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冬至小常識
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不知道大家對冬至了解多少?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閩南冬至小常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2年12月22日是一年一度的冬至節日了,說起冬至,閩南人都知道是吃“湯圓”和祭祖的節日。記得以前大人們常說那句“吃了冬至丸多一歲”的老話,
不管是新年還是舊歲,只要是節日最高興的永遠是孩子們。無論是添一歲,抑或是減一壽,大人們永遠是最忙碌的主。節前“搓圓”、操辦的時候,一般會先煮一鍋來讓孩子們解解饞,有些老長輩們還邊煮還邊唱:丸子湯燒滾滾,中國打日本。鬼子死了了,大家笑哈哈。以前還會捏些“小鬼子”下鍋的,以表示對抗戰時期日本侵略中國的憎恨。教育下一代不忘國恥,這些歌謠至今都流傳下來。
記得小時候,如果這一天上學遲到了,就會被同學嘲笑的“重吃”——被“湯丸”粘住!還別說,這小小的“糖丸”粘性確實不小、且威力無窮。出門在外的人,無論如何這一天注定要回家過節謁祖的!老人們常說這么一句俗話:冬至不回無祖公,春節不返無某囝(“某囝”閩南話既“妻,兒”)!
現在時代不同了,節慶的氣氛也淡了,但是家家戶戶還是要吃“湯圓”的。不是買粉來自個搓,就是買現成的,很少有人再去買米排隊等著碾粉。祭祀也簡單地用幾碗“冬至丸”上供燒香,草草地敷衍了事。
要說“冬節”吃湯丸也不是閩南獨有,以前在北方一般是吃餛飩,西北一帶多吃餃子,江浙這邊才吃湯圓和麻糍。其中蘇州人過節所吃的就是“冬至圓”,分為粉團和粉圓兩種,無餡又小的為粉圓,即泉州人所說的“冬節丸”。吃法有“甜”、“咸”兩種,以放糖的甜食居多,加些芋頭、地瓜、橘皮作料。也有加入面線、肉片、海蜊等作成的咸食。飯后人們通常會特意地留下幾粒丸子,粘于門上和床邊,稱為敬門神與拜床母。
閩南人吃丸子的節日,一年共兩次,元宵吃“上元丸”(年初的“頭丸”)、冬至食“冬節丸”(年末的“尾丸”),寓意著頭尾都圓滿,一年到頭順順利利,團圓美滿!
祭敬先祖,一般是中午,供品用葷素五味和美味佳肴,如“三牲”、“五齋”、“六果”,雞鴨魚肉,“炊龜做粿”(糕點包子之類的),焚香點燭,燒金(紙錢,也稱冥幣)燃炮(鞭炮),儀式如同除夕的家祭。舊時的望族,還在這天敞開宗廟祠堂大門,舉行隆重的公祭典禮,這次與清明節的祭祖,合稱為閩南的“春冬二祭”。
供品當中,尤為“嫩餅菜”最具閩南特色,這是一種用“嫩餅皮”包裹著各色菜肴的“自助餐”式的“菜裹”(愛吃什么菜,自個包的“大雜燴”),含有“包金包銀”的寓意。在泉州,一般在清明、端午也有置辦“嫩餅菜”的習慣。
閩南冬至農諺
1、“吃冬節,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 ”(意思是說冬至后,可以“貓冬”;清明節后,接著干活);
2、“干冬節,濕節兜;濕冬節,干年兜”(冬至時分不下雨,春節期間肯定有雨);
3、“冬至百日六清明”(冬至106天后是清明,提醒人們不忘備耕);
4、“冬至在月頭,嚴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嚴寒正二月 ”;
5、“冬至前,米價長,貧兒受長養;冬至前,米價落,貧兒轉蕭索”。
閩南冬至具體是如何過的呢?
吃湯圓
閩南有句諺語:“未冬節著要搓圓,無講是冬節。”閩南人吃丸子的節日,一年共兩次,元宵吃“上元丸”(年初的“頭丸”)、冬至食“冬節丸”(年末的`“尾丸”),寓意著頭尾都圓滿,一年到頭順順利利,團圓美滿!
一般在冬至前一天晚上,家家戶戶就會開始搓“冬節丸”,“冬節丸”用糯米粉制成,有白色和紅色兩種,個頭比我們常見的湯圓小,中間沒有餡,通常搓成丸子形狀,也有些會捏成小動物形象。大人們常說“吃了冬至丸多一歲”,意思是吃了冬至的丸子就又大了一歲。因此,節前“搓圓”、操辦的時候,都會先煮一鍋來讓孩子們解解饞,然后告訴他們又長大了一歲。
祭祖
在閩南地區,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這一天,吃湯圓與祭祖是很多地區必不可少的兩大習俗。德化、惠安等地至今依然將冬至祭祖看作這一天最重要的習俗,要在這一天向逝去的先人表達感激之情,感謝他們在過去一年的庇護。有些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會去各路廟里拜拜,祈求平安。由于冬至有祭祖的習俗,閩南人的冬至一般不能說“冬至快樂”,而說“平安“、”安康”等。
閩南冬至風俗是:
1、冬至掃墓祭祖
按照中國傳統節日,一般掃墓祭拜祖先是在清明節,但是在泉州部分鄉鎮地區,有冬至掃墓的習俗。冬至這一天,不管多忙,大家都會回家掃墓,表示對已故親人的重視和悼念。掃墓要準備冥幣、供品等等,冬至要準備湯圓。
2、冬至湯圓
北方人過冬至吃水餃,泉州人過冬至要吃湯圓。泉州不僅僅要吃湯圓,還有用湯圓祭拜祖先,敬天空,供奉佛祖、土地公等等。
【閩南冬至小常識】相關文章:
閩南冬至吃什么10-21
閩南冬至吃什么11-23
冬至是幾號?閩南的冬至吃什么?10-20
冬至小常識11-24
閩南冬至大如年揭秘10-26
冬至健康小常識11-24
2014冬至小常識11-26
冬至養生小常識11-25
冬至養生小常識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