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銀行對紡織行業調研報告

        時間:2022-10-13 18:44:25 調研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銀行對紡織行業調研報告

          一、紡織工業的主要特點

        銀行對紡織行業調研報告

          紡織工業按行業分為紡織業、服裝業、化學纖維制造業和紡織專用設備制造業。紡織業包括棉紡織(印染)、毛紡織、麻紡織、絲絹紡織、針織;服裝業包括服裝、制帽、制鞋;化學纖維制造業包括合成纖維和人造纖維。按紡織產品應用領域分為衣著用、裝飾用、產業用紡織品三大類。

          2000年全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已超過1200萬噸,人均纖維消費量達到6.6公斤,紡織工業利稅約600億元,主要產品紗的產量657萬噸,化學纖維產量694萬噸,服裝產量165億件。我國紗、布、呢絨、絲織品、化纖和服裝等產品的生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是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國。2000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達520.8億美元,占全國出口商品總額的20.9%,占世界紡織品服裝貿易額的13%左右。“九五”期間,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2215億美元,凈創匯1700億美元,是我國凈創匯的主要行業。

          從我國紡織工業的基本現狀可以看出其呈現以下幾大特點:

          1、我國紡織工業已經完全置身于充分的市場競爭環境之中,產品市場的競爭力對企業的生存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2、紡織作為國內對外依存度較高的產業,出口形式如何對行業運行至關重要;

          3、產能總體過剩,常規產品競爭異常激烈,我國基本不具備開發高新產品技術能力,企業間的技術、生產成本、產品質量和創新能力的競爭比以往顯得更加重要;

          4、紡織行業整體效益不佳,波動頻率快、幅度大,抗風險能力較脆弱,優質信貸客戶群體較小,再融資能力較弱;

          5、由于目前我國紡織品出口受限,很大部分問題出現在日本、韓國等非設限國家,因此我國加入WTO后,實際效果比入世前原來預計的差距很大。

          二、紡織工業產業政策

          1、國家“十五”重點發展調整政策

          “十五”期間,紡織工業要追蹤國際新技術的發展,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對紡織業繼續實施淘汰落后、改組改造的政策,圍繞品種、質量、效益和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快技術改造,實現產業升級。

          棉紡織:在鞏固壓錠成果的基礎上,重點是更新改造1000萬錠的生產能力,以及配套進行織機的改造,提高清梳聯、精梳機、無梭織機等新型技術裝備的比重,使60%左右的紡紗設備達到90年代先進水平,精梳紗比重達到30%,無結頭紗、細支紗的比重達到50%,無梭布的比重達到40%。

          毛紡織:繼續壓縮淘汰落后毛紡錠,并加快對工藝、設備的全程改造,實現工藝、設備的電子化、系列化、連續化,達到高速、高效生產。積極采用賽羅紡、雙組份、包纏紡等新型紡紗工藝,實現毛紡原料多元化,增加花色品種。重點是提高毛紡面料的整體水平,開發高支紗、輕薄型產品,使高檔面料比重達到70%,提高產品檔次,擴大出口。

          麻紡織:優化現有麻紡織加工能力,加快麻紡織工藝技術和設備的改造,重點開發苧麻生物脫膠、梳紡和牽切紡工藝技術設備以及麻紡織品印染后整理技術,解決細紗條干均勻度、色牢度、鮮艷度,改善穿著舒適性,擴~制品在服裝和家用紡織品領域的應用。

          絲綢業:在淘汰落后繅絲、絹紡、絲織生產能力的基礎上,加快現有設備的技術改造,重點是發展以真絲為主體的新型含絲復合纖維,實現含絲原料的系列化,開發高檔真絲產品,提高防縮、防皺等后整理水平,開發蠶絲纖維與其它纖維混紡、交織、交并產品,開發化纖仿真產品。充分體現絲綢產品柔軟、飄逸、舒適、華麗的特征,全面提高絲綢面料檔次。

          針織業:繼續提高技術裝備水平,特別是新型針織大圓機的擁有率,提高產品設計開發能力,重點開發新型原料和環保型纖維在針織品上的應用,開發保健型針織品、針織外穿服裝、高檔針織內衣、高檔經編面料等,擴大針織品出口。

          對化學纖維制造業、紡織機械制造業以及產業用紡織品的生產繼續實施調整和發展提高的政策,提高其產品的開發能力和集約化程度,使之成為紡織工業主要的增長點。

          化纖及化纖原料:根據市場需求,針對目前化纖企業的結構、分布、規模以及工藝技術等問題,主要通過對現有優勢企業的改造、擴建,形成技術創新機制,開發品種,提高質量。2005年化纖差別化率達到40%,年產10萬噸以上企業的生產能力占化纖行業總能力的60%左右,建成若干個大型化纖及化纖原料基地,搞好上下游產業鏈的結合,形成從原料到抽絲到紡織后加工垂直整合的加工體系,增強市場抗風險能力。

          化纖原料要重點發展精對苯二甲酸、乙二醇、己內酰胺、丙烯腈等,要加快對現有裝置的改造和擴建。聚酯的發展要選擇一批條件成熟的大中型聚酯企業,采用國內成熟的技術和日產400噸以上的裝置進行改造和擴建,以降低現有企業的投資成本,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合成纖維要積極開發品種,進一步拓寬應用領域,重點開發功能性纖維、差別化纖維、復合型纖維。重點抓好以滌綸長絲為主體的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細旦、混纖特色長絲的開發生產與應用,推進具有“新合纖”特性的仿真絲、仿羊毛等高檔面料的一條龍開發,突出抓好抗靜電、高吸濕、抗起毛起球、阻燃等纖維、織物的新產品開發,同時進一步抓好化纖在裝飾、產業領域的開發和應用。研究開發PAN碳纖維及其原絲、芳香族聚酰胺纖維、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丙烯/聚醚酯復合纖維、熔融法聚氨酯彈性纖維、聚乳酸纖維、水溶性PVA纖維、海島型纖維、皮芯型纖維等。

          粘膠纖維要控制污染、不布新點,重點是開發品種,提高質量。積極研究開發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紡絲技術,加快推進粘膠纖維環保技術的應用,落實“粘膠三廢處理”和“漿粕黑液治理”等環保措施。

          產業用紡織品:根據我國相關產業對紡織品的需求,要積極開發產業用紡織品,使之成為紡織工業新的經濟增長點。重點發展蓬蓋類材料、栽培基材、土工織物、醫療衛生保健材料、工業用材料、建筑材料、環保材料、防護材料、包裝材料、骨架材料、汽車內飾材料等。

          紡織機械:要根據紡織工業產業升級和設備更新換代的需求,結合36項關鍵制造技術的攻關,做好化纖、紡紗、織造、針織和染整五個方面40項重點紡機產品的開發研制。開發研制大容量、短流程、連續化的聚酯裝置和滌綸、腈綸、氨綸、粘膠成套設備;研制新一代清梳聯合機、精梳機組、細絡聯合機和新型紡紗設備;提高自動絡筒機和無梭織機的技術水平和可靠性,發展系列產品,并做好相應的配套裝置;開發研制新一代電子提花圓緯機、經編機和電腦橫機;開發新一代印染前處理、染色、印花和織物的后處理設備。廣泛應用電子技術,提高機電一體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

          以滿足國內外市場對紡織品的需求為出發點,以面料為突破口,加大改造力度,增加花色品種,提高產品檔次,豐富繁榮市場,擴大出口。

          印染后整理:印染后整理的水平直接影響到最終產品的色彩、手感、風格,要繼續對其進行技術改造,在引進必要的工藝技術軟件的同時,積極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藝技術,使工藝、技術、設備和染化料、助劑配套發展,形成紡、織、染、服裝一條龍開發。重點提高天然纖維后整理技術、化纖仿真染整技術、多種纖維混紡和復合纖維染整技術、生物酶整理技術、清潔生產技術、激光制網、無制版染整印花技術,大力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和生態、環保產品,使高檔面料的比重達到60%,滿足服裝加工和出口的需求。

          服裝:優化服裝加工能力,搞好服裝研究設計、流行趨勢與生產加工的結合,搞好生產與營銷的結合,積極推行品牌戰略,提高中國原創品牌在國內外市場中的份額,注重開發品牌服裝、童裝、中老年服裝和特種服裝,研制開發生態、保健服裝,開發適合農村消費的服裝,使服裝生產適應國內市場多層次消費需求和擴大出口。

          2、外商投資政策

          鼓勵外商投資的紡織產業目錄:

          1)紡織化纖木獎(年產10萬噸及以上,并建設相應的原料基礎)

          2)工業用特種紡織品

          3)高仿真化纖及高檔織物面料的印染及后整理加工

          4)紡織用助劑、油劑、染化料生產

          限制外商投資紡織產業目錄:

          (甲類)

          1)常規切片紡的化纖抽絲

          2)單線能力在2萬噸、年以下粘膠短纖維生產

          (乙類)

          1)毛紡織、棉紡織

          2)生絲、坯綢

          3)高仿真化學纖維及芳綸、碳綸維等特種化纖(不允許外商獨資)

          4)纖維級及非纖用聚酯、腈綸、氨綸(不允許外商獨資)

          三、我行紡織工業貸款及質量情況和原因分析

          據有關方面統計,1997年至2001年各年末,我行對紡織業的貸款余額分別為215億元、224億元、158億元、153億元、147億元,分別占當年全行信貸余額的2.09%、1.91%、1.4%、1.1%、1.058%,占比在逐年減少,并且總量呈逐年下降的趨勢。

          1997年至1999年各年末,我行紡織業貸款不良率(按“一逾兩呆”口徑)分別為48.1%、47.7%、39.7%;2001年末按五級分類口徑統計,紡織業不良率為38.15%,不良額60.27億元,其中次級類20.11億元、可疑類29.01億元、損失類11.15億元,不良貸款率多年始終居高不下,在我行所有貸款行業中排在較差位次,貸款處于高風險狀態。

          造成我行紡織工業貸款質量不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國紡織行業整體國際比較優勢在弱化,國際競爭能力在減弱;紡織工業低水平生產能力過剩,技術裝備比較落后,產品結構尚不能適應市場需要;創新設計能力不足,高新技術紡織的開發滯后;國有企業機制不活,管理水平和參與市場能力不強。

          1、行業整體國際比較優勢正在弱化或喪失

          1)勞動力資源成本優勢的弱化:與不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們的勞動力資源的成本已經接近或高于部分國家的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若考慮勞動生產率等因素,優勢也不明顯。以1998年的數據為例,美國的平均工資是中國的47.8倍,但考慮到生產率因素,創造同樣多的制造業價值,美國的勞動成本只是中國的1.3倍。日本這兩個數據是29.9和1.2;韓國分別是12.9和0.8,反而比中國還低20%。

          2)天然紡織原料價格低廉優勢的弱化:我國棉花產量占世界棉花產量的四分之一,過去我國一直以棉花生產大國和棉花價格低廉,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近年我國棉花市場價格已基本與國際市場接軌,甚至有時超過了國際市常

          3)城市土地價格原來許多是國撥土地,現在城市土地價格幾乎與發達國家相近。

          4)過去受政府減免稅政策保護已不存在。

          2、技術創新能力較弱。

          紡織產品質量、檔次、品種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明顯的差距。一些高水平、新技術產品的開發遲緩,不能適應國內外市場的需求,部分中低檔產品出現過度競爭。在出口產品中,仍以中檔為主,高附加值產品比重低。服裝出口以加工貿易方式為主,大都沒有自己獨立的品牌,紡織面料水平低、品種少,不能滿足服裝生產需要,導致出口服裝大量使用進口面料。國際上流行的多組份纖維、復合纖維、改性纖維、高仿真纖維、特殊功能纖維等新產品,在國內化纖企業尚未形成自已的研究開發機制、專有技術和一定的生產規模。目前,我國紡織新型設備引進的較多,紡機制造行業對這些設備消化吸收并進行二次開發的工作明顯不足。

          3、技術裝備水平不高,勞動生產率低。

          目前,屬于80年代或70年代水平的棉紡設備仍有2/3。發達國家的清梳聯合機占有率為50%,我國僅占14%;發達國家的自動絡筒機、無梭織機占有率均在90%以上,我國僅占32%、9.7%。我國毛紡和印染行業僅有10%的設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紡紗、織布、印染、制衣各環節,電腦過程控制系統和電腦輔助設計系統擁有率較低,F代紡織技術向設備高速化、自動化、工序連續化方向發展,傳統技術與新技術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例如:全自動氣流紡生產效率比環錠高4_5倍,無梭織機比有梭織機效率高4_8倍。由于技術裝備和工藝水平落后,加上管理水平較低,導致勞動生產率與工業發達國家差距拉大,如棉紡織,發達國家紡部萬錠用工60人左右,有些企業已達到萬錠用工30人的水平,我國萬錠用工水平是300人左右,生產成本高,缺乏競爭力。

          4、企業生產規模孝組織結構不合理。

          企業的生產規模小,集中度低,缺乏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以化纖行業為例,1999年化纖企業平均規模為1.3萬噸,年產10萬噸以上的企業僅有7家,生產能力占全國的22.6%,與國外先進化纖企業比較,平均規模相差很大。紡織行業經過重組和改造,已組建了一批大企業集團,但在化纖、紡機領域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服裝行業中缺乏國際知名品牌。我國大部分紡織企業還沒有建立適應“小批量,多品種、快交貨、高品質”的快速反應機制,企業缺乏具備國際營銷經驗、適應國際競爭的復合型人才。部分企業管理粗放,用人多,產品開發周期長,成本、財務管理不到位,營銷力量薄弱,市場適應性差,開發創新和用人機制不健全,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沒有充分發揮。

          5、東中西部區域發展不平衡。

          目前西部地區紡織加工能力占全國紡織生產能力的12%左右,產值僅占4.5%,企業資產負債率高于全國紡織12個百分點,經濟運行質量明顯低于東部。中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纖維資源和相對廉價的勞動力,但服裝、針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不足,西部服裝產量僅占全國服裝產量的2.3%。近年來,雖然東部沿海地區和中心城市結構調整力度較大,但是仍保留了一些落后生產能力和初加工能力,產業升級步伐緩慢,產品存在趨同化,東中西部的產業分工不明顯,沒有形成發揮各自比較優勢的互補性格局。

          6、綜合經濟效益多年擺脫不了落后的局面。

          1992年前,紡織工業曾因取得可喜的效益而輝煌過,但自1993年來,因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全行業整體競爭水平下降,行業經濟效益一蹶不振,連續多年虧損,到1996年全行業虧損17億元,國有紡織虧損106億元,紡織成了國有工業中困難最大、虧損最嚴重的行業。

          四、項目成功必須具備的條件

          1、公司治理結構比較合理、領導管理者素質較高、企業文化理念先進、公司人員、資金、財產資源配置比較合理;

          2、項目籌資成本低、建設投資盛生產成本低,市場前景好,比較優勢明顯,在國內外競爭實力較強;

          3、公司信用記錄良好,銀企合作關系密切,公司歷史業績突出,財務狀況良好;

          4、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強,經濟技術實力雄厚,融資能力強,資金比較充裕,產品品種多樣化、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高,適應市場變化能力強;

          五、紡織工業貸款主要風險點及防范措施

          (一)貸款總量風險和客戶風險及防范措施

          1、我國紡織業近幾年內,仍然難以徹底擺脫貸款高風險行業的范圍,充分認識我國只是紡織工業大國,尚不是紡織工業強國,傳統的比較優勢正在弱化或喪失,國際競爭力正在減弱,全球紡織處于供過于求的局面,對紡織行業應作為我行嚴格控制或限制的貸款行業。

          近幾年內,我行紡織業貸款應總量維持不變或適當壓縮,以調整客戶結構和盤活不良貸款為主,保留大的有競爭實力的龍頭企業客戶,少數生產效益多年比較好并保持穩定、市場前景較好、貸款擔保措施可靠的中小客戶也可適量保留,多數客戶采取逐步退出的策略。

          2、選擇新的客戶要更加謹慎,貸款條件要更加嚴格

          由于我國紡織業綜合競爭實力較弱,整體效益較差,國家投資力度較弱,各家銀行也都在收縮貸款,紡織企業在市場上融資較困難,紡織業的融資基本上還處于賣方市場,因此我們應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除對跨地區、主業突出、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集團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外,其他企業客戶必須嚴格謹慎進入,所有貸款都應落實可靠有效的擔保措施,嚴格控制發放信用貸款。對任何紡織工業貸款客戶,都不能輕易抱有一家銀行獨辦的想法,對一家客戶的信貸需求大包大攬,這樣做是比較危險的。對新建企業和達不到合理規模的企業一律不發放貸款。

          3、對三資紡織企業也不能盲目隨意貸款,大包大攬,采取強有力的擔保措施,可采取由外資銀行開具備用信用證等擔保措施。外商投資企業來華投資心態各不相同,有的是為了盤活消化在國外的不良資產(處置閑置設備和過時技術或賣不動的技術和設備),有的在作投機,有的是母公司在本國難以為繼,到我國求得一時生存希望。對外國企業包括大的跨國集團,也必須識別其是否在國際上具備長期競爭實力、是否有較好的發展前景。不能見到三資企業或國外跨國公司就不加認真評審,就予以大量投放貸款和追捧,甚至全額信用貸款,一家獨攬全部信貸需求。

          4、對技術、產品品種、資源成本和治理結構、管理機制等方面確實存在明顯的比較優勢的中小企業,我們可以適當擇優投放貸款。

          (二)客戶貸款風險點及防范措施

          1、借款人資信風險與防范

          深入分析借款人經營業績,專業技術水平,領導管理者文化水平、工作經歷、管理創新能力、心理素質、敏感力、親和力、團結力和威信力等;尋找發現企業核心競爭力;員工隊伍素質,借款人還款信用記錄,近幾年財務狀況等,對有重大信用問題的客戶,必須嚴加控制。

          2、產品市場風險與防范

          紡織業已經進入了充分競爭的行業,市場決定了企業的生存,技術、產品創新和質量決定了市場,過去那種一貫完全靠上生產能力、靠資源和人力優勢取勝的時代已經過去。據預測,全球紡紗能力和化纖生產能力均過剩10%左右,織布能力過剩13%左右,國內生產能力更是嚴重過剩。對技術含量低,大路產品,品種花色單一,色調深淺、紗線結構、織紋變化較少的產品不得再投放貸款,對產品市場要從品種創新、性能價格、可替代性、技術含量等方面競爭能力作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判斷,不可輕信可替代進口、填補國內空白等之類的言辭。同時切不可把產品檔次高、規格高與產品有市場完全等同,還要看此品種產品的下游企業或消費者經濟上能否承受、能力上能否消化。

          紡織產品市場波動幅度較大、頻率較快,有人分析,國際紡織品貿易波動周期一般在3年左右,一年半在波峰,一年半在波谷。因此,我們必須準確判斷客戶產品的變化周期,并使之與我行貸款發放和回收周期相適應。切不可憑一時一事的市場狀況,來決定貸款的發放,對貸款客戶的產品至少要觀察前5年預測后3年,才能做出貸款決策。

          3、投資成本風險與防范

          由于我國紡織機器設備國產化率低,先進技術和設備基本靠引進,在我國建廠普遍與在設備產地國建廠要高出許多,有些生產設備已經實現了國產化,但有的企業為了某些局部利益或個人小團體利益,還在堅持盲目引進,由此可能造成項目投資成倍的上漲。例如,我國“八五”期間興建的6萬噸聚酯項目需投資8至10億元,而目前建設10至12萬噸的聚酯項目選用國產化技術設備僅需3億元左右。目前部分世界大牌的知名紡織設備生產廠家,已由設備技術商品輸出,改為資本輸出,直接到我國建廠占領我行紡織品市嘗參與市場競爭,因此必須要作投資成本比較優勢分析。例如,蘇州杜邦化纖公司,杜邦公司只需將其二手設備拿到國內參與合資建廠,就可對國內企業造成較大的沖擊。

          4、生產成本風險與防范

          紡織業的原料主要依靠石油化工、煤化工、農業的供給,化纖原料目前還要靠大量從國外進口,紡織原料供應貨源和價格的不穩定性,決定了紡織品生產成本具有較大的波動性。我國入世后,國內企業生產成本受國際影響更直接、更具沖擊力,必須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更全面的角度、更理智地分析判斷貸款企業的生產成本。生產成本比較優勢,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因素,也是貸款風險控制的重要參考依據。

          5、建設和生產條件風險與防范

          對廠址、總體布局是否合理,水文、地質是否符合建廠要求、原料來源、建設生產資金能否落實、籌資成本是否合理,環保治理狀況或環保治理措施是否得到環保部門的批準認可,相關配套建設是否得以落實和可以做到同步建設等,要逐一審查。

          六、主要技術經濟參數

          ..................

        【銀行對紡織行業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行業調研報告08-02

        行業分析調研報告10-24

        設計行業調研報告12-12

        行業調研報告通用10-27

        紡織行業簡歷11-15

        行業調研報告(精選20篇)11-12

        行業調研報告(精選13篇)07-21

        大米行業調研報告06-30

        物流行業調研報告04-01

        行業調研報告15篇11-16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