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創業的典型事跡材料
對所有創業者來說,永遠告訴自己一句話:從創業得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對的是困難和失敗,而不是成功。那么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農民創業典型事跡材料,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農民創業典型事跡材料
返鄉大學生種植姬松茸遠俏日韓
鄉情檔案:黎富平,1979年出生于安龍縣龍廣鎮小場壩村;20XX年畢業于貴州大學農學專業,到興義市桔山工委工作;20XX年,回鄉領頭創辦安龍縣農望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
7月7日,天剛蒙蒙亮,安龍縣龍廣鎮小場壩村的義龍食用菌園區的菌農們就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上午9點,菌農們將剛采的滿筐菌子,陸續背到加工基地。
“別看這菌子小,都已銷到韓國、日本去了呢!”農戶楊林十分自豪地把一背篼菌子放到過磅稱上,“52.5斤!今天還算少的呢,多的一天有二三百斤!”
一旁記賬的小會計趙廷艷說:“自6月中旬開采菌子以來,目前已收鮮菌50多噸了。”
不遠處,一臺嶄新的食用菌清洗機正在流水作業。值班村民譚志先喜笑顏開:“每天上午7點上班,下午6點下班,月收入高的有3000元,和城里人上班沒兩樣了!”
農戶們所從事的.與食用菌相關的產業,都源自黎富平,一名安龍縣龍廣鎮小場壩村走出來的大學生。
黎富平利用所學知識,發揮自身優勢,回歸故里發展食用菌姬松茸。
短短4年,安龍縣龍廣鎮小場壩村從貧困村邁步小康村,帶動全縣龍廣、灑雨、平樂、普坪等鄉鎮180余戶農戶,輻射帶動就業20XX余人,發展大棚615個,戶均純收入4.2萬元。
目前,產品除銷往國內北京、上海等地外,還出口到韓國、泰國、日本等地。
【領頭羊】帶著鄉親奔小康
12年前,黎富平從貴州大學農學院畢業后,到了興義市桔山工委工作,很快就當上了桔山工委一下屬企業生產技術部副經理、研發中心主任。
20XX年,黎富平大膽承包了食用菌廠!皼]想到,第二年除了還清賒欠租金,居然還賺了二三十萬元。”
20XX年,黎富平了解到家鄉年輕人都出門打工、留下老人、小孩在家,就萌生了回鄉創業的念頭,讓出門的年輕人在家門口就能做事,還可以照顧家人。
20XX年,黎富平回到了小場壩村。憑借自己的專業知識,經反復調研考察,黎富平認定,發展姬松茸這種珍稀菌子是條路子。
發揮專業特長和人脈優勢,20XX年12月,黎富平領頭,與村民合伙成立“安龍農望合作社”,當年試種成功。
20XX年,合作社集中流轉土地200畝,發展9個大棚,僅干貨就賣得17萬元。
1畝菌子能增收萬元以上!村里一下像砸開了鍋,20XX年,就有4戶有條件的農戶參與,畝收入上萬元。
沒有資金,合作社便統一為農戶提供菌種,并協助農戶從農行獲得每戶5萬元的小額貸款,合作社提供擔保,扶貧部門提供5%的貼息;沒有技術,合作社就從菌農中選出6人作為蹲點協調技術員分片包戶服務。
“這種集約化種植模式很受鄉親們歡迎!崩韪黄秸f,每年5月底菌子開始生長,一直持續到10月底。一個大棚月產量可達5噸,盛產期每天采摘三次。
20XX年,合作社就發展到83個大棚,32戶農戶參與,其中貧困戶占七成以上,今年已發展到150多戶。
合作社“統分結合、二次返利”的利益聯結機制,加上政府的扶貧政策支持,激發了村民生產自主性,使得合作社迅速壯大。
20XX年,扶貧部門提供園區農戶的扶貧貼息貸款高達19.5萬元,且每建一個大棚提供3000元的補助資金。
黎富平所說的“二次返利”,即農戶第一次收益為,出售鮮菌扣除合作社賒銷的種植材料、菌種等后的收入;第二次收益為,每個生產周期結束,將合作社經營利潤的60%反補給農戶,目前,已返利給農戶120多萬元。
20XX年,合作社帶動117余戶農戶,發展大棚306個,實現產值1745萬元,菌農戶均純收入4.2萬元。
目前,合作社核心區已被列為貴州省重點農業示范園區,有菌種生產基地4000平方米,食用菌冷鏈物流中心1600立方米,加工基地4800平方米,日加工能力達80噸。
產品除銷往國內北京、上海等地外,還出口到韓國、泰國、日本等地。
為提高知名度,合作社將姬松茸干品帶到泰國和法國博覽會參展,好評如潮,并與貴州省農科院合資成立“黔西南州利康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合作社在壯大,園區在壯大,黎富平的夢想也在大:3至5年內把大棚發展到3000個,并在食用菌多糖精深加工上做文章,讓更多農民致富。
【貧困戶】從不愿種到我要種
7月8日上午,在小場壩村的義龍食用菌園區,胡丹云剛一采摘完姬松茸,就忙著去大棚澆水。
“1個大棚能產8000多斤,去年種3個大棚,凈賺4萬多元!”胡丹云的臉上掠過絲絲喜悅,今年又擴種了5個大棚。
胡丹云一家五口,3畝地,種的包谷,僅僅夠吃,生活十分困苦。
20XX年,黎富平動員村民種菌,胡丹云怕種了賣不出去,不愿意種。
20XX年,妻子廖美云來到合作社打工,一個月收入有20XX多元。
妻子告訴他,看看菌農大筐大筐的菌子賣出去,將大把大把的鈔票收進“荷包袋”。
胡丹云跑到種菌基地實地“考察”后,了解到一畝地可建兩個大棚,一個棚前期投入1.5—2萬元;貧困村民1畝地可得3000元扶貧資金補助,合作社還可提供擔保,協助小額貸款5萬元,并有扶貧部門提供5%的貼息;合作社不但統一提供菌種、技術,還負責統一收購銷售。
20XX年,胡丹云種了3個大棚,產菌2萬多斤,又得2萬多元的紅利。
【種植大戶】種得多賺得多
“每天5:30開始摘菌,7:00選菌、洗菌,下午4:30又開始采第二撥菌子,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點鐘,交到合作社!狈N植大戶張啟平說,“苦得很,但很開心。”
張啟平家有28個大棚,是基地種菌最多的一戶,也是加入農望合作社種菌時間最長的一戶。
現在正值姬松茸上市,不僅妻子、兒子和兒媳,幾乎全家上陣,而且請了3個固定長工,臨時工多時達幾十上百個。
合作社剛成立時,張啟平投了1萬多元,試著跟種了1.5畝,建了3個大棚,20XX年就賺了4萬多元。
嘗到甜頭的他,20XX年就擴建到10個大棚。今年,張啟平索性將房子做了抵押,貸款20多萬元,發展的大棚28個。
目前,在張啟平的帶動下,果藥村就有8戶農戶參與種菌,戶均純收入超過4萬元。
【小場壩村】貧困村成小康村
小場壩村是省級二類貧困村,20XX年以前,全村尚有貧困戶300多戶,農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
20XX年,黎富平回到村里,發起成立合作社發展食用菌,種1畝菌子能增收上萬元。
小場壩村村主任韋忠平介紹,自從有了菌子產業,村里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貧困戶數減少了兩成,現在是70多戶。低保戶人口數減少近一半人;過去村里到處都是瓦房和草房,現在95%以上的村民都蓋起了磚瓦,就連村民思想觀念也都有了改變。
“當初發展菌子,需要集中流轉土地,涉及100多戶村民,部分村民表示不理解,種菌子能當飯吃!”黎富平說,他是挨家挨戶做的思想工作,而現在村民主動種菌的越來越多,土地流轉再也不用磨破嘴皮。
韋忠平說,目前,全村40%以上的村民都參與到菌子產業中來,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500元,其中從事菌子產業收入占農民總收入的五成以上。
20XX年,小場壩村被認定為小康村。
【農民創業的典型事跡材料】相關文章:
農民創業典型事跡材料05-16
關于農民創業典型事跡材料03-05
創業青年典型事跡材料05-13
農村創業的典型事跡材料03-09
糧油工業農民創業典型材料07-13
青年創業之星典型事跡材料12-08
返鄉農民工創業典型事跡(通用5篇)04-26
就業創業典型事跡材料(精選12篇)04-30
創業典型事跡材料范文(精選10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