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的調研報告(通用10篇)
在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涵蓋報告的基本要素。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的調研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的調研報告 1
1、有關部門對科技創新工作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一是對科技創新工作重視不夠,追求短期經濟效應;二是存在一定的重項目輕政策環境的現象,未能認識到科技創新政策對于營造創新環境、引導科技創新的重要功能;三是片面強調科技創新企業主體地位,未能認識到政府在增加資金投入、培養創新人才、優化創新環境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四是存在計劃經濟管理慣性思維,片面強調財政投入,利用市場機制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提升創新能力的措施和手段不夠有力。
2、科技創新政策體系不夠完善。
20xx年以來,圍繞《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國務院出臺了60條配套政策,有關部門制定出臺了78項配套政策實施細則,內容涉及科技投入、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基地與平臺、人才隊伍和科普建設、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創造和保護知識產權、政府采購等方面。我市通過頒布一系列規范性文件,補充、細化了國家促進科技創新的相關政策,促進了政策的落地和有效實施。但從調研情況來看,我市在促進科技創新金融支持方面尚存在不少空白。如缺乏規范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擔保、貸款貼息、科技保險等方面的政策支撐,投融資瓶頸沒能有效突破。再如,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我市20xx年制定《XX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若干規定》,已不適應當前形勢需要,亟需進一步完善,鼓勵通過開展科技人員服務企業、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形式,加強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3、對科技創新政策的運用不夠充分。
如,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作為國家普惠制激勵政策,對于引導和促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科研水平,增強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調研中發現,我市對該政策的運用不夠充分,政策的受益面有待進一步擴大。如20xx年,寧波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的企業為740家、減免稅收10.3億元,而我市享受加計扣除政策的企業僅為163家、減免稅收1.1億元,存在享受政策的企業總數偏低、加計扣除金額偏低等問題。再如,我市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和規模與同類城市相比差距較大,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的引導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
4、科技創新政策宣傳、服務力度不夠。
科技創新政策的宣傳不夠到位,宣傳形式較為單一。目前,在網站上公布政策是各部門常用的宣傳形式,但相關部門網站的政策法規信息存在不及時以及綜合性、配套性不夠強等問題。企業關心的相關優惠政策未置于醒目位置,有的政策法規網上公布不及時,且缺乏配套文件的鏈接,不便于企業全面了解相關政策。
5、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發揮得不夠。
一是企業創新活力不足,全市59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有研發活動的不足10%。二是創新能力較弱。據統計,我市只有不到1%的企業申請了專利,而不到0.5%的企業對專利進行了實施。三是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尚未完全形成。目前,只有7.1%左右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研發機構,企業在產學研合作中居從屬地位。同時,創業投資企業、科技中介服務機構、行業協會等市場組織的作用發揮得不夠理想,無法滿足企業創新活動的多樣化服務需求。
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的調研報告 2
1、進一步解放思想,發揮政府在促進科技創新工作中的主導作用。
科技創新對于對于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全面提升產業水平、增強核心競爭力,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真正在思想認識上把科技創新擺到突出位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切實保證國家促進科技創新相關政策的落實到位,通過一系列鼓勵、優惠的政策、措施引導和扶持企業科技創新,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
2、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
完善科技金融政策。近年來,國內一些城市都非常重視完善科技金融政策,引導金融資本加大對科技創新領域的配置力度。如杭州于20xx年開展科技金融試點工作,先后出臺了《關于促進創新型企業融資擔保的試行辦法》、《關于鼓勵和支持杭州科技銀行建設的通知》、《XX市科技創業種子資金資助管理辦法》等政策,圍繞科技成果產業化鏈條,構建了“5+2”科技金融體系框架,“5”指科技計劃、天使擔保基金、信貸風險補償基金池、科技支行信貸、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等五類科技金融業務模式,“2”指科技金融信息服務、科技企業信用體系兩大基礎平臺。成都于20xx年開展科技金融試點工作,先后出臺了《XX市科技保險補貼資金使用管理暫行辦法》、《XX市知識產權質押擔保融資合作框架協議》等政策。建議我市抓住國家啟動促進科技和金融相結合試點機遇,積極爭取成為地方科技金融試點城市,依托科技資源、金融資源稟賦和產業特色,緊密圍繞我市國家高新區和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的發展需求,編制試點方案,全面推進科技金融工作,并強化政策引導,完善科技金融政策體系。
建立科技保險補貼機制。科技保險對于利用保險工具有效分散和化解科技型企業的創新風險具有重要作用。自20xx年國家開展科技保險試點以來,已經有北京、天津、重慶、武漢、沈陽、無錫等12個城市開展科技保險試點,對企業投保高新技術企業產品研發責任保險、關鍵研發設備保險、營業中斷保險、出口信用保險等保險予以保費補貼扶持,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試點基礎上,20xx年3月科技部、保監會又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做好科技保險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推廣科技保險、推行科技保險保費補貼制度;谝陨锨闆r,《條例》對科技保險作了原則性規定,鼓勵科技型企業對于產品研發責任、關鍵研發設備、關鍵研發人員團體健康等進行保險,并要求科技專項資金中要有一定資金用于科技保險的保費補貼。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按照《條例》規定,建立和完善科技保險的保費補貼機制,明確補貼的對象、范圍、標準、申請程序等,引導企業積極參保投保,解除企業科技創新后顧之憂,增強企業創新活力。
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的政策法規進行修訂、完善,引導產學研有效結合。加快國有企業、高校、科研機構考核制度的改革,引導各方轉變觀念,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促進產學研利益共同體的形成,推動以項目為載體的不穩定合作向以政策為平臺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轉變。
3、不斷改進運行機制,確保政策有效落實
對現有的需要政府及各部門認定、審核才能享受的`科技創新政策和措施進行全面梳理,建立便捷、高效、規范的運行機制,使更多的符合政策條件的企業能夠享受到科技創新激勵政策。當前,重點研究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自主創新產品政府采購等優惠政策的運行機制,理順各部門之間關系,充分發揮政策對促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研發水平的引導和帶動作用。由于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落實涉及“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認定,需要稅務、經濟信息化、科技等部門之間的溝通協作,建議相關部門建立聯系溝通機制,規范流程,同時,加強對企業的培訓,幫助企業改進內部管理,完善研發制度和財務制度,以便與政策要求相銜接。從上海落實企業研發費加計扣除政策來看,其從制度上明確了納稅人自行立項、自行申報,稅務機關全面受理、核準扣除,同時規范了納稅人向稅務機關申報研發項目備案,以及予以備案的研發項目在年度匯算清繳時享受研發費加計扣除政策的具體操作流程,為政策落實提供了制度保障,也為其實現享受政策的企業數、研發項目數和加計扣除額三個全國第一創造了條件。
4、加強科技創新政策的宣傳、服務
XX市依托科技創新“一門式”服務窗口,通過打造“匯集整理—宣傳解讀—落實協調—跟蹤研究—績效評估”的政策服務鏈,為企業及時了解政策、掌握政策、運用政策搭建起一條“快車道”。為全面了解XX市科技創新政策的實施情況,強化科技創新政策的應用性和可操作性,營造科技創新的良好政策環境,XX市還于20xx年開始連續每年編制XX市科技政策年度報告。年度報告從政策體系、政策的總體實施情況、重點政策的實施效果三個方面,采用點和面相結合的方式對XX市科技創新政策進行總結和評價。在全面梳理科技創新政策體系的基礎上,報告總結了與科技創新政策的落實和服務密切相關的部門和各區縣落實科技創新政策所采取的特色和創新性舉措,并對企業重點關注的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高新技術產業化和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等政策,從政策的知曉度、便捷性、兌現率、效益度等方面對企業進行問卷調查,從企業的角度對政策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從20xx年至今,年度報告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好的反響,成為提升上?萍紕撔颅h境的有力助手。XX市也采用發布年度報告的形式,加強對科技創新政策落實情況的宣傳,20xx年XX市創新型城市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首次發布《XX市創新型城市建設白皮書—20xx年度評價報告》,公布XX市創新指數和創新型城市建設進展。建議我市學習借鑒上海、寧波等地做法,建立全市統一的科技創新政策法規信息平臺,為企業提供“一站式”、系統化、專業化的政策宣傳和服務。在此基礎上,通過編制年度報告并向社會公開等形式反映我市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和政策落實情況,為政策的修訂和完善提供依據。同時,通過對各項政策的落實情況分析,既對政策的有效落實起到間接監督作用,又為各部門提供一個展示其工作內容和成果的平臺,改善各部門之間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協調性,也為企業提供一個全面了解科技政策體系及其實施情況的渠道,提高企業對政策的關注度和認同感。
5、堅持市場導向,采取有效措施促進企業成為科技創新主體
強化市場機制在配置科技創新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吸引和帶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創新活動。改革財政資金的投入方式,以資本金注入、貼息貸款、風險補償等更為市場化的方式來配置財政資金,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發展社會化、專業化、規;闹薪榉⻊阵w系,培育和發展科技成果、人才交流、信息服務等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作為產學研相結合的橋梁和紐帶,對于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具有重要作用。從北京、大連、珠海等城市科技科技創新工作來看,均高度重視科技中介機構發展。20xx年,XX市開始設立科技中介服務專項,用于支持科技中介機構圍繞企業的創新需求提供中介服務、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在國內開創了政府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科技中介機構的先河。 20xx年XX市制定的《XX市促進科技中介服務發展條例》,為國內首部科技中介服務的地方性法規,其規定從科技與研發資金中安排不低于15%的資金,作為發展科技中介服務專項資金,并規定政府及其工作部門可以將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工作委托科技中介服務機構辦理。XX市也明確規定,從科技研發專項資金中每年安排一定比例資金,作為發展科技中介服務專項資金,并建立和推行政府購買服務制度。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按照《條例》規定,將社會公共事務和技術事務,委托科技中介服務機構辦理,培育專業化、規;⒁幏痘目萍贾薪榉⻊諜C構,滿足科技創新活動的服務需求。
推進科技基礎設施和條件平臺建設,建立科技資源共享的激勵和運行機制,促進物質、信息、人才等科技資源的共享使用,減少企業科技創新成本。
6、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目標考核制度
充分發揮考核的導向作用,將科技創新政策服務與落實績效納入區市政府科技創新目標考核指標。當前,建議加大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在科技創新目標考核中的比重,推進我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和培育工作。將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創新投入、創新能力建設、創新成效、消化吸收再創新情況,納入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范圍,細化考核內容,激勵企業形成內在的創新動力,發揮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示范作用。并建議借鑒寧波等地做法,適時對市級有關職能部門政策服務與落實績效進行考核,推動我市科技創新政策環境的進一步優化。
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的調研報告 3
一、發展現狀
以志愿、自治、公益和非營利為主要特征的各類社會組織蓬勃發展,并正以嶄新、醒目的形象進入政府和公眾的視線,越來越多的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一支不可忽視的積極力量。而青年作為社會創新的生力,祖國發展的接棒人,未來希望的承載者,責無旁貸的成為了這支力量中的主力。與此同時,隨著西城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作為共青團主要工作對象的西城青年,其“社會人”特性正日益明顯,流動性強、構成復雜、需求多樣等特征不斷凸顯。因此,“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工作”也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共青團引導青年投身區域發展,以及整合力量服務青年成長的必要工作。
20xx年,為適應首都社會建設的新要求和青年群體的新變化,西城團區專門成立社會工作部,集中力量從零做起,全力打開了以“社區青年匯”建設為核心的社會領域工作新局面。并快速將20xx年以來,北京市首批公開招考社區專職工作者納入視野,以他們為樣本做了一份“青年社工工作與生活狀況”摸底調研,通過對300余名社區專職工作者的廣泛普查,以及30份個案談,團區對社會領域建設工作以及社區工作者這一在社會工作領域中起著骨干作用的青年人群有了較為系統的認識。我們發現,社會領域工作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共青團工作,因其社會化的運作模式,對工作內容、工作形式在貼近青年現實需求方面,都有著更高的要求。而社區工作者以及由他們衍生出的廣泛意義上的社會工作者這一群體自身,也面臨著自我認同感缺失、專業知識儲備欠缺等現實問題。
二、針對現實問題開展的具體工作
針對以上這些現象,西巢青團提出了一延、一變、一過渡的工作目標:即工作領域由“體制內”向“體制外”的延伸;工作方法由“管制型”向“服務型”轉變;工作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細型”的過渡,在扶持社會組織建設、深化社工隊伍凝聚、加強社區青年匯建設、推動社會組織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了諸多膽嘗試。
一是扶持社會組織建設。
充分認識青少年社會組織引導、服務在共青團復合型組織體系構建中的重要作用,做好社會組織間的聯動工作,加強對主管社會組織百德社區發展促進中心的服務、管理工作,主動聯系悅群社工事務所、厚樸社工事務所等具有明顯青年特征的社會組織,學習借鑒專業社會組織工作方法;做好工作機制聯動,堅持社會組織參加機關工作例會制度,以青年匯專職社工工作為聯系紐帶,建立社工事務所定期會商、督導制度;做好項目支持工作,重點依托已申請到的西城可持續發展項目資金20余萬元,支持百德建設青少年科普迷你站點,探索App等新興技術應用于青少年科普、全媒體引導等方面的方式方法,力開發青少年社會組織、社區青年匯公益示范項目。
二是深化社工隊伍凝聚。
以“暖人心、穩隊伍、促發展”為目的,開展青年社工擔任社區團支部書記、社工傾聽日等項目,加強社工互動交流;開通“七彩心橋心理熱線”,舉辦“青年文化體育節”、“社工專享之交友聯誼”、“社會領域青年人才交流冷餐會”等活動,暢通社工和團組織、社工與社工之間的溝通渠道;舉辦首屆青年社工風采賽,廣泛凝聚、發掘、培養西城優秀青年社會工作人才,為青年社工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提升這支扎根基層的青年人才隊伍的自信心與認同感,進一步促進青年社工隊伍規范化、專業化建設;舉辦“社會工作青年人才訓練營”,通過素質拓展、專題講座、互動聯歡、青年匯實地參觀等環節,進一步激發出了青年社工的熱情和潛力,搭建社會領域平臺,開展活動,
三是加強社區青年匯建設。
社區青年匯其根本就什青團根據不同青年群體量身打造的“社會組織”。近一兩年,共青團從分類引導、匯聚青少年出發,按照“組織終端、青年身邊”的指導思想,一直不斷轉變工作方式,結合社會管理的前沿問題,遵循共青團思想性、性,與社會性、群眾性相統一的工作屬性,圍繞地域、愛好、工作性質等不同共性,開展青年匯建設工作,力爭做到有交叉,無遺漏。努力實現“通過聯系、服務青少年社會組織,來聯系、服務青少年”的目標。截至目前,共建立社區青年匯171家,其中市級示范青年匯5家。
四是推動社會組織人才培養工作。
我們一直相信社會組織工作離不開社會組織人才隊伍,可喜的.是我們青年隊伍正是這樣一個挖掘、培育人才的寶庫。因此,團區一方面在“社區青年匯”建設過程中,堅持發揮組織優勢,開展社工人才訓練營、社工專享季、西城青年社工隊伍現狀調研、社工風采賽等多項工作,著力凝聚、挖掘、培養、選拔出一批優秀青年社會工作人才,以促進青年社工隊伍規范化、專業化建設。另一方面,借助外力,在與悅群、厚樸社工事務所等社會組織合作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借鑒,同時招募聘用一批社區青年匯專職社會工作者,以不斷提升“青年匯”工作成效,繼而為區域各類青年提供高質量服務。三是加與社會組織的整體聯動,以百德社區發展服務中心為例,作為一家民辦非盈利性的社會組織,團區作為其業務主管,為其爭取更多的利益。
三、認識體會
從全市第一家社區青年匯“悅讀時光書城”落戶西城,到目前177家社區青年匯覆蓋全區15個街道,西城社區青年匯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社區青年匯的建設由于總干事能力的差別,重視程度的不同,發展極不平衡,所以在建設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數量”上求增長,更需要“質量”上求突破:一是開展《從示范社區青年匯發展現狀探索西城社區青年匯發展路徑》的專項調研,總結市級“示范社區青年匯”發展過程中取得的經驗,出現的問題,歸納形成“示范青年匯發展的模式”,并力爭在全區15個街道均建立起示范社區青年匯;二是建立《西城社區青年匯標準體系》,拿市級示范社區青年匯進行試點,對青年匯的硬件配置、專職社工的遴選、項目的申報、經費的審批及活動的效果等進行考評,以全方位的規范社區青年匯的運行。
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的調研報告 4
在創新社會管理中,律師可以發揮積極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律師作為法律工作者與社會各方面均有接觸,對于社會管理有切身體會,基于職業訓練而形成嚴謹、規范的素養,有利于社會管理創新規范化、制度化,同時作為法律工作者,在創新社會管理中積極作為不僅是職責所在,也有利于提升律師的職業榮譽感和地位。
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包括協調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這些方面的內容,與律師的日常工作關系密切,律師皆有切身體會,對其中的利弊得失感同身受。廣律師從內心也有意愿參與創新社會管理,有意愿為創新社會管理獻言獻策,但如何把我們的良好意愿化為切實的行動,并達到一定的效果,真正在創新社會管理中發揮作用,必須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在思想上正確認識律師的職業屬性
律師職業不僅是法律所定位的“接受托或者指定,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律師發揮作用也不僅于“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甭蓭煴旧硎紫仁且粋公民,凡公民皆有對社會管理提出意見和建議的權利。
律師在日常工作中服務于托人,從事有報酬的勞動。但律師的職業屬性天然與社會管理密切相關,只有在良好的社會管理環境下,律師服務于托人的作用才能得到最的發揮。因此,律師不能把參與創新社會管理當做等閑之事,也不能因為參與創新社會管理可能沒有直接創造效益而漠不關心,認為是浪費時間,應當在思想上把積極參與創新社會管理放到一個十分重要的高度去認識。
律師的職業屬性要求律師不僅是一個職業的法律工作者,也應當是一個社會活動家、實踐家,律師不是坐而論道,而應當在創新社會管理的實踐中發揮律師職業規范、理性的素質,這也是創新社會管理所必不可少的方面,因此積極參與創新社會管理是律師職業屬性的要求。律師行業不僅可以因創新社會管理而受益,律師在創新社會管理過程中也可以拓展個人形象,提升個人能力,擴社會交往,在直接服務于社會中增長自己的能力。
二、在形式上依托律師協會發揮作用
律師參與創新社會管理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律師在個案的辦理中也可以對創新社會管理提出建議和意見,但由于律師在個案辦理中所處的法律地位以及個案的特殊性,基于個案提出的創新社會管理的意見和建議只能是零散的,不能成為系統,也難以回避就案而起的偏見,因而采信程度及實用性較差。
因此,在律師參與創新社會管理中,應依托律師協會,以行業協議的名義參與,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目前律師協會均設有各專門員會和各專業員會,所涉范圍可以涵蓋社會管理的各個方面,這些員會除開展律師業務活動外,可以就創新社會管理問題進行研討,律師也可以把個人的創新社會管理的意見和建議映給律協,由律協組織進行調研并形成完整的意見,映給相關部門。
南京律協勞動專業員會在20xx年通過調研,發現因新法實施,勞動爭議案件突然增多,受勞動爭議仲裁審限限制,無法及時化解,通過律協與南京市白下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會商,創新設立的勞動爭議前置調解機制,在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方面創新了機制,取得了積極成效?梢哉f,沒有律協組織,單憑律師個人是難以在創新社會管理中發揮有效作用的。
三、在操作上提出具體的可操作的.建議或辦法
創新社會管理在操作中必須提出具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議或辦法,不能僅僅簡單地提出只言片語。社會管理本身是一個系統,創新社會管理需對系統本身的動作方式有相應的了解,提出的創新意見應考慮新舊系統的相互聯系,創新是在原有基礎上的創新,其目的是使系統發揮更加有效的作用,不是打破原有系統重建。
因此,在創新社會管理中應提出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建議和辦法。應當發揮律師的職業優勢,在與相關部門認真調研的基礎上,拿出具體的操作方案和制度設計的操作程序,使創新成果制度化。在南京律協所創新勞動爭議前置調解活動中,所涉的具體操作性規范文件,均由律協組織律師起草,發揮了律師職業優勢,得到了有關部門的好評。
四、在行動上身體力行積極參與
在創新的社會管理中,凡是可以由律師參與的,均應當積極參與其中。律師在創新社會管理中,不僅應當提出制度建設的創新意見,在具體實施的活動中也應當積極參與。一方面,積極參與創新的社會管理活動可以擴律師社會活動的范圍,提升律師行業的整體社會形象;另一方面,律師的職業水準也能夠在創新的社會管理中發揮積極作用,并通過發揮作用獲得新的業務發展機遇,使律師在非訴訟領域的業務渠道不斷拓展;再一方面,如果律師僅僅是制度創新的建議者或設計者而不積極參與,則律師參與創新社會管理誠意也會受到質疑。
當然,就目前社會整體對律師的認識水平而言,參與創新社會管理活動在很多時候還不會有的直接的收益,這就需要廣律師具有奉獻精神,不能目光短淺,我只有積極參與創新社會管理,才能讓整個社會逐步認識到律師行業在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從而推動律師業的蓬勃發展。
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的調研報告 5
為進一步了解全州科技創新工作情況,激發科技創新動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常委會組成以王燕銘副主任為組長、部分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組成的調研組,從3月下旬開始,深入到延吉、琿春、敦化等縣市(其他縣市委托當地人大常委會協助調研)以及延邊大學進行工作調研,通過實地察看科技項目、產業園區,召開座談會、調閱相關資料、聽取各級政府和高校工作情況的匯報,對全州科技創新工作情況有了初步掌握。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主要成績
近年來,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高位推動科技創新工作,將科技創新列為全州重點工作加以推進,取得了明顯成績。
。ㄒ唬┛萍紕撔颅h境不斷優化。
一是創新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州委州政府近年先后出臺《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全州科技創新的實施意見》《關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綠色轉型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科技政策措施,并通過召開全州科技創新大會,舉辦科技創新成果展、創新創業大賽,落實獎勵政策等,在全社會營造“人才優先、企業優先、科技優先”的良好科技創新政策環境。二是科技投入穩中向好。過去五年,全州共組織申報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826項,獲得立項430項,落實資金16460萬元;爭取項目38項,落實研發資金2939萬元;爭取省級項目258項,落實資金11731萬元;安排州本級項目xx項,落實資金1790萬元。過去五年,琿春市政府為企業重大科研項目、成果轉化投入資金xx萬元;敦化市爭取2.8億元對醫藥、食品、機械制造、林產等重點科技項目予以支持。三是科技隊伍進一步壯大。州和縣市政府通過引導企業與域外高校對接,創設交流平臺,開展培訓等方式,積極匯聚科技人才。目前,全州科技活動人員6156人,其中國務院特貼50人,吉林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業人才65人,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40人,科技人才總量居全省第三位。
。ǘ┛萍紕撔缕脚_不斷完善。
全州現有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1家,農業科技園1家,孵化器2家,省級孵化器2家,眾創空間1家,省級眾創空間2家。延邊大學科技園進入省級大學科技園區,敦化市省級醫藥高新區進入審批階段。延吉高新區和延邊大學2個雙創基地在孵企業達35戶,延邊大學共獲批“長白山濕地與生態”“婦科腫瘤生物學”“長白山生物資源與功能分子”“肉?茖W與產業技術”等14個省級科技創新平臺,師生創辦科技企業達到18家。州政府與延邊大學共建醫藥健康產業研發中心,組建延邊醫藥健康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首批72戶會員單位加盟協同創新。
。ㄈ┛萍紝ν饨涣骱献鞑粩嗌罨。
州政府先后與中科院長春分院、吉林大學、延邊大學、韓國科技情報研究院、俄羅斯科學院分院等多所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簽署全面科技合作框架協議,組織校企校地合約項目xx余項,與中科院簽約合作項目達到6個。其中,“紫杉醇深度開發”廣譜抗癌新藥、“琿春煤層氣開發關鍵技術研究”等重點科研項目得到推進。加強對韓、對俄等周邊國家的技術交流,成功舉辦xx屆長吉圖區域中韓技術轉移大會。積極推進同黑龍江、新疆等地方的國內合作,并與寧波達成長期科技合作關系。圖們江區域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成為科技合作基地,中韓食品科技與技術、中韓動物科技創新、圖們江區域科技信息數據加工、朝醫藥科技創新等列入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ㄋ模┛萍紕撔买寗幼饔貌粩嗵岣。
目前,全州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7家,20xx年實現生產總值35.52億元,凈利潤4.67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工業增加值45.55億元,占到同期規上工業增加值9.6%。過去五年,全州獲省科技獎項57項,敖東藥業專利獲“第xx屆中國專利優秀獎”,華康藥業專利獲“第二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血栓心脈寧標準化與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獲省科技成果轉化一等獎。全州專利申請量達2479件,其中發明專利749件,年度申請量與授權量均居全省第三位。
二、存在的問題
盡管近年來全州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面對發展,問題依然十分突出。
。ㄒ唬┱⻊湛萍紕撔虏坏轿。
一是服務科技創新政府機構偏弱。調研中發現,僅延吉市單設科技局,有的縣市從事科技服務工作僅有幾名干部,有的科技干部對本區域情況掌握不清不透。二是服務科技企業措施單調。有的縣市科技部門僅是“二傳手”,對科技服務多停留在傳達文件和項目申報、爭取資金上,針對企業的市場調研、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等科技服務研究不深、介入不上。三是政府對科技創新引導作用不夠。過去五年,全州財政科技支出平均水平僅占GDP的0.24%左右,遠低于全國的2.15%水平。州本級財政科技三項經費每年僅200萬元,縣市科技三項經費200萬元以上的僅有琿春市,多數縣市政府對科技引導資金投入不能實現常態化,難以調動企業創新積極性。
(二)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不突出。
我州科技企業多為中小微企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總體比較薄弱。目前,全州僅有20戶企業設有科研機構,自主組織科技項目攻關的企業僅有幾戶。大多中小微企業缺乏長遠發展戰略眼光,既缺少自主創新技術儲備主動意識,又無法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項目對接,多數企業現有產品科技含量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
。ㄈ┛萍紕撔氯瞬艆T乏。
xx州內企業的研發和技術人員在享受職稱待遇、福利待遇、個人發展空間等方面都非常滯后,對高層次研發人才的吸引力明顯不足。全州高校畢業生回歸率僅在12%左右。近年來,我州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但是引進人才大多進入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缺少企業所需的科技創新人才。企業科技人才普遍呈現服務年限短、流動性大問題,一線科技人員數量逐年遞減,培育本土領軍創新人才日趨困難。
(四)科技平臺作用發揮不明顯。
多數縣市研發平臺入駐項目小而散,科技項目成長后向域外流失嚴重。延邊國家農業科技園20xx年獲批,駐園科技企業邊成長邊流失問題突出。延吉高新技術開發區20xx年被列入高新區,目前園區內高新技術企業僅有3戶。依托區內中小工業園區、高新技術創業中心、孵化器、眾創空間等中小科技企業成長緩慢。
。ㄎ澹┥鐣䥇f同創新體系不健全。
高校學術研究與成果轉化相脫節,過去五年延邊大學在自然領域學術成果達7600多篇,落實到科研項目的僅有380項?蒲谐晒偷剞D化不足問題突出,實施轉化的218項成果轉化效益僅3455萬元。盡管延邊大學在動植物資源、基因、民族醫藥學等方面有很多的研究,但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環節缺少資金支持和企業對接,致使很多項目在擱置中喪失轉化機遇。此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間缺少穩定成熟的科技創新風險分擔和成果共享機制,州內企業對科研成果吸收能力弱的問題比較突出。域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我州的合作項目多為邊緣領域的中小課題項目,合作前景好的較少。
三、意見建議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調研組提出以下意見建議:
。ㄒ唬┮獜娀畬萍紕撔碌闹匾暋
一是提高領導認識?萍紕撔率菦Q定延邊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延邊實現綠色轉型發展決勝全面小康的內生動力和決定性因素。各級政府領導一定要對科技創新工作有深透的認識,努力營造重視創新、支持創新、促進創新的良好環境,著力推動全州經濟由傳統生產向質量發展轉變。要突出政府科技服務職能建設。以新一輪機構改革為契機,著眼于我州科技發展工作的需要,進一步完善州和縣市政府科技工作機構,將一批家鄉情結重、工作能力強、熱心科技事業的干部推薦到科技工作崗位。二是突出科技創新的規劃設計。緊緊結合我州企業發展實際,強化各級政府在科技創新中制度設計、政策落實的主導作用,要結合延邊州科技狀況,明確科技創新方向,突出幾項重點進行推進,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培育創新主體、完善創新政策、培養創新人才等方面尋求突破。三是完善對科技創新的引導和投入機制。要從培育持續增長的稅源經濟與后發優勢著眼,把科技創新投入作為重要的戰略投資,提高財政的科技投入,加大對本土企業科技項目的扶持,促進企業轉型升級,著力推動一批創造新技術、新業態、提供新供給的新型企業。
(二)要強化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
一是發揮現有企業平臺引領科技創新主導作用。
堅持依托現有企業科技項目,完善科技計劃項目庫,堅持重點項目重點扶持,通過科技項目的引領加快全州產業發展轉型升級。
二是依托招商引資平臺引進科技項目。
堅持圍繞生物及醫藥、新材料、先進制造、現代農業等科技產業重點領域開展招商,加大科技招商獎勵政策,通過科技項目優勢引領科技創新發展。
三是筑牢服務平臺促進資源共享。
依托各類工業(科技)園區大力發展為企業創新提供技術服務和支持的新型研發組織,支持城市眾創空間等新業態組織發揮作用,多方位搭建科技服務、企業技術創新“孵化器”、科技風險投融資、產學研結合等創新平臺。
四是完善政府服務科技創新機制。
構建和完善全州科技信息支撐體系,通過科技企業組建行業協會、企業創新戰略聯盟,促進企業政策、項目、資金、信息、人才、檢驗檢測等資源共享,著力解決我州科技企業人員少、信息不對稱問題。
。ㄈ┮獜娀萍既瞬诺牧粲脵C制。
進一步推進“人才強州”戰略,努力穩定和不斷壯大全州科技人才隊伍。
一是拓展人才引進渠道。
要加大對科技人才引入的服務力度,積極了解我州科研平臺和企業人才需求,通過建立“人才技術需求清單”,幫助企業實現全球人才對接。要重視“招才引智”政策調整,重點向企業創新人才傾斜。鼓勵企業利用域外研發機構開展科技研發,利用延邊與寧波對口幫扶協作機遇,積極幫助企業推進重點科技項目的跨區合作。
二是夯實人才發揮作用平臺。
強化對引入高端人才的跟蹤服務,搭建完善的.服務人才平臺。這里不僅要解決引進來的人才落戶、醫療保險、子女教育等事項,還要為其開展科技研發、組織試驗、拓展服務范圍等創設環境。對企業為引進高端人才創設工作室、研究室等活動空間的,各級政府要在項目經費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傾斜。
三是落實人才激勵政策。
尤其當前全國各省市都在出臺人才引進優惠政策,我州的引才思路要有創新,思想更要解放,拿出的政策要優于發達地區才有吸引力。在目光上要重點放在本區域大學畢業生回鄉創業、創新上;要在如何留住延邊大學畢業生上下功夫,用政策和平臺加情感等多種措施要人才留在延邊創業創新。要加快出臺相關政策,支持和鼓勵州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到企業兼職,或在職創辦企業,對轉化科研成果、專利技術,發展科技服務業等新興業態、新興產業做出突出貢獻的,要落實獎勵政策。
四是要深入研究人口回流問題。
沒有人口的支撐,高端人才引進只是“空中樓閣”。在深入實施“引進高端人才”“推動返鄉創業”戰略的同時,更要著重落實人口流入政策,特別是要促進青年群體的回流,為我州產業發展提供原動力保障。
。ㄋ模┮獜娀萍紕撔鲁晒霓D化應用。
一是引導高校和科研機構瞄準延邊資源科技攻關。
充分發揮延邊大學科研優勢,鼓勵企業主動承接延邊大學教學基地、實驗基地、科研基地,各級政府要積極為延邊大學開展社會調研、課題研究提供方便,促進科研成果由學術型向應用型轉變,促進校地合作取得實質性成果。
二是加大科技成果的轉化支持。
對高校和科研院所依托延邊資源性研發項目,重點跟蹤專利項目攻關和科技成果孵化環節,對轉化前景好的重大科研項目和能夠形成地方標準的科研項目要給予重點財政支持。探索設立全州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基金,保障優勢科技項目的研發和就地轉化。
三是創新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
要把政府對科技引導的方向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與企業發展及科技成果轉化需求相一致,鼓勵州內企業與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共建研發機構,組建多種形式的戰略聯盟、研發基地,積極探索建立以資產為紐帶、以高新技術為依托、以現代企業制度為規范的“三位一體”產學研聯合體。
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的調研報告 6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20xx年監督工作要點的安排,今年市人大常委會將專題聽取全市科技創新工作情況的匯報。為做好審議工作,我委在有關領導帶領下,做了大量前期工作。8月底,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曾貫一帶領我委,赴市科技局和冷水江市、新化縣、雙峰縣和金鷹服飾、映鴻精瓷、農友集團、定園機械、美國西提種植公司等企業調研。9月上旬,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黃熙雍又率我委和市人大財經委、市科技局、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赴株洲、郴州、衡陽三市考察科技投入情況。9月15日,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雷紹業就我市推進科技創新的情況向市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作了專題匯報。今年以來,全市各級政府及科技部門和相關企業以“科技創新年”活動為載體,加快推進創新型婁底建設,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客觀地說,離年初的目標和兄弟市州的工作水準仍有差距,F綜合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客觀評價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的成績
總的說來,我市科技創新工作做到了領導重視、思路清晰、重點突出、工作務實、成效明顯,主要表現為:
1、以加大投入為保障,創新環境不斷優化。
一是各級領導的“第一生產力”意識不斷強化,層層建立了“一把手”抓科技創新的工作機制。市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議定期聽取科技工作匯報,四大家領導不僅親自研究和部署科技創新工作,而且多次進大學、入企業、赴沿海,為企業找項目,為項目找資金,竭力幫助解決困難和問題。二是先后出臺了《關于建設創新型婁底的決定》、《關于加強技術創新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決定》等一系列文件,為科技創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三是加大財政投入,20xx年全市科技事業財政投入3376萬元,增幅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四是深入開展4.26保護知識產權宣傳周、科技活動周等主題活動,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創新、支持創新的良好氛圍。
2、以產學研結合為中心,科技經濟逐步對接。
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促進產學研結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意見》,成立了領導小組和產學研結合管理科,設立了專項引導資金。市、縣兩級政府都加大了對科技工作者和科技項目的獎勵力度,如今年市委、政府便對2名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獲得者每人重獎20萬元。全市新增“中南大學映鴻科技新材料產學研基地”等產學研合作基地8個,研究開發產學研結合創新項目75項,一個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市校對接,高校、企業、金融機構共同參與的產學研結合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3、以項目建設為突破,產業競爭力得到提升。
通過建立和完善項目評估考核機制、激勵機制,全市科技系統抓大項目、爭取項目、服務項目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今年我市共申報項目71項,其中29項列入了國家、省科技計劃項目。加強高新技術企業、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全市省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0家。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85.2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41.7%,實現增加值12.14億元。
4、以“五大工程”為載體,科技創新年活動穩步推進。自市三屆人大一次會議提出將20xx年確定為“科技創新年”以來,市政府確定了“以新興產業培育為重點,以產學研結合為手段,大力開展科技創新五大工程(創新項目種子工程、新興產業培育工程、傳統產業提升工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工程、創新人才引進培養工程)”的主攻方向,全市共完成省級以上科技、技改項目70余項,科技投入1.3億元、技改投資36億元,新增企業技術研發機構12個,用信息化改造傳統產業企業21家,并建立完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農村科技合作組織覆蓋面達到45%。
5、以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創建為重點,各項基礎工作進一步夯實。
我市自20xx年列入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以來,加快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20%以上,累計申請專利1665件、專利授權627件。并查處假冒專利案件19件,培育5家知識產權重點企業。今年9月,我市順利通過了國家、省知識產權局的考核驗收。同時,市、縣兩級科技部門加快地震監測預報體系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宣傳教育,妥善處置了在漣源、雙峰發生的3次有感地震,綜合防震減災能力進一步提高。
二、充分正視存在的幾個問題
在肯定我市科技創新工作成績的同時,也必須實事求是地指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科技引領意識不濃。
盡管“科教興國”戰略已經提出很久,但客觀地說,部分領導對科技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仍然認識不足,總認為投資搞創新遠沒有招商引資、引進項目見效快,因而對科技工作持一種“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應付式態度。從企業來說,也存在目光短淺、忽視科技投入和人才引進、主體作用發揮較差的問題,以科技創新求發展的意識不強、信心不足。據統計,在全市591家規模以上企業中,安排了研發經費的僅107家,占18%。全市工業企業技術開發費用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例只有0.49%,遠低于3%的規定要求。
2、經費投入相對不足。
盡管近年來市本級財政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經費大幅增長,但570萬元的總量仍然較少,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今年壓縮科技專項經費20%后,更加無法滿足科技創新工作需要?h市情況也不容樂觀。以今年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的冷水江市為例,研發經費只達到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0.2%,遠低于先進縣市1.1%的標準。產學研結合專項引導資金也至今沒有確定,而全省90%以上市州設立了每年不低于500萬元的產學研結合專項引導資金。由于各種因素,在有限資金的使用上還存在撒“胡椒面”問題,使用效益不是很高。同時,我市的投融資體系尚未形成,中小企業因無足夠的`融資擔保難以從銀行貸款,制約了企業的科技投入。
3、人才緊缺是“最大短板”。
如果把我地科技創新比作一個木桶的話,那么研發人才就是這個木桶上的“最大短板”。此次調研揭示了一個令人心寒的數據:我市每萬人中科技活動人員只有5.4人,只有長株潭平均數的9.5%;科技活動人員占從業人員的比例只有2.21%,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更是鳳毛麟角。大多數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存在人才“引不來、留不住”的問題,無力開展技術和產品創新?萍疾块T專技人員的比例也很低。如冷水江市科技局干部職工22人,但包括班子成員在內,專技人員只有6人,占27%。其他縣市更差,有的連地震監測設備都無法維持正常運轉。同時,婁底市域內的大學以文科類教育為主,自主研發能力較弱,與地方經濟契合度低。
4、創新平臺建設滯后。
在“3+5”城市群中,只有婁底既無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更無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僅有一個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在這個僅有的基地里,沒有規劃科技企業研發、培育機構,入駐的企業全部靠招商引資,產學研一體化難以起步,園區發展缺乏科技支撐。從微觀層面來說,部分企事業單位認為企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只是一種管理模式創新,不能產生直接經濟效益,對此不夠重視?萍紕撔麓髲B、地震臺等科技平臺規劃多年,但因缺乏資金至今沒有建起來。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形勢也很嚴峻,我市現有35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有15家過了有效期,需重新認定?傊,我地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滯后,產學研結合層次不高,市域性創新能力尚未形成,對外依存度很高。
5、傳統產業缺乏科技支撐。
鋼鐵、有色冶煉、建材、煤炭、化工、農業等產業是我市的傳統產業和支柱產業,但長期以來,科技附加值不高、傻大黑粗、“三高一低”現象仍然突出。以農業為例。農業是我市的基礎產業。從調研情況看,近年來全市農業產業化雖有較大發展,但由于缺乏足夠的科技支撐,在產業鏈延伸、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仍然沒有大的突破。農業科研體制陳舊,研究方法、檢測手段落后,成果產出率和轉化率都較低。在“吃飯財政”的背景下,市、縣兩級的農業科研經費投入很有限,而且這點經費也常!稗r轉非”被挪作他用。農村技術信息網絡不夠健全,實用新技術入戶率低,農業機械應用仍不廣泛,“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正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龍頭企業自主開發能力弱,產品更新換代慢,真正在全省和全國叫得響、有一定市場占有率的農產品品牌很少。
三、關于推動科技創新工作的幾點建議
如果僅是自己和自己比,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的確進步很大;但如果和兄弟市州橫向比,我市已經落后一大截,急需奮起直追?梢赃@么說,在當前和今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科技創新工作必將是制約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對此,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更高的認識、更有力的措施來布局和推進科技創新工作,充分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為婁底騰飛插上強勁的翅膀,為湖南的工業心臟增添澎湃的動力。
1、提高思想認識,增強創新意識。
科技的本質是創新。創新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與功能,在宏觀方面,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古往今來,沒有一個國家和民族不是在創新中前進,并因停止創新的腳步而落后挨打;在微觀層面,創新是一個地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根本,有創新,則生存,則發展;無創新,則衰退,則消亡。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念,認真實施“建設創新型婁底”戰略,將科技創新喊在口上,記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實在效果上。
2、強化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
要切實強化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的責任,加強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領導,定期聽取匯報,加大政策扶持,解決實際困難,加強督查考核,確?萍紕撔鹿ぷ髀鋵嵉轿。抓科技創新,必須有科學的工作機制。要建立科技創新工作績效評價機制,強化對領導干部的考核,既看總量,也看質量,既注重考核,也注重考核結果的運用,以此落實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的責任;要建立政府引導、企業主體、企校對接、部門配合、全社會支持的科技創新協調運轉機制;要利用優勢和資源,全面建立與省級廳局的科技會商機制;要創造條件共建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合作平臺,完善產學研結合創新的長效機制;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改革和創新激勵引導機制,營造“科技創新”良好氛圍,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3、加大科技投入,科學使用資金。
在當前金融危機剛剛見底和擴大內需的背景下,我市財政收入減少,而剛性支出增多,收支矛盾很大。但越是如此,我們越要保證科技投入這個重點支出,因為這是應對金融危機、落實中央“調結構,上水平”方針的重要基礎和手段。建議市、縣政府確保財政科技投入占本級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比例達到1%以上,并逐年有所增長,縮小與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要引導社會及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的融資投入,探索建立科技風險融資擔保機制,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體系。要借助廳市會商機制,積極爭取上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要科學安排和使用有限的研發經費,突出產學研結合重點,突出產業龍頭,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防止撒“胡椒面”。
4、打造引才“洼地”,用好用活人才。
政以才興,國以才治;科技創新,人才為本。婁底要打造“三基地一中心一樞紐”,離不開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強力支撐。要急企業之所急,想企業之所需,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以更寬廣的胸懷、更宏大的氣魄,通“入口”,暢“渠道”,建造一個有利于廣泛吸納各類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的“洼地”。要在重視高層次人才引進的同時,也歡迎二流、三流人才,避免不顧婁底實際的“貪大求洋”。要堅持引進人才與開發本土人才有機結合,既重視外來人才,善借“他山之石”促進地方發展;也注重本地“芳草”,用好身邊人才,防止“招來女婿,氣走兒郎”、“引進一個,流失一批”。要加強與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培養本地急需的人才。要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平臺,幫助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提高政治和經濟待遇,做到用事業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要逐步優化科技干部隊伍,培養好、使用好現有干部職工,促進合理流動,盤活人才“存量”。
5、突出企業主體,引導企業創新。
婁底要加速趕超,自主創新是關鍵,企業是主體。要盡快出臺《專利資助辦法》,《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辦法》、《科技項目管理辦法》等,形成比較完善的激勵政策體系,鼓勵和引導企業發揮主體作用,加大創新投入,增強創新動力。要引導企業堅持走自主開發與重點引進核心專利技術相結合的創新之路,鼓勵企業大力開展自主創新,積極申報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品、重點新產品和專利,對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重獎。要建立產學研結合長效機制,繼續抓好“五大工程”、“九大活動”,為企業搭建好產學研對接平臺。要以政府引導、企業自主、市場調節、社會資本參與等方式,逐步建立各種形式、各種產權的創新服務平臺、技術合作平臺和科技企業孵化平臺,對企業建立技術創新平臺的,政府予以獎勵。要強化服務意識,積極為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服務。
6、依托現代科技,提升傳統產業。
在積極培育新興產業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傳統產業。因為前者不是一蹴而就,而后者則現實可為。要以信息化為目標,以結構調整、節能降耗、效益提升為重點,加快對鋼鐵、有色冶煉、建材、煤炭、化工等傳統產業企業的技術改造。特別要立足婁底是農業大市的實際,防止重工輕農傾向,切實做到兩眼向“農”,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要改革農業科研體制,逐步形成一個有利于調動各方積極性的農業科研體系;要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并存的、多元化的農業科技創新投入機制,穩定、培養和支持一支精干的農業科技隊伍;要借助城鄉統籌發展機遇,繼續推進農業科技合作社、科技特派員、農機普及、新品種和新技術推廣等工作,促進科技要素向農業農村集聚,提高農業科技含量;要在現有優質米、楠竹、生豬及草食動物、中藥材和果蔬等五大主導產業的基礎上,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等方式,促進規;洜I,培育發展新的農業現代化龍頭企業和產業化項目,打造全國性品牌。要組建農業高科技創新中心,加強農產品項目精深開發研究,延伸產業鏈,強化科技項目支撐,提高農業產業化發展綜合效益。
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的調研報告 7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永恒主題。為切實了解我縣企業科技創新情況,5月17日,縣政協科技科協界委員赴xx鎮,就我縣企業科技創新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活動。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xx縣委縣政府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方略,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xx為主線,把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科技惠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發點,高點定位、目標一流、強勢推進,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更加凸顯。先后榮獲全國科技進步示范縣、全國科普示范縣、全國科技富民強縣示范縣、省科技成果推廣示范縣、省知識產權保護示范縣等榮譽。連續6年榮獲南通市黨政領導科技進步與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第一名;連續6年榮獲南通市科技系統綜合考核第一名。
一是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
通過科技招商選項目、產學研合作引項目、自主創新上項目,不斷調優產業結構,全縣在原有五大高新技術產業(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的基礎上,已發展形成四大新興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環保裝備、軟件和服務外包),七大優勢產業(高效節能建材機械裝備、電梯裝備制造、數控鍛壓機械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節能電力裝備、高技術船舶配套、電子電器)和三大傳統產業(紡織化纖、絲綢服裝、特種水產養殖及農產品深加工)群。擁有高新技術產業企業165家,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9家,名列xx市第一。引進實施了金屬注射成形技術、高可信高安全空間數據庫管理及應用、納米涂料數碼噴印技術等國家863計劃項目xx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從20xx年的80.73億元,增長到20xx年的201.24億元,占規模工業產值比增長了5個百分點,達31%。
二是創新載體建設提質增量。
不斷加強以企業科技孵化器、特色產業基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等為主的科技創新創業載體建設,科技創新的基礎進一步夯實。全縣建有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2個,科技孵化器1家,省級科技孵化器3家,孵化面積達25萬平方米;建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省級35家、市級59家,省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3家、市級2家,科技創新服務機構3家,省院士工作站1家,總量居全市第一。
三是科技富民強縣影響全國。
積極實施國家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大力發展桑蠶繭絲支柱產業。累計推廣新品種、新技術175項,先后組織實施市以上農業科技計劃43項。全縣桑蠶繭絲綢產業年產值達52.6億元,帶動蠶農新增收入1.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0%和財政收入的14.5%均來自該產業。20xx年12月,全國科技富民強縣現場會在我縣召開,我縣的經驗受到科技部、財政部領導和全國各地代表的充分肯定。
四是知識產權保護成效顯著。
大力實施知識產權保護戰略,不斷提升知識產權管理、運用、保護能力。大力實施知識產權保護戰略,不斷提升知識產權管理、運用、保護能力!笆晃濉币詠,全縣累計申請專利8548件,授權3387件,連續三年進入全省“前十強”。20xx年專利申請37xx件,授權專利1853件,申請發明專利703件、PCT專利2件,發明專利申請量全市第一。獲市以上科技進步獎xx2項(國家1項、省級6項、市級95項)。
五是科技成果轉化碩果累累。
通過實施產學研合作“121”、“雙百千”工程,推動了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在我縣轉化?h政府先后與上海交大、哈工大、武漢大學、東南大學、西安交大等18所高校院所簽定了全面合作協議;與美、德、俄、日、烏克蘭、緬甸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國際科技合作關系;198家企業與122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329個。先后承擔實施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3個,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項目6個,國家重點國際科技合作項目3項、國家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省國際科技合作項目24項,爭取上級科技撥款1.37億元。
二、我縣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
1、企業主體意識不強。
企業是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近年來,在政府的推動下,我縣企業科技創新意識較之以前有一定的增強,但這與創新型經濟的發展要求還相距甚遠。主要表現在:部分企業自主創新意識不強、觀念滯后、動作遲緩,滿足于小富即安,缺乏戰略性前瞻目光,趨利思想嚴重。片面的認為技術創新投入大、見效慢、風險多,搞技術研發不如購買技術產生經濟效益快。甚至有些企業單純依附來料加工,滿足于眼前小利,不圖企業長遠發展。
2、科技投入遠遠不足。
科技創新具有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高效益的特點。近幾年,政府、企業、社會三方在科技創新投入上逐年加大比重,但這遠不能滿足快速發展的'經濟需求。從政府投入看,從總量到增幅都與發達地區和周邊地區存在差距。20xx年xx安排三項經費2228萬元,2616萬元,蘇南地區的xx更是達到了2億元,而我縣僅有700萬元。從企業投入看,總體上規模偏小、結構不佳。按照國家有關標準,一個健康發展的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例應在6%、4%、3%以上,而縣內企業只有3%左右,低于國家、省標準,更低于發達國家xx%的平均水平。由于資金短缺,產品研究開發、培訓所必需的費用不足,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從社會化投入看,近幾年,我縣也成立了風險投資公司,但投資規模偏小,風險投資資金僅有幾千萬元,很難滿足科技型技術創新需要;加上我縣還沒有建立科技金融銀行,一些好的項目由資金原因沒能得到開發和轉化。
3、企業開展創新活動比較少。
我縣銷售收入在3000萬元的340家企業中,與高校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的僅有128家,占比達37.6%,145家億元企業與高校院所實施產學研合作的也只有78家;3000萬元制造業企業中,建立研發機構的198家,還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沒有建立;全縣規模企業申請專利的只有xx1家,占企業總數(905家)的14.48%;3000萬元以上企業申請專利的只有94家,占企業總數(340家)的27.65%;億元企業申請專利的也只有60家,占企業總數(152家)的39.47%。若剔除未獲授權專利和無效專利,企業真正擁有專利的就更少。由于企業不重視科技創新,缺乏有效的技術支撐,導致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附加值不高、效益偏低。
4、高層次創新人才比較缺乏。
xx縣人才總量雖逐年增加達5.2萬人,但高學歷、高層次人才僅為2566人,只占科技人才總量的4%。企業中人才總量還不多,工程技術人員只占18.1%,尤其在企業一線直接從事產品研發的人員更少,只占3.5%。雖然縣委、縣政府每年都組織大型人才招聘活動,但引進的數量還不夠多,帶資金、帶技術、帶項目、帶管理的來海創新創業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尤其比較缺乏。科技人才結構性矛盾突出、引進難、外流嚴重,已成為經濟、科技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
5、科技管理隊伍力量比較薄弱。
隨著國家將科技創新擺上戰略層面,各級政府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萍贾鞴懿块T的工作領域不斷拓寬,工作內容逐年增加,工作任務也愈加繁重。調查了解到,xx縣科技主管部門現有行政編制xx個,其中領導8人,遠不能適應科技創新形勢任務的需要。科技部門人員少與任務重的矛盾直接影響到科技創新工作的組織與開展。
三、幾點建議
科技創新已成為我國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新型工業化的實施,事關科學發展觀的落實,事關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事關國家的綜合競爭力和長治久安,也事關縣域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推進創新經濟建設,建議如下:
一是強化政府推動作用。
面對世界科技發展的大趨勢,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形勢,黨委、政府要把科技創新、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真正置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1、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氛圍的營造。借助各種媒體,大力宣揚科技創新各項政策,讓企業和社會熟知科技創新各項優惠政策,激發企業和社會科技創新熱情,推動全社會科技創新意識的提升。
2、要進一步整合現有政策資源,用好用足創新激勵政策。對現有的鼓勵創新業的財稅政策、激勵政策,要按規定落實到位,使企業從科技創新實踐中真正得到實惠。
3、要進一步加大創新文化的培育力度。積極弘揚創新精神,增強創新意識,宣傳創新典型,推進創新實踐,形成尊重創新、鼓勵創新、保護創新的濃烈氛圍。
4、要調劑充實和加強科技主管部門的力量。根據形勢任務的需要,積極研究現有體制下科技部門人員編配職數,采取多種方式配齊配強科技部門人員,保證他們有足夠的力量做好科技工作。
二是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
發揮政府科技投入對全社會的示范和引導作用,努力形成以政府資金引導、專項資金扶持、企業資金為主銀行貸款為支撐、社會集資和引進外資為補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
1、政府要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力度,形成與GDP增長相適應的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注重財政科技投入的有效使用,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重大公共技術、關鍵技術和特色產業產品的研發上。
2、引導和鼓勵企業增加科技投入。政府可通過行政、經濟的手段和政策約束激勵機制等,刺激企業增加研發投入。主動牽線搭橋,定期舉辦支持科技創新的銀企洽談會,促進銀企合作。
3、探索、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機制。加強金融部門對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和技術改造項目扶持力度,予以貸款貼息,減少貸款風險。完善企業貸款擔保機構,擴充擔保本金,創新擔保方式,提高運轉效率,加速形成公平、便捷、安全、高效的中小企業擔保體系。
4、積極落實稅收優惠政策。認真貫徹落實各級政府支持企業科技進步優惠政策,對科技創新突出的企業按政策規定給予免稅、減稅和抵扣折稅的優惠。
三是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在創新體系建設中處于關鍵地位。企業要從產業鏈、價值鏈的低端走向高端,就必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產品。政府要從源頭上推進企業的自主創新,積極引導、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建設。
1、要加強組織引導。組織企業與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對接洽談活動,通過成果轉讓、委托開發、聯合開發、共建研發機構和科技型技術企業實體等形式,使之盡快由引進跟蹤向自主創新轉變。
2、要加快建設創新平臺載體。加強科技孵化器、特色產業基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載體建設,完善軟硬件條件,強化資源整合,提高孵化能力和研發能力。
3、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著重強化全社會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提升企業運用、管理和保護知識產權的能力,開發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嚴厲打擊各類侵權行為。
四是加快建立人才高地。
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自主創新的決定性因素。政府要高度重視人才的引進、培養與使用工作,大量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加緊構建人才高地。
1、創新人才引進方式。加大對優先發展的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優秀人才的引進,采取柔性引才與重金聘才相結合的方式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對引進的人才不為所求,但為所用。
2、建立人才引進機制。對那些有突出貢獻、掌握核心技術的拔尖人才,應打破常規,不惜代價,給予特殊優惠政策,采取給予科研啟動費、安家補助費、最低收入保障等措施,建立人才特區,既用事業和感情留人,也重視待遇,利用市場法則吸引和留住人才。
3、加快一線技術人才隊伍培養。在抓好高層次人才引進的同時,要重視職工技能素質的提高。要拿出具體措施,鼓勵企業和社會對生產一線職工科技素質的培養。通過業余教育、聯合辦班、專項短訓、掛鉤送學、參加學術交流、出國深造等方式,培養生產一線職工,提高企業科技開發能力和對高新技術消化、吸收、創新的能力。同時,邀請相關行業的專家、教授到企業講學,為職工“充電”。通過對人才的引進、培養與使用,充分發揮人才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
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的調研報告 8
一、企業發展現狀及科技創新情況
。ㄒ唬┢髽I依靠科技創新求發展的思想意識正在逐步增強。
調研的大部分企業對科技創新已有初步認識或了解,其中有5家企業經營者具有較強的科技創新意識,開展技術創新已成為企業的自覺行為,引進了不同層次的技術研發和管理人才,建立了內部技術研發機構或組建了松散的技術研發團隊。在技術研發方面舍得投入一定的資金給予支持,研發成功的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工藝達到了國內先進以上水平,產品以其較高的技術含量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如華夏乳品公司研發的“無水黃油”、“黃油粉”等產品,華安生物制品公司研發的“酪蛋白磷酸肽”等產品。
。ǘ┢髽I科技創新為特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從調研中我們發現,科技創新對特色產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這次調研的10家企業,近兩年共研發成功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新產品30多個,取得多個省州級科技成果,這些產品均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拉動了相聯產業的較快發展。在奶產業發展中,華安、華夏等乳制品加工企業始終把新產品研發放在企業發展的重要位置,研發成功的酪朊酸鈣、酪朊酸鈉、酪蛋白磷酸肽、酪素膠等系列新產品,達到了國內同類產品的領先水平,創新在給企業發展帶來顯著經濟效益的同時,為全州奶產業帶來了極大的發展空間。
。ㄈ┰浩罂萍己献饕殉蔀槠髽I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由于我市企業技術研發基礎條件有限,高層次技術人才缺乏,所以新產品研發難以靠自身去獨立完成,只有通過院企科技合作,引進智力、引進成果,消化吸收再創新,才能實現企業的跨越式發展。近幾年,我市的院企科技合作工作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部分企業與省內外的9家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技術合作關系,正在組織實施多項科技合作項目。臨夏什錦集團依托甘肅農大科研條件,通過優勢互補,掛牌成立了清真食品研究所,合作開展特色食品生產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不斷拓展市場占有率。甘肅農業大學在清河源公司等企業建立了科研、教學和實習基地,共同開展畜產品深加工等研發項目,增強了企業發展的后勁。
(四)企業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平臺正在開始搭建。
基礎條件平臺建設是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企業科技創新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在調研企業中,有6家企業已成立了企業技術研發機構,配備了專職技術研發人員,購置了較先進的研究和分析儀器設備,還有5家企業設立了技術實驗室和分析化驗室,已具備常用的分析和檢測設備和手段。這些企業均能自主開展一般性技術研究和日常性的產品主要成份分析和品質檢測工作。
。ㄎ澹┱攮h境不斷改善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確立了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去年新修訂的《科學技術進步法》增加了“企業技術進步”專章,進一步明確了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規定了通過財稅政策、產業政策、資本市場、科技中介服務體系等引導和扶持企業技術創新的多項優惠措施。省上出臺了《甘肅省發展民營科技企業條例》。州委、州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科技工作的意見》,將企業科技創新首次納入縣(市)領導班子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實行量化考核,市上建立健全了科技工作聯席會和市上領導聯系科技項目制度,科技創新環境得到了進一步優化。國家、省、州、市對企業科技創新從項目、資金方面切實加大了支持力度。華夏、華安兩家企業先后列入省級創新試點企業,有2家企業被認定為州級民營科技型企業。
二、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ㄒ唬┢髽I的科技創新意識整體淡薄、開展科技創新的主觀能動性明顯不夠。
在調研的企業中,大部分的企業經營者雖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對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有切身體會,但對本企業如何開展科技創新的思路仍然模糊,感覺無所適從,對研發設備和技術人才投資缺乏積極性;也有少數的企業經營者科技創新意識不強,對科技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夠,安于現狀,小富即安,滿足目前的產品和市場,缺乏危機意識、進取意識和擴張意識,固守小農經濟的思維定勢,不愿進行技術研發和擴大再生產的思想成為企業持續發展的禁錮。
。ǘ┬庐a品、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研發、引進、轉化投入嚴重不足,制約了創新工作的正常開展。
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就應該首先成為創新投入的主體,這一點在我們這樣一個經濟欠發達、財力有限的地區尤其重要。但是,我們發現在調研的企業中有50%的企業技術研發經費投入為零,而國家確定的創新型企業的必要條件是技術研發經費達到企業銷售收入的1%。大部分企業經營者仍然是計劃經濟時代的思維模式,將技術研發經費全部寄托于政府投入,沒有政府科技投入,就不會自主投資開展創新。同時,企業中只注重廠房、設備等有形資產投入,忽視技術、人才等無形資產投入的思想普遍存在。
。ㄈ┢髽I科技創新基礎條件薄弱,創新主體地位還沒有真正確立,有效的創新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和建立。
在10家企業中有60%成立了技術研發機構或實驗室,其他企業由于思想認識、自身條件和客觀因素的制約,目前均無內部的、依托的或聯合的技術研發機構,也不具備任何實驗研究、分析化驗設備和條件。企業缺乏創新技術服務機構、技術交易中介組織和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所以,創新僅局限于單個企業、單個行業的行為,全面發展、縱橫交錯、內外相聯、為企業提供高效服務的創新體系尚未完善和健全。
。ㄋ模┢髽I高層次技術創新人才和掌握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人才極為缺乏。
在10家企業的員工中,有中專學歷的占職工總數的14%,大專學歷的占職工總數的12%,本科學歷的占職工總數的4%;有初級技術職稱的占職工總數的11%, 有中級技術職稱的占職工總數的5%,有高級技術職稱的占職工總數的2%?梢钥闯觯袑W歷的和有技術職稱的人員僅占職工總數的31%和18%,這種人才擁有量與企業的發展規模極不適應,難以為企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ㄎ澹┘钇髽I科技創新的有些政策措施難以落實到位。
雖然各項推進企業創新的政策措施相繼出臺,但部分政策措施在貫徹過程中往往受到種種因素的牽制而落實不到位。如《甘肅省發展民營科技企業條例》中規定的有關所得稅、營業稅、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等減免政策,在實際操作中不能得到落實執行。由于關乎企業切身利益的激勵政策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既弱化了企業對政府的信任度,也削弱了激勵政策對產業發展的導向作用。
三、對策及建議
。ㄒ唬┎粩鄰娀萍紕撔乱庾R,盡快確立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
創新是一個企業生存發展的靈魂和動力,任何企業無論它現在的規模大小、效益如何,離開創新,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都將停滯發展乃至被淘汰。因此,企業要把科技創新擺到與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作為企業的根本戰略和中心環節來抓。必須認清形勢,準確定位,毫不動搖地樹立科技創新的強烈意識,要把創新作為在市場上競爭制勝的法寶。企業要通過成立技術研發機構、培養技術研發隊伍、改進技術研發條件等措施,增強自身的創新能力。要通過對現有產品的市場追蹤,掌握其在市場中所處的地位,瞄準同行業先進水平,不失時機地抓好新產品的研發,優化產品性能,提高產品品質,賦予產品新的內涵。新產品的研發要注重產業鏈的配套延伸和結構的優化配置,尤其要注重那些技術密集、引領市場、面向未來的新型產品的開發研制和技術儲備。
。ǘ┮叨戎匾曊姓苿幼饔,充分發揮對經濟運行的宏觀引導職能。
雖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享有高度的經營、管理自主權,但是從我市企業目前的技術發展和信息擁有水平來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果放任企業盲目地開展創新,與發達地區競爭技術優勢,勢必會走許多彎路,不但增加不必要的創新成本,反而會挫傷企業的創新積極性。相反,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一個企業、一個產業的創新事業,如果有了政府的強力推動,都會實現跨越式發展。事實說明,不能簡單認為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創新就是企業自己的事,而是要進一步加大各相關部門的引導和推動力度,政府有關部門要想方設法激發企業機制靈活的優勢,加大扶持培育力度,引導企業開展各類技術創新活動。要在創新決策、資源分配、責權利確定上,充分體現企業的主體地位。要通過加大項目支持、資金支持、政策支持力度,幫助企業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引導通過創新來做大企業,做強企業。進一步加強省級科技創新試點企業的爭取、州級科技型企業的認定等工作,研究制定有利于企業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激發企業內在創新潛能。
。ㄈ┓e極推動院企科技合作向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
企業要在鞏固已有合作成果的基礎上,從企業自身發展需要、關鍵技術需求出發,主動去尋求技術支撐。要充分利用好臨夏州與西北民族大學、甘肅農業大學建立長期合作的資源和平臺,繼續拓寬科技合作領域,搭建科技合作平臺,引進先進技術成果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政府相關部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積極牽線搭橋,吸引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業通過多種形式與我市企業聯合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研發機構,幫助論證和引進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的.科技項目,引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人才團隊,形成引進科技資源與企業內部資源優勢互補、共謀發展的新機制,盡快建立起推動企業技術進步的創新服務體系。
。ㄋ模┘訌娖髽I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為企業創新提供有力支持。
企業科技創新離不開人才,在調研中企業談得最多也是人才,人才缺乏、人才機構不合理已成為制約企業創新發展的瓶頸。企業是吸引人才的主體,要樹立“只求所用,不求所在”、“只求所為,不求所有”的意識,研究建立引進使用好人才的機制,積極創造條件吸引人才來企業創業。通過科學評價,讓引進的科技人才以無形資產入股,與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充分調動他們的創新積極性。企業還要有計劃地逐年安排好工程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考察交流和員工的技術培訓工作,持久不斷地提高企業員工的科技文化素質。針對我市企業的實際,人才引進中要注重引進本地籍在外人才以及退休的科研人才,要注重用活用好企業現有人才,建立務實的用人機制,做到人盡其才,人盡其用,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要通過營造環境、搭建平臺、選派科技特派員等措施,調動各種知識、技術、管理、資本與經濟相結合,讓一切為創造財富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才在經濟上有實惠、政治上有榮譽、社會上有地位,使企業成為他們發揮聰明才智、建功立業的舞臺。
。ㄎ澹┎粩嗤貙捗駹I企業科技投入渠道,切實加大企業科技創新投入。
針對目前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投入不足融資難的現狀,要引導全社會多方增加科技投入,形成以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銀行貸款為支撐、社會集資和引進外資為補充、優惠政策作扶持的企業科技創新投入體系。鼓勵企業更新觀念,不斷加大對新產品、新技術研發方面的自主投入,特別是對技術含量高、市場容量大的新產品的研發投入。政府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機制,加大財政對創新的支持力度。加強銀企對接工作,積極爭取金融機構對企業創新項目的貸款支持,組織企業創新項目招標,爭取社會及企業人員資金入股,擴大企業資本金用于科技創新的投入比例。協調財稅等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上關于支持企業技術進步的有關優惠政策,用足用活國家各項優惠政策不斷推動企業技術創新。
(六)建立健全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有效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以中介機構為重點的社會服務體系。一是要引導、幫助重點企業盡快建立多種形式的技術研發機構,配備必需的技術研發和檢測設備,以及專職技術研發人員。支持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與企業聯合創辦中試基地和工程技術開發中心,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二是成立起按照市場經濟運作的生產力促進中心或其它科技中介、技術服務組織,為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三是要大力發展技術、信息和人才市場,規范技術交易行為,形成經紀人交易、非常設技術市場和常設技術市場并存而逐步以常設技術市場為主體的規范動作體系,保證技術貿易的公平和公正,使成果轉化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有效保護。
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的調研報告 9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萍既瞬攀菍崿F第一生產力的核心力量。在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現代化進程的實踐中,平利、石泉等縣在實施科技推廣機制創新,激發農業科技人才活力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充分發揮了農業科技人才在農業農村經濟建設主戰場中的作用。對此,我們進行了專題調查,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揮科技隊伍作用,提高農業效益作了一些思考。
一、有益探索——科技推廣機制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經濟政治體制發生了深刻變革,從理論到實踐實現了一系列創新。作為對農業發展起科技支撐作用的科技推廣體系也不例外,從機構、隊伍、推廣方式等方面必須適應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的要求。
1、機構建設——適應專業化、產業化要求
過去,我們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建立,原則上實行上下對接,一個模式,主要是農技、畜牧、農機、農經四大塊。這兩年,隨著各縣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特別是優勢主導產業的初步形成,一些縣開始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設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平利縣在縣域經濟發展中,提出一業率先突破,建立西北名茶大縣和全國絞股藍生產第一縣的目標。為了適應這一產業的發展需要,該縣按照精簡、便民、高效的原則,理順管理和服務體制,整合人力資源和科技資源,把原由林業部門主管的茶葉工作劃歸農業局主管,建立了縣政府直屬事業局茶葉產業局,成立了茶技中心,在茶葉基地鄉鎮設立茶葉站;并建立了絞股藍研究推廣中心,保障了產業發展技術體系和技術需要。
2、隊伍建設——向優勢產業、生產一線集中
在農業向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必須充分發揮第一生產力的作用,要發揮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最終必然落腳在發揮科技人員的作用上。過去由于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農業科技推廣采取的是行政加技術的方式,這種推廣方式多依賴行政命令;加之權責不明,經濟效益與個人利益脫鉤,嚴重影響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技術推廣必須尊重農民意愿,科技人員只有沉下身子,走典型示范、效益引路的推廣途徑。平利、石泉兩縣采取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科技人員走出機關,在廣闊的綠色田野中發揮聰明才智,建功立業。平利縣支持科技人員帶資創辦龍頭企業或以技術入股,并享受政府對龍頭企業和農民辦企業同等優惠政策,收入歸己;允許科技人員帶資在企業工作,并在企業獲得一定的收益;給在農牧三場改制中入股的科技人員優先配股。僅縣直農業部門就有23名科技人員創辦領辦龍頭企業或在企業工作。同時組織科技人員在主導產業基地抓點示范,將目標任務與干部工資、獎金掛鉤。
農業系統共抽調232名技術干部,抓各類示范點88個。石泉縣按照“兩區兩帶”發展戰略,確定把國道沿線農業經濟基礎較好的川道地區建設成為高效農業示范帶,為此,將分散在農業、畜牧、林業、蠶桑、水利等大農口系統的科技人員集中起來,實行統一管理,實行單位委派和科技人員自主選擇相結合的方式,有組織、有計劃安排農業科技人員帶技術、資金在高效農業示范帶內跨專業、跨鄉鎮承包農業科技項目。參與科技承包的人員在原單位一切待遇不變,編制保留;對承包項目實行以獎代補、貼息貸款等優惠政策;允許科技人員在科技承包中獲得合法收益;對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優先晉級晉職。20xx年共有46名科技人員,承包了14個農業科技推廣項目,縣農業局組織40余名干部職工創辦科技示范園,直接在一線工作的科技人員占縣級農業科技人員的63%。
3、推廣模式——科技經濟一體化
面對傳統的推廣模式不適應產業化和市場化的情況,石泉、平利兩縣大膽探索,引導科技人員融入市場經濟大潮,采取多種途徑,使科技和產業、科技和經濟有機結合。
一是創建農業科技示范園。
這種方式主要是由農業科技推廣單位和個人租賃土地,投資入股,引進優良品種、先進設備和生產技術,實行企業化經營管理,通過效益示范推廣先進技術。近兩年石泉縣農業局干部職工集資入股59萬元,創辦了三個科技示范型農業企業,由農業技術人員直接參與承包管理。投資23萬元建成50畝設施農業示范園,投資23萬元建成100畝觀光蓮藕示范園,投資13萬元建成以奶牛為主的畜牧良種示范場。
二是創辦領辦龍頭企業。
平利縣圍繞畜牧業、茶飲業兩大主導產業,通過職工入股組建了牧工商有限公司、女媧茶葉有限公司、農盛絞股藍飲品有限公司。注冊資金20萬元的平利縣牧工商有限公司,立足于全縣養殖業發展,提供畜禽良種、優質飼料、畜禽藥品、飼料加工設備等配套服務,年營業額60萬元。擁有50萬元固定資產的女媧茶葉公司,主要履行對全縣茶葉統一品牌管理、產品質量認證、標準化質量管理及產品宣傳和市場開發等公共基礎工作職能。依托種植加工大戶成立了女媧銀峰、女媧綠茶、八仙云霧三個品牌經營公司,并為三個公司提供統一品牌包裝,為打響女媧品牌奠定了基礎;以加工大戶為依據,組建了48個名優茶加工廠,提高了茶葉加工水平;申報取得了5000畝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及產品認證。女媧茶葉公司已成為全縣茶產業的龍頭。平利農盛絞股藍飲品有限公司,開展了絞股藍產品開發、質量認證、產品營銷、宣傳推介等工作。取得了3000畝無公害生產基地及產品認證,建立了720畝標準化示范基地,新建了12個絞股藍加工廠,年均銷售優質絞股藍255噸,產值1500萬元,實現利潤300萬元。
三是技術入股。
平利縣牧工商、女媧、農盛三個龍頭企業分別從農技、畜牧、茶葉、絞股藍四大中心聘請技術顧問22人,女媧銀鋒、女媧綠茶、八仙云霧三個民辦股份制企業也分別從茶葉技術部門聘請了技術專家,取得一定的技術分紅。石泉縣農業局干部職工以技術入股的方式與楊家壩農民合伙,建成了100畝優質西瓜、名優特瓜果蔬菜及花卉、盆景等示范基地,參與技術指導和產品銷售全過程。
四是內引外聯,推行訂單農業。
石泉縣農業局引進山東國泰公司的“兩瓜一菜”生產技術和訂單農業機制,由縣農業局和鎮政府組織農民集中建塑料大棚,每畝年付給技術指導費500元,國泰公司全部回收產品。引進的漢江置業公司投資1600萬元新建池河農科園,通過“公司 農戶”的運作方式,帶動周邊村組發展養殖大戶300余戶。引進的浙江草莓能手何發新租賃城關鎮堡子村土地20畝種植草莓,并通過農業局與58戶農戶簽訂了草莓種植技術指導與產品銷售合同,帶動農戶發展草莓120畝。
二、初顯成效——產業發展、隊伍建設雙贏
從兩縣的初步嘗試和探索的情況來看,推廣模式的轉變既有力地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又使農業干部在親身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提高,實現了產業發展和隊伍建設的雙贏。
1、有力地推進了產業化進程。
機構重組,使農業技術干部專業對口,用有所長;技術推廣方式的轉變則使科技經濟融為一體,充分發揮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平利縣在成立茶葉局和絞股藍技術推廣中心并實行機制創新后的.短短三年時間,茶葉和絞股藍產業從基地到加工、到品牌都發生了質的飛躍。茶葉面積從3.2萬畝發展到7.6萬畝,產量從324噸發展到1000噸,面積和產量接近全省的1/6,居第三位;絞股藍人工種植面積從20xx畝發展到1萬畝,龍須茶從50噸增加到400噸,人工種植面積和產量占全國70以上。興辦龍頭加工企業90余家。并從統一品牌入手,實現茶飲業四統一,既統一品牌、統一種植技術、統一加工標準、統一包裝,全面推行標準化種植和訂單農業。公司 基地 農戶的產業化路子基本形成,綠茶實現訂單接近全縣的50,絞股藍接近70。石泉縣池河農科園在建園期間就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而且通過公司 農戶的方式,將可帶動全縣出欄優質商品豬10萬頭,產值過億元,推動了畜牧產業快速發展。石泉縣設施農業示范園和觀光蓮藕示范園帶動了全縣特色農業和蔬菜產業的發展。
2、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通過推廣機制創新,發揮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加速了科技成果轉化,提高了農業科技含量,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平利縣20xx年茶飲業綜合產值實現6000萬元,規模、質量、效益均較20xx年翻一番,全縣僅此一項增長1000萬元,農民人均增收50元。石泉縣20xx年通過科技承包引進重質的反季節大棚西瓜、蔬菜、草莓平均售價高出常規種植的2倍以上,西瓜、蔬菜平均畝產值達4000元以上,草莓平均畝產值達1萬元以上;引進種植的蓮藕平均畝產值達5000元左右,相當于4畝糧油作物產值。在整個“高效農業示范帶”中,建成示范點30個,培植科技示范戶20戶,示范面積20xx余畝,示范帶內農業產值同比增長25.6,農民人均增收200元,高出全縣平均水平327元。
3、農業科技隊伍得到鍛煉。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科技人員自身存在兩大問題,一是思想保守,面對市場經濟無所適從;二是技術陳舊,只適應傳統的農作物大田技術,產業化要求的市場知識、信息知識、現代農業知識十分欠缺。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光靠教育和培訓遠遠不夠,只有在市場中、實踐中去搏擊,承擔風險,增加壓力,迎接挑戰,更新觀念和知識。平利縣、石泉縣通過機制創新,使大批科技干部在艱苦的崗位、復雜的環境和親身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提高?萍既藛T通過參股、創辦、領辦龍頭企業或創辦科技示范園,開展科技承包等方式,使科技人員直接參與到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市場意識、風險意識、產業意識明顯增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了解新信息的自覺性顯著提高。石泉縣農業局干部王良全等在科技承包中,不僅承擔田間技術指導,還要帶領村組干部外出尋找產品銷售市場。平利縣科技干部在協同搞好茶葉、絞股藍生產加工銷售的基礎上,積極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申請原產地保護。絞股藍原產地已獲國家認證;完成了絞股藍和綠茶生產、加工技術規程及產品質量標準,絞股藍國家生產標準已通過省級驗收和國家初驗,綠茶系列規范標準以發布為世紀農業行業標準,有機茶認證通過省級驗收,女媧銀峰20xx年在西北五省獲全國唯一金獎。
三、存在問題——機制障礙和思想障礙
調查中,我們深深感到,目前我市農技機構隊伍建設、機制體制、推廣模式、農技隊伍的現實狀況與市場經濟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實需要還有很大差距,需要進行調整改革,使隊伍建設與產業建設、推廣體系與市場經濟相適應。
1、機制體制不順。一是機構設置和產業發展不適應,沒有按產業建設需要對口設置機構。二是管理體制不順。鄉鎮農技推廣機構以鄉鎮管理為主,上級業務部門沒有選人用人的自主權,一方面大量非專業人員擠占專業編制和專業崗位,另一方面農技人員大部分忙于包村抓中心工作,不能把精力和時間集中在農技推廣上。三是推廣模式不適應。量大面廣仍采取的是面上培訓,走村串戶,田間地頭宣傳,或在“第一車間”抓點示范的老的推廣模式。這種方式與市場不對接,與產業不對接,與農業科技人員責任和利益不對接。
2、觀念不夠解放。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束縛,農技隊伍總體上講思想不解放,觀念保守,計劃經濟、產品農業的觀念濃一些,市場經濟、商品意識淡薄,對傳統大田技術關注多,對農業高新技術不掌握,對延伸到二、三產業的相關技術更是不了解不熟悉;思想上缺乏風險意識和市場意識,不敢在市場中去搏擊,不敢試、不敢創,安于現狀。
3、投入不足。一是農技隊伍長期處于有錢養兵無錢打仗的局面,科技干部大部分時間只能呆在辦公室里,這對人才資源是一種極大的浪費。二是投入的方向和重點不明確。微薄的資金投入集中在面上培訓、下鄉檢查大田生產上,沒有把投入重點放在市場培育、龍頭建設、標準化生產上。三是缺乏農業產業化建設風險防范基金。農業生產是在“露天工廠”進行的,受自然因素的制約,風險比較大。農技人員自主投入承包時,一次性投入過大,一旦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農技人員將無法承受。同時,由于機構改革頻繁,農技人員擔心創辦科技實體一旦得取效益,怕減少財政撥款甚至“脫鉤斷奶”。
4、產業發育不足。我區農業產業化建設雖有所進展,但與發達地區產業化發展的現狀和勢頭相比還很落后,除茶葉、蠶桑、黃姜、中藥材、絞股藍等產業雛形初現外,其他的更多還集中在大田,且規模不大,分布不集中。產業發展與農業科技隊伍建設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系,產業發育不足,科技人員缺少施展才華的舞臺,而農技人員的不適應又不能保證和促進產業發展。
四、完善思路——機制創新、隊伍建設雙管齊下
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從大田栽培向產業發展鏈條延伸,從小而全的家庭模式到專業化、產業化、現代化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化調整都需要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和農技隊伍去適應并促進。調查中我們感到,必須從思想觀念、機構機制、隊伍建設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創新,使我市的農業機構和隊伍能有效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進程。
1、適應市場需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開拓創新。
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科技推廣工作要實現四個轉變。一是在服務對象上,由原來的一家一戶為主轉為以龍頭企業、中介合作組織、科技示范園、科技示范戶和承包大戶為主,充分發揮他們的橋梁紐帶和輻射帶動作用;二是在服務內容上,由原來的以糧食生產為主轉為以優勢主導產業為主,由原來的單純推廣農業生產技術轉為生產、加工、流通一起抓;三是在服務目標上,由單純追求產量最大化轉為追求效益最大化,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四是在方式方法上,由原來的面上指導為主轉為搞承包、辦示范園、抓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
2、適應產業需要,建立適合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布局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
近年來,隨著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化,全市和區域產業布局逐步形成。全市的蠶桑業,平利、紫陽的茶葉,旬陽、白河的黃姜產業,平利、鎮坪的中藥產業等,產業布局和產業化雛形已初步形成。但總體來看,全市農業產業化程度還很低,應按照建設綠色發展戰略,圍繞“藥、水、游”三大主導產業,因地制宜,明確重點,大力培植優勢主導產業,并積極向二、三產業延伸,加快產業化進程,為全市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奠定基礎,同時為科技人員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當然,產業結構的變化必然要求我們對農技機構和推廣體系及人力進行重新調整和分配,以適應產業結構的變化,促進區域特色產業的形成。其調整的方向應該是根據各縣的產業變化,各縣的特色和主導產業應該建立全縣性的技術推廣體系,下設機構不宜實行鄉鎮均衡設置,也應按鄉鎮產業布局針對性設置,甚至可以按產業布局打破行政區域設置專業技術推廣機構。從有利于產業結構調整、爭取項目資金和上下對口,形成技術推廣的合力出發,市級農業推廣機構管理體制應逐步理順,把蠶、茶、果、藥劃歸農業部門主管。
3、適應科技推廣需要,理順人財物管理機制。
長期以來,農業系統人財物以塊塊管理為主,這雖然有利于加強基層政府職能,但不利于科技推廣工作。我們認為理順管理體制應與鄉鎮政府職能轉換和鄉鎮機構改革的遠景目標相統一,總體應堅持雙重管理的模式,在財政管理上以鄉鎮為主,在人事、技術、項目資金管理上以縣局為主,并逐步根據業務和產業發展,強化縣一級,弱化鄉一級。對一些區域優勢產業凸現的地方,可以打破行政區域設置專業技術推廣機構,實行垂直管理,促進產業穩步發展。在農業系統內部,按照“責、權、利”相配套,管人管事相統一的原則,加強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創新管理體制、工作機制、獎懲機制職能。賦予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在本系統內的人事管理與調配權,在總編制的范圍內,由農業行政部門按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在系統內靈活高效地調配力量,實施競爭上崗,責任到崗,任務到人,優勝劣汰,獎勤罰懶。
4、適應發展需要,建立有利于科技人員干事創業的良好環境。
平利、石泉兩縣的實踐告訴我們,只要政府重視科技人員并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激勵措施,科技人員就能夠在經濟建設的主戰場中大顯身手,實現經濟發展和人才建設的雙贏。首先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科技人員干事創業。對領辦、創辦、參與龍頭企業和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的農業科技人員實行“三放寬、三不變、三優先”的政策,即放寬管理權、放寬經營權、放寬經營項目審批條件,同時大力支持他們向各級爭取項目和資金;其工資、隸屬關系、福利待遇不變;在機構改革中優先招聘留用、優先晉升職稱和評定崗責優秀、優先外出進修學習。其次要加大資金投入,為科技人員干事創業提供支持。農業是一項弱質產業,投入大,周期長,風險大,政府應該給與一定的資金扶持,采取重點扶持、扶強扶優和以獎代補的方式,培養造就一批科技實業家。還要從政治生活待遇上關心他們,在全社會形成干事光榮的氛圍。
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的調研報告 10
為加快推進我市科技創新工作,助力陽春經濟社會全面發展。7月17日,市政協副主席林旭帶領工交和資源環境專委會委員,深入到我市工業園區進行專題調研。委員們先后參觀了廣東精裝照明有限公司、廣東一片天醫藥集團、陽春市青年創業孵化基地等項目建設,聽取了市科技局、相關企業主要負責人關于科技創新工作的情況匯報。委員們對我市近年來科技創新工作給予了肯定,對存在問題和下步工作提出了意見和建議,F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科技創新工作基本情況
。ㄒ唬┛萍紕撔抡唧w系逐步建立。在省、陽江市“科創十二條”政策頒布后,我市及時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實施意見》,為全面推動我市科技創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時,市科技主管部門制訂出臺了《陽春市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行動方案(20xx-20xx年)》、《20xx年科技專項經費使用方案》、《市科技計劃項目結題管理的實施細則》等政策措施,科技資金投入逐年增長。
(二)高新技術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我市堅持企業自主創新主體地位,以龍頭、骨干和科技型企業為重點,緊密圍繞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大力加強高新技術產業培育。20xx年,陽江市聯邦金屬化工有限公司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存量達到8家,實現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149.2億元,同比增長8.5%。
(三)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有效推進。我市持續深入實施企業研發機構覆蓋行動計劃,積極推進各級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建設。20xx年,陽春酒廠有限公司創建廣東省露酒產品開發與工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增陽江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家,陽春市青年創業孵化基地通過廣東省農村創新創業星創天地認定,陂面鎮被認定為廣東省技術創新專業鎮(陂面淮山)。20xx年,廣東信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建廣東省功能性保健食品研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目前,全市擁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家,廣東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2家,廣東省技術創新專業鎮7家,陽江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家,陽江市新型研發機構1家,陽江市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全市規上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覆蓋率達到17.24%。
。ㄋ模┛萍甲灾鲃撔鲁尚黠@提升。全市企業累計實施自主創新項目66項。其中,獲省科技專項資金(大專項+任務清單)和陽江市科技計劃項目立項5個,市本級科技計劃項目立項4個。20xx年全市新增廣東省高新技術產品16個,9家企業納入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信息庫。全年申請專利量885件,比上年增長10.21%,其中發明專利40件;專利授權557件,比上年增長10.74%。
。ㄎ澹┟裆I域科技事業持續發展。我市積極組織舉辦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全國科普日等活動,深入開展科技進機關、進軍營、進學校、進醫院、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大力加強科技政策宣傳和科學技術普及。20xx年,陂面鎮中心小學承擔粵東西北地區農村中小學?茖W館(室)項目建設,全市醫療衛生機構累計申報陽江市科技計劃(衛生類)項目67項,16名本土農業專家被認定為省農村科技特派員,并與貧困村結對幫扶,為當地農戶解決生產技術難題。全年累計組織各類種植養殖技術培訓50多場,培訓農戶2500多人次。
二、我市科技創新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支撐我市科技創新的政策仍不健全。近年來,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國家、省、陽江市出臺了一系列科技創新優惠政策,但由于我市缺乏相關政策惠及的主體,如科技金融科技文化融合企業、科技特派員工作站、企業重點實驗室等,在我市能真正有效落實的創新優惠政策并不多。
。ǘ└咝录夹g企業培育、認定任務艱巨。根據《陽江市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行動方案》,到20xx年,我市高新技術企業存量要力爭達到50家。在20xx年,我市篩選了10家條件相對較好的企業列為培育目標企業,但提交申報材料的.只有3家,通過認定的僅為1家,而且通過認定的這家企業還是再次認定的原高新技術企業。因而在我市目前現有8家的基礎上再大幅增加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任務十分艱巨。
。ㄈ┛萍紕撔缕脚_的研發實力有待提高。高水平的創新平臺不多,我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創新平臺多為陽江市級,省級創新平臺不多,國家級創新平臺建設還未取得突破。研發項目的質量不高,缺乏高技術科研項目成果,承擔省、陽江市重大科技專項的能力不足,開展產業領域瓶頸技術攻關的項目不多。
。ㄋ模└呒夹g人才培養引進工作有待加強。近年來,我市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雖然逐年壯大,但高級以上職稱技術人才占比不高,在企業從事科技研發、技術攻關的技術人才仍然缺乏,支撐高技術人才引進的相關政策仍不健全。
三、加強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的幾點建議
通過調研視察,政協委員對我市近年來堅持科學發展理念,貫徹高質量發展要求,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綜合能力進一步增強表示了充分肯定。同時就大力推進我市科技創新工作,助力陽春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議:
。ㄒ唬├^續完善科技創新政策法規。積極對標省內外先進地區的工作經驗和工作方法,以中央、省、陽江市科技創新相關政策法規為依據,制訂出臺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等政策措施,加快建立健全我市科技創新政策體系。
。ǘ┐罅訌姼咝录夹g企業培育。積極落實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優惠政策,以及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政策措施,引導企業進一步加強自主創新,加大科技投入,鼓勵企業積極主動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認定。20xx年,力爭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家,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存量達到12家。
。ㄈ┏掷m優化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實施科技創新平臺培優計劃,推動陽江市級創新平臺建設成為省級創新平臺,引導新鋼鐵、新興鑄管、凌霄泵業等企業建設廣東省企業重點實驗室。積極爭取省、陽江市科技項目、資金支持,推動技術創新專業鎮和農業科技產業園建設,積極構建特色產業發展創新服務平臺。
。ㄋ模┻M一步深化產學研合作。引導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鼓勵高技術人才進駐我市開展科技創新研究。開展科技項目需求征集活動,將企業技術需求推向技術市場,促進高端技術成果在我市轉移轉化。積極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借力粵港澳大灣區高端產業創新資源推動我市產業轉型升級。
(五)加快構建科技孵化育成體系。抓好省級高新區創建工作,實現以創促建、以創提質,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產出效益。進一步加強園區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等創新創業載體建設,支持陽春市青年創業基地創造條件建設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省級眾創空間,加快建成陽春產業轉移工業園園區產業孵化中心。
。┘訌娍萍紕撔氯瞬抨犖榻ㄔO。積極拓寬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引進渠道,積極引進帶著項目、技術的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到我市從事科研工作。鼓勵、支持企業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和科技特派員工作站,謀劃推動成立科技創新協會。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大力引進科技領軍人才、高技能人才、專業技術人才。
【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關于我市社區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06-30
關于加快我市生態農業發展的調研報告06-30
科技創新工作報告10-25
科技公司調研報告06-30
關于對我市工業園區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08-25
創新發展調研報告12-06
科技創新口號 科技創新宣傳口號11-25
創新社會管理的調研報告07-13
科技創新口號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