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村官是國家重要的政策,能帶動農村文明發展,下面YJBYS小編為你推薦的村官時評。
隨著中組部作出5年內招聘10萬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職的決定,全國各省市紛紛出臺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農村就業的政策與措施,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開始來到農村這片古老而又散發著生機活力的土地上播撒青春的種子,揚起理想的風帆,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廣闊天地中鍛煉成長。
大學生作為知識和先進文化的代表,來到農村,一方面在學習、吸收農村地方性知識的過程中,在社會的大海洋中,完善、提高了適應社會的能力與素質;另一方面通過發揮自身的知識文化優勢,結合農村的實際,給新農村建設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和許多可喜的變化。有的充當農業技術員,帶領農民發展致富;有的搭建現代信息平臺,創新農村發展模式;有的擔任農民律師,用法律武器維護農民權益;有的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活躍農村文化生活。隨著大學生村官作用的發揮,他們越來越受農民群眾的歡迎,成為新農村生產建設第一線的重要生力軍。
但我們同時也看到,目前大學生村官在新農村建設的作用還主要停留在文化、精神文明建設等表面層次,沒有進入到深層領域。用農民的話說,就是在給農民創造“干貨”——經濟實惠方面還比較少,而且離當初這項制度的設計初衷——培養一批帶領農民發展致富的新型農村干部也尚有差距。
大學生村官如何融入農村發展現實?在高校教育模式下的當代大學生所接受的主要是現代知識,面向的是城市文明(當然也存在著農林院校的例外情況)。其知識背景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他們擇業農村必然存在著知識、技能和觀念的一個重新更新與完善的過程,甚至還有某種現實與理想的碰撞,比如心態的平衡、專業上的沖突,資源與條件的欠缺等。這些都使得大學生到農村就業首先面臨著適應這塊土地的問題,即在農村能否融得進去、待得下去、發揮出作用。
大學生村官如何對自己進行角色定位?當前,大部分省份對大學生職務的正式定義一般為“助理”角色(村支部書記助理或者村委會主任助理),而且在服務的3年期限中,這種身份都是恒定不變的。這種不是那么有分量的身份定位,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大學生村官地位的尷尬和在農村發展建設中的邊緣化。一些村官就曾頗為自我嘲諷地概括自身工作為“跑跑腿、打印材料、沏茶倒水”。在實際工作中,相應的職權和資源比較欠缺,而且一般被本土村干部牢牢掌握不愿撒手,使得大學生村官有了想法也難以付諸實踐,更難得到帶領一方老百姓發展致富、轟轟烈烈搞建設的機會。
要真正造就一支在新農村建設中留得下、用得上、起作用的大學生村官隊伍,讓他們的知識才能在新農村建設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建立、完善相應的保障機制是當務之急。
首先建立起多元的進入機制。當前,大學生村官職務的定位大都確定為單一的助理身份,而且恒定3年不變化。這不利于大學生村官的成長鍛煉和作用的進一步發揮。可以建立起多元化的進入機制,豐富大學生村官職務,可根據不同情況選聘擔任支部副書記、支部委員、經聯社社長等職位。當然相關的具體操作措施要細化、要規范,比如可以根據大學生村官的在校學生工作的表現、將要任職村的黨支部大小等情況作出多元化的選聘。其實這種實踐在一些省份已經開始實行,比如河南和山東等省份。
其次建立起活性的晉升機制。3年的時間并不短,很多大學生村官能夠在這個過程很好地適應農村,得到很多的成長和鍛煉。因此完全沒有必要將他們的身份恒定地確定3年不變。可以建立起活性的晉升機制,根據大學生村官在實踐鍛煉中的表現酌情作出相應的晉升與提拔,賦予一部分表現優秀、工作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真心為農村發展作貢獻的青年相應的職權,為他們更好地發揮作用提供平臺和條件。
最后建立起村、鎮結合的鍛煉機制。大學生村官適應能力強、學習速度快。3年的時間將其限定在某個固定的村,對其全面成長是個限制。因此可以建立起村、鎮結合的鍛煉機制,即讓大學生村官在村子工作一段時間后,抽調到鄉鎮一級部門鍛煉,讓其不再局限于某一個村子的范圍吸收“養分”、建設新農村,而能夠站在更高的高度思考、從事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