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時間:2021-11-18 09:30:39 調查報告 我要投稿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5篇

          隨著個人的文明素養不斷提升,需要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留守兒童調查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5篇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

          一、調查目標:

          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大量農村勞動力從傳統農業中解脫出來,紛紛到沿海城市等經濟發達地區打工掙錢,掀起了新的城市“淘金”熱潮。由此帶來了大量農村青少年脫離父母的監管,成為“留守孩”,引發了農村“留守孩”問題。為促使這一特殊群體的健康成長,我們專門就農村“留守孩”問題開展了專項調查。

          二、調查的目:

          以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及教育問題為視角考察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即透過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本地區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生活狀況、心理狀況。

          三、調查方法:

          1、調查時間:

          2、調查地點:紅河鎮紅河村

          3、調查方式:通過查閱文獻,進一步系統地掌握理論知識;通過實地調查研究了解有關情況,掌握事實材料;問卷調查;

          4、調查對象:紅河村全體留守兒童

          四、調查結果分析:

         。ㄒ唬、農村留守孩在監護、受教育及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農村“留守孩”年齡均不滿18周歲,正處于人生中受教育、長身體、培養健康心理的關鍵時期,他們不僅需要接受學校的教育,還需要接受社會的關愛,更需要沐浴在父母親情的撫育撫養之中。而實際上,由于遠離父母、遠離親情,給農村留守孩子健康的成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1、被委托監護人年齡普遍偏大,文化偏低,很難勝任監護職責。據調查,留守兒童的監護權絕大部分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還有2的留守兒童沒有監護人。這些兒童的委托監護人普遍年紀大、文化低,絕大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有的還要干農活維持自己的生活。被委托監護人有的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無辦法監護孩子。這些孩子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在身心健康和學習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響。有的孩子形成性情孤僻,逆反心強;有的厭學逃學,明顯地不如父母監護下成長的兒童。

          2、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關愛,心理健康堪憂。據調查,有的外出打工父母半個、月或一個月給家中打一次電話,有的半年聯系一次,相當多的外出打工者一年才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來,單純認為給孩子吃飽、穿暖、有學上、有書讀就萬事大吉了,忽視與孩子的心理溝通與交流,導致對父母很陌生,親情關系出現了障礙。父母無法了解子女的心理變化,往往以物質彌補歉疚的感情。子女缺乏親情關愛,內心空虛,有的對家長有埋怨情緒,還有的留守兒童為了宣泄煩惱,走上極端。

          3、家庭和學校溝通不夠,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品德和學習發展。留守孩理應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關愛。但由于——些學校偏重于學生的學習成績,對留守孩這個特殊群體缺乏特別的關愛,不能主動和監護人聯系;同時被委托監護人又缺乏與學校溝通的意識和能力,不少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不理想。在農村留守孩中,有的行為紀律散漫,存在品德不良現象,有近4.8的孩子不能正常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

          4、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不能有效對接,留守兒童安全受到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由于年齡小,社會閱歷少,辨別能力差,又缺乏呵護,往往成為被侵害的對象。據縣公安部門的調查,在近年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人員中,留守兒童占15,尤其是女孩容易被侵害。這不能不引起社會的重視。

          五、調查結論及建議:

          新時期,農村留守孩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大社會“痼疾”,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關愛農村留守孩子,關系到農村人口整體素質的提高,也是保障農村穩定,促進農村社會經濟和諧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必須從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精神的高度,明確責任,強化舉措,切實加強對農村留守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使其健康成長。

          (一)、健全機制,充分發揮學校在關愛農村留守孩子中的積極作用

          關愛農村留守孩子,學校要起積極作用,努力幫助外出務工的農民解決后顧之憂,真正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1、建立留守孩子檔案和聯系卡制度。各級各類學校要認真調查研究,摸清留守學生的底數,建立每個留守學生的檔案和聯系卡片。其基本內容包括留守學生的基本情況、家長姓名、家庭詳細住址、留守原因,家長務工詳細地址、聯系電話,留守孩子臨時監護人的詳細地址、聯系電話、身體狀況、年齡等。建立相互協作機制,在建檔過程中,低一年級要向高一年級負責,小學要向初中負責,并及時補充、變更檔案,以學生為中心組成關愛網絡,時刻關注著留守孩子的成長。

          2、實施關愛留守孩子責任幫扶制度。簽訂承包責任書,建立教師關愛學生校務日記,讓有條件的教師成為“

          代理家長”。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孩子,教師要與留守孩子經常交流,有條件的地方,教師可與學生同吃同住,隨時掌握留守孩子的思想、生活情況;非寄宿的孩子,學校教師要定期家訪,與臨時監護人交流,及時反饋孩子的情況,幫助監護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3、實行留守孩子“談心日”制度。學校定期召開留守學生會議,通過正面引導,使學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艱難,教育學生認真學習,遵規守紀,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父母的辛勞,明白父母打工掙錢來之不易,養成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好習慣。班主任、老師平日要多關心留守孩子的學習、身心健康,讓留守孩子深切感受班主任、老師對他們的關愛,增強師生間的親切感和信任感,進而成為可信賴的朋友。

          4、加強對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針對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學校要開設心理教育課,定期開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開展心理咨詢、心理矯正活動。學校要設立“心理咨詢室”或“傾訴信箱”,讓學生的各種煩惱有地方傾訴,為學生打開“心結”。加強挫折教育和磨礪教育,培養留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特別是自主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性。定期舉行文藝、體育、科技和社會實踐活動,充實學生生活,讓留守學生在歡樂、和睦、關愛、幸福、向上的環境中學習、成長。

          5、盡快建立關愛留守孩子的應急機制。各中小學校要建立“留守孩子→學!议L(監護人)→政府”之間完備的聯系方式和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留守孩子在校期間遇到突發事件,要30分鐘內告知委托監護人,1小時內告知在外務工家長,2小時內報告上級教育主管部門。任何情況下,以保證學生的安全為第一要求,不得拖延推諉。要層層簽訂學校安全工作責任狀,明確包保責任制,對重點留守孩子實行師生“一帶一”包教幫扶,使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中成長。

         。ǘ、加強協作與溝通,形成關愛留守孩子的合力

          對于留守孩子的教育,必須構建好“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覆蓋到留守孩子學習、生活的各個環節。

          1、加強與留守孩子父母或監護人交流與溝通。學校要向留守孩子及其家長公布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聯系電話、詳細通訊地址;有條件的學校要開設親情專用電話,條件較差的也要借助其它形式的親情聯絡方式讓孩子跟家長保持聯系,家長也可以隨時通過電話,讓知道孩子在校的情況;要通過書信與家長定期聯系,通過下發《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長匯報學校工作和孩子學習狀況,并把家長務工情況告訴學生,讓家長在外務工放心,學生在校學習安心;每學期要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通報學生在校學習情況,了解留守學生回家后的思想狀況和行為習慣,有的放矢地加強教育。

          2、重視家庭教育。關心孩子,讓孩子健康成長,成為社會上有用人才,不僅是父母應盡的義務,也是法律賦予的責任。孩子在幼兒時期,父母尤其是母親不應該離開孩子,外出務工要盡量帶孩子隨身就讀或把孩子寄養在有一定條件、有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時,做到在外地多聯系孩子,多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務工淡季盡可能多地回家與孩子見面,在孩子生日期間或傳統節日之時捎寄些衣物、食品,讓孩子體會到父愛母愛。

          3、加強對留守孩子的監護人的相關培訓。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團委、婦聯、居委會、村委會和學校要充分利用鄉鎮成校、村小學、家長學校等陣地,通過舉行培訓班、召開座談會等途徑,加強對孩子家長或其監護人的教育和培訓,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轉變思想觀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監護孩子的水平。

          4、加強同社區、村組和家庭的合作。為了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長,由各級宣傳部、教育局、團委、婦聯組織牽頭,整合社區、村組和家庭的力量,啟動“留守孩關愛工程”,鼓勵社會力量創辦留守孩子托管中心。各級學校要積極同社區、村組和家庭聯系,通過印發關愛農村孩子倡議書等形式,使社會各界都來關心教育,關心留守孩子,形成政府、社區(村)、學校、家庭四級聯動的教育網絡。

         。ㄈ、明確職責,努力營造農村留守孩子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

          農村留守孩子的教育、成長問題是當前中國農村社會轉型期一個獨特的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關注、參與,齊抓共管,營造良好氛圍。

          1、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因地制宜,適時調整學校布局,積極探索新的辦學模式,在農村青少年集中的地方有計劃地籌建幼兒園和寄宿制中小學,讓農村留守孩子得到應有的教育、管理、照顧與關愛。同時,要結合農村留守孩子日益增多的現狀,將學校如何轉變辦學理念,教師如何提高綜合素質當作一件重要的工作長期抓下去。

          2、各級政府、教育、編制部門要加強農村中小學編制管理,嚴格按照省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抓緊落實編制核定工作。在核定編制時,應充分考慮農村中小學區域廣、生源分散、教學點較多等特點,保證這些地區教師編制的基本需求;建立教師補充制度,逐步解決農村村小教師隊伍老化問題,為寄宿制學校配備保育人員。要為農村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提供一定的經費保障,把留守孩子中的貧困生納入重點資助對象。

          3、各級文化、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門要在政府的統籌協調下,狠抓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徹底根治精神污染對孩子的毒化;開展送書下鄉活動,積極幫助扶持農村文化中心戶、鄉村書社、鄉村報吧、鄉村書吧的建立,用先進的文化占領農村陣地,為農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糧。

          4、加強農村青少年活動場所的建設。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農村基層組織在重視全體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同時,要有意識地關注農村留守孩子,有計劃地、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村活動場所缺乏等一些緊迫問題。充分利用閑置的村級小學,通過“民辦公助”等方式,籌建“農村少兒活動中心”,為農民子女,特別是留守孩子提供看護、興趣學習等服務,引導這些孩子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杜絕留守孩子進入網吧及參與、迷信等有害活動?傊,農村“留守孩”問題是當前我國農村社會轉型期一個獨特的社會問題,只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一定會為農村“留守孩”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藍天。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2

          一、 課題提出的背景

          近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快速發展,農村中的許多富余勞動者,陸續走上了外出打工、經商的行列。他們的孩子絕大多數只能留守在家庭,由老人或親戚代養,這些學生便成了農村特殊群體留守兒童。據權威部門調查研究,我國目前有20xx萬左右留守兒童,其中近四份之一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日照市莒縣招賢鎮中心初級中學 ,處在城鄉結合部,現有教學班級22個,學生1200多人,許多家長外出務工,孩子的監護人大都是爺爺奶奶,他們大多本身沒有接受較高、較系統的教育;對孩子的關心、教育更多的體現在溺愛上;他們年邁體衰,行動比較緩慢,祖輩之間缺乏溝通,即使有,大多也是無主題的溝通。當孩子在學習上面臨困難時,不能及時的幫助和解決;生活上有了問題時也沒有一個可以傾訴的地方,受了委屈也藏在心理;老師有時聯系不上兒童的父母,便會出現教育的脫節現象,孩子顯得非常無助。這樣就造成了孩子性格孤僻、自卑、自私、倔強,逆反心理較強,退縮冷漠,不善于交流,脾氣暴躁,沖動易怒,甚至過分任性,淘氣。在失去了日常的父愛母愛后,孩子的思維、行為,對社會現象的感知與響應,也就發生了劇烈的震蕩,導致厭學心理特別強。留守兒童的教育與成長問題,是班級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少年強則國強,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深思。

          我們思考如何針對這一特殊學生群體的教育問題進行教育對策研究,怎樣從學校教育入手對家庭教育進行引導,嘗試通過系列體驗式德育主題活動和分層實施的心理干預,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我教育能力,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從而為他們的終身幸福奠定基礎。

          二、研究的理論依據

          1、《中國兒童發展綱要》中指出:兒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為兒童成長提供必要的條件,給予兒童必需的保護、照顧和良好的教育,將為兒童一生的發展奠定重要基礎。綱要中還要求重視兒童心理衛生知識的普及。在學校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逐步在大中城市和其他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兒童心理咨詢和矯正服務機構。

          2、教育理論。我國古代教育家很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針,著名教育家魏書生也常說:良好的教學方法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保證。而留守兒童作為我們教師工作中特殊對象,他們既有一般學生心理特征中的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教師要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研究教育方法,改進教學。引導幫助留守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與實踐,加強我校教師教學科研意識,促進我校教育教學健康發展。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與實踐,針對我校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分析主要厭學心理問題、成因及對策,并在此基礎上探索一條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成功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研究內容

          1、通過問卷、調查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的個性心理品質、基本狀況和存在的問題。

          2、監管人的基本狀況和生存現狀。

          3、監管人的現狀與留守兒童個性品質形成的關系。

          4、探索留守兒童教育新模式、新方法。

          5、建立符合留守兒童身心特點的良好品質的培養方案形成一套有效的成功經驗及理論。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主要是搜集國內外有關初中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研究資料,搜集相關課題研究的最新信息,為本課題的研究作借鑒和參考。

          2、問卷調查法。通過問卷調查了解我校留守兒童心理現狀,為實施興趣學習法作好準備。

          3、個案研究法。通過若干個個案研究﹐進行比較﹐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以指導課題研究工作。

          4、經驗總結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要按方案做好階段性總結,在總結中交流經驗,共同提高,共同進步。

          六、實施步驟及分工

          1、準備階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1)成立課題領導小組,確定課題研究參與人員,設計制定研究方案,規劃課題研究措施,分工落實。

          (2)運用問卷調查法收集信息。準備課題研究的理論材料、教材及教學參考資料,組織發動課題研究,進行課題研究的前期培訓,作好課題研究的準備并開始初步的研究活動。

          (3)做好課題申報工作。

          2、實驗研究階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召開課題開題論證會,課題組人員和全校教師共同參與研究,通過課題研究課、課題研究會、成果匯報會等各種形式進行信息交流和經驗總結。在實施階段里,要求要建立研究資料檔案(調查分析材料、課題研究論文等)。還可以不斷地修正方案,完善方案。

          3、總結階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1)撰寫研究綜合報告、研究論文、經驗總結,形成最后成果。

          (2)對研究成果進行推廣與交流。

          (3)接受課題組專家組的全面評估與驗收。

          七、課題組研究成員及分工

          王孝英:課題組組長,總領課題組的工作。

          魏忠安 杜紀飛 :調查留守兒童男女生人數、年齡大小父母外出情況、生活環境

          相慶昌 張相偉 :調查研究留守兒童面對學習及生活的態度、對父母打工的態度、留守兒童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和期望。

          許貞剛 朱利志:影響留守兒童成長的因素、建立留守兒童完備的信息檔案 。

          八、研究經費

          學校將提供相關的經費保證本課題研究的正常開展與按期結題。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3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集中表現

          1、學生成績不佳。據調查,留守兒童群體中,成績較好者僅占12%。在農村,教育觀念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讀書無用論,很多人認為讀書沒有多大用處,而出去打工能省學費還能掙錢。這種思想潛移默化,助長了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厭學情緒,從而導致學習成績更加一塌糊涂。另一種認為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么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當然,有些農村留守子女的監護人教育觀念還是很強的,卻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無法對兒童進行學習輔導,現狀堪憂。

          2、個性心理健康發育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有重要影響。由于父母不在身邊,長期的家庭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久而久之,嚴重影響了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個性特征上,他們常常表現為兩種傾向:內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于與人交流;脾氣暴躁、沖動易怒。不健康的心理成為摧殘“留守子女”的“重磅”。

          3、價值觀與人生觀偏離。外出務工的父母由于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心理,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采取一種物質補償的方式,加大對孩子進行物質投資,這種投資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于單純的消費,這種消費極易形成兒童的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的人生觀,缺少勤儉節約的精神。

          4、犯罪與越軌現象嚴重。據調查,“留守兒童”違法違紀現象很嚴重,這些兒童逃學、曠課、不交作業,甚至沾染打架、賭博、酗酒等不良習氣。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復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另外,留守子女對年老隔代的或關系較疏遠的長輩的教育往往不會很順從地接受,而且這些長輩也可能因本身種種原因而無法對這些兒童進行行為控制和社會化教育的重擔,那么就可能導致這些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現狀透析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如此之重,下面就調查中所發現的問題作一些簡要分析。

          1、家庭方面。家庭是青少年社會化的一個最重要的環境,兒童的社會生活知識、道德規范,首先是從家庭中獲得的。留守子女與父母的分離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體由父母變成了其他的撫養者,其中絕大多數是祖輩,還有一部分是其他的親戚。祖輩在兒童的教育上往往存在許多誤區。其一是祖輩覺得兒童缺少了父母的照顧,對兒童過分溺愛,養成了兒童任性的性格;其二是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較低,他們很難和兒童交流,在學習方面不能給兒童任何幫助。而寄住在其他親戚家的兒童,新的家庭環境對兒童更加不利,站在親戚的立場上不便對兒童進行管束,兒童也很難在親戚家中產生歸屬感。

          在外務工的父母平常很少與子女溝通,只有在節假期間回家,父母普遍存在“補償”心理,因此帶給兒童的只有物質補償,而缺少精神食糧。父母在此期間也不會督促兒童學習,糾正他們的不良行為、進行過多過嚴的管束,因而造成了很多家長成為兒童學習、身心發展事實上的旁觀者,在某種程度上造成兒童在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社會化的不足。

          2、學校方面。學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會化主體,由于留守子女的父母外出打工,學校無法及時聯系到家長,進而無法和他們一起對留守子女進行教育和監管。加之留守家庭的兒童大多由祖輩撫養,而老人由于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往往忽視了對內心世界的關注,各學校教育無法協調。同時現在農村的教材內容以城市教育為參照,嚴重脫離農村的實際,加之農村學校師資力量薄弱、寄宿制

          學校較少,辦學條件也不易改善,無法對留守子女進行統一管理,從而導致留守子女社會化的不足。

          3、社會方面。由于“留守兒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缺乏有力的監督管理,所以存在著很大的交通安全方面的隱患。同時,當今有許多不良社會環境,如游戲廳、網吧等對自制力較差的兒童存在著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

          改善“留守兒童”狀況的建議

          1、構建“留守兒童”五大關護網絡。發揮各方力量,在全社會形成一張覆蓋到邊、監護到底、關愛到位的工作網絡,即:以父母親屬為主體的家庭監護網絡;以基層黨政組織為主體的關注管理網絡;以教職員工為主體的學校幫護網絡;以群團組織為主體的社會呵護網絡;以政法部門為主體的社會呵護網絡。五條關護網絡要緊密聯系,互相配合,齊心協力,為留宋兒童健康成長盡心盡責,營造良好環境。

          2、建立“留守兒童”成長記錄檔案。以學校為單位,對全部“留守兒童”的生活、思想、學習和家庭教育情況進行調查摸底,逐一登記造冊,建立了反映其進步與不足的成長記錄檔案,并實行動態跟蹤、及時歸檔、分類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根據檔案記錄情況,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

          3、推進“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立,較好地解決了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和生活上的困難。“留守兒童”每天24小時在學校老師的監護下,學習質量有保證,生活水準有提高,行為習慣養成有優勢,極大地提高了“留守兒童”的教育效果。目前,我縣已有寄宿制學校10余所,但仍不夠“留守兒童”的需求,因此,此項工作還要大力推進。

          4、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系熱線。通過書信、電話、家訪、召開家長會等形式,與“留守兒童”的家長主動溝通、經常聯系,讓家長及時了解掌握孩子的情況。我縣寄宿制學校新知學校為每位“留守兒童”發放電話卡,開設了家長聯系熱線,孩子每周與家長通話一次,老師每半月與家長聯系一次,互通情況,反饋信息,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5、培訓“留守兒童”第二家長監護隊伍。在全縣成立了30個家長學校,組建了家庭學?傂Vv師團,定期開展家教培訓和咨詢。同時,開設爺爺奶奶培訓班,臨時托管親屬培訓班,舉辦家庭教育知識講座,讓“第二家長”懂得照顧孩子的知識,學好教育孩子的方法,掌握培養孩子的本領。

          6、整治“留守兒童”校園周邊環境。各相關部門依法加強了對網吧和電子游戲經營場所的管理,嚴格執行中、小學校園周圍200米內不得有網吧和電子游戲經營場所,營業性網吧不得讓未成年人進入,所有網吧終端設備必須安裝封堵不健康內容的過渡軟件等相關要求。

          7、學校對留守兒童應進行多元化教育。學校應該增添一些課程內容和生活能力訓練內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增強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4

          摘要:近年來,留守兒童是中國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此現象在西部農村地區較為嚴重。通過對身邊農村子女的觀察和調查,多數留守兒童都是在不健康的環境下成長,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孤僻自卑、不熱愛學習等一系列問題出現在留守兒童身上,這個問題值得全社會關注。

          關鍵詞:缺乏關愛、心理問題、不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中國經濟雖然不斷發展,但城鄉差距也不斷擴大,因此農村地區經濟依然落后。為了生計,農村中大部分的青壯年 遠走他鄉,走入城市開始打工生涯。同時,也產生了一個嚴重的現象—留守兒童,這些孩子的父母去到廣東等沿海發達地區打工,他們在家跟父母中的一方、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生活,甚至有少數無人照顧。因此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如學習、生活等。

          學習問題:由于大多數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或親戚照看,這些老輩年事已高,文化水平低,根本無法幫助孩子解決學習上的疑問。加上農村學校師資水平較差,教育觀念不如城市地區鮮明,導致相當數量的孩子學習成績較差,對學習不感興趣,并且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因此,多數留守兒童文化水平較低,只有小學或初中的學歷,原本可能大有前途的孩子又會走上其父母的老路,開始了漫長的打工生涯。

          心理問題:這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使留守兒童缺乏父母關愛,無法像其他孩子那樣在父母的呵護中成長。大多數孩子與父母缺少溝通交流,與父母關系十分疏離淡漠,有的孩子認為父母并不愛自己。于是變得孤僻、抑郁,覺得被父母遺棄了,嚴重的阻礙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這些心理問題,使他們在家里、學校、社會都會與其他孩子有所不同,從而有使他們產生自卑感,一連串的問題讓這個幼小群體令人擔憂,應該得到社會的關注。

          家庭生活問題:農村經濟落后,在家只能種地,一年的收成根本不夠全家人的支出,家庭條件比較艱苦,為此留守兒童的父母被迫外出打工。盡管這樣,但農村家里的生活還是十分節儉,能省就省,老人小孩都一樣,自然沒有條件使孩子過上好生活,能吃飽穿暖就行了。至于牛奶、營養品之類對他們來說就是天方夜譚,并不能給孩子充足營養,不利于其健康強壯成長,同時這也不能開拓孩子的世面,只能束縛在小山村中度過童年,知識面十分狹窄。

          親情問題:因為長時間不與父母在一起生活,一年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見面,孩子與父母缺少溝通,留守兒童與父母感情淺薄,對親情了解不深,也許長大后未必能尊敬父母,好好孝敬父母,又會引出家庭倫理問題,影響甚大。

          從以上幾個問題可以看出,農村留守兒童身上存在很多問題,這不再是農村個別人的問題了,這個群體關系到的不僅僅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也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并且這個群體越來越壯大,他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眾所周知,少年智則中國智,少年強則中國強,留守兒童這一現象即不利于兒童自身的發展,也不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無論是農村孩子還是城市孩子,都是平等的,都應該享受一樣的愛,都是中國未來的棟梁和新希望、新力量。我們全社會都應該共同努力,一起營建一個和諧美好的環境,使留守兒童健康幸福成長,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力量,發展農村經濟,使留守兒童能夠與父母生活在一起,享受本有的幸福。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5

          一、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為視角考察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即透過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寧遠地區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生活狀況、心理狀況。在調查的基礎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需求,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解決提出合理建議,以期為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和建設盡棉薄之力。

          二、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原因

          留守兒童問題,不是農村之事,更不是農民工的家庭私事,它的產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1、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以及城鄉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產生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原因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邊造成的,其實根本原因在于城鄉二元結構管理帶來的深層次矛盾。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農業比較利益的下降,工業和第三產業的飛速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與國家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國長期以來實施的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和義務教育制度,進城務工農民雖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與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這樣直接導致務工農民會把自己的子女留在農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情感教育明顯缺位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直接原因

          許多留守兒童在幼年時期就被迫與父母分離,他們早期無法與父母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在長期與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生活的過程中,他們的需要、情感常常無法得到親人的反饋,這必然對他們的親社會行為發展產生不良影響,也易使他們產生諸多心理問題。而一些家長因為長期在外務工,對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過錢、物等大量的物質滿足來補償對孩子的精神關愛,而這些孩子在花錢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導和監督,極易使他們產生錯誤的價值觀而誤入歧途。

          三、留守兒童成長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們發現在調查中的留守兒童一般都具有三個基本特征:一是無人看管,缺乏監護;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遠離父母,缺少關愛。其中:

          留守兒童面臨五大問題

          一是生活問題:與其他孩子相比,他們缺少父母的照顧,容易在營養狀況、身體健康等方面受到影響。特別是在年幼的階段,孩子的養育、保護顯得更為重要,如果不能與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問題容易出得多一些。比如,在九嶷洞村留守兒童能夠按時接受各種預防性疫苗的比例明顯低于非留守兒童,F在大部分留守兒童是由自己的親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兒童甚至實際上就沒有監護人。

          二是心理問題:由于得到的親情、情感和心理關懷的缺少,許多孩子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又很少與外界接觸。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這些孩子其實特別想和家人在一起,這是他們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與家人產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內心的封閉、情感的冷漠、甚至行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現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礙。

          三是教育問題:在我們走訪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務勞動甚至一些農活都落在了留守兒童身上,不能保證孩子們的學習時間,學習成績因此而有些下降。臨時監護人對孩子學習的督促幫助不夠、方法不當,也容易使孩子產生厭學、棄學現象。由于目前農村教育資源不足,教育質量偏低,有些孩子進城后跟不上學習進度,不得不返回農村;有的由于家長不斷在農村、城市之間變動,孩子也會隨之由留守到流動再到留守,不能及時接續學業。我們調查的資料顯示,留守兒童在小學階段的入學率相對高一些,初中階段則呈明顯下降趨勢,輟學率比較高。更可怕的是,竟在走訪中有監護人說出不可能也沒能力讓孩子上高中的話語。

          四是道德問題: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家長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往往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兒童的許多行為習慣、道德素養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時的指點和幫助,一些錯誤行為和做法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容易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和道德品行。據當地村支書透露,在該地留守兒童違法違紀的比例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

          五是安全問題:另根據網上公安部門有關調查顯示,在被拐賣的兒童當中,流動兒童占第一位,留守兒童占第二位。有些地方出現的女童被xx的惡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女童居多。據報道,在XX年湖南洪災遇難的12名兒童中,11名都是留守兒童,這說明沒有父母的呵護和指導,留守兒童缺乏應變和自我保護能力。

          由于留守兒童的家庭結構的特殊性,使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殘缺的家庭教育給留守兒童的成長帶來了一系列負面效應。在九嶷洞村的調查中我們發現了留守兒童生活中存在了以上諸多的問題。

          四、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建議

          1、家庭方面

          加強父母與孩子的溝通,盡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不僅是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科學的生活習慣、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要單方面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更要注重孩子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針對農村留守兒童中單親監護和隔代監護情況嚴重的問題,可以通過興辦農村家長學校,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育觀念,親子溝通方式,促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諧發展。家長學校要適應形勢的發展,開辦臨時監護人培訓班來加強家庭教育指導。

          2、學校方面

          要進一步加強幼兒園教育管理機制。幼兒園是直接教育管理學齡前留守兒童的實體,教育措施的制定應當包容更多的關愛幫助學齡前留守兒童的內容,在學習和生活上給予更多關懷和呵護。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增強學校和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愛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為與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

          在學校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系了解子女學習情況;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聘請專家或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

          (3)廣泛開展有助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類活動

          如親子活動等,加強家長與幼兒之間、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交流互動,引導幼兒互助互愛,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來自集體的溫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對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監護的留守兒童,可動員家長將其轉入學校寄宿,由專門教師負責其飲食起居生活。實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著相似的經歷,對他進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喚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發學習熱情,增強集體歸屬感。

          一、問卷調查

          1、問卷的設置及意圖

          本問卷共設計有8類問題:留守兒童的吃、住、用;與父母聯系頻率;雙休日安排;父母不在家的困難;學習情況;老師的關心程度;今后的希望;16個小題。題型為封閉選擇和開放問答兩類。目的在于了解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心理現狀。

          2、調查的過程與方法

          二、現狀分析

          1、數據的匯總

          回收答卷52份,52份答卷均有效。為了便于統計,只隨機統計50份。統計具體結果見附表。

          2、現狀的分析

          [簡析]實際上沒有父母直接監護的占18.3%,加上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總共就占總數的70.1%。這些兒童要么缺乏父愛,要么缺乏母愛,當然就極有可能性格發展缺失。尤其在對其管理、生活安排方面缺乏應有的照顧和愛護,由此,他們的很多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甚至變異滋生蔓延,影響他們自身的發展,影響學校影響社會。

          (2)監護不能落實。祖父母外祖父母監護占56%;無人監護占26%;其他親戚監護占18%。

          [簡析]隔代監護,一是心理代溝太深,祖孫難于溝通,二是祖輩過度溺愛,百依百順,三是沒有教育理念;親戚監護,日子一長,孩子或多或少有過失,只要親戚批評責備,他們之間就有可能產生心理隔閡,嚴重的甚至鬧矛盾;沒有人監護,不僅這些孩子心理沒有安全感,而且很多事情就有可能因拿不準主意而失誤。

          (3)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32%的留守兒童雙休日的生活水平與在學校寄宿差不多;人均每周包括乘車的零花錢6.28元;

          [簡析]吃穿住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從上述數據看出,很多留守兒童基本生活都無法得到滿足需求。

          (4)父母親情淡薄。36%的留守兒童與父母不是經常聯系;與父母雙方經常打電話的占18%;父母經常給我打電話只占46%。

          [簡析]父母親情是兒童子心理健康發展的根本元素。這種東西是任何事物都無法代替的。然而,現在的父母,由于沒有教育知識教育經驗,有的因為生活所迫,很少關注孩子的心理,甚至連電話就不與孩子聯系。這樣孩子就感到沒有根基沒有依靠,沒有自主沒有目的,如空中的落葉,時常無所適從。

          (5)家務勞動繁重。80%的留守兒童在雙休日要做家務勞動;52%的留守兒童要在雙休日做飯。90%的留守兒童自己洗衣服。

          [簡析]本來讓孩子們勞動可以培養勞動觀念,但這些孩子做家務勞動都是在被動進行,因此對家務勞動大多感到厭倦。同時,有孩子也的確由于學習時間緊而沒有勞動時間,有的孩子還真的有很多家務勞動不會做。這樣就給留守兒童帶來了心理的壓抑和具體的困難。

          (6)老師關注太少。本期以來,46%的留守兒童還沒有老師找他談過話。

          [簡析]留守兒童應該是我們教師關注的重點,然而從調查看,我們的教育工作還的確很不到位,竟有46%的留守兒童在將近兩個月的教學時間里沒有與老師談過一次話,即使是批評也是如此。

          (7)學習壓力很大。50%的留守兒童感到學習壓力大;30%的留守兒童明顯表示學習成績不好;部分表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識字,不能輔導學習,想學好沒有條件。

          本來適當的壓力有利于學習,但留守兒童的壓力一是來自多方面,二是壓力太大。這種情況,如果沒有人及時為他疏導,就有可能壓力變得越來越大,進而影響學習和生活。

          (8)心理壓力太大。60%以上的留守兒童表示為不會做飯,不會洗衣,遇事不能拿主見,思念父母,16%的留守兒童為今后的生活著急,部分留守兒童感到孤獨,失望、羨慕別人;煩惱,既要照顧自己,還要為家里弟妹、外婆的生活安排,家里的大小事務由自己處理;得不到同學不理解;有時遭別人歧視等。

          [簡析]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進入青春期后,雖然具有了獨立意識,但畢竟經歷不夠、能力不足,對父母還具有很強的依附性。然而,這些留守兒童不會做飯洗衣,遇事拿不定主意,思念父母,感到孤獨、失望、煩惱、得不到理解,遭人歧視,甚至為今后的生活著急,等等。顯然,對同樣一個十二三歲的留守兒童來說,所擔當的負荷肯定是超載的。

          三、對策探悉

          1、成立自立組織

          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在于引導他們建立健康、樂觀的心理狀態,鍛煉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從而促進他們自然、順利成長。據調查,這些兒童中有個別孩子很懂事,能正確看待自己的處境,認為父母不在身邊,我們更應理解父母的難處,更應為父母減少擔心,于是覺得,在家里累點苦點也很自然。因此,我們認為,班級應該成立獨立兒童小組,學校要成立獨立兒童委員會,要選用其中具有獨立能力的孩子擔當成員,從而擴大他們的影響,發揮他們的輻射作用,讓他們在老師、學校的引導下自己管理自己,從而保障自我鍛煉。這樣,既可增加心理傾述渠道,增進伙伴之間的友情,又可找到家的感覺,同時自己的組織便于隨時請教,隨時求助。

          2、建立專門檔案

          從我們的調查看,現在的這些孩子最缺的除了極個別經濟十分困難外,最缺的不是財物,而是情感,尤其是留守兒童。因此,不論是一個班級,還是一所學校,我們都應把他們作為我們教育的重點,在教育活動中,多關心他們的生活,多幫助她們解決實際困難,多站在他們的角度看待他們。但從現有狀況來看,很多學校如我們調查情況相似,對其關注不夠,有的甚至漠視了這一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我們認為,不管是班級還是學校必須建立留守兒童專門檔案,要跟蹤他們的成長過程,從而保障對他們生活上的必須求助,對心理上的及時疏導。

          3、定期召開會議

          留守兒童問題應該是當今教育的新問題,也是當今教育面臨的難點問題,而且學生所占比例大,涉及問題多。因此,不管是學校還是班級,每期都要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留守兒童問題,要形成會議制度,要通過會議形成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決議和制度。從而保證班級、學校在決策上的政策支持,同時,促使我們把握和突出以生為本的教育重心,實現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宗旨。

          4、設立咨詢機構

          留守兒童的問題并不全是共性問題,不同兒童往往其問題有著本質的不同,如果從組織的角度,以集體的活動形式去解決個性問題實際上是不現實的。因而,針對留守兒童的別個問題和個性問題,學校還要設立相應的咨詢機構,一是便于作個別心理疏導,二是便于為遇事拿不定主意的孩子出謀劃策,三是保證了專門途經,如:設立學生請教處(或者獨立兒童辦公室),成立獨立兒童熱線,確定接待時間(如課外活動),委派熱心且懂心理的老師負責接待。

          5、師生互結對子

          總之,留守兒童是當今教育面臨的新問題,新難題,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引起高度重視,都應做為其工作的重點之一去研究去解決。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6

          一、監護人調查

          調查中,我們走訪了 名監護人,其中男性 名,占 %;女性 名,占 % ,%。職業方面, %的監護人為農民;年齡結構方面,監護人的加權平均年齡為 歲,其中60歲以上的監護人比例高達 %,70歲以上的達 %;婚姻狀況方面, %,的監護人配偶健在, %的喪偶寡居;監護人與留守兒童的關系方面, %的監護人為留守兒童的(外)曾祖父母或祖父母,監護人為親戚的多是與留守兒童父母同輩的成年近親屬或者朋友。

          在對監護人的調查和訪談中,我們不僅發現了與留守兒童父母方面相同的問題,對于高齡監護人,還有以下特殊的問題:

          (一)監護人自身精力和體力的不支

          在農村,加權平均年齡為59.29歲的監護人無論是在精力還是在體力方面,基本上是一個生活只能自理的群體,讓這個年齡段的人監護兒童,對其而言實為力不從心,只能勉為其難地照顧留守兒童的基本生活;更為甚者,我們在實際走訪中還發現了一些留守兒童反過來照顧監護人的“反監護”案例。

          (二)監護人對兒童教育的誤解與矛盾心理

          調查顯示 %的監護人認為必須讓留守兒童完成義務教育,其中 %的監護人希望孩子能好好學習 %的希望兒童將來能上好的大學。即便如此,仍有 % 的監護人認為“孩子只要讀完書能識字將來能在家勞動就行”。此外,在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狀況和關注程度上,僅有 % 的監護人表示對留守兒童所在的學校比較了解;在監護人與兒童的日常聊天中,學習的話題占 %,其次分別為要聽話、注意安全和吃飯穿衣方面的問題;在監護人對留守兒童最擔心的諸多選項中,對男孩和女孩的學習關注度分別為 %和 %

          為什么監護人在對兒童的期望、接受教育的態度和對兒童學習的實際關注度方面有近20個百分點的差距呢?我們在與教師、監護人、父母和村干部的訪談中找到了一些線索:一方面,監護人與父母一樣對學校教育和自己的職責有著同樣錯誤的認識和消極的態度。大多數的監護人認為其主要責任就是照顧好留守兒童的生活,至于學習那是學校應該管的事,道德教育盡管他們也可以管,但主要還是兒童父母的責任。另一方面,留守兒童成長和生活在童的監管和學習輔導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用監護人的話講就是“不好管”;再加上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有兩個孩子的大多是一男一女,父母家長“對他們都看得比較金貴”,這也使得監護人在對兒童的管教和督促上有所顧忌。這兩方面因素的作用使監護人轉而將主要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到兒童的生活、健康和安全上,而對兒童教育上的問題有所顧忌和回避,以便在其父母回來時能毫發無損將孩子交還,自己也“好交差”。這正如一位監護人(爺爺)在訪談中提到:“如果他(留守兒童)爸媽因為他不聽話打他,可能沒事但如果我們做爺爺奶奶的也打他,他可能會有想法。他會想我們又不是他爸爸媽媽,不該打他,會反感。其實我們都上年紀了,也不能過分擔心孫兒孫女。也總有個顧忌,不能給他們留下個壞印象!边@在對監護人所自認為比較難處理的事項調查中也得到了應證:監護人認為其感覺較為難以處理的首要問題分別是成績不好、孩子嚴重受傷、不聽話以及受到人身傷害等,由此可見,監護人對兒童教育的錯誤認識以及其在留守兒童教育上的矛盾心理,使得監護人不太積極地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尤其對于親戚類型的監護人而言更是如此—盡管他們對教育的重要性有著最為樸素的理解。

          (三)監護人本身文化水平使其難承擔起教育輔導的責任

          除前述因素外,雖然調查數據表明 %)的監護人會較常輔導留守兒童的學習,但 與我們與父母、教師、兒童、干部和其他監護人的訪談中所獲的信息有根本性的不同,他們認為絕大多數的監護人除了照顧留守兒童的生活起居外,對其學習的輔導幾乎是力不從心:監護人中高達80%以上的為祖父母,接受過完整初等教育的鳳毛麟角且精力和體力有限,又要忙于家中田間事務,幾乎不可能對兒童進行輔導,尤其是心理上的關懷和輔導。這一點在我們與祖父母型的監護人的訪談中得到了證實,而且還發現他們所理解的教育和心理關懷就是平時生活中的一些道德教育,如要聽話、要尊敬長輩、不要打架等等。

          四)監護人在教育手段和方法上的困惑

          雖然有前文所描述的種種問題,但不能否認的事實是監護人在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主要是道德和倫理方面--還是作出過嘗試和努力,方式主要是傳統的講道理、體罰等。但這往往起不了什么作用,一方面,兒童的眼界和思想比監護人要開闊和活躍,監護人往往并不能說服兒童,反而“還被他們(兒童)頂得無話可說;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兒童與監護人隔代或者非直系血緣關系所造成的心理隔閡及兒童成長時期的逆反心理作用,體罰往往并不起作用,甚至還會引起兒童更強的逆反心理。在這種情形下,監護人就感到不知所措,毫無辦法,只好退而求其次保證兒童在生活、健康和安全方面不出大的問題,而在教育方面有所退縮。監護人中的父母和親戚由于與留守的父母有很大的共同之處,因此這里對監護人的討論主要是針對隔代監護的高齡祖父母而言。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突出問題

          調查顯示,目前農村留守兒童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1、親情缺失,多數留守兒童心理出現障礙

          父母在外打工使留守兒童感覺親情缺失,這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留守兒童因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缺少傾訴對象,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心理抑郁,性格內向孤僻,人際交往能力較差。一些留守女孩在生理變化出現時由于得不到學校和家庭特別是母親的關心和指導,往往表現出極大的驚慌和不安。調查結果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年以上的占33%,二年以上的占25%,三年以上的居多數,占42%;26.7%的父母半年以上才能回一次家,80%的父母靠電話來維系與孩子的聯系,但一周內能與孩子聯系一次的父母還不到1/3,76.7%的留守兒童想念父母,難以應對親情關系的斷裂和隔膜,15.7%的留守兒童感覺對父母陌生,認為與父母聯系不聯系無所謂;,40%的留守兒童膽小怕事,循規蹈矩,20%的留守兒童內心壓抑,渴望監護人的理解和溝通。老人們這樣陳述:“娃自她媽走了以后,一放學就守在電話旁,眼淚汪汪地等電話,問也不言語,真是把我害苦了!

          2、教育不夠,許多留守兒童行為習慣、學習成績不良

          在調查中,教師、代理家長一致認為留守兒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突出問題。一是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大多數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監護,這些老人中,文盲半文盲比例高,文化素質偏低,在心理、思想等方面難以給留守兒童正確的教育和指導,在學習上也不能給留守兒童有效的幫助和輔導。同時,老人與孩子的代溝較深,難以溝通交流。父母在家時是勤學苦讀,善于鉆研,學習成績在全班名列前茅,父母赴外地務工后,由爺爺奶奶照料,他開始變得生活懶散,疏于學習,學習成績明顯下降。二是學校和家庭溝通不夠,影響了留守兒童品德和學習的發展。由于農村學校教師普遍負擔重,對留守兒童缺乏特別的關愛,不能及時、主動地與委托監護人取得聯系和溝通。同時,委托監護人主動與學校老師聯系的意識差,有的委托監護人根本不知道孩子的老師是誰。調查中發現,65%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或一般,成績非常優秀者較少。有些老師認為留守兒童大都是“雙差生”、“問題生”,致使一些孩子對學習和生活缺乏熱情和進取心,有的說謊打架,小偷小摸。調查顯示,留守兒童 中,成績優秀的占6%左右,成績中等或一般的在89%以上。一些留守兒童由于承擔了較多的農活、家務活,致使學習成績下降,有些孩子還由于厭學等原因逃學輟學。

          3、監護不力,留守兒童人身安全問題突出

          由于多數留守兒童是由年齡偏大的祖輩監護,所以他們中有一部分不僅自身得不到有效的監護,而且還過早地承擔起照顧爺爺奶奶的責任,還有個別兒童無人監護,致使大多數留守兒童面臨安全隱患。一些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經常受到同學、鄰居的欺負;一些留守兒童患病不能及時治療,受到意外傷害的事件時有發生,溺水、觸電、打斗等意外傷亡事件屢見不鮮。

          4、生活貧困,許多留守兒童的身體狀況令人擔憂

          從各地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居住地離縣城近的較少,居住在交通不發達、經濟落后的較多,而他們的家庭多數比較貧困。由于外出務工的父母大多從事體力活或做小生意,收入微薄,致使這些家庭生活條件差,加之老人素有節儉的習慣,很少有新鮮蔬菜水果,基本上是有啥吃啥。據調查顯示,80%以上的監護人不懂得營養搭配,大多數孩子營養跟不上生活質量差,這嚴重影響了孩子的智力發育和身體健康。 一些學校老師認為,部分留守兒童在聽課時出現反應遲鈍、精力不集中等現象。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7

          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還嗷嗷待哺時,父母就遠離家鄉,到遙遠的城里謀生糊口。很多時候,他們只能從電話中或者從偶爾寄來的匯款單中,才能感覺父母的存在。當別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樣年華的時候,他們被留在鄉下,孤獨地像荒草一樣生長。人們給這群孩子起了一個酸楚的名字: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被監護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隔代監護型;二是親朋監護型;三是單親監護型。這些臨時監護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監護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飽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認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對于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壞、行為習慣養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卻很少關注,任其發展。

          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在農村學校一個特殊群體逐步凸現,他們的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不在身邊,我們稱其為“留守兒童”。

          調查目的:通過對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調查,了解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心程度以及他們的生活狀況。

          調查時間:20xx年2月

          調查對象:本地留守兒童

          調查方式:訪談法

          調查內容:

          一、父母長期在外打工,沒有空閑時間照顧子女

          這些學生之所以成為“留守兒童”,就是因為他們的父母雙方長期在外工作,無法真正關心到子女各方面的發展情況。外出打工的父母基本上從事的都是建筑行業,雖然大部分父母會定期打電話回家,但是和子女談話的內容一般僅限于簡單問問學習情況,對于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質的發展基本上不作過問,任其發展。父母每次回家一般都會帶一些孩子的用品,大部分是食品,也有帶一些書籍的。在到家后,大部分父母熱衷于到各家串門,并有部分父母參與,能夠和子女進行談心交流的父母較少,無法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情況,導致父母和孩子感情不深。在座談中甚至出現了個別對父母感情冷漠、不希望父母回家的“留守兒童”。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情況亟待關注。

          二、臨時監護人物質關心多,精神關注少

          臨時監護人的素質及其實施的家庭教育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農村的“留守兒童”被監護的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隔代監護型(大多數),即由祖輩——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二是親朋監護型(小部分),即由親戚朋友——叔嬸、姑舅或要好的朋友托管的方式;三是單親監護型小部分,即由“單親”——基本上是母親托管的方式。這些臨時監護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監護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飽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認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對于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壞、行為習慣養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卻很少關注,任其發展。

          三、從學校方面來說,關注程度逐步加大,措施還需完善

          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的實施使得“留守兒童”都在學校教育的范疇內。隨著校園內“留守兒童”人數的增多,學校對這個群體的情況也是越來越關注。在調研的幾個學校中,基本上都建立了圖書借閱室等活動場所,也開展了一些有益的活動。但是,孩子們也反映了學校圖書普遍較舊,新的、針對他們年齡特征的圖書不多。同時,孩子們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可實施的、他們感興趣的活動形式供學校參考,例如組織興趣相近的學生組成各種興趣小組等。

          四、“留守兒童”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等方面的發展存在著差異,需要加強教育、監督和引導

         。ㄒ唬傲羰貎和钡乃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心理健康程度存在不同。一些家長在孩子面前并沒有做到垂范作用,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甚至打架,對孩子的成長和心理造成了極大的不良影響。

         。ǘ┰诓糠洲r村地區,還存在一些重男輕女的思想。這一點是在初中學生座談中體現出來的,由于初中生較之小學生而言,年齡大了一些,知識面廣了,思想也就隨之活躍而豐富。她們描述了身邊一些重男輕女的一些現象,例如,在家里,男孩子不用做家務活,而女孩子在家要承擔較重的家務活;在和家里男孩子起糾紛的時候,家長一般會偏袒男孩;在學習上,有的女孩子晚上到了一定的時間,就必須睡覺,想多看會書家長都不同意開燈,而家中的男孩子則可以不受時間的限制進行學習;有的家長甚至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學習成績好,不希望她們考上高中,想讓她們早點回家幫助家里務農。

         。ㄈ┯捎谶@次調研的“留守兒童”中有初中生也有小學生,所以我們能夠明確感受到伴隨著成長,初中生的思想也逐步成熟,更加理性,言談舉止較之同齡人更加成人化。而小學生由于年齡的局限,在物質需求被滿足后,精神和心理需求相應減少,與初中生比較會較容易感受到快樂,煩惱也少了很多。

         。ㄋ模┪覀兞私獾,“留守兒童”有快樂的事情都會拿出來和好朋友們分享,但是,當有煩惱的時候,他們很少去找朋友或者家長傾訴,通常他們會采用寫日記的方式,將自己的煩惱、委屈等都寫在紙上,然后再讀出來,通過這樣的方式宣泄自己的苦悶。

         。ㄎ澹傲羰貎和睂D書的需求度還是比較高的。當問到“你最希望你父母回家給你帶些什么禮物”這個問題時,大部分孩子回答的不是玩具,也不是零食,而是圖書,是他們感興趣的圖書,這也說明“留守兒童”存在著一定的精神需求。

         。傲羰貎和睂Ω改傅乃寄铒@而易見。孩子們思念父母的情緒溢于言表,每次父母回家他們都會很高興,也會通過寫信等方式給在外的父母匯報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況,送去自己的思念之情。

          調查體會:

          針對在調研的過程中看到的現象和發現的問題,我們提出下列建議:

          一、黨和政府應當繼續制定有力措施,關心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面的發展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文件下發以來,黨和政府越來越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問題,對“留守兒童”的情況也在時刻監督,制定了各項政策來引導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各級共青團、少先隊組織也要通過各項活動的開展來進一步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建設,同時,團、隊組織應和教育行政部門、社會各界力量等緊密合作,貼近基層,為合肥市農村“留守兒童”多做好事,多做實事。

          二、對外出務工的父母加強引導,促使他們轉變觀念,改進對子女的教育方式

          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在教育的過程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作用不容忽視。要促使外出務工的父母轉變錯誤的觀念,引導他們關注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僅要關心孩子的物質生活,更要重視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的需求,促進孩子全面發展。今年,市里出臺了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新辦法,把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納入全市統一管理范圍,在學雜費、接受教育、學習評價、團隊活動、文體活動及獎懲制度等方面享受與本市戶籍學生同等待遇,不再另外收取借讀費,并為方便學生入學,全市還確定了20所左右的中小學定點接收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全國也有很多地區專門為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大開便利之門。所以已經具備條件的父母,應當將孩子接到身邊接受教育,為他們的成長創造更好的條件。而暫時還不具備條件的父母也應該慎重選擇托管的臨時監護人,重視孩子的監護權,多創造時間和機會與孩子交流,加強與孩子溝通,努力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三、學校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引導和監督,重視他們的全面發展

          學校是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教育的主陣地,學生能否全面、健康發展是學校的中心工作之一。雖然現在各個學校已經越來越重視“留守兒童”的工作,但受學校條件的限制,工作的方式和力度上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主要是經費緊缺、人力不足等問題,F階段,學校應該努力克服困難,創造條件服務“留守兒童”。在學校這塊陣地上,共青團和少先隊組織應當發揮自身優勢,要在引導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過程中產生重要作用。團、隊組織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來凝聚“留守兒童”,通過開展城鄉少年手拉手等活動,為他們創造更多和同齡人交流的機會,開闊他們的視野,拓展他們的心胸,組織城區學生開展向手拉手小伙伴捐贈圖書活動,引導他們共同學習成長。同時,也要多開展一些安全教育活動,“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身邊,應該多掌握一些自護自救的本領。

          四、社會各界要關心農村“留守兒童”,盡量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關懷,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關心。各種媒體應該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多宣傳他們的現狀,公布他們的實際困難,增強社會各界對他們的了解,提高對他們的關注程度,從而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多做貢獻。鄉鎮以及村委會等也應該發揮作用,通過設立校外輔導站等方式,為農村“留守兒童”增加能夠開闊眼界,擴展知識面的場所,可以聘請學校的輔導員或有一技之長并熱衷于服務“留守兒童”的同志擔任輔導員,引導孩子全面發展。只要社會各界都來關心農村“留守兒童,那么他們就會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本次調研雖然已經告一段落,但是我們的工作才剛剛開始。通過調研,我們了解到市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看到了存在的一些問題,但同時更加堅定了我們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的決心,努力為和諧社會建設多做貢獻。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8

          一、調研背景

          上海師范大學第八屆研究生支教團在服務地廣西省田陽縣的四所小學,選取了400名留守兒童開展了有關留守兒童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的調研。本次調研立足于支教團所服務的廣西四所小學的留守兒童,希望通過本次調研了解服務學校內留守兒童們學習、生活中面臨的問題及需求,為今后針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工作奠定基礎。在調研問卷環節中,為了保證問卷的有效性,我們特意選取四至六年級的高年級學生進行問卷填寫,并在填寫過程中對調研目的、個別問題進行說明。調研數據真實可靠,統計認真負責,是上海師范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在此次調研的真實體現。此外,我們還通過留守兒童家訪的形式進一步了解孩子們真實的生活情況,以確保調研的真實可靠。經過近兩個月的努力,現將調研分析與報告公布如下,期待各位領導、專家與老師進行批評與指導。

          二、調研結果分析

          從家庭情況來看,有95%留守兒童所在的家庭基本都來自于低收入家庭,其中有56%的家庭月收入不滿千元;與此同時,我們發現,這些留守兒童多為非獨生子女,非獨生子女占調研總數的73%。由此可見,家中人口多、收入來源少是西部山區家庭父母紛紛選擇外出打工的初衷。然而,當父母一方或者雙方均外出打工時,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又如何得到保障?調研顯示,有68%的留守兒童日常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親戚撫養,而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撫養人中文化程度達到初中及以上水平的僅占26%,其余均為小學及以下的文化程度。據此可推斷,留守兒童們在非父母親撫養的生活中不但缺失普通孩子們所擁有的父愛、母愛,即使撇開撫養人的責任心不論,其撫養人的文化水平也很難對孩子們的學習產生實質性的幫助。

          通過“家庭情況”的調研數據顯示,留守兒童們經濟生活困難、家庭生活缺少父母在旁關懷、日常學習得不到撫養人的有效幫助是留守兒童群體存在的普遍問題。

          在初步了解留守兒童們的家庭狀況后,問卷以孩子們日常與外出打工父母的了解與交流的角度切入,以對待父母外出打工的態度、日常生活的獨立性與處事選擇等方面,來探求孩子們的心理狀況。

          調研顯示,父母親平均每年在家少于3個月的情況分別為78%與74%,與此對應的是,由于長期在外,大部分父母親對于孩子們的日常教育主要通過電話的方式,進行說教式、理解式的教育;然而,仍有38%的孩子連每月與父母交流一次都達不到。雖然如此,卻有26%的留守兒童對于父母不在家表示出了愿意或無所謂的態度,根據課堂及家訪的情況反饋,這部分孩子的學習成績與行為規范往往有待加強;當然,大部分留守兒童們則體現出了超越年齡的成熟與獨立性,有83%的孩子會經;蚺紶栐诟改赣H外出打工期間感覺到孤獨,但也有60%的學生對父母外出打工表示理解。在“對于父母不在家的感受如何?會痛恨父母嗎?”的問題中,留守孩子們也體現了他們較于其他學生群體的懂事。多數學生表示父母不在家會感受到孤獨和無助,也會很想念父母,但都表示不會痛恨父母,因為他們都理解父母,知道父母外出務工是為了家庭生計、為了供他們讀書生活;只有極少數學生表示出對父母的痛恨,父親或母親在你年幼時就離開了他,沒有讓他感受到父愛或母愛。此外,數據表明大部分留守兒童們的心理并不閉塞,當他們心情不好或有心里話時,有近50%的學生選擇與自己的朋友進行分享;然而,有些學生仍會選擇自行解決與消化自己的情緒與心情,這一比例也達到了35%之多;愿意與自己親屬或老師分享心里話的學生分別只有10%與6%。

          這一板塊的數據提醒我們,留守兒童們的心理狀況值得我們去關注,那些異于同齡人的懂事究竟是不是好事?那些少數極端痛恨父母、遇到問題自我解決的閉塞兒童是否為他們的成長埋下了更大的隱患?如何在父母親不在身邊的日子里幫助留守兒童們排除學習、生活、情感中的困難?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索并且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留守兒童日常學習方面,其學習成績呈現出“橄欖形態”,在班中達到一般及良好水平的學生達68%;生活中,當自己做錯事面臨長輩及老師的批評時,近9成的孩子都能虛心接受,同時逾9成的孩子們在支配父母給予的生活費會選擇勤儉節約,而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間絕大部分孩子的人身安全也沒有受到影響。這幾組在學習與生活上較為樂觀的數據都進一步表明了留守兒童們的成熟度與獨立性。然而,那一小部分學習不佳、面對錯誤無所謂、人身安全受到過影響的留守兒童仍然需要我們予以關注。在社會高速發展、公益事業提速的時代下,我們所要關心的不僅僅是大眾性問題,更應該關注小眾化需求。況且,仍有61%的留守兒童認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在于不在身邊是有區別的;更有63%的孩子堅定地認為父母外出打工對其學習有影響。根據以上客觀選擇題的統計數據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們對于父母在自己學習生活中重要性的認知總體呈現出3:2的態勢,這說明留守兒童們面對父母外出打工這一情況時心情是矛盾的,是需要我們去進一步了解與疏導的。

          這在開放性問題的統計中,孩子們給出的回答也驗證了我們的推斷。多數學生希望父母能增加在家陪伴自己的時間,也希望他們能多花時間關注自己的學習,但同時又矛盾地希望自己的父母不要過多操心,只要在外打工平安、多打電話和家人溝通交流就好。而對于學習生活中的要求,孩子們大多只表示希望在自己考得不好的時候,父母不要打罵他,如果考得好的話,可以有所獎勵,比如帶他去百色、陪他玩游戲、為他檢查一次作業、在六一的時候給他們買一套新衣服和鞋子等簡單的事情。這些平凡的希望體現了孩子們的童真,也真實反應了父母外出打工對于留守兒童們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負面影響。

          本次調研從教師家訪、學校關愛措施建立等方面就學校教育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進行了解,從數據顯現,學校對于留守兒童群體的關注度并不高,甚至可以說當地學校幾乎沒有意識到留守兒童成長所面臨的特殊問題。數據顯示,每年一次或每學期一次被老師家訪過的留守兒童不到30%,而根據支教團調研小組的進一步家訪也發現,留守兒童并沒有得到學;虬嘀魅谓處煹奶貏e關注,有60%的孩子表示,上學幾年來,老師幾乎沒有來家訪過。此外,所調研的四所小學也幾乎沒有專職的心理教師與辦公機構對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學習、情感予以幫助,這樣的教育盲點所帶來的影響也從孩子們“最希望學校為你們做的一件事是什么”一題中得以體現:大多數學生希望學?梢匝娱L電話開放的時間或設立信箱,可以讓自己多跟父母打電話溝通或者收到父母的信;還有學生希望學校能提供專門的心里輔導教師或教室,能夠有人能聽他們傾訴,不再孤獨。

          通過這一系列的數據及支教團調研小組近一年來的實地了解,我們認為當地學校教不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都沒有給予留守兒童特別的關注。然而,在家庭環境無法提供這些孩子們所需要的教育與關愛的現實情況下,這些責任無疑就要落到學校;再者,作為西部山區的寄宿制學校,教師是與孩子們日常接觸最頻繁的,也是最容易發現問題的,因此,加強學校教育對于留守兒童學習生活的關注度是急需的。

          三、留守兒童關愛措施建議

          1.籌建留守兒童辦公室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

          成立關注留守兒童成長的辦公機構,在關注校內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的同時,要完善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監護人、臨時監護人與其父母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為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要定時、及時地向其監護人、臨時監護人和外出務工的家長通報學生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為主、家庭為輔的教育局面。在留守兒童的教育中,學校、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談,主動關心關愛,主動發現問題,積極開展各類結對幫扶工作,提高留守兒童及其家長對學校及教師的親密信賴度。

          2.設立“留守兒童之家”構建全方位的關愛體系

          區別于辦公機構的基礎性設施,學校應設立“留守兒童之家”此類真正針對留守兒童開放的關愛場所。從留守兒童的角度出發,建立以愛心投遞、親情熱線為主的溝通方式,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便利,有條件的校舍可安置電腦,按實際需求為留守兒童提供與父母視頻交流的機會;還應建立健全教師家訪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真正了解孩子們的真實想法與需求,并以此調整關愛措施。此外,要重視臨時監護人的教育、監督工作,盡可能向臨時監護人介紹一下教育孩子的常識,開設一些簡單易懂的培訓,讓他們更了解孩子,從而更好地引導、關愛孩子。同時,要充分利用春節等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的“黃金季節”,多與留守兒童家庭溝通交流。

          3.將關愛融入日常教育將關愛行為化作一種習慣

          對于每個人來說,家是溫暖的,對于留守兒童來說學校就是他們溫暖的家,老師就是他們對他們全權負責的“父母”。在教育教學工程中,要格外留意留守兒童的情緒變化,要學會默默地予以關愛?梢栽诎嗉壗ㄔO中,增加留守兒童的職責,通過擔任班干部、課代表增強其自信心與責任感,以此促進其學習、生活的規范性。此外,應當開展豐富的校園活動,一方面能吸引留守兒童興趣,增加校園生活樂趣,更能緩解部分孩子的厭學情緒;另一方面,通過學生自助籌備“六一晚會”等機會,將活動準備期間的任務更多地讓留守兒童們擔當,增加他們與老師、同學間的交流,在交流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留守兒童是敏感的,是需要學校與教師細心去關愛的,只要在日常行為管理、教育教學過程中將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予以留意,定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總結

          支教團調研小組的感悟留守兒童無疑是一支特殊的群體,我們通過調研不只看到這一群體內心的孤獨與閉塞,更能看到這一群體的自立與堅韌。與父母的聚少離多不是他們走向極端的根本原因,他們在生活物質上并不十分匱乏,他們更多是內心世界對愛的一種渴望,這種愛不只是父母可以給予的,他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扮演“父母”的角色。在這其中,學校、教師無疑應當承擔這樣的角色,而作為來這里支教的老師,我們也有責任、有義務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協助當地學校引導留守兒童們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9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背井離鄉進城打工。有些農民工把子女扔給了老人監護或寄養他人,于是在我國廣大農村中出現一個新的群體--留守兒童。有資料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規模已達2290萬人,而且這個數字還將在未來幾年成較大規模的上升趨勢。因此,留守兒童問題雖然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及社會的廣泛關注,但是留守兒童問題仍然是當今社會值得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就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筆者在儀征市馬集鎮方營村進行了走訪和調查,并對留守兒童問題談一些初淺的看法。

          一、基本情況

          方營村位于馬集鎮北首,共有20個村民小組。常住戶540戶,現有人口1950人。土地面積2684畝,其中花園800畝,F有機械加工、玩具、生態園等企業8家。三業總產值2500萬元,人均純收入9611元。我村大部分群眾迫于生計擠進了打工隊伍中去,成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給了老人監護或寄養他人。據調查,全村有留守兒童43人,其中在校小學生中就有18位留守兒童,占學生總數的41.9%,老人監護的有35人,占81.4%,寄養他人的有2人,占4.7%。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留守兒童成績欠佳。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偏下,其中17%的小學生成績較差,4%的小學生成績很差;留守兒童中有1%的人上學經常遲到,有時遲到的高達27%,11%的留守兒童有過逃學的經歷。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部分農民潛意識里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大,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二是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作為一個特殊的監護群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于隔代監護,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基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2、留守兒童心理出現偏差。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呵護和照顧。由于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愿意接觸或接觸太少,導致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有的留守兒童情緒消極,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留守兒童大多年齡在1-15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后,父母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據調查顯示,留守兒童想念父母的占85%,有38%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半年回來1次,30%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8%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55%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系。有的留守兒童從小父母就長期在外打工,一年難得回一次,性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孤獨、自卑、冷漠、少語,很少或不愿與教師和同學們進行交流和玩耍,只與個別人來往。這是典型的留守兒童心理出現了偏差。據調查此類心理現象的兒童占留守兒童的14.3%。

          3、留守兒童生活普遍較差。由于我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質較低,大部分未掌握專長和技術,外出打工大部分從事的是勞動密集性工種,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資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維持家人和兒女的生活。兒童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由于家庭經濟收入少,父母又長期在外,難以顧及到兒童的生活情況,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極大損害。據調查顯示,80%的留守兒童生活較差,20%的留守兒童生活一般。

          4、留守兒童道德行為較差。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采取認可態度,由于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不少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里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游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

          5、留守兒童安全難以得到保障。在留守兒童中,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對兒童的安全監管,加之部分監護人和代養人對留守兒童的安全教育不夠、意識不強、監護不力,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的安全難以得到保障。特別是在雙休、寒暑假期間,脫離了學校管理回到家中,臨時監護人和代養人的管理難以到位,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甚至出現安全事故。我村前幾年一男孩在河邊玩耍時不慎掉入水渠中,溺水身亡。

          三、留守兒童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1、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措施不力。近年來,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適應新時期學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調查中

          發現,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學校教師與家長的溝通難度真大,有時半年甚至一年難見留守兒童父母一面,很難反映孩子在學校的真實表現和存在的問題,難以實現家庭和學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外出打工人員對孩子的教育過于依賴學校教育,但學校教育由于學生多,教學任務重,教師沒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關愛難以顧及。三是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難在學習上、生活上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并針對性給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教育環境。

          2、家庭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意識淡薄。父母是兒童成長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是伴隨孩子的終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對孩子行為、心理健康、道德觀念與智力發展將起著決定的因素。但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尤為淡薄。一是父母與留守子女溝通少,缺乏親情上的交流,對孩子的成長漠不關心,放任自流,順其自然發展。二是監護人和代養人大多數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是文盲和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識模糊,大多偏于溺愛,以生活照顧為主,且知識、能力上難以承擔對孩子的道德培養和學習輔導的任務。三是父母對留守兒童只是給予物質上的滿足,孩子吃得飽、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對留守兒童精神上的鼓勵、鞭策與開導。四是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方法不對,父母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老師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長直接取決于學校和老師,事實上成為孩子學習、身心發展的旁觀者。

          3、社會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關注不夠。近年來,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現象嚴重,對缺乏父母關愛,并在成長中留守兒童的思想上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農村社會教育薄弱,教育資源缺乏,教育觀念陳舊,不能有效地彌補缺乏父母關愛的留守兒童的不足;二是一些娛樂場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聯網、電視、書刊等文化傳播媒體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蝕內容屢禁不止,對缺乏父母關愛、親情關愛的留守兒童具有腐蝕性和誘惑力。

          四、對策及建議

          1、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兒童的管理措施。各級政府和學校都要積極探索對留守兒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徑和新辦法。嚴格責任追究,校領導為第一責任人,班主任為直接責任人,切實履行好管理和教育留守兒童的責任。加強對寄宿制學校的教學、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對留守兒童采取寄宿制管理。加強留守兒童在雙休和寒暑假期間的安全教育,解決留守兒童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問題,從而解除進城務工農民工的后顧之憂。

          2、加大投入,改善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環境。近年來,外出打工人員不斷增多,各級政府都在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民營經濟和勞務經濟,可見勞務經濟在社會進步、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級政府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投入要下大力氣,出臺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員子女受教育的優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響和限制家民工子女就近入學的條條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費,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與城市兒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喚起他們的自信,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3、創新機制,實現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關注的有機統一。對于留守兒童,以家庭為主體,加強學校、社會的正面教育和引導,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學校和社會聯動的運作機制。家庭要承擔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責任,給予必要的家庭關愛和親情關懷,家長要與學校和老師經常保持聯系,隨時了解子女的學習和生長情況,并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引導教育。學校要肩負起教育好留守兒童的責任,并有針對性的開展有利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動,大力開發他們的潛力,激活他們的斗志,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對留守兒童關愛的宣傳力度,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保證他們與健全家庭一樣健康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的現在,在某種程度上關系到我國未來人口和勞動力素質,關系到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也關系到城鄉社會穩定,因此值得全社會高度關注。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0

          20xx年5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實施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調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貴州省等6個勞務輸出大省(直轄市)的12個縣(市、區)進行,共調查四至九年級農村留守兒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兒童2731人(占37.2%)、教師687人、校長42人。

          一、總體情況

          本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總體上形成了比較積極的價值觀,對未來懷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關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兒童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91.9%對自己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有82.4%的留守兒童對未來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兒童與母親關系很好,89.4%與父親關系很好,大多數留守兒童將母親視為最重要的支持來源。

          二、成長中的九個突出問題

          1.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凸顯

          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兒童,其中前四項分別高5.3、1.6、3.9和3.1個百分點。

          2.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績偏下,82.1%的人有過成績下降的情形。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為較多:沒完成作業(49.4%)、上學遲到(39.6%)、逃學(5.5%)的比例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8.6、4和1.3個百分點;不想學習(39.1%)和對學習不感興趣(43.8%)的比非留守兒童高5.6和3.2個百分點。留守兒童缺乏所需要的學習輔導:有68.7%的留守兒童曾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有58.1%的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幫助,比非留守兒童都高出5.8個百分點。

          3.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較弱,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留守兒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來源依次是母親、同學朋友和父親,而在非留守兒童的支持來源中,父親第二,同學朋友位列第三。母親仍是留守兒童最重要的社會支持,是最親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實際幫助來源以及價值肯定者。同學朋友是留守兒童心里話的首位傾訴對象和遇到困難的第一求助人選,但需警惕不良群體的影響。30.5%的留守兒童認為校園里或周邊有不良幫派團伙,25.7%認為有同學加入不良幫派團伙,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4.3和1.4個百分。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支持更多地體現在學習輔導上,情感支持相對欠缺。22.6%的留守兒童覺得在需要時沒人能幫助自己。

          社會支持狀況是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預測變量,社會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兒童消極情緒更多,經常感到煩躁(46.0%)、孤獨(39.8%)、悶悶不樂(37.7%),以及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19.7%)的都多于非留守兒童。

          4.留守女童負面情緒相對明顯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納程度更低,對自己總體上感到滿意(76.5%)和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個百分點,而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個百分點。經常感到煩躁(47.6%)、悶悶不樂(38%)和無緣無故發脾氣(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個百分點;女童自評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來抑郁、焦慮、愛發脾氣、膽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經常覺得孤獨,不僅高于留守男童6.2個百分點,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個百分點。

          5.留守男童問題行為令人擔憂

          留守男童問題行為多,學習及校園生活中的障礙也多。留守男童遲到(41.8%)、逃學(7.4%)、受老師懲罰(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個百分點;不想學習(40.4%)、對學習不感興趣(44.8%)、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64.4%)、沒完成作業(54.8%)、成績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個百分點,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過同學、高年級學生、社會上的人或幫派團伙欺負,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個百分點。

          6.父母外出對小學中年級兒童影響更大

          感覺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負(23.7%)、被歧視(19.8%)、性格比原來內向(41.7%)、膽小(18.9%)的四年級留守兒童比例在6個年級中最高。他們經常想念父母(76.7%)、擔心見不到父母(59.2%)、擔心父母不愛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學生高21.3、25和11.1個百分點。四、五年級的留守兒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級的學生最需要學習輔導。

          7.青春期疊加留守使得初二現象更為顯著

          初二留守學生在學習及校園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礙更多,上學遲到(49.8%)、逃學(8.7%)、不想學習(62.8%)、對學習不感興趣(67%)、聽不懂老師講課內容(86.3%)、遇到問題沒人幫助(68.4)、沒做完老師留的作業(62.7%)以及被老師懲罰(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學生,分別相差2.3-14.4個百分點。

          初二留守學生與父母的關系更差,經常和媽媽交流(64.3%)、經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學生4.1和8.7個百分點,而被父母訓斥嚇唬(22.8%)的初二留守學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學生把同學朋友視為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母親,其中的某些負面影響值得關注。

          8.寄宿留守兒童對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習慣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飯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個百分點,平均每天睡眠9小時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個百分點。學習和校園生活狀況更糟糕,上學遲到(49.2%)、沒完成作業(54.6%)、不想上學(45.6%)、對學習不感興趣(48.9%)、聽不懂老師講課(62.9%)、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56.7%)、成績下降(78.5%)以及被老師懲罰(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5.9—12.6個百分點。

          寄宿留守兒童各種需求的未滿足程度高:一是學習輔導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學業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習經常有老師答疑的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單調,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學習之余或節假日最經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學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鍛煉、玩耍(38.5%)和看電視(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兒童表示在住校期間想家,僅兩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師會經常找他們談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成長需求。寄宿學校的軟硬件設施較差,生活衛生設施配備與維護狀況不容樂觀,就餐滿意率僅六成多;安全狀況堪憂,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發生過丟失財物的現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學拉幫結派欺負別人。

          低齡寄宿趨勢明顯。有35.2%的留守兒童是從小學就開始寄宿的,其中15%從小學四年級及以下就開始寄宿,寄宿留守兒童從小學高年級不斷向下延伸,少數學校還出現了一年級甚至是幼兒園就開始寄宿的現象。

          9.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整體狀況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兒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親外出的,占40.2%,母親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在各個方面的問題最突出。他們生活習慣更差,網絡不良行為更多,意外傷害更多,對留守生活的負面體驗也更高;學校表現更糟糕,遭受欺負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納和人際交往方面,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表現矛盾,他們覺得自己更有用,同時也覺得別人比自己運氣好;他們覺得自己更受人歡迎,但不愿意和別人談話聊天;他們認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無助感最強。

          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雖然面臨學習生活中的重重困難,對現在生活的滿意度最低,但他們沒有放棄對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舊表現得積極向上,他們中有94.4%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比父親外出的高2個百分點;有87.8%對未來懷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個百分點。

          三、對策建議

          1.健全關愛留守兒童的法律和政策體系,立法保障親子團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導。

          2.完善監護制度和國家救助體系,強化父母法定監護責任,探索有償代理監護制度,加快完善國家監護和救助體系。

          3.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領導協調機制,搭建工作平臺,統籌經費保障機制,制定并提供學校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流程及規范。

          4.構建全方位的留守兒童教育保護網絡,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配套設施建設,加強對民辦學校的支持和監管,在留守兒童集中的社區建立關愛服務陣地,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安全保護預警與應急機制。

          5.充分發揮群團組織和專業社會工作者的作用,積極探索共青團統籌、團屬組織聯動、青年社會組織合作的工作體系,建立幫扶活動的長效機制,著力發揮專業社會工作者在留守兒童服務中的作用。

          6.注重滿足不同類型留守兒童的多樣化需求,考慮性別、年齡段及監護類型不同的留守兒童的特點。

          7.通過吸引外出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以及鼓勵、支持和幫助有條件的外出農民工帶著子女舉家進城,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1

          留守兒童這一群體,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而不斷壯大,已經形成了一個需要予以高度重視的特殊群體。如何教育好、管理好留守兒童,已成為學校和社會各界共同探討的問題。近期,我們通過座談、走訪等方式,對××市農村留守兒童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

          據調查統計,××市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共28765人,占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28.5%。從父母外出打工情況來看,父母一方外出的有9426人,父母雙方外出的有19339人;從學生就讀情況來看,在小學就讀的有20352人,在初中就讀的有8413人;從學生寄宿情況來看,在校寄宿的有10094人,非在校寄宿的有18671人;從年齡結構來看,6-11周歲的學生有16504人,12-14周歲的學生有7513人,15周歲及以上的學生有4709人。

          通過調查留守兒童,走訪他們所在的學校、家庭,了解到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學習成績不夠好。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進取心、主動性不強,學習目的不明確,甚至有明顯的厭學情緒,遲到、早退、逃學、輟學現象時有發生,導致成績一般或較差。

          ——性格發展不健全。留守兒童內心封閉、情感淡薄、性情浮躁、情緒消極、寡言少語,甚至存在抑郁自卑、自暴自棄、憤世嫉俗等心理障礙,部分留守兒童或養成了嬌氣任性、放縱隨意的不良性格,或養成了亂花錢、擺闊氣的不良習慣。

          ——道德行為存危機。留守兒童是非觀念淡薄,思想道德滑坡,榮辱意識差,目無尊長,待人不誠實;部分留守兒童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偏離了正確方向,甚至存在金錢主義、享樂主義思想,模仿成年人抽煙喝酒、拉幫結派、打架斗毆、敲詐勒索等。

          究其原因,主要有:

          1、家庭自身因素。一是代理監護人監督責任意識不強。代理監護人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應該對孩子更多的愛,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否則會使孩子產生對抗心理,結果導致寵愛、溺愛。二是代理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代理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自身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科學的教育理念,不能在學習、心理上給予幫助和指導。三是父母的親情關系淡化。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常只給孩子寄幾件新衣服,買些好吃的,很少給家里打電話、寫信、與孩子進行親情和思想上的溝通,忽視了孩子的思想道德、行為習慣等方面的教育。

          2、學校因素。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教師、集體的溫暖,以因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于學校教育觀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管理機制等多方面的制約,學校和教師往往力不從心。

          3、社會及其他因素。一方面,文化市場的開放,各種先進的文化傳播手段的投入使用;另一方面,學校、家庭、社會監管不到位,加之留守兒童的自律能力較弱,導致留守兒童無法抵擋外界的誘惑。例如:有些娛樂場所、網吧等違反國家規定,接納未成年人的現象還未能得到有效制止。

          此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和管理工作機制不夠完善,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嚴重匱乏,外出務工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不到位,社會公眾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和責任意識不強等等,也是導致留守兒童產生種種問題的原因。

          留守兒童的教育不僅關系到他們自身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農村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關愛留守兒童,保障他們健康成長,應該成為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認識,成為全社會協調配合的綜合工程。

          (一)從家庭教育方面來看,要著力創設溫馨的家庭環境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重要陣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其言行往往是孩子學習模仿的對象,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家庭應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盡量創造條件,彌補家庭教育缺失對其留守兒童造成的不良影響。其次,加強與代理監護人、學校的聯系以及與留守兒童的交流和溝通。良好的親子關系是一種無法替代的教育資源。外出務工的父母應通過打電話、寫信等方式,經常利用返鄉的機會,多向老師和臨時監護人了解孩子在學校和家里的學習、生活情況,與子女進行情感交流,傾聽子女的心聲,積極鼓勵他們的點滴進步,真正關心他們的成長,使他們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再次,轉變育人觀念。要徹底轉變“孩子大了打工也能賺錢過日子”的思想,牢固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和育兒理念,并將其有意識地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為中,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學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二)從學校教育方面來看,要大力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

          學校是直接教育和管理留守兒童的實體,教育和管理的措施應包容更多的關愛幫助留守兒童的內容,在學習和 生活上給予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懷和呵護。

          一要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學校要以班級為單位建立留守兒童的檔案,摸清留守兒童的家庭地址、代理監護人情況和留守兒童父母打工地點及聯系方式等,記錄留守兒童在校的各方面表現,并及時向代理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留守兒童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格局。

          二要建立與留守兒童信息交流平臺。學校要設立“留守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室”、“留守學生視頻聊天室”、“代理監護人客座”,開通親情熱線電話,舉辦留守兒童教育管理論壇,定期召開留守兒童座談會、留守兒童家長會,開辟留守兒童教育專欄等,構建親情通道,為與留守兒童情感溝通提供方便。

          三要廣泛開展有助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類活動。學校應以重大節日為契機,并側重留守兒童開展一些扎實有效的活動,如舉辦法制安全教育講座、主題班會、聯誼會、集體生日晚會等,引導學生互動互愛,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來自集體的溫暖,從而消除他們孤單、悲觀的陰影,使他們愉快生活、安心學習、健康成長。

          四要大力實施“特別關愛工程”。學校應建立關心留守兒童工作委員會等機構,全面負責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并建立“代管家長制”,發動教師、黨員、團員、少先隊干部與留守兒童進行結對幫扶,對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給予特別的照顧,對家庭困難的留守兒童給予經濟扶助,使留守兒童感受溫暖、充滿自信。

          (三)從社會職能方面來看,要致力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僅靠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需要各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積極配合、齊抓共管。

          一要加強輿論宣傳,引起全社會關注。要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引導和爭取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關注,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特別要加大對《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強化外出務工家長對子女成長的監護責任和教育責任,引導他們正確處理打工致富與子女教育的關系。

          二要加大對兒童教育事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村留村兒童問題,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發展環境改善的投入,尤其要在服務福利項目上進行投入,如醫療保健、生活保障、青少年校外活動設施建設等,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要大力推行寄宿制學校建設。各級政府要因地制宜,科學調整布局,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不斷完善學校基礎設施,積極改善辦學條件,最大限度地滿足留守兒童的生活需要。

          四要加快發展農村家長學校。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加快規范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與管理,建立和完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通過家長學校積極向留守兒童家長及代理監護人宣傳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知識和方法。同時,在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時,把家庭教育知識納入培訓內容,正確引導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傳授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長的綜合素質和育人技巧。

          五要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要依托關工委等機構,協調相關職能部門,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學、濟困助學、公共衛生、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市場凈化、環境整治、勞動用工、經費保障等諸多領域,扎扎實實地開展工作,逐步形成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各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兒童教育管理體系。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2

          自從中國加入WTO以后,社會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城市現代化腳步顯著加快。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需要的勞動力也日益增加,于是越來越多的農民子弟涌進了打工的潮流。而農田則承包到少數雇主手中,年底則帶著鈔票回家熱熱鬧鬧地過年,年初又大包小包地奔向遠鄉工地,一陣歡喜,一陣悲涼,家里只剩下幼兒幾人,各鄉村冷冷清清的,這樣的現象循環了一年又一年。

          最近,我們組3人在各村做了一次調查,調查戶數達數百戶。結果每5戶就有4戶中有人員外出打工,而留守孩子在家自立的只有少部分,有多于一半的孩子有監護人,由此看來,隔代教育現象很嚴重。

          其實以前,就有諸多新聞媒體報道了這些問題。讓孩子自己生活,也許確實能提高他們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曾在一些電視節目上看到一些十來歲的孩子就能在家自己做飯,而且屋舍收拾得井井有條。到銀行取款也是熟練得很,使其獨立是對孩子的一種較好的鍛煉方式。

          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怎能離得開父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知已,他們大多有很多心里話要向人傾訴,此時父母便是最佳人選,但倘若父母在外打工,孩子就只能將這些都埋藏在心里。這是因時代的隔閡使祖輩與孫輩無法達到理想的溝通與交流,慢慢地這類兒童就會變得沉默寡言、孤僻、常感抑郁,專家們常說的青少年心理病癥,多由此引發,心病還得心藥醫,父母在家里顯得極為重要。

          近年來一些校園暴力事件及自殺事件涉及的學生,他們大多數也是留守兒童,內心壓抑,不能積極面對生活的惡果,研究青少年問題的專家申明,青少年在自殺或違法犯罪之前都有明顯的跡象,這些跡象是父母很易覺察的。如果父母在身邊,他們可以避免這些事的發生。一起起這樣的事件,令人怵目驚心,更多的時候,我們將矛頭指向了學校教育。的確,中國的教育比起國外的教育確有差距,但我們認為缺乏家庭教育才是此類事件的根源所在。因此父母也肩負著育人的職責而非單純地撫養他們。

          就經濟方面來說,或許留守兒童比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要寬裕,留守兒童的生活費多由自己掌管,父母在外出打工之前,對資金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考慮與準備,可就是經濟寬裕,又加之自理自制能力跟不上,造成孩子們亂花錢,養成大手大腳的壞習慣。

          孩子們的自制力有限,他們一有錢,就四處溜達。一晃就到了網吧。我們知道網絡對青少年有不可言傳的誘惑力,好多父母在身旁的孩子尚且不時地偷著去網吧、逃課,更何況留守兒童呢?他們既沒有監護人,經濟又寬裕,這方面的問題更是嚴重,學校對此怕也是愛莫能助。

          我調查訪問了某些家長,他們都對孩子是否會學壞這一問題表現樂觀;少數表示無奈,沒辦法。孩子上學需要錢,種田收入又不夠,但據我們所知,很多農民工掙足了錢,孩子卻并沒有能繼續上學。世事難料,誰又能說誰老實的孩子在環境變化中不會變壞,要知道,這個物質充裕的時代,充滿了各種誘惑,那些未成人滑入深淵完全可能。

          我們一直都說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希望,他們需要呵護與培養。可是面對這么多留守兒童,我們不覺要打一個大問號,我們社會的希望在哪里?

          那些留守兒童看起來自由自在,快樂得像一只在天空中飛翔的小鳥,實際上內心孤獨得很。調查發現孩子們普遍希望父母在自己的身旁,每當夜深人靜時,他們總是默默地流著淚水。他們還提到每逢節假日看見別家都團團圓圓,他們就坐在電視機前吃零食,內心確實很空虛。偶爾病了,也得不到安慰,這些都是他們默默承受的,雖然年底父母都回家,可呆不了半個月就要離開,其實他們很想對父母說別走,但還是沒說出口,只能靜靜地望著父母遠去的背影。祈禱他們在外平安,期待他們的再次歸來。

          他們的訴說讓人聽了愁腸寸斷,當今社會有成千上萬的孩子處于這種狀況,父母迫不得已,他們也無奈,社會也沒轍。社會早就暴露了這一問題,政府有關部門于是創辦一些寄宿式學校,解決了表面上的問題,但我們期望更好的解決方案早日誕生,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3

          自從中國加入WTO之后,農村的隱形失業問題就愈發凸顯,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數量進一步上升,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進城務工變成農民脫貧致富的一個主要途徑。一系列的問卷調查得知,農村留守兒童則存在由于監護人對兒童學習生活都過少的介入,缺乏親情等生活問題,導致其心理出現偏差,這些問題的形成有社會方面也有家庭和學校方面的原因。

          一、農村留守兒童中的主要問題

          1、關注太少,導致孩子厭學的問題

          很多父母在外務工,家里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文化水平較低,沒辦法幫助孩子的學習,即使有學習方面的問題,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也很低。

          2、缺乏親情的安慰導致生活問題

          多半留守兒童不希望父母出外打工,他們希望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給予,越來越多的孩子意識到家庭的完整和父母的關懷比經濟更重要,因為對生活的滿意度降低。

          3、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導致心理出現問題

          處于青春期的中小學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認識,也有很多成長的煩惱,卻找不到傾訴的對象,父母在這方面應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導,但留守兒童往往沒人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對其心理產生不利的影響;

          二、建議和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過程帶來的問題,不但要從人文上,更要從法律制度上解決,將問題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中,只有把問題放大化,調查才不至于紙上談兵,才能夠治標治本。

          1、消除城鄉距離,加快戶籍制度改革

          關鍵的核心不是完全取消戶籍管理制度,而是與戶籍關聯的城鄉差距,弱化各種制度,進而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讓農村居民享有與城市居民平等的權利和社會利益,這是解決的根本所在。

          2、加大社會幫助力量

          社會組織,尤其是對于兒童的幫助機構在我國還較為薄弱,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工作制度的建立也應該提到議程上,政府部門應充分引導和發揮作用,加強與社區溝通,強化農民工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引導孩子的健康成長。

          3、建立農村少年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

          就當今社會現狀來看,社會對于少年兒童提供有效幫助的機構少之又少,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大多數基層沒有相關的少年兒童是社區教育組織,使得農村少年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在社區教育中處于空白,而這些機構可以由離退休教師、青年志愿者組成;

          4、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

          現今的農村中小學寄宿條件普遍很差,有的學習甚至沒有寄宿的條件,政府應對于寄宿學習加大建設和管理,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有效地對留守少年兒童進行教育和管理,對于留守少年兒童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

          5、加大留守兒童心理輔導的課程

          不但要提供良好的知識教育環境,還要關注留守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引導他們走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使其能夠身心健康的發展。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4

          隨著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留下了很多的留守兒童,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在暑假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了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一 、基本概況

          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于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

          因此,這個群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小學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調查中發現,初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占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發展不全。農村留守兒童們由于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嚴重影響著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為53%,一年一次的為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于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采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么,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在家里,他們不講求個人衛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里鉆;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抽煙的有,賭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網吧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說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復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除父母外的監護人眼里,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里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于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后,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己孩子擺脫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脫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糊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我們認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4、復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復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比如,抽煙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談情說愛老婆老公成必須品,等等一切。

          三、思考與建議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建議。

          鑒于目前留守兒童群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

          2、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益。

          3、培養和扶持以民間組織為依托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構。

          4、下大力氣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

          我們必須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要建設全面和諧的新農村,最終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這一重大社會問題的目的。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5

          “想讀書嗎?”

          “不想!

          “那你想干啥?”

          “學功夫,掙錢。”

          面前這個虎頭虎腦的孩子叫嚴鵬,湖南省岳陽市華容縣萬庾鎮人,14歲,在鎮中學念初一。自從父母1999年去廣東東莞打工,他就一直和77歲的奶奶一起生活,是一名“留守兒童”。

          嚴鵬并不想讀大學,因為“成績不好”DD學功夫、當警察、掙大錢,這才是他的夢想。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嚴鵬這樣的“留守兒童”當中,有著類似理想,認為“讀書沒用”的還有很多。

          “留守兒童”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其中80%左右是農民工)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社會群體。具體而言,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并“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根據國家統計局估計,目前全國15歲以下的留守兒童人數約有1000萬人。

          根據湖南省XX年底的統計,該省農村人口為4320.02萬,占總人口的64.5%。自上世紀70年代后期起,一些農民就開始外出務工經商。據湖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公布的數字顯示,XX年,全省農民工為525萬人,其中,到省外務工的占82%。XX年,外出務工農民人數增加到736萬人,XX年更是達到829.1萬人,三年內增長了63.3%。

          在成為全國勞務輸出大省的同時,湖南省也相應地形成了規模達到數百萬的“留守兒童”群體。該省曾有學校做過調查,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的兒童,約占在校學生總數的60%,其中父母同時外出的超過一半,并且呈增長趨勢。

          XX年8月,共青團湖南省委發起了一次對湖南省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調查。該調查由團省委書記吳奇修牽頭組成課題組,采用分層抽樣的方式,選取了湘北、湘中、湘南、湘西的8個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縣(市)的16個鄉鎮,對“留守兒童”進行了問卷訪問,并對部分監護人和學校老師進行了深度訪談。

          本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996份,內容涉及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行為發展、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區環境、同輩群體等問題。近日,記者拿到了這份剛剛完成的調查報告。

          對他們來說,“知識改變命運”就是一句空話

          除了家庭經濟壓力得到緩解之外,父母出外打工給“留守兒童”帶來的另一個影響,恐怕連這些家長自己都沒有料到DD看到沒上過什么學的父輩照樣能在外打工掙錢,留在農村的孩子們開始覺得“這書讀不讀也沒啥區別”。

          對他們來說,“知識改變命運”就是一句空話。

          不久前,永興縣某中學一名女生擅自逃學,跑到長沙打工,還通過電話叫班上的三個女同學也一起去。面對老師的責問,她回答得很干脆:“反正讀完書也是打工,還不如早點兒出去!

          調查發現,部分“留守兒童”已經陷入一種新的“讀書無用論”,他們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積極性不高,紀律渙散。只有33.6%的“留守兒童”目前最大的愿望是“提高學習成績”,還有51.7%的人初中畢業后就打算“外出打工”和“做生意”。

          至于學習成績,本次調查中,認為自己“信心不足”和“沒有信心”的“留守兒童”約占1/3,另有35.1%的人感覺自己在學習方面信心十足。然而學校老師和監護人卻一致認為,“留守兒童”普遍成績較差。

          數據顯示,有63.9%的“留守兒童”認為學習中最大的困難是“無人輔導”。研究人員發現,多數“留守兒童”較少受到老師的關注和器重,而監護人一般又沒有輔導孩子學習的能力。面對學習上的困難,不少“留守兒童”采取消極的態度,甚至是自暴自棄,陷入惡性循環。

          研究人員分析說,外出務工人員多的地區,多為老少邊山窮地區,基礎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設施滯后,師資力量缺乏。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學校難以對數量龐大的“留守兒童”進行特別監管。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監管引導,“留守兒童”極易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加上思念父母、擔心受歧視等心理障礙,缺乏學習自覺性、上進心和自制力。還有極少數教師對他們缺乏耐心,施以責罵、挖苦、體罰等不當手段,致使他們對學校失去信任,逃學、輟學,過早流向社會。

          團湖南省委一位參與調查的工作人員認為,與同齡的城市孩子相比,“留守兒童”顯得早熟。“由于貧困,‘留守兒童’過早地體會到了生活的辛酸和物質匱乏的壓力。他們只能孤獨寂寞地成長,享受不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和親情。更現實一點兒,他們根本看不到知識將會給生活帶來什么改變。學習成績的好壞對他們來說,似乎已經沒什么實際意義了!

          父母外出打工時間越長,孩子的心理問題越嚴重

          與他們的“讀書無用論”給成年人帶來的震撼相比,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更讓人心痛。今年5月上旬,記者隨同調查人員到岳陽市幾處農村采訪時,對此有了切身的感受。

          嚴飄,13歲,湖南省岳陽市華容縣萬庾中學初一學生。她的父親1998年因肺癌去世,從此家里的經濟條件每況愈下,媽媽迫不得已去東莞打工,至今已有4年。平日里,嚴飄由73歲的奶奶帶著住在伯伯家。奶奶告訴記者,自打4年前嚴飄的媽媽去了東莞,她就變得越來越內向了,平時和奶奶、伯伯也不大說話,幾乎沒什么交流。偶爾接到媽媽打回來的電話,嚴飄也不怎么多講話,常常是母女倆抱著電話哭成一團。

          在萬庾中學,記者通過學校廣播找到了嚴飄DD一個看上去清秀文靜的小姑娘。坐在辦公室里,她一直低著頭,局促不安地絞著手指。沒說幾句話,她就紅了眼圈兒,淚珠直往下掉。在隨后近一個小時的交談中,除了點頭和搖頭之外,她幾乎沒有開過口。

          隨行的團縣委負責人說,像嚴飄這樣極為內向的“留守兒童”畢竟是少數,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再加上經濟條件差、生活環境不好等方面的影響,“留守兒童”承受著幾倍于同齡人的心理壓力。他們普遍存在孤僻、膽小等性格特點,容易出現偏執、冷漠、自私等不良人格特征,并且誘發一些心理和情感問題。

          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團湖南省委的調查小組還特意做了一個專項調查。他們在8個縣(市)的留守的初中生中隨機抽取了666人(其中男生285人,女生381人),作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分析的測試對象。

          這一專項調查顯示,57%的留守中學生存在輕微或輕微以上的心理健康問題,其中輕度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為47.7%,中度為9.0%,重度為0.3%。研究人員通過分析還發現,這些留守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往往與父母的打工年限有關,時間越長,孩子的心理問題越嚴重。

          調查員在華容縣某村見到了一名正在讀小學二年級的“留守兒童”。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這個孩子見到調查員撒腿就跑。調查員一直跟到他家里,他竟一下子鉆到床底下,說什么都不出來。雙方僵持了近半小時,最后調查也沒能進行。

          這樣的故事在調查中并不少見。宜章縣某村一名留守的初三女生,把自己反鎖在家,不去上學,并聲稱要去尋短見DD原因是她不喜歡學校老師到家里“找爺爺奶奶了解情況”。還有漣源市某村的一名初中生,十幾年來父母一直在外打工,最近才回來。長期以來,他從來不喊“爸爸”、“媽媽”,只有向父母要錢的時候才會和他們說句話。

          調查報告認為,“留守兒童”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生活中有了委屈卻沒有一個合適的傾訴對象,久而久之,其人格表現或是攻擊性較強,或是偏向抑郁。

          突發性事件中,“留守兒童”幾乎沒有自救能力

          調查中,最讓家長和監護人覺得頭疼的問題,就是“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XX年,在湖南省漣源市荷塘鎮的“5?31”特大洪災中,有12名兒童死亡,其中的11個都是“留守兒童”。由于缺乏有效監管和教育,“留守兒童”對突發性事件幾乎沒有應變和自救的能力。

          采訪中記者發現,有一戶“留守兒童”家門前有一個大水塘,油綠色的浮萍完全遮蓋了水面,完全看不到水有多深。為了防止孩子下塘玩水發生危險,一到暑假,孩子的爺爺就帶著他一起到地里去。爺爺在地里干活,孩子在田頭撐把傘寫作業。

          像這樣能得到祖輩有效監護的“留守兒童”并不多。調查報告認為,“留守兒童”自身在生理上沒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識,容易受到侵害,或者“學壞”。另外,由于大多數主要勞動力外出,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趁機對“留守兒童”家庭實施不法侵害。調查所涉及的16個鄉鎮中,有13個鄉鎮的農民向調查員反映了這方面的事例,包括入室盜竊時打傷“留守兒童”,對“留守女童”進行猥褻、騙誘,企圖拐賣“留守男童”等。

          除了這些來自外部的傷害之外,部分“留守兒童”還面臨著另一種“危險”DD離家出走!八麄兊母改付荚诔抢锎蚬,再加上城市生活的誘惑,他們中的一些人會選擇離家出走的危險方式!币晃谎芯咳藛T告訴記者,“糟糕的是,這些孩子在農村缺少管理和控制,這更加大了他們出走的可能性!

          針對“留守兒童”群體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研究人員分析說,在我國城市化的過程中,出現了大規模的農民工群體,這也勢必產生同樣大規模的“留守兒童”群體。

          他認為,對每一個做父母的人來說,天經地義的義務和職責是,一方面,為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質生活條件、教育條件、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也應該給子女以父母親情和家庭溫暖,使其在情感、道德、行為、心理等方面健康發展。但是,在絕大多數外出務工農民工的家庭里,這兩個職責是不可能同時實現的。

          而這,已經是關系到數以千萬計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長的大問題了。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5篇】相關文章:

        1.小學生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2.留守兒童開題報告

        3.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調查報告

        4.關于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范文(通用5篇)

        5.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6.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7.留守老人調查報告

        8.留守兒童調研報告2000字

        關于我們|致應屆畢業生|會員協議|法律聲明|問題反饋

        覺得【應屆畢業生網】對應屆生求職有幫助,記得分享給其他應屆生,網址是“應屆畢業生”的聲母YJBYS.com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2712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