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調查報告
在現實生活中,報告與我們愈發關系密切,報告成為了一種新興產業。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傳統節日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傳統節日調查報告1
這個學期,我們班開展了《中國傳統節日習俗的調查研究》的綜合實踐活動。我們幾個對中秋節特別感興趣,所以成立了一個小組,選擇了研究子課題《瑞安民間中秋節習俗的調查研究》。經過大半個學期的調查研究,我們查找收集了許多有關中秋節的資料,對瑞安民間中秋節的習俗有了許多了解,現在,我們的調查研究活動即將結束,經我們組里成員的討論,我們將調查研究的過程和自己的收獲總結如下。
一、我們小組的成員
組長:陳天樂;副組長:陳彤瑤;組員:繆群翔、蔡亞興、郭舒怡、繆鎮遠、吳奕墨、虞舒雯、王彥超、鄭林亦心、李深涵、黃瑞榮、謝尚棟
二、我們的研究任務
了解中秋節起源;了解各族中秋節的習俗;了解中秋節飲食習俗;了解人們在中秋節期間還進行哪些其他活動;了解有關中秋節的詩詞和傳說故事。
三、我們研究的過程
第三周到第五周:確定研究子課題,確定小組人員;明確小組分工、商量研究內容,制定研究計劃;根據研究內容組成研究小小組,確立小組長。
第六周到第十一周:根據研究內容分頭進行研究;小組定期開展研究情況交流;小小組分頭自查資料,分析不足之處,再繼續研究。
第十二周到第十五周:各小小組整理資料;組員寫研究活動的心得體會;各小組長寫研究報告;小組在組內交流(每人都發言)。
第十六周:寫小組研究報告。
四、我們研究的方法
我們小組通過上網,上圖書館、書店看有關書籍、問家長老師以及有經驗的老人等方式進行研究,收集相關資料,實踐中,我們還用照相機記錄了我們部分研究活動內容。
五、我們研究的成果
(一)中秋節的起源
經過我們組成員上網、上閱覽室上書店查閱課外書,了解到了有關中秋節的起源說法很多,且又多有趣味。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通常有許多人講,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并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蹦陱鸵荒辏藗儼堰@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有人則認為,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是由唐明皇賞月開始的。唐代《開元遺事》一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偕楊貴妃在月下游玩兒,游到興處,二人徑自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來補充完整,成為傳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一番。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一堂,享受人間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傳統沿襲下來。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
而有人提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一舉推翻了元朝統治。后來,每逢中秋節,都吃月餅來紀念這次歷史性的勝利。
至明清時,中秋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成了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二)中秋節的習俗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并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在唐代,宋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明清以后,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但人們最主要的習俗是賞月和吃月餅了。在唐代,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 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并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吃著月餅,共同賞月敘談。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愿,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ㄈ┪覀兛吹降闹星锕
現在的中秋節被各種月餅填滿了。月餅越做越好,包裝越來越豪華,月餅的種類越來越多。節日前夕,超市里琳瑯滿目的月餅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增添了不少節日的氣氛。
中秋節這一天,媽媽和我拎著月餅早早來到了外婆家。晚飯時分,外婆外公在家里擺開八仙桌,接著在桌上面放置了十只高盤,分別盛放花生,柚、五味香糕,綠豆糕,杏仁酥、蘋果、桔、梨等果品。聽外婆說有的家庭還將收藏的古玩、花卉、盆景、玲瓏奇巧的玩具擺放出來,俗稱“小擺設”。瑞安城關中秋節小擺設在溫州是出了名的呢。此外“炒粉干” “吃番鴨”“吃芋頭”也是咱瑞安人過中秋的傳統習俗呢?墒乾F在,大家不興吃這些東西了,而是喜歡擺一桌酒席,大家聚一聚。
不一會兒,大家都放下了手頭的事情趕來了,家里變得好熱鬧。一家人圍在一起,一邊吃著外婆準備的豐盛的酒肴,品嘗著精美的月餅,一邊說說笑笑,其樂融融。只是遺憾的是這天是陰天,沒有月亮,否則,那“分外明”的中秋圓月,一定會給我們的聚會增添許多詩情畫意。
六、我們的收獲與體會
我們學到了許多知識,如了解了中秋節的起源,知道了中秋節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個傳統節日,又稱“八月節”“團圓節”“拜月節”“月夕”等等,還知道了中國不同時期,不同地方不同的中秋節習俗。此外,我還收集了不少中秋節的傳說和詩詞,發現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曾“對月” 獨酌,寫下許多不朽的詩篇,如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的《月下獨酌》《關山月》,王建的
《十五夜望月》,蘇軾的《中秋月》等。這次綜合實踐活動,不僅使我們學到了許多知識,還提高了我們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和處理資料的能力,同時還提高了我們團結協作的能力。
傳統節日調查報告2
一、進行調查研究的原因或社會背景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日趨頻繁,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漸漸統一化,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而注重外來節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4月1日的“愚人節”、12月25日的“圣誕節”等西方國家節日在中國變得相當流行,而中國傳統的節日像農歷5月初5的“端午”等節日卻被我們中國人淡化了。就此問題,我對小區部分中學校的部分在校學生做了關于中國傳統民族節日意識的調查,現就調查結果做以下分析報告。
二、調查的對象和區域介紹
對象:部分在校學生
區域:小區周圍部分中學
三、調查研究的過程
第一階段:明確研究目的,確定研究方向
第二階段:通過書籍。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手段收集文字資料,進行網絡調查。
第三階段:設計問卷,進行實地調查。明確人們對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的了解程度。
第三階段:對收回的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分類統計,將資料進行最后的匯總,結合問卷的調查結果進行數據分析。匯總資料,完成結題報告。
四、調查的資料
1、你所知道的中國傳統節日有那些?
2、你是否知道這些傳統節日有什么習俗?(可做簡要回答。)
3、你是否知道這些傳統習俗的來源?(可做簡要回答。)
4、你最喜歡過的傳統節日是哪一個?
5、你一般怎么度過這個傳統節日?
6、傳統節日與外國節日,你更喜歡哪一個?
7、針對外國節日特別是情人節、圣誕節火熱的現在,你想說些什么?主動了解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更加要過好自己國家的傳統節日,將自己國家源遠流長的的歷史文化和傳統風俗介紹給更多的人們,互相了解、尊重彼此的文化才能夠更好的合作相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和平。
五、調查的結果、結論
過中西節日的利與弊
大部分中學生認為中國傳統節日是具有深遠意義的,是值得倡導并隆重舉行的。但有部分中學生認為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節日的意義,有的人甚至表示對中國傳統節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調查中我發現很多人不能完全說出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節“這個節日的來源。
近年來許多地方禁放煙花爆竹,本來還能惹人興奮的煙花爆竹作為“陋習”離我們遠去,這使得春節喪失了傳統的“爆竹一聲舊歲除”的喜慶色彩,只能日復一日地在家中呆看著春節晚會、正月正晚會、文化部晚會??也許正是由于我們的一些行為,無形中讓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年輕人心目中打了折扣。
任何節日都有其地域性或獨特性。在美國更有萬圣節、感恩節等。在美國,一年中幾乎有四分之一的時間他們是在節日中度過的。相比之下,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如端午節、重陽節就“雅”多了,文化底蘊深多了,更少了“瘋狂”。這就是許多青年人不注重傳統節日,而熱衷于西方節日的原因吧!當然這其中不能忽略西方的經濟比較強勢和商家炒作等因素的微妙作用。
我將國內外過圣誕節的情況作了對比:
圣誕節來自宗教,中國人大多不信耶穌,自然不知其真正含義。個人認為至少95%以上的中國人是“瞎”過。過圣誕節只是年輕情侶借機浪漫一把,年輕人瘋狂的好機會。真正過圣誕節的意義不同,中國的圣誕節已經成了狂歡節。
看看國外的平安夜:
挪威華爾約翰大街,這條奧斯陸最繁華的商業街,冷清的讓人無法接受。
街上沒有一個人,但是商鋪的燈和顯示器一直明亮。
這是國外平安夜的地鐵站,空無一人。
再看看國內的情況:
擁擠的人群,毫無秩序的交通。
六、合理的建議或對策通過該調查發現,當代中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較為欠缺。我認為可能是由于同學們在生活中只專注于平時的課堂上的學習,忘記了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了解所致。
1、謹防“文化搭臺經濟唱戲”
現在的傳統節日面臨著一個尷尬的境地,在商家的刻意炒作和人們獵奇的心理作崇下,在傳統節日出現了一種“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現象,傳統節日完全失去了傳統的內涵,失去了節日的特色,而成了商家的利用平臺。而現在國家將傳統節假日法定化,目的不是為商家提供平臺,而是要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這樣在傳統節日中,不能再隨便給這幾個節日穿插太多與商業內容相關的節目,或者是與節日無關的主題。而是要通過舉行活動,加大對傳統節日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們參與其中,了解這些傳統節日,進而從內心喜歡上這些節日。國家將傳統節假日法定化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平臺,現在的關鍵是在這個平臺上如何去“唱戲”。但不管怎樣,我們要謹防再出現“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現象,否則就違背了國家將傳統節日法定化的初衷。
春節時小商鋪喜氣洋洋。
我國中秋節的市場。
2、讓傳統節日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一個又一個舶來節日:如情人節、愚人節、圣誕節等,而真正屬于我們的歷史傳統節日卻被人們有意無意地淡化了。而現在國家將傳統節日法定化,這樣就給我們弘揚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機會。雖然傳統節日只有短短的一天,但只要我們在挖掘節日內涵和具體載體上多下功夫,能夠讓更多的群眾參與進來,相信傳統節日的文化觀念能夠真正深入人心,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心里。在傳統節日這一天,要充分發揮社區、街道等載體的作用,舉行一些群眾喜聞樂見、青年愿意參與、和傳統節日有關的,豐富多彩的慶;顒樱屓藗冊诨顒又谢匚队凭脷v史,在活動中了解傳統節日的深刻內涵,當過傳統節日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時,那么離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就不遠了。
端午節的市場。
3、過好傳統節日從自身做起
我希望我們中學生首先從自己做起,平時在學習之余能主動地去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另外,希望學校、社區能在中國傳統節日里多舉辦文化活動普及文化知識,從而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用行動去證明自己的愛國熱情。
七、調查總結
傳統節日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的產物,并自誕生始成為民族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它獨具的喜聞樂見、全民參與的特點,決定了它在弘揚民族文化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凡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家或民族,都有自己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生于斯,長于斯,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信仰,已經與這些節日習俗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特定的節日氛圍中,人們尤喜以詩、詞等藝術形式來抒發和寄托某種特殊的感情,這樣就產生了許多和節日有關的詩作。這里,節日只是一個載體,而詩中的蘊意、感懷、思念卻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正是通過詩、詞等各種表達形式,節日的內容才更加豐富、圓滿、富有情趣。二者渾然一體,不但闡釋了節日的意義,也揭示了生命的真諦。當代中學生也有必要了解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
八、調查感悟
通過這次的調查研究報告,是我深切感受到了我們偉大祖國源遠流長的歷史的魅力和祖先們流傳下來的古老的歷史文明,使我深深愛上了我國的傳統節日以及其中蘊含的文化。同時我也了解到了西方的外來節日,讓我開闊了眼界,增加了自己的知識面。
以后,不僅要與國際接軌,了解西方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作為中學生應該擔任宣傳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讓更多人了解中國。
傳統節日調查報告3
中國的傳統節日情勢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份。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不斷進進,現在仿佛愈來愈多人開始忽視乃至是遺無私們的傳統節日。與傳統節日為難情形相對的是人們愈來愈喜歡過洋節,圣誕節、情人節、萬圣節、復活節我們的生活充斥著各式各樣來自于西方社會的節日,特別是對新文化接受度較高的年輕人,仿佛對洋節更加推重。那究竟現代的人們對傳統節日還記很多少,對我們的傳統文化又持著一個甚么樣的態度呢本次調查就傳統節日題目,看看大家的態度如何。
截止到4月28日為止,總計有550位大家說網調地帶會員參與此次調查,其中女性略多于男性,占比53%,而城鎮人口多于農村人口,比例到達57.5%,但基本也處于一個較均勻人的人群比例中。
三分之二受訪者的故鄉重視傳統節日
大家說網調地帶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有65.1%,接近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故鄉比較重視的中國傳統節日,而有32.7%的人選擇了一般,只有2.4%的受訪者以為他們很少重視中國傳統節日?梢,事實上盡大多數的地方還是會重視傳統節日。另外,調查結果還顯示,有39.4%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知道7個以上的中國傳統節日,在各選項中比例最高,知道3-5個和6-7個的關注比例分別有30.1%和26.1%,只有4.7%的人知道的中國傳統節日少于3個。
傳統節日意義內涵最重要
在被問及喜歡傳統節日的緣由時,有69.7%的觀眾以為傳統節日的風俗有趣,節日有著意味意義(此選項比例最高),有52.9%的人以為傳統節日自古便有魅力,有著獨特的內涵。另外有45.6%的人覺得由于有假期而喜歡傳統節日?梢,大多數人喜歡傳統節日還是由于特殊的文化內涵和意義,但最近幾年來國家制定的傳統節日假期對人們重視、喜歡傳統節日也有著一定的幫助。在堅持傳統節日風俗方面,有60.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能堅持其中的大部份,有23.5%的人表面能全部堅持,視情況而定已不堅持的比例只有16.2%。在被問及緣何中國傳統節日不受歡迎時,61.7%的人表示跟年輕一代尋求新鮮感有著很大的關系,有54.4%的受訪者以為西方節日的沖擊是重要的緣由。
傳統節日愛好度優于西方節日
在對中國傳統節日和西方傳統節日的偏愛題目中,有80.3%的選擇更喜歡中國傳統節日,以壓倒性的上風克服了西方節日的比例5.1%。也就是說固然現在中國傳統節日正承受著來自西方節日的沖擊,人們仿佛對傳統節日的重視度不高,但單從喜好度來看,人們還是對傳統節日的更加喜歡。有39.1%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相對來講會更關注一些重要的比較重大的節日,有31.2%的人說自己會在一些節日保存原來的風俗,只有27.9%的人會記住傳統節日并期待他的到來。
傳統節日的未來較為樂觀
在本次調查中,有34.4%和32.7%的受訪者以為中國傳統節日的未來比較樂觀和樂觀,也就是說,有三分之二的人對中國傳統節日的未來持積極態度,而以為比較悲觀的受訪者比例也到達了19.7%,可見固然大多數人還是比較樂觀,但悲觀情緒還是有著一定的比例,對中國傳統節日的未來,還是有著很多的不確定性。另外,有61.3%的人以為人們喜歡西方節日是由于媒體、商家的宣傳,有67.3%的受訪者表示是出于對時尚、潮流的尋求;可以發現,這些因素隨著時間的變化會發生改變,所以,我們應當在對傳統節日加強重視度的同時,依然要對其布滿信心。
傳統節日調查報告4
調查時間:7月
調查人數:7人
調查問題:
1、你知道有哪些傳統節日?
2、曬霉節是幾月幾號?
3、曬霉節主要有什么習俗?
4、端午節時將粽子拋入海中,是為了驅逐海怪,保護誰?
調查答案:
1、端午節、春節、中秋節、曬霉節、除夕……
2、農歷六月初六。
3、人們把書籍、棉被、毛皮等放在日光下曝曬。
4、愛國人——屈原
調查報告:
1、這題其實很廣泛,大多人都答出中秋、端午和春節,一些人還答出除夕等?磥,大家對傳統節日不是特別了解,只知道某些比較重要的節日。
2、很多人不知道曬霉節幾月幾號,7人中沒有一人答出,說明對于一些不是特別重要的傳統節日,大家都還是不清楚的。
3、答出這道題的只有1人,曬霉節的主要習俗大家都答不出,看來傳統節日的習俗的了解還需加強。
4、7人全部答出這道題,且正確,說明對于端午節這個非常重大的傳統節日,大家都還是了解的。
調查思考:
傳統節日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來的一大遺產,而現在很多人都慢慢遺忘這些傳統節日,更注重洋節,比如圣誕節、情人節……這些是沒錯的,可仔細看看曬霉節大家都如此不了解,再看看圣誕節各家的'漂亮圣誕樹,是啊,傳統節日是我們有權保護的,為什么大家都不能做到呢?看看調查曬霉節的習俗,只有一人答出,說明大家對傳統習俗是多么的不了解、不清楚,而如果連自己國家的文化遺產都留不住,我們還有什么資格說自己是中國人?現在,我唯一能說的就是:請大家保護好我們的傳統節日,認真對待每個傳統節日,只有這樣,明天中國才會更加繁榮富強!
傳統節日調查報告5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日趨頻繁,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漸漸統一化,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而注重外來節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4月1日的“愚人節”、12月25日的“圣誕節”等西方國家節日在中國變得相當流行,而中國傳統的節日像農歷5月初5的“端午”等節日卻被我們中國人淡化了。就此問題,我對小區部分中學校的部分在校學生做了關于中國傳統民族節日意識的調查,現就調查結果做以下分析報告。
一. 當代中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和重視程度
大部分中學生認為中國傳統節日是具有深遠意義的,是值得倡導并隆重舉行的,比如說“端午節”是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英雄——屈原的;還有部分中學生認為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節日的意義,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對中國傳統節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調查中我發現很多人不能完全說出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節“這個節日的來源。
二. 當代中學生對西方國家節日的了解及重視程度
部分中學生認為要與西方國家“接軌”,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及文化,就必須接受西方國家的文化及節日傳統;大多數人表示對于西方國家的節日既不能說完全摒棄,也不能說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兩者的融合,對于節日這一問題而言,他們表示可以接受,但不會去隆重慶祝,畢竟那是別人的節日。
三. 中學生熱衷外國節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對我國文化、民族傳統知識的欠缺以及盲目從眾崇洋媚外的心理,還有青春期特有的獵奇心,導致部分中學生對外國節日表現出“狂熱”的態度,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當代中學生從小就被社會定位為為了考試而拼命學習的一類人,大部分時間都用來“鉆研”那些課本知識以應付考試,忽視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錯誤的認為科技、經濟等某方面優于中國的部分西方國家就是自己的偶像,從而導致崇洋媚外,熱衷于外國的文化教育及服飾等各種東西,當然西方國家的節日也成為他們青睞的對象。
四. 調查中出現的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
在調查時與部分中學生的交流中,發現了極少部分中學生的一些令人無奈又“匪夷所思”的觀點。
1. 建議給中國傳統節日重新“易名”
極少部分中學生由于對西方國家的過度崇拜,竟然給部分中國傳統節日加上一個類似于西方節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國情人節”,更令人無語的是有人建議將“清明節”改名為“中國鬼節”。
2. 部分人表示“不承認”中國有些傳統節日
部分人認為當“節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換以后,是節日就應該有假期,可是中國的很多節日都沒有放假時間,這樣一來,他們覺得這些節日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節日,從而忽視甚至不承認那是中國傳統節日。他們表示這樣的節日猶如“食而無味”,所以不愿接受。
五. 保護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在調查中,少量中學生對韓國申報端午祭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這一事件表示義憤填膺,他們認為中國人民應注重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對于xx年韓國申報中國的“端午節”為他們的節日這一事件,我們應該予以重視,對于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去重視,保護中國傳統節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六. 結論與建議
通過該調查發現,當代中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較為欠缺,這是由于對我國文化知識及傳統觀念的缺乏而導致的。我希望國家能在中國傳統節日里多舉辦文化活動普及文化知識,當代在校中學生能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了解,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用行動去證明自己的愛國熱情。
七. 附錄
由于我的調查時口頭形式的,所以沒有統計初詳細的數據,該報告只是反映了調查中出現的顯著問題,故不能作為有力的論據。
傳統節日調查報告6
一、活動背景
節日是一種文化現象,春節更是如此。春節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語境下,是最隆重的節日。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與宗教、祭祀、慶典、聚會等相聯。傳統的春節,有關于“年”獸、萬年創建歷法、熬年守歲、貼春聯、賞冰燈等各種傳說;有掃塵、春聯、門畫、倒貼“!弊、守歲、爆竹、拜年、看大戲、鬧元宵等習俗;有臘八粥、年糕、餃子、元宵、春餅等食俗;還有大年初一不掃地、不走后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萬事如意等風俗……
春節文化歷經幾千年,質是不變的,這個質就是源于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根”。春節文化的魅力,使春節成為最有凝聚力的節日。每當春節來臨,背井離鄉的游子都紛紛趕回家中與親人團聚,每年一度上億人次的“春運”高潮,說明了春節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與春節相關的年俗,早已由一種禮儀漸變為一種打在每個中國人身上的烙印、一種融入每個中國人血脈的習慣、一種浸入每個中國人骨髓的文化因子。
二、活動目的
了解春節的習俗
了解春節的各地民族習慣
三、活動形式
1、了解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也是每一個華夏兒女最期盼的日子。讓學生較全面地了解與新年有關的知識,從形式上的過新年到走近新年、研究新年,進而了解春節的由來、禮節及相關習俗。
2、到超市、飾品屋、節日禮品屋等進行參觀、調查、訪問,上網查詢有關資料,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并根據資料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能利用信息技術收集有關各地民族春節的信息。培養學生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處理、匯總和應用的能力。
4、能清晰的說出自己的研究所得和感受,能以一定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活動過程
各地民族文化的慶祝
藏族
藏族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艷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伙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里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壯族
壯族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布依族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后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滿族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征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侗族
侗族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白族
云南白族人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藥,點燃以后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愛情了。
土家族
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樸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傣族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谷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里,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獵物時,先將全部獵物的一半發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婦可分得兩分,過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青年圍成一圈徒手跳舞。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們在春節里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成群結隊歡聚在村邊寨頭暢飲美酒,并在樂器伴奏下盡情歌舞。有的村寨還舉行叉魚比賽,開展背簍球竿球等體育活動
春節習俗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貼窗花和倒貼“!弊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五、活動結果
通過本次活動讓更多的同學了解春節文化,領略中國文化魅力,讓我們更加熱愛我們的節日,春節。通過這次活動,讓同學學會自主學習,形成良好的溝通與合作的互動能力,增進同學間的感情。
傳統節日調查報告7
一、調查時間:20xx年11月10日
二、調查地點: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一食堂
三、調查對象:在校學生
四、調查方法:隨機調查
五、調查人:張佐張寶豐趙煒楠張宇航王昊
前言
在這個炎熱的漫長暑假中,我在學校的倡議下,進行了一次暑假社會實踐,我相信作為一個大學生,不能一直所謂的閉門造車,而應該積極的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為以后步入社會做一些準備和鋪墊,有個詞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熟能生巧”,現在做的這些事很小,也許微不足道,但是我相信以后總會感受到它們所帶來的幫助和成長。
主體
1、正月
正月,又稱元旦,或稱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個月起始的一天!洞呵飩鳌飞蠈⒄陆凶龆嗽。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因此,正月是從自有歷法以后,上古就有的節日。
正月有很多習俗,如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這項風俗至今還保持,飲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體活動現已廢棄,包括漢晉時期,如周處在《風土記》里所說:“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薄稏|京夢華錄》載北宋政府在正月要舉行大朝會,皇帝和百官要舉行大型團拜活動,并宴請各國使節,特別重視對遼、高麗使團的賜宴待遇。此項活動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國政府法定保留的傳統節日僅有正月,但改名為“春節”,并將元旦放在西歷一月一日。
2、立春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間,這是古代傳統的祭農節日,按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祭農本在四月間開展,漢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晉時,再改到立春。立春這天,官員要親自穿戴慶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視
開春后的農事,民間也相應有慶;顒樱@個節日其實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晉傅咸《燕賦》說:“四時代至,敬逆其始。彼應運于東方,乃設燕以迎至!灿疖姟齿p翼之歧歧,若將飛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儀形之有似。御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個傳統節日。
3、元宵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熱鬧的一天,因為過了這一天,絕大部分人們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動盛大在有燈會和煙火活動。舞龍舞獅,社戲雜耍,從白天起就開始進行,直至深夜。為了保持與民同樂的姿態,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執金吾,就是守衛皇宮的近衛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宮門前金水橋一帶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參觀游玩。焰火就設在金水橋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嬪妃在皇城門樓上欣賞。
元夕到來,許多禁錮在深閨里的青年婦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許出來觀燈,這就為青年男女的接觸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機會,演出了許多愛怨的愛情故事,在明代白話小說里多所描述。北宋歐陽修詞《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畫,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保瑢懗隽嗽﹀忮,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見,此情何以堪。辛棄疾詞“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心上人竟然從天而降,其激動的心情可知矣。
4、曲水
三月三日這天,按照《荊楚歲時記》,“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曲水”就是河流彎曲之處,水流速度減緩,舊時,游人乘坐畫舫順水飄流,每至港灣或河流彎曲處,則停下來飲酒賦詩。這個節日起源很早,晉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摯虞回答他的疑問說是周公時候就有了,原來是把酒杯裝酒,浮于河流里。王羲之《蘭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觴”就是這個意思。
5、寒食
寒食在清明節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這一天要禁火,從上到下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寒食起源于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
這個故事并不見于《左傳》和《史記》的記載,南宋洪邁的《容齋隨筆》專門考證過它。元張養浩曲《中呂。兼堯民歌。寒食道中》“清明禁煙,雨過郊原”似說寒食來源于唐堯傳說。
6、清明
清明節祭祀祖先和亡故的親人,大約在南北朝以后才興起的,因為南朝宗懔的《荊楚歲時記》未曾記載。北宋時要家家插柳枝在門庭,官府要舉行所謂“鉆燧改火”的儀式,就是用榆木鉆木取火,還要舉行龍舟比賽,
熱鬧非凡,不光是簡單地掃墓活動,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那么悲滄。
7、佛誕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誕節,是佛教東傳以后的全民宗教節日。這個節日大約在唐時才出現。這一天,大小禪院都有浴佛齋會,和尚以香藥糖水贈送香客,民間則煮酒,吃春季瓜果紀念。
8、端午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會,非常熱鬧,民間要自發組織龍舟比賽,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艾草于門庭。這個節日相傳是紀念楚大夫屈原憂國憂民,奮身投汨羅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葉包成飯團投入江中作餌,讓魚鱉不食他
們尊敬的屈大夫。但據邯鄲淳《曹娥碑》說:“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边@是相傳于吳國之俗,事在伍子胥,與屈原無關!对降貍鳌穭t說這個風俗起源于越王勾踐,看來,端午節起源于吳越風俗。
喝雄黃酒,掛艾草,采雜藥的風俗可能出自上古,采雜藥,《禮記。夏小正》:“此月蓄藥,以蠲除毒氣!痹缯f了。
端午節慶;顒訃鴥痊F在仍然很熱烈,但是人們卻沒有以前那種萬人空巷的熱情了。
9、七夕
過去傳說,七月七日晚上,天上的牛郎織女要從隔開的銀河上踏過喜鵲組成的橋相會,這當然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固然,這個神話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國青年男女在那個禮教森嚴的社會里,追求自由戀愛幸福的艱難,但恰恰唯其艱難和險阻,才激發起堅韌和持久,因此,這個故事才會長久地在人們中流傳,才會附麗到七月七日這個仲夏夜的晚上,遙望星漢燦爛,而天河渺渺,獨有天孫(織女星)閃閃爍爍,向著彼岸的河鼓(牛郎星)傳遞著她那永恒的愛。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故事的最早來歷可在西晉文學家傅玄的《擬天問》里發現,他說:“七月七日牽?椗畷旌印。
南朝時候宗懔的《荊楚歲時記》記載了那時江漢地區,七月初七日這天夜晚,家家戶戶的婦女結扎彩絲線,空很細的針,有的人用金、銀、黃銅做成針,把瓜、果等擺列在庭院中,向織女星神乞求智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織網,就認為是織子星神降臨的顯示。也就是說,七月七日這天晚上,不只有牛郎織女相會的意義,而且有向織女星神乞求智巧的意義?椗亲鳛槊耖g傳說里的紡織女神,她是古代勞動婦女勤勞智慧的象征,古代婦女在這天晚上,通過結扎彩絲線這樣的女紅活動來祭祀她,希望從她那里得到智巧的源泉,所以七月七日晚上,又被稱為“乞巧節”,這是一個有進取精神的節日。
10、鬼節
中元節在七月十五日,俗稱“冥節”,這天據說要燒紙錢餉亡魂,寺院要設法會,作道場以超度亡魂。這個節日起源于佛經里的“目連救母”,所以宋時很熱烈,要在街市上搭戲臺唱雜戲“目連救母”。
這個故事實際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經義結合起來,便于佛教的普及宣傳,故中元節又被稱為“盂蘭盆會”,在《聊齋志異》里,多處提到盂蘭盆會。
11、中秋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顯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節的紀念活動就開始了。中秋圍坐吃月餅,然后走出戶外賞月,還有一家人團聚之意,這可能來自蘇軾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边@是蘇東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蘇子由寫下的詞。但中秋望月起源并不在這個意義,就是明擺著賞月,卻來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葉法善的幫助下遨游月宮的優美故事,還攜帶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話傳說。至于中秋夜吃月餅的習俗,則傳說是元末農民紅巾軍起事時,以圓餅為號。
12、重陽
九月九日是傳統的重陽佳節,這一日正逢秋高氣爽,是郊游登高望遠的好時候。王維《九月九日登高憶山東兄弟》里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北憩F他對親人真切的思念感情。
13、臘八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保詫υ钌竦募漓肫鹪纯赡茉谖髦芤郧。東漢劉珍等編寫的《東觀漢紀》說在祭祀灶神時要以黃羊為牲。到了兩宋時期,祭祀灶神的活動中出現了吃所謂“臘八飯”,就是以各種果子雜料煮粥而食。
“臘八粥”流傳了下來,至今許多家庭還有此種風俗。
14、除夕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這一天,每家每戶爭取團圓,全家圍爐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辭舊歲,迎新年之意,而戶外則是爆竹聲聲。一家大小在一起度過一個溫馨的一年中最后一個夜晚,至今在神州大地還濃濃的保持著。
在《荊楚歲時記》里,記載有:家家戶戶備辦美味佳肴,到守歲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來,一家人在一起開懷暢飲。留下些守歲飯,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到大路邊或街道旁;認為有吐故納新的意思。
結尾
通過這次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和風俗的調查,我覺得自己收獲了許多許多,還知道了一些平時所不知道或不清楚的節日,有句話說得好:“做人不能忘本”,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在日漸豐富的文化的熏陶中,我們更不能忘記了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因為我們是個大學生,更因為我們是個中國人,我們就有義務和責任將之繼承和傳遞下去,一代接著一代。
【傳統節日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對大學生傳統節日意識的調查報告05-18
傳統節日征文11-01
傳統節日作文11-07
傳統節日作文11-26
壯族的傳統節日11-26
藏族的傳統節日08-23
回族的傳統節日08-23
壯族傳統節日08-23
白族的傳統節日08-23
傳統節日小年習俗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