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無償獻血倡議書三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我們使用上倡議書的情況與日俱增,倡議書具有廣泛的群眾性的特征。那么一般倡議書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無償獻血倡議書3篇,歡迎大家分享。
無償獻血倡議書 篇1
無論我們是男是女,是老是幼,是生病還是健康,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殷紅的血液,是生命的源泉。
但是,親愛的朋友,您可知道,擁有6000萬人口的湖北,為救治病榻上的患者,每年需要80噸血液。這意味著每年需要約30萬人次,每天需要近1000人參加獻血,才能滿足臨床救治的需要。而且,隨著我省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這一需要還在不斷增加。由于血液在臨床救治中的特殊作用,目前只能依靠健康人體的捐獻才能獲得。因此,這么大的用血量只有通過社會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廣大公民長期堅持自愿無償獻血才能得到保證。
其實,獻血并不可怕,它對您的身體健康沒有任何不良影響,需要的只是一點點忍受一剎那刺痛的勇氣。但是,當您登上獻血車,坐上采血椅,獻出一袋承載著愛心的血液時,您可能就拯救了一個瀕危的生命,挽回了一個因疾病摧殘而可能破碎的家庭。想到這里,您還會在乎那一點點的刺痛嗎?此時,您的心中將會充滿突破心理障礙的輕松,涌起承擔一份社會責任的.自豪!只有做過了,您才會發現做件好事并不難;只有做過了,您才會發現施比受更快樂!因為您的捐獻而挽救了他人的生命,其意義無異于延續了您自己的生命!您的人生將變的更加美麗而富有意義!
為了讓更多病人能經輸血治療得到康復,為了更多家庭充滿歡聲笑語,我們此次受到表彰的519位無償獻血者代表向全社會發出倡議:請立即行動起來,伸出我們的援助之手,捐獻一袋挽救生命的血液,奉獻出自己的博愛之心,以行動詮釋愛心的意義!
無償獻血倡議書 篇2
全縣廣大教職員工:
無償獻血是一種高尚的人道主義行為,體現了中華民族“扶危濟困”、“互助共濟”的傳統美德。大力開展無償獻血活動,有助于建立“人道、無私、善良、互助”的人際關系。其實,獻血并不可怕,需要的只是一點點勇氣。當你登上獻血車,坐上采血椅,獻出一袋承載著愛心的血液時,你就有可能挽回一個瀕危的生命,拯救一個因疾病摧殘而可能破碎的家庭。此時,你的心中將會充滿突破心理障礙的輕松,涌起承擔一份社會責任的自豪!你的心靈將因此而升華!只有做過了,你才會發現做件好事并不難;只有做過了,你才會發現施予比接受更快樂!
近年來,全縣廣大教職員工踴躍參加無償獻血活動,為促進我縣無償獻血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展示了廣大教職員工無私奉獻、助人為樂的良好精神風貌。當前,我縣臨床用血血源十分緊缺,為切實緩解我縣近期臨床用血的緊張局面,為了讓更多的患者點燃生命的希望,為了全社會的共同利益,為此,我們倡議:全縣廣大教職工朋友們,請伸出你的臂膀吧,為愛捋袖,以自己的行動參與到無償獻血的行列中來,讓我們的行動給他人帶去生命的希望,用我們的愛心托起人類生命的綠舟!讓我們的社會充滿溫暖的陽光!
無償獻血倡議書 篇3
廣大市民:
血是生命之源,無償獻血是一種奉獻,也是一種責任。當你想到自己的血液可以挽救一條生命時,這種感覺是多么溫暖。
為了讓更多病人能經輸血治療得到康復,為了更多家庭充滿笑語,我們向全社會發出倡議:請立即行動起來,伸出我們的援助之手,捐獻一袋挽救生命的血液,奉獻出自己的博愛之心,以行動詮釋愛心的意義。我們堅信:愛心存在于每個人胸間,在他人需要時,我們可以無私的奉獻。人,不只是為自己活著。有愛心的人,才會有希望。每一次熱情的付出,將愛書寫得格外醒目。只因為生命的塑造,才會成為這世界上最美好的風景。讓我們把愛撒向社會,用熱血來傳遞人間真情!
獻血并不可怕,它對你的身體健康沒有任何影響,需要的只是一點點忍受一剎那疼痛的勇氣。但是,當你登上獻血車,坐上采血椅,獻出一袋承載著愛心的血液時,你可能就挽救了一條瀕危的生命,挽回了一個因疾病摧殘而可能破碎的家庭。想到這里,您還會在乎那一點點的刺痛嗎?此時,您的心中將會充滿突破心理障礙的輕松,涌起承擔一份社會責任的自豪!只有做過了,您才會發現做件好事并不難;只有做過了,您才會發現施比受更快樂!因為您的捐獻而挽救了他人的生命,其意義無異于延續了您自己的生命!您的人生將變得更加美麗而富有意義!
讓我們通過我們的行動,給他人帶去生命的希望,也給我們的社會帶去愛的陽光!并呼吁身邊的同學、朋友、親人乃至整個社會行動起來!共譜一曲互助、友愛的愛心之歌。
倡議人:
xx月xx日
【【精品】無償獻血倡議書三篇】相關文章:
【精品】醫院無償獻血倡議書三篇12-15
無償獻血倡議書通用15篇12-28
關于無償獻血倡議書8篇12-10
無償獻血的倡議書六篇12-01
校園無償獻血倡議書(精選7篇)11-26
醫院無償獻血倡議書集錦八篇11-20
精選無償獻血倡議書匯編6篇12-29
關于無償獻血倡議書模板4篇12-28
有關無償獻血倡議書模板4篇12-25
實用的無償獻血倡議書三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