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范文1000字(通用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范文1000字(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1000字1
21世紀是心理學的世紀,但有許多人心智不成熟。如果說以前中國人最大的問題是溫飽問題,那么今日中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心理問題。我認為任何人都該讀一讀《少有人走的路》,在M·斯科特·派克的淡淡敘說中感受這本暢銷20余年的心理書的真正魅力。
一、先苦后甜還是先甜后苦
“自律”被作者分為幾大類,但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由一個實例引發的思考。一個女財務分析師因經常拖延工作而去向心理醫生求助,但他們始終找不到原因,直到作者無意當中的一個問題解開謎底“你喜歡吃蛋糕嗎”因為這位分析師喜歡將工作像吃蛋糕先吃奶油一樣,先完成容易的再去完成困難的事,導致她整體速度極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注意,先苦后甜固然比先甜后苦更有利,但人們止不住先嘗甜頭的用功,往往事倍功半。這種習慣如果不在童年時養成,長大便無法改善。所以導致拖拉,中國的許多學生會產生這種行為,往往是因為貪圖一時安逸而造成的。
二、家庭教育成就孩子一生
父母的教育對孩子們至關重要,家是人們的第一所學習,也幾乎決定了孩子未來生活的發展趨勢。有許多父母習慣用嚴厲的體罰教訓孩子,本質上不上教育,而是發泄怨氣和不滿。這樣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往往會成為問題少年。所以,父母應當學會關愛孩子,善于傾聽孩子的心聲,能對癥下藥地解決孩子的疑惑。讓孩子得以健康歡樂地成長。當然忙于工作無心照顧孩子的家長也會使孩子不懂自律,無法無天。毋庸置疑,父母的愛,決定了家庭教育質量的優劣。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僅有孩子在童年時能得到父母的.愛和照顧,長大后內心才會擁有安全感。
三、必不可少第認真傾聽
在我們六年級之前,常會拉著父母不斷地說話,沒完沒了,滔滔不絕,往往父母會不理睬或假裝傾聽,實際忙自我的事以及有選擇性第傾聽。但應對青春期的孩子,這些方法明顯不適宜。因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開始有個人思想便更加需要父母的關注和傾聽。用心傾聽,是一種愛的行為,能從孩子口齒不清,語句不通中品味更偉大的不一樣,從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發掘不平凡之處,將個人想法放在一旁,盡可能低體會說話者的感受,使彼此得到自我完善、
為什么人人都愛逃避問題是因為我們心智還未成熟,本書作者點明了一個人們從來不敢說的,也不愿承認的話:幾乎人們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一樣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樣的心理疾病,只是得病的時間不一樣而已。但我們不能逃避它們,而應當勇敢滴應對自我的問題,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1000字2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關于心智成熟的心理書,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人走向心智成熟的方法,而看了本書我確實有很多的收獲。
人生苦難重重,而只有真正理解并接受了人生苦難重重的事實,我們才會釋然,也不會再對人生的苦難耿耿于懷。苦難,是可以開啟人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的。
有許多家長,學生,甚至我自己,也曾經埋怨過,小學階段學生學的東西是不是太難了,我認為小學應該是培養孩子讀書興趣的地方,不應該讓學生過早的接觸太難的問題。但是看了這本書,我有了不一樣的認知,其實小學階段的問題與難易是沒有關系的,我們會發現: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照樣有學生不會,所以,學生與學生之間之所以會出現差異,在于學生有沒有主動的去面對學校為孩子們設計的各種問題,學生有沒有動腦筋,沒有想辦法解決問題。正常情況下,正如富蘭克林說的:唯有痛苦才能給人帶來教益。其實,如果深入到學生中去,我們就會發現,所謂的后進生,只不過是面對問題不停的拖延時間,或者視而不見,希望問題自己消失。為什么現在的孩子大都喜歡玩游戲,甚至沉迷于游戲?也許就是為了躲避現實中存在的問題。
本書的作者告訴我們自律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擔痛苦,解決問題。而自律則源于愛,后進生更需要父母以及老師的關愛。富有愛心的爸爸媽媽或者老師,要給學生一種意識或者提示:“爸爸媽媽,老師都愿意陪我忍受困難,困難也沒有那么可怕。”當然父母的愛必須是表里如一持之以恒的。
對愛的理解其實有很多,但是有時候我們都不太懂什么是愛,作為老師,我時常反思自己,質問我自己,是不是真的愛我的學生。
我們學校有愛心義賣,學生們都積極參與,其實在我的意識層面我深刻的'知道,應該把愛心義賣交給學生全權負責,我只需要從旁協助就可以,但是,出于某種擔憂,我幾乎包辦了愛心義賣的許多事情,在班級義賣上是獲得了成功,但是對于學生而言,我的做法是愛他們,幫助他們嗎?他們需要的是這樣的老師嗎?這個活動對學生有什么幫助呢?他們體會到愛心義賣的意義了嗎?
這本書,給了我一個答案,愛,應該是傾聽學生的需求,該放手時就放手。我們應該時刻記住紀伯倫的詩句: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有自己的想法……這首詩對老師也適用,我們應該時刻警惕。
其實讀了這本書收獲很多,可以說是這本書是開啟人心靈的實操書,能夠點亮我們內心的黑暗,正視自己的問題。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1000字3
我想我恐怕患了拖沓癥,買了很多的書,下載了很多的資料,可是時間和精力都沒有完全用在書上,我想也算是一種心理疾病吧,只是有這種毛病的人多些罷了,所以在2012即將來臨的時刻,好好的整理了自己的思路,一年來哪些習慣是值得堅持發揚的,哪些習慣是必須摒棄改變的。我想在一年間把買的書收集的資料好好的消化掉是最應該做的事情,2007年我讀了很多書進步很大,后來就差勁很多,這個讀書還是要堅持好的`。
《少有人走的路》是08年買的書,也是看了很多遍都沒有看完的書,主觀原因是做事情缺乏堅持,虎頭蛇尾,淺嘗輒止。客觀原因是因為心理學的著作讀到后面,難免枯燥,學術詞過多,抑制閱讀樂趣,然而就如同偏食不利于身體成長,偏學也不利于一個人整個知識體系的建立,所以第一本必須拿下的書就是《少有人走的路》。
之前我讀了《金字塔原理》學習了金字塔寫作邏輯,也希望用這種思維邏輯去寫寫讀后感,看看效果如何。
“問題與痛苦”這個話題作為該書之作多少讓人有些詫異,畢竟在這個世界中,大部分宣揚的都是美好的積極的向上的,給讀者帶來美好的憧憬,催人上進,諸如什么偉大的復興之類的,而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卻是不多的,然而細細讀來卻是茅塞頓開,有種醍醐灌頂的大悟。
當今國人處于一種迷茫的狀態中,人人都渴望成功,卻又找不到成功的真諦,相反一些所謂中國特色式的成功經驗卻被人們傳頌,卻不知這些所謂的經驗與普世價值相距深遠,格格不入。這本書最大的意義就在于給我們指出一條成功的正確的方向--自律。
人生中兩點之間直線未必最短,同樣人生中不可能靠投機取得一切,面對人生的問題和痛苦,唯一可以依賴的方法就是自律,自己去管理自己,自己帶領自己走向未來。
做管理的三年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就是想成長的不用你去管理,不想成長的你管理也用處不大,一切都看自己,看自律。自我成長也看自律,別人終究是外人,如果內心深處不去改變,則一切外力都是徒勞的,甚至還會產生逆反心理,壞了大事。
曾經的我非常的痛恨源源不斷的問題,就比如工作,一個問題去掉后一個又接踵而至,讓人心煩不已,所以我經常自嘲,男人也總有那么幾天不舒服,心情煩躁,食欲下降。自律可以讓我們對問題有新的認識,看問題的眼界與眾不同,我們可以發發牢騷,但是我們知道那只是讓我們發泄的一種小手段,不會因為問題和痛苦讓我們沉淪,不會破罐子破摔,去樂觀面對問題和痛苦,擁有一顆強大的心。
現在看來既然人生苦難重重,所以心態也就順了很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一切都會不錯!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1000字4
七點一起床就看到初中的心理老師昨晚十點多發給我的微信:周泫,最近好嗎?我在武志紅老師的文章里看到《少有人走的路》,就想起了之前你說過你在看這本書,也就想起了你。
我坐在床上,望著窗外,是的我是看完了中文版本的《少有人走的路》,那段時間里我在學習與感情上都不順利,消極情緒纏繞我全身以至于讓我難以呼吸,我偶然看到《少有人走的路》對消極情緒有很大的幫助。那段時間里,也在打電話給心理老師。上了高中之后,我有時候放假回去會先回到她家吃了晚飯再回去,我也會在學校附近的地攤買一些廉價的書籍帶回去給她,那個時候雖然我們沒有到無話不說的關系,但是學生與老師能夠那樣去交流學習與生活已經是很少見的了。
我是在初一認識我們學校的心理老師,那時候她剛從廣州讀完心理學拿了文憑回來已經工作了幾年的中學。而那么巧的,我們初一的英語老師因為身體不適而停止教我們,所以很幸運的,剛回來的心理老師也就先教我們英語,我們就那樣認識了。由于我當時是班長,與她也就走得比較近,主要是她會交給我許多事情,例如她要開會考試什么的`,就會把自己抽屜的鑰匙給我,讓我去她抽屜拿試卷負責班上的單元測試。在初一期間,她教會我許多事情,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自己的夢想以及不斷追求更好的前程。最重要的是,我開始認識了心理學那樣一種奇特的新事物。
初一結束后,她就不再教的英語,而專門在初二初三開展心理課程以及在一個辦公室給有需要的學生開導,我會常常跑到她辦公室坐著,聽她講一些事情,講一下她的導師提及的“變態心理學”、講她讀師范時候的生活、講她家里的事情,講講李清照“少年強說愁”……但幾乎都是她在講,雖然她很多次都在暗示我該講講我的事情,因為她總是覺得我常常顯露出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而我只是愿意說起我的雙胞胎弟弟以及一些比較有趣的事情,不是我不信任她,而是覺得我和她會是一輩子的朋友式的師生,我們之間還有很多時間,但更重點的是,我不知道怎么說起我親人與我,我很難說出口因為我與他們其實真的并不親近。
那四五年里,雖然我們聯系不頻繁,但我會主動告訴她我的一些事情以及回去的時候叫她去車站接我,或者新年和幾個同學一起到她家里聚聚。那時我們的距離可以說是有地理距離,但心與心卻是一走近就彼此會意。可是慢慢地,我還是在淡化了聯系,我忙于自己的學業,更重要的是真的是在時間與空間上產生了距離。
而這兩天通過微信上的聯系,我知道那拉開的距離可以彌補回來,因為她陪我走過許多路。距離的遠近,與聯系有著很重要的關系。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1000字5
重新拿出《少有人走的路》,我想推薦給朋友們,給那些渴望走向成熟、有自覺期望改變心理現狀的人。其實這本書很淺顯,很多道理甚至都是身邊的一些小糾結的學術解讀而已,你我都懂。剛開始看我也就睡前隨便翻翻,但此刻看完整本書,卻起了期望再認真看一遍的念頭。回頭想想,其實很詫異,原先這本書真有種魔力,讓你不自覺在看的時候跟著內化了它所述的一些心理學知識,似乎真有那么點被治療了一番的感覺。所以,與其說這是一本治愈心理的書籍,不如說它是一本能夠引發你自己與自己對話的向導書。
書中的一個理論是,幾乎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心理疾病。這是作者的觀點,我保留看法,因為是否就應將常人所經歷的七情六欲、內心痛苦掙扎看做是一種病,是我比較疑問的。但在看的過程中,我確實將自己的一些問題根據作者的理論進行了一番分析,也把自己當做一名心理疾病患者進行自我治愈,我覺得還是比較有意思的一個過程。若是你平日讀以經驗主義為基礎的書,比如此刻市面上暢銷的心靈雞湯類的書籍,你能夠在閱讀的時候體驗一種用心的指導情緒,但整個過程不會有一種體驗類似望聞問切的治療的感覺。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學者,而且是一位從事一線醫療的心理治療師。他透過超多的心理疾病患者的病理分析,給我們呈現出神經官能癥、人格失調癥患者的癥狀以及治理方法。我自認自己沒有十分嚴重的心理疾病,至少我并未呈現出明顯的消極對待偶爾自身存在的內疚、不信任或不負職責的問題。但仍然在這個看的過程中,我覺得自己在跟隨著作者做了一次對自己心理的大體檢,雖然沒有X光、沒有超聲波,但這種自檢的效果并不比醫生檢測得出的結果差,至少我自己是這么認為的。作者認為人都有病,而我們需要的是承認自己內心有某些方面的麻煩,應對這些糾結與痛苦,自覺地思考,經歷痛苦的自律,去選取自由、選取尊重事實、選取重新學習愛的`潛力……
書的第二部分花了超多篇幅論述“愛”,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我看的比較快的,也是覺得可能多多少少這部分與中國的大多數人需要思考的成長環境有所不同吧。但第二部分的“愛”這一章是值得再認真看的。大多數人不懂得什么是愛,那里的愛當然不是只男女情長的愛,而是自律的原動力,按作者的定義,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愿。它包括自我成熟、也包括幫忙他人進步,它是完善自我和他人的持續的過程。
同時,作者也提到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深究其患病原因,都是由小時候父母錯誤的愛或忽視的愛而導致的。家庭環境的成長對個人的心里影響極大,父母對子女正確的愛是保證其健康心理的關鍵。而父母如何學會愛以及它的重要性也是作者論述的重點。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1000字】相關文章:
少有人走的路 語錄精選05-15
心理書籍:《少有人走的路》06-08
《少有人走的路》經典語錄08-15
派克《少有人走的路》語錄08-15
《少有人走的路》派克語錄05-15
少有人走的路讀書筆記09-23
《少有人走的路》讀書筆記09-20
心理書籍之《少有人走的路》06-23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06-24
《少有人走的路》內容簡介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