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防暑養生全攻略
夏至一到,大家要格外注重防暑養生。下面YJBYS小編為大家搜集的一篇“夏至防暑養生全攻略”,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6月21日迎來一年白晝最長的一個節氣——夏至。夏至起,江南、華南地區都將出現大范圍持續性高溫晴熱天氣,以悶熱、多雨為主。中醫認為,夏至人體陽氣最盛而陰氣滋生、陰陽交替的一個時節,很多人在此時都會出現身體不適、胸悶氣短的現象。那么,在夏至的“燒烤模式”下,人們如何在各方面做好保健養生工作呢?
起居3宜3忌 身心“清涼”避免“生冷”
指穿著、生活環境和個人情緒可以保持一個適度“清涼”的狀態,但要注意應把握好度,過猶不及反傷身體。
1、衣著清涼
夏季不要穿得太厚,很多年輕人為了時尚喜歡穿牛仔服飾,夏至起不適合穿這種衣物。衣服的布料宜盡量選用棉質及亞麻,這樣容易吸汗和透氣。此外衣服顏色盡量以淺色為主,這樣才能少吸熱。
2、居室宜清涼
早晚室內氣溫低,應將門窗打開,通風換氣。中午室外氣溫高于室內,宜將門窗緊閉,拉好窗簾。陰涼的環境,會使人心靜神安。
3、心靜自然涼
夏至起天氣炎熱,讓人煩躁不安,此時養生注重“心靜自然涼”。嵇康《養生論》對炎炎夏季有其獨到之見,認為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炎夏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氣機的通泄。
與此相反,舉凡懈怠厭倦,惱怒憂郁,則有礙氣機通跳,皆非所宜。專家建議,聽慢音樂是一個調息的好方法。音樂中的音符也含有陰陽五行的元素,和節奏快的'音樂能增強體內陽氣、助人興奮的效果相反,舒緩音樂可以幫助呼吸慢下來,讓心臟得到休息。
4、忌夜食生冷
夏至是人體陽氣最旺的時候,因此夏至的養生要注意保護陽氣!额U身集》所說:“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心旺腎衰,即外熱內寒之意,因其外熱內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貪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因此,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夏天容易因吃寒涼食物導致胃痛、腹痛、腹瀉的患者、年事稍長之人,或體質稍弱者,腹中常冷,不易消化飲食,生菜、瓜類等,本為夏季忌食之品,夜間尤其要注意食用此類食物。夜間亦要注意不要生冷、吃肉、面、粘膩之物,否則可見腹脹、吐瀉交作等病癥。
5、忌徹夜開空調而眠
切忌晚上睡覺整夜開空調冷氣,這種習慣易導致傷風、面癱、關節疼痛、腹痛腹瀉,對身體的損傷是嚴重的。小兒不要在其睡著之后扇風取涼,否則易罹患手足抽搐、口噤不開、風痹等病癥。諺語有“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加減逐時衣,少餐申后飯”的養生口訣,均可以理解為夏季的養生要求。
6、忌運動過后冷水淋浴
夏至起天氣炎熱,不少人運動過后,喜歡立刻“降溫”。專家建議,如果出汗過多,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洗頭、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證、黃汗等多種疾病。
飲食有節養脾胃
1、雜糧有益不宜肥膩
飲食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
2、飲食重在養脾胃
“冬吃蘿卜夏吃姜”,晨起空腹吃姜或喝一杯姜糖水是養護脾胃陽氣的最好辦法。 在中醫理論中,脾負責將營養物質運化吸收并布散到全身,在五行中屬土,喜燥惡濕。而長夏季節陰雨連綿、潮濕,人最易出現脾虛濕困。此外,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
運動鍛煉選好時機
1、晚睡早起睡午覺
起居調養應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而老弱者則應早睡早起,盡量保持每天7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從這天開始,一定要睡午覺。合理安排午休時間,一為避免炎熱之勢,二可恢復疲勞之感。夏至陰生,在中醫理論中,午覺是以陽養陰,子覺是以陰養陽。只要能合上眼睛一會,就能達到很好的養陰效果。
2、鍛煉選擇好時機
夏季炎熱,要尤其注意中暑的情況。安排室外工作和體育鍛煉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加強防護。如要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湖邊、公園等空氣新鮮的地方。人體在夏季的能量消耗就大,鍛煉時更要量力而行,養護陽氣。
人體運動到一定程度,就會達到一個興奮點,如果繼續練下去,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傷陰氣,也損陽氣,就會出現比較疲勞的感覺,進而出現體力透支現象,對健康不利。因此專家建議,夏至起,鍛煉的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為好,強度要適量不宜疲勞。
【夏至防暑養生全攻略】相關文章:
夏至祛濕防暑養生保健食譜08-15
夏至防暑降溫養生保健法08-15
夏至中醫養生全攻略201708-08
中醫養生里的夏至養生08-15
中醫夏至養生提要08-16
中醫夏至節氣養生08-15
中醫立夏養生全攻略11-09
夏至養生保健食譜推薦08-10
夏至如何養生最好05-12
夏至養生注意事項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