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煦的春風里,我們和全國20多萬大學生村官一道,體味“兩會時間”里傳遞出的中國好聲音。
我們欣喜地獲悉,十二屆全國人大新任代表中有11名是大學生村官。另有47名大學生村官在此前各省市區召開的“兩會”上,當選省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這是繼4名大學生村官當選黨的十八大代表、33名大學生村官當選省級黨代表之后,大學生村官群體政治生活中的又一件大事、喜事,必將深深地定格在大學生村官群體的集體記憶中,濃墨重彩地書寫在大學生村官計劃的宏偉藍圖上。
大學生村官當選各級“兩代表一委員”,昭示著這一新生的群體在各級黨組織的悉心培養下,在鄉村雨露的滋養下,正由當初的稚嫩青澀走向干練成熟,成為活躍在中國政治舞臺上的新星一族。解讀這一現象,釋放出多重積極信號:他們扎根基層、奉獻社會、干事創業的職業追求,贏得了廣泛的民意基礎;他們情系百姓、汗灑熱土、染牢底色的價值取向,激發了強烈的情感共鳴,他們青春洋溢、活力充盈、開拓創新的群體特質,產生了強烈的身份認同;他們為民代言、替民分憂、幫民解困的責任情懷,順應了群眾的訴求表達,為“兩會”參政議政注入了新鮮元素……春天里的故事,是大學生村官群體成長的縮影,正如一位代表所言,村官身份是他們成長成才的最大“紅利”。年輕村官們選擇到廣闊天地放飛青春理想,人民群眾則用手中的選票將他們中的優秀代表送進了人民大會堂。
作為來自基層的新代表、新委員,“80后”大學生村官亮相“兩會”自然受到公眾的關注。他們的每一份建議、每一次發言,既是挑戰,更是考驗,關乎群體形象。而提高履職能力的關鍵在于有沒有強烈的“角色意識”。
從人大代表的選舉來看,城鄉約每43萬人分配1名代表名額,當選代表的不易由此可見一斑,使命何其光榮、責任何其重大不言而喻。因為,一個人的不稱職就意味著43萬人缺席,一個人的失語就意味著43萬人沉默。無論代表還是委員,頭銜不僅是個人榮譽,更是責任。若不能以天下為己任,為民生而吶喊,而是僅僅享受這份榮光,那光環很快就會黯淡。
角色是擔當,是責任。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大學生村官來自基層一線,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會議期間,那些帶著泥土芬芳的大白話、內心話,最能直接反映基層群眾的意愿,表達群眾的訴求。講真話、講實話、講有用的話應成為自覺追求。會議之外的5年任期內,要時刻牢記代表職責,以敏銳的嗅覺關心身邊群眾,調研社會問題,寫出見解獨到的議案、提案和建議。隨著社會民主意識的日益提升,人們評判的眼光也越來越犀利。公眾已經不再滿足于表態式的批評、口號式的建議,來自村官的原生態呈現,將成為參政議政舞臺上的一抹亮色。
角色是智慧,是成長。當選代表、委員,意味著生命中多了一次精彩的人生體驗。與傳統意義上的村官相比較,大學生村官具有知識面寬、理念超前、思維開放等特點,在“兩會”的平臺上,沒有官銜、地位、財富、名氣之分,平等的身份給予了所有代表委員同等的權利,也是大學生村官展示聰明才智的重要舞臺。只有做到既深思熟慮,又善于表達;既有宏觀把握,又有切實思路;既有旁觀者的冷靜,又有主人翁的擔當;既有基層視角,又有國家視野,才能把群眾的關切轉化為治國理政的實現路徑,將人民的心聲上升為未來發展的國家意志,從而找到社會的公約數,聚集發展的正能量。
這證明國家關心最了解村民的基層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