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從實踐看,這不僅為農村基層組織注入了新鮮血液,推動了村級組織的年輕化、知識化,而且大學生自身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為了鼓勵大學生奔赴農村第一線做村官,各地政府紛紛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這一人才工程自實施以來,在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提升農村干部隊伍素質以及加快新農村建設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這一候鳥式的大學生村官選拔機制較之本土化的選拔機制,其弊端在于:
選派標準的非本土化即不限定申報者所學的專業,是否熟悉農村,有無組織管理才能的潛質等,由于選拔錄用標準的寬泛化,致使一些并不熟悉農村、不適應農村管理工作或專業不對口的大學生村官“英雄無用武之地”,許多大學生村官因角色定位不準,造成了人才資源的極大浪費。
激勵機制的短期化即缺乏鼓勵大學生村官長期致力于“三農”建設并扎根農村作貢獻的優惠政策,激勵機制的短期化,一是不利于大學生村官隊伍的穩定,致使那些在“村官”崗位上有所作為的大學生剛剛適應了農村工作便要跳“農門”。二是不利于大學生村官能力的培養,由于他們掛職時間的臨時性和短期性,即便他們中有好苗子,農民也不會予以重用。三是極易助長大學生急功近利的投機心理,在大學生村官中,不乏有人是沖著報考公務員加分并優先錄用或其他優惠條件前來“鍍金”的。動機并非純潔,導致大學生村官中得過且過,“身在曹營心在漢”,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公務員或研究生備考中的有之,平日難見人影,每逢領薪時便顯其身。
鑒于目前“大學生村官”這一人才計劃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筆者建議,應盡快建立科學、規范、長效的大學生村官管理機制,以降低這一人才工程的建設成本并提高其效能。
第一,科學制定大學生村官選拔培養機制。一是科學、合理地配置專業教學內容。二是實行定向招生,擇優錄用那些熱衷于農村事業的應屆高中生,使其成為既懂“三農”管理又懂農業技術的農村基層人才。三是選定的村官事先與政府簽訂在農村服務較長年限的“君子協定”,即大學畢業后定向服務農村。
第二,建立健全大學生村官的激勵機制和退出機制。一是延長大學生村官享受報考公務員、研究生加分并優先錄取等優惠條件的服務年限。二是制定鼓勵大學生村官長期扎根農村作貢獻的優惠政策,比如提高“村官”們的崗位津貼水平,對業績突出的大學生村官委以重任。三是完善大學生村官監管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