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中對村官曾有過無數次想象,認為到村任職必須要能夠帶領群眾發家致富,轟轟烈烈干出一番事業才是一名合格的大學生村官。而今作為一名北京市昌平區的大學生村官已近一年,扎根京郊農村的實踐經歷讓我重新定義“村官”。
北京作為中國文化、政治中心,人才匯聚、科技集中、信息便捷、交通發達,京郊農村經濟發展相對中西部等區域農村發展較成熟,新農村建設成就顯著,結合一年基層工作經歷,帶領村民奔小康必然是村官的首要任務,但常言道“基層無小事,小事不基層”,看似平淡的日常工作其實更占村官工作的主要部分。雖然偏遠地區村官對當地發展起主導、帶動作用,而相對發達地區村官工作更加偏向輔助性、建設性,然而“橋梁”、“補丁”、“窗口”、“潤滑劑”是所有村官在當地發揮的普遍作用。在艱苦條件下做大事不易,能在平淡日子中做好小事、平凡事更不易,這需要基層工作者具備極強的耐心、踏實的工作心態、靈活的基層工作方法。
“孩子,幫我打份證明,我要去鎮里辦個醫藥補貼申請,孩子他爸生病花光了家底,指望能夠獲得一些政府別貼呢”,“孩子,你幫我把這份分家協議打出來吧,我不會用電腦”,這些看似也許枯燥、毫無技術含量的工作,很多人不屑,認為大學生村官到村任職無非是浪費生命、浪費所受的高等教育。但是,這些于我們而言不足輕重的小事對村民而言卻是至關重要的大事,他們為了一個證明、一個申請、蓋一個章可以耽誤一天的工作,早早來到村委會等著我們上班,如此,難道不值得我們認真對待?
三年的村官生涯也許經歷不了轟轟烈烈,但每天都能把村民的事事當做大事來做,相信三年的積淀,雖然我們獲取的金錢薪水遠不及周圍同學,但我堅信,基層經歷所收獲的工作方法、村民的肯定、踏踏實的人生態度是一生最寶貴的財富,于平凡處也能成就大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