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縣域現代農業發展調研報告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關于發展現代農業的調研報告
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是推進農業農村經濟跨越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為了了解我市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情況,市政協財農委于九月中旬組織部分委員并會同市農業局等相關部門,在喬萬榮副主席的帶領下,先后赴靖邊、榆陽、神木等縣區進行了視察調研,F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榆林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現狀
(一)自然地理和農業發展基本情況
榆林地處毛烏素沙漠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總土地面積43578平方公里,耕地總資源1646.3萬畝,農業人均5.6畝,常用耕地956萬畝。以古長城為界,北部為風沙草灘區,占總面積的42%,土地廣闊,地勢平坦,地下水位高,灌溉農業較為發達;南部為丘陵溝壑區,占總面積的58%,土層深厚、土質優良,主要為早作農業區。榆林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氣候干燥,雨熱同季,四季分明,適宜谷類、豆類、薯類等多種作物生長。20xx年,全市農業總產值110億元,其中種植業產值6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02元,糧食總產量132萬噸,農民人均占有糧452公斤。
(二)現代特色農業的基本內涵
特色農業是指具有獨特的資源條件、明顯的區域特征、特殊的產品品質和特定的消費市場的農業產業,F代特色農業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的,它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就是以資本、物質和技術等先進要素為基礎,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以工業化的生產手段裝備農業,以先進的科學技術提升農業,以社會化的服務體系支持農業,以科學的經營理念管理農業,最終實現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從過程看,是依靠科技,培育名牌,實現農業的集約化生產、區域化布局和產業化經營;從結果看,是不斷提高特色農業的生產水平和產品檔次,實現農業的高產、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
。ㄈ┌l展現代特色農業的現實條件
一是榆林的工業化已進入中期階段。20xx年人均gdp達到4360美元,在經濟規模上已具備反哺農業的條件和能力。二是榆林的自然資源和經濟優勢明顯。具備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土地優勢、生產優勢、品質優勢、規模優勢、市場優勢、生態優勢,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潛力巨大、前景廣闊。三是榆林現代特色農業建設已初見成效。
。ㄋ模┈F代特色農業建設的主要成效
近年來,榆林市經濟發展一直保持著持續快速增長的勢頭,市委、市政府站在宏觀、全局、長遠的戰略高度,明確提出了“礦業開發強市,特色農業富民”的發展思路和建設“兩基地一中心”的發展戰略,現代特色農業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1、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全市“三田”面積達到410.8萬畝,其中水地111.3萬畝,壩地37.2萬畝,梯田262.3萬畝;建成各類水庫73座,總庫容量達到10.52億立方米;農業機械及配套農機具擁有量達到10萬多臺,農機總動力達到219.79萬千瓦;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達到2.3萬口,農村人居環境優化明顯。“十五”以來,糧食產量基本穩定在100萬噸以上。主要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轉變為總量平衡,部分產品出現區域性、結構性過剩。
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種植業內部結構逐步由糧經二元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優勢明顯、特色突出的農產品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的勢頭明顯加快,“北種、南豆、東棗、西薯”的特色優勢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3、農業科技研究推廣成效漸顯。近年來,全市各級農業部門先后承擔中、省、市重大科技項目100多項(次);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各類作物新品種800多個,良種覆蓋率達到85%以上;建立各類試驗示范基地(點)160多個,累計面積達200多萬畝。20xx年馬鈴薯、玉米、蔬菜刷新7項全國高產記錄,小雜糧首次創立7項全國高產記錄。
4、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全市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已發展到5000多個,鄉級以上農產品購銷企業已有1000多家,擁有各類農產品營銷市場300余個。圍繞區域特色產業,各類加工、營銷企業逐步發展,“訂單農業”、“科研單位+企業+基地”等多種模式的產業化經營機制在探索中得到有序發展。
5、土地流轉機制得到不斷創新。較為典型的有“孟岔模式”和“東坑模式”,米脂縣銀州鎮孟岔村成功地把全村182戶承包的2142畝山地流轉到8戶農民手中,靖邊縣東坑鎮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設施農業,都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全市簽訂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5萬多份。
6、農民生活水平得到穩步提高。“十一五”以來,榆林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增長,20xx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10.24億元,實現增加值66.11億元,分別是1999年的6倍和7倍。20xx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比1999年增加了2442元,增長幅度達254%。
二、制約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ㄒ唬⿲Πl展現代特色農業的重視和支持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政策層面上,優先發展工業的指導思想不僅要農業為工業發展提供糧食、原料、資金、勞動力和市場,還通過價格機制為工業發展提供資本積累及后續投資。長期以來形成的二元經濟結構,使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配置上形成了明顯的城市偏向。
在現實發展中,以能源工業為動力的跨越式發展,凸顯出“三大失衡”問題:一是產業結構失衡。20xx年我市三次產業的增加值之比為6.5:78.7:14.8,呈現出明顯的一產弱、二產強、三產滯后的特點。二是區域南北經濟失衡。20xx年南六縣gdp總和72億元,僅占全市的7.1%;農民人均純收入2909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93元。三是城鄉發展失衡。20xx年榆林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為3.58:1,差距為8795元。農村在教育、就業、醫療、文化、衛生、社保、社會管理等方面的人均投入遠低于城市,社會事業發展與城市相比滯后明顯。
在工作措施上,盡管已將現代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列入“兩基地一中心”三大任務之一,并制定出馬鈴薯、玉米、小雜糧、蔬菜等六大特色產業的發展規劃、任務目標等,但縣區及鄉鎮仍停留于只建點不擴面、只引進不創新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沒有有效地整合現代農業科技和管理資源,行政推動力不強。
(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機制尚未形成
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推動了整個經濟跨越發展,但由于資源開發體制以及財稅體制的不盡合理,導致地方政府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持“三農”。同時,“三農”工作與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沒有得到同等重視、同等加強、同等組織、同等支撐,缺乏政府的統籌運作。在能源化工建設浪潮中,廣大農民不僅沒能參與進來,分享工業利潤,一些農民還因此要成為“生態災民”。生態環境治理法律、法規和政策缺失,“誰破壞,誰治理”的責任難以落實,治理經費“懸空”,治理基金機制尚未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還停留在行政手段、政治號召的層面上,沒有形成制度機制,至20xx年,全市仍有貧困人口38.7萬。
。ㄈ┺r業投入、資金整合和金融支持不足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較好解決
近年來,中央在增加農業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加上市縣逐年增加的投資,農業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緩解。但從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需要看,農業投入仍然嚴重不足。這既表現在國家公共財政資金投入不足,并且過于分散,也表現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夠。
資金投入不足。由于資源開發體制以及財稅體制的不盡合理,導致地方政府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持“三農”,直接用于農業科技推廣的投入少、涉及面小。一些增產效果明顯、經濟效益好的新品種、新技術基本上局限在示范區內。目前世界上發達國家用于農業科研推廣的經費占農業總產值的2%—4%,發展中國家平均約占1%,而我國只占0.5%,榆林市則更低,不足0.3%。全市各級農業部門裝備簡陋,監測、分析化驗等設備嚴重短缺,多數鄉鎮農技部門名存實亡,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工作條件差,農業科技人員有技術、無設備,缺乏展示技能的平臺,服務手段落后,工作效能受到很大制約。
財政支農資金投入過于分散。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統計表明,政府對農業的投入渠道多而且亂,分散在10多個部門,約28個項目渠道,既增加了管理運行成本,又降低了農業資金投入使用效率。究其原由,一是由于資金來源分散,各級事權劃分不明確,資金使用范圍模糊。部門各自為政,缺乏有機協調,導致農業投入混亂,資金使用效益不高。二是資金分塊管理,難以形成整體合力。由于農業基礎設施、科研、生產、流通等方面的財政資金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造成了“撒胡椒面”的現象,財政資金難以合理配置。三是政出多門,監督不力,農業資金流失嚴重。盡管近幾年加強了農業財政資金的制度建設,但截留、挪用支農資金的現象仍屢見不鮮。
農村經濟缺乏金融支持。一方面,金融資本集中于能源開發地區,廣大農村的資金來源渠道很窄。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在農村的撤并精簡也導致了農村資金投入不足。農民除在信用社獲得小額貸款外,在其他機構很難獲得金融支持。再則,一些涉農企業由于無資產抵押,很難獲得銀行貸款。榆林市生財農業機械科技有限公司,是陜西省“民營科技優秀企業”,先后開展了30多項農機新技術,獲國家專利6項,省、市科學技術進步獎7項,產品輻射周邊幾個省區,實用價廉供不應求。就是這樣一家企業,因沒有銀行貸款所需的固定資產抵押,在微利經營的艱難生存發展過程中,全是靠高利息與私人貸款擴大生產規模的。
。ㄋ模┺r副產品加工能力和農業產業化程度仍然較弱
全市從事農產品加工的企業數量雖多,但布局不合理,發展不平衡,整體水平較低。相當多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只是一種松散的買賣關系,沒有形成長期、穩定的一體化經營。同時在加工中存在著加工初級產品、傳統產品、低檔次產品多,精深加工產品、高科技產品、名牌產品少等問題,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農村主導產業不突出,產業化程度較低。全市至今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規;、集約化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只占總產量的30%。農業產業鏈短,產銷環節關聯度不高,還沒有一項產業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化經營格局。
(五)農業科研與推廣體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
目前,市級農業科研與推廣單位有技術人員462人,縣均109人,鄉鎮均2.5人,30歲以下的僅占4%,呈“倒金字塔”式的不合理結構,不能充分發揮其職能?萍脊芾怼⑥r業科研和農技推廣等涉農部門仍然沿用計劃經濟下的管理模式,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創新體系尚未建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慢、效率低,一些成果的推廣仍然存在著點上增產增收明顯,面上不顯著的現象。
。┺r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亟待提高
據統計資料,我市農民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31萬人,占21.6%;小學文化程度54.6萬人,占38.1%;初中文化程度49.5萬人,占34.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5.7%。許多農民不會應用科學技術種田,不會配方施肥,不懂科學養殖,不會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及各種添加劑。在農民素質還未達到現代化特色農業要求的情況下,一方面,農民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賣不出去,另一方面,市場所需要的優特農產品又很難生產出來,農業結構調整在低水平上重復,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ㄆ撸┳匀簧鷳B環境脆弱,農業基礎設施滯后
北部風沙侵蝕還沒有得到根本遏制,南部85%以上是丘陵溝壑區的山坡地,自然災害頻繁;巨r田面積小,全市水地僅占農耕總面積的17.2%,人均只有0.4畝。水資源較為貧乏且時空分布不均勻,區域性和季節性缺水問題普遍存在,全市水資源總量37.41億m³,綜合水量9萬m³/k㎡,是全省綜合水量21.35萬m³/k㎡的42.4%,全國綜合水量26.8萬m³/k㎡的33.6%。用水比例也不協調,農業、工業、城鄉居民生活用水比例為78:13:9。農業用水效率低,灌溉水利用系數約為0.40,低于全國0.45的平均水平。水利設施老化,水利工程建設滯后。機電排灌面積比重小,農田灌溉無法保證。土壤肥力不高,中低產田面積大。
三、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對策建議
。ㄒ唬┻M一步提高認識,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行動先導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充分認識現代特色農業與能源化工兩個基地同等建設、地下資源與地上資源同步開發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地下資源日漸枯竭后地上資源對推動榆林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意義。當前,全市能源工業的快速發展和財政的快速增長,已具備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能力。因此,應把現代特色農業建設作為扭轉榆林“三大失衡”、解決“三農”問題的切入點,與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統籌思考,把工業經濟中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符合市場經濟規律、能夠有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經營理念,移植和導入農業領域。用抓工業的理念謀劃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同等規劃定位、同等設立機構、同等資金扶持,嚴格準入門檻,建立退出機制,確定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通過工業化的生產組織方式,支持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抓好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資本運營,發揮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使能源化工基地、現代特色農業基地統籌協調發展,走出一條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城鄉統籌發展道路。
(二)進一步加大投入整合資源,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資金支持
首先,要加大財政投入。把市本級財政每年新增財力的30%用于現代特色農業和新農村建設落到實處,各縣區也要逐年增加財政投入,逐步建立起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政策機制。其次,要探索整合財政支農資金方式。一是以縣為主統籌安排使用支農資金。二是圍繞發展主導產業進行整合。三是打造項目平臺進行整合。此外,還可以進行分類歸并、切塊“打包”等方式整合。通過資金整合,既有利于集中財力辦大事,也有利于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第三,充分發揮金融支持“三農”的作用。鼓勵各類資本到農村投資創業,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積極探索通過金融支持“三農”的有效途徑。此外,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整頓規范民間信貸融資市場,扶持涉農企業健康快速發展。
。ㄈ┻M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創新開發機制,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增強活力
我市農業抗災能力弱,不斷改善農業的設施裝備條件,是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迫切需要。北部地區在堅持搞好農田水利設施的新建、續建和配套工程建設的同時,應因地制宜積極推行旱作農業。神木縣的解家堡鄉趙家溝村旱作農業示范基地,計劃投資400萬元,今年縣財政投入80萬元,通過配方施肥、覆膜密植、優選良種等旱作農業新技術,已初見成效,莊稼長勢喜人,這對能源開發縣區發展農業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在南部地區繼續重點發展旱作設施農業;進一步搞好農業綜合開發,支持土地平整、土壤肥力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確;巨r田數量穩中有增,質量不斷提高;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數,擴大節水灌溉面積;搞好林權制度改革,加大封山禁牧力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積極發展戶用沼氣和太陽能、風能等農村新能源,鼓勵發展循環農業;積極推進以馬鈴薯、玉米為主的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提高農作物秸桿綜合利用水平。同時,鼓勵農民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和新型農產品加工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反季)”。
創新開發機制,在堅持農村土地承包基本政策不變的情況下,建立土地流轉機制。結合我市實際,按照“依法、自愿、有償、有序”的原則,加強對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引導和管理,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米脂縣孟岔村的創新土地流轉機制、整合資源發展紅棗產業的模式,改變了土地分散、難以形成規模優勢的局面,為集約化經營、規;l展創造了條件,值得推廣和借鑒。
。ㄋ模┻M一步提升產業化和品牌化,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強力支持
以推進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為重點,把全市主導產業做強,把區域性優勢產業做大,把地方性特色產業做優。一是選擇一批發展潛力較大的龍頭企業,實行重點扶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反哺農業、帶動農戶的作用。二是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引導和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三是加快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提高市場占有份額。四是提高農副產品加工能力,特別是精深加工能力,在加工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副產品增加值。五是加快批發市場建設,完善信息服務網絡,逐步形成以大型批發市場為中心、各地專業市場為骨干、遍及城鄉集貿市場為基礎的農產品市場體系。
發展現代特色農業,還應堅持品牌化生產。特色農產品原產地獨特的資源條件和地理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壟斷性,是保證特色農產品質量的前提。為此,我市一是應盡快編制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通過標準制定來規范生產技術,提高產品質量;二是要加強農產品商標、證明商標、產品標識,以及農產品加工企業和有關機構的互聯網域名的注冊登記,同時,要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定和特色農產品的地理標志保護登記工作;三是要健全市縣兩級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不斷提高特色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有效地促進我市現代特色農業的健康發展。
(五)進一步建設現代農業服務體系,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特質保障
現代特色農業是以資本高投入為基礎,以工業化生產手段和先進科學技術支撐,有社會化服務體系相配套,用科學的經營理念來管理的農業形態,應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農業公共服務體系,為農業、農民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一是以科技興農為中心,加強科技創新和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科研開發、技術推廣、教育培訓三大服務組織網絡,形成多元化、綜合性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二是以制定和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為重點,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從我市實際出發,制定和實施主要農產品質量標準、衛生標準,完善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體系,加大對農產品質量特別是有毒有害物質的監測,增強市場競爭能力,用標準化的手段來培育名牌產品。三是以優化發展環境為目標,加強農業執法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業法制工作機構,突出抓好種子、農藥、肥料、飼料等農用生產資料的質量監督、檢驗和登記以及耕地保護、動植物檢疫等農業行政執法工作,切實保護好農民的合法權益和農業經濟秩序。四是組建完善農民各類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根據我市確定的主導優勢產業,落實配套措施,安排扶持資金。積極支持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避免千家萬戶闖市場的高風險低效益,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同時要加強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管理,規范和明確其興辦條件、組織機構、運行機制、利益分配等基本要求。不斷完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行業協會的服務功能,進一步發揮其橋梁紐帶作用,提高農業的市場化、組織化程度。
。┻M一步注重科技創新,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人才技術保障
在工作思路上,首先要本著“穩定公益性,放活經營性”的思路,穩步推進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改革,繼續實施人才強市戰略,重視以政策吸引人才,用項目聚集人才,靠環境留住人才,建機制激勵人才,造就一支具有現代科技知識和經營創新才能的科技人才隊伍,為全市農業發展做貢獻。其次要轉變農業科技工作思路,重點開發和推廣優質高產高效技術、加工貯運保鮮技術和降耗增效技術,加快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加強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設施技術與傳統技術的結合。第三要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引進推廣步伐,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使農業科技貢獻率不斷提高。為推動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保障。
在工作措施上,一是要健全農技推廣網絡。在強化農業科技創新的基礎上,加快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健全市、縣、鄉、村四級農技推廣網絡;二是要增設研發機構。以農科教、產學研、科工貿相結合等各種方式,組建農產品深加工研究中心、旱作節水農業研究中心、農業生物繁育中心等研究機構,改變研發體系不健全,農業科研成果儲備不足的狀況;三是要組織培訓農民。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力度,重點培訓種養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村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組織領辦人。加強成套生產技術推廣,著力解決好特色農業生產中的各項關鍵技術,引導農業科技新成果進村入戶。
。ㄆ撸┻M一步加強領導,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組織保障
一是強化組織保障。用建設能源化工基地的組織領導方式,建設現代特色農業基地,進一步明確分管領導職責,加強領導力量?朔䦟“重中之重”打印在文件上、停留在口號上,流之于形式。二是夯實領導責任。各級政府是推動現代特色農業的第一責任人,落實目標責任制,把年度建設任務、財政扶持額度作為硬性指標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年度考核中。三是明確部門職責。涉農部門要立足本部門職責,做好現代特色農業基地建設的相關工作,鄉鎮和村級要抓好群眾引導發動和具體實施。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夯實責任,明確職責,形成黨政重視、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強力推進的工作態勢,為推進榆林現代特色農業建設構建有力的組織保障體系。
【發展現代農業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縣域現代農業發展調研報告07-14
旅游發展調研報告06-30
鄉鎮發展調研報告11-19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3-14
家庭發展調研報告11-05
城鄉發展調研報告10-25
公司發展的調研報告10-22
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10-08
茶葉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1-20
農村客運發展調研報告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