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

        時間:2024-11-29 13:25:12 調查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

          我們眼下的社會,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后撰寫的。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

        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1

          一、調查目的

          為了解我區中小學教師的職業壓力與心理健康狀況,昌平區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參考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與人力資源研究所李超平博士設計的“20xx年中國教師職業壓力和心理健康調查”問卷,進行本次調查并分析撰寫調研報告。

          二、調查方式

          1、調查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抽樣分析法。

          2、調查對象:我們對區60所學校的教師進行了《教師職業壓力與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收回42所學校的有效問卷共計2151份,對收回有效問卷按照城鎮中小學、農村中小學的比例進行抽樣分析,

          3、調查步驟:統一下發試卷,各學校組織卷調查工作;統計上交調研結果和調研報告。統一對上交的調查結果進行合計并抽樣進行分析。

          三、當前昌平區教師職業壓力與心理健康狀況

         。ㄒ唬┙處煹穆殬I壓力過大,有78.2%的被調查教師反映職業壓力較大

          調查統計結果表明:有28.6%的被調查教師反映壓力非常大,有49.6%的被調查教師反映壓力比較大,兩者加起來占到了被調查教師的78.2%。說明絕大部分教師感覺壓力比較大,感覺沒有什么壓力的教師只占4%。教師的職業壓力成為教育改革的關注點之一。

         。ǘ┙處熉殬I倦怠現象嚴重,在影響教師身心健康發展的同時也影響著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職業倦怠是指個體無法應對外界超出個人能量和資源的過度要求而產生的身心耗竭狀態。教師的倦怠是指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的一種反應。一般表現為以下的三種行為反映。

          1、情緒耗竭。這個階段的教師表現為疲勞、煩躁、易怒、過敏、情緒緊張。情緒耗竭的教師常出現畏懼早晨去上班,形成對學生消極地、玩世不恭的態度。調查統計結果表明:有78.6%的被調查教師經;蝾l繁出現早晨起床時,感覺非常累,可是又不得不去面對一天的工作;有65.2%的被調查教師在工作中整天與學生打交道,感覺確實壓力很大;有54.3%的被調查老師經常或頻繁有工作讓自己快要崩潰的感覺。

          2、性格解體。一般表現為通過減少和斷絕與學生的聯系來表現出來。

          調查統計結果表明:50%的被調查教師對學生越來越不像以前那么熱情了;39.7%的被調查教師擔心工作使自己變得越來越沒有同情心了;24.9%的被調查教師現在并不真正關心有些學生的狀況了。

          3、降低成就感。教師職業是使學生獲得知識,為社會培養有用的人。教師一旦發現他們的職業為他們提供較少的反饋時,他們就不再做出努力了。

          調查統計結果表明:63.9%的被調查者感覺工作缺乏成就感;33.4%的教師感覺自己的工作對學生的生活沒有什么積極的影響。

         。ㄈ┙處煹墓ぷ鳚M意度比較低。

          教師是一種助人發展的職業,是學校教育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師的工作滿意度與教師工作積極性有密切關系,與教師本身的身心健康有很大關系。

          調查統計結果表明:有44%的教師對所在的工作單位不太滿意。有38%的教師擔心下崗;有33.3%的教師想離開所在的工作單位。

         。ㄋ模┙處熒斫】禒顩r不理想。

          調查統計結果表明:經;蝾l繁的有57%的教師經常失眠。有54.4%的教師出現比較嚴重的消化不良或者食欲不振現象;有50.9%的教師經常出現呼吸困難或者頭暈現象。

          在壓力狀態下,機體必然伴有不同程度的生理反應,主要表現在中樞神經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等方面。壓力過大就會引起身體不適,導致各種疾病。

         。ㄎ澹┙處煹男睦斫】禒顩r不佳,應引起學校和社會的高度重視。

          調查統計結果表明:有57.6%的被調查教師因為工作上的事情,經;蝾l繁的出現情緒低落;有54.1%的被調查教師因為工作上的事情,經;蝾l繁的出現非常生氣;有62.1%的被調查教師因為工作上的事情,經;蝾l繁的出現非常緊張。

          承受壓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適當的壓力是健康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但是壓力過于強烈、持久,超過個人的耐受能力,會引起人煩躁、抑郁、焦慮、激動不安、憤怒、沮喪、失望、消沉、健忘等心理反應,會破壞人的心身平衡,影響人的學習與工作,損害心身健康。

          四、造成教師職業壓力過大與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原因分析

         。ㄒ唬┥鐣蛩

          1、社會對教師的期望高讓教師感到有壓力感。

          教師承擔著培養下一代,承傳歷史文化的重任;但是,在今天這樣迅速變遷的社會里,價值觀念日趨多元化,社會各界對教師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對于教師的要求過多過全。過高的要求和期望讓教師產生壓力感。

          調查統計結果表明:造成壓力的重要和關鍵原因,有50.8%的被調查教師認為社會對教師的基本道德要求過高;58%的被調查教師認為對教師業務能力要求越來越高;70.3%的被調查教師認為學校與家長過分關注學生的分數。

          2、工資待遇低、經濟負擔過重,社會地位不高等也是造成教師壓力過重的主要原因。

          調查統計結果表明:有58.9%的被調查教師認為經濟負擔較大。有63.1%的`被調查教師認為教師的社會地位不高;有63.9%的被調查教師認為工作缺乏成就感是造成壓力的重要和關鍵原因。

          (二)學校因素

          1、教師工作量大,工作時間長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長期超負荷工作,導致教師身體健康狀況下降并產生心理問題。

          調查統計結果表明:有61.7%的被調查教師工作時間在8小時-10小時,有30.9%的被調查教師工作時間超過10小時。教師即使下班后腦子還要想著工作,負擔過重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有62%的被調查教師認為負擔過重(比如,工作量大,經常需要加班等)是造成壓力的重要和關鍵原因。教師除正常的課堂教學外,還要在課堂外傾注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備課、制作課件、對學生進行課后輔導和作業批改。在當今個性化的時代,教師還需要研究、落實適應不同學生的個性化教學、創新性教學以便適應新可改的需要。

          2、學校的考核評比制度也給教師工作帶來很大的壓力

          調查統計結果表明:有71.1%的被調查教師反映所做的工作不能得到客觀、公正的評價與回報;有68.2%的被調查教師反映考核與評比(比如,評比太多,考核內容與模式僵化等);有59.1%的被調查教師反映職稱評聘是造成壓力的重要和關鍵原因。

          有些學校無論是新教師還是有經驗的教師都用一把尺子衡量,忽視了教師之間的差異性;評價方法過于片面、簡單。學校簡單地用及格率、排名次、分數高低等指標來衡量教師業績,實行末位淘汰制。另外,職稱評聘、獎金分配、評優、等競爭的方式不太公平,使得教師們感到自己被埋沒,產生煩悶和消極情緒,工作熱情降低。

          3、學校的教育管理體制對教師的影響很大,也是一個重要的壓力源。

          調查統計結果表明:有55.6%的被調查教師反映單位的規章、制度和各類要求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有61.6%的被調查教師反映被動地適應單位各種改革;

          有56%的被調查教師反映工作不能得到領導的理解與支持都是造成教師壓力的重要和關鍵原因。學校管理不科學,會造成教育教學工作效率低下,挫傷教師的積極性,嚴重影響教師的心理健康。有些學校教學管理制度落后,對教師的管理太機械、太死板,且不注重實效,要求搞得很煩瑣,應付檢查多,無實質性進展的重復工作多等,使教師疲于應付。

          4、另外,學校人際關系問題、學生出現的各類問題、子女教育或就業問題、家人對自己工作的態度問題也是教師壓力產生的原因。

          單位人際關系復雜,影響教師心態,導致教師產生壓力。隨著學校內部各種競爭現象的加劇,如評優、晉級,排序、競爭等等,進一步加劇了教師之間的緊張關系,使教師產生壓抑感,有些教師不能愉快的從事工作。

          學生出現的各類問題,影響教師的教學,給教師造成重大壓力。學生的品行、學生的紀律問題、學生的學習情況很多時候使教師們感到困惑、費解、寒心,認為是學生對自己辛苦付出的不尊重,師生間的心理距離與隔閡正逐日拉大。隨著社會變化,學生的問題行為更加突出,嚴重影響教師的教學,成為教師較大的工作壓力。

         。ㄈ┙處煹膫人心理因素

          調查結果表明,24.3%的被調查教師并不了解應該如何去應對壓力,有60.3%的被調查教師雖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卻是通過非正式渠道了解到的,只有15.3%的被調查教師是通過正式渠道了解到的。調查結果還表明,有23%的被調查教師會去“積極解決問題”,而絕大部分被調查教師,不知如何正確地解決問題,要么是“向家人、同事、朋友傾訴,以緩解壓力占49%”,要么是“逃避17%”、“回避問題6%”或者“消極等待5%”,而這些方式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方式。針對這種情況,有56.7%的被調查教師反映學校并不重視,沒有考慮這方面問題;有43.3%的被調查教師反映學校比較重視并采取了相應措施。可以說,我們在這方面的工作還做得非常不夠,教育部門與學校很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通過正規的渠道與方式為教師提供“如何應對壓力”、“壓力管理”等方面的培訓,以幫助教師去有效地應對壓力。

          分析可以看出,現在教師的生存狀況不佳,存在較大的職業壓力與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但是他們對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又缺乏了解;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壓力;很大一部分教師在遇到壓力的時候,都是采用“逃避”“回避問題”“消極等待”等策略,這就使得教師的生存狀況一步步在惡化,要改變中國教師的生存狀況,我們就必須去改變這一現狀,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培訓與支持。

          五、緩解和克服中小學教師職業壓力的建議

          教師壓力產生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解決教師壓力問題必然也要求多方面的努力。

         。ㄒ唬⿲で笊鐣闹С,社會應為教師“減壓”

          社會各界應充分認識教師工作的特殊性、艱巨性,不應求全責備;不應把培養下一代的責任全都壓在教師身上,教育是家長,社會和學校三者共同承擔的,作為教師不是所有教育工作的承擔者。家長和社會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1、對教師的期望和要求應合情合理。

          2、提高教師的社會和經濟地位。

          (二)學校及教育行政部門要為教師“減壓”

          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對教師的管理和要求應樹立“以人為本”,充滿人文關懷的管理理念,實行民主管理,使教師感受到組織的溫暖。

          1、改進學校的管理,建立良性支援機制

          2、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工作氛圍和人際關系

          3、改革評價制度,建立“發展性教師評價制度”

         。ㄈ┙處焸人的主觀努力,自己給自己“減壓”

          來自社會與學校管理者的支持固然是重要的,這是外因,而外因畢竟通過內因才起作用,內因才是關鍵。因此,有效緩解教師壓力最重要的還是教師的自我調節和自我支持。

          1、應正確認識壓力。

          2、應要修正自己的認知觀念,堅定正確的職業理想和信念。

          3、要善于接納他人,學會欣賞別人。

          4、加強體育鍛煉。

          總之,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更需要我們積極行動付予實施。只有通過社會各界的不懈努力,我們才會擁有一支具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達者不戀”的情操高尚的教師隊伍;只有這樣一支身心健康、蓬勃向上的師資隊伍,才能真正肩負起社會、家長賦予教師的諸多角色和極高的期望,圓滿地完成教書育人的使命,成為合格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2

          學 號:

          姓 名:專 業: 學前教育

          年 級: 5年制10級

          學 院: 學前教育學院

          完成日期: 20xx年1月14日

          指導教師: 王麗嬌

          目錄

          前言--------------------------------------------------------------------------------1

          一、問題的提出----------------------------------------------------------------- 1

          二、調查對象與方法-----------------------------------------------------------2

         。ㄒ唬┱{查對象----------------------------------------------------------------2

          (二)調查方法------------------------------------------------------------------2

          (三)調查內容--------------------------------------------------------------------2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3

         。ㄒ唬┯懻-----------------------------------------------------------------------3

         。ǘ┬〗Y-----------------------------------------------------------------------7

          前言:

          幼兒間的同伴交往是指幼兒在集體中,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種平等、獨立、自愿結合、互助互惠橫向的友好關系。同伴關系是人際交往的重要組成,通過這種同伴交往所形成的同伴關系與同伴經驗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一種需要,對社會性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幼兒階段孩子就已表現出交往能力的差異。對幼兒來說,進入幼兒園后生活中最經常、最主要的接觸者就是同伴。良好的同伴關系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精神環境,有利于他們形成自尊、自信、活潑開朗的性格,有利于促進其社會化及心智的發展。幼兒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兒社會化的重要內容,是幼兒最重要的社會交往能力之一。它有利于幼兒擺脫自我中心,增強幼兒的情感支持,促進其親社會行為、社會交往能力、社會認知等方面的發展。

          本文通過對中班教師進行調查,從中了解現在的教師對于幼兒交往情況的關注程度,對于幼兒交往中產生的問題是否能及時的發現并解決問題。幼兒同伴交往是幼兒期重要的一個發展階段,是為未來形成良好的親社會行為、社會交往能力、社會認知一個奠基階段。因此這是需要教師的為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同伴交往環境,而這需要教師的細心觀察與指導。

          一、問題的提出

          《幼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把學習初步的交往列為教育的內容和要求?梢,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顯得多么的重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同伴關系,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這有利于對幼兒的人際交往教育系統的開展下去。當代幼兒不僅要有高智商的頭腦、健康的身體,更要有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所需的交往能力。美國心理學家卡耐認為:

          “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際關系!彼,形成幼兒良好的同伴關系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目標。

          而幼兒園是孩子孩子學習知識、能力、品德與交往最重要的一個場所,而這些都是在教師的精心安排下一步步成為孩子的內在品質。幼兒園中的社會領域教育具有潛移默化性,教師作為課程實施者、與幼兒交往和互動過程中的細心觀察與關注,對幼兒的社會行為發展發揮著重要的影響.現在的幼兒受許多外界因素的干擾,影響了其正常的同伴交往。教師對于幼兒的交往情況給予的關注,并通過幼兒的交往情況發現幼兒的交往問題與心理問題并及時給予幫助與指導。教師對的關注與指導,往往能影響幼兒為來的社會發展。

          二、調查對象及方法

         。ㄒ唬┱{查對象:120位中班教師

         。ǘ┱{查方法:問卷調查法

         。ㄈ┱{查內容:教師對中班幼兒同伴交往情況關注程度,共20個題目。其中包括

          (一)對于交往的方式上的關注程度

          第1題 觀察幼兒主動把自己介紹給新伙伴

          第2題觀察幼兒使用微笑、揮手、點頭等體態語

          第3題 觀察經常一個人獨自呆著的幼兒

          第8題經常觀察幼兒的交往語言嗎

         。ǘ┰诨顒訒r對于幼兒交往的關注程度

          第5題 在活動中能為幼兒提供主動探索、發表意見的機會

          第6題 觀察有的孩子能組織一群孩子一起活動,在活動中提出建議,成為領頭人第20題在游戲中是否經常關注幼兒的交往情況

         。ㄈ┙處煹膸椭變航煌鶎τ谟變旱年P注程度

          第10題能經常把班里的幼兒的交往情況及類型劃分嗎

          第11題當幼兒有告狀情況時會進行處理嗎

          第12題對于經常樂于助人的小朋友能否經常提出表揚讓大家學習

          第4題對于幼兒之間爭吵時是否及時調節

         。ㄋ模┰谛睦矸矫鎸τ谟變旱年P注程度

          第9題對于受被忽視型的小朋友的關注程度

          第13題關心不快樂或受到傷害的`小朋友

          第14題 對于一些自來熟的小朋友教師是否能經常鼓勵他們與一些被拒絕兒和孤立兒相處的小朋友進行交往幫助

          第15題 分析憂郁,性情壓抑、退縮型的小朋友并提供幫助嗎

          第7題 觀察孩子進入陌生班級時情緒

          (五)對幼兒的交往的幫助

          第16題經常

          教給孩子一些交往的禮貌用語嗎

          第17題 會上一些社會交往能力的課嗎

          第18題 是否能對幼兒經常提出表揚

          第19題是否能常家園合作,強化幼兒的交往能力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在對中班120位教師發放的調查問卷中,成功收回120份,其中有108份有效。 結果分析如下:

          現階段大多數教師對于幼兒交往的關注程度還是比較高的,可是這種關注的并不深入,由于多教師不能真正的細致的對幼兒的交往進行觀察分析并解決,從數據的大致分析來看對于總是觀察的和經常觀察的差別不算太多,說明大部分教師的對于幼兒的關注程度的頻率算是比較高的,但是經常關注的比例還是要比總是注的比例要高一些,這說明教師的關注還需要加強。而很少以及從不和前兩個的比例相對來說差別較大,它們所占的的比例很小,可是還是會有一部分教師忽略了一日生活中對于幼兒交往的關注,關注幼兒的交往對幼兒未來的成長是有很大的影響的。

          1、討論

          教師對中班幼兒同伴交往情況關注程度

          (一)對于交往的方式上的關注程度

        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3

          一、 調查目的

          科學區角活動是幼兒園科學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兒在科學區角活動中思維活躍,自由結伴、自由選擇、自由操作和探索材料,從中獲得科學經驗。幼兒通過對材料的擺弄和操作,其語言、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動頻繁發生,有力地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材料不僅是幼兒開展區角活動的物質條件,更是幼兒心智發展水平的重要物質支柱。教師在科學區角中投放的材料是否適宜以及對材料的使用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幼兒的科學探究興趣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因此,我以“X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材料投放分析”為題開展調查,旨在提升材料的使用價值,更好地促進幼兒發展。

          二、調查背景

          著名嬰幼兒潛能開發專家程淮在20xx年就已經指出:微環境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兒童發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他認為,真正能夠影響兒童發展的微環境,應當是適宜的、互動的微環境。兒童并不是被動地接受微環境的影響,而是具有主動選擇環境的能力和傾向。只有適宜的環境刺激,才能打開兒童心靈的窗口,使其接受環境的影響,才能使兒童與環境之間產生互動,進而促進兒童發展。因此,適宜性與互動性,構成了微環境影響兒童發展的基本的心理教育機制。

          然而,在幼兒園,區域活動創設的是一個豐富多樣、多功能、多層次、具有選擇自由度的環境。它讓每個孩子有機會接觸符合自身特點的環境,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外界。而教師也能在此過程中了解孩子,敏銳地觀察孩子之間的差異,個別化地指導孩子,使因材施教變為可能,也是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補充。

          筆者在嘉興一幼北京城幼兒園進行了為期八周的教育實習,在此期間,該幼兒園也重點在做區域活動的工作,為本調查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三、調查內容

          (一)幼兒園各年齡班區角的創設情況

          1、空間利用:區角數量的適宜性;區角分隔、時間安排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區角內容的豐富性。

          2、材料投放:材料提供的目的性、層次性、多功能性。

         。ǘ┙處煹倪x材水平

          1、區角活動指導方案的制訂情況。

          2、教師在幼兒區域活動過程中的材料利用度。

          3、區域活動中投放的材料一主題活動的相關性。

         。ㄈ﹨^域活動中投放的材料對幼兒發展的作用

          1、對幼兒規則意識發展的作用。

          3、 對幼兒參加區角活動的主動性與獨立性的作用。

          3、 對幼兒在區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創造性與合作能力的作用。

          四、 調查范圍和對象

          調查范圍:XX幼兒園。

          調查對象:本次調查隨機選取X幼兒園中的6個班(小、中、大班各2個)的區角活動。同時,還向X幼兒園的多名教師進行訪談,以收集更多的消息。

          五、 調查方法

          觀察法,訪談法,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法

          六、調查結果分析

         。ㄒ唬 XX幼兒園對區域活動的要求正在提升

          從與幼兒園領導們與教師的訪談中了解到,幼兒園對開展區角活動十分重視的占33.68%;重視的占39.58%;一般的占4.2%;不重視的占22.57%。應該說經過這個階段的幼兒園年檢和省檢,幼兒園對開展區角活動的重視程度有了很大改觀。

         。ǘX幼兒園的教師對區域活動有不同看法

          在訪談過程,出現了兩種觀點:第一,區域活動是“集體教學的延續”、是“分組活動”;第二,區域活動為“自由游戲活動”、“學習性活動”。

          通過相關文獻的查閱,了解到:區域活動 (area activities),也叫“活動區活動”,是上世紀70年代從美國引進中國教育界的新名詞。劉焱教授認為:“活動區意味著選擇的可能性,意味著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來決定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而興趣、自由選擇與自主決定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基本條件!

          因此,可以看出區域活動是一個整體概念的教育活動組織形式,既強調幼兒的自主性、興趣性,又提出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說,區域活動不僅僅是幼兒感興趣的,同時也蘊涵著學習的潛能。

          (三) 各年齡段投放的材料內容無顯著差異,具有隨意性,無層次性。 區域材料的投放直接影響幼兒的活動興趣及發展,統計表明,小、中、大班材料投放方面無顯著差異。87.1%的教師能依據區角的特性投放品種較豐富的材料,以滿足幼兒自主選擇的需要,材料的投放較有目的性。90.8%的教師能注意觀察幼兒的活動情況,階段性地調整材料,以激發幼兒參與的興趣。

          主要問題是所投材料的層次性和多功能性比較欠缺,具體表現在小、中、大班提供的材料基本類似,沒有體現年齡班特點,每個班的區角內投放材料的種類和數量太多,幼兒看著眼花繚亂的材料,情緒浮躁,無目的地擺弄很不利于孩子的發展,而且有些材料只適于個別操作,不利于合作行為的產生。

          文獻資料表明,每個幼兒的認知水平、經驗和能力都是不同的,在活動區域中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特點投放不同層次的活動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時,要注意提供難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要求,使材料“細化”,充分發揮活動材料的優勢。根據幼兒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難易程度不同的活動材料,便于教師對不同能力的幼兒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幼兒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材料投放具有靈活性,安全性。

          活動區投放的材料在種類上要具有靈活性。投放充足材料的同時,還要提供一些供幼兒生成游戲用的多種材料,以便幼兒生成自己喜歡的區角或選擇自己所需的材料,X幼兒園為幼兒提供“百寶箱”、“神奇的袋子”,供幼兒自由選擇材料。如當幼兒發現棋類區缺少棋子時,就從“百寶箱”、“神奇的袋子”中拿出一個瓶蓋,以物代物,就會使游戲順利進行。同時在觀察中發現,98%的材料都是安全的,對幼兒無害。

         。ㄎ澹┠軌蛞龑в變簠⑴c活動區材料的投放

          在投放活動區材料時,我注重引導幼兒參與,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我們打破了以往教師是活動區創設的主角這一現象,而是采取師生共同創設活動區、共同討論、協商活動區所需的材料,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投放材

          料之前,我與幼兒一起商量科學區需要哪些東西?幼兒的回答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放大鏡、萬花筒、望遠鏡、鏡子、地球儀、電池”到了第二天,幼兒紛紛從家中帶來了活動區所需的材料,大大提高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

         。六)區域活動投放的材料內容與主題活動內容較多相符合

          主題活動是指在一段時間內圍繞一個中心內容(即主題)來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區域活動與主題活動作為幼兒園課程與教學的兩種重要模式,有必要以整合的方式各盡所能,以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和諧發展。

          從活動內容來看,主題活動具有多領域整合的特征,強調不同學科知識間的橫向聯系。而各個區域活動內容也涉及不同學科領域,為幼兒提供了自主、寬松的學習環境,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表現更自然,有利于教師觀察和評估幼兒的發展,進而作出適宜于幼兒發展水平的教育教學決策,作為主題活動設計與組織的依據。

          (七)不注重投放材料的“低結構性”

          一般來說,高結構性的材料指向的操作程序更為明確,但它往往束縛了幼兒的想象和創意。而低結構性的材料是一些無規定玩法、無具體形象特征的材料,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想象隨意組合并可以一物多用,可以干變萬化地擺弄材料,嘗試不同的方法和程序:可以當作游戲中的替代品,或者當作操作的工具,這能更大程度地發揮幼兒的主動性,推進幼兒的自主建構。

          例如在觀察幼兒區域活動中發現的“包糖果”的活動,如果老師只為孩子們提供沒剪好的糖果紙和橡皮泥,請小朋友將糖果紙一張一張剪下來,讓孩子們學習分泥、搓圓或者做其他形狀的糖塊,再用糖紙按自己喜歡的方法把糖塊包好,對孩子的發展將會更有意義。

         。ò耍﹤案分析

          在建構區中,幼兒正在玩導彈插塑,有的插飛機,有的插寶劍天天無意中把一個插塑套到了手指上,剛剛好,手指好像變長了,很好玩,他把五個手指分別套上了不同顏色的插塑,五個手指好像都變長了。他把手一伸一屈地展示給周圍的小朋友看,小朋友們紛紛效仿。

          這種情況下,插塑只是一種用來插的玩具嗎?如果我們說插塑就只是一種插來插去的玩具那就錯了,區域活動本身是一種幼兒學習性的活動,材料也應該是

          讓幼兒自主玩的,幼兒自己發現插塑不僅僅是簡單插一下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加以引導的問:“小朋友們,導彈插塑還可以做什么呢?”

          筆者通過兩個多月的觀察發現,只有讓幼兒真正成為區域活動的主人,伴隨著他們的才是愉悅、興趣,才能滿足他們自我發展的需要,才是最有價值的。

          參考文獻

          〔1〕秦元東.生態式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基本定位及其超越性〔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xx,352(20):s一1.

          〔2〕陳家行.在區域中成長:對幼兒園區域的實踐與反思〔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xx:55.

          〔3〕弗洛姆.為自己的人〔M〕.孫依依,譯.北京:三聯書店,1988:30一31. 〔4〕李建君.區角,兒童智慧的天地(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xx:38,39,4.

          〔5〕李火林,黃小平.對自主性的一點思考[J].理論前沿,1992(21)

          〔6〕秦元東,王春燕.幼兒園區域活動新論:一種生態學的視角[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

          〔7〕林惠杰.區域活動中師幼互動行為探析[J].教育評論,20xx(3)

        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4

          在諸多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中,強迫高居榜首。張聰沛分析:強迫的根源是優柔寡斷,沒有主見,追求完美。隨著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孩子理所當然地成為一個家庭的中心。家長總會搶先安排好本應由孩子自己決定的事情。對于孩子來說,家長的安排無疑是完美的。如此,家長不在身邊時,孩子就會顯現出缺少主見、優柔寡斷。

          青少年階段,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在逐漸成熟。這一時期的學生特別看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人際關系非常敏感。

          張聰沛最近接手了對一名高一學生的心理治療。由于老師在課堂上當眾讀了這名學生的作文,使得他被同學嘲笑。當天回到家,他就顯得很郁悶,之后開始又哭又鬧。張聰沛診斷他得了癔癥,經過治療,病情逐漸減輕。最后,他終于決定回校上課,可只上了一節就回家了,因為他感覺班里所有學生都在看自己,F在,這名學生已經一個月沒有上課了。

          張聰沛認為,這些心理問題是可以通過訓練緩解的,最好的訓練方法之一,就是把學生聚在一起,進行戶外集體活動。

          該課題組曾組織一次集體登山活動,登山隊員是高一和高二的學生,隊員被分為3個組,每組5人,每人發10元活動費用。登山前,隊員要花掉10元購買登山必備物品。進山之后,學生的自我生存能力之差顯露無遺。其中一組登山隊員把錢全部用在買牛肉粒、爆米花等零食上,甚至都不知道買水。結果,登山不到一半,這組隊員就口渴難耐,都放棄了。

          張聰沛認為,父母因素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得不到解決的`瓶頸。父母經常把分數作為衡量孩子是否優秀的唯一標尺,甚至把自己未實現的理想強加于孩子,造成孩子巨大的心理壓力。其實,父母是青少年最穩定的人際關系,也是青少年內心最渴望得到支持和幫助的對象。和父母進行良好的溝通、感覺到自己被父母所了解和理解,這會使青少年感到松弛和自信。反之,青少年易處于孤獨、無助的境地,其心理及人格問題發生的危險性增加。

        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5

          一、關注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北京師范大學許燕教授在一份調查報告中發現,警察、教師、醫生是當今社會的高風險職業,因為他們面對的是各種特質的人,多扮演著助人的角色,被稱為助人群體,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產生心理枯竭。關心和維護高中教師這一重要而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無論是對教師自身、學生還是基礎教育的整體發展都有重要意義。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因素,這早已被以往研究所證實。我國大部分學者在確立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時主要是從認知、情緒、人際關系、意志品質、人格、自我意識和人生態度等方面來考慮。

          中國人民大學在20xx年在新浪網發放的一份問卷《中國教師職業壓力和心理健康問題》調查發現,從幼兒園到大學教師,在被調查的8699人中,80%壓力較大,30%存在嚴重的職業倦怠。20%的被調查教師生理健康狀況不佳,超過60%的被調查者對工作不滿意。中學教師心理問題的高發人群為(1)男老師(2)年輕教師(3)工作量大的教師。教師這個職業本身充滿光環的同時,也對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產生了負面影響。

          二、高中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

          1.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以廣東省某一高中教師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75份。其中男老師29人,女老師44人,其中兩份未填寫性別。

          個別訪談的對象既包括非班主任、教學新秀,也包括富有經驗的優秀班主任和專家型教師,以使我們的訪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見表1)

          2.研究方法

          采用自編的《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對高中教師進行問卷調查,以期了解高中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高一、高二老師問卷發放到各辦公室,請級長收取,高三老師在中考期間完成。同時,為了更深入了解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對部分教師進行了個別訪談,訪談內容主要涉及到選擇做教師的原因、從教以來心態的變化及變化原因、自己的職業理想及對幸福所下的定義。也對個別教師訪談了專業發展的歷程及對新教師的建議。

          3.調查結果分析

          3.1教師職業的滿意度調查

          調查主要針對教師職業的總體滿意感進行,結果發現,44%的教師對教師這一職業滿意,一般和不滿意的教師分別占調查人數的52%和4%。“一般”是一個帶有一些感情色彩的詞,不是很滿意但也不討厭。

          3.2教師工作量情況

          教師的工作量是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問卷調查了教師的工作量情況,對班主任與非班主任、工作年限及年齡與工作量進行了一定的比較。結果發現:教齡在10年以上、年齡在40歲左右的教師工作量大,尤其是工作了16-20年、年齡在41-50歲的班主任、級長或行政人員感到工作量大,甚至是超負荷工作。此次調查共有三位50歲以上的教師參與,三人在工作量的選擇上從正常到超負荷都有,但因為人數較少,我們并不能確定這部分教師的工作量情況。

          3.3教師在工作中最開心的事情

          教師希望從職業中獲得什么呢?高收入?高認可度?還是其他什么?58.9%的教師希望能從教師這個職業中獲得自我實現,56.2%的教師希望獲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希望從教師這個職業中獲得社會認可和高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6.2%和34.2%。

          在日常的教學及管理工作中,教師最開心的事情是什么呢?調查表明在工作中開心的事情依次是學生考出好成績(62.2%)、放假(43.2%)和發獎金(40.5%),公開課的成功及成功地改變一個學生也是老師們感到開心的事情。

          3.4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在對教師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的調查中,發現對教師心理狀況影響最大的是考試和升學壓力(78.4%),半數以上的老師(52.7%)認為工作量對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很大。領導評價(33.8%)和經濟狀況(25.3%)也是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約1/3的教師認為領導評價影響著教師的心理狀況,領導評價是否公正客觀,是否給予了教師應有的尊重和鼓勵。領導處事不公或評價偏頗也是部分教師在工作中經受挫折的重要來源。

          3.5教師存在的心理問題

          我們對教師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整理,發現突出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職業本身所帶來的心理壓力①升學考試帶來的巨大壓力②職業倦怠,沒有發展空間③擔心學生的紀律問題而引起的緊張和無力改變學生而帶來的焦慮④評價機制不科學(僅以學生成績作為評價標準)帶來的心理壓力(2)工作與家庭難以平衡(3)工作得不到認可和支持(包括領導的評價)(4)人格特點:追求完美或缺乏自信(5)找不到合理的宣泄途徑,無法解壓。

          3.6教師工作中遇到的挫折

          在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和教師存在的心理問題之間存在一定的重合。教師工作中遇到的挫折主要有:(1)學生方面。學習態度差,缺乏學習動機,學習成績差。(2)師生關系不融洽,得不到學生的理解和尊重。(3)付出的努力得不到認可和收獲,甚至被家長和學校誤解。(4)欠缺公平的評價。(5)學生出現的任何問題全部由老師負責尤其是班主任。(6)同事競爭激烈帶來的人際關系摩擦。

          3.7教師幸福感的來源

          調查表明,老師們認為教師這一職業的幸福感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1)自己:①自我實現,自我成長。潛能得到發揮,需要得到滿足,自身力量得以增長。②有對教師這一職業的職業歸屬感。③生活有追求,有目標。(2)付出的努力有回報,收入體現付出的價值。獲得社會、學校、家長、學生的認可和尊重。(3)學校:寬松的工作環境,學校的人文關懷,領導和同事之間的相互信任,客觀公正的評價機制。(4)學生:學生取得成功,學有所成,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5)同事:相互之間關系融洽。

          三、討論

          1.收入是否會增加幸福感

          從調查中發現,約34.2%的教師希望能從這一職業中獲得高收入,40.5%的教師認為工作中最開心的事情是發獎金,25.3%的教師也認為經濟狀況是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那么金錢、收入與疼痛、幸福之間是什么關系呢?收入的增加是否會提升幸福指數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2009年6月正值金融大風暴期間,中山大學副教授周欣悅通過實驗證明了金錢對于生理性疼痛與社會性疼痛(即社會排斥)的抵御作用,即金錢有鎮痛的功能。但與此同時,大量的研究也表明,金錢的效用并不持久。社會支持抵御痛苦的能力比金錢更有效且更持久,即便是一句親切的問候都會有重要的“止痛”功能。

          2.建立和借用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

          社會支持系統指的是個人在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所能獲得的、來自他人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援。一個完備的社會支持系統包換親人、朋友、同學、同事、鄰里、老師、上下級、合作伙伴等等,當然,還包括由陌生人組成的各種社會服務機構。每一種系統都承擔著不同功能:親人給我們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朋友較多承擔著情感支持,同事及合作伙伴則與我們進行業務交流。

          3.創設學校良好的人文氛圍

          教師作為一個個體,有被尊重、被愛和自我實現等高級需要,教師在學校、社會中的主體地位得到認可,作為“人”的價值得以體現,情感、需要得到重視。教師有了這種自我實現的環境,其幸福感相應的也會得到提升。

          建立公正、公平、靈活的評價機制。教師職業幸福感并不是空泛的一個概念,而是立足于教師這一崗位,在教育教學中使教師擁有成功的體驗。學校主要是通過評價對教師職業的成果和價值進行衡量。學校評價也是教師獲得成就感的一個重要途徑。公正合理的評價有利于保護教師的自尊心,而不公正的評價則會傷害到教師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從而也抑制了教師工作的熱情和主動性。因此,建立更為公正合理的評價標準,對教師從多方面進行發展性的評價,將會使得學校的評價機制更為人性化,符合教師的基本需要,讓老師們擁有更多的幸福感。

        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6

          一、問題的提出

          家庭是幼兒社會化的第一途徑,也是人可塑性最強時期的生活環境。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他們教育素質將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發展。家庭教育的影響先于幼兒園教育的影響。家庭教育在幼兒發展中有特殊的地位、作用,是幼兒教育機構無法代替的,家庭教育不等于幼兒園教育。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提高幼兒家庭教育質量成為提高幼兒教育質量的關鍵。

          為了更好地了解并掌握本園幼兒家庭教育的情況,針對家長所受教育程度的差別,對幼兒家庭教育的影響做了調查。

          二、調查方法

          1、調查對象:市某幼兒園 兒童100名(大、中、小班)

          2、調查時間和地點:20xx年7月—9月

          3、調查手段:采用問卷調查

          4、調查內容:家長基本情況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1、基本情況(調查顯示)

          (1)教養者:母親占65% 父親占30% 其他:5%

          (2)教養者學歷;大專畢業占40%中專畢業占30% 高中畢業30%

          (3)家庭結構:以核心家庭為主,有20%的是以三代家庭

          2、大專、中專、高中家長在家庭教育觀念上的差異

          在調查中發現,許多家庭由于家庭背景和父母素養及環境的差異,大多數家庭都認為把孩子培養成“才”,將來有出息,有個好的職業,一生能在順境中度過。還有許多家庭認為時間和精力不足,與家校溝通不夠,教育觀念的沖突,兩代家長教育的不一致。

          (1)經調查顯示,有絕大多數家庭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到家庭教育是教育孩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大專、中專、高中家長看法有顯著的差異。

          (2)經調查顯示,大專以品德為主,中專高中以知識為主。

          (3)經調查顯示,大多數家長主張對孩子要以民主平等的方式教育,大專、中專、高中家長對民主平等觀念有差別的。還有許多家長認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持有很明顯的比例,大專家長占37%,中專家長占20%,高中家長占20%,這說明許多家長又要給孩子民主平等,又要有制約性的教育孩子,這就是新舊觀念的矛盾,也是我們家庭面對的問題。

          3、大專、中專、高中家長在教育內容上的差異:

          (1)教育方面:家長在保證讓幼兒吃好及有病得到治療的基礎上,有70%的家長只重視智力教育,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孩子的學習上,有85%的家長都有非常注意兒童的生活有規律性的培養。還有78%的家長都鼓勵幼兒通過戶外活動增強身體素質,其余的家長則由于周圍環境的安全因素而不鼓勵孩子進行戶外活動。在調查中發現,有90%的家長認為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是“民主平等、表揚鼓勵、耐心說理、正確的教育指導”。但是在這些家庭中,家長雖然懂得教育

          子女的方法,還有45%的家長認為孩子犯了錯誤的有效方法是“打一頓,全家人不理他,關在家里不許出去”等。這就說明了,還有一半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理論水平與實際操作不成正比。

          (2)德育方面:調查結果顯示,有82%的家長重視幼兒禮貌教育,也喜歡鼓勵幼兒自行交往。在交往中鼓勵幼兒自己解決交往中的問題和爭端的大專家庭明顯低于中專、高中的家庭。

          (3)智育方面:經調查結果顯示88%的家長重視智力教育,同時家長都很注重幼兒專業能力的培養。經調查結果顯示,大專家庭以繪畫、音樂、外語為主,中專家庭以音樂、舞蹈為主,高中家庭以其他的為主。

          四、結論和建議

          1、調查中發現的幼兒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而教育的方法簡單,這種現象,中專、高中的家庭占到65%,調查中也發現一些家長在教育子女過程中,普遍對孩子期望過高,在管教孩子方面顯得束手無策,重視孩子物質上的需求,忽視孩子精神上的需要,對孩子不夠信任,未能正確全面評價自己的孩子,對孩子不滿時往往采取簡單消極的教育方法,如責罵、非難、侮辱、體罰。在不良的教育方式中長大額定孩子較易出現如依賴、退縮、恐懼、軟弱、撒謊、攻擊、急躁、自卑等情緒與行為方面的問題,應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

          (2)許多家長在對孩子教育中缺乏正確的管教孩子的態度與方法。隨著社會發展,傳統的教育觀念與教育孩子的方法已經不適應新

          時期的要求,不少家長自己認為是“愛”孩子、“關心”孩子,但孩子感受不到這份“愛”,這份“關心”;不少父母正在認認真真地做傷害自己孩子的事,從而也易產生一些溺愛孩子的現象,這種情況在大專家庭中較多,調查顯示在三代同堂的情況較多,在教育子女觀念上存在嚴重的分歧,祖父母的寵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對立局面,甚至父親和母親有時也不統一。

          2、對策

          (1)教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和根本的任務,就是十分重視子思想品德教育。許多年來,應付教育的弊端在家庭教育中的突擊反映就是“重智輕德”。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盡快成才,把是否學習好作為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把輔導、扶助孩子學習,作為家庭教育的重點,忽視了對孩子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忽視了在各行各業中數以億計的有道德,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其結果,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甚至是智優德劣的孩子。許多家長為孩子付出的很多,但是由于不懂教學規律,不了解教學內容和方法,往往事與愿違。因此,家長必須先懂得孩子的基本原理,提高各方面素質,注重對孩子做人的教育,為家長發揮自身在家庭中教育孩子的獨特功率提供了相當廣闊的領域,也進一步明確了家庭德育方面的重點。

          (2)強調個性教育,重視每個受教育者個性發展,促進其潛能在自身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開發。個性教育的主要內容包含培養學生獨立人格、主體意識、創造性能力和諧、完整個性。譬如著名的教育家蒙特梭利認為兒童存在著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

          積極的,不斷發展的,具有無窮的力量。因此在這方面,家庭教育明顯的優勢。因為家庭教育不同于學校教育突出特點之一的就是有鮮明的針對性,尤其在健全的獨生子女家庭中,是家長多于孩子,教育者多于受教育者,家長對孩子基本上是“一對一”的教育。這就不同于學校里的一個教師面對幾十個學生更難了解學生的長處、短處,孩子的思想,情緒變化。所以我們的父母要認真研究,觀察孩子、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自己動手做事的能力等。在寬松和諧的家庭環境中,給孩子充分的表現自己,體現自我實現的機會。這就要求家長轉變教育觀念,優化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這一優勢,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開發孩子的潛能。

          (3)父母親應加強自身學習,不斷提高個人素質。父母親學習不僅包括教育知識的學習,還應包括做人的學習。父母親在孩子面前要注意一言一行,給孩子起到一定的作用。父母親應學會給予孩子鼓勵和表揚。對于孩子成績的肯定會給孩子帶來成就感,無形中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就會不斷地做好,這樣在家庭教育環境中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多參與孩子的活動,不僅要參與孩子學習,還應更多地與孩子一直進行其他活動,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好朋友,與孩子多溝通多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動,引導孩子健康發展。

          (3)現實中,我們依然處于社會變革的21世紀中,審視對孩子成長起著重要作用的家庭教育狀況時,不能不對其未來的使命再作一番認真的思考。在家庭教育的內容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呼喚著家

        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7

        一、調查目的

          一個健康的孩子,既是一個身體健全的孩子,也是一個愉快、主動、大膽、自信、樂于交往、不怕困難的孩子。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許多家長關注的是孩子體格、智力的發展、知識技能的掌握,卻忽視孩子心理的需求。孰不知,幼兒期是一個心理發展最為迅速、最為重要的時期,而幼兒的情緒對幼兒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然而,在語言表達能力相對較弱的小小班,幼兒的情緒極不穩定;哭鬧是部分小小班幼兒表達自己的一種語言,哭鬧行為時有發生。哭鬧不僅影響孩子個體身心健康的發展,還擾亂了集體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為了了解孩子發生哭鬧行為的心理因素,對針下藥,以采取應對策略,引導幼兒擁有積極、愉快的情緒,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特對本班30名幼兒進行追蹤調查、研究。

          二、調查對象

          明水中心幼兒園小小班30名幼兒

          三、調查內容

          明水中心幼兒園小小班幼兒不愿入園心理分析

          四、調查方法

          1、問卷法:設制家長問卷,了解孩子在家的情緒表現。

          2、觀察法:設制觀察、記錄、統計表,以記錄孩子情緒狀況。

          3、行動研究法:實施一定的教育措施,穩定幼兒的情緒,以探究孩子哭鬧的心理因素,引導幼兒擁有積極、愉快的情緒體驗。

          調查報告觀察內容

          調查時間:

          觀察內容:

          幼兒園小小班不愿入園心理調查報告

          一、調查的過程與方法: 1、問卷法:設制家長問卷,了解孩子在家的情緒表現。

          2、觀察法:設制觀察、記錄、統計表,以記錄孩子情緒狀況。

          3、行動研究法:實施一定的教育措施,穩定幼兒的情緒,以探究孩子哭鬧的心理因素,引導幼兒擁有積極、愉快的情緒體驗。

          二、調查內容:

          現在社會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六個大人一個孩子,以至于現在的孩 子都比較嬌慣,孩子上幼兒園更是姥姥姥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一塊送,孩子剛離開家庭步入社會,需要一個適應期,剛上小小班孩子是不愿入幼兒園的,針對這個問題我調查了一下小小班孩子不愿入園的調查報告。

          【調查分析】

          入園是幼兒從家庭邁向社會的第一步,也是幼兒適應社會生活的關鍵一步。個體適應新環境需要一個過程,幼兒由于身心稚嫩、適應能力差,初入園時往往出現適應困難的現象。

          【調查反思】 1、原有“情感斷乳”,造成幼兒心理的不安全

          案例:哭鬧是孩子入園初期最典型的行為表現,一般孩子勸慰后,能回到自己的座位。而任銘小朋友無論教師如何勸慰,就是寸步不離教師;只有待在教師的懷里,他的情緒才是最穩定的。以致影響集體正常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

          反思:孩子自出生起,與父母、與周圍環境朝夕相處,建立起牢固的依戀情感,這種依戀情感構筑了孩子安全感的基礎。入園初期,陌生的環境、

          陌生的面孔、陌生的一切使孩子置身于陌生之中。陌生帶來了恐懼,恐懼造成了情緒的不安。幼兒面臨著依戀對象 “情感斷乳”的心理沖擊,陷入極度的分離焦慮之中。孩子失去了那份安全感。教師懷里成了孩子臨時的港灣,寸步不離,唯恐失去。

          另一方面,多數孩子已習慣家中“焦點式”人物,進入幼兒園后,“小皇帝”的位置難以維持,一些孩子不免有失落感;教師稍不留神就會挫傷孩子敏感的心靈,孩子常常是情感失落,情緒低落。

          2、集體規則約束,造成幼兒心理的不適應

          案例:小小班新生入園后,個子矮小、動作靈活的黃馨悅是教師特別關注的對象。因為她喜歡隨便亂跑。入廁后,整隊發現少了一人,原來她一人留在水池邊玩水;全班孩子吃早點時,她的小椅子是空的,結果是坐在娃娃家里玩電話;做完早操后,又不見她的身影,原來是跟著別的班級隊伍進了他班教室。很慶幸,自由的她入園后情緒很穩定,可到學期中旬,別的孩子的情緒趨于穩定時,她卻哭著鬧著不愿上幼兒園。以致家長對教師的教育產生誤解。

          反思:入園前,孩子在家往往會形成一些特殊的生活習慣。就睡覺而言,有的晚睡晚起;有的不睡午覺;有的要成人陪伴;有的有特殊的習慣伴隨:吮吸手指、含奶嘴、捏耳朵方能入睡。吃飯更是花樣多多:成人喂、邊玩邊吃、邊哄邊吃幼兒在家通常是寬松而隨意的,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玩就玩。既沒有內容的.規定,又沒有時間的限制。入園后,孩子舊有的習慣難以實現,幼兒神經系統固有的動力定型被限制、被中止,導致孩子心理的不適應,情緒的不穩定。相對而言,幼兒園生活顯得有目的、有組織,其間還必須遵守相應的常規要求,如:獨立吃飯,集體活動時不

          可以自由散漫、到處亂跑,安靜午睡等等,對黃馨悅這樣的幼兒來說,行為舉止一旦受約束,他們就會感到不自在;以致心理不適應,并以哭鬧行為來抗爭。

          3、教師的態度,造成幼兒心理的傷害

          案例:胡天元是個天真活潑的孩子,很快適應集體的生活。樂于交往,隨著教育活動的加深,孩子的常規逐步形成;參加集體活動的意識、能力大大提高,從沒有哭鬧行為的發生。可臨近學期末,孩子卻拒絕上幼兒園。即使勉強留在幼兒園,其情緒也極不穩定,時而哭鬧、時而攻擊同伴以宣泄自己不滿情緒。經調查得知:那天該幼兒帶零食來吃,代班教師非常嚴厲地訓斥了他,以致當時該幼兒并哭鬧不止。孩子拒絕來園的這種狀況竟維持了一個多月。

          反思:暫且不說“帶零食來園”是不是錯誤行為,即使是錯誤行為,而幼兒的錯誤行為很少屬于行為問題;并不像教師想象的那么嚴重。導致幼兒錯誤行為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幼兒好奇想探索引起的;有的因幼兒有意注意差,神經興奮過程強于抑制過程,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造成的;有的為了引起教師、同伴的重視故意而為;有的為了宣泄心理的壓力因此教師要深入了解幼兒錯誤行為的原因,區別對待。不能一味粗暴制止和懲罰,而因心平氣和地對待幼兒,了解孩子為什么會帶零食,是自己吃?給同伴吃?在沒弄清的狀況下,武斷將此歸納成錯誤行為,并以粗暴的態度對待孩子。孩子或許認為自己沒錯就被教師無故訓斥,這種委屈、恐懼,小小班的幼兒心理無法接受,唯以拒絕來園,拒絕見到這位教師來緩解內心的壓力。若不能順應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的行為表現并是哭鬧。可見,教師對待孩子的態度,對小小班孩子心理的影響非常重要。

          

        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8

          中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他們所面臨的內外壓力普遍增多,其中不少壓力已超過了他們所能負荷的程度,常常引起紛擾的、不利的、危機重重的后果。國內有些調查表明,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和適應不良的學生所占比例較高。那么,當前xx縣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如何呢?帶著這一問題,我們開展了認真細致的調查研究,以期了解當前xx縣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為xx縣各中學進一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對策性建議,也供教育行政部門和其他人士參考。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采取隨機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選擇xx縣近郊的5所中學,其中高中一所,職高一所,初中三所,隨機選取每個學校每個年段的班級各一個,合計15個班級共699人,進行問卷調查。其中初一學生108人,初二學生121人,初三學生169人,高一學生119人,高二學生113人,高三學生69人;男生328人,女生371人。實際發放問卷800份,收回699份,回收率為87.4;剔除35份效度量表得分高于7分的問卷35份,實得有效問卷664份,有效率為回收總卷數95.0。

          2、調查工具:采用華東師范大學周步成等修訂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該測驗適用于綜合檢測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MHT共有100個題項,包括8個內容量表和一個效度量表(即測謊量表),該測驗覆蓋面廣,篩選率高,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8個內容量表分別是: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每個題項后有“是”和“否”兩個答案,要求被試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況進行選擇。8個內容量表得分累積起來,就是總得分。分量表從整體上表示焦慮程度強不強、焦慮范圍廣不廣;而總得分則表示個人焦慮的一般傾向。該測驗以整個量表在65分以上,各內容量表上超過8分作為指標來考察其心理健康狀況。如果一個學生的總分超過了65分,說明該生的總焦慮水平較高,范圍較廣,有情緒困擾和行為問題。8個內容量表中,任何一項標準分達到8分以上時,表明該生在此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到需有針對性地輔導程度。

          3、調查方法:本調查以班級為單位、由班主任配合給予統一指導語,利用學生自習時間集體施測。所有數據資料均通過12.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

          二、調查的初步結果

          1、xx縣中學生心理健康基本情況

          調查結果表明,目前xx縣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一般,具有正常的焦慮水平。從表一可以看出,被調查的664名中學生其總焦慮傾向標準平均分為38.40,處于中等焦慮水平(總焦慮傾向標準分即8種焦慮傾向標準分之和在35分以下,屬于低焦慮水平;總焦慮傾向標準分在65分以上,屬于高焦慮水平;35分到65分之間的,屬于中等焦慮水平),另外,在各個內容量表的得分上,學習焦慮得分最高(M=8.02),處在異常焦慮水平(焦慮傾向標準分在8分以下,屬于焦慮正常,超過8分,屬于異常焦慮)。從表1也可得知,單項高分(8分以上)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循序為:學習焦慮(57.8,384人)、身體癥狀(22.3,148人)、過敏傾向(19.4,130)、自責傾向(17.5,116人)、對人焦慮(9.5,61人)、恐怖傾向(6.5,43人)、沖動傾向(4.4,29人)、孤獨傾向(2.3,15人)。

          表1664名學生在各個內容量表和總量表上的得分

          學習對人孤獨自責過敏身體恐怖沖動總焦慮

          焦慮焦慮傾向傾向傾向癥狀傾向傾向傾向

          平均分8.024.662.765.395.625.343.343.2338.40

          標準差2.852.112.062.172.152.812.542.2312.36

          檢出率57.89.22.317.519.422.36.54.41.66

          在被調查的664名學生中,41.41的學生(275人)分數在35分以下,說明這部分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是好的;分數在35分-65分之間的學生有378人,占所有被測學生的56.93,這部分學生處于中等焦慮水平,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對其進行心理健康的一般指導和教育;分數在65分以上的學生11人,占被測學生數的1.66,處于高焦慮水平,屬于心理不健康的人群,對于這些總焦慮傾向較強、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需要制訂特別的個別輔導計劃,要重點輔導。

          2、不同性別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統計結果顯示,xx縣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存在極其顯著的性別差異。從表2可以看出,除了孤獨傾向和沖動傾向外,其余六個分量表以及總量表的得分上都是女生高于男生,而且都達到了極其顯著的差異,這個說明女生的總體焦慮程度要高于男生。

          表2不同性別學生在各個內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異比較

          男生(n=309)女生(n=355)T值值

          MSDMSD

          學習焦慮7.422.998.552.61-5.1670.000

          對人焦慮4.292.194.971.99-4.1890.000

          孤獨傾向2.782.142.741.990.2810.779

          自責傾向4.992.115.732.17-4.4320.000

          過敏傾向5.342.195.872.09-3.1750.002

          身體癥狀4.953.045.682.55-3.3800.001

          恐怖傾向2.802.463.812.53-5.2260.000

          沖動傾向3.082.323.372.14-1.6680.096

          總量表35.6813.0740.7611.19-5.3870.000

          說明:在這里n表示被調查的個體數目;M表示平均數;SD表示標準差;T值是兩個數字相比的一個比值;值表示顯著性,如果值小于0.05,那么說明相比的兩個數字存在差異,下同。

          3、不同年齡段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后發現,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恐怖傾向以及全量表的得分上均存在顯著差異,經過比較得知,初中生在這四個分量表和全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由此可見,高中生的整體心理健康狀況要好于初中生。具體比較可見表3

          表3不同年齡段學生在各個內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異比較

          初中生(n=378)高中生(n=284)T值值

          MSDMSD

          學習焦慮8.432.777.492.874.2650.000

          對人焦慮4.972.144.251.204.3850.000

          孤獨傾向2.832.112.661.991.0680.286

          自責傾向5.682.115.002.204.0580.000

          過敏傾向5.702.075.522.561.0160.310

          身體癥狀5.522.885.112.701.8500.065

          恐怖傾向3.512.563.122.511.9680.049

          沖動傾向3.352.293.082.141.5270.127

          總量表39.9812.1436.3012.353.8280.000

          同時,對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的學生進行方差分析后發現,各個年級的學生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身體癥狀以及全量表上存在差異。經事后檢驗發現,在學習焦慮方面,初三學生要顯著高于高一、高二、高三以及初一的學生;在對人焦慮方面高一、高二的學生要顯著高于初三的學生;在自責傾向方面,初一學生要顯著高于高一、高三的學生;在身體癥狀方面,初三學生要高于各個年級的學生,但是不存在顯著差異;在總量表上,初三的學生要高于高一、高二的學生,初一學生要高于高一學生。由此我們也不難發現初三時期是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的多發期。

          4、不同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表4不同學校學生在各個內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異比較

          梅中(n=119)二中(n=138)云職(n=136)三中(n=121)云中(n=150)

          MDMSDMSDMSDMSD

          學習焦慮8.382.568.412.837.712.878.502.917.292.86

          對人焦慮4.562.035.002.064.332.055.322.304.171.96

          孤獨傾向3.061.932.432.082.631.903.072.272.692.08

          自責傾向5.802.205.452.065.462.255.832.064.572.07

          過敏傾向5.772.035.622.035.602.205.712.175.452.32

          身體癥狀5.532.525.473.165.132.605.562.905.092.79

          恐怖傾向4.112.643.102.463.152.543.382.513.092.50

          沖動傾向3.532.173.092.203.002.273.452.473.152.02

          總量表40.7411.6638.5711.5637.1812.6140.8313.1535.5112.10

          對數據的統計后發現,不同學校的學生各個量表以及總量表的得分可見表4。

          對五個不同學校的學生在各個量表以及總量表的得分進行方差分析可知,五個學校在學習焦慮(F=4.98,<0.01=、對人焦慮(F=6.98,<0.001=、自責傾向(F=7.94,<0.001=、恐怖傾向(F=3.65,<0.01=以及總量表(F=4.72,<0.01=上存在差異。經過事后比較發現:在學習焦慮上,云中的學生要好于梅中、二中、三中的學生,而其他幾個學校之間則不存在差異;在對人焦慮方面,云中的學生要好于二中、三中的學生,而職高的學生也要好于三中的學生;在自責傾向方面,云中的學生要好于梅中、二中、三中和職高的學生,而其他幾個學校之間則不存在差異;在恐怖傾向方面,云中的學生要好于梅中的學生;而在總量表上,也是云中的學生要好于梅中和三中的學生,而其他學校之間則不存在差異。

          5、不同民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本次調查共收集到53位畬族學生的問卷(占了所有被調查學生的8),并對畬族學生和漢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比較,具體可見表5。

          表3不同民族學生在各個內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異比較

          漢族(n=611)畬族(n=53)T值值

          MSDMSD

          學習焦慮8.002.648.252.64-0.5900.556

          對人焦慮4.662.124.682.03-0.0780.938

          孤獨傾向2.782.092.551.670.7800.436

          自責傾向5.682.115.002.204.0580.000

          過敏傾向5.602.155.922.13-1.0670.286

          身體癥狀5.352.825.302.770.1120.911

          恐怖傾向3.402.572.622.072.1430.032

          沖動傾向3.222.183.422.71-0.6240.533

          總量表38.4212.4738.1711.040.1410.888

          從上表可以得知,漢族學生和畬族學生只是在恐怖傾向方面存在差距,漢族學生在該方面的得分要高于畬族的學生。這說明漢族學生對某些日常事物的恐懼感要強于畬族學生。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畬族學生的樣本不足所引起的`無差異的假象,這個有待今后的研究進一步證實。

          三、調查結果分析

          1、xx縣中學生總體心理健康狀況的分析

          調查顯示,目前xx縣中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一般,在被調查的學生中只有41.41處于低焦慮水平,而有56.93處于中等焦慮水平,而有1.66處于異常焦慮狀態,由此可見xx縣中學生當前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對于存在中等焦慮傾向的學生,即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十分需要通過學校的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幫助,若焦慮異常得不到及時解決,就可能會產生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此外,對于處于異常焦慮傾向的學生,這部分學生是處于心理不健康的群體,總體焦慮傾向較強、焦慮范圍較廣,存在心理疾病,需要立即進行心理治療,這部分學生不容忽視。

          2、男女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男女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女生總體不如男生,這個與國內外同類研究的結果相似。女生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以及總量表上的得分都顯著高于男生。

          造成兩性差異的原因首先是社會因素方面,如自我概念,對自己的期望,失敗的歸因方式等方面不同。國外有學者研究發現,男女生對成敗歸因有不同的模式:女性比男性更多的將自己的成敗歸因于運氣,而把失敗歸因于自己的運氣;而男性則更多的將成功歸因于自己的能力,將失敗歸因于任務艱難。這種歸因導致了男女生自信心的差異,而這種差異顯然對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專業有決定的影響。而且在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價值觀的影響下,女生往往使自己扮演一個弱者的形象,學習成績不好認為是性別差異造成的,認為男生天生比女生聰明,而沒有從其他方面找原因。特別是傳統的“男尊女卑”思想以及對婦女的歧視都嚴重地挫傷了青年女性的自信心和進取心,制約著女生各方面的發展。

          其次是生理因素,由于女生性意識的萌生比男生約早一年的時間,因此性不安心理在女生身上表現得更早,更明顯,他們變得易害羞、難為情,而且青春期的發育早于男生,青春期的女生對勝利的變化和月經的來臨有一種神秘感和恐懼感,所以常處于焦慮不安中,有時莫名其妙的緊張,特別是在與人交往時尤為突出,于是產生了對人焦慮。

          男生在孤獨傾向和沖動傾向上的得分要高于女生,但是沒有達到顯著差異的水平。這個可能與男生的性格有關,人們在教育過程中賦予男生的形象是生來就剛強,為此在感情上不輕易外露自己,長此以往心中苦悶無處訴說,產生孤獨感,而女生較男生更喜歡找人傾訴,心中的不快易化解。在沖動傾向方面,可能與男生更多地表現出攻擊、多動和違紀等外向行為有關。

          綜上所述,加強女生的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授和心理輔導在當前顯得尤為重要。

          3、不同年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初三年級在各個年級中問題最多,是心理問題的多發期。這主要因為,初中三年級的學生正值青春的高峰期,在生理上,他們已基本上發育成熟,在心理上,初中三年級學生的智力發展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尤其是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使得他們對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推理能力的發展使他們的某些觀點或看法很深刻;谝陨蟽煞矫娴陌l展原因,初三學生的自我概念也在逐漸形成并有著極強的自我意識,他們非常注重自我形象的良好設計,但由于對自我形象過度敏感,他們過于著重別人對自己的外在評價和成敗得失的評價,以至于產生不良的自我形象,如自卑、自責等。

          同時,初三學生面臨中考,其所承受的心理壓力,遭遇的學習上的挫折感及生活上的心理危機,使得個體的心理狀態具有高度的不穩定性和不平衡性,這將直接影響學生成就動機模式的確立,并由此影響其學業成績和心理健康狀況,從而進一步影響個體人格的塑造和生涯的發展。

          4、不同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差異分析

          由調查結果可知,總體上,云中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相對于其他幾個學校較好。這個可能是因為xx中學和其他幾個學校相比更加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重視學生的心理輔導。

          5、不同民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的分析

          由研究可知,此次被調查的漢族和畬族學生只是在恐怖傾向上存在差異,漢族學生要高于畬族學生。這個可能是由于當前的家長給予子女的教育多是保護型的,使他們缺乏性格上的各種鍛煉,依賴性和獨立性都比較差,所以成長過程中一旦失去成人的幫助就感到不安和沒有著落?植纼A向的產生大多與家庭的過分保護有直接關系。

          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的,既涉及到學校和家庭,也包括社會環境。就學校因素來說,應試教育仍占主導地位,升學率仍然是衡量學校和教師好壞的標準,只顧考試課程而隨意增加超越教學大綱要求的內容,取消或削弱非考試科目的現象大量存在,加上少數教師自身人格偏異及不健康的教學行為,都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產生了消極影響;就家庭因素來說,一些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普遍過高。他們或者把孩子當作實現自己愿望的工具,主觀地給孩子確立一個理想的目標;或者把孩子奉為“上帝”,使孩子擁有無限的權利。孩子往往不能自己把握自己,而且心理承受能力極差;就社會來說,功利主義的主導性傾向和大眾傳媒的消極因素,使青少年處于一種無所適從和復雜多變的社會中,他們要面臨升學、就業、交友、休閑等各種生活壓力,特別是性生理的早熟和非正常發展的性心理之間的矛盾,導致產生心理不適應,情緒不穩定,人際關系不協調。需要指出的是,中學生在沖動、自責、過敏、恐怖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其原因主要還是來自對學習、對考試的一種焦慮反應,中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困擾,仍然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幾點建議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關系到中學生的生活、學習、工作和身心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和社會的發展,因此我們更加應該重視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根據我們調查分析發現,改善和提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需要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實效,為此提出以下建議以供參考。

         。ㄒ唬└纳萍彝ソ逃

          1、家長要注意兒童早期人格的培養

          許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現的各種心理障礙,大多是兒童早期教育和社會交往帶來的精神發育缺乏,如幼年的心理剝奪、童年的經歷有時甚至會影響到一個人一生的生活態度和心理體驗。如果在人生早期(一般指0-6歲)得到適應最佳教育將會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發展。因此,家長要加強兒童早期的獨立性和自制力的訓練,要抓住這一時期,向子女施以早期智力開發或優良品德的早期熏陶。家長還應經常調整自己對子女的期望,期望值過高或過低都不好,家長只有設法使自己的主觀愿望與孩子的客觀實際相一致,同時在實現期望過程中應該根據情況的變化,及時對原有期望進行調整,才能減輕孩子的壓力。應提倡民主的家庭教育,這樣才能較好地運用符合子女身心發展實際的科學方法,家庭教育才能收到實效。

          2、讓子女在實踐中得到鍛煉

          我國自古以來,提倡在家長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的讓子女參加各種實踐活動的育人方法?鬃诱f:“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闭f明品德高尚的人都重視在實踐活動中培育良好的品德習慣。而且,在實踐活動中應該持之以恒,使子女的意志和性格從中得到鍛煉,并幫助子女從實踐中總結經驗。

          3、家長要重視家庭環境的優化

          家庭環境的優化不僅應體現在為子女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和文化氣氛;還應體現在家長自身形象的完善上,使子女在家長樂觀向上的情緒和刻苦學習、努力工作的實踐中受到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長的積極影響。對于子女的良好思想和行為表現,家長及時給予肯定才能收到激勵、強化的效果。清代著名教育家顏元說過:“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敝赋霰頁P的效果優于批評,因此在教育中,要減少斥責和限制,多給以“表揚”和“承認”的機會,以提高其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其產生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為了幫助子女明辨是非,克服、糾正和根除不良的思想行為和品德,可以適當采取不損害孩子身心為比標準的懲罰。原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育子女,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用簡單的手腕來應付,是無濟于事的!睘榇,家長應了解有關教育以及兒童心理方面的基礎知識,切實擔負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二)改善學校教育工作

          1、轉變教育觀念

          傳統的教育忽視學生的個性特點,機械地按照預設的一套模式向學生強行灌輸,使學生處于一種消極被動的“被教育者的地位上。”這個不僅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內在動力,而且抹殺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應將中學生由升學為中心的應試教育轉向以提高素質為核心的教育軌道上來,它有助于中小學教育走出狂熱追逐高分、升學競爭愈演愈烈的誤區,克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痼疾,把開發人的潛能、提高學生的素質作為根本目的和最終任務,才能在教育內部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青少年心理障礙的發生。

          2、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教育要糾正和克服用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教育代替心理教育的片面傾向,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學校正常的教學中去。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從他助到自助,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可以采取宣傳普及心理學常識(通過上心理輔導活動課和講座的形式等)、開展一對一的心理咨詢以及推廣集體輔導、朋輩輔導的形式,從根本上增強學生心理上的自我調節能力,使他們在學習、生活中獲得健康向上的心境。同時還可以對學生定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檔案,以便及時發現問題,進行矯治。

          3、加強青春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對中學生進行性教育一定要講究實效、慎重、科學,并注意把握時機。根據上海等地對中學生進行性教育的經驗,初二年級是性教育的關鍵期,從這是開始系統地對他們進行有關方面的教育,并將這種教育有計劃的延伸到高中階段,是十分重要的。

          4、著力提高教師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

          學校應定期組織教師進行教育理論和心理學知識的學習,通過講座、討論、宣傳材料等方式,注重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還可聘請有關專家和教育先進工作者介紹符號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經驗,提高教師的育人水平,以便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軟環境。

          5、重視家校溝通的途徑

          建立家庭和學校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是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和發展,家庭環境、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所以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積極相互配合,將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因此,學校要引導和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改善家庭環境,以良好的行為、正確的方式、和諧的氣氛去影響和教育子女,這樣有利于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和心理素質的提高。

          6、重視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為學生健康發展提供機會和條件。課余時間參加業余活動,有利于中學生多種才能的發揮,豐富精神世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使生活更有樂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鍛煉,多種需要得到豐富,心理緊張得到緩解。其結果是進一步提高中學生腦力、體力的效率,改善適應能力,促進心理健康。

         。ㄈ┓e極引導青少年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

          對于學生來講,保持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途徑是鍛煉培養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質。青少年首先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才能對社會、對人生持有正確的認識,提高對心理沖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其次是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心理學研究表明,凡是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與本人實際情況越接近,表現自我防御行為就少,社會適應能力就越強,特別是女同學要擺脫“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縛,充分認識自己,發揮自己的潛能。第三就是要學會自覺地調控情緒,保持積極的、健康的情緒,學會自我疏導不良情緒,使消極的情緒對身心的傷害減低到最小的程度。第四是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覺的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勞逸結合,科學用腦,這個對處于緊張學習階段的高三、初三年級學生尤為重要。

          總之,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錯綜復雜的,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本人應密切配合,綜合治理,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9

          面對學業與就業的問題,高校生的心理壓力也漸漸的增加。為了進一步了解高校生心理健康問題以及更早的對其進行心理健康輔導,我們對高校生心理健康問題作了調查與分析。此次活動以人文學院同學為樣本,進行抽樣調查,以問卷調查為形式,以青島農業高校同學心理健康狀況為調查目的,共發放問卷96份,回收90份,回收率為93.75%,其中有效問卷81份,有效率為90%。報告從有效問卷實行抽樣的方法,選取20份作為樣本進行分析,現將結果公布如下:

          一、學習問題

          在此次調查中,學習問題是同學最為關懷、也是反應最為突出的問題。例如,問題中“考試前后您會有心情緊急嗎?”,其中有44%的同學認為,考試所造成的`心理壓力最大。這說明剛剛進入高校生活,有近一半的同學對高校生活不適應,尤其對高校學習方式不適應,感到心理壓力很大。從緊急的高考中走過,很多同學不能適應高校開放寬松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或過于精神緊急死扣書本,不能從高中應試教育中解脫出來,或感覺生活空虛,整日無所事事,荒廢了學習,虛度了年華。

          二、業余生活

          在所調查的同學中,有45%的同學感覺高校生活自由開放,同學也比較重視學習,學習自覺性較高,其中56%的同學在業余時間上自習或聽課,與此相反,只有10%的同學網玩嬉戲或談戀愛。但這也從側面反應了同學心理上的學習壓力依舊很大。

          三、經濟生活

          如今高校生在經濟生活方面基本沒有太大困難,在第6題“你每個月的生活費用夠用嗎?”中,有67%的同學基本夠用,更有11%的同學有剩余,與此同時,在第12題中“你的生活費用最大支出在哪兩個方面?”有60%的同學用在飲食和消遣。以上都說明隨著社會的進展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高校生生活水平也在提高,由于經濟生活造成高校生心理壓力的狀況明顯下降。

          四、人際交往

          人際交往問題是在本次調查中反應較為突出的問題。對于“與一群伴侶在一起,你常感到孤獨或失落嗎?”有79%的同學選擇“是”或“有時是”,這反應了當代高校生與他人交往的力量欠缺。

          高校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同學來自農村地區。在以前的日常生活中著急范圍較窄,與人交往的機會也較少,初到高校,面對如此開放自由的環境,面對如此多的同學。面對如此多的公共場合,一下子不知所措,亂了陣腳,于是羞于表達形成內向性格。而在城市中長大的同學,來自獨生子女家庭,難以體會農村地區同學的狀況。于是形成隔閡。與此同時,在第12題“你覺得大多數人都不行信任嗎?”有78%的同學認為“是”或“間或是”。這更反映了高校生人際交往中消失了一些問題。

          通過這次調查,不難發覺當代高校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還是有欠缺的。針對這一問題,我校與院也都設立了心理詢問辦公室,盼望能關心有困難的同學早日心向陽光!調查數據也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供應了真是、豐富的資料和鮮活的事例,達到了此次活動的目的,活動較為勝利。本次活動得到了各個方面的大力支持,特再次向參與此次調查的同學表示誠心感謝!

        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10

          幼兒哭鬧現象是幼兒在園時經常表現出的一種行為,這種行為不但會影響到幼兒自我情緒的正常發展,而且會影響到其他幼兒的情緒穩定及教師組織正常的活動。為了找到減少幼兒哭鬧次數和哭鬧時間的辦法,讓幼兒的良好情緒得到發展,我以自己所教的中班的40名幼兒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幼兒哭鬧現象的觀察。

          一、哭鬧現象的類型

          我們中班幼兒的年齡大多在4歲左右,雖然他們入園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是哭鬧的現象還是不少的。根據我的觀察記錄,我班幼兒的哭鬧類型分為依賴情緒型(新入園、換老師、分離焦慮等)、交往不利型(語言溝通不暢、爭搶玩具等)、需要得不到滿足型(喝水、上廁所等)、受到挫折型(完不成任務等)、受家庭環境影響型(父母離異、父母吵架等)、身體受到傷害型、被外界因素干擾型(其他幼兒哭鬧等),其中依賴情緒型占8%,交往不利型占40%,需要得不到滿足型占10%,受到挫折型占8%,受家庭環境影響型占6%,身體受到傷害型占18%,受外界干擾型占10%。

          二、現象產生的原因

          依賴情緒型:一般來說,中班幼兒不應再出現這種現象,但是由于幼兒的性格或適應環境的能力不同,偶爾也會出現哭鬧現象。相對來說,這種類型的哭鬧持續的時間很短,教師稍加干預即可;交往不利型: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對于交往的'需要越來越強烈,他們希望與別人溝通。但是,由于家長的溺愛,幼兒“自我為中心”的傾向十分嚴重,致使他們在交往中頻頻出錯,所以在溝通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哭鬧現象。這種類型的哭鬧只要教師及時給予幫助或幼兒及時加以調整,一般不會持續很長時間;需要得不到滿足型: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幼兒膽小或語言表達能力差,不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受到挫折型 :幼兒是一個個體,他們需要成功,但是他們的生活經驗、學習方式、現有水平不同,有的幼兒達不到統一的要求,從而產生哭鬧。但是,同伴之間的幫助或教師的指導都能夠減少這種哭鬧現象;受家庭環境影響型:家庭是幼兒的主要生活環境,家庭的和睦與否直接關系到幼兒的情緒,父母離異與吵架都會影響到幼兒的情緒。這種類型的哭鬧持續時間長,一般在兩小時以上,教師的勸說很少起作用,只有等幼兒自己自然停止;身體受到傷害型:這是一種必然性的現象,幼兒對于痛覺表現得非常敏感,所以只要他們被碰就會馬上有反應,從而導致哭鬧。但是這種類型的哭鬧會伴著注意力的轉移而停止;被外界干擾型:幼兒的自制力比較差,容易被外界刺激,所以其他幼兒的哭鬧會影響到他們。

          三、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實際工作中,為了減少幼兒的哭鬧現象,我采取了以下幾項措施:一是帶領幼兒參觀幼兒園,讓幼兒喜歡上幼兒園,避免幼兒由于對幼兒園的“恐懼”而害怕大人離去;二是創設和諧、溫馨的活動環境,讓幼兒自由地相互溝通。在活動前,對他

        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11

          比較研究調查報告留守兒童問題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問題;谡n題需要和我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我們針對留守兒童問題在某些偏僻的農村驚醒了實地的調查和走訪。通過這次調查,我們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存在著比較突出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協同合作。

          一、研究課題

          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問題比較研究

          二、研究背景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名詞。隨著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即為留守兒童。

          調查顯示,本地的留守兒童中有大部分處于0—14周歲。父母外出打工后,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

          三、研究意義

          長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導致許多留守兒童心理不能健康發很可能是一代留守兒童的前途和未來的沉重代價。

          三、研究現狀(文獻回顧)

          文獻一《留守兒童心理教育現狀透視與實施路徑選擇》課題組采用分層抽樣的方式,選取了豫東、豫西的8個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縣(市)的10個鄉鎮,對留守兒童進行了問卷訪問,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800份,回收有效卷794份。并對部分監護人和學校老師進行了深度訪談。并從心理、人格、人際關系、學習四方面進行了詳細分析,用數字說明留守兒童心理所存在的問題文獻二《關于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所采用問就按調查法得到數據加以分析,側重點在于問題的產生和如何解決問題。

          對比兩個文獻其優點是采用問卷得到數據,但也存在一定問題:文獻一所進行的深入訪談會受到文化說平的限制,結果會有一定誤差。文獻二研究內容較多,在一定程度上顯得有些粗糙不夠細致。

          四、研究方法

          我組準備在問卷與無結構式訪談的基礎上加入對比,將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進行比較,找出其心理差異,并分析這種差異所導致的結果。

        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12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采取隨機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選擇xx縣近郊的5所中學,其中高中一所,職高一所,初中三所,隨機選取每個學校每個年段的班級各一個,合計15個班級共699人,進行問卷調查。其中初一學生108人,初二學生121人,初三學生169人,高一學生119人,高二學生113人,高三學生69人;男生328人,女生371人。

          實際發放問卷800份,收回699份,回收率為87.4;剔除35份效度量表得分高于7分的問卷35份,實得有效問卷664份,有效率為回收總卷數95.0。

          2、調查工具:采用華東師范大學周步成等修訂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該測驗適用于綜合檢測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MHT共有100個題項,包括8個內容量表和一個效度量表(即測謊量表),該測驗覆蓋面廣,篩選率高,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8個內容量表分別是: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每個題項后有“是”和“否”兩個答案,要求被試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況進行選擇。

          8個內容量表得分累積起來,就是總得分。分量表從整體上表示焦慮程度強不強、焦慮范圍廣不廣;而總得分則表示個人焦慮的一般傾向。

          該測驗以整個量表在65分以上,各內容量表上超過8分作為指標來考察其心理健康狀況。如果一個學生的總分超過了65分,說明該生的總焦慮水平較高,范圍較廣,有情緒困擾和行為問題。

          8個內容量表中,任何一項標準分達到8分以上時,表明該生在此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到需有針對性地輔導程度。

          3、調查方法:本調查以班級為單位、由班主任配合給予統一指導語,利用學生自習時間集體施測。所有數據資料均通過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

          二、調查的初步結果

          1、xx縣中學生心理健康基本情況 調查結果表明,目前xx縣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一般,具有正常的焦慮水平。從表一可以看出,被調查的664名中學生其總焦慮傾向標準平均分為38.40,處于中等焦慮水平(總焦慮傾向標準分即8種焦慮傾向標準分之和在35分以下,屬于低焦慮水平;總焦慮傾向標準分在65分以上,屬于高焦慮水平;35分到65分之間的,屬于中等焦慮水平),另外,在各個內容量表的得分上,學習焦慮得分最高(M=8.02),處在異常焦慮水平(焦慮傾向標準分在8分以下,屬于焦慮正常,超過8分,屬于異常焦慮)。

          從表1也可得知,單項高分(8分以上)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循序為:學習焦慮(57.8,384人)、身體癥狀(22.3,148人)、過敏傾向(19.4,130)、自責傾向(17.5,116人)、對人焦慮(9.5,61人)、恐怖傾向(6.5,43人)、沖動傾向(4.4,29人)、孤獨傾向(2.3,15人)。 表1664名學生在各個內容量表和總量表上的得分 學習對人孤獨自責過敏身體恐怖沖動總焦慮 焦慮焦慮傾向傾向傾向癥狀傾向傾向傾向 平均分8.024.662.765.395.625.343.343.2338.40 標準差2.852.112.062.172.152.812.542.2312.36 檢出率57.89.22.317.519.422.36.54.41.66 在被調查的664名學生中,41.41的學生(275人)分數在35分以下,說明這部分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是好的;分數在35分-65分之間的學生有378人,占所有被測學生的56.93,這部分學生處于中等焦慮水平,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對其進行心理健康的一般指導和教育;分數在65分以上的學生11人,占被測學生數的1.66,處于高焦慮水平,屬于心理不健康的人群,對于這些總焦慮傾向較強、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需要制訂特別的個別輔導計劃,要重點輔導。

          2、不同性別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統計結果顯示,xx縣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存在極其顯著的性別差異。從表2可以看出,除了孤獨傾向和沖動傾向外,其余六個分量表以及總量表的得分上都是女生高于男生,而且都達到了極其顯著的差異,這個說明女生的總體焦慮程度要高于男中學生。 表2不同性別學生在各個內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異比較 男生(n=309)女生(n=355)T值P值 MSDMSD 學習焦慮7.422.998.552.61-5.1670.000 對人焦慮4.292.194.971.99-4.1890.000 孤獨傾向2.782.142.741.990.2810.779 自責傾向4.992.115.732.17-4.4320.000 過敏傾向5.342.195.872.09-3.1750.002 身體癥狀4.953.045.682.55-3.3800.001 恐怖傾向2.802.463.812.53-5.2260.000 沖動傾向3.082.323.372.14-1.6680.096 總量表35.6813.0740.7611.19-5.3870.000 說明:在這里n表示被調查的個體數目;M表示平均數;SD表示標準差;T值是兩個數字相比的一個比值;P值表示顯著性,如果P值小于0.05,那么說明相比的兩個數字存在差異,下同。

          3、不同年齡段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后發現,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恐怖傾向以及全量表的得分上均存在顯著差異,經過比較得知,初中生在這四個分量表和全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由此可見,高中生的整體心理健康狀況要好于初中生。

          具體比較可見表3 表3不同年齡段學生在各個內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異比較 初中生(n=378)高中生(n=284)T值P值 MSDMSD 學習焦慮8.432.777.492.874.2650.000 對人焦慮4.972.144.251.204.3850.000 孤獨傾向2.832.112.661.991.0680.286 自責傾向5.682.115.002.204.0580.000 過敏傾向5.702.075.522.561.0160.310 身體癥狀5.522.885.112.701.8500.065 恐怖傾向3.512.563.122.511.9680.049 沖動傾向3.352.293.082.141.5270.127 總量表39.9812.1436.3012.353.8280.000 同時,對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的學生進行方差分析后發現,各個年級的學生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身體癥狀以及全量表上存在差異。經事后檢驗發現,在學習焦慮方面,初三學生要顯著高于高一、高二、高三以及初一的學生;在對人焦慮方面高一、高二的學生要顯著高于初三的學生;在自責傾向方面,初一學生要顯著高于高一、高三的學生;在身體癥狀方面,初三學生要高于各個年級的學生,但是不存在顯著差異;在總量表上,初三的學生要高于高一、高二的學生,初一學生要高于高一學生。由此我們也不難發現初三時期是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的多發期。

          4、不同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表4不同學校學生在各個內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異比較 梅中(n=119)二中(n=138)云職(n=136)三中(n=121)云中(n=150) MSDMSDMSDMSDMSD 學習焦慮8.382.568.412.837.712.878.502.917.292.86 對人焦慮4.562.035.002.064.332.055.322.304.171.96 孤獨傾向3.061.932.432.082.631.903.072.272.692.08 自責傾向5.802.205.452.065.462.255.832.064.572.07 過敏傾向5.772.035.622.035.602.205.712.175.452.32 身體癥狀5.532.525.473.165.132.605.562.905.092.79 恐怖傾向4.112.643.102.463.152.543.382.513.092.50 沖動傾向3.532.173.092.203.002.273.452.473.152.02 總量表40.7411.6638.5711.5637.1812.6140.8313.1535.5112.10 對數據的統計后發現,不同學校的學生各個量表以及總量表的得分可見表4。 對五個不同學校的學生在各個量表以及總量表的得分進行方差分析可知,五個學校在學習焦慮(F=4.98,P<0.01=、對人焦慮(F=6.98,P<0.001=、自責傾向(F=7.94,P<0.001=、恐怖傾向(F=3.65,P<0.01=以及總量表(F=4.72,P<0.01=上存在差異。

          經過事后比較發現:在學習焦慮上,云中的學生要好于梅中、二中、三中的學生,而其他幾個學校之間則不存在差異;在對人焦慮方面,云中的學生要好于二中、三中的學生,而職高的學生也要好于三中的學生;在自責傾向方面,云中的學生要好于梅中、二中、三中和職高的學生,而其他幾個學校之間則不存在差異;在恐怖傾向方面,云中的學生要好于梅中的學生;而在總量表上,也是云中的學生要好于梅中和三中的學生,而其他學校之間則不存在差異。

          5、不同民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本次調查共收集到53位畬族學生的問卷(占了所有被調查學生的8),并對畬族學生和漢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比較,具體可見表5。 表3不同民族學生在各個內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異比較 漢族(n=611)畬族(n=53)T值P值 MSDMSD 學習焦慮8.002.648.252.64-0.5900.556 對人焦慮4.662.124.682.03-0.0780.938 孤獨傾向2.782.092.551.670.7800.436 自責傾向5.682.115.002.204.0580.000 過敏傾向5.602.155.922.13-1.0670.286 身體癥狀5.352.825.302.770.1120.911 恐怖傾向3.402.572.622.072.1430.032 沖動傾向3.222.183.422.71-0.6240.533 總量表38.4212.4738.1711.040.1410.888 從上表可以得知,漢族學生和畬族學生只是在恐怖傾向方面存在差距,漢族學生在該方面的得分要高于畬族的學生。

          這說明漢族學生對某些日常事物的恐懼感要強于畬族學生。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畬族學生的樣本不足所引起的無差異的假象,這個有待今后的研究進一步證實。

          三、調查結果分析

          1、xx縣中學生總體心理健康狀況的分析 調查顯示,目前xx縣中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一般,在被調查的學生中只有41.41處于低焦慮水平,而有56.93處于中等焦慮水平,而有1.66處于異常焦慮狀態,由此可見xx縣中學生當前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對于存在中等焦慮傾向的學生,即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十分需要通過學校的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幫助,若焦慮異常得不到及時解決,就可能會產生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

          此外,對于處于異常焦慮傾向的學生,這部分學生是處于心理不健康的群體,總體焦慮傾向較強、焦慮范圍較廣,存在心理疾病,需要立即進行心理治療,這部分學生不容忽視。

          2、男女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男女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女生總體不如男生,這個與國內外同類研究的結果相似。女生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以及總量表上的得分都顯著高于男生。

          造成兩性差異的原因首先是社會因素方面,如自我概念,對自己的期望,失敗的歸因方式等方面不同。國外有學者研究發現,男女生對成敗歸因有不同的模式:女性比男性更多的將自己的成敗歸因于運氣,而把失敗歸因于自己的運氣;而男性則更多的將成功歸因于自己的能力,將失敗歸因于任務艱難。

          這種歸因導致了男女生自信心的差異,而這種差異顯然對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專業有決定的影響。而且在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價值觀的影響下,女生往往使自己扮演一個弱者的形象,學習成績不好認為是性別差異造成的,認為男生天生比女生聰明,而沒有從其他方面找原因。

          特別是傳統的“男尊女卑”思想以及對婦女的歧視都嚴重地挫傷了青年女性的自信心和進取心,制約著女生各方面的發展。 其次是生理因素,由于女生性意識的萌生比男生約早一年的時間,因此性不安心理在女生身上表現得更早,更明顯,他們變得易害羞、難為情,而且青春期的發育早于男生,青春期的女生對勝利的變化和月經的來臨有一種神秘感和恐懼感,所以常處于焦慮不安中,有時莫名其妙的緊張,特別是在與人交往時尤為突出,于是產生了對人焦慮。

          男生在孤獨傾向和沖動傾向上的得分要高于女生,但是沒有達到顯著差異的水平。這個可能與男生的性格有關,人們在教育過程中賦予男生的形象是生來就剛強,為此在感情上不輕易外露自己,長此以往心中苦悶無處訴說,產生孤獨感,而女生較男生更喜歡找人傾訴,心中的不快易化解。

          在沖動傾向方面,可能與男生更多地表現出攻擊、多動和違紀等外向行為有關。 綜上所述,加強女生的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授和心理輔導在當前顯得尤為重要。

          3、不同年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初三年級在各個年級中問題最多,是心理問題的多發期。這主要因為,初中三年級的學生正值青春的高峰期,在生理上,他們已基本上發育成熟,在心理上,初中三年級學生的智力發展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尤其是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使得他們對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推理能力的發展使他們的某些觀點或看法很深刻。

          基于以上兩方面的發展原因,初三學生的自我概念也在逐漸形成并有著極強的自我意識,他們非常注重自我形象的良好設計,但由于對自我形象過度敏感,他們過于著重別人對自己的外在評價和成敗得失的評價,以至于產生不良的自我形象,如自卑、自責等。 同時,初三學生面臨中考,其所承受的心理壓力,遭遇的學習上的挫折感及生活上的心理危機,使得個體的心理狀態具有高度的不穩定性和不平衡性,這將直接影響學生成就動機模式的確立,并由此影響其學業成績和心理健康狀況,從而進一步影響個體人格的塑造和生涯的發展。

          4、不同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差異分析 由調查結果可知,總體上,云中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相對于其他幾個學校較好。這個可能是因為xx中學和其他幾個學校相比更加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重視學生的心理輔導。

          5、不同民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的分析 由研究可知,此次被調查的漢族和畬族學生只是在恐怖傾向上存在差異,漢族學生要高于畬族學生。這個可能是由于當前的家長給予子女的教育多是保護型的,使他們缺乏性格上的各種鍛煉,依賴性和獨立性都比較差,所以成長過程中一旦失去成人的幫助就感到不安和沒有著落。

          恐怖傾向的產生大多與家庭的過分保護有直接關系。 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的,既涉及到學校和家庭,也包括社會環境。

          就學校因素來說,應試教育仍占主導地位,升學率仍然是衡量學校和教師好壞的標準,只顧考試課程而隨意增加超越教學大綱要求的內容,取消或削弱非考試科目的現象大量存在,加上少數教師自身人格偏異及不健康的教學行為,都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產生了消極影響;就家庭因素來說,一些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普遍過高。他們或者把孩子當作實現自己愿望的工具,主觀地給孩子確立一個理想的目標;或者把孩子奉為“上帝”,使孩子擁有無限的權利。

          孩子往往不能自己把握自己,而且心理承受能力極差;就社會來說,功利主義的主導性傾向和大眾傳媒的消極因素,使青少年處于一種無所適從和復雜多變的社會中,他們要面臨升學、就業、交友、休閑等各種生活壓力,特別是性生理的早熟和非正常發展的性心理之間的矛盾,導致產生心理不適應,情緒不穩定,人際關系不協調。需要指出的是,中學生在沖動、自責、過敏、恐怖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其原因主要還是來自對學習、對考試的一種焦慮反應,中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困擾,仍然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幾點建議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關系到中學生的生活、學習、工作和身心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和社會的發展,因此我們更加應該重視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根據我們調查分析發現,改善和提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需要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實效,為此提出以下建議以供參考。

          (一)改善家庭教育

          1、家長要注意兒童早期人格的培養 許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現的各種心理障礙,大多是兒童早期教育和社會交往帶來的精神發育缺乏,如幼年的心理剝奪、童年的經歷有時甚至會影響到一個人一生的生活態度和心理體驗。如果在人生早期(一般指0-6歲)得到適應最佳教育將會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因此,家長要加強兒童早期的獨立性和自制力的訓練,要抓住這一時期,向子女施以早期智力開發或優良品德的早期熏陶。家長還應經常調整自己對子女的期望,期望值過高或過低都不好,家長只有設法使自己的主觀愿望與孩子的客觀實際相一致,同時在實現期望過程中應該根據情況的變化,及時對原有期望進行調整,才能減輕孩子的壓力。

          應提倡民主的家庭教育,這樣才能較好地運用符合子女身心發展實際的科學方法,家庭教育才能收到實效。

          2、讓子女在實踐中得到鍛煉 我國自古以來,提倡在家長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的讓子女參加各種實踐活動的育人方法?鬃诱f:“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說明品德高尚的人都重視在實踐活動中培育良好的品德習慣。而且,在實踐活動中應該持之以恒,使子女的意志和性格從中得到鍛煉,并幫助子女從實踐中總結經驗。

          3、家長要重視家庭環境的優化 家庭環境的優化不僅應體現在為子女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和文化氣氛;還應體現在家長自身形象的完善上,使子女在家長樂觀向上的情緒和刻苦學習、努力工作的實踐中受到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長的積極影響。對于子女的良好思想和行為表現,家長及時給予肯定才能收到激勵、強化的效果。

          清代著名教育家顏元說過:“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敝赋霰頁P的效果優于批評,因此在教育中,要減少斥責和限制,多給以“表揚”和“承認”的機會,以提高其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其產生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

          為了幫助子女明辨是非,克服、糾正和根除不良的思想行為和品德,可以適當采取不損害孩子身心為比標準的懲罰。原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育子女,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用簡單的手腕來應付,是無濟于事的!睘榇,家長應了解有關教育以及兒童心理方面的基礎知識,切實擔負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二)改善學校教育工作

          1、轉變教育觀念 傳統的教育忽視學生的個性特點,機械地按照預設的一套模式向學生強行灌輸,使學生處于一種消極被動的“被教育者的地位上!边@個不僅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內在動力,而且抹殺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

          應將中學生由升學為中心的應試教育轉向以提高素質為核心的教育軌道上來,它有助于中小學教育走出狂熱追逐高分、升學競爭愈演愈烈的誤區,克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痼疾,把開發人的潛能、提高學生的素質作為根本目的和最終任務,才能在教育內部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青少年心理障礙的發生。

          2、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教育要糾正和克服用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教育代替心理教育的片面傾向,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學校正常的教學中去。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從他助到自助,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可以采取宣傳普及心理學常識(通過上心理輔導活動課和講座的形式等)、開展一對一的心理咨詢以及推廣集體輔導、朋輩輔導的形式,從根本上增強學生心理上的自我調節能力,使他們在學習、生活中獲得健康向上的心境。

          同時還可以對學生定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檔案,以便及時發現問題,進行矯治。

          3、加強青春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對中學生進行性教育一定要講究實效、慎重、科學,并注意把握時機。根據上海等地對中學生進行性教育的經驗,初二年級是性教育的關鍵期,從這是開始系統地對他們進行有關方面的教育,并將這種教育有計劃的延伸到高中階段,是十分重要的。

          4、著力提高教師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 學校應定期組織教師進行教育理論和心理學知識的學習,通過講座、討論、宣傳材料等方式,注重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還可聘請有關專家和教育先進工作者介紹符號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經驗,提高教師的育人水平,以便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軟環境。

          5、重視家校溝通的途徑 建立家庭和學校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是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和發展,家庭環境、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所以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積極相互配合,將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因此,學校要引導和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改善家庭環境,以良好的行為、正確的方式、和諧的氣氛去影響和教育子女,這樣有利于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和心理素質的提高。

          6、重視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為學生健康發展提供機會和條件。課余時間參加業余活動,有利于中學生多種才能的發揮,豐富精神世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使生活更有樂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鍛煉,多種需要得到豐富,心理緊張得到緩解。

          其結果是進一步提高中學生腦力、體力的效率,改善適應能力,促進心理健康。

          (三)積極引導青少年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 對于學生來講,保持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途徑是鍛煉培養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質。青少年首先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才能對社會、對人生持有正確的認識,提高對心理沖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

          其次是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心理學研究表明,凡是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與本人實際情況越接近,表現自我防御行為就少,社會適應能力就越強,特別是女同學要擺脫“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縛,充分認識自己,發揮自己的潛能。

          第三就是要學會自覺地調控情緒,保持積極的、健康的情緒,學會自我疏導不良情緒,使消極的情緒對身心的傷害減低到最小的程度。第四是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覺的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勞逸結合,科學用腦,這個對處于緊張學習階段的高三、初三年級學生尤為重要。 總之,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錯綜復雜的,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本人應密切配合,綜合治理,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13

          一、調查目的

          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這個群體的健康與否,預示著國家的發展是否處于一個良性狀態,同時,小學生處于身心發展階段,有很大的可塑性,加強小學生的心理指導,可以盡可能的減少未來的心理疾病人數,對我們建設現代化強國,改善人口結構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未成年人的身體和心理能否健康發展,關系到國民素質的提高和國家、民族的前途。加強對小學生的心理指導,是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重要一環。要做好這項工作,認真進行小學生的心理情況調查,對我們分析、了解情況,對我們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都是必不可少的。20xx年10月5日——11月15日,我對我校店子二小四——六年級學生進行了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對了解我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把握其心理動態,分析心理問題成因,尋找合理的教育對策提供了有益幫助。

          二、對象和方法

          (一)對象:xx小學四——六年級學生進行調查,基本情況見表:

          調查對象問卷發收情況一覽表:

          問卷人數 回收問卷 回收率有效卷

          四年級 30 30 100%

          五年級 30 30 100%

          六年級 30 30 100%

          總數 90 90 100%

          (二)材料與方法

          調查問卷是分別從小學生的人際關系、挫折適應、青春期心理,考試焦慮、厭學及性格等六個方面設計的問卷,共21個小題,均為簡單易行的單項選擇題,由學生按問卷各題的要求,根據自己的情況逐一實情回答。

          (三)統計:

          以年級為單位,按實際答題人數統計各題各項目人數,以實際答卷總數作基數計算百分比。

          三、調查分析

          從調查情況看,學習上存在問題的 集中在:學習方法,學習習慣、注意力不集中、馬虎、自主性、厭學情緒等。根據統計,這一類學生達到41人(當然,這其中有交叉現象,下同),占49%。其次所占比例較大的是社交障礙。在調查過程中,這類學生有2人,占2.2%。主要反映在不會和同學、老師,家長溝通,不愛主動與他人交往。自私,以自我為主。缺乏自信也是現在學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這類人群有5人,占5.5%,主要表現在膽子小,聲音小,不敢說話,不敢發言,不敢與老師溝通。排在后面的是個性問題15人,考試焦慮15人,挫折適應問題7人,青春期教育問題8人,情緒問題12人,感覺無助的有2人,情感缺失和適應障礙各1人?傮w看,全校心理方面存在問題的占全校的21%。

          以上的調查情況表明,就我校大多數的小學生而言,心理發展總體還是較健康的。盡管其中的各個項目間不可避免的有交叉象,但是其絕對數字還是非常龐大的,其中所蘊含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可能會給社會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因此,認真分析造成小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就是件刻不容緩的工作了 我們既要對這些心理問題較明顯的學生進行心理指導和矯正, 同樣也要對某一方面存在心理偏常的學生進行指導。

          四、成因分析

          造成小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社會原因、家庭原因、學校原因和各種生理原因。

          家庭原因:就家庭教育而言,它具有啟蒙性、長期性、感染性、情感性。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殘缺家庭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是很不利的。殘缺家庭是指核心家庭中父母一方因離婚、死亡、出走、分居等原因使家庭成員不全的家庭,亦稱單親家庭。我國心理學者曾對我國28個省、市、自治區1564名1—5年級的小學生的情緒情感進行比較分析(其中離異家庭729名,完整家庭825名),發現離異家庭的兒童則表現出更多的消極情感,如焦慮、冷漠、自卑、孤僻、萎縮、敵對等,并因此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生活及社會生活。在雙親不全的`家庭中,以雙親不和對小學生有更大的影響,父母長期的分歧、爭吵、敵對會使孩子內心產生嚴重的焦慮、矛盾、神經質,甚至導致心理變態及反社會行為。

          社會原因: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信息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一些改革中產生的負面現象無聲無息地影響著小學生。享樂主義,拜金主義,自我中心論,讀書無用論,盲目的攀比,以及那些不適宜兒童的影、視、報刊、電子游戲及網吧,使孩子在其中迷失了方向,看到社會上的一些現象,有的學生就產生了巴結權勢,投機鉆營的不健康心理。造成兒童丑惡不分,是非不明,冷漠無情,思想復雜,缺乏正確的為人處世的準則。

          學校原因:以往的時間里,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為提高升學率,家庭、學校、社會對學生的考試成績極為關注,視其為關系到一個學生將來是否有前途的首要問題。所以,教師在課內只抓智育,而課后家長又讓學生參加多種補習班,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學生沒有多余的時間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主要表現在考試緊張、厭學、偏科,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產生原因主要是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和信心;家長對學生的期望值又過高,加上社會給學生造成的心理壓力,使學生心理負擔過重,認為學習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沒有達到快樂學習的目的。

          五、解決措施

          學生的心理健康光靠一個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功能,改革教育方法,開辟多種溝通渠道,讓學生有傾訴的機會和場所,改變學生所有煩惱自己扛的局面,營造一個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不僅如此,還要加強與兄弟學校之間的聯系,經常交流經驗,探討心理健康教育中碰到的問題,實現優勢互補,共同進步,縮小學校之間的差距。也可以組織學生互相聯誼,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傾訴,學會交流,取得共同的進步。

          家庭層面,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巨大。就學校、家庭、社會三維環境而言,孩子們在家庭中度過的時間有1/3之多。而且,對于心智正在發育的少年兒童來說,家庭的影響甚至超過了社會。因此,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視。很多家長的忙碌使他們無法擔當起對孩子成長的輔導責任,甚至從來都不過問孩子在學習和生活情況。因此父母要經?匆恍┯嘘P家庭教育書刊,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每天抽一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跟孩子講講話,談談天,靜心聽一下孩子的心聲,和孩子一起探討分析遇到的困難,給孩子一些引導和幫助。是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提升的一個非常好的途徑。

          社會層面,加大對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與社會宣傳力度。通過宣傳,普遍破除迷信思想,科學對待心理問題,使人們遠離迷信,使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得以及時的科學治療加大對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與社會宣傳力度提高對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正確認識,來提高全社會特別是家長和教師對心理學、心理健康知識的重視,使心理學真正早日走進人們的生活。

          學校層面,學校應建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的機構設置,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根據小學生年齡和身心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各學科教學之中,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讓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進入課堂。同時建立和完善專用心理咨詢室的配置,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擺在學生良好心理行為的訓練和引導上,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咨詢指導,矯正訓練。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自立、自理、自主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使學生帶著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學習生活中。

        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14

          自信心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性心理品質,是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幼兒的身體健康和諧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我國頒布的《幼兒工作規程》,明確地把培養幼兒自信心作為重要目標,為此我針對幼兒自信心發展的狀況進行調查與研究。通過對許多幼兒的觀察與了解,發現絕大多數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著的信心不足的問題。以下是我這次調查的一些情況。

          一、調查的一些基本情況

          調查時間:20xx年9月20日到11月20日

          調查地點:重慶市開縣敦好鎮桃溪小學附屬幼兒園,正壩小學附屬幼兒園 調查內容:幼兒自信心不足的種種表現和原因

          調查形式:采訪部分幼兒老師座談會,走訪家長,聽課和幼兒一起游戲等。

          二、幼兒自信心不足的種種表現和原因

          通過對許多幼兒的觀察與了解,了現絕大多數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著自信心不足,問題和形式的原因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ㄒ唬 幼兒自信心不足的種種表現

          依戀父母,用較長的時間才能適應新的環境,懼怕陌生人。上課時不敢或很少發言,不敢在集體面前講話,回答問題時手足無措,聲音輕。不敢主動要求參加活動或其他小朋友的游戲;對自己的活動結果或過程缺乏自信心,經常要求成人的肯定,“老師我做得對嗎?”“老師是不是這樣?”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害怕與別人相比,特別是被別人笑話。;不敢主動地與小朋友交往,常常畏縮,退縮、回避,獨處或獨自游戲。缺乏主見,總是跟在能力強的小朋友后面,聽眾他人的安排;遇到問題,常常害怕、退縮、回避、容易放棄,而不能努力解決。害怕嘗試新事物、新活動,在活動時總是選擇那些比較容易的活動,而逃避那些可能有一定難度的或有挑戰性的新活動。

          (二) 幼兒自信心不足的原因

          導致幼兒自信心不足的有因有很多,我通過訪談調查,發現成人過度的包辦代替、過多的接受外界否定評價、教育方法的不當,是造成幼兒自信心不足的主要因素。

          1、 過度的照顧

          幼兒期,是孩子們學習各種技能,培養幼兒發展能力的重要階段,外界各種大量的信息無時無刻地刺激著幼兒生理,心理上的機能,不斷促進其功能的運轉。而現在的幼兒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不少家長溺愛、嬌慣孩子,事事包辦代替。有的孩子做事太慢,或反而給自己惹麻煩,大包大攬;有的過分偏重智育,忽視孩子能力的培養;有的孩子被同伴欺負,不讓他出去與別的孩子一起玩,忽視孩子與同伴交往的正常需求,導致孩子對新環境感到陌生、不安和無助。許多老師也有同樣的行為,認為孩子是弱小的,需要我們的幫助,因此在教學中盡自己所能為幼兒做各種事情,解決各種問題,這種過度的照顧、過分的保護,實際上剝奪了幼兒鍛煉的機會,使他們不僅缺乏必要的生活處理能力、游戲能力、而且缺乏活動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會與人交往、缺乏獨立性、依賴他人,一遇到困難就不知所措、畏縮退避,而這更易遭受挫折、失敗、而形成自卑。

          2.過多否定。

          幼兒的自我評價往往缺乏獨立性,他們更容易輕信和接納成人的評價,而不少成人不注意自己的評價對孩子發展的.影響,經常隨意批評、否定孩子,甚至指責、排斥孩子。由于愛不正確的兒童觀和觀的影響,成人習慣地認為我們給予孩子的都是合理的、正確的,而孩子應該是無條件地接納我們的給予。于是要求孩子事事聽從自己的安排,“這個不行”“那個不能動,你會弄壞的!薄澳悴粫小呢!庇眠@種毫不遮掩的態度來懷疑孩子的能力,使他們形成對自己錯誤的認識。過高地要求也會影響孩子自信心的形成,很多父母由于自己志愿未能實現或是社會潮流的影響,不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而孩子由于年齡特征和各方面能力所限,常常難以達到成人的高要求,為此受到批評、否定甚至訓斥,這種經常性的挫折感和消極否定,會使幼兒產生已不如人的感覺,得不到自信心形成所必需的成功體驗,反而使他們經歷失敗走向自卑。

          3.要求太嚴格

          很多老師由于愛教育觀、自身教育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在設計教育活動時,不考慮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對全體幼兒提出一個共同的目標,這就使許多能力弱的幼兒經常不能達到設定的目標,缺乏成功體驗而經常體味挫折感,另外有不少成人習慣性對孩子進行橫向比較,以其他孩子的優點與自己孩子的缺點相比,如“瞧亮亮畫得多好,看看你畫些什么呀!”“人家有八顆五角星,你才三顆,真讓我失望!”“看小朋友都去玩了,你也去呀,這孩子什么都不會!边@種比較會使幼兒認為自己有很笨,很差,懷疑自我的價值,這會嚴重影響他們積極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的形成。

          三、如何增強幼兒自信心的一些建議

          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我的充分認識,它與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尤其是幼兒自我評價水平密切相關,自我評價是自信心形成的關鍵。所以,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ㄒ唬 給幼兒以鼓勵和肯定

          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就要善于鼓勵幼兒,“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毙睦韺W研究表明,人在鼓勵的條件下,其自身潛力的發揮是平時的2至3倍。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喚醒與激勵。因此,對于幼兒的任何進步都要給予熱烈的贊揚。正確的表揚可以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減少心理緊張。其做法是對事不對人,要對活動過程中孩子所作的努力進行評價,讓幼兒明白真正值得表揚的是什么;而不是簡單地給孩子貼上“好孩子”標簽。例如:“當孩子主動地向老師或客人問好時,正確的表揚應該是:“你真有禮貌!”而不是”“你真是個好孩子!”其次,表揚要誠心誠意,不要參雜批評的成分,如“今天畫得不錯,可你不如豆豆畫得好。”老師的本意是鼓勵孩子的進步,可孩子卻覺得老師在批評他。使自信心受到傷害而放棄努力。結果只能是事與愿違。成人要善于發現孩子身上閃光點,特別是要給予發展慢的孩子以關心和鼓勵,讓孩子懂得人人都有長處。讓孩子從成人的賞識,夸獎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他就會覺得“我能行”“ 我一定能干好”

         。ǘ 給孩子創設成功的機會。

          自信心實際上是對自己的一種認識,幼兒時期正是各種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想讓幼兒從自身獲得信心,感受到自己實力,成人就必須給幼兒以充分的信任,幫助幼兒通過親身實踐經歷產生對自己能力的正確認識與評價。如:對身體素質差的孩子,成人要多鼓勵幫助,陪伴孩子參加各種體育鍛煉;對處理能力差的孩子要多給機會練習;對手工、繪畫、舞蹈技能差的孩子要耐心指點。使孩子逐漸樹立對自己的正確評價。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多做一些易完成的事,使孩子有機會獲得成功的機會,成功后再增加難度。當孩子取得成績時,應及時表揚,充分肯定進步。即使孩子失敗了,也要幫助他們分析原因;讓他再試一試,使他們知道通過努力能獲得成功,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從而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體驗。在培養孩子能力時,成人不能包辦代替,使孩子失去鍛煉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同時也不能操之過急而責備孩子,否則對孩子樹立自信心不得利。

         。三) 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值。

          現代情緒理論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自信心與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越

          多,期望值越高,自信心越強,反之失敗越多,期望值越低,自信心越弱。兒童的閱歷和能力是有限的,在許多事情上容易面臨困難與挫折,因此,成人一定要了解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切不可拔苗助長。我們提倡的教育方法是重視孩子發展區的需要,提出的要求應是循序漸進的,成人對孩子的期望值要與孩子的身心發展及所處的客觀條件相適應,必須是孩子經過努力就能達到的。如發現這一期望值不適合孩子的發展狀況時,應及時調整,避免孩子經常處于踮著尖還夠不到蘋果的處境。因為多次的失敗會降低對自己能力的評價,喪失信心。

         。ㄋ模 增強幼兒的耐挫力。

          在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一帆風順,怎樣評價自己,怎樣對待失敗,不同態度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要正確分析孩子的情況,尤其是當孩子遇到困難與挫折時,應珍視孩子的努力,幫助孩子正確對待不足和失敗,要讓幼兒明白,做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戰勝困難,只有不斷戰勝困難的人,才能進步。如有的孩子遇到失敗只會傷心難過,這時成人要主動接近他,幫助他分析失敗的原因,鼓勵他通過其他補償方式來彌補弱點以獲得自信。有的孩子智力發展一般,但社會性發展較好,能關心集體,熱愛勞動,成人要幫助他們發揚長處獲得自信。成人還要教育孩子看到自己和他人各有長處,當自己獲得成功時要關心幫助弱者,當自己失敗時也不自卑。成人要經常展示孩子的強項,使孩子獲得自信。

          四、調查后的一點體會

          通過本次調查,我自己也受到了很多教育,我認為自信心真的是一種動力,可以推動孩子在成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自信心是一洲新綠,散發著勃勃生機;自信心是一面風帆,鼓動理想之舟抵達勝利的彼岸。如果家長和教師能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用因材施教的科學方法教育孩子,從小為其播下自信的種子,那么交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并能為他們今后適應社會生活,在事業上不斷開拓進取,獲得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

        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15

          調查內容:

          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調查目的:

          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學文化知識、身體和心理素質、勞動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諧發展為宗旨的,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核心內容。但現階段涉及較多的還是心理問題較明顯的大中學生,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仍未受到足夠的重視。而實際上由于社會的發展、各種競爭的不斷加劇以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一些失誤,許多心理問題都表現出了向低齡化發展的趨勢。同時大中學生存在的許多心理問題的成因也?勺匪莸剿麄兊男W時代。因此,對小學生開展心理素質教育非常有必要。

          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

          調查過程:

          1、我們的調查選用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編制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entalhealthtext,簡稱MIIT)作為測驗材料。

          2、從璜山鎮小的四和六年級八個自然班抽取被試共327人,其中男生173人,女生154人。年齡為11—13歲,基本上來自工人、一般干部和知識分子家庭。

          調查結果:

          1.就璜山鎮小大多數的小學生而言,心理發展總體還是較健康的。

          2.小學生中的心理問題還是普遍存在的。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來自社會、學校和家庭,其中最主要的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的一塊誤區。受中國傳統意識的影響,也受社會、學校的片面人才觀的'影響,加上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許多家庭存在著“重養育輕教育,重生理輕心理”、“智育中心論”等錯誤的家教觀念。一方面對孩子過分溺愛,一味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對孩子過分保護,在許多事情上包辦代替,養成孩子依賴性強、任性固執等個性,使之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片面追求孩子智力發展,把聰明、有知識、學習成績好作為孩子的唯一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而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長期以來學校教育沿用的應試教育模式則不但忽視對兒童心理素質的培養,還由于一味追求升學率、以分數論學生好壞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總之,從上述調查結果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杭州市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還是普遍存在的,應該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2.解決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根本是由應試教育真正向素質教育轉軌,在小學廣泛開展心理素質教育。

          3.要注重改善家庭教育的方式,改變錯誤的家教觀念,保持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4.要特別重視女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幼兒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范文06-10

        新兵心理健康狀況調查07-02

        名校生心理健康狀況有待提升07-24

        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關注10-16

        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及對策05-19

        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自我評價(精選11篇)02-14

        高職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分析論文10-11

        有關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統計研究論文08-04

        試析社區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07-27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