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國兩會,政協委員、作家何香久建議大幅提高公務員的工資,一石激起千層浪,受到社會廣泛質疑。期間,圍繞著公務員該不該加薪這一問題,雖然也聽到一些不同的聲音,但同樣收獲的是鋪天蓋地的“口水”。
讓人意想不到的,五一節前夕,社科院在發布的所謂“經濟藍皮書”上,呼吁上調工薪勞動者工資水平。在這節骨眼上,貌似是為弱勢群體搖旗吶喊的正義之聲,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勞動者是一個涵義非常廣泛的概念,是一個包括中小資產階級、公務員、知識分子、自由職業者、工人、農民、漁民和手工業者在內的多階級政治集合。工薪勞動者是指由用人單位支付勞動報酬的群體。實際上,藍皮書呼吁上調工薪勞動者工資水平,除了針對行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勞動者有實際意義,對包括私營企業在內其他勞動者而言,只是隔空放炮。后者上不上調工薪,只受市場支配,只要符合勞動法的相關規定就行。
由此可知,藍皮書只討好政府有權決定工薪的勞動者群體,而其狡黠之處更在于強調,“總體來看,與同等人力資本水平的其他人群比較,公務員工資處于較低水平。”言外之意是說,同樣需要加薪,公務員有優先權。公務員不加薪,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勞動者想都甭想。
迫切提高公務員的工資,無非是要解決所謂當前公務員待遇低的問題。公務員的待遇到底是好是壞?應當承認,社會各層面有不同的感受,但其職業的舒適性、體面性和穩定性,卻是勿庸置疑的。當有個別人為公務員喊窮時,很多人無不拿考公熱予以冷嘲熱諷。人往高處走,既然待遇低,為何非要擠破頭加入公務員序列?這個例子算是舉到點上。
如果說考公熱的例子,還不足以否定公務員待遇低的說法,就讓筆者說說大學生爭當村官的背后。大學生當村官,似乎與公務員待遇好壞牛頭不對馬嘴,其實不然。按照有關規定,聘任期滿,大學生村官有享受考錄公務員、選調生、事業單位等相關政策。說到底,村官只是一種客串,目標定位仍是公務員。某種意義上說,大學生村官性質應當屬于“準公務員”。
既是“準公務員”,其待遇自然與公務員不可同日而語。但這個“準公務員”也不是想當就能當上的。不僅門檻不低,要經過嚴格考核。從全國來看,每年都有五六百萬應屆大學畢業生,如果每年選派一二萬大學生村官,也算是百里挑一。而且選擇了當村官,在任期間,就得放棄其他就業機會。倘若偏要說,大學生當村官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那么,已經真正成為一名公務員的仆人,按道理應該比“準公務員”更加高尚,不會因為待遇低些,整天噘著嘴。
在這個“老板換一個,職位跳幾級,收入升幾檔”的時代,除了公務員與國有企事業單位,勞動者跳槽已經成為家常便飯。套用馬云說的那句話;“員工離職只有兩個原因:一、錢,沒給到位;二、心,委屈了”?磥,這兩樣公務員都頂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