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中小學教學論文
一、設計適合農村中小學探究式語文課堂的教學模式
(一)探究前的準備
做好探究前的準備,是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前提,關鍵的任務是要為學生學習新的知識做好符合農村教育的學習材料,加強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首先要遷移學習。學習新知識的前提,農村教育首先可以復習相關的舊知識,為學習新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要將情景導入。通過在復習與知識相關的舊知識,可以根據農村教育環境中的生活實例、游戲、故事、實物等導入學習。最后提出問題,農村教育缺乏對知識的了解,要掌握新知識的特點,積極引導學生提出探究性的問題。
(二)構建探究
首先針對農村中小學語文教育首先要嘗試采用獨立探究式的方法。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可以嘗試的材料,農村教育由于教學條件的制約,可以從練習、自學課文方面入手,同時可以嘗試思考新的問題,語文教師可以根據新課改的教學目標,抓住教材重點、難點以及農村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規律,設立農村教育下語文教學問題;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嘗試學習,促進農村學生邊學習邊思考學習習慣的形成,初步掌握所學的內容。通過學生嘗試思考,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培養學生的嘗試精神,讓農村教育“活”起來。
其次合作探究,針對農村教育的過于單一性,運用創新教學模式,使用質疑討論的方法。語文教學,可以讓學生通過嘗試初步感知的基礎上,為了充分挖掘農村學生的學習潛力,推行討論的形式,促進學生發表自己的不同的看法,相互提問,相互幫助,實現共同探討,解決語文問題。在進行討論的過程時,可以將學生們分為全班討論、小組討論、同桌討論。討論的問題一定要根據課文中的重點、難點,關鍵融入啟發性的材料或在嘗試中遇到的問題。使其每個學生都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要層層遞進,經過小組討論后,在進行全班交流。農村學生通常不會對教師或者教材有質疑的態度,通過讓學生在討論中不能理解和解決的問題或在教學中的關鍵問題,鼓勵學生質疑,激發學生敢于質疑。從而可以使其學生能深層次的理解語文新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農村學生在經過一定的嘗試和討論以后,語文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去回顧學習的過程,應用概括、綜合、比較、分析、觀察的方法,讓農村學生從感性認識逐步轉變到理想認識,對知識進行歸納;發現學習的規律,總結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促進農村中小學教育的進步。
(三)深化探究
檢測新知識,運用新知識;農村語文教育要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和運用學法,練習內容要全面面向學生,有助于培養學生運用學習方法。聯系要緊貼目標,突出重點,有基本練習、綜合或專項練習、發展練習的三個層次,練習要注重開放性,形式要多樣化,針對農村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進行潛能的挖掘。農村學生在嘗試的基礎上,語文教師可以使其學生相互評價,得出不同的看法和思路。還可以通過師生之間的互評,充分發揮學生的協調能力和自主學習的功能,加強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農村中小學教育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開拓農村中小學的育人環境
在農村中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主體的地位,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要顛覆傳統的教育,進行大膽的創新和改革,在教育主體、教育形式、教育氛圍等方面實現有機轉換,保障教學內容的和諧統一。構建和諧的教育環境,培養學生尊重自己、尊重教師、尊重知識、尊重自然、自尊社會、尊重同學的良好意識。針對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復雜化、多樣化、長期化,語文教師要有以大處為前提,從細節入手,貼近農村學生生活,注重實效的原則去開展德育工作。首先大處是要農村學生應該達到什么標準要有一個明確的要求、細節入手要從平時抓起,積累一點一滴。貼近農村學生生活要結合新時期的要求、社會環境的要求和學生實際的情況,踏踏實實的工作,將德育工作的各項措施落實。農村教育應該以“熱愛學校,熱愛家鄉”為主題,融入發展創新的內容,開展少先隊、團隊演講比賽活動;通過養成良好的習慣,收獲命運開展爭創行為規范示范班的活動;通過語文教學引導學生保護環境、愛護環境與自身文明修養相結合,積極實施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的活動。
【農村中小學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中小學音樂教學論文范文12-06
試論對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論文03-06
小組合作學習農村小學教學論文12-22
淺析農村初中英語教學的論文12-03
新課改背景下中小學田徑教學芻議的論文04-02
英語教學中小學與初中的有效銜接的論文11-09
關于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學的銜接問題02-24
農村學校教學資源庫建設的思考論文03-13
農村初中英語高效教學探討論文03-17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