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語的治理聰明》緒論:為什么是《論語》
一、反拉二胡據說左撇子的人都聰明,我有個表弟就是個左撇子。有一次他拿了個二胡玩,剛一上手,就拿反了,由于他習慣左手拉弓子。大家笑話一番,他不好意思了,就換了持法,卻顯得更加笨拙。我說你不妨用你自己的方法試一下,他又恢復左手持弓,果然推拉自如;無獨占偶,我看十二女子樂坊的演奏,就發現有個美女笛子手把笛子放在左側演奏的。后來才知道其中的緣故,原來舞臺上有兩個笛子手,為了追求對稱的舞臺效果,其中一個就來了個“反吹竹笛”。假如這位樂手不是左撇子,練就這番技藝確實值得稱道。 表弟的“反拉二胡”是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法,美女的“反吹笛子”是為了適應樂隊的舞美效果,這些突破常規的做法都有著很好的理由。常規方法好,還是***規方法好呢?這題目問得沒趣了,所謂的好和壞實在是不存在的,只有適合與不適合最為重要,適合的就是好的。本來二胡就不好學,要讓我表弟不顧自身的特殊條件而必須采取適合別人的方法,學起來,憑白增加很多難度,有什么好處呢? 當年有個企業叫“三株”,用小報紙式的廣告頁把自己的三株口服液賣得很火。我有位做高檔白酒的朋友,把這方法拿來了,廉價的宣傳小報散發的滿世界都是,著名度倒是上往了,可價錢卻上不往,品牌形象大打折扣。為什么小報紙對三株口服液是“好”的,對我朋友的白酒就是“不好”的呢?原因就是適合和不適合的題目。 橘在淮南為橘,到了淮北則為枳,口味壞得不可進口。為什么?好的東西,換個地方就變得不好了。美國很著名的咨詢公司在中國國內吃不開,弄壞了好幾個案例,并不是人家的方法“不好”,其中就有不適合中國企業的緣故。中國的企業先是推崇西方的治理模式,后來又喜歡日本的治理模式,由于日本的文化可能更接近我們,所以更輕易找到相似的地方。然而中國和美國、和日本都是大不相同的,且不說市場環境、文化背景、企業特征,單就“人”這一項就大不一樣了。我們常說企業“以人為本”,實在中外企業的最大區別就在于組成企業的人是不一樣的。 我們不從資本或技術的所有者來區分,只要是在中國本土,由中國人構成的企業都屬于我們所要討論的范疇。中國人和外國人到底有什么不同?根本上當然是文化背景的不同,并且由此而產生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等的巨大區別。面對不同的人群,卻打算用相同的治理方法,那難度簡直是自找了,由于那些是未必適合中國人的特點的。 成功有著成功的背景,這個背景往往存在極大的差異。當你不具備人家當時的條件的時候,同樣的方法就會產生相反的結果。事實上,只有根據自己的情況采取的對策才可能有效。表弟要學二胡了,為什么偏要他采用通常的方式,而放棄適合自己的方式呢? 二、為什么是《論語》 中國人的特點是什么?這可是個大課題。不過有個小例子可使我們窺其一斑:即便是山村一個字不熟悉的老太太,在行為方式上也在遵循中國自己的道德標準。比如她會說:“我要做了這樣的事情,死后讓人家怎么說我?”這是什么思想?這叫“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她還可能說:“這孩子是個孝子,靠得!”這個判定的理論依據是什么?是“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這些話都是《論語》中的章句。為什么不熟悉字、沒學過《論語》的人也是《論語》的思維方式呢?由于《論語》所推崇的觀念實在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說是生而有之不為過了。 《論語》對中國人的文化特征的形成起到深刻而久遠的影響,但《論語》還不僅僅如此簡單。我們知道,《論語》是中國哲學的顛峰之作,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譽,其中的治理哲學和方法才是其精華。并且這種治理哲學是基于對人的研究和影響的,也就是說,《論語》所顯示的治理哲學正是適合《論語》所塑造的人群的。一個深受《論語》思想影響的民族,必然適應《論語》所推行的治理哲學。 然而,歷來《論語》中的治理學都是被用來治天下了,并沒有被企業界所廣泛研究和利用。或許這和中國古代企業不夠發達有直接的關系,而在中國企業高速發展的今天,為什么我們還要一味從國外尋求治理方法,而放棄可能是最適合自己的治理哲學呢?誠然,《論語》中的治理學確實是反映了孔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意和努力,似乎沒有提到在企業中的應用。然而哲學之所以是哲學,就在于其對于普遍事物的廣泛適應性和啟發性。就像《論語》還可以被運用到其他更多方面一樣,研究《論語》在企業治理方面的運用,是一條尋找中國企業治理方法的理想門徑。 更重要的是,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思維確實存在極大的差別。也舉一例,比如說,盡管現在外出謀生、異地工作已經成為很普遍的事情,但是“背井離鄉”聽起來依然比較悲慘凄涼,尤其春節、中秋這些該團圓的時候團圓不了,那“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覺還是難以排解。在這些方面中國人似乎不如西方人那么豁達想得開,實在這正是中國文化的特點。中國以農耕文化為基點,地理依靠和宗法意識已經成為我們民族的基本心理狀態。于是家長制、獨裁集權制的治理模式就有了形成的土壤并且被世代接受,這種治理模式的特點是以人治為核心,夸大集體主義,講究盡對服從,遵守倫理道德,注重教化作用。 當代中國企業是在相對***的環境下成長的,帶有明顯的時代特色,但無論如何,從本質上講,企業都必然是獨裁的組織。這種獨裁不是人為的,也未必是中國企業所獨占,而是由資本的性質所決定。誰擁有這個企業的資本,誰就有難以相比和替換的發言權。在資本合作的企業里,發言權的大小決定于資本的大小。所以,企業說到底是資本獨裁的組織,這一點,并不存在私營、國營或股份制企業的區別,也和中國外國、東方西方沒有關系。企業的這一屬性和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相結合,就使得中國企業必然謀求更加貼近這些特點的治理哲學和治理方式,并且對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治理模式具有自然的文化性排斥。所以對待西方、日本還有韓國等的企業治理模式的態度,必然是以包容的心態來吸收改造,而被中國企業治理模式所同化。 然而,由于歷史文化因素,中國在傳統上企業發展并沒有形成社會的主流,而是作為一個孱弱的分支在慘淡經營,更沒有形成成熟的企業治理專門理論。這當然和中國的哲學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知道,中國哲學起源于生命哲學,將宇宙的生命、人的生命作為完整的、根本性的研究,從而在哲學體系上具有難以分割的整體性。像我們熟知的《老子》,歷來被看作中國哲學的原始,但我們很難說清楚這部書到底是在研究哪個門類,并且之后的哲學研究也都具有這樣的“含糊”特點。這也使得我們可以從這些哲學典籍中找到我們所需要的任何領域的理論根據。我們要讀的《論語》,實在已經脫離了《老子》這樣的“純哲學”的范疇,而成為中國哲學中的一個分支。大略地說,《論語》是一部政治治理哲學著作。不過,《論語》的政治治理核心理念是以德治為內涵的人治思想,并且對于在位者、從政者和立志從政者都從個人修為上提出具體的要求,所以從表面上看,《論語》更多的內容像是為人處世的道理和規范。而正是這些治國的道理、從政的原則和為人的規范為現代企業治理帶來極***價值,這正是本書要討論的話題! ∪、《論語》說些什么 。ㄒ唬┐笾颊勅 《論語》末章《堯曰》,明確提出治國的方法、途徑和心態。方法基本是采用帶有法家思想的制度來約束人,途徑則是純粹仁儒思想的愛護人,而所謂“寬、信、敏、公”則是對執政者心態上的要求。三個方面無不是關乎一個“人”字;至于從政的原則,即所謂“尊五美,屏四惡”,也都是就人的好的品質和壞的行為而言;最后一章講個人修為的目標時,很明確地說是“知命”、“知禮”和“知言”,更是直接是解決得人的事了。而最后一句“不知言,無以知人也”更加直接地回回到“知人”的本源上來。 為何“知人”是本源題目?我們可以回到《論語》開篇的《學而》第一章來!皩W而時習之”,是講自身所學能夠運用于社會的發展,是最高形式的利用;“有朋自遠方來”,是自身所學能夠得到眾人的認可并使其受到教化影響;最不理想的是“人不知”,眾人不理解,那么也可退而修為自身。很明顯是“利世、利人和利己”的三個層次,也確實如朱子之所言的“進道之門”,看《論語》全文,實在無外乎一個“人”字。個人修為是人的題目,有所功用則為了影響眾人,而濟世又何嘗不的為了人呢?并且,所有這一切的實現,都是建立在個人修為的基礎上,以一個修為高尚的人或者這樣的群體來影響整個社會。 這實在已經揭示出孔子所倡導的治理原則,即以高尚品德的人群來帶領和影響普通的人群,以實現全人類的素養提升,從而達到整個社會以最***的方式來發展,F代企業治理里有個寓言,說“企”字乃是無“人”則“止”的寓意,同樣高度重視人的主體作用,這和孔子的思想的吻合確實讓人感到驚喜。 套用曹雪芹《紅樓夢》為“大旨談情”的說法,我們可以說《論語》為“大旨談人”。 (二)治理的邏輯 《論語》中的治理邏輯有四個重要特征。 一是對“人”的夸大,所謂“大旨談人”,則處處離不開人的因素。實際上企業里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人來具體操縱,企業里的所有題目,說到根本上還是人的題目。觀孔子一生,關注的是人的修為、影響的是人的思想、督促的是人的行為?鬃拥慕虒W不是起始于晚年,而幾乎是畢其一生的。他的教學思路是用自己的思想結合當時的政治實際培養一批政治治理人才,并且他從來不傳授從政的具體技能,而是注重個人修為,把個人修為作為從政的基礎; 第二個特征是治理者的表率作用,首先并且主要是修養上的表率,夸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他以為一個品質高尚的治理者本身就具有典范和威懾作用,而品質低下,即便有再大的能力也是無益的。比如夸大下屬忠誠的同時,他更要求上級的“寬容、誠信和公正”。要求下屬勤勉工作,首先自己要做到“敏于事”; 第三個特點,講究治理的細節,注重基層治理。對于整個社會而言,主張家庭這個最基本的社會組織的和睦和秩序,講究“孝悌”,以為“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并且,社會的***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層組織的和睦和秩序構成的。由此引申,一個企業里,只有各個基層部分的工作做好,企業才可以穩定發展。實際上,企業的發展是由各個部分的工作成績共同促成的; 第四個特征是部分明確、各司其職,治理的程序和秩序是非常重要的。所謂的“正名”,實在就是各個部分明確自己的職責,做好自己的事情,協作而互不干預。領導者要“不出位”,只做好治理工作,而不往干預部分的具體工作;而各個職能部分要“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同樣不對其他部分的工作橫加干涉。 這四個特征,構成了《論語》治理思想的核心,即“以人為本”。 (三)法治還是人治 《論語》推行的理想政治模式是“德政”,所謂“德”,必然是指人之“德”,是個人修為的極高標準。這符合《論語》的治理邏輯,治理者本身必須是個“德者”,然后用個人的“德行”來感召和引導下屬乃至組織全體職員。也不僅僅是簡單的表率,還包括明確的、主動的、制度化的“德育”,夸大每個人的個人修為。在治理方法上,更多采取的是富有人情化的舉措。比如糾正錯誤,不單純是批評教育,而是“舉直錯諸枉”,把好的榜樣樹立起來,任用德行高尚的人,以取得更多人的信任,并形成良好的團隊風氣和巨大的威懾力。與其表面化地說是“人治”,不如說是以“人治”為途徑、以“德政”為標準的“德治”。 那么,《論語》倡導的“德治”是不是和法治想沖突呢?歷來攻擊孔子思想的人都把孔子說成只知道“人治”而完全排斥“法治”的人,實在這是個很低級的錯誤。要知道,孔子所推崇的“禮”,實在質就是一套他以為符合社會發展的制度,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禮制”。這個“禮”有外在的禮節形式,但更重要的是內在的對社會秩序、治理秩序的尊重和遵守。并且,在孔子短暫的從政實踐中可以看出來,孔子是個法治的大力推行者!皻肌笔菫榱司S護治理體制的軍事行為,具有明顯的法治特征;“誅殺少正卯”盡管非議很多,但實際上也是法治思想的體現,哪怕在法理上真的是錯誤的,也不影響我們對孔子重視法治的理解?鬃用鞔_地說:“以約失之者,鮮矣!边@個“約”盡管包括很多的內容,但無論如何理解都包含著對制度的尊重和敬畏,并且直接說明尊重法治、主動接受制度的約束對人的行為的指導意義。 比較全面地說,《論語》所倡導的治理模式是以“德政”為目標、以人治為表象、以法治為內涵的“德治”模式。 。ㄋ模┤绾螆绦兄贫 《論語》對于“禮”的推崇無以復加,以至于有人把尊崇禮制看作古板教條甚至迂腐守舊而對儒家學說多有詬病。的確,在《論語》中,“禮”占據重要地位。“禮”既是國家治理的整套制度或說法律,也是個人修養和行為的標準和規范。在孔子看來,國家和社會的種種亂相其根本原因就是“禮崩樂壞”,個人的種種不良行為和過失多是由于“違禮”。所以他開出的社會治理和個人修為的藥方就是“克己復禮”,即克制自己一切負面的欲看,把身心回附到規范制度上。從制度精神上看,不僅不應該批判,而仍然具有強大說服力。自古至今,多少千古之恨和丑惡現象無不是由于貪欲和違反制度而導致。 “禮”如此神圣和重要,那么《論語》是不是就機械的、無條件地遵循“禮”呢?正好相反,《論語》對于制度規范的態度之靈活程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有子明了地說:“禮之用,和為貴。”就是說制度的執行的關鍵和訣竅是在于能不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折衷調和。他說,“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就是說不研究事情的具體情況都按制度一刀切,那就有辦不成的時候了;反過來又說,“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一味地調和,不遵守制度,也一樣行不通。而正確的做法是中庸之道、實事求是,遵守制度而有所靈活。這個靈活不是人情世故,而是針對不同事情的特出情況所做出的權變之舉。這番議論,明確而深刻地說明了制度的執行原則。實際上也就是帶有人治色彩的法治,或者說法治推行過程中的人文關照。 對制度的靈活不是不尊重制度,而是真正理解制度內涵的開明態度!墩撜Z》重視制度的外在形式,甚至有時候還有過分的夸大,這和那個混亂的時代背景不無關系。盡管如此,《論語》注重的更是制度的內涵,重視的是法治的精神?鬃诱f:“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意思是,假如不能夠推行制度的精神,那要制度的形式又有什么價值呢?很多企業的制度文本好幾抽屜,但未必就是企業治理實現了制度化,而很可能僅僅是形式而已。 (五)戰略是企業的根本題目 所謂戰略,可以理解為企業未來發展的正確軌跡,包括目標、方針和途徑。所謂正確,實在就是符合了企業和社會雙重發展的規律。說白一點,就是應該怎么做就怎么做,戰略的選擇就是這么簡單。關于這個規律,孔子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常見的比如說“道”,這和老子的說法一致?鬃有蜗蟮卣f:“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說誰能夠不從門里出往呢,可現在社會的發展怎么不遵循“道”呢!戰略的重要就似乎房間的門一樣,是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孔子以為君子的三畏之首是“畏天命”。在對待企業戰略的題目上,很多企業實際上不夠重視,有的把戰略當作擺設,有的干脆朝令夕改,缺乏穩定性。更有的企業一開始就不重視戰略題目,不知道企業到底走向何方、到底如何走下往!安恢烀鼰o以為君子也”,這樣的企業老板是分歧格的。 那么戰略的意義何在呢?孔子所說的“天命”,也帶有“規律”的意思,說“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了五十歲就知道了自己真正的社會使命了。這當然是反觀的說法,假如從未然的角度看,企業的“天命”就是企業的戰略目標選擇。“知天命”的結果,可以到七十歲“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企業達到自行運轉并且不出錯誤的理想狀態。也就是說,只要戰略選擇正確,并且一切按戰略要求來做,企業就可以按著良好的軌跡自行發展,實現“無為而治”了。這是企業家多么夢寐以求的事情! 有子說“本立而道生”,這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明企業戰略對企業治理和發展的作用。這里“本”就是作為企業發展之本的“企業戰略”,而“道”則是企業發展的途徑和方法。當戰略確定的時候,企業發展和發展過程中的方法就可以確定了。也就是說,企業經營治理過程的一切方法都由戰略來決定。有什么樣的戰略就會有什么樣的方法,方法總是為戰略目標服務的。而假如戰略缺失,企業將無所適從;戰略錯誤,方法就不會有正確的了。 有子順便說“君子務本”,說治理者的工作內容只是把戰略等大題目處理好,并且專心于此。老板親身抓,也可以看出《論語》對于戰略的重視。
【《論語的治理聰明》緒論:為什么是《論語》】相關文章:
也談《論語》的得名05-30
《論語》人物名字研究 “Analects” person name research05-28
論龐德與辜鴻銘的《論語》翻譯對比研究論文04-27
研究治理過程的整合治理06-04
前臺mis治理系統06-04
績效治理系統及作用06-05
哲學化治理的最高境界08-18
剖析非營利組織的治理06-03
中外飯店業服務治理比較06-03
超期拘留:內外兼修得治理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