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子女調查報告
留守青少年問題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問題。基于課題需要和我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留守子女的調查報告,一起來看看吧!
一、外出務工人員留守子女的基本情況及分析
此次調查選取張中初一、初二年級的全體學生,年齡分布在12-16歲之間。樣本總數為673人,留守子女人數為285,占總樣本數42.35%,“留守學生”比例接近半數,其中,留守子女中有16.3%住校。
1、父母在外打工情況:在校學生中,父母雙方至少有一方在外打工為29.6%,父母雙方均在外打工為12.8%。
2、留守子女在校的表現情況:在留守子女285人中,平時在校表現好的92人,占留守子女總數的22%;表現一般的133人,占46%;表現較差的120人,占42%,“留守學生”行為習慣普遍較差。
3、父母全部外出務工留守子女托附情況:父母全部外出務工留守子女共計86人,其中托附給祖輩管的71人,占83%;托附給親戚管的10人,占12%;托附給友鄰管的5人,占5%。留守子女隔代教育現象普遍。
二、外出務工留守子女成長、發展呈現的主要問題
在此次調查中,我們發現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成長、發展確實存在一些負面影響。通過深入分析這些影響,青少年發展問題和家庭教育問題逐漸凸顯出來。
1、監護人對留守子女學習介入過少導致的學習問題
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學習上的問題往往不能給予幫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親或母親由于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工作,也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因而,如果學習上有了問題,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較低。這同時也說明了另外一個問題,由于農村人口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父母對孩子學習上的輔導相對較少。
2、缺乏親情撫慰導致的生活問題
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子女生活的影響較為復雜。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留守兒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較強,所以在生活(主要是物質生活)的滿意程度上,留守兒童的滿意度更高;但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子女得到的關愛減少,所以,多數留守子女不希望父母在外打工,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成長期間缺乏的親情撫慰與關懷,這是我們應該引起充分重視的。
3、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導致的心理問題
在此次調查中,一個重要的事實是留守子女有了煩惱向家人傾訴的比例最低。中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沖突。這時,他們需要有傾訴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夠告訴他們怎樣正確對待這些問題。家人在這方面應該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親屬或父親/母親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得留守子女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這種情緒的長期積累,對于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
祖輩監護人或親友監護人與留守子女之間存在一定的感情距離,很難實現思想上的溝通與交流,在留守子女中信賴度不高、親和力不強。不少監護人由于年齡偏大,身挑生活和農作的重擔,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精力不濟,能力不足,力度不夠。留守學生中隔代寄養的,他們備受祖父祖母的關心,個性放縱,性格偏激;社會關系寄養的,普遍與家庭成員相處不融洽,極易產生“寄人籬下”的自卑心理,常常猜測誤解。這些因素,導致“留守學生”的心理出現“斷層”,有的性格暴躁,有的郁悶不樂,有的甚至出現逆反心理,情緒波動大,心理承受力差,容易形成憤世嫉俗的不健康心理。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青少年,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也較差。
三、問題形成原因分析
從家庭認識來看,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里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沖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導致的結果是: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
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于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母或母親忙于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于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從學生自身看,由于“留守學生”在家時間完全由自己支配,行為不能受到應有節制,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而,在家里看電視成了“留守學生”在家的最大樂趣和主要內容,有的學生在節假日整天整夜地看,選擇的大都是江湖恩怨、武打暴力、談情說愛等內容。過多的傷感、色情、暴力文化對學生的心理影響較大,有的學生崇拜模仿,染上了“哥們義氣”、拉幫結伙和打架斗毆等惡習。
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學校有可能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
四、留守子女的教育經驗
1、實行留守學生的普查登記
學校在新學年學生報到注冊時將父母外出務工情況、家庭成員情況逐一進行登記,建立留守子女檔案和聯系卡,記錄留守子女的個人情況和監護人及委托監護人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子女個人信息,為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礎。
2、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
學校普遍實行教職工結對幫扶留守子女制度,建立了“學生之家”,讓留守學生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和留守學生談心制度,定期走訪“留守學生”家庭,每月召開一次幫扶教師、“留守學生”監護人或委托監護人座談會。定期與留守學生交心談心,引導留守學生健康成長。開設親情電話,向留守學生及其家長、監護人或委托監護人公布校長、班主任和科任教師電話號碼,加強學生、家長、教師三者之間的聯系與交流,充分發揮出學校的主導作用。
3、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內教育活動,有序地強化學生文明習慣養成訓練,組織學生廣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把鄉土文化引進課堂,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推行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把評價過程變為教育過程,對學生產生強大的約束力,實現由他律到自律的'教育轉變,為留守學生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
4、經常開展心理咨詢活動
上好心理健康課,建立校、處、班“三級”心理咨詢輔導站,建立心理健康咨詢室,開通咨詢熱線,安排親情接觸課,掃除留守學生心理的陰霾。教師,特別是班主任,隨時洞察學生心理,與有心理障礙的學生經常交流,及時排解他們的心理障礙,幫他們樹立起穩定、健康和積極奮發的正常心態。
5、多形式培訓委托監護人
采取集中培訓和分散培訓相結合的方式,每年對留守學生的委托監護人進行至少三至四次培訓,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委托監控人會議,并通過家長學校加強對監控人開展正確家庭教育的方法指導。通過各種途徑建立起學校與監護人的溝通渠道,以便雙方及時了解留守學生校內校外情況,并與留守學生委托監護人簽訂責任書,明確各自對留守學生教育和管理的責任。
6、構建留守學生教育網絡
構建“三線”“四級”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體制!叭”即學校為一線,家庭為二線,社會為三線!八募墶奔袋h政為一級(由黨政相關人員組成),社會群團為一級(由婦聯、團委、關工委相關人員組成),學校為一級(由學校領導、德育處、共青團、少先隊、班主任組成),家庭為一級(由家長代表組成)。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網絡已經基本形成,三者在留守學生教育工作安排上互相銜接,在教育內容上相互貫通,在教育渠道上相互補充,形成了整體合力,促進留守學生的健康發展。
五、留守學生的管理建議
1、形成全社會參與的共管機制
為保證每一個留守學生都能得到社會的關愛,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教育局要加強對“留守學生”教育和管理的領導。要建立托管中心和義務輔導員隊伍,鼓勵退休教師和其他熱心人士創辦留守學生托管中心,當他們的代理家長。農村各鄉鎮、村組要從當地有一定威望的老黨員、老教師、老干部、老戰士、老模范中聘請一批校外輔導員,定期與學校溝通,做好留守學生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導。要發動社會各界人士對留守學生開展一對一資助幫帶活動,為他們完成學生、健康成長創造有利條件,形成關愛“留守學生”的合力。
2、大力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
大力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是解決留守學生教育缺位的好辦法。留守學生寄住在親戚家和社會上,學校難以實施有效監管。
3、各部門齊抓共管,提高教育合力
學校認為各行政部門應共同努力,為教育營造和諧的教育環境。很多事情學校是無能為力的。教育是全社會的大事,特別是工商、公安、司法等部門應加大檢查執法力度,管理好網吧、游戲機室及其它娛樂場所,讓學生徹底告別“三室一廳”。
留守學生是未成年人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留守學生的教育是一項現實而艱巨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們只有高度重視,相互配合,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關注留守學生的教育,關愛留守學生的成長,才能真正實現教育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才能使我們的社會實現和諧。
【留守子女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留守老人調查報告10-29
留守老人調查報告范文10-30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5篇11-18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5篇02-10
關于留守兒童調查報告3篇01-19
關于留守老人的調查報告范文10-29
小學生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1-02
關于留守兒童實踐調查報告范文3篇01-11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調查報告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