹靡之風,所以,貪污之巨,仍然令人側目。但是無論是他糟糕的貪污記錄還是他慘淡的外交業績,李鴻章等人的存在徹底改變了清代官僚機構重用滿族貴族而少用漢官的政治結構,也由此使得安徽之地的官員順利進入清中央政府機構,成為后來民國時期皖系軍閥的源頭。梁先生的介紹也徹底改變了我們先前對于李鴻章的認識,由此比較中國近代歷史之人物,李鴻章的確是偉大的開拓者。其歷史的悲哀一方面在于專制,一個方面在于中國國運的不幸。
李鴻章傳讀后感1500字 篇4
“故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愿;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睍袑⑦@樣一句話作為了評價人物的一把標尺,李鴻章是如此,歷史上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換一個角度來說,只要在歷史這條長河中存在過,那么就必定有他存在的價值。
關于李鴻章,在從前腦海中依稀存有的印象只是他簽訂的那份《南京條約》,那份讓他背上許多罵名的條約,而我不得不承認梁啟超的才情和智慧的確是千古難出的一個奇才,他在寫李鴻章的時候比常人都多了一份理性和客觀,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對李鴻章的欣賞之情是在許多書里所看不到的,我并無法很好的閱讀原版的文言文,但是只在現代人白話文的版本中也能夠看出端倪了,他對李鴻章,抱有的感情更多的是為之所遺憾的。
晚清重臣,用這個來形容李鴻章的確是不過分的。李鴻章第一次會試落榜之際曾在北京的曾國藩住所里進行補習教導,在之后的長時間里,他都在曾國藩門下講求經世之學,可以說李鴻章的才學也是不可忽視的。他曾在赴京途中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入都》詩十首,廣為世所傳誦,“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從這一句可以看出他入仕的雄心壯志以及他所擁有的豪邁才情。奈何后世許多人對于他的印象依然是叛國的,所以這些才情以及在軍事上的成就都不免被人所遺忘或被喪權辱國的條約所覆蓋了。李鴻章的軍事才能是他最出色的地方,這在圍剿義和團運動中就可以看到,當時的他在軍事上初露鋒芒,卻已經顯示出了超于常人的智慧,當然他擁有的不僅僅是圍剿義和團運動和與曾國藩等人一起建立的淮軍和常勝軍,他的品德和氣量也能在那時顯示出來,梁啟超是這么評價那時的他的“其德量有過人者焉!
要說李鴻章是賣國賊這樣的話事實上還是牽強的,與其用他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這件事來抹去他所有的功績,倒也不如像梁啟超先生一樣以一種正視的觀點去看待他,那么他最無法抹去的功績便是對中國的進步做出了一些貢獻,盡管最后并沒有得到好的結果。李鴻章于三月十日隨首批淮軍抵滬,半月之后被任命署理江蘇巡撫,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從此隆隆直上”開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臺上最輝煌的四十年。在他受任之初,正值太平天國第二次大舉進攻,形勢極為嚴峻,李鴻章卻把這個初上任就接手的“燙手的山芋”處理的非常完美,他成功鎮壓了太平天國也借此將自己的'聲望提到了一個至高點。在此之后便是在歷史上著名的洋務運動,他所興辦的洋務主要是在軍事方面,在洋務運動中他所創辦的北洋水師艦隊也成為了當時中國水軍的主力,奈何洋務運動的性質注定了它要失敗的命運。洋務運動即使在科學技術上對當時的中國有著不小的貢獻,卻始終都擺脫不掉封建社會的束縛,在清政府的陰影下,洋務運動也終究只是個軀殼,學的到表面的東西而本質的東西卻學不到。至此,李鴻章的人生已逐漸從高峰慢慢走起了下坡路,無論是在軍事上還是外交上他都明顯出現了力不從心的狀態。梁啟超對于李鴻章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后簽訂《馬關條約》評價為他“兵事上之聲譽終,在外交上之困難起!痹凇恶R關條約》之后李鴻章也就開始了他被后世所謾罵的所謂的賣國賊外交之路。而事實上在梁啟超的字里行間并沒有過多的提到賣國賊的意思,反而在他的筆下李鴻章是有血有肉的一個人物,他具有深刻的愛國情節卻被時勢所困迫,無奈之下也只能那樣做,他有著自己的執著卻不想這些執著的方向是錯誤的。梁啟超在某些方面與李鴻章是相像的,他們胸腔中的抱負和理想是常人無法理解的,但他們兩個都是被時勢所困的英雄,太多的理想和抱負得不到完滿的實現,縱使再有才華再有天賦,卻都因為封建社會的背景而被束縛了手腳。因此梁啟超在字里行間對李鴻章是充滿遺憾之心理的,他比一般人更了解李鴻章,因此也比一般人多了一份對李鴻章的理解,英雄總是惺惺相惜的。在《李鴻章傳》中梁啟超同時也在客觀上分析了李鴻章失敗的原因,他認為李鴻章只知道有軍事,卻不知道還有民政;知道有外交,卻不知道還有內政;知道有朝廷,卻不知道還有國民。在他的主觀印象里,他所謂的改革只需要在技術上進行更新便好,改革只要靠國家就足夠,而他不知道的卻是西方各國能夠消除派系、消除舊習氣,通過新政而富強的那種改革的動力都是來自下面而不是上面。梁啟超如此深刻的點明了這一點,這不僅僅是李鴻章個人失敗的原因,更是那時的中國無法改革進步而被外國列強欺凌的根本原因。聰明如梁啟超,他通過李鴻章卻深深寫出了當時中國的模樣。
現世對于李鴻章的評價依然褒貶不一,這也并不是梁啟超一個人的一本書所能夠改變的,至少對于我來說,這本書讓我對于李鴻章的看法變得和從前不一樣了,不再是單方面的認為他是一個叛國者也不把他高估為一個民族英雄。是非取舍,總在一個人的心里有一個衡量的標準,梁啟超亦是如此。時代造就英雄,英雄影響時代,李鴻章并非絕對的英雄,卻也在歷史之中留下了自己的影子,這樣對于一個歷史人物來說,大抵也算是足夠了。
李鴻章傳讀后感1500字 篇5
一、事定猶需待闔棺
第一次讀完,沉重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那樣一位幾乎統領半壁江山的首輔就隨著書頁閉合永遠地沉睡在屈辱的塵泥中,所有的不甘和憤怒也一并沉寂,似乎一個時代的頹敗都由他一人負擔。
還記得書中有一段對李鴻章先生的評價:“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吾欲以兩言論之,曰: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背鯐r不覺,待通覽全篇后好似醍醐灌頂,而后便覺愧疚。我想,我欠李鴻章先生一個莊重的道歉。我曾在初中第一次接觸晚清歷史時看到課本上羅列的一堆屈辱不堪的不平等條約以及它們的簽訂者——李鴻章。于是,我心中就為這個“賣國賊”狠狠記上了一筆,從那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我也不曾細細了解晚清歷史,猶如管中窺豹,將大部分過錯算在李鴻章頭上。不知道那個時代,會有多少像我一樣不明時事便指責詆毀的人。偌大的清王朝,只李鴻章一人聞名于世,在萬馬齊喑的混亂時代、極盛轉衰的封建時代、西方文明侵略瓜分的時代、國內階級矛盾頻發的時代、中國與世界艱難融合的時代,如果不是李鴻章先生,換成其他人,恐怕沒人能做到如此。
二、秋風寶劍孤臣淚
李鴻章先生自臨危受命起一直同各國使者斡旋,欲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于即倒,可封建制度的落后與腐朽,遠非一人可挽救。甲午戰爭慘敗之時,日本首相更是嘲笑李鴻章以一人之力敵日本一國。雖為軍機首輔重臣,卻還是一介“孤臣”,身邊無志同道合之人,更是在朝廷中處處掣肘,滿腔報國熱血也在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之時沉入海底,不由得讓人思考:洋務運動失敗時,他是否已經看穿了清朝的未來,他,又會有多絕望……
歷史總是無情的,再凄美的故事、再慘痛的犧牲也不過留在史書一隅的幾點淡墨,如同青銅上的刻痕般冰冷。三十五年的堅持與努力,被一次戰爭的失敗、一則條約的簽訂宣告失敗,一場轟轟烈烈的犧牲,最終成為了人們口中封建地主階級一場可笑的自救運動,強弩之末而已。
或許對我來說,這本書并不能讓我從一位晚清名臣的生平窺見一個帝國的覆滅、一個時代的沉淪,我更多的情緒都放在了他的生活,甚至我會好奇地猜測揣度他的心理,究竟是怎樣的強大能讓一個人在如此沉重的打擊下,為了信念始終堅守著?當他親手簽下喪權辱國的條例,又有多少自責與痛苦?二主不愿回京的現實又給予他多少絕望和悲憤?
也許他是知道的。他看穿了皇家的無能怯弱,洞悉了制度的落后頹敗,也預料到了掙扎的無用;可是他不甘心,不甘就此沉淪庸碌,也不愿靜靜等待子夜降臨,他必須做點什么,哪怕只是蚍蜉撼樹、螳臂當車。會有那么一天,有人告訴他“你來過,我記得”,人之一死,或泰山之重,或鴻毛之輕,區別只不過在如何抉擇。他若看清世事歸隱一方,不過少了個叱咤朝堂的軍機大臣;而若拋卻雜念殊死一戰,不過少了個仙風道骨的少荃老道。在廟堂與田隴之間他選擇了前者,從此俯身躬行,車馬勞勞不離鞍,但守山河萬里了余生。
三、橫看成嶺側成峰
可當我跳出泛濫的同情與憐憫,能看到的只不過是一個居其位無其謀的忠臣,若他生在康乾盛世,或許會成為與房玄齡杜如晦齊名的賢臣良相,可他偏偏陷入了民生凋敝腐敗無能的晚清。他有著文人的才華,外交的能力,卻始終缺少政治的遠見。有人這樣評價過他:“李鴻章不懂得什么是國家,不知道政府與國家是怎樣的關系,不知道政府與人民的關聯,不知道大臣應盡的職責。他秉持著我國政治文明物產風俗無一不優于其他各國的觀念,認為只要有了西方的槍炮輪船機械,大清還是那個萬國來朝的.烏托邦世界。于是他們邯鄲學步、東施效顰,推出了洋務運動!
終究是個飽受爭議的人,所以他非英雄也非奸雄,而是“晚清時期的一代權臣”!皻v史人物從來都先是政治的,再是歷史的。一個咽了氣的人,就不再是一個獨立的人,而是被戴上了帽子,打扮成或美或丑的玩偶!
突然又想起最初搜索到的一些對李鴻章的評價: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稱其為“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稱其為“再造玄黃之人”。淺淺看去都是溢美之詞,發自肺腑;而后細細品味,卻發覺不似表面這么簡單。若李鴻章真如他們所言,豈非同上古神祗無所不能,又怎會目光淺陋至此?更何況,當涉及到權力地位甚至性命時,像小說情節般敵逢對手惺惺相惜者,自古以來又有幾人?慈禧一介深宮老嫗,貪生茍且不愿回京,我們又怎知她不是為了給自己一個虛假的安慰才如此吹捧一個漢人?有一個詞叫“捧殺”,是家宅內院婦人斗爭的常見手段,放置國事也未嘗不可。
說來慚愧,《李鴻章傳》雖是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的衍生讀物,我卻沒能從中窺見更深層的中國近代歷史,而是偏離方向,更深刻地體會到“未知全貌,不予置評”,更多了對歷史的敬畏,也算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吧。
李鴻章傳讀后感1500字 篇6
最近重讀了梁啟超先生之《李鴻章傳》,作者仿照西方人物傳記題材,對李鴻章這一歷史人物作出了自己的評價: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這本傳記對于我們后來人深入了解中國近代史、了解那個時代,近距離感知歷史人物頗有益處,傳記的獨特視角也有助于我們逐步接近歷史的真相。
對于歷史人物的了解,我們大抵是從教科書開始的。中學時期,我們從教科書中比較全面但又極簡略地了解了中國古代史、近現代史、世界史等知識,也許是受篇幅的限制,又或許受限于教育目標的定位,我們了解到的知識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是一個個被串接起來的“知識點”、“考點”。教科書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往往會有一個定義或結論,這自然是背誦的要點,比如我現在都還記得一點關于“太平天國”的結論:太平天國運動堅持戰斗十四年,勢力發展到十八省,沉重打擊了清朝統治者,是我國幾千年來農民運動的最高峰等等。教科書對天平天國運動是非常肯定的。李鴻章之流因為先后參與鎮壓太平天國、捻軍等農民運動,后來又作為清政府代表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雖在洋務運動中有些許貢獻,但幾十年以來,在普羅大眾心中一直是個反面角色。由此,那時的我們對于歷史人物的認知也是非黑即白的,難以想象英雄人物也會有缺點瑕疵?反面人物何談什么歷史貢獻?現如今,網絡上那么多的“鍵盤俠”,不知道是不是受了一點這方面的影響?
進入21世紀,社會更加多元化,歷史人物的形象也不再臉譜化,逐步變得有血有肉,枝葉繁茂起來。不知從何時起,由史學界到文藝界,不知不覺間掀起了歷史人物的“翻案風”。一部電視大戲《走向共和》,讓人們對李鴻章等歷史人物有了全新的認識,雖然電視劇不代表正史,文藝創作的精彩不能替代歷史之事實,但畢竟在眾人的`心頭蕩起了一絲絲漣漪,人們看山已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這一波浪潮持續至今,影響頗為深遠,加上如今不少的戲說歷史、架空歷史等等文藝作品的影響,還有些歷史虛無主義者的錯誤引領,當代人特別是青少年如果沒有嚴肅閱讀、深度閱讀、廣泛閱讀的習慣,要想觸摸一點歷史的真相,也是難!
梁任公是清末民初學貫中西的大學者,以他的視角觀李鴻章行事,評李鴻章才識,定李鴻章功過,自然獨樹一幟,別具一格。然而,盡信書不如無書,梁任公也有梁任公的局限,他的認知自然也受限于他所處的時代,不必奢求亦不必苛求那所謂的“上帝視角”。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讀書求學如此,做人行事亦如此,欲跳出此“山”的局限,還得博覽群書、勤于思考、樂于實踐,唯有如此,才能達到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高度吧!
李鴻章傳讀后感1500字 篇7
閱讀這本書前,我本人對李鴻章的了解還僅限于歷史書上只言片語的介紹:李鴻章,晚清重臣,領導洋務運動,建立北洋水師,簽訂了《馬關條約》等諸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當時的國人痛斥其為賣國賊。當我讀完這本書后,我才對李鴻章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漸漸明白了梁啟超先生所說的“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李鴻章,安徽合肥人,本名章桐,字浙甫,號少荃,謚號文忠。出生于1823年的他從小便接受良好的教育,可謂是少懷奇志,才華出眾。然而,這只是他跌宕起伏的開始:隨著道光帝的逝去,剛接過這個擔子的咸豐帝似乎還是太過年幼,社會矛盾愈加劇烈,轟轟烈烈的天平天國起義就這樣開始了。李鴻章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和堅持,在自己的家鄉建立淮軍,挺過太平天國數次進攻,并在最后打敗了頑強的太平軍。
從那之后,李鴻章一戰成名,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一度被西方報譽為東方俾斯麥。但其后半生的外交手段卻是一大敗筆:面對諸多劉強的欺凌,總是想著“拆東墻,補西墻”,卻意識不到“兩墻都倒”才是最終結果,導致我偌大的華夏古國,被列強們瓜分殆盡,還要賠款。
正如梁先生書中所說的那樣,李鴻章個人的歷史,同事也是晚晴的歷史。一口氣讀完《李鴻章傳》,仿佛切實地看到晚晴在列強夾縫中最后的掙扎。對于李鴻章這一爭議人物,梁先生也評價得十分到位:“史家之論霍光,惜其不學無術,吾以為李鴻章所以不能成為非常之英雄者,亦坐此四字而已。李鴻章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不知政治之本道,當此十九世紀競爭計劃之世,而惟彌縫補苴,偷一時之安,不務擴養國民實力,置其國于威德完勝之城,而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挾小智小術,欲與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讓其大者,而爭其小者,非不盡瘁,庸有濟乎?”
李鴻章的一生,經歷了太多太多,他仿佛做了一輩子的'修理工,想把清王朝這棟殘破不堪,搖搖欲墜的破舊樓給修補好,終究還是沒能成功,但他似乎已經盡力了!袄钍菚r勢造的英雄,并非造時勢的英雄”,作為臣子,李鴻章對清朝忠心耿耿,從未有過一絲謀逆之心,為保全國土日夜操勞,對百姓的饑苦生活于心不忍,對自己的逝去不能再為朝廷效力而感到悲傷與無奈,對祖國的未來感到嘆息。
有人說“為什么李不選擇像曾國藩一樣,激流勇退,把天下交給下一代人?”我覺得,事情總是要有人承擔的,也許李鴻章就是選擇了承擔吧,不管是罵名,詆毀或是指責,他都接下了。功過似乎早已被定好:大敗太平軍,接任曾國藩,興辦北洋水師,領導洋務運動,最終卻一事無成,簽訂《馬關條約》等,或許,這就是李鴻章的命吧。
李鴻章傳讀后感1500字 篇8
縱觀李鴻章一生,可圈可點處眾多,但是在皇權體制下,沒有實現其抱負,這是民族和個人的悲哀。
李鴻章在列強眼中享有盛譽。1896年李鴻章訪美時一位美國記者這樣描述:他面龐慈祥,雙眼明亮,閃爍睿智,包含幽默。他從不向人提要求,但總能獲得滿足。他很輕松地與人交談,不會使人緊張……對婦女禮貌,喜愛兒童。
但李鴻章也不會放棄任何一個為在美華人移民爭取權利的機會,在訪美結束后,他有意避開了美國西部,而選擇了加拿大作為他回國的路線,引起了美國記者的注意,就此事對他采訪。李鴻章借機請求美國媒體幫助中國移民:“我期望美國的新聞界能助中國移民一臂之力。你們因你們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們的排華法案對華人來說是自由的嗎?……我相信美國報界能助華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華法案。”
李鴻章為了廢除強加在中國人頭上的片貿易還做了許多努力,為此在1894年8月27日會見了世界禁煙聯盟執行秘書英國人約瑟弗·G·亞歷山大————后片貿易為英國國會議案所禁止。
李鴻章也得到同時代優秀人物的認可,比如(在義和團之亂時)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出面與諸大臣商議對策。北京不保,萬一太后與皇帝在戰亂中罹難,中央政權面臨崩潰,國家將陷入徹底無序的混亂。為免出現這種情況,群臣合議,到時就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
李鴻章重視西方科學,派出中國第一批留學生赴美學習現代科技知識。這批留學生曾經考入耶魯等名校,詹天佑就是這批留學生的代表。此外,中國的電報業也是由這批學生開拓的。李鴻章積極學習新鮮事物,一次問一個留洋生什么是“拋物線”,小伙子解釋了半天,李仍一頭霧水。小伙子急了:“撒尿就是拋物線!”李恍然大悟。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時間極力否定“帝國主義”曾經在中國存在的美國哈佛漢學家費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總算是良心發現,說了些公道話:“列強未能‘分裂中國’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國善于巧妙地利用一個國家來牽制另一個國家 !倍疫@個避免八國聯軍肢解中國的人物就是李鴻章。
李鴻章應該對甲午戰爭的失敗負責,因為工業化的日本和農業化的中國作戰,勝負在戰爭前已經決定了。李鴻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國的外交事業,在當時那種國際大環境下他已經盡到一個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李鴻章生逢大清國最黑暗、最動蕩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場”無不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時,大清國要他承擔的無不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因此,國人在對他咒罵痛斥之時,確實“不可不深自反也”,確實不可“放棄國民之責任”。
【李鴻章傳讀后感1500字】相關文章:
《李鴻章傳》讀書心得體會范文05-17
安徽李鴻章故居導游詞06-20
[水滸傳讀后感初中]水滸傳讀后感初中03-30
名人傳讀后感名人傳讀書心得03-22
《名人傳 托爾斯泰傳》讀書筆記08-20
《貝多芬傳》讀后感10-10
富蘭克林傳的讀后感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