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當村官使筆者想起當年知青到農村,當然如今年代不同,環境不同,與當年知青下放也不一樣。此時的大學生“上山下鄉”已經不是政治運動,而是為了滿足“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是人才市場的必然選擇,也是解決目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的一個很好的途徑。此時的“上山下鄉”不比彼時的“上山下鄉”,而是具有了明顯的待遇吸引、優惠政策等等。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是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這無論對個人還是百姓們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村是最基層的單位,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最終得通過村這一最基層組織來貫徹落實。村官是當地村民的帶頭人,村官的配置尤為重要,對大學生“村官”的要求也不一般,此次選聘村官:實行公開選聘、競爭擇優,讓整個選聘工作在陽光下運行,確保把有志向、有熱情、有潛力的大學生選拔出來。組織選聘的大學生到先進村進行“駐村培訓”,了解新農村建設情況,掌握“三農”工作的方針政策,學習開展農村工作的本領。其目的就是把大學生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為新農村建設添磚加瓦。
大學生當“村官”,從城里到農村,從學校到田間,從經濟文化發達的都市到相對偏僻落后的小村,這就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雖然現在的條件比知青那個年代要好得多,但對于初出茅廬,優越感較強的大學生來說還是有個適應的過程,這就需要從思想上、行動上盡快接觸農村,貼近農民。作為基層組織,要根據大學生的服務意愿和專業特長,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要制定和落實激勵保障政策,加強跟蹤管理和服務,妥善安排到村任職大學生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為他們開展工作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引得來”是前提,“留得住”是基礎,“用得好”是關鍵。
大學生到了農村,雖說擔任了一官半職,但首先要當好村民,要有吃苦的思想,在生活上要住得下,吃得慣,悶得住。在工作上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煩。在農村這個新的領域中虛心學習,領教,與當地農民融為一體,把農村當作自己施展才華的天地。把當村官看成是對自己人生的一次極好鍛煉。
黨和政府對于農村的建設異常的重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文化,需要人才,大學生到農村當“村官”把新的理念,新的知識,新的科技付諸于實踐,這正是展示大學生才華的最好時機,是大學生在新的環境中理論聯系實際的最好作為,同時,也為大學生的成長鋪設了一條寬敞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