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語讀后感范文1500字(通用18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讀后感范文1500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讀后感1500字 篇1
這個寒假我過得頗有收獲,因為除了和家人一起享受著天倫之樂的日子之外還能有時間讀讀書,看看電視。其中在CCTV10的百家講壇中收看了于丹教授的《莊子》,自己也買來了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細細品讀。
一直以為讀《論語》需要有足夠的文學修養和耐性,也覺得自己沒有興趣去讀那樣“過時”的書。然而在學校開展《論語》導讀之后,老師們開始了讀《論語》的熱潮,我也在收看了“百家講壇”的節目后被專家、學者們的淵博學識和娓娓道來的易懂并且有現實意義的道理所感染。于是我也就開始了讀《論語》,并有了一點點的收獲和一點點的心得體會。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它對于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有著實際的意義。書中涵括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讀了《論語》我才知道了它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墩撜Z》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他們每個人都是一粒種子,把那種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我們說孔子是圣賢,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大家讀《論語》會發現,這里面經常出現一個詞:君子。我們直到今天還常常將其作為做人的一個標準,說某某人非常君子。作為一個教師同時也是一個班主任,我希望自己能向孔子所說的“君子”靠攏、看齊,同樣用我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我的學生,影響我的學生!
做一個君子要有幾個層次上的要求。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是君子的第一個標準。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與內心。當他的內心完滿、富足,先修繕了自我修養,而后表現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孔子也曾和他的學生討論過何為君子。他謙虛地說“不憂”,“不惑”,“不懼”這三點他自己都做不到!叭收卟粦n”,就是說,一個人有了一種仁義的大胸懷,他的內心無比仁厚、寬和,所以可以忽略和多細節不計較,可以不糾纏與小的得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內心安靜、坦然。
知者不惑,在當今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是一個繁榮時代帶給我們的迷惑。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當我們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煩惱也就沒有了,這就是孔子所說的“知者不惑”。
“勇者不懼”,當你的內心足夠勇敢,足夠開闊,你就有了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個真君子做到了內心的仁、知、勇,從而就少了憂、惑、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做一個內心完善的善良的人,是成為君子的前提。但僅有這個是不夠的,孔子心目中的君子,不僅是一個好人,還要是偉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懷天下,奮發有為?鬃釉浾f過,“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一個人如果整天想的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么這個人就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這樣一份擔當,后來就演化成了中國儒家人格中所謂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作為一個教育者,我應該有培養國家所希望的一代新人的職責。就如馮校所說的“有本事,靠的住”的人。我不僅要教授給我的學生專業知識,還要著重注意培養他們的高尚品格,做一個文明人,現代人!
以上是我讀《論語》后的一點體會,在往后的時間里我更會抽出個人的休息時間再慢慢品讀它,領會、學習里面的精髓,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進而去影響我的學生,使之轉化成為一種內在的性格、品質。
論語讀后感1500字 篇2
宋人道:“半部論語治天下!笨梢姟墩撜Z》之中有著無窮的大智慧!我很喜歡這部被稱為“東方的圣經”的儒家之經典,時時誦讀,感悟頗多。再結合身邊之事,也學到了些許為人處事之道。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這句話告訴了我們觀察一個人的方法。如果要真正地了解一個人,不但要知道他做了什么事,還應該從他做事的動機、方法和心態三方面來觀察。以一個再平常不過的事——做作業為例。這是每個學生必做的一件事,但同樣都做了,為何差距卻如此之大呢?我們不妨用孔子的方法來觀察一下,比較一下。學習會使自己受益、做作業也是為自己而做,抱著這種心態,加以認真的態度,愉悅的心情,學習怎能不好呢?反之,若是因為老師的檢查應付差事,又有什么優秀可談呢?其實豈止時做作業呀,生活中事事皆是如此。從這三個方面我們就可以判斷一個人是否能成大事,是否能委以重任呀!
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子貢問孔子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回答說君子要“行動在先,說話在后”。這令我想起了聞一多先生。聞一多先生就是真正的君子,他做到了孔子所說的“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聞一多先生作為一個學者,創作了《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和《古典心義》,他沒有先說,而是做了再說,或是做了不說。他雖然沒有宣揚,但人們看到了他辛苦所得的成果,人們會欣賞、會贊揚、會敬佩。而有人的說得好聽,卻沒有付諸行動。他們是“口的'巨人,行的矮子”。人們會怎樣看待這種言行不一的人呢?是不屑,是輕蔑,還是鄙夷?對待一個人,我們要聽其言而觀其行,看是否言行一致。而我們也應要求自己做到。
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如何判定一個人品行怎樣呢?是不是大家都喜歡的人就是善人呢?這是不一定的。如果一個人只會一味拍馬逢迎,討好別人,或者信奉獨善其身,他是一個好人嗎?答案是否定的。好人一定有做人的底線,做人的原則,一個真正的好人一定有自己的“為”和“不為”,也就難免引起一些人的不滿。但一個真正具備仁德的人一定能正確地判斷別人的好壞,仁者對一個人的好惡一定有是非標準,不會憑個人的私心得失判斷,也不會被輿論所左右,人云亦云。所以要判定一個人怎么樣,可以看什么樣的人喜歡他,什么樣的人又厭惡他即可。
愛之,能勿勞乎?
大多數人都認為,愛一個人就不要讓他勞累、辛苦。但孔子提出了相反意見,孔子說:“愛他,能不讓他勞苦嗎?”這不禁使我想起現代許多父母溺愛孩子的現象。因為對孩子的愛,所以什么都想為孩子代勞,不要說做家務,就連整理書包此類的事也要代替孩子做,也更不會對孩子要求什么。這般嬌縱所培養出的孩子又如何呢?只是一個依賴別人、好吃懶做、不學無術的孩子,那么他將怎樣在社會上立足呢?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愛一個人要使之鍛煉,使之成長,才是助他成才,不然終究會害了他。
讀《論語》,令我學會了許多,明白了許多。學而時習之告訴我要經常復習所學的知識;知之為知之告訴我要實事求是地對待學習;既往不咎告訴我要寬容待人,不能斤斤計較;三人行,必有我師告訴我要虛心向別人學習,見賢思齊;學如不及告訴我學習一定要抓緊一切時間;歲寒知松柏告訴我在困難時才看得出一個人的品質;君子求諸己告訴我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進;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訴我要換位思考,替別人著想;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告訴我人不能每天無所事事,要有所作為。讀《論語》,悟成長。每讀一點,我便明白一點,也就成長一點。一書在手,可知冶世之道,可悟為人之德,可明行事之禮。
論語讀后感1500字 篇3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并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歡樂嗎?別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短短的幾句話,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處世的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鬃右簧鸁釔蹖W習,并且樂此不疲,一向到了晚年還刻苦鉆研十分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論語》中對于教育思想方面的資料對我啟發很大。在教育對象的選擇上,他主張“有教無類”,不分貴賤、賢愚,機會均等。用今日的話來說,孔子十分尊重學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張“因材施教”,重視誘導式的啟發教育,觸類旁通,強調在實行啟發誘導的基礎上必須注意循序漸進。本學期我所教的課文中,講的就是孔子與學生的故事,再次重讀孔子的《論語》,讓我再次理解了教育。在教育的培養目標上,孔子認為進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禮凈化人們的靈魂,協調人們的社會行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養具有仁義之心的“仕”、“君子”,以為當時的社會服務,這就是他著名的“學而優則仕”的思想。
讀孔子的《論語》,讓我想到了我們今日的教育教學實際,發現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日仍被繼續沿用,仍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一部經典著作。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笨鬃诱J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也就是我們今日所說的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敝v了,提出了“學”是“思”的基礎,“思”又能使“學”不斷深化和擴大,闡明了學和思的辨證關系,就是我們今日常說的學思結合。再如今日的因材施教、寫作參考循序漸進、舉一反三等這些教學原則、方法在《論語》中都能尋找到痕跡,除了教學,孔子關于做人也有自我的.獨樹見解。他強調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痹诳鬃涌磥,一個人要正直,僅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幸而避免了災禍。他還強調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鬃诱f:“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庇衷唬骸叭硕蝗,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說明僅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做人還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即:我每一天都要再三反省自我:幫忙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教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眱H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于“學以致用”?鬃诱f:“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币馑际钦f,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啊。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于死記書本,而在于應用,在于實踐。
以上是我學習《論語》后的一點感受,經過這次學習我才明白自我的知識面是多么的狹窄,讓我有一種“人生處處盡學問,世間人人是我師”的感覺。今后,我必須要多看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我的文學修養。
論語讀后感1500字 篇4
孔子以禘禮為例,進一步強調禮樂文化的傳承,內涵重于形式。這一節,孔子繼續禘禮這一話題,來論證文化精神的傳承意義和作用。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譬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從中我們可以領略孔子的幽默風趣和對文化衰落的無奈。先來簡單說下故事情節:
有人問孔子,關于“禘”這個禮儀的說法,和這一套學術思想的理論,它的基本精神又在哪里?孔子怎么答復呢?他說:“不知也”——我不知道?鬃诱娴牟恢绬?當然,這是他幽默的話,換句話說,是一種“反教育”,用現代術語來說,是“反激式的教育”。他的意思是說,這一種基本的文化精神,大家應該知道的。既然大家都不知道,那么我也不知道了。聯系上節所說“吾不欲觀之矣”,其實孔子是有些生氣和無奈的。舉辦禘禮的天子和諸候不懂禘禮的內涵嗎?可誰在乎這些呢?所以孔子開玩笑地講,我也不知道怎么說了。
再看他說了不知道以后又怎么說下去,就可明白他真的知道不知道了,“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譬如示諸斯乎?指其掌!笨鬃又缸约旱氖终普f,真正懂得禘這個文化精神的人,看天下國家事事物物的道理,就好像是呈現在這掌心上,這么清楚明白了。他指著他的掌心,用動作來表示天下的事理,就像指顧之間,如在目前那樣的容易。示,是顯示;斯是這,指其掌。示諸斯,顯示于掌中。
這還是玩笑的語氣,甚至有些置氣。大概這個“或問”的人,即某人,是知道孔子對禘禮的不滿,才來詢問他的意見的。而孔子也知道,他的意見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所以他才指著手掌,笑看著這個某人講,我也不知道啊,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對于世間萬物,甚至治理天下而言,大概一切盡在掌握之中吧。留下某人在風中凌亂。
拋開這個玩笑不講,其實這句話還是很有內涵的。禘禮是祭天地之禮,涉及我們華夏民族的原始崇拜和文化根源。要詳細論述,我沒這個能力。我理解來講,在祖先看來,天如父,至公至上,地如母,至情至性,人世間的一切均為天地所孕育,也為天地所掌控。所以儒道兩家認為,天道高于人道,不管天子諸侯還是皇帝大臣,都受天地之道的約束和控制。皇帝繼位,要講受命于天;实凼У拢瑢⒔堤炝P。能明白天地之道,便掌握了人世間最基本的哲學,便能了解宇宙蒼生,了解世間萬物。
說遠了,總之要知道為什么天子諸侯要祭拜天地,并且天地之道,天地崇拜代表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而這一崇拜,在我看來是既唯心又唯物的,相對于其他宗教而言,是有十分巨大的區別的',甚至是一種生存信念而非一種原始宗教。天地之道之于人世之間,便是道德規矩,它并非不可見,不可置疑的神。塑造天地的盤古,創造人類的女媧,并沒有像其他宗教的神衹一樣來主管、約束世人,他們更像是旁觀者,更像父母之于子女,只有關愛,沒有索取。所以我們對天地的祭拜,對祖先的祭拜,更像是對自己信念的祭拜,不過是將無法對人言的想法,于天地祖先念叨念叨,匯報匯報;所許的愿望,更像是對自己的一種激勵和承諾。所以周易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我們以前過年,正月初一早上起來,家長帶領全家的人,先要祭天地、拜祖宗,雖然儀式簡單,但卻很嚴肅,而慎重。春秋二季要祭祖,也就是實行“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的尊敬傳統的精神,F代一般家庭,就從來不祭祖,這就是教育的問題,是信仰、信念缺失的問題,值得重新研究、重新修整。保持這一點傳統,這一點習慣,使后代知道源遠流長的民族傳統,這也是我們的責任。
論語讀后感1500字 篇5
“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如果想要做一個別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關鍵的是要有一個敞亮的心懷。這就是《論語》中所提倡的“坦蕩蕩”的心境。
社會環境中最重要的是朋友,從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從一個人一生中的朋友看,大體能夠了解他的為人、性格以及處世方式。每個人的交友準則都不盡相同,但是交友準則總結起來,又有著一定的共同性。曾經看過一首交友的打油詩:坦然天地一線寬,縱橫四海行為善,不狂不躁頭低下,哪兒是水哪是山?其實這詩就表達了三重意思:心善第一,謙虛第二,隨緣第三。大多數人在于其他人交往的時候,彼此能發展為朋友關系的,大多還都是看中對方的善良、合自己胃口這些條件。
于丹教授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
友直就是說要為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照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有的時候是一種美德,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恒久。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所以有一個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寬容的朋友不會使我們墮落或者更多的放縱自己反而會讓我們從他人的內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寬容的好朋友,是一種做人的情懷,是我們在失落時需要的關懷,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聞,就是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朋友,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
同時,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這是三種什么人呢?論語告訴我們,第一種壞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當你還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你的朋友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論,這種暴躁的朋友往往因為盲目的激情影響你的判斷,讓你做出可能永遠無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種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種相反,是說那種脾氣特別優柔寡斷的朋友。要知道,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快,競爭激烈,很多時候,機遇在我們面前只是一晃而過,你必須果斷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擾了你的思維,使你猶豫不決,這種朋友總是讓你錯失良機。第三種,也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種不擇手段來謀取個人利益的小人。他們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來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發現被他利用,而這時往往你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交什么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讀論語,聽于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己甚的態度。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閑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論語讀后感1500字 篇6
看小說的時候,有時候我會先看結局,然后再回過頭去看。讀《人皮論語》的時候,我又耐不住性子,先把結局看了。
所以,當我看到硃安世、韓嬉和驩兒在僰州一起生活的時候,我想把這本書“放到冰箱里面凍住”,這樣以后的事情就不必再發生,一切都停留在此時的美好之中。我甚至設想,憑借硃安世和韓嬉的能力,在當時建立一個富貴之家毫無困難。憑借驩兒的懂事、堅韌與聰慧,通過考試博取功名也是不難,他們組成一家人的話,可以生活得多開心呀。
可是;
可是驩兒背負著母親的`遺命,已經有太多人為他犧牲,當他背負起這個任務的時候,他的生命可能早就不屬于他自己了。
可是硃安世心中俠義為先,他父親臨終之時,把“信”這個字深深刻在了他的心里,“答應別人的事情,就要做到”,這是他為人立身之本。而且他也日夜思念著自己的妻子,心中早就已經想要離開。
而韓嬉,美貌聰慧、重情重義,即使對硃安世情有獨鐘,此時也只是將這份感情壓在心底。她知道硃安世是怎樣的人,所以才愛他,所以才不能和他在一起。她幫助他救驩兒,幫助他找家人,幫助他……生死與共,無怨無悔。
所以他們必然要踏上接下來的行程,注定要譜寫屬于他們的英雄篇章。
什么是仁義、勇敢、信用?
什么是愛情、友情、親情?
什么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有些人天天在說,卻一點都不做;
有些人大字不識,卻時刻身體力行;
書中有這樣幾段話:
那日,硃安世向司馬遷請教《論語》,司馬遷說《論語》是儒家必修之書、啟蒙之經,凡天下讀書之人,自幼及老,都得終身誦習?妆凇墩撜Z》司馬遷也未讀過,只偶然得悉古本《論語》中的一句:“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另有半句,或許也出自孔壁《論語》——“天下者,非君之天下,乃民之天下……”
硃安世雖不讀書,這兩句一聽也立即明白,這正與他猜測相符。劉老彘最怕的便是這等話,他獨尊儒術,是要全天下人都忠心效命于他,為奴為婢、做犬做馬,哪里能容得下這種話在民間傳習?
尤其是那日見到庸生之后,硃安世才知道,讀書未必都能謀得到利祿,反倒會戕毒人心,尤其是老實本分之人,讀了書,如同受了巫咒蠱惑一般,愚傻木呆,只知守死理,絲毫不通人情、不懂事理。
這等巫蠱之力,不但懾人耳目,更浸入骨髓。那日劉老彘試騎汗血馬時的森然威儀,至今仍讓硃安世不寒而栗,而孔家“晨昏定省”的禮儀更是讓人僵如木偶、形似傀儡。
今世儒生,一面教人恪守禮儀、死忠死孝,一面坐視暴君荼毒、酷吏肆虐。謀得到權勢,就橫行霸道、助紂為虐,謀不到利祿,則只能俯首聽命、任人宰割。
在全書的結尾部分,劉老彘和司馬遷的對話也非常發人深。
司馬遷忍不住笑起來:“禹之夏、湯之商,如今在哪里?姬姓之周、嬴姓之秦,如今在哪里?”
劉徹忽然得意道:“你拿他們來和我比?哼哼!他們哪里懂御人之道?我威之以刑、誘
之以利、勸之以學、導之以忠孝。從里到外、從情到理、從愛到怕、從生到死,盡都被我掌控馴服,誰逃得出?”
是呀,誰逃得出?
附上書籍最后“尾聲:汝心安否?”中引用的《論語》中的全文: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論語讀后感1500字 篇7
經過這一學期的學習,在老師的詳細講解下,加上自己對《論語》研讀,對于論語有了更系統、全面的認識,對其中所滲透的孝道的感悟也更加深切了。
課堂上,老師經常用一個個通俗易懂卻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對《論語》中孔子的一些為人處事作了經典的詮釋。還通過觀看電影《孔子》,使我們對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有了一個再認識,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們的眼中變得清晰、親切而溫暖。這對我的生活觀、為人處事觀、教育教學觀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孝,是中國文化中最悠久、最根本、最重要而且影響最為深遠的中華傳統美德,是個人修身之道。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三種人的關系,那就是長輩、平輩、晚輩。而孔子所向往的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即希望自己能做到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這其中,擺在第一位的就是孝。
孔子認為,孝是一切道德規范的根本及其發展的前提。就我們個人而言,孝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質,體現在君子的品德中,是內心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而《論語》中的孝義也是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道德和意志品質的形成。《論語》呼吁天下的兒女尊重父母,及時行孝,對于我們現代人而言,具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下面,讓我們走進《論語》,感受其中的孝義。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所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往往父母對我們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在父母去世之后,依然謹記父母的`教導,那他就算是孝子。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本褪钦f父母在的時候,不要出門遠游,如果非得要遠游在話,就要有一定的方向。近年來流行過年出去旅游,對于這種做法,大家的觀念也不同。而我認為,過年就是家人團聚的日子,我們應用更多的時間陪父母在一起,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再取追悔。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本褪钦f父母的年紀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們一來對他們的壽命感到喜悅,一來又時時刻刻為他們的衰老而擔憂。通常,父母會把我們的生日記得清清楚楚,給我們慶祝,讓我們每年都過一個開心快樂的生日。然而又有幾個人能記清父母的生日呢?又有幾個人能在父母生日這天給他們慶祝?父母的要求不多,哪怕是一條短信、一個小禮物、一句問候、回家的一杯水、一個小舉動,就能讓他們非常開心。
當然,對于父母來說,生日是喜憂摻半的,喜的是父母高壽,得享天年,做兒女的現在還有機會孝敬他們;憂的則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歲,我們還有多少時間能夠陪在父母身邊盡孝呢?我們還能夠有多少心愿真正來得及完成呢?也許,現在的我們并不能完全體會這句話,我們可以看現在父母給爺爺奶奶過生日的樣子。他們更多地是擔憂,因為我們能做的太少,父母能給的太多。所以,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至深的悲愴叫做“子欲養而親不待”。等到那一天,不管我們再怎么追悔,一切也來不及了。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是說,子夏問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說,孝之難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時候的臉色一定要和顏悅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來孝敬父母。今年來,子女不孝的丑聞也經常搬上新聞,對于生我養我的父母,我們欠父母實在太多,唯有在我們懂事之際、父母有生之年盡足孝道才能報答父母的恩情。什么是孝?
在我看來,能讓父母天天開心就是孝。我們盡力做到父母滿意,生活里多關心父母,這些并不是難事,但在父母看來,卻十分欣慰。
論語讀后感1500字 篇8
對于整個東方的文化而言,孔子也許算是最特殊的存在。西方人總試圖將儒學作為宗教理解,他們所看到的孔子是一位精神的偶像,也許,如果所有無法擺脫的精神制約都可以視為宗教的話,孔子確實是這樣一種后果的直接締造者。但實際上這種認識存在非常大的偏差。虔誠的教徒永遠不能理解的是,在中國宗教始終不過是無數圍繞“治世”而采取的手段之一,不會有一個帝王真的允許哪個宗教來控制他世俗的天下,所以也不會有哪個人懷著神圣的心情認真去探討神存在的可能性。中國不會出現像文藝復興那樣的人性覺醒期,因為中國人的眼睛,從來沒有片刻從人生活的世界移開到上帝的宇宙中去過。中國的哲學是徹頭徹尾經世致用的哲學!白硬徽Z”所表達的表象的敬畏之下實質則是漠不關心,以致所有“怪力亂神”在最初就驅逐出了研討的范圍,也使得在后世這種實用主義的風氣經年不絕。
然而著眼于現世,卻并不意味承認現實。
東方的讀書人,總是懷有類似“勸世”的情結。所以孔子長久擔當的'真正角色是教育者。在他本人的時代,儒學倡導的是人的自制,上至君王,下至草民,人應該使自己向一種理想人格趨近?鬃訉⒅x成為“君子”。通過強調人的修身與自省,孔子宣揚當一個君主的自我修養達到完善,那么他的權力就可以通過最和平高貴的方式來保證。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天真,因此我們看到后世雖將孔子本人拜為先師,卻沒有幾個強大的君王是按照他的理念在經營他的政權。盡管如此,那些對于理想人格的設定卻并沒有被輕賤。今時今日,中國人的道德標尺也依然圍繞著它們,謙遜淡定博學慎行的君子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始終被向往,但它一直以來被推崇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誰也還沒見過它的完成。那些勸誡簡短如“不遷怒,不二過”,如“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卻無一不是包含了對于自身情緒與意識的雙重控制,“君子”是一群有著絕對精神力的人,從這種意義上看,孔子相信個人意志的力量勝于環境的影響力,因為在他的描述中,“君子”無所謂貧富職業境遇,他們從不慌張,從不刻意爭取,永遠只是物來則應隨遇而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變色,而一旦被委以大任,他們又能把一切都做得很好。
這是一種理想主義的悖論。
儒學的本末,都成為這個悖論之下的一個圈套。這個圈套的根基是一個絕對正確的假設,它決不可能實現,同時任何理論又都不可能推翻它,結果就是連它的創造者本人也被它套了進去。諷刺的是現實之中,孔子并沒有像他所說的那樣應該只是做好全部的準備來等待時機的降臨。眾所周知,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試圖說服那些絕不可能——按照他所說的,去重現一個絕不可能回到的美好過去——的君王的努力中。這是非常悲哀又奇怪的事。我們看到過最標準的智者形象,是像老子那樣遁世于飄渺的。因為如果看清了全部的現實,就會明白要改變已成規矩的方圓只能是種妄念。我很難相信孔子真的認為他所理想的世界可能到來,他所留下的形象也從來不是這樣一個野心而自負的人。在他所留下的關于自己理想的敘述中,我們看到的是和所謂“治國平天下”截然不同的方向。他喜歡音樂,向往沐風逐月的清逸閑悠,崇拜老子,直言見老子猶見真龍。但是最終他一天也沒有真正去落實過他的憧憬,他舍棄了清高與優雅,以卑微的姿態投身于時代的洪流中,試圖用老邁的身軀擋住滔滔的江水。而這一切的理由,也許只是出于一種悲憫與責任感。他背負了整個時代的理想與現實。他的智慧一定使他看到了未來只會是現實的不斷重演,被遺忘的美德從不會被喚醒,就如它們從來不曾真的存在過。帶著這樣的矛盾與感傷,他一生都在做一件明知不可為的事。如同一句古老的箴言所說:巨大的悲憫,超越了善。他注定會失敗。他成為了不可被戰勝的人。
論語讀后感1500字 篇9
假期特意買了一本于丹的《論語心得》,空閑時間好好品讀了一翻,讀后愛不釋手。于丹用她理性的頭腦和獨到的思考,把《論語》加以分析,把其中的真諦和我們生活中的一點一滴聯系起來,警示后人。大家知道,《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于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剛讀完前三部分就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因為有太多的感受。在“天地人之道”中,于丹把孔子的圣人一面解讀的非常深刻、透徹。如孔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子的教學太度。想到自己有時會對學生聲色俱厲,經常職責學生不該如何如何,真是羞愧難當。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真正的好老師。
真正的好老師應該會像孔子那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著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系講透。這樣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度,這樣一種歉抑的態度,其實正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
我們說,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生活在他生活得這片土地上的,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追蜃拥臏厝岫睾裰涝诘腵身上,凝聚著他內心傳導出來的一種飽和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后來孟子所說的“浩然正氣”。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感謝于丹老師讓我這樣深刻的了解了孔子。讓我懂得如何當一名好老師。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在《于丹論語心得》第二部分中剖析的非常深刻,我們永遠也不要忘記天地給予我們的和諧,我們努力創建的和諧社會,就是要人民幸福的生活安居樂業。要有信仰,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什么叫半部論語治天下?有時候,學一個字、兩個字,就夠用一輩子。孔子的學生曾子也曾經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說我老師這一輩子學問的精華,就是“忠恕”這兩個字。簡單地說。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時要想到別人。這使我想到了我自己,我常常這樣想,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好了,不要管別人如何。也因此把自己發座右銘定為“認認真真的工作,本本分分的做
人。”于丹論語心得告訴我們不僅應該盡自己的的本職工作,還有盡可能去幫助別人,所謂的“與人玫瑰,手有余香”給予比獲得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論語》心靈之道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盡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論語對于我來說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圣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于,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后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心得》所給予我的最大感受吧!
論語讀后感1500字 篇10
《論語》是一本記載孔子有關政治、社會、教育、交友、處事的說法的書。根據其重要性可分為四等。第一等是孔子自己的話,第二等是孔子跟第一流學生的對話。孔子的學生大概可以分為四科,一般稱為“四科十哲”,這四個科目里面有十位哲學家!罢堋笔侵腹糯袑W問的讀書人。具體分類為:德行科: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科:宰我、子貢;政事科:冉有、子路;文學科:子游、子夏。第一流學生包括德行科和言語科。第二流學生從政事以下,第三等就是孔子跟第二流以下的學生對話。第四等是學生自己發表的言論。孔子有著溫和的理性主義、深刻的道德情懷、樂觀的人生理想三個思想特色。
論語全書共分“學習與人生成長”、“對生活的啟示”、“人性到底是什么”、“如何建設和諧的家庭與社會”、“提升心靈,超越自我”五輯,傅先生更是用其獨特的西方思維方式來理解中國古代哲學,清晰理路與獨到詮釋,不僅使人更易深入體會孔子的思想,導入現代社會的生活情境中,從學習、交友、為人、中庸、風度、生死等方面闡述人生。
作為一名小學老師,讀到開篇的第一句便深有感觸:“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是古代對老師、長者的一種尊稱,讓做我老師的我備感榮幸。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學”到底是學什么呢?一般人認為是學習古代的“五經”、“六藝”,但是學“五經”、“六藝”就好像現在的學生在學校上課一樣,你看見有幾個學生真正高興的?所以根據孔子整個思想來說,我認為是學做人處事的道理。在古代,“詩”代表文學——《詩經》;“書”代表歷史——《尚書》;“禮”代表社會科學——《禮記》(有很多詳細的生活規范);“樂”代表藝術——《樂經》;“易”代表哲學——《易經》。古代的人文學科以及生活的基本規范就在這“五經”里面。“五經”的“經”即永恒的'道理,學習五經就是學習永恒的道理,也就是做人處事的道理。同時這句話也無不凸顯做人處事的道理,尤其是“時”——適當的時機。孔子曾用水來比喻人的生命智慧,“智者樂水”,以水為樂,水就是能夠順著地形的各種狀況而調整,碰到山它就繞彎了,碰到低的地方就把它填滿,所以水代表智慧,能夠適應各種情況。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悅”跟“樂”有什么差別呢?其實差別不是很大,“悅”是內在的一種高興,“樂”是外在顯示出來的笑哈哈、笑瞇瞇的快樂。“東海有圣人,西海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边@是跟朱熹同一個時代的宋朝哲學家陸象山說的,所謂的東海、西海、南海、北海都有圣人,心是一樣的,掌握的理也是一樣的,都是相通的。這應該是闡述了孔子對待交友的一種方式:志同道合絕不是黨同伐異,而是沒有任何特定的目的,只是純粹追求人生的理想。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說明什么呢?說明一個人已經學問有成,在社會上有很大的聲望,但是照樣不能為人所理解。誰不理解?當然是有權力的人。別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氣。為什么不生氣呢?因為求人不如求己,時機還不成熟,再有學問也不能代表這個時代都要照你的方式來做,F代社會人與人之間充斥的各種爾虞我詐,相互利用,各種不理解,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生氣保持君子風度呢?
《論語》的開篇就告訴我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生道理:先是自己努力學習,其次朋友互相呼應,然后在學習有成而未受重視時,可以坦然自處。雖然只是簡簡單單的翻閱了《論語300講》,但是覺得如果“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是真的,那么“半篇論語可以護一生”也是有效的命題。關鍵在于:如何確實把握其中的道理?
論語讀后感1500字 篇11
淺讀過兩遍《喪家狗》,對論語更是不得其門而入,遠未升堂,更別提入室,以下只是個人愚見,僅博君一笑。
我們往往習慣對人和事定性,去貼上潛意識里的標簽。提及孔子我們往往加諸圣人,弟子三千,仁義或者更深入一層知其不可而為之。李零在喪家狗中想告訴我們的是孔子不僅僅是這些,更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在論語里會哭會笑,會嗔怒會貧嘴會罵人,會因為別人批評黯然,會因為韶樂三月不知肉味的"眾人"。
李零說:"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個出身卑賤,卻以古代貴族(真君子)為立身標準的人;一個好古敏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傳遞古代文化,教人閱讀經典的人;一個有道德學問,卻無權無勢,敢于批評當世權貴的人;一個四處游說,拼命勸他們改邪歸正的人;一個古道熱腸,夢想恢復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也很無奈,唇焦口燥,顛沛流離,像條無家可歸的流浪狗。"
正是這樣,我們所需要的,也是所欠缺的.就是抱著一顆平常心去讀論語。當論語編撰的時候,那不是什么四書,不是什么圣人經典,只是個記錄當初那群人的小冊子,述說著些或瑣屑或崇高的小故事。儒學也并非宗教,去偽存真之后,每個人都能讀到自己的論語,那些能夠理解能夠共鳴也許就是故事本身想傳承的力量,那些覺得不可思議,不能茍同的也實屬正常。姑且不說隔著兩千多年歲月長河,物逝人非,就算今日微博熱點,知乎題目尚能眾說紛紜,甜咸亦能各執一詞,何不在求同存異的時候,去看看熱門評論,有時候就會發現有個叫何晏的大牛評的拍板叫好,有個叫朱熹的網友評的哪里哪里不對。
李零的這本書就是告訴了我們他所理解的論語,"我的書是用我的眼光寫成,不是人云亦云,我才不管什么二圣人、三圣人怎么講,大師、小師怎么講,只要不符合原書,對不起,我概不接受。我讀《論語》,是讀原典?鬃拥南敕ㄊ鞘裁矗丛瓡。我的一切結論,是用孔子本人的話來講話——不跟知識分子起哄,也不給人民群眾拍馬屁。"
當然,他的批注有時候也只是個參考,僅是一個啟和發的過程。正如他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想法,目前的我是接受不了。"孔子認為,老百姓是‘中人以下’的糊涂蛋,只能聽喝,而不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即"小人學道則易使"(《陽貨》17.4)。孟子也說‘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孟子.盡心下》)。這話很難聽,但很坦白,而且在古代世界是公認的常識。大家讀法家的書,也能讀到類似的話。如《商君書?更法》的名言‘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就是體現這類看法;《孫子·九地》有‘愚兵投險’之術,把帶領士兵到敵國作戰比作趕羊,‘如登高而去梯,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也是出于同樣的看法。講愚民的政策,何止秦始皇,還包括很多我們稱為知識分子的聰明人。"
而當初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還是因為出于對一個老人的同情,不要想他是誰,他只是一個絕望于自己祖國,徒興浮海居夷之嘆,但遍干諸侯,一無所獲的知其不可而為之者,是一個晚年年年傷心,只能在韋編三絕的同時面對著如斯逝者帶給他哀痛:喪子,哀麟,回死,由亡,一個哭干眼淚的男人。
"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然而,他卻沒有家。不管他的想法對與錯,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識分子的宿命。
任何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人,都是喪家狗。"
這并不是頹然,并不是悲觀,相反只有明白知其不可而為之才明曉是有多大的精神力量支撐著他和他們前行。二三子,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孔子欣然笑曰:"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論語讀后感1500字 篇12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的理解是,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那么,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才能游刃有余,不感到疲倦。
我認為,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做到“學而不厭”,為什么呢?
其一,我們都知道,現在知識的數量正在以幾何級的速度遞增著,作為教師必須不斷地更新知識,才能適應知識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不能總抱著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讓你那一桶水長流長新,不能讓它成為死水,那就必需要學習,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增長智慧,只有不斷學習,也才能不斷充實自己、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學習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假如你認為學習是件苦差事,是很無奈的事情,厭倦在所難免,又怎能學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學而不厭”是否也有這層含義。只有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當作生命的必須,你就會心甘情愿地學習,主動地學習,并且能在學習中享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和幸福。
其三,學習還應該掌握好的方法。會學習的人總是能在較短的時間里獲得大量的知識,而不會學習的人則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卻收效甚微,尤其是現在已經進入信息社會,獲取知識的渠道有許多,信息量巨大,如何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信息,并且獲得信息后又能及時進行整合加工,變成自身素質的一部分,這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學而不厭”,不斷探索,才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擁有更豐富的知識,也就能更好的為教學服務了。
其四,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我們希望學生“學而不厭”,首先教師要“學而不厭”!吧斫讨赜谘詡鳌,“親其師,信其道”,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一個善于學習、善于思考的老師,其學生也必然會繼承老師的傳統養成善學善思的習慣,要是教師厭倦了學習,學生又怎會熱愛學習?
所以,教師要“學而不厭”。
只有“學而不厭”的老師,才能做到“誨人不倦”,只有在“學而不厭”的基礎上,教師才能“誨人不倦”。沒有前面“學”的基礎,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誨”,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是不可能做到“誨人不倦”的,否則的話,“誨”也將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沒有趣味、沒有創新了,這樣的“誨”自然也不會去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而是只把學生當作儲存知識的容器,更不會關注學生的心靈、人格、健康了,這樣的“誨”甚至可能會誤人子弟、害了學生呢。
“誨人不倦”,我的理解是樂教、善教。
樂教,就是熱愛,熱愛學生,熱愛教學,熱愛教育事業,把教育當作自己畢生追求的事業,享受教育的樂趣,享受教育的幸福,那怎么會“倦”呢?
善教,就是方法的問題!皩W而不厭”的老師會認真研究教育教學中“誨”的方法,創新“誨”的途徑,更新“誨”的內容,達到“誨”的最佳效果,這樣的“誨人不倦”一定會是受學生歡迎的,也一定能培養出高素質、能力強的學生的。
現如今,“誨”的方法應是多種多樣的。
課堂上,將課本知識通過教師引據經典、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這是一種比較傳統但也是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誨”;
當學生提出問題時,老師不是先告訴學生答案,而是鼓勵學生思考、尋找答案,或者給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讓學生自己去解決,這是“授之以漁”,是現在比較倡導的“誨”;
在教育教學中,能夠不斷啟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斷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教師適時的給予幫助、點撥、鼓勵,使學生一步步走向成功,這當是一種較高境界的“誨”。
只有這樣來理解“誨”的含義,我們的教學就不再是機械的。
論語讀后感1500字 篇13
以前對于《論語》只是片面的點點滴滴的了解一些,工作之余,忙里偷閑中粗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感悟》一書,對其中的道理雖然談不上大徹大悟,但讓我收獲頗多,受益匪淺,也對自己有了更新的認識。
于丹教授用最樸素的語言詮釋出二千多年前《論語》內涵。他講述了天地人之道、處事之道、心靈之道、交友之道、學習之道、仁愛之道等。用一個個淺顯易懂的小故事,把一段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感悟的方法來解讀,把深奧的道理,講得透徹而又入木三分,真正走到了我們心里。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讀《〈論語〉感悟》一書,讓我覺得豁達的人生態度十分重要。作為一名老師,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這一點。在作者引用的故事里,有這么一則故事,讓我感觸很深。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緣,走到河邊,見一個姑娘正發愁沒法過河。老和尚對姑娘說,我把你背過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過了河。小和尚驚得瞠目結舌,又不敢問。這樣又走了二十里路,實在忍不住了,就問老和尚說,師父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著那個姑娘過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還沒放下?在現實生活中必定會碰到許多難題,如果事事只考慮個人利益,勢必患得患失,影響工作。再說教學工作是良心工作,你付出的和所得的不是平衡。我想有一句話很有道理,“做自己的事,讓別人去說吧!”只要認準的正確的事,不要過度計較得失,一往無前地把事情做實做好,這樣才能做到問心無愧、心安理得。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給我們講了《羚羊與烏龜賽跑》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羚羊向烏龜挑戰賽跑,并定于第二天清晨開賽。第二天一早羚羊和烏龜就站在起跑線上,槍聲一響,羚羊就劍一般飛奔出去,轉眼間,羚羊不見了烏龜的蹤影,便喊道:“烏龜,你在哪里?我等你!”可在不遠處的草叢中烏龜慢慢的爬出來,說:“我在你的前面!绷缪蚵犚娪忠粋箭步沖了過去。就這樣羚羊喊了數次,又沖了數次,最后竭盡全力跑的終點,但讓它害怕的事情還是發生了:烏龜早已在終點等候。其實,烏龜接到挑戰后就動員全家人,分配在比賽途中。看到這里,我想到一個人的失敗,又是不是輸在速度上,而是輸在了智慧上。其實成功與失敗陪伴著我們的一生,只要我們抓住機遇,用智慧機上努力就會成功。我校開展的各項活動都是在給教師創造機遇,創造展示的`平臺。每次活動我都會參與其中,雖然結果不一定是最好,但是過程會讓我得到鍛煉與提高。事后我不后悔,因為“我參與,我快樂!钡催^來說:如果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庇诘そo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在現實中,每個人都會有得有失。只要自己努力了,結果不重要。這樣內心就平和多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論語讀后感1500字 篇14
古人的智慧,如浩瀚星空中的熠熠繁星,為我們指引前行的路,縱使歷經悠悠的時間長河,依然散發著睿智的光芒,皎潔而溫潤。
花了最長時間看完的一本書,沒有華麗辭藻,沒有優美句子,甚至如果不看注解幾乎還看不懂,但無妨,書中微言大義、言近旨遠、博大精深,即使在25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歷久彌新,散發著永恒的魅力。
眾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出處:言而有信;三十而立;是可忍,孰不可忍;既往不咎;盡善盡美;見賢思齊;文質彬彬;敬而遠之;舉一反三;暴虎馮河;樂在其中;后生可畏;過猶不及;成人之美;察言觀色;怨天尤人;殺身成仁;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當仁不讓;殺雞焉用宰牛刀;色厲內荏;道聽途說;患得患失……
諸多源遠流長的至理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見賢思齊焉;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朽木不可雕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思而后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后生可畏;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欲速則不達;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小不忍則亂大謀;道不同,不相為謀……
“仁、義、禮、信、忠、恕、孝、悌”的儒家思想體系,體現貫穿于整部語錄結集中:
“仁”,思想體系的核心部分,一種公益的思想,最高層次的道德!爱斎什蛔層趲煛,“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巧言令色,鮮矣仁”。
“義”,道義,按仁的要求判斷人道的.標準,承擔合理責任。“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
“禮”,維系人與人之間的正常秩序和規范,并調節至合適程度!袄碇,和為貴”;“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克己復禮為仁”;“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信”,信任,誠信,把誠推廣到人與人的關系中就是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信近于義,言可復也”;“言必信,行必果”;“言忠信,行篤敬”;“恭、寬、信、敏、惠”。
“忠恕”,忠:盡心為人,下對上的社會規范理念;恕:推己及人,上對下的社會規范理念!凹核挥鹗┯谌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孝悌”,孝敬父母,尊重兄長;一個人最基礎的道德,也是仁義的根本。“入則孝,出則悌”;“三年無改于父道,可謂孝矣”;“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最后說說后人評說孔子的不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些推斷孔子等級觀念太強的句子,我理解為一種禮儀,強調尊重和秩序,也顯示責任和榜樣,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也為漫長的封建社會的運行起著穩定的作用,并不為不足。而全書最廣受詬病的一句話:“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雖然很多學者對這句話的理解還在爭執,但作為女子的我就覺得根本無需辯解,無需耿耿于懷,人非為神,況且是兩千多年前,就算是指“女子”,我們也應該有足夠的自信,此女子已非彼女子!墩撜Z》已經為我們帶來足夠足夠多的傳承!
論語讀后感1500字 篇15
關于顏回,《論語》有以下記載:
為政: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公冶長: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知也!鳖仠Y、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鳖仠Y曰:“愿無伐善,無施勞!
雍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弊釉唬骸盎匾,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弊釉唬骸百t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述而: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子罕: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弊又^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先進: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鳖仠Y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從以上的內容可以看出,顏回是一個勤勉好學,學有所成,品行高尚,一生兢兢業業努力實踐孔子學說的人。對他的記載有幾處很值得玩味。一是孔子說他“不愚”?鬃硬]用“敏”、“惠”等字眼,而用“不愚”,說明顏回資質并不特別高。二是說他對自己并沒什么幫助,無論自己說什么,顏回都感到高興。另一方面,孔子還是很看重這個學生的,顏回死時,孔子極度傷心,大呼“天喪予”。顏回也對孔子充滿了感情,孔子受困時,他對孔子說,您還沒死我怎么敢死。我覺得,對于孔子來說,顏回就是自己的翻版。他眼見自己的學生一步一步跟自己越來越象。面對這種情景,我想孔子的.心情是極為復雜的。除了“天”以外,最知道自己的就是顏回了。顏回即使并不意識到自己了解孔子,他的行為也體現了他已把握了孔子思想的精髓。和這樣一個學生在一起,孔子應有一種知己的感覺,但孔子并沒有過明顯的表達,甚至還嫌不足,“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這可能是因為顏回太像自己了。只有在顏回死后,孔子才意識到失去顏回意味著什么,嘆息道是老天爺要我的命,并對學生說我不為顏回哭為誰哭?孔子是否覺得顏回之死意味著自己理想人格之死,意味著鏡中自己的死呢?再也沒有人可以像顏回那樣勾起孔子的共鳴了。
關于曾參,《論語》有以下相關記載:
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釉唬骸拔ā!弊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先進: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狈蜃舆又!扒螅柡稳?”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薄俺!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狈蜃余叭粐@曰:“吾與點也!”
論語讀后感1500字 篇16
《論語》所記載的,是孔夫子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為人處世的經驗和他對弟子的教導。這部曾經統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今天仍然能為我們現代人構建和諧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供一份溫馨的勸導。
于丹教授的《百家講壇》,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個方面,為大家講述她解讀《論語》的心得,教我們學會了怎樣做人,給我們的生命之旅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
看了于丹教授分析《論語--處世之道》,從中明白了許多道理。于丹教授講任何事情都是有尺度的。我們做事情也要講究分寸,做到什么程度要需要分析明白。我們做的什么事情不一定分好壞,是分時間的,什么時候做對,做不對,應該分為不同的場合?赡芡且患虑檫@個時候做就不應該,換個時間做就對了。她講“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用耿直和磊落的原則面對一切。在偉大的宇宙空間,人生僅僅是流星般的閃光,在無限的河流里,人生僅僅是微笑又微笑的波浪。所以說人生有限,我們要把握有限的情感。
我們人應該隨時避免心靈資源的浪費。人不能被自己欺騙了,如果自己都要去欺騙自己的話,那還能相信誰了呢?人的'行為要有分寸。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適度。做事情也不用過于密集。于丹教授講了“豪豬的哲學”,彼此不傷害又能保持溫暖。與領導、朋友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距離產生美。當然,這并不是疏遠朋友,當朋友有需要的時候,一定是能幫上忙的一定幫。交友原則第一,要自尊。自尊就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悅納自己。我們說交結朋友要尊重朋友,不尊重人是不可能結為朋友的,朋友需要互相尊重。但是,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第二,要自律。自律就是善于約束、控制自己,該說的該做的大膽去說去做,不該說不該做的堅決不說不做,F在同學之間,將來人際之間的交往既是相互的,又是平等的,不能單憑一方的主觀愿望行事。第三,要大度。大度就是寬容,落落大方,不計較雞毛蒜皮的小事,能容人。交朋友是需要付出的,付出提真誠的情感,而寬容大度正是這一情感的核心。
感觸最深的還有于丹教授講的《論語--君子之道》中的“君子懷刑,小人懷惠”。于丹教授解釋說:君子心里面時刻裝著法律法規,說話做事都合乎法律法規和道德規范。而小人則無視這些,心里老是想著占點小便宜,撈點小實惠。
細細想來,頗耐人尋味。在現實生活中,那些遵紀守法,禮讓謙和,虛懷若谷,與人為善的人應當是君子;那些違法亂紀,橫行霸道,不講公德,雞腸小肚,陰險奸詐的人應當是小人。在工作單位上,那些遵守紀律,遵守規章制度,團結同志,關心他人的人應當是君子;那些無視紀律規章,自私自利的人應當是小人。
然而,縱觀歷史,橫覽當今,君子和小人是很難分清的。蕓蕓眾生,攘攘生靈,模樣都差不多,誰是“君子”,誰是“小人”?所謂的君子細察其言行,偶爾也現“小人”之跡;所謂的小人觀其言行,時常也有“君子”之舉。這又應驗了我們的“辯證法”,萬事萬物沒有絕對的,都是相互轉化,相互包容,相互滲透的。
我認為《論語》中的所謂的“君子”和“小人”是一個純概念化的名詞,所說的君子是一個理想中的完人,是我們推崇的道德規范的化身,是做人的榜樣,是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小人言行是做人的反面教材,是修身養性的過程中努力摒棄的糟粕。
于丹教授的精辟講解和深刻的體會,給我帶來很大的啟發,讓我明白了做人要:踏踏實實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工作、以誠相待地交友;學會放棄、學會舍得、學會寬容、學會立志等等,這樣,會使我們自己變得完美、強大,才會更容易地接近成功,才會享受生活的美滿與幸福。以后一定要再細細品味幾遍,相信一遍會有一遍的收獲!
論語讀后感1500字 篇17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的理解是,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那么,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才能游刃有余,不感到疲倦。
我認為,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做到“學而不厭”,為什么呢?
其一,我們都知道,現在知識的數量正在以幾何級的速度遞增著,作為教師必須不斷地更新知識,才能適應知識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不能總抱著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讓你那一桶水長流長新,不能讓它成為死水,那就必需要學,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增長智慧,只有不斷學習,也才能不斷充實自己、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學習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假如你認為學習是件苦差事,是很無奈的事情,厭倦在所難免,又怎能學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學而不厭”是否也有這層含義。只有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當作生命的必須,你就會心甘情愿地學習,主動地學習,并且能在學習中享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和幸福。
其三,學習還應該掌握好的方法。會學習的人總是能在較短的時間里獲得大量的知識,而不會學習的人則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卻收效甚微,尤其是現在已經進入信息社會,獲取知識的渠道有許多,信息量巨大,如何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信息,并且獲得信息后又能及時進行整合加工,變成自身素質的一部分,這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學而不厭”,不斷探索,才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擁有更豐富的知識,也就能更好的為教學服務了。
其四,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我們希望學生“學而不厭”,首先教師要“學而不厭”!吧斫讨赜谘詡鳌,“親其師,信其道”,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一個善于學習、善于思考的老師,其學生也必然會繼承老師的傳統養成善學善思的習慣,要是教師厭倦了學習,學生又怎會熱愛學習?
所以,教師要“學而不厭”。
只有“學而不厭”的老師,才能做到“誨人不倦”,只有在“學而不厭”的基礎上,教師才能“誨人不倦”。沒有前面“學”的基礎,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誨”,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是不可能做到“誨人不”的,否則的話,“誨”也將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沒有趣味、沒有創新了,這樣的“誨”自然也不會去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而是只把學生當作儲存知識的容器,更不會關注學生的心靈、人格、健康了,這樣的.“誨”甚至可能會誤人子弟、害了學生呢。
“誨人不倦”,我的理解是樂教、善教。
樂教,就是熱愛,熱愛學生,熱愛教學,熱愛教育事業,把教育當作自己畢生追求的事業,享受教育的樂趣,享受教育的幸福,那怎么會“倦”呢?
善教,就是方法的問題。“學而不厭”的老師會認真研究教育教學中“誨”的方法,創新“誨”的途徑,更新“誨”的內容,達到“誨”的最佳效果,這樣的“誨人不倦”一定會是受學生歡迎的,也一定能培養出高素質、能力強的學生的。
現如今,“誨”的方法應是多種多樣的。課堂上,將課本知識通過教師引據經典、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這是一種比較傳統但也是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誨”; 當學生提出問題時,老師不是先告訴學生答案,而是鼓勵學生思考、尋找答案,或者給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讓學生自己去解決,這是“授之以漁”,是現在比較倡導的“誨”;
在教育教學中,能夠不斷啟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斷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教師適時的給予幫助、點撥、鼓勵,使學生一步步走向成功,這當是一種較高境界的“誨”。
只有這樣來理解“誨”的含義,我們的教學就不再是機械的。
論語讀后感1500字 篇18
孔子認為,人,特別聰明和特別傻的都很少,我們大部分人都是處在中間,既不絕頂也不透頂。根據智力,他把人分為3種,一種是上智,天生聰明的人完全不需要學習就知曉一切;一種是下愚,天生愚蠢的人,無論怎么學習都沒有辦法;一種是中人,也就是指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普通人又分為2種,即學而知之的人,通過主動學習獲取知識,第二種是困而學之的人,遇到自己過不去的坎,才會想起來去學。這兩種人都是需要后天的學習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論語的經典對白中我們還可以捕捉到這樣一個詞圣人。圣人又是比仁人高一個檔次的了。孔子特別推崇的是圣人,但是他卻不希望每個人都參照他的觀點去當圣人。這是為什么呢?其實,孔子覺得自己就當不了圣人,他眼中的圣人是堯舜禹那樣的先帝。首先,孔子認為,圣人必須是古代君王,他自己只不過是祖上發過跡,到孔子這一輩,已經是窮困潦倒四海為家了,更談不上是什么君王。其次,圣人必須天資聰慧,不用學習就能明理明德,顯然,孔子一生都在學習,做不成圣人。因此,一般人的標準到仁人這個檔次就已經是成功了,即使不能為官吃香的喝辣的,至少也可以像孔子那樣學富五車桃李天下了。他也是這么教育他學生的'。
論語中一共有105個仁字,那何為仁呢?學生問孔子,孔子回答不一,往往具有針對性。比如他說巧言令色,鮮仁矣,對于溜須拍馬的人孔子最討厭;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要他克制自己,一切按照禮的規矩辦事;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要他善待別人,承擔幫助別人的義務。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
言也仞?鬃痈嬖V他,說話要有分寸,三思而后言;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近,與人忠。這里孔子把仁分解成三種德性,讓他接物處事待人都要充滿敬意和忠誠。此外,孔子還經常將仁與智、勇相提并論。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其實在孔子眼里,仁者已經具有了智勇兩種品質。
仁人,孔子對它的解釋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人首先要自尊自愛,自己要有奮斗目標要有追求,其次才是推己及人,推生出愛人之心,幫助別人到達他們的理想?鬃訉θ嗜说囊蠛芨,他的學生輕易夠不著這樣的頭銜。仲由、冉求和公西赤是孔子3000學生中的得意門生,但是孔子對于他們的評價卻是: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說他們雖然都是治國懂禮之才,可以駕馭一方之土,但是均夠不上仁。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所說的仁不是本事而是德行,一個人不管本事有多大,能力有多強,如果不能夠推己及人,仁而愛人,都不能稱之為仁。仁人要有一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氣魄,以自己的德行來收納聚集人才。
我們現在學習孔子的仁學理論最終目的是要能夠運用到實際。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在講述自己如何走向成功時,總是忘不了自己將大學舍友從國外拉攏到國內和他一起打拼的一段經歷。他說,這全是他在大學期間為他們掃地的功勞。當然,這是句俏皮話。宿舍衛生通常是大家一起打掃,但是俞就是喜歡一聲不吭自己一個人包攬,留給大家好印象,直到他遠赴大洋彼岸找到當年的舍友時,對方還會忍不住激動地回憶起這樣一個小細節。我把它也定義為仁,雖然看似平凡微小,甚至不值得一提。但,正是這份仁義使他
們義無反顧地跟隨俞敏洪創辦新東方,讓他們堅信能在宿舍里為大家服務的人,自然在事業中也虧待不了當年的兄弟。仁造就了俞敏洪的人格魅力。
【論語讀后感1500字】相關文章:
論語的格言01-10
論語的經典句子12-24
論語名句精選03-07
論語的句子11-08
《論語的治理聰明》緒論:為什么是《論語》03-20
論語中的格言02-01
孔子論語經典格言10-21
關于論語格言12-07
《論語》試題及答案04-19
《論語》中“而”的考察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