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藝術設計理論課程教學研究論文
一、構成基礎課程教學在藝術專業中的作用
構成基礎在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中是基礎課程,它是現代藝術設計重要的組成部分,包括“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合稱三大構成。構成基礎課程的學習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審美能力和思辨能力,通過實證研究分析,充分調動學生的組織能力,挖掘內在的學理,推動學生設計意識提高,對學生在廣告設計、居室空間設計和工業產品設計、家具設計等專業領域都有其特殊的分析和審美功能。學生通過學習構成的基本原理,充分掌握形與形、色與色、體與質的組合方法,通過點、線、面、體的構成元素,掌握形、色、體以及空間造型等各種藝術要素在構成上的變化規律,了解各種藝術要素構成的形式及其之間的內在組合關系;配合各個造形的關系要素,比如大小、位置、方向、明暗等之間的變化關系;認識形式美法則,如重復、漸變、發射、對比、特異等在構成造形過程中存在的應用關系。由于方法論在學習和創作過程中起著理論性的指導作用,有利于學生充分掌握形式美法則的構成規律,通過實證訓練,充分發揮想象力,再現出新的構成形式。因此,基礎造形的構成方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構成基礎課程運用現代數字媒體技術進行教學,使學生了解并掌握現代構成造型的主要方式,即使用相關圖形圖像操作軟件如Photoshop、CorelDRAW、3DMXS,以及熟練的繪圖方法進行新的構成方式研究,提高學生對敏銳的造型感知和各類材料語言特有的表現性,同時掌握攝影技巧及關于光電的基本知識等,進而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各種技術因素在組合過程中的審美取向,使技術與藝術在構成基礎課中得到充分體現。
二、構成基礎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
通過講授現代構成藝術發展史,使學生系統地了解幾何抽象藝術流變的過程。在不斷教學中,讓學生認識到西方各個流派的歷史背景、藝術現象,了解各個流派之間不同的學術觀念、不同的藝術風格、藝術特色以及他們的重要代表作等,并且充分地了解各個流派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學生通過學習和分析各個流派在不同時期的設計觀念和設計風格的演變,進而研究出設計作品在構想過程中的指導方案,對于前人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能夠有效地借鑒。
然而,由于目前在構成基礎課程的實際教學之中,構成原理課程的教學課時所占的比重相對來說過多,從而使得構成設計的教學課時相比較少,正是因為構成史的教學課時縮短,導致了學生在這方面的學習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來說都是介紹性地教學,有的還出現了將構成史的這部分內容直接省略。又如,在各項技術與技能教學過程中,因為條件不允許或受到一些限制,無法進行正規、系統的聯系,使學生無法加強自身的動手能力。關于方法論的學習,大部分教師并沒有意識到方法論存在的重要性,導致學生缺乏一定的創造性。事實上,方法論在構成基礎課程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在當前的教學中,教學內容較為局限,使學生無法提高自身的各方面能力。
。ǘ⿲W生缺乏審美認知能力
由于傳統的藝術設計專業理論課程教學中,一些教師教學往往在基本理論研究方面表現較為薄弱,因此,忽略了理論內容的教學,致使學生在審美認知方面出現了軟肋,而審美能力的薄弱,又導致了學生在設計過程中往往缺乏基本理論的指導,出現比較重視制作和摹仿的現象,創新的思維理念表現就顯得十分淡薄了。在許多高職院校中,存在教師將構成基礎課程作為技法課進行教學的現象,教師只重視學生技巧的培訓,扼殺了學生的審美天性。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比較重視對理論經驗的認知,大多數情況下運用模式化教學和訓練等,顯得比較呆板,缺乏創新,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的審美認知能力受到束縛。除此之外,在表現手段方面學生的審美認知不能與時俱進,表現在使用表達媒介上較為傳統和陳舊,較多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偏重于手繪,致使創作中很難將充足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對藝術設計的推敲、構思和創新上面,直接影響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其實,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認知能力,應該讓學生主動思考,用心理解,并不是對技巧的堆砌與重復,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無所適從,學習中表現出十分被動的局面。
(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受到阻礙
當前,高職院校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都是從原理入手進而開展造型訓練,因此,對造型本質分析方面側重于理性的分析,很少對學生的創造性進行分析,造成了學生的創造性受到阻礙。另一方面,在構成基礎課程中,教師大多在傳統的陳舊模式下進行教學,將形式法則作為教學的主要手段,因此,在教學中學生普遍出現了依賴性和模仿性,以致造成了作品過于單調的現象,使學生的創造性受到阻礙,創造性思維能力得不到有效激發,學生綜合素質得不到全面發展,從而影響了學生對設計的進一步認識。而且在高職院校中,藝術設計構成基礎課程的課時比較少,因此教師很難在十分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設計基礎知識的教學任務。因此,構成基礎課程教學應該將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創新技能的提高作為教學的中心任務。
。ㄋ模┱n程脫離了“為設計打基礎”的宗旨
構成基礎課程最終目的在于“為設計打基礎”,就目前高職院校中對于構成基礎課程的教育與設計環節出現脫節的現象,就其課程而言,分成三個學科進行分段授課,由于教學過程中缺乏平面構成與立體構成之間的相互關聯,使學生無法了解學習構成基礎課程的真正目的。同時構成基礎仍然無法有效對接專業課程,對于專業設計而言,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根據自己的審美意識和設計能力,有針對性地將特定的主題進行創意制作,從而達到最佳的效果,學生更為關注創意過程,對構成所隱含在作品中的審美功能視而不見。
三、構成基礎課程的設計分析
。ㄒ唬﹥灮虒W內容
首先,需要加強對構成基礎課程的整合。構成基礎課程主要包含了平面、色彩和立體三個方面。在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我們將利用維度作為線索,從而將整體設計理念融入到整體課程中,將二維與三維空間中視覺形象的組合形式凸顯出來,有利于提高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對形態的把握能力等,為后期的學習奠定基礎。比如,我們在根據維度對教學內容進行劃分過程中,可以將有關色彩和平面等造型問題設置在二維課程中,將有關立體的內容劃分到三維課程中,從而達到優化教學內容的目的。我們可以將教學內容分成以下幾個部分:
理論講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構成史及其原理、方法等進行深入詳細的講解與分析。
課題研究。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分成若干階段,并且對各個階段的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安排一定的相應課題,再讓學生討論研究表現手法以及制作手段等。
課題的設計及制作。在這個階段中,教師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快速表達構思的能力,也就是通過這個階段的培訓,使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構思快速地將其用草圖形式表達出來。教師應該根據構成基礎的每一種具體特征,給學生實際演示并講解各種造型方法。
學生作品展示。在這個階段中的主要內容是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使用多媒體等設備將自己創作的作品展示出來,供學生們欣賞。
作品評價。在這個階段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自己創作的作品存在的優點以及不足之處等進行總結和反思。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對于數字化技術的不斷應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內容和方式,提高了教學的效果。比如photoshop軟件的應用、計算機的應用等,不僅豐富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同時提高了教學效率。
。ǘ┎捎脤n}式課題進行課程教學設計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學會將各種教學方式運用到課堂中去,開展專題式的課題設計,提高課堂效率。在課題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用一些優秀作品作為案例,進行分析并將設計原理融入其中,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學會一些設計技能,并運用在課題實踐中。
首先,課題的布置。比如在二維設計基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課程設計分成三部分和八個課題。三部分,即形態的塑造與構成,色彩的構成與感知,行、色、質的游戲等。第一部分內容對應的課題有:工具及工具的軌跡、點、線、面、作品構圖和圖底等五個課題。第二部分對應的課題有:明度、色度以及艷度的對比練習和色彩調性練習等兩個主要課題。第三部分對應的課題是將型、色以及質通過書面的形式敘述出來,教師再對課程全面總結。
其次,教師和學生對方案進行評估和優選。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和經驗的交流,進而評選出一個優秀的作品,再利用多媒體設備等形式表現出來。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的主觀能動性。
最后,可以在學生創作中選擇一個較為理想的方案,然后采用真實材料對其進行加工完善。學生將自己設計的成果展示出來,進行課程的全面總結。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應當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方案評價中,通過自評和學生互評的方式,有利于學生正確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之處,便于在以后的課程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優化。
在采用專題式課題設計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存在著互動的關系,而學生在教學中是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負責為學生提供方法,掌握教學內容及進度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不斷學習,不僅提高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綜合素質不斷提高。
【高職藝術設計理論課程教學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淺析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課程實踐教學研究12-08
高職園林藝術課程教學對策論文03-18
高職高等數學教學研究論文02-18
初中物理課程教學研究論文02-18
高職計算機英語教學研究的論文11-13
高職模具專業英語教學研究論文03-04
高職課程改革研究實踐分析論文03-18
高職納稅實務課程改革探討的論文03-18
藝術設計實踐教學研究論文03-1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