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生農村創業啟示
安徽科技學院王中華等三位大四學生頂著壓力,毅然把戶口遷到鳳陽縣小崗村開展創業活動。人們在贊許他們敢闖敢干精神的同時,也在思考著大學生到農村創業這一新生事物的深層意義與啟示。
大學生農村創業啟示錄
安徽科技學院黨委書記 汪元宏
•啟示一:成為新農村建設有生力量
有利于發展農業和推動農業科技創新
奠定村級組織建設的人才基礎
以創業促就業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大學生尤其是農科大學生到農村創業有利于發展現代農業和推動農業科技創新,促進新農村建設。王中華等三位同學,其中兩人是學生物技術的,一人是學市場營銷的,他們到小崗村從事雙孢菇生產,有利于發揮他們各自的專長,促進科技與生產、生產與市場的結合,為成功創業奠定了知識基礎。由于他們懂技術、善經營,雙孢菇生產項目當年就基本收回投資成本,這對當地農民的觸動是空前的,產生了顯著的示范作用。當年小崗村有7戶農民加入雙孢蘑菇生產,今年又有20多戶農民要求加入村里新成立的食用菌生產合作社。實踐證明,大學生到農村創業能帶動農村產業,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而大學生到農村創業也為加強村級組織建設奠定了人才基礎。目前農村干部隊伍建設最缺的就是高素質人才,而大學生到農村創業為農村干部隊伍建設帶來了新生力量。王中華等三位同學落戶小崗村創業,以其行動與業績很快贏得了村民的信任,他們現已被推選為村委會副主任。大學生當村官對改善村級班子結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而大學生通過落戶農村創業被推選為村干部又比直接選派大學生到村任職更勝一籌。
從表面上看,目前大學生就業難是由于畢業生人數急劇增長所致,但一個重要的深層次原因是創業不足。民革上海市委的調查顯示:畢業生選擇創業的比例不到總數的1%,而發達國家一般占20%至30%。上世紀80年代,美國大批學生到硅谷創業,不僅有力地刺激了美國經濟發也大大促進了就業。
事實證明,沒有創業,難有就業。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程度的提高,將有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進入人才市場,就業壓力將不斷加大,單純依賴政府解決就業問題是不可能的。大學生到農村創業,無疑是解決就業難的一個有效途徑,以創業促就業,充分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啟示二:重視農業人才及創業教育
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與能力
立足培養“下得去,留得住”應用型人才
應大力扶持到基層創業的學生
“三農”問題是我國社會發展的“瓶頸”。解決它的根本出路在于發展農業科技和培養農科類人才。
在農科類人才培養面臨嚴峻挑戰的形勢下,我校為辦好農科類專業,作了如下一些嘗試:堅持開設了動物科學、動物醫學、農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園藝、農村區域發展等十幾個農科類專業,農科類專業學生約占在校生總數的1/3。此外,還開設了生物技術、中藥學、園林工程等多個涉農專業。同時在人才培養方向上,立足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作為”的應用型農業科技人才。為提升畢業生的實踐動手技能,我校構建了校內校外“雙基地”實踐教學體系,在校外掛牌建立了18個教學實習基地,在校內投資1000多萬元建起了由植物、動物、食品加工科技園為主體的生產實習基地。
此外,高校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與能力。幾年前大學生創業曾一度“紅火”,但如今大學生選擇創業的比例極小。有專家指出:“大學生創業有夢想、有激情,然而真正能夠生存下去,穩定經營,持續發展都異常艱難、曲折。
其中原因復雜,但創業者缺乏必要的能力和相應的經營管理知識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常見的情況是:當一些大學生滿懷激情地走上創業之路后,才發現自己缺乏必要知識、技能以及足夠的心理準備。這種一腔熱血和無所適從的矛盾是造成創業失敗的重要原因。而這恰恰折射出高校創業教育的缺位。王中華等三位同學之所以敢于到農村創業,并取得初步成功,與學校長期以來著力打造“基礎理論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強,安心從基層做起,能夠吃苦耐勞,樂于敬業、敢于創業”的人才培養特色有密切關系。
而走上創業之路的大學生離不開學校的支持。學校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幫助到基層創業的大學生,一是在制度安排上予以支持,如在授課、考試、實習以及休學創業等方面提供便利,使學生能妥善解決學業與創業的矛盾。二是在技術上給予必要的扶持。為使到小崗村創業的同學取得成功,學校食用菌研究所所長何華奇教授成為他們的技術顧問,為他們成功創業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 •啟示三:構建農村創業長效機制
鼓勵學生報考農科類專業
搭建資金及寬松的政策平臺
打通農科類畢業生到農村就業通道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根本在農業,出路在科技,關鍵在人才。如果我們不能建立起能夠有效地為農村培養和輸送人才的制度和機制,那么新農村建設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政府要支持高校辦好農科類專業。采取傾斜政策加大投入,防止農科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的弱化。
針對高校農科專業優質生源不足現象,可通過提高農科類專業學生的獎助學金以及降低農科類專業的學費乃至免除學費等措施吸引優秀學生報考農科類專業。
政府應加快完善大學生到農村創業的制度與機制。一要積極搭建資金平臺,如運用政府貼息的方式,引導銀行發放一定額度的創業貸款,建立創業基金等。二要打造寬松的政策平臺,主要是要有靈活的進入與退出機制,既允許大學生將戶口遷到農村創業,也允許創業的大學生在重新就業時把戶口遷回來,形成能進能出的機制。三要制定和完善有關創業稅費減免政策法規。四要為到農村創業的大學生的社會保險制定必要的優惠政策。
同時,要努力打通農科類畢業生到農村就業的暢通渠道。借鑒和推廣北京市等地實施大學生村官工程的做法,制定有關政策,直接從高校選拔優秀農科類大學畢業生到行政村任職。目前有的省市采取選派青年干部到村掛職的方式來加強農村干部隊伍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選派難、專業不對口、不易進入角色、作用發揮不理想、成本投入大的問題,如能把這些精力和經費用于選派優秀農科類大學生充實村級基層干部,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子聲音】
勇于創業,理解創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曹曉東
作為大學生,首先要有創業精神,并努力把創業想法付諸實施。但大學生創業切忌盲目,要有切實可行的創業計劃,不斷拓寬創業思路。
第二,學校應該積極開展創業教育,設立一些創業課程,引導大學生把創業作為今后就業的一種途徑,為大學生今后的創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三,社會應充分理解和支持大學生創業。目前政府雖提出了一些扶持政策,但有些政策在執行過程中變了樣,尤其是在融資渠道和稅收優惠等關系大學生創業的關鍵問題上。還有些人甚至對自主創業的大學生投去不理解、不信任的目光,無形中增加了大學生的創業壓力和阻力。畢竟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對于大學生進行創業是十分重要的。
人生價值實現是多元的
■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 徐輝
一個鄉鎮企業的負責人曾對我說,他們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人才問題,一些急需的人才比如翻譯人才都不愿到鄉鎮企業來。小崗村大學生村民的報道,讓那些鄉鎮企業看到了希望。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會奔向基層。
只要細細分析,我們會發現大學生的就業難只是相對而言,難在大城市、發達地區,而廣大的西部地區和農村卻極缺人才。安徽科技學院的三名同學,能擺脫社會偏見,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在農村創業,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務實意識、獨立精神和敢作敢為的勇氣,同時也說明,行行出狀元,人生的價值實現方式是多元的。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愿意到西部、農村去實現他們的抱負和理想。
去農村播撒知識和希望
■北京交通大學理學院 張鵬
看到苗娟、周盤龍和王中華扎根農村創業的事跡,我感觸頗深。他們為當代大學生樹立了榜樣。從事IT、做傳媒是創業,苗娟他們利用自己的知識在基層扎根,進行科學農作更是一種創業。祖國的西部大開發等著我們去施展才華,構建和諧社會更需要我們在基層作貢獻。就如徐本禹來到了巖洞小學支教,給孩子們帶去了知識,帶去了希望,心里才會有幸福感。
“基層為民”的就業觀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張玉秀
大學生村官、西部就業、小崗村的大學生村民等一系列事件,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大學生就業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轉變。大學畢業生去農村自主創業,給當地的經濟發展帶去了人力資源和發展動力。但一些大學生之所以缺乏去基層、西部和自主創業的決心,最根本的還在于就業觀念的轉變,大學生應由傳統的“高薪高職”轉變成任何崗位都有利于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就業觀。此外,政府優惠政策、社會的有利環境、家長的理解支持、社區融合等因素也至關重要,只有多方聯手,才有利于大學生實現自主創業的“基層為民”思想。
【專家評說】
轉變觀念天地寬
■西南政法大學黨委書記 張國林
從表面上看,三位安徽科技學院同學是與他們心愛的雙孢菇結下了不解之緣,實際上,他們通過種植蘑菇給人生準確定位,也實現了自己的創業理想和人生價值。他們不畏艱辛、積極進取的精神,為當代大學生樹立了榜樣。
這三位同學的創業行為,有兩點值得廣大學生學習。一是要樹立敢于創業的觀念。三位同學通過實習實踐發現創業機會,產生創業激情,并付諸創業行動,這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是十分寶貴的素質。大學畢業即創業,這既需要大學期間知識、能力的積累,更需要勇于探索、不斷進取的精神涵養,在人生的創業階段,沒有勇氣和膽量,拋不開世俗和偏見,邁開創業的第一步是不可能的。
二是要轉變就業觀念。擴大高校招生規模是提高全民族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素質的必要之舉,而就業壓力增大同樣也是不容回避的現實。很多同學之所以出現畢業就失業的現象,與就業觀念有很大關系。很多學生的就業目標仍然鎖定在大城市和大單位,而廣大農村和基層卻依然喊“渴”,這也形成了就業上的“剪刀差”。轉變觀念天地寬,事業就在天地間。從底層做起,從基層做起。越是基層,越有廣闊的舞臺。
用知識改造農村
■全國高等學校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 曹殊
2006年12月14日我專門到了小崗村,見到了安徽科技學院的三位創業大學生,目睹了他們的菇棚和正在生長的白花花的雙孢菇后,感慨萬分。
和他們相仿的年齡,自1967年起,我曾經在農村勞動生活過十年,1977年高考后離開。當時的我和苗娟、王中華、周盤龍同學相比較,最大的區別在于到農村去的思想動機的不同。他們是有志于新農村建設的大學生,他們用知識在農村施展青春才華,艱苦創業,帶動了缺乏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小崗村農民一起致富。另外的區別在于,他們今天到農村去是自愿的,是去追求他們的理想、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
大學生運用掌握的知識進行創業,不僅可以在工業(二產)、服務業(三產),同樣可以在農業(一產)———這片廣闊天地中有所作為。我被他們感動、更為他們驕傲。
自覺參與新農村建設
■浙江林學院黨委書記 陳敬佑
三位大學生跳出“農門”后又“主動”進了“農門”。他們到安徽小崗村,不怕吃苦勇于奉獻,做起了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這是當代大學生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真實寫照,也為當代大學生如何選擇就業方向樹立了一個坐標。
積極鼓勵當代大學生,到農村到基層去就業,找到自己發展的舞臺,已經成為高校、尤其是農林類高校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渠道之一。
隨著高校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許多畢業生定位準確,專業基礎扎實,創新實踐能力強,樂于到農村去實現自己的理想。近年來,浙江林學院每年都有一大批優秀的畢業生前往基層和農村就業,并迅速成為農村基層管理者和受農民歡迎的科技骨干,為在校生就業觀的樹立起著十分積極的引導作用,學校也在培養新農村建設者的過程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大學生農村創業啟示】相關文章:
農村大學生創業故事03-27
農村女大學生創業夢03-19
大學生創業鐘情蘇北農村03-19
大學生農村創業如何起步11-15
農村大學生創業,把握農村電商商機03-11
2017年農村大學生農村創業項目02-28
大學生農村創業項目推薦11-25
推薦適合大學生農村創業點子11-22
大學生如何在農村創業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