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創業經驗談:創業就是創新與敬業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在中央政府明確宣布我國將逐步轉向市場經濟模式之后,“就業”(employment)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生活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
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中,“自我就業”(self-employment,也有人翻譯成“自我雇傭”)是人們經常使用的詞匯,也是常見的就業形式,而且它與具有創新含義的就業崗位創造,“創業”緊密相關。近年來,隨著許多新興行業的出現和拓展,“創業”也進入了我國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行列。
“創業”在當今中國已被普遍關注。就拿北京市來說,政府不但專門建設了留學人員海淀創業園,還為留學人員提供創業扶持資金,其他相關輔助機構或網絡設施也紛紛建立起來,比如北京創業孵育協會、創業網和中國青年創業網等等。大學里,大學生、碩士生和博士生都積極參加學生創業計劃大賽,我本人就不只一次地擔任過北京大學學生創業計劃大賽的評委。
說起創業,似乎人人都能提出一些頗有市場前景的點子或設想,問題是給別人出主意時相對容易,如果動用自己有限的銀兩,真刀真槍地付諸實施,有些人的口氣就不那么堅決。
為什么?因為創業本身有一定風險,而此類風險中不僅有直接的經濟成本,還有經濟學中經常提及的機會成本,甚至包含創業者個人的聲譽代價(如果遭遇慘敗的話)。更為重要的是,時間成本是不可逆轉的。雖然人生必須付出學習的經驗成本,但是很少有人甘愿花費兩個甚至更多的五六年或者七八年時間進行創業試驗。
因此,創業之舉注定要求人們具有足夠的勇氣、毅力、審慎和熱情。
人們經常討論的是,創業主要靠什么來取勝?有人說要選取好的項目,有人說雄厚的資金最重要,也有人說創業團隊是關鍵。許多因素都是創業所必需的,但任何單一的因素都很難決定創業之成敗。人們常常評論說社會紛繁復雜、人心過于浮躁,甚至有些過于偏執的人,會把那些不擇手段地破壞規則、只顧追求個人利益的行為,與市場經濟和“經濟人的理性”直接畫等號。
如果我們把有些個人和企業的短期投機行為,和缺乏自律與監督的行業違規、集體犯罪和公務人員的濫用權力(往往是尋租的需要)聯系起來看,就會對政府和社會產生失望或不滿情緒。因此,重建個人和企業的信用體系,強調商業倫理在企業競爭中的作用,規范和約束個人牟利行為與商業運轉機制,都是轉型經濟中必須完成的歷史性任務。
有人說最有效的個人激勵是金錢的杠桿。而在我看來,長期持續的興趣和對某一職業(崗位)目標的終生追求,才是敬業精神的本原。過去在計劃經濟時期反復宣傳的“干一行、愛一行”的楷模式語言,實際上反映出一種毫無保留的服從精神。但這其中的忠誠奉獻和不計個人得失的敬業精神,仍然是企業或雇主們最為看重的品行。當然,一味的服從和強調自我犧牲,也會扼殺創造力而且缺乏長久有效的激勵。作為企業或雇主,絕不能想當然或者理所應當地總是要求自己的部下克服困難、壓抑正常的需求和欲望,死心塌地地為自己賣力和奉獻。
敬業精神經常表現為雇員或從業者對一種職業(崗位)生涯長期不懈的追求和強烈的工作偏好,甚至是具有藝術家般的熱情、癡迷和癲狂,擁有長期熏陶和積淀起來的內在氣質。他們往往具有強烈的沖動和實質性訴求,愿意為自己所向往的事業付出時間和精力,甚至不惜奉獻、犧牲。
如果你今天還能偶遇那樣的人應當感到慶幸,他們苦練字畫卻從不出售;雖有每小時幾百元甚至上千元的授課機會,卻寧愿花費一兩個小時翻譯每千字僅為50元的學術著作;為了推導出一個公式和定理,而花費10年、20年時間;為了寫出一本像樣的小說,歷時30年,改寫數十遍。這樣的人,如果不是敬業,又是什么?
半個多世紀以來,國人過于迫切地希望趕超發達國家,過去打算以5年時間超過法國、8年時間超過英國、15年超過美國的決心,今天看來已經是讓人羞慚的笑話。但這種心態至今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人們還在動輒就說我們用10年或者20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數百年的歷程,難道我們真的已經自大到不辨真相的地步?經濟學大師馬歇爾早在200多年前就已經指出:自然不會飛躍!
急功近利并不能幫助我們復制一個完美的市場經濟,缺乏敬業精神、創新動力和一以貫之的定力,可能是我們民族面臨的重大危機。我們應當勇敢地面對和正視這樣的危機,并且應當審時度勢地加以扭轉和補救。創新需要敬業精神作為動力基礎,而敬業需要創新來開拓激勵之源。
【創業經驗談:創業就是創新與敬業】相關文章:
創業就是創新與敬業12-09
創業經驗談11-14
創業創新女性02-26
農村創業經驗談03-09
創業創新創業計劃書06-28
創業創新 從我做起03-04
創新創業政策03-04
女性創業創新示范03-26
創新創業計劃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