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成語故事(通用15篇)
小學生成語故事1
1、沆瀣一氣
唐僖宗時,有個叫崔沆的主考官,錄取了一個叫崔瀣的考生。由于兩人都姓崔,而他們的單名“沆”和“瀣”連在一起,又恰恰是表示夜間水氣的“沆瀣”兩字,于是有人就開玩笑說他們是“沆瀣一氣”。
沆瀣一氣:比喻彼此氣味相投。
2、不自量力
春秋時,弱小的息國與較大的鄭國相鄰。一次兩國發生爭執,息國國君不僅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出兵侵略鄭國,被鄭國軍隊打得大敗。當時有見識的人就認為息國不僅無理,而且還“不量力”,是走在死亡的道路上。果然,沒有多久,息國就被楚國滅亡了。
不自量力:指不能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
3、樂不思蜀
三國時,蜀主劉備死后,由昏庸無能的兒子劉禪繼位。后來蜀國滅亡,劉禪投降司馬昭后被帶到洛陽,一次,司馬昭請劉禪飲酒,席間讓人表演了一些蜀國的娛樂節目。當時跟隨劉禪投降的蜀國人看后都產生了亡國的傷感,唯獨劉禪嬉笑自如。后來司馬昭問他是否懷念故國劉禪卻回答說:“此間樂,不思蜀”。
樂不思蜀:比喻樂而忘本或樂而忘返。
4、從善如流
春秋時,楚國攻打鄭國,晉軍元帥欒書率軍前去救援。楚軍一見晉軍,就撤回去了。欒書于是轉而攻打依附楚國的蔡國。楚國急忙派出兩個縣的兵力,前來援救。這時,晉軍上下斗志高昂,準備迎戰楚軍。只有知莊子、范文子、韓獻子三人勸欒書退兵,避開楚軍的鋒芒。欒書采納了他們的意見。后來晉軍趁楚軍回國之際,出兵攻克了蔡國。
從善如流:比喻樂于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
5、多難興邦
春秋時,楚靈王為了稱霸,想與諸侯會盟,派椒舉前去邀請晉平公參加。晉平公想拒絕,司馬侯勸他去。晉平公說:“晉國地勢險要,戰馬多,而楚國又多災多難。我們完全用不著怕它!彼麆駮x平公把眼光放遠點,同意楚靈王的邀請!岸嚯y以固其國”后多作“多難興邦”。邦:國家。
多難興邦:指多經困難,反而可以促使上下團結奮斗,使國家強盛起來。
6、買櫝還珠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致美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后把珠寶裝在盒子里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后,就買了一個,打開盒子,把里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7、守株待兔
從前有個農夫,有一天在地里干活的時候,突然看到一只兔子撞到田邊的樹樁上死了,他什么都不用做,白揀了一只兔子吃,很高興。
從此,他就不再種田,干農活了,天天坐到樹樁上等兔子,結果就餓死了。
寓意:不要把偶然的幸運,當成長久的依靠。
8、揠苗助長
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寓意:做事做人不忍急于求成,最終適得其反!
9、天衣無縫
徐視其衣并無縫,翰問之,曰:‘天衣本非針線為也!笆瘛づ鹅`怪錄·郭翰》。神話傳說,仙女的衣服沒有衣縫。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傳說古代太原人郭翰在夏夜里乘涼,見一個仙女從天上下來,她身穿白衣,美麗絕倫。她告訴他她名叫織女。郭翰仔細欣賞織女的衣裳渾然一體,竟看不出一絲線縫,好奇問織女?椗鸬溃骸疤煲卤痉轻樉為也!
10、解衣衣人
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手下的韓信因得不到重用就投靠劉邦。劉邦認為韓信是一個很好的人才,就把他的衣服送給韓信,還給韓信送去精美的食物、兵馬。韓信帶兵滅掉齊國。項羽派武涉去勸韓信自立為王,被韓信拒絕。
11、一衣帶水
我為百姓父母,豈可一衣帶水不拯之乎?《南史·陳后主紀》。
釋義: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公元581年,楊堅取代北周稱帝,建立了隋朝,稱隋文帝,統一北方后,面對長江以南的陳朝就想統一全國,他經常對手下人說:“我是老百姓的父母,難道因為像衣帶似的長江就能擋住我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嗎?”于是出兵渡江滅掉陳朝。
12、不共戴天
父之仇,弗與共戴天。《禮記·曲禮上》。
釋義——戴:加在頭上或用頭頂著。不愿和仇敵在一個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極深。
公元1138年,金國派使者要挾南宋皇帝遞降書順表,宋高宗、秦檜貪生怕死,準備降金。大臣胡銓寫《戊午上高宗封事》表示反對:“誓與秦檜等人不共戴天,希望斬下他的人頭懸掛城門示眾,然后誅殺金國使者。否則自己將蹈東海而死!
13、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14、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墒,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
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后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15、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么志向,宗愨回答道:“愿乘長風,破萬里浪!币馑际牵何乙欢ㄒ黄埔磺姓系K,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于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后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16、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里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币驗樗偸呛紒y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小學生成語故事2
初生牛犢不怕虎
【成語故事】東漢末年,劉備利用曹操與孫權的矛盾,就命關羽率軍北上,進攻襄陽與樊城。曹操派曹仁領兵出戰,被關羽的部將廖化打敗。龐德率軍指名要與關羽決戰,雙方難分勝負。關羽對部下說龐德是初生之犢不怕虎,必須用計才能制伏他。
【典故】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汝瞳焉如新出之犢,而無求其故。 《莊子·知北游》
【釋義】犢:小牛。剛生下來的小牛不怕老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顧慮,敢作敢為。
【用法】作定語、補語、分句;一般形容年輕人
【相近詞】無所畏懼、敢作敢為
【反義詞】膽小怕事
【其它使用】
◎ "乖乖,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問話的人意義不明地揮了一下手。
◎ 不怕起點低,只怕志不高",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勇敢地向那神圣而遙遠的科學殿堂,邁開了自己的腳步。
◎ 趙偉不像桑田,他剛剛開始工作還不到一年,既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又有要立一番事業的雄心大志。
成語故事精選【7】
禮輕人意重
【成語故事】唐朝一地方官為表達對皇帝的敬意,派緬伯高給皇上進貢一只天鵝。緬伯高爬山涉水,經過沔陽湖時給天鵝洗澡,天鵝逃跑,只剩下一根鵝毛,只好寫詩“上復唐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人意重,千里送鵝毛!被实蹧]有怪罪并獎賞他。
【典故】兄弟,拜義如親,禮輕義重,笑納為幸! ≡だ钪逻h《還牢末》
【釋義】禮物雖然很輕,但人的情意卻很深厚。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送禮
【近義詞】禮輕情意重
【成語舉例】就是這個冤家,雖然不值得甚錢,是一個北京客人送我的,卻不道禮輕人意重。
小學生成語故事3
按圖索驥
【典故】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征,并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征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曲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只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曲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里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出處】這個成語來源于《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釋讀】按圖像尋求良馬,比喻做事拘泥教條,墨守成規,F在指順著線索去尋找。索是尋找、覓求,驥是好馬。
小學生成語故事4
河伯是傳說中的河神。有一年秋天,雨水特別多,小河的水不停息地流進黃河,黃河的河面一下子寬闊了許多。河伯看到自己如此強大,就得意地向東方奔流。到了入?谙蛲庖煌,大海廣闊無垠,比黃河不知要寬多少倍,感到慚愧,河伯感嘆地說:“見識越少的人,越自以為是,我就是這樣啊!
[注釋]望洋:仰視的樣子。
[提示]多比喻做事因為力量不夠或條件不充分而感到無可奈何。
小學生成語故事5
成語故事—滔滔不絕,出自于五代后周·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走丸之辯》,形容流水不斷。象流水那樣毫不間斷。指話很多,說起來沒個完。
【注音】tāo tāo bù jué
【典故】張九齡善談論,每與賓客議論經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五代后周·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走丸之辯》
【釋義】滔滔:形容流水不斷。象流水那樣毫不間斷。指話很多,說起來沒個完。
【用法】作狀語、定語;形容話多
【成語故事】“滔滔不絕”也作“滔滔不竭”。這個成語出自五代后唐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
唐玄宗李隆基有個宰相叫做張九齡,以善于言談而出名。他見唐玄宗疏于朝政,就多次進言勸諫。張九齡主張任人唯賢,廣攬人才,并設置了選拔人才的專門機構。每當他與賓客們談論起經書時,總是“滔滔不竭”,意思是他說話像滾滾流水連續不斷。后來由于得罪權貴李林甫,張九齡被罷免了宰相職務。
“滔滔不絕”形容談起話來或與人辯論,話語有如滾滾流水,連續不斷。
【示例】斡離不得汪豹獻了李劉隘口,無人阻當,滔滔不絕,把十萬大兵盡數渡了黃河。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二十回
小學生成語故事6
各得其所
漢武帝妹妹隆慮公主的兒子昭平君,是漢武帝的外甥,隆慮公主知道昭平君倚仗權勢,經常為非作歹,難免要惹出大事。她擔心自己死后,昭平君會犯死罪無人救他,便在病重時對武帝說:“陛下,我愿以一千斤黃金和一千萬錢,為昭平君預贖死罪!
這種事沒有先例,但漢武帝見她病生得很重,為了安慰她,也就點頭應允了。隆慮公主死后,昭平君因沒有人管束他,日益驕橫。一次他酒后殺人,被捕入獄
。武帝非常難過,嘆息道:“我妹妹很晚才生這個兒子,死前把他托付給了我,現在要判他死罪,我實在不忍心呀!”左右的大臣們都說:“公主早已替他贖了死罪,陛下就赦免他一次吧!”武帝搖搖頭說:“法令是先帝制定的,必須遵守。
如果因為我的親屬而破壞法令,豈不失信于民?”最后,武帝狠了狠心,還是下詔處死了昭平君。
處死了昭平君,武帝心里很難過。但是,太中大夫東方朔卻向武帝祝酒說:“賞功不避仇敵,罰罪不考慮骨肉,這兩點陛下都做到了。四海之內的百姓就會各如其所愿!
小學生成語故事7
春秋時代的晉平公要找一位有賢能的人擔任南陽縣的縣令,因此他找來大夫祁黃羊,想請他推薦適合的人選。沒想到,他竟不計前嫌推舉了自己的仇人解狐。
又有一次晉平公找一位勇敢善戰的人擔任軍中統帥的職位,他知道之后,大力推薦自己的兒子祁午,一點都不擔心別人閑言閑語。
不論對方與自己的關系是好是壞,只要是適合的人選,他都會大方推薦,而他推薦的人也都很稱職,更是證明了祈黃羊的好眼光。后來孔子聽說了,稱贊祁黃羊推薦人才完全以一個人的才德為標準,而不管對方是與自己敵對交惡的人,或是有血緣之親的兒子,的確稱得上是公而忘私。
小學生成語故事8
東漢末年的一個盛夏季節,曹操率軍出征。因長途跋涉,士兵們口渴難忍,可又找不到水。曹操心生一計,用馬鞭向前一指,說:“前面有一大片梅林,梅子正好給大家解渴呀!”一想到酸酸的青梅,大家口水直流,頓時覺得口渴的感覺緩解了不少,行軍的速度也加快了。
[提示]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
小學生成語故事9
三日打魚兩日曬網
【成語故事】薛蟠從老家來到大觀園住下后,打聽到賈府有一所家學,學校里有許多年輕人,就動了龍陽之興,假裝去上學,不過是三日打魚,兩日曬網而已。學校里有些學生圖薛蟠的錢財就被上了他的賊船。秦鐘與賈寶玉來上學,薛蟠立刻就打他們的主意。
【出處】因此也假說來上學,不過是三日打魚,兩日曬網,白送些束修禮物與賈代儒。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
【釋義】比喻對學習、工作沒有恒心,經常中斷,不能長期堅持。
【用法】作賓語、狀語、分句;指沒有恒心
【相近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相反詞】持之以恒
【示例】體育鍛煉要每天堅持,不要三日打魚,兩日曬網。
小學生成語故事10
春秋末期,晉國統治集團內部經常發生爭奪權勢,相互兼并的戰爭,有一年,趙簡子(趙國國君的的先人)帶兵消滅卿大夫范吉射,滅范氏全家。范家從此門庭冷落。可是門前仍掛著一只大鐘。有一個貪財的人看見這個大鐘,就想背回家去?墒晴姶,太笨重,他一連搬幾下,都拿不動。于是,他找來一只鐵錘,打算把鐘砸碎,再一塊一塊拿回家。不料那人用錘砸鐘的時候,發出一陣陣洪亮的響聲。這下他可犯難:"要是別人聽見響聲,都來奪鐘怎么辦呢?"于是,他想一個辦法: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只要自己的耳朵聽不見,別人的耳朵也同樣聽不見的。他放下膽,用力去砸鐘,巨大的響聲傳得很遠,官差聞聲趕來,把他抓獲。
到唐朝,唐高祖李淵聽到這件事后,覺得很可笑,說:"此可謂掩耳盜鈴也"。此后,根據這個掩耳盜鐘的故事,人們引申出"掩耳盜鈴"這個成語,用來比喻自作聰明,想欺騙別人,實際上是自己欺騙自己。
小學生成語故事11
滔滔不竭
【成語故事】唐朝時期,中書侍郎張九齡負責吏部選拔人才,他主張不循資格用人,設十道采訪使,受到皇帝的.贊許。他不但能很好地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而且是有才的詩人。他能言善辯,每當談論經書時總是滔滔不絕,像下阪走丸一樣毫無阻礙。
【典故】飲福受胙,舞降歌迎,滔滔不竭,洪惟水行。 《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十二·積善歌》
【釋義】比喻像流水一樣連續不斷。
【用法】作狀語、定語;形容話多
【近義詞】滔滔不斷、滔滔不絕
【示例】張九齡善談論,每與賓客議論經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走丸之辯》
小學生成語故事12
【成語】:不得要領
【拼音】:bùdéyàolǐng
【解釋】:要:古“腰”字;領:衣領。要領:比喻關鍵。抓不住要領或關鍵。
【成語故事】:
不得要領這則成語的要,即腰,指衣腰;領指衣領。古人上衣下裳,提上衣時拿著衣領,提下裳時拿著貼腰部份。要領是比喻人的意旨,這里引申為態度,F在一般來表示說話、寫文章抓不住要點或關鍵。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大宛列傳》,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
漢武帝初即位的時候,從北方匈奴投降過來的人都說,匈奴打敗了月氏,拿月氏王的頭顱骨做成大酒杯,月氏人被趕跑,對匈奴懷著強烈的仇恨。他們想攻打匈奴,但得不到別國的援助。
當時,武帝正想消滅匈奴。聽了這話,想和月氏友好往來。但要到月氏去,必須經過匈奴,于是招募能出使月氏的人。擔任郎官不久的張騫應募出使,被武帝批準。
不幸的是,張騫經過匈奴的時候,還是被抓住,押送到單于那里。單于把張騫扣留下來,并且對他說:月氏在我們的西北,你們漢人怎么能出使到那里去?如果我們要出使到越國去,你們能讓我們去嗎?
就這樣,張騫被匈奴扣留了十多年。匈奴給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兒子,但張騫始終保存了漢朝交給他的使節。
后來,匈奴放松了對張騫的監視。于是,他與隨從們一起逃走,朝月氏方向前進。他們走了幾十天,來到了大宛國。大宛的國王聽說漢朝十分富足,想和漢朝往來,只是未能如愿;見張騫后非常高興,問他打算到哪里去。張騫回答說:我奉漢朝之命出使去月氏,被匈奴人封鎖了交通,如今從匈奴逃到這里。希望大王能派人給我帶路,送我到月氏去。如果能到那里,將來回到漢朝,漢朝將贈送給你們無數財物。
大宛的國王聽從張騫的話,為他派出向導和翻譯,一直送到了康居國,康居國又派人送他到了月氏。原來,月氏遭到匈奴人的攻擊,國王被殺,大部分人西遷到了這里,稱為大月氏,F在國人已立被殺國王的太子為國王,統治著早先就存在的大夏國而定居了下來。那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沒有外來的侵略,他們只想太平無事,快樂逍遙,又覺得和漢朝的距離很遠,不再有向匈奴報復的心愿了。
張騫從大月氏到大夏,始終不能得到月氏對與漢共擊匈奴之事的明確態度。他在那里留住了一年多,就起程回國了。
小學生成語故事13
很久以前,有一個人,他買了一瓶好酒,于是請了很多朋友到家里來做客,準備把這瓶好酒喝掉。這瓶酒非常好喝,大家都喝得很開心,喝到剩最后一杯的時候,大家都還想喝,可是讓誰喝呢?
于是,有人想了個辦法,對大家說:“這樣吧,咱們來比賽畫蛇。誰先畫好,最后一杯酒就讓給誰喝!贝蠹叶纪饬,就在地上畫起蛇來。有一個人很快就畫好了,他看到大家都還在畫,就說:“你們還沒畫好呀,看吧,我還來得及給蛇添上四只腳哩!”于是他端起酒杯,一邊喝一邊又在地上畫起來。他還沒把四只腳畫完,有個人也把蛇畫好了,就搶過他手里的酒杯,幾口就把酒喝干了,對他說:“蛇本來沒有腳,你為什么要給他畫四只腳呢?你現在畫的不是蛇了,所以你不能喝這杯酒!”
“畫蛇添足”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
這個成語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跟“弄巧成拙”一個樣;想賣弄一下本領,反而把事情搞壞了。故事中的那個人就是這樣,他已經把蛇畫好了,為了添四只腳,反而沒喝到酒。另一個意思跟“無中生有”相仿,蛇本來沒有腳,硬要給他添上四只腳,這不是多余的嗎?因此還有人用“蛇足”來比喻沒有必要的多余的事情。
小學生成語故事14
東漢初的名將馬援,英雄善戰為東漢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后來,他又率兵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劉秀封為伏波將軍。
過了三年,馬援從西南方打了勝仗回到京城洛陽,親友們都高興地向他表示祝賀和慰問。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平時以有計謀出名,也向馬援說了幾句恭維話。
不料馬援聽了,皺著眉頭對他說:“我盼望先生能說些指教我的話。為什么先生也隨波逐流,一味地對我說夸獎的話呢?”
孟翼聽了很窘,一時不知如何應對才好。馬援見他不說話,繼續說道:“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數百戶。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卻也被封為伏波將軍,封地多達三千戶。賞過于功,我怎么能長久保持下去呢?先生為什么不在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馬援見他還是不說話,便繼續說下去道:“如今,匈奴和烏桓還 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戰,提出當個先鋒,作一個有志的 男兒。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不用棺材斂尸,而只用馬 的皮革裹著尸體回來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盂冀聽了,深為馬援豪邁的報國熱情所感動,不禁真誠他說道: “將軍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馬援不說空話,在洛陽僅呆了一個多月,匈奴和烏桓又發起侵 襲,他主動請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戰。
六十二歲那年,“馬援又主動請求出征武陵。原來,那時武陵的少 數民族首領發動叛亂,光武帝派兵去征討,結果全軍覆沒,急需再有 人率軍前往。光武帝考慮馬援年紀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馬援見沒有 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說: “我還能披甲騎馬,請皇上讓我帶兵去吧! 說罷,當場向光武帝表演了騎術。光武帝風他精神矍爍,矯健的動作不減當年,便批準了他的請求。
第二年,馬援因長期辛勞,患了重病,在軍中死去,從而實現了他“馬革裹尸”的誓言。
小學生成語故事15
唐德宗時,有支部隊在長安叛變,擁立原盧龍節度使朱泚(cǐ)為皇帝。朱泚自稱大秦皇帝,拜張光晟(shèng)為副將。唐德宗命令李晟領兵討伐朱泚,逼近長安。
張光晟率兵駐扎在九曲,與李晟軍對陣。張光晟見李晟軍聲勢浩大,知道自己不是對手,暗中派心腹去與李晟聯絡。李晟表示歡迎他歸降朝廷,張光晟帶領部下投降。
李晟為他向德宗上奏章,要求對張光晟減罪任用。李晟帶了張光晟參加宴會,華州節度使路元光怒道:“決不與反賊同席!”
李晟只得把張光晟軟禁起來,聽侯朝廷處理。不久,德宗下旨,認為張光晟罪不赦,理應處死。張光晟臨死前說:“傳話后人:第一莫做,第二莫休!
成語“一不做,二不休”由此而來,比喻不做則已,既然已經做了,就索興做到底。
【小學生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小學生經典成語故事11-09
小學生成語故事12-23
小學生中國成語故事07-20
小學生學習成語故事01-15
小學生簡短成語故事11-22
小學生要知道的成語故事11-26
小學生有寓意的成語故事11-22
小學生勵志成語故事09-24
小學生成語故事講解10-23
小學生經典成語故事(精選10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