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農村產業發展扶貧工作的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xx鄉地處xx縣東南部、響洪甸水庫上游西岸,距縣城梅山35公里,距滬漢蓉快速鐵路xx站18公里,全鄉面積198平方公里,轄10個村、210個村民組,6800戶,2.8萬余人。移民人口11960人,占總人口的43.8。其中在冊貧困戶886戶,貧困人口2057人,貧困發生率約為百分之7.3。現有山場23萬畝,耕地7900畝。2017年人均純收入7800元,是一個集庫區、山區于一體的鄉鎮。
。ㄒ唬┌l展的優勢
1、產業優勢明顯。以茶葉為主導產業的規模化、經營產業化格局基本形成。全鄉現有茶園45000畝,其中優質良種茶園面積30000畝,全面實現無公害防治的茶園達27800畝,茶葉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注冊了“皖硒白茶”、“葉里青”、“露雨春”、“紅道尖”“徽態”等多個省、市著名商標。招商引資產值超3000萬的茶葉龍頭企業2家,組建產值超百萬的茶葉專業合作社10家,不同規模的茶葉初制加工場百余家;朱堂茶葉市場占地2萬平方米,經營門點200余家,年交易額逾億元,已成為皖西地區最大的茶葉交易市場。熱門思想匯報與此同時,積極促進產業多元化發展,全鄉板栗種植面積32000畝;高山反季節蔬菜、毛元竹20000畝,菌藥、蠶桑等規模種養業專業合作社21家。
2、旅游資源豐富。xx鄉旅游資源可謂是集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于一體,蘊古典文明與宗教文化于一身。蓮花山樹奇石怪、飛瀑云海,孟山嘯虎、獅巖仙茶、鹿橋夜月等“蓮花八景”聞名古今;洪道觀松濤竹影、古樸典雅,宗教傳說影響久遠,是省批道教旅游觀光勝地;正在建設實施的“六安茶谷”西茶谷主體部分也位于xx鄉境內,充分利用茶葉、毛竹等物產及山水、文化資源,把特色產業發展與文化創意、景區旅游融為一體,打造“產業谷、景觀谷、休閑谷、生態谷、文化谷、科技谷”,建成后將成為綠色發展的先行區、農民收入的增長點。
。ǘ┲萍s發展的因素
1、基礎設施條件差,硬件設施失衡。209省道穿越鄉境的6村30個村民組依托省道交通便利,相應的飲水、供電、道路燈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特別是美好鄉村建設示范村,通過集中投入,水泥路基本實現戶戶通,安全飲水全覆蓋,農電整改基本完成,學校、幼兒、文化廣場、金融服務網點、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務實施和便民場所基本齊全。但部分地區特別是庫區一線、高寒山區群眾居住分散,生產資料匱乏,生存環境惡劣,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造成農林產品運不出去,農產品經濟價值不高,農民增收不快,改變自然狀況的能力不強,使得農民生活在一個“自然條件差——農民收入低——改變自然條件難——農民收入低”的惡性循環中。
2、勞動力缺乏。xx鄉現有人口28295人,其中勞動力人口15711人,總體而言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但勞動力中常年外出務工的有5657人,占全部勞動力的.三分之一,而且這個數字在茶葉采摘淡季進一步增加,造成本地勞動力資源缺乏,發展生產能力十分不足。滯留人口多為兒童和老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高。
3、專業技術缺乏。全鄉貧困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文化層次偏低,小農經濟意識較嚴重,種植養殖的生產經營方式陳舊,接受新的知識文化的能力相對較弱,缺乏專業技能,能從事的生產種類少,只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生產方式單一,發展經濟空間小。
4、資源利用率低。由于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交通等客觀因素影響,茶葉、毛竹等豐富的資源利用率卻十分低下,只能進行簡單的原材料銷售,增加資源附加值的能力十分有限,而且部分地區受困于自然條件,交通不便,運輸困難,搬運成本高,連簡單的原材料銷售都受到影響。針對全鄉而言,產業發展特別是茶產業發展也只停留在茶葉的生產加工銷售上,茶葉物質提取深加工等高科技產業基本為“零”,茶產業深層次發展任重道遠。
5、范文參考網因殘因病致貧。全鄉因重大疾病、慢性疾病或殘疾致貧貧困戶較多,占在冊貧困人口的50以上。山區農業體力勞動較為沉重,衛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們缺乏最基本的保健,而且“小病拖,大病挨”的思想普遍存在,致使勞動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療,造成返貧現象突出,通!耙蝗说貌,全家返貧”,不僅花費積蓄,而且喪失了勞動力,失去經濟再生能力,疾病和殘疾拖垮一個或幾個家庭,影響一代乃至幾代人的經濟生產和生活,家庭群體性貧困現象顯著。
二、扶貧的舉措
1、易地搬遷。2017年度,xx鄉共建成9個中心村莊安置點,扶貧戶搬遷到中心村莊建房共197戶,進縣城集鎮購房21戶,按照扶貧人均2萬元的建房補助和4萬元的配套設施資金,共計整合資金約4200萬余元投入到易地搬遷項目中,有效的解決了大部分貧困戶安全住房問題,達到了有新房、不負債。2017年,xx鄉繼續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確保了全鄉貧困戶的安全住房,解決了脫貧攻堅過程中最大的“攔路虎”。
2、最全面的范文參考寫作網站產業扶貧。以獎代補促進群眾改良茶葉品種,提高茶葉單產,由合作社牽頭,組織群眾實施綠色防控,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提高茶葉品質知名度,以品牌帶動價格提升,扶持茶葉龍頭企業帶動群眾茶葉增植增量增收;擴大朱堂茶葉市場規模和品位,提高茶葉交易量和交易額;進一步打造洪道觀3a風景區和面沖村六安西茶谷,推動旅游經濟發展,積極打造“一村一產、一戶一業”,鼓勵農戶規模發展毛竹、板栗、高山泡菜、野生葛粉等農特產品,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群眾收入。
3、素質扶貧。開辦培訓班,教授群眾脫貧技能,添置農技圖書等;完善公共服務設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4、金融扶貧。貸款支農,貸款便農,通過小額貸款和戶貸企用等政策扶持農民發展生產,幫助農民增收,促進貧困戶脫貧。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在元沖村設立金融服務室,在其他各個村設立便民金融服務網點,范文寫作實現基礎金融服務村級全覆蓋。
5、政策扶貧。制定茶葉專業戶貸款補助等優惠政策,鼓勵更新生產設備,學習生產技術,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效益;對于在冊貧困戶,將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全部納入低保;提高五保戶老人生活標準,擴大敬老院規模,解決養老問題;設置臨時救助資金,解決突發性困難問題;引導社會力量“獻愛心,送溫暖”。
三、扶貧中存在的問題
1、扶貧資金投入不足。由于扶貧資金總量有限,貧困人口較多,給予貧困戶的扶貧資金十分有限,只能幫助其維持一段時間的生活,難以對貧困戶根本脫貧起到明顯的作用;投入的項目扶貧資金往往只能夠解決項目建設資金問題,項目運行維護資金缺乏,造成項目徒有其身,扶貧作用難以持久。
2、扶貧重整體輕個體。注重整體扶貧,希望通過整體帶動局部,產業上集中幫助茶葉企業和茶葉專業合作社,通過它們的不斷壯大提高群眾收益,但是具體到貧困戶收效不大;整村扶貧推進大部分是建設路、橋、塘、壩等基礎設施,針對各個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分類指導發展生產、形成家庭產業類的個體扶貧,由于受勞動力數量、人口素質、資源狀況等多種因素影響,成效不夠明顯。
3、群眾參與程度較低。扶貧中忽略了發揮貧困戶自己的主體作用,僅僅把貧困戶作為扶貧受體對待,注重“輸血”,忽視發掘貧困戶自身的“造血”功能;工作總結扶持項目制定缺少群眾參與和討論,貧困“癥結”把握不準,扶貧項目建設的目的性不明確,扶貧效果難以得到實現。
4、部門協調聯動不足。扶貧是一項復雜的、多方面的工程,貧困戶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有時甚至是多重原因疊加造成的,解決貧困戶的實際困難不是一個單位和部門能夠解決的,但現階段鄉鎮扶貧工作絕大部分都是政府主導實施,其他職能部門缺乏主動參與的意識,造成政府扶貧面窄,扶貧工作力度和效果十分有限。
四、提升精準扶貧效果的建議
1、加大扶貧資金投入。加大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力度和資金整合力度;積極動員能人大戶等社會力量愛心捐資,擴大扶貧資金基數,實現社會扶貧;鼓勵企業老板與貧困戶結對,以幫助發展生產的“一對一”扶貧為主要扶貧方式,幫助貧困戶實現長期脫貧致富。
2、加大產業扶貧力度。茶葉產業,幫助貧困戶改良茶葉品種和實現綠色防控,提高茶葉單產和產值,與茶葉企業協調對貧困戶茶葉實行兜底收購,消除貧困戶顧慮;旅游產業,以“六安茶谷”規劃建設為引領,積極開發蓮花山—洪道觀—朱堂皖西第一茶市—面沖茶葉生態園貫穿相連的旅游業態,大力發展餐飲、手工藝制作、文化產品等旅游服務產業鏈,增加經濟增長點和就業崗位,幫助貧困戶發展相關產業或就業;家庭產業,結合貧困戶致貧原因具體分析,幫助貧困戶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家庭產業發展計劃,實現“一村一產”、“一戶一產”。
3、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扶貧公路建設步伐,范文內容地圖在確保實現村村通公路的基礎上,提高組通公路的通達能力;切實抓好水利設施建設,解決貧困農戶的飲水困難,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加強基礎設施質量監管,鞏固建設成果,確保一次建成,長久受益,同時加強教育、衛生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4、加強部門協調聯動。建立扶貧聯動機制,由政府主導,相關職能部門積極參與,根據貧困原因分類確定扶貧主體單位,并把扶貧效果作為單位扶貧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標;多重原因造成的貧困戶,由政府負責組織“會診”,參與的職能部門分別參與解決與自己單位職責相關的困難,形成部門合力,強化扶貧效果。
5、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幫助貧困戶樹立“脫貧光榮,我要脫貧”的思想理念,根據貧困戶發展產業的意向,開設不同類型的專業技術培訓班,提高貧困戶技術知識和能力,以技術指導貧困戶發展生產;加強對群眾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文化教育,提高群眾文化素質,增加貧困戶致富信心。
【加強農村產業發展扶貧工作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林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1-20
村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1-30
發展農村經濟調研報告04-30
農村客運發展調研報告范文07-30
馬鈴薯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2篇05-11
畜牧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通用5篇)03-10
農村發展調研報告(精選5篇)05-06
鄉鎮特色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范文03-03
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08-24
發展優勢產業促農增收調研報告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