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狀況調查報告
**縣是一個以糧食生產為主的農業縣份。近幾年,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相繼出臺并付諸實施,極大激發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種田積極性,出現了新一輪競相種地的熱潮。在中央惠民政策的激勵和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農業有了較快發展,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形勢進入歷史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
但從實踐看,幾年來,糧食產量始終在低水平徘徊,水稻畝產難以繼續穩定增產,而且糧食品質不優,市場價格不穩,經濟效益不高。究其原因,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科技推廣應用水平不高、典型示范不到位、農業科技貢獻率低,成為我縣農業生產中亟需解決的課題之一。為此,縣政府組織相關部門,深入全縣8個鄉鎮、部分村(屯),通過走訪農戶和科技人員,采取調查問卷及座談討論等形式,就我縣農業科技推廣應用情況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
一、基本情況
我縣現有耕地面積143萬畝,其中水田92.9萬畝。幾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在發展糧食生產上的推廣應用,相關部門及科技人員致力提高科技在農業中的貢獻份額,使我縣農技推廣應用工作取得顯著實效。
一是以綜合配合技術為主體,水稻生產得到迅猛發展。我縣是以水稻生產為主的農業縣份,水稻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我縣屬第三積溫帶,年活動積溫在2300-2500℃,無霜期120天左右,境內有大小河流27條,小型(ⅰ)水庫8座,小型(ⅱ)水庫4座,塘壩820座,泡澤 275個,水資源比較豐富,發展水稻生產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使資源優勢盡快轉化為經濟優勢,自上個世紀80年代我縣從方正引進寒地旱育水稻稀植技術以來,全縣上下通力協作,大作“水”文章,使水稻面積平均每年以5萬畝左右的速度增長;加之農機具購買熱的興起,1996年我縣被列為國家級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1998年被列為國家級商品糧基地縣,全力組織實施水稻田間機械化配套工程項目,積極探索大棚育秧、機械插秧、測土施肥、機械收割等水稻生產模式。到目前為止,全縣大中棚育苗面積占整個育苗面積的75%以上,全縣共有大中棚2.2萬棟,其中大棚4500棟,中棚17500棟,解決了秧苗素質問題,緩解了積溫不足、無霜期短的問題;大力發展水稻全程機械化,全縣機械插秧面積達58萬畝,占水稻插秧面積的60%,全縣擁有各類插秧機18000臺,全縣擁有各類收割機4500臺左右,機械收割占總收割面積75%以上。隨著水稻生產稀植、超稀植、寬窄行、拋秧、全程施肥等新技術的應用,全縣水稻單產由上個世紀80年代的610斤提高到目前的830斤;大力發展水稻優質米生產,全縣90%以上的品種都采用優質米品種如沙沙泥、富士光等,實現了增產增收。至2008年全縣水稻面積發展到92.9萬畝,水稻總產達到8.2億斤,占全縣糧食總產的85%。
二是以大豆壟三栽培技術為主體,大豆生產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大豆是我縣第二主栽作物。“十五”期間重點解決大豆品質和大豆產量問題,改革傳統的耕種方法,大力推廣大豆垅三栽培方法,即攏體垅溝深松,分層深施肥、垅上雙行精量點播。經調查采用垅三栽培比普通栽培平均每畝增產35公斤,增加經濟效益84元。同時,科技人員認真研究大豆重迎茬綜合配套栽培技術,即施入防治大豆重迎茬藥劑,平衡施肥,分層施肥,科學管理,選用抗重迎茬品種,經過幾年的努力使大豆重迎茬減產降到最低程度,每畝挽回經濟損失35元。大力發展大豆小垅密植,即45cm小垅垅上雙地坰保苗在35萬株左右,成為大豆增產的又一途徑。
三是以玉米通透栽培為主體,青貯玉米生產取得明顯成效。通過通透栽培,玉米產量由過去的畝產800斤增加到1200斤,為發展畜牧業生產奠定了基礎?萍疾块T連續幾年搞了青貯玉米加工試驗,畝產最高可達6噸以上,加工處理也形成一整套技術。
四是以測土配方施肥為主體,糧食增產幅度穩步提升。近年來,縣農技推廣中心投入150多萬元資金和設備,健全完善了土壤化驗室,增添了大量土化設備,免費為農民測土配方,至2008年共化驗土樣6100多個,覆蓋面積20余萬畝。據測算,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平均每畝地水稻可節省化肥10斤,增加產量80斤,畝節本增效80元。
二、問題及原因
幾年來,盡管我縣農技推廣應用取得一定成績,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一是從糧食生產看,存在科技貢獻率低、應用水平差的問題。農民在生產過程中因操作不當、不懂或不會運用科技而導致農業效益低下。在對農戶調查中發現,有接近70%的農戶在生產經營中僅依靠老經驗、老傳統進行耕作;有20%的農戶能借助或簡單應用農業科技進行經營;只有10%的農戶才基本掌握農業科技,這部分農戶大多都是經營大戶,在科技方面受益較大。由于大部分農戶不懂得運用科技進行經營,因而造成科技在農業中的貢獻份額較低。在水稻生產方面,據調查,全縣約有10%農戶育苗操作跑粗,在這個環節造成減產約67公斤/畝;有20%的農戶施肥方法不正確、不科學,在這個環節造成減產約100公斤/畝;不能合理利用水源進行科學灌水的農戶約占20%,造成總產量降低30%,減產約105公斤/畝。主要表現在:一是育苗及苗床管理不規范。部分地塊還存在著小棚育苗,苗長勢弱,根系不發達,邊苗浪費多,不
適合機械插秧,不便于施肥和澆水;播量過大,育不出壯苗;苗床管理不及時,造成立枯病,青枯病發生。二是施肥管理不科學。氮肥施用過晚,一次投肥過多,即浪費肥料,又對作物生長不利。應用測土配方施肥農戶少,農民盲目投入過大;三是水稻選種比較雜。很難保證質量;四是病蟲害防治存在僥幸心里。重“治”不重“防”,沒有抓住最佳防治時期;五是農業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棺匀粸暮δ芰Σ睿r業生產風險依然存在。六是農機發展不平衡。機與具的配套不合理,耕地的整體深松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二是從縣鄉科技推廣看,存在面上大、作用小的問題。經了解,我縣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的渠道主要有縣鄉政府行政性推廣、有關部門服務性推廣、村級組織針對性推廣和民間以銷售農資為目的的贏利性推廣四種渠道。幾年來,我縣采取每年農閑季節舉辦各種科技培訓班、創辦農民技術學校、舉辦農技電視專題講座等辦法,給農民增收提供了有效幫助。但在具體培訓推廣中,卻暴露出許多不盡人意的問題。一是科技培訓效果不佳。個別鄉鎮領導重視不夠,個別村委會為農民服務意識不強,參加培訓的農戶較少,影響了農業技術成果的轉化。二是農技知識更新慢。推廣方式比較單一,農技咨詢服務和田間地頭指導不夠。三是陣地作用發揮不夠好。有的農村“一校兩室”以及遠程教育流于形式,沒有真正發揮作用。
三是從農民自身看,存在科技文化素質低、科技應用水平差的問題。首先,農民素質整體不高、組織化程度低,吸納新技術能力差。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國家平均水平,農村文盲、半文盲人口所占比重較大,農民本身不愿或不主動學習或嘗試新技術,過多地依賴傳統經驗和方法,得過且過,滿足現狀,對新技術雖然渴望但卻不敢實踐,小農意識十分頑固。其次,農村缺少適應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農民科技人員少,初中畢業生接受農技教育的少,過去學校的“三園一田”試驗基地早已不存在了,農戶又不注重新勞動力的技能培養,所以初中畢業生返鄉務農后大多數不懂得經營,不會管理。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仍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發展的客觀需要,給農業科技創新及其成果的推廣應用帶來極大困難。
三、建議和對策
把科技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和戰略任務納入重要日程,采取政府推進、部門服務、積極扶持、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發展科技大戶等有效措施,使科技在我縣農業生產中的占有份額不斷加大,轉化率不斷提高,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
一是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在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上狠下功夫。農民既是推廣農業科技的主體,又是農業科技的直接受益者,只有把他們的科技素質提高起來,農業才會有一個較快的發展。因此,要在鞏固幾年來科技培訓的基礎上,把科技培訓的重點向科技入戶方面轉變,變集中培訓為入戶培訓,變課堂說教為現場答疑,通過手把手、面對面的傳授技術方法,逐步形成專家帶大戶、大戶帶小戶、農戶幫農戶的科技群體模式。同時要重點培養核心戶、典型戶和示范戶,通過重點戶的示范帶動,讓農民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做得到。繼續發揮科技示范園區的載體作用,依靠園區的示范效應,為農民帶來最直觀的科技成果鑒定,逐步形成縣有示范區、鄉有示范地、村有示范戶的科技示范鏈。
二是加大對基層干部培養力度,在加快轉化農業科技成果上狠下功夫。目前我縣鄉村干部學歷比較高,但專業性較低,含金量不足,在指導農業生產上一直停留在靠經驗、靠書本、靠專家、靠老天的“四靠”慣式上,形成了管農業不懂農業,懂生產不懂技術的特殊現象。因此,要加大對鄉村干部的培訓力度,把提高他們的科技素質作為一項緊迫的重要任務,力爭每年都分批進行培訓或輪訓。每期培訓至少要一周,培訓時間應選擇在農業生產的關鍵環節期,使教學與實踐相貫通,課堂與田間相結合,耳聞目睹與親手操作相一致,使鄉村干部的科技素質能真正有一個質的飛躍。達到要求的、能獨立指導農業生產的上崗工作,達不到要求的繼續培訓,督促鄉村干部努力提高自己,既為農民增收提供服務,又使科技成果迅速轉化。
三是加大對農業技術隊伍建設的管理力度,在發揮基層科技部門主導作用上狠下功夫。一是增加科技服務設施投入。進一步改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辦公條件,購置乏必備的設施(設備),改變農技推廣工作“一張嘴,兩條腿”的局面。二是強化農業科技隊伍建設。對鄉鎮農業科技服務機構人員在編在崗情況進行全面清理,對空編嚴重的及時補充,對不在崗的專業技術人員限期歸位,不能歸位的及時轉崗。要對農技推廣服務專業人員進行資格認證,實行競爭上崗,確保專業技術人員比例在本部門中不低于80%。引導和鼓勵涉農專業高校畢業生到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機構工作,以充實和加強基層農技隊伍,解決青黃不接、后繼乏人問題。同時,要認真制定和執行農技人員崗位目標責任制,以農技推廣業務水平和實績作為鄉鎮農技推廣服務人員技術職稱評定的主要依據,對有突出貢獻、業績顯著的人員可優先評聘和破格晉升。三是繼續開展科技入戶工程建設。農技人員要身體力行,把各項農技推廣技術講給農民聽,教給農民學,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使一批具有科技創新意識和較強科技應用水平的科技示范戶,在當地真正能起到農業技術載體和示范輻射作用,帶動全體農民開展科學種田,形成農業科技推廣的長效機制。四是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對現有農業科技人員,要真正做到專職專用,并給予相應職權,對承擔科技計劃項目的人員要保證匹配一定的經費。大力引進人才,鼓勵他們流向基層、流向農業生產第一線,領辦、創辦各類農業科技推廣實體。
四是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力度,在依靠農民帶動農民上狠下功夫。目前我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較多,但比較成型的,發揮作用比較大的,主要有樺樹建設農民合作社和濃河東勝農民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推廣和應用農業科技上實用性較強,在農民中的認知度較高,推廣新技術和轉化科技成果的成效比較明顯。因此,要特別注重培育、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政策上給予傾斜、在資金上給予扶持、在技術上給予幫助,使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我縣農業和農村工作中真正發揮領軍作用,真正形成教育農民改變農民、扶持農民幫助農民、依靠農民帶動農民、壯大農民富裕農民的新模式。
五是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在推進農業科技服務上狠下功夫。大力推廣農業科技,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環節,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社會工程。因此,要結合我縣農業和農村實際,認真制定推廣農業科技的長遠規劃和有效措施,加大對科技的推廣、培訓、示范、試驗和應用的投入力度。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發揮農機合作社的作用,特別要注重落實對科技人員隊伍的制度管理和獎勵政策,加快縣、鄉、村三級科技體系和網絡建設,注重引進和培養科技人才,鞏固和擴大科技示范基地,自上而下形成學科技、用科技、轉化科技的良好氛圍,為快速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不斷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水平,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揮積極作用。
【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狀況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狀況調查報告04-02
就業狀況的調查報告06-10
學習狀況調查報告04-26
消費狀況調查報告04-27
公司狀況調查報告11-08
學習狀況調查報告12-08
農村狀況調查報告02-01
學生心理狀況調查報告10-20
鄉鎮農業狀況調查報告08-02
生活狀況調查報告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