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企業用工需求情況調查報告(通用10篇)
充分開發人力資源是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前提和基礎。為準確掌握我區當前用工狀況及培訓需求,分析判斷當前就業形勢,切實解決單位用人需求問題,確保全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芙蓉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于**年3月在全區重點企業開展了一次用工需求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我區企業用工總體環境
較好,從業人員流動率較低,用工需求總量較大,并呈逐年增長趨勢;但用工需求與勞動力供給存在結構性失衡,企業用工難問題日益突顯,就業壓力持續加大,就業形勢復雜,存在招工、求職“兩頭難”現象。
一、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采用重點調查方法,重點調查單位為全區境內第二、第三產業的工商企業(不含行政機關和社會團體)、產業活動單位和規模個體戶(年營業收入在200萬以上的個體戶)。共抽取重點調查單位7873家,進行入戶調查,收回有效調查問卷7870份。
被調查的**戶企業,企業法人單位**家,占總數的78%;產業活動單位—企業法人單位分支機構1245家,占總數的16%;規模個體戶**家,占總數的6%。
企業類別比例所涉及的行業有1、工業;2、建筑業;3、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4、批發和零售業;5、住宿和餐飲業; 6、房地產業;7、金融保險證券業;8、現代服務業。其中工業有441家,占總數的6%;建筑業220家,占總數的3%;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350家,占總數的4%;批發和零售業有**家,占總數的15%;住宿和餐飲業有393家,占總數的5%;房地產業有302家,占總數的4%;金融保險證券業有270家,占總數的3%;現代服務業有**家,占總數的60%。
行業比例圖被調查的**戶企業,從業人員共**萬人,規模最小的2人,最大的5500,上年度離職人數2.9萬人,從業人員流動率9.6%。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就業人員為**人,占總人數的12%;現代服務業就業人員為**人,占總數的62.9%。
被調查企業預計**年用工需求4萬人,其中現代服務業占67%;批發和零售業占10%。
萬人,用工需求率為12%。從**年需招用人員職業(工種)要求來看,用工需求人數集中在一些重點職業(工種),主要為第二產業中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和第三產業中傳統服務業企業,其中現代服務業和批發零售業需求尤為凸顯,分別為23730人和2541人,占全區企業需求的77%。
(一)崗位薪酬在不斷提高
調查結果顯示,企業擬定**年新招用員工平均月薪為2758元,其中在3000元以上的占到45.8%,2500-3000元占**%,2000-2500元占7.2%,1500-2000元占26.7%,1500元以下占14.9%。**年較**年月薪有所提升,且出現了很多高薪職位,有48.8%企業在2500元以下,有**%企業在2500元以上?梢姡**年很多企業都在積極提高薪酬,招攬各地英才。
(二)企業普遍出現“招工難”
目前急需招聘的企業存在用工缺口的工種主要集中在銷售、服務、業務、技術型、普工等相對靈活型就業人員,尤其是技能人才缺口較大,而高級技工更是成為人才市場的香饃饃。而像管理人員、行政人員、項目經理、文員、IT人員、司機、醫護人員等需求量相對較小,從幾人到幾十人不等。
調查結果顯示,集中在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和傳統服務業企業所需的服務員、普工、技術人員、高級技工、業務員、銷售員等行業,求職人員越來越少,招聘的難度越來越大,有的企業甚至一年四季都在招聘服務員、普工、技工等。
三、原因分析
(一)外來務工人員總量在減少。對于服務員、普工、技工等求職人員,他們主要來自于進城務工的農村戶籍人員。隨著市、縣、鎮、鄉各級政府的大力發展經濟,不斷的招商引資,引進了大量的外資或合資企業辦廠,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從勞動力的就業成本看,一方面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機會成本大幅度提高,這主要出于農村收入增長速度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另一方面,求職者生活成本不斷上升,這主要出于物價上漲速度過快,增加了求職者在城鎮的生活支出。與農村相比,城市的生活成本更高,且城市薪酬待遇不占優勢,大量求職人員選擇在家就業。
(二)新成長勞動者要求在提高。新求職人群70%以上都是“80后”、“90后”的農村新青年,他們逐漸成為企業用工的主體。相比于老一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在學歷和技能上都有一定程度提高,與父輩相比,他們大多有著中;蚋咧形幕,他們普遍對普工和動手類的崗位不感興趣,求職方向多集中在管理類、文員等勞動強度相 對較小,工作環境相對較好的崗位,除工資薪酬外,他們更加注重對職業前景的選擇,想謀求一份體面、穩定有保障、能長期規劃的職業,對工作環境的要求更高、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也更高。
3、技術人才供求結構失衡。技工、高級技工等技術型人才缺口較大。隨著我市工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幾乎所有行業的熟練技工、高級技工都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這主要是由于人們的成才觀念和教育改革滯后于市場需求變化。從成才觀念來看,由于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加上目前獨生子女多,人們仍將讀大學、當“干部”作為最主要的成才選擇,選擇讀職業技術學校的不多。而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學校的部分專業和課程設置以及人才培養方式還未能完全與市場需求相銜接,遠遠滿足不了用人單位對技能人才的需求。部分勞動力擇業觀念存在“三高一低”的現象,即受教育程度高、職業期望值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大部分畢業生一般不愿從事艱苦行業和車間一線技能工作,也是造成一線技工、熟練技工的大量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關于充分開發我區人力資源的幾點建議
隨著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企業對勞動者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能人才短缺問題已經逐步顯現。能否為企業提供需要的技能人才,已經成為企業能否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和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礎。因此,我們要充分開發和合理利用人力資源,不斷滿足企業的用工需求,為我區產業高端化發展夯實基礎,實現勞動者充分就業和經濟持續發展的良性互動。
一是堅持就業優先戰略,擴大就業總量。發展經濟是促進就業的根本途徑,要通過加快經濟發展不斷擴大就業容量。在經濟發展的全局中要把就業放在突出位置,形成經濟發展與就業促進的良性互動?傮w布局上,在保持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同時,注重發展有利于增加就業含量和利用人力資源的經濟產業和生產服務領域,通過經濟增長拉動就業;要素投入上,在增加各要素投入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通過人力資源的充分開發利用來促進經濟增長;目標導向上,切實把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過程變成促進就業持續擴大的過程,把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變成對就業拉動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芙蓉區作為“湖湘之心、中部標桿、全國一流”的省會中心城區,要充分發揮經濟在全省率先發展的領頭羊優勢,進一步培育產業集群,突出發展二、三產業,做大支柱產業,創造更多的、更有吸引力的就業崗位,打造三湘第一就業熱土,形成人才積聚效應。
二是落實就業優惠政策,促進就業穩定。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積極的就業政策,在對象范圍上,把省內外高校畢業生、農村富余勞動力全部納入區就業工作總體規劃,只要到區內就業,實行與本轄區戶籍勞動者同等的就業政策和就業服務。要結合芙蓉區區情,在全面落實國家六補一貸(職業培訓補貼、技能鑒定補貼、社保補貼、見習補貼、崗位補貼、職業介紹補貼和小額擔保貸款)扶持政策的基礎上,制定并實施更加積極的促進就業的社會發展規劃、產業政策、財稅政策、投資政策、金融貨幣政策等宏觀經濟政策,要打破“城鎮勞動者”、“農村勞動力”身份界限,逐步建立覆蓋城鄉的就業、失業統計及失業監測體系,促進城鄉統籌就業。
三是建立就業工作機制,強化就業管理。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就業工作目標責任制度、工作情況定期通報制度,加大考核力度。要加強基層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建設區人力資源服務中心,完善街道、社區就業服務平臺,并實現區級公共職業介紹服務平臺與省、市人力資源市場聯網,與各街道、社區就業服務平臺聯網,實現數據共享,使求職者和用人單位在公共就業服務的任一窗口都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對接服務。要建立全區人力資源和就業、失業情況數據庫,及時準確反映城鄉人力資源狀況、就業和失業人口的總量和結構,為政府準確判斷就業形勢、制定和調整工作對策服務。要建立就業服務項目負責人制度,開展從用工需求調查、分析、培訓、人力資源招聘、上崗狀況追蹤的一條龍、一站式服務。要按照專業化、制度化、社會化的要求,建立職責明確、上下暢通、動作協調的就業工作體系,要不斷完善就業管理服務隊伍的專業知識結構,提高政治思想和業務能力,為就業工作開展提供組織和人才保障。
四是開展就業專項活動,提供人本服務。要謀突破、思創新、重策劃,按照“天天有崗位、周周有活動、月月有市場”的要求,開展系列就業專項服務活動。一月為就業援助月,利用兩節期間,慰問困難對象;二月到四月為春風送溫暖月,為農村勞動者提供維權、政策咨詢、培訓、就業服務等;四月到五月為就業崗位直通車月,在各街鄉舉辦大型招聘會,將崗位送到最基層;六月到八月為培訓月,利用暑假的空檔期,為高校學生提供各類培訓;九月為高校畢業生服務月,為離校未就業應屆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服務,對登記失業、家庭或就業困難的畢業生提供就業援助;10月到11月為人力資源月,舉辦秋季大型招聘會,為企業用工牽線搭橋,幫助各類城鄉勞動者實現就業。12月為調研分析月,對企業、市場、用工單位進行隨機走訪,為全年用工狀況進行總結分析,為來年企業用工提前做好資源儲備。
五是加強職業技術培訓,提升技能水平。要創新培訓方式,完善培訓機制,進一步增強職業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和靈活性,根據市場需要,組織“定單式、對接式、儲備式”培訓,著力培養實用人才,最大限度地滿足用工需求。重點加強初高中畢業生中未能繼續升學的新成長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農村進城勞動者和在崗職工的職業技能培訓,緊貼市場需求,不斷調整專業設置和培訓規模,根據市場培訓盲點,創新思維,拓寬培訓工種;切實抓好下崗失業人員、農村勞動者和高校畢業生的創業培訓,組織開展高校學生就業指導培訓和創業意識培訓。不僅局限在現有務工人員的技能培訓,還要推及跟隨務工人員而來的家庭成員培訓,如面對男性務工人員密集的地方,推出家庭服務員、月嫂等有針對性的女性家屬培訓班等。積極引導各類職業技能培訓機構進入街道、社區,形成區、街道、社區三級聯動培訓平臺,并對接省、市培訓機構,形成完整的職業技能培訓網絡。積極推進校企合作,引導企業加大培訓投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擴充培訓能力,做大做強培訓市場。
六是協調勞資雙方關系 和諧就業環境。要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加大推進勞動合同制度建設力度,鞏固提高勞動合同簽訂率,進一步完善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建設,大力開展推進集體合同的“彩虹計劃”,大力宣傳最低工資標準制度,定期組織人力資源市場薪籌調查,發布人力資源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和人工成本信息,為企業制定合理的工資分配制度提供有效指導。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建立直通企業的協調維權網絡,加強基層勞動爭議調解組織建設,建立健全勞動糾紛信訪聯動機制,依法嚴厲打擊惡意欠薪等勞動用工領域犯罪行為,進一步提高勞動報酬爭議調解仲裁效能,限時處理集體勞動爭議,切實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加強勞動關系協調工作,督促用人單位改善勞動條件,加強人文關懷,促進勞動者體面就業,快樂就業。
充分開發利用人力資源,打造芙蓉就業熱土,形成經濟發展與就業促進的良性互動,顯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為確保工作到位,必須要有以下“保障”:
一是組織保障。要明確政府促進就業的工作職責,建立健全全區就業工作聯席會議機制,防止政府職責部門化!毒蜆I促進法》規定:擴大就業是縣級以上政府的重要職責,但是,目前很多就業的指標只考核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基層街道社區。如“城鎮新增就業”指標考核直接下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再到街道社區,而實際上,城鎮新增就業人數是否達到目標任務,首先取決于區域經濟發展狀況,企業能否增加就業崗位,其次才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的就業服務工作質量。為此,要盡快建立健全就業工作聯席會議工作機制,定期研究就業工作中的有關問題,各聯席單位要互通信息,互相支持,加強政府職能部門之間的密切配合,建立以人力資源部門負責,各方力量廣泛參與的組織保障體系,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投入保障。要加大各級財政對就業再就業工作的資金支持力度,重點加大對促進就業、社會保障和勞動保障執法監察等工作的投入,形成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目標任務相適應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和激勵機制。在促進城鄉勞動者充分就業方面的重大項目、重大工程、重點產業發展建設資金中,建立就業發展專項資金與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協調使用機制,在國家就業資金有效使用的基礎上,應結合區情,加大本級財政投入力度,彌補國家就業促進資金在使用項目、使用金額上的不足。以職業技能培訓補貼為例,國家就業資金培訓補貼的最高標準為1000元,而要真正實現技能與崗位對接,1000元培訓補貼還有待提高,在國家政策未能突破之前,需要地方解放思想,增加投入。
三是思想保障。新型用工矛盾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求職者加大了對工作的期望值,另一方面是企業對用工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加大宣傳力度,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通過各種新聞媒體和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廣泛宣傳國家、省、市積極的就業政策、培訓政策,引導城鄉勞動者更新就業觀念,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如通過開展“職業技能競賽”等方式,提高產業工人和服務業工種在公眾中的社會地位;通過職業指導,幫助勞動者樹立適應市場需要的擇業觀念,積極主動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等。要進一步強化宣傳職能,加大宣傳投入,不斷提高宣傳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營造有利于促進就業市場健康發展的輿論環境。
四是建設保障。要不遺余力地推動就業服務硬件和軟件建設,推進就業服務和管理的網絡化、信息化,建力完善的公共就業服務有形體系和網上無形體系。以區人力資源市場為龍頭,以街道公共就業服務站為主體,以社區公共就業服務中心為基礎,打造全區人力資源市場網絡平臺,通過網絡化、信息化建設把有形的公共就業服務整合成為無逢對接的效率整體。進一步理順業務流程,促進工作業務下移,在基層就業服務窗口開展求職登記、職業指導、技能培訓等功能齊全的就業服務,重點加強基層服務大廳的功能區建設和提升基層平臺的信息系統建設,及時換代更新基層電子信息設備,提高街道社區信息化服務水平,加強對全區就業失業人員、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職業培訓、公益性崗位就業、小額擔保貸款等信息的實名制管理,依托網上就業信息平臺實現全區供需信息共享。
【企業用工需求情況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關于企業用工情況的調查報告(精選7篇)12-14
企業用工情況調研報告10-17
企業用工調查報告10-17
關于在校學生需求情況的調查報告09-22
企業需求調研報告07-30
需求調查報告04-24
企業用工調查報告實用【15篇】10-17
培訓需求調查報告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