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淺析漢英語言差異

        時間:2022-12-13 01:22:17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淺析漢英語言差異

          語言的口頭表達形式先于文字產生,由于這一表達方式的瞬時性,使得其表達信息無法保留,人類又為語言賦予了具體的形式化表達,于是文字產生。下面是yjbys小編為您整理的淺析漢英語言差異,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淺析漢英語言差異

          淺析漢英語言差異 篇1

          論文摘要:

          語言,同時作為文化的載體和組成部分,不同的語言,自然會存在與文化對應的差異性。從詞匯、句法、篇章等方面對漢英兩種語言的表征差異加以分析。對隱藏于兩種語言表征差異背后的中西文化的不同做了嘗試性探究。指出在外國語言的學習過程中,對相應文化的了解與領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跨語言交流,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跨文化交流。

          論文關鍵詞:

          漢英語言;文化;差異;表征

          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和載體,“產生和演進是人類活動的結果(董廣杰1999:14)!倍鄻有缘恼Z言存在于多樣性的文化之中,這種文化的差異,就可以通過語言,尤其是語言表征結構的不同,而得以體現。本文就是分別從語言的各個表征層面——詞語、句法、篇章,對漢英語言的差異做出分析,從而探究隱藏于語言差異之中的中西文化的不同,進一步通過分析這一差異,以期為母語是漢語的英語學習者的語言把握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提供一點借鑒和參考。

          一、漢英語言的差異

          分屬不同語系的漢英兩種語言,其發生、發展、變化的環境與背景都是迥異的,在語言表征的各個層面,也自然會存在相當的差異。

          1.詞匯的差異

          (1)文字。

          語言的口頭表達形式先于文字產生,由于這一表達方式的瞬時性,使得其表達信息無法保留,人類又為語言賦予了具體的形式化表達,于是文字產生。漢字造字的特點是表形表音表義,漢字的象形文字是二維的,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平面介質的維度。漢語中的意義是從單個文字,再向詞匯、句子直至篇章擴展的。

          相比之下,英語作為字母文字,單詞是一維的,26個字母拆開沒有任何意義,一個單詞只能從開頭到結尾將所有的字母讀一遍才能知道整個單詞的意思。字母文字也有些詞也采用類似的構詞方法,比如后綴前綴的使用,但總體來說,英語表達一個新事物,更趨向于造一個全新的詞,而不是使用音形義的組合。

          (2)詞匯。

          漢英語言詞匯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詞匯應用方面。抽象名詞的使用,在英語中比在漢語中要經常得多,其數量也較多。英語中表示動作或特征的名詞,即名詞化的動詞和形容詞不計其數,如conceptualization、modification,wisdom等,這樣形成的抽象化名詞,在英語中的應用極為廣泛,甚至在英語中,抽象名詞的使用,成為比較正式和規范的文章行文的一個特征。而這種情況在漢語中要少見得多。

          漢語中的抽象名詞,在形式上往往與形容詞動詞等沒有區別,更多的是一種理解上的不同,這依賴于語境和交流者的表達意圖。如“正確”這個詞,在“他是正確的”和“正確是相對的”這兩個表達中,分別是形容詞和抽象名詞兩種詞性,沒有英語中“correct”和形容詞名詞化的“correctness”這樣的區分。而這種詞匯層面的差異,一定程度上也與漢英兩種語言的句法結構有關。

          2.句法結構的差異

          漢英兩種語言,在句法上也存在很大差異。

          (1)形合和意合。

          英語是形態語言,詞語和句子的結構關系和思想表達,是通過語言形態變化和語言的形式手段來實現。句子成分之間必須要由連詞、介詞或關系詞相連接,語言間邏輯性較強,強調各成分間的從屬、平行、修飾及對比關系,是一種重形合的結構。而漢語則以思維直接外化于語言的方式表達思想,是一種間接表達,所以是非形態語言,詞和句是靠本身語義的貫通及對語境的依賴來體現其邏輯關系,成分間的輔助詞也比較少,各部分間的所屬關系也不會刻意體現,語義搭配的`合理性決定其語義信息的準確性,是重意合的結構!皾h語是意和(parataxis)語言,結構松弛,形散而神聚,用詞簡潔……英語是形和(hypotaxis)語言,結構嚴謹!(馬秉義,2006)

          (2)靜態與動態。

          英語是一種靜態性語言結構,動作意義常由同源名詞(這一點在詞匯差異部分也有提及)或其他詞類來表達,而漢語則有動態表達偏向,動作意義就直接用動詞表達,所以動詞使用頻率較高。英語趨向于少用動詞,而漢語則正好相反。其原因是英語動詞的造句功能比漢語小得多。英語的動詞受到嚴格的主謂關系限制,一個主謂關系中,只能有一個主動詞,這種對動詞的限制直接導致了動詞名詞化,即變動為靜,既保留了動詞的意義,又可以使句子精練、嚴密、客觀。所以在英譯漢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需要變靜為動的情況。

          如:I am afraid I can’t teach you swimming. I think my little brother is a better teacher than I. 譯為:恐怕我教不了你游泳,我想我弟弟比我教得好。這個例子中的teacher如果直譯為老師,對原文的意思和漢語的習慣都不適應,所以轉譯為動詞,其結果就更符合漢語的表達了。

          (3)樹形與竹形。

          英語擁有很多形態變化用以表達各種語法關系,而且還有十六種時態變化,加之各類連接詞及從句,所以句子結構錯綜復雜。英語句子的核心框架是主、謂、賓結構,所有句子都依此基礎結構為基點向外延伸擴展,并不斷附以各種次要結構,構成一種葡萄樹狀結構,即在短短的主干上接掛著豐碩的葡萄。

          而漢語無形態變化,所以只有靠語序和虛詞來表示各種語法關系,動作的先后順利與語序對稱,即先發生先被表達,后發生后被提及,形成了一種線性橫向排列式的結構,某一意義或意群的敘述靠一系列的線性句法單位層層推進,逐步展開。這就像竹竿一樣,信息內容是節節相通而延續下去。

          3.漢英語言篇章結構差異

          (1)角度與篇章鋪陳的思維。

          漢英語言在行文中闡述觀點時的人稱用法是不同的。在雜文,評論中,英漢文章都用第一人稱,但漢語文章則大多用第一人稱復數,即“我們”,英語文章中這樣的用法明顯少于同題材的漢語文章。而在篇章論述時的思路鋪陳方面,英語是直線型;而漢語則屬螺旋型。所謂直線型(linear),即段落呈直線型展開,先有主題句,后接自然銜接的例證句,而后收尾;或與此相反,先有例證句,最后以主題句收尾,其間不附加任何與主題無關的內容。

          所謂螺旋型(spiral)是指作者不直接論證段落主題,而是在主題外圍論述,從各種間接角度來說明問題。另外,英語是主語顯著的語言,它突出的是主語;除省略句外,每個句子都必須有主語。而漢語則是主題顯著的語言,它突出的是主題而非主語。漢語篇章中某些句子的主語有的可以省略,有的必須省略,否則理解起來就會比較別扭。

          (2)漢英語篇的銜接差異。

          就句(包括完整句與分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銜接而言,英語與漢語所用的方法與手段也有所不同。就像上面討論的,英語語法比較嚴密,是重形合的語言。這一點體現在篇章中,就是各個句子、語段或段落通常由一定的功能詞,如and,but,if,as,therefore,when,however和某些特定短語、分句等相連接起來。

          這些功能詞表示不同的功能或意念,如因果、比較、轉折、讓步、條件等等。在主從復合句中,各分句主次分明,從屬分句須由主從連接詞引導。在并列句中,并列的分句則用并列連接詞或分號、逗號相連。而重意合的漢語,一些句子或分句有時不分主從關系,而只是并列在一起,通過意義連接起來,功能詞或連接短語用得較少,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往往都會有這樣的現象。

          二、中西文化的差異

          中西語言表征不同體現中西文化的差異!罢Z言是文化的冠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币虼耍芯课幕牟町,從語言表征的不同入手,或許不是惟一的手段,但一定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手段。通過中英兩種語言,能看到以下中西文化的不同。

          1.詞匯

          詞匯應當是語言各要素中與文化關系最為緊密的一項,民族的性格和思維特點,可以由這個民族所使用文字的特點體現。中華民族的思維特征,包括重整體,重綜合,重含蓄等。(董廣杰1999:15)這一點正好被完美地反映在中國人的文字形態上。中國漢字,正如中國建筑一樣,講究平衡對稱的美感,布局均勻,格調圓滿,每個字都體現出和諧之美,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思維特點。我們再把目光投入西方。

          重視自我,是西方文化和西方民族意識中很重要的一點,可以說,西方是個人主義的社會,這樣的社會,自然孕育出個人主義的文化,其強調的是吾生而獨立,生而自由,生而平等,生而神圣不可侵犯的尊嚴,生而具有存在的價值。這一切反映在英語語言中,就表現在英語字母沒有意義,只有大寫的“I”有意義。每個字母都是存立獨在的個體,只有經過不同方式的組合成單詞,才會具有意義。

          2.思維

          中國人的綜合分析思維,注重直覺和具體思維、重悟性、重整體,因而形成一種強調意流的思維定勢,而這種思維,卻相對忽視了對邏輯的形式論證考量。反觀西方,其重邏輯思維、重理性和抽象思維的定勢,則比較強調以實證為基礎的形式論證和社會規約,因而形成一種理性思維定勢。

          這一切反映在語言表達上,則如上面討論過的,漢語喜歡用動詞,形容詞等具體性的詞,而英語傾向于用抽象名詞表達同樣的內容。在句法和篇章上,漢語文章主要靠意合方法銜接,強調歸納,所以“得意而妄言”,“言有盡而意無窮”等思想,一直是中國文人墨客所崇尚的寫作理念,故而也同樣成為中國人表述思想的風格。而英語靠形合的手段銜接,演繹推理的思維在篇章上也展現無遺。

          3.重個體與重群體的差異

          中國傳統哲學以人為中心。不論是孔子的“天地之性,人為貴”還是孟子的“萬物皆備于我”都強調人的首要性。中國人受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萬物相生相克,有機聯系。自古以來,漢民族就把自然與人看成是一個和諧而有機的整體,即所謂的“天人合一”。群體文化,是中國的人文精神的一貫主張,這一主張,自然引發了對集體觀念,和社會人格的推崇,而反對個體人格及個人主義。

          含蓄,往往體現在中國人的說話與文章之中,經常是從很遠的相關外圍問題入手,先做充分的鋪墊,之后才進入主題,這樣才覺得夠謙虛,夠儒雅,不唐突、有余地。人的主體意識和重要性,在中國人的意識中是相當強的,而講英語的西方民族從最初就把自然界置于與人對立的位置,使自然界成為被人所改造、征服的對象,西方思想中,人生來就是要認識自然、統治自然的,人是主宰世界的萬物靈長。

          個人價值由可獨立于群體的自我而體現,個人價值被置于整體之上。他們更加重視客體意識,思維的目標往往指向外界,探求外部世界對人的影響。另外,在中國,古代社會強調的是國家、皇權的權威;現代社會強調的是集體主義和集體的力量。而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和意見一直是被弱化的。這種文化、思維方式的差異,反映到語言上就是漢語喜歡用人的詞做主語,而英語則趨向于用非生物的詞做主語。在語篇結構中,敘述視角喜歡用第一人稱復數。

          三、結語

          通過以上對漢英兩種語言在詞、句、篇各個層面表征差異的分析,及由此進一步的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淺析,不難看出,文化的差異,可以從其載體與構成的語言的差異進行探究,而語言的不同,又可以從文化中找到證據與根源。將這一點運用到外國語言的學習中,通過對脫胎與本族文化的母語,和衍生于異族文化的外國語,二者之間的不斷地對比、比較進行語言學習,可以想見,在學習效果上必定是事半功倍的。所以,作為外語學習者,對外語所在文化的了解與把握,同樣是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方面,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樣是評判跨語言交際能力一個重要標準。

          淺析漢英語言差異 篇2

          一、文化與翻譯

          1.中西文化差異。

          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區域特質和風貌的反映,是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中西文化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起源、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等方面。中國的中原文化起源于農本,以佛教和道教為主的宗教信仰和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造就了人與自然和諧,強調整體與貶抑個體的文化。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文化,起源于游牧和漁獵,人們與動物斗爭,與同類競爭,以求生存,所以開放與尊重個體是西方文化的主要特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差異性導致了語言的差異性,不同語言的交流實質上是不同文化的交流。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們之間能否順利溝通,不僅取決于他們對語言本身的'理解,更取決于他們對語言所負載的文化意蘊的理解。同時,雖然中西文化差異巨大,但人類的思想感情相通,且基本需求一致,所以文化也呈現許多共性。

          2.文化與翻譯。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語言賴以生存的基礎,是語言新陳代謝的生命源泉。翻譯是語言間溝通的橋梁,是各民族文化聯系的紐帶。文化與語言的密切關系也注定了文化與翻譯的密切關系。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符號上的轉換,更反映了不同社會文化層面上的轉換,是對原作品進行的文化層面上的改寫。所以,中西文化的差異常常給漢英翻譯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二、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翻譯作為跨文化交流的方式,其真正目的不僅在于獲取信息,更重要的是使信息得以表達。在翻譯時,譯者應密切關注原文與譯文中所包含的不同文化內涵,充分考慮文化差異,通過翻譯對文化差異進行轉換。

          1.文化差異對詞語翻譯的影響。

          詞是漢語的基本單位組成,詞語翻譯的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譯文的翻譯質量。而文化之間的差異往往會影響詞語的翻譯。正如著名翻譯大家林語堂先生所說:字義每每因在文化中之用法而生變化,或者極難捉摸。一般情況下漢語重具象、重直覺、重整體,英語則重理性、重邏輯、重個體,漢語詞義表達較籠統、較模糊,而英語詞義表達較具體、較準確。比如漢語中人們常說:車來了;這輛車質量很好。英語中則需要按照特定的語言環境翻譯成具體的車,如taxi,car,bus,lorry等。所以在翻譯這類詞語時,一定要弄清詞語的具體含義,將兩種文化信息進行轉換,尋找對應的語義表達方式,盡可能準確的進行翻譯。

          2.文化差異對句子翻譯的影響。

          中西方對事物的認識著重點不同,對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里可能包括不同的概念,引起不同的聯想。例如:大熊貓一胎產崽兩只。譯文:Anadultfemalegiantpandagivesbirthtotwocubsatatime.在翻譯“大熊貓”一詞時,應該按照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明確地指出“成年和雌性”的含義,而不能直接譯成giantpanda。

          3.文化差異對語篇翻譯的影響。

          語篇不僅僅是一連串句子和段落的簡單集合或任意堆砌,而是一個結構緊湊、意義完整、功能明確的統一體。中西方文化差異給語篇的翻譯帶來了相當的難度,在翻譯時需要把握好語篇的整體意義,盡可能做到句句銜接緊密、邏輯連貫,既要忠實于原文的主題和功能,又要體現原文的思想和風格。文化差異使得中西方的思維方式有很大不同,因此漢英語篇的表達存在著邏輯、思維、語序等方面的不同。漢語語篇一般按照事情發生的先后來布局;英語語篇往往語序倒置,先說最近發生的事情,再說先前發生的事情。漢語注重具體思維,英語注重抽象思維和抽象表達。英語以主語和動詞為核心,常采用“SV(主謂)”句型,通過從屬關系、修飾關系附著其上,句法結構嚴謹,邏輯性強,語言連貫流暢;漢語結構則較為松散。因此在翻譯時,譯者應注意語序的調整,使翻譯更為準確。由此可見,漢英兩種語言在時間和邏輯的表達上有很大差異。在翻譯時應特別注意按照英語的表達習慣,盡量使用規范、流暢的語言表達原文的思想內容。

          三、結語

          文化與語言息息相關,忽略了對語言文化和背景的了解,就等于只抓住了語言的外殼而未領會其精神。譯者在翻譯時不能把語言孤立起來,更應把它們放回文化的大語境當中去考察,準確把握原文的文化內涵。漢英語篇在行文和文字使用方面均有所不同,在翻譯時,譯者應協調兩種語言,盡量做到既保存原作的思想內容和寫作風格,又使譯文語言流暢、銜接緊湊、內容連貫,忠實通順地再現原作品的涵義。

          淺析漢英語言差異 篇3

          摘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跨文化商業活動的增多,廣告翻譯對于商品的推銷以及品牌聲譽的建立變得越來越重要。可是,在廣告翻譯中語言和文化始終影響著譯文的好壞和廣告的效果,因此,譯者不僅需要有扎實的語言基礎,還必須對文化有深入的認識。本文將從語言和文化兩個角度,分析其對廣告翻譯的影響。

          關鍵詞

          廣告翻譯;語言;文化;影響

          在媒體信息發達的今天,廣告對于一個商品的推銷和一個品牌聲譽的建立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廣告翻譯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廣告翻譯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商品在海外市場的銷量及其市場占有率。想必很多人都還記得派克筆的一句廣告語:“It won’t leak in your pocket and embarrass you!(它不會在你口袋里漏油,令你尷尬。)” 可是,當派克公司在墨西哥推廣這支筆的時候,卻誤認為西班牙語中的“embarazar(使懷孕)”可以代替英語中的“embarrass(使尷尬)”,結果廣告語就成了:“它不會在你口袋里漏油,令你懷孕。”雖然廣告的錯誤戲劇化地給這支派克筆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宣傳效果和銷量,可是也成為了墨西哥人茶余飯后的笑料,并有當地媒體諷刺地把它稱為“懷孕的鋼筆”,成為廣告界中的大笑話,從長遠看來,對派克筆公司的聲譽不無影響。

          那么,怎樣才可以把廣告語翻譯好呢?首先,我們要知道,廣告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流活動,不是簡單的語言符號切換,它可以對消費者的傳統習慣、心理、信仰等產生直接沖擊,從而影響廣告的效果。因此,在廣告翻譯中,我們既要注意到語言翻譯的準確性,突出廣告所要表達的內容要具有吸引力、說服力等特點,也要在熟悉并尊重譯文讀者的社會文化和生活習慣的基礎上,對商品介紹時,使之符合該國消費者的文化背景,使譯文讀者能得到與原文讀者同樣的信息,以達到廣告推銷的目的。以下,本文將從語言和文化兩個角度,分析其對廣告翻譯的影響。

          一、語言對廣告翻譯的影響

          語言是廣告的基礎,只有當語言運用恰當,讀者才能準確無誤地接收到關于廣告所要表達的信息,從而發揮廣告的作用,達到宣傳的效果。

          1.漢英語言結構的對照

          申小龍先生曾經說過,西方語言是以規則為主宰的,而漢語則以人為主宰。也就是說,漢語是以意思為中心的語言,語法規則比較自由,它的句子靈活多變,使用的詞匯可長可短,詞性多樣可變。而西方語言中,語法占主導位置,句子主要以動詞或動詞短語組成,不能隨意改變。請看以下一個廣告語:

          “……產品形美色綠,氣味芬芳,味道甘美……(綠茶廣告)”該句中“形美色綠”,“形”指形狀,“美”意為美麗;“色”指顏色,“綠”用來形容產品的顏色。縱觀全句,“形、色、氣味、味道”均為名詞,而“美、綠、芬芳、甘美”均為形容詞,此廣告語就是由幾個名詞+形容詞短語組成,句中沒有動詞短語,按照語法規則,這樣并不構成主謂結構?墒怯捎跐h語的語法規則比較自由,詞性使用靈活,實際上,句中的形容詞實際上已經充當了謂語結構?墒,英語的句子必須以動詞或動詞短語組成,翻譯的時候不能直接譯為:“…the shape of the product beautiful;the color green;the smell fragrant and the taste mellow…”這樣的句子明顯存在著謂語殘缺的錯誤,因此,在翻譯時,我們必須加上充當謂語的動詞或動詞詞組,而在此句中,應該在形容詞“beautiful” “green” “fragrant” “mellow”前加上系動詞“is”,才算完整,句子應譯為:“…the shape of the product isbeautiful;the color is green;the smell is fragrant and the taste is mellow…”

          2.漢英語言中詞匯選擇的對照

          在描述事物時,漢語趨于花俏,而英語趨于精確。中國人擅長于通過寫作來表達自己的感覺,用華美的詞語來表達對美好事物的贊美和欣賞,并賦予許多主觀的想象和感情。例如,在漢語的廣告語中,我們經?吹街T如“一流(high class)”,“完美(perfect)”,“獨特(special)”這樣的詞語來描述產品的質量,以求突出產品吸引人的特質,達到說服消費者購買的目的,其中,不免有些夸大其詞。然而,在英語的廣告語中,對以上詞的表達往往就簡單用一個“good(好)”來表達,或者具體地說出產品質量優良的所在。因為,英語語言在對事物進行描述時,比較注意事物的真實性,所選詞匯一般都比較客觀與理智并且盡量保持簡練的風格。

          3.漢英語言中發音的差異對廣告效果的影響

          發音差異對廣告效果的影響一般在于商標翻譯。商標是一件商品的名字,而名字能夠給人帶來無限的遐想和期待。商標翻譯要注意形似與音似,即不同語言中發音的差異和意思的差異給讀者帶來不同的文化沖擊。請看以下例子:大家所熟悉的美國運動品牌—Nike(讀作[,naiki:]),本意是希臘神話中勝利女神的名字,可以音譯為“奈姬”或“娜基”?墒牵@樣的翻譯在漢語中毫無意義,消費者看了或聽了都會覺得很費解,更別說能給人帶來遐想或期待了,也就是說此翻譯雖顧及了“音似”,可忽略了“形似”,脫離了商品的形象和特性。因此,譯者在翻譯此商標時,既模仿了它的音節,還考慮到運動服裝應該具有經久耐磨的特性,把它譯為:“耐克”,既表現出運動服裝耐穿的含義,還隱含了一種體育的精神—必須克服重重困難才能取得勝利,而后者也剛好與原意的勝利女神吻合,此翻譯既顧及了音的傳達,也表現出商品的特點與精神,較能被消費者接受,譯得很成功。

          然而,同樣非常為人熟悉的`豐田公司旗下的“LEXUS”系列汽車在2004年6月8日正式對其中文譯音由原來的“凌志”改為“雷克薩斯”。雖然,從音似角度看來,“雷克薩斯”更接近于它的英文“LEXUS”的發音,可是此四字組合給人的感覺是陌生的,無意義的,并不能讓人聯想起車來。而“LEXUS”的原名“凌志”是取自于“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的壯麗詩句,包含著一種激勵人們努力奮發圖強,成功者即可實現壯志凌云的豪邁之情,突現出此車是成功的象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給人帶來無限遐想。因此,“雷克薩斯”遠沒有“凌志”意義深遠,也不及其有分量。

          二、文化對廣告翻譯的影響

          從古至今,廣告活動不僅是一種商業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文化活動。一支廣告可能蘊涵著該國廣大的文化元素,因此,在翻譯廣告的時候,譯者必須注意這些文化元素的轉換。而文化是在某個地域范圍,某些人類群體中產生、形成并存在下來的,當它被傳送到另一個地域范圍,另一個人類群體中,往往并不為他人所理解、接受,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差異。那么,該如何消除這些文化差異對廣告效果的影響,使廣告收到預期效果,成了廣告翻譯中的重點和難點。

          請看以下例子,現代都市人越來越重視健康,于是可口可樂公司新推出一種“zero sugar”可樂,在此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時,中國人把它翻譯成:“零糖可樂”,這本來是一個非常形象的譯法,可是,由于“零糖”在漢語中與“靈堂”的發音是一樣的,此商品的名字雖然突出了商品的特性,可是它并沒有給消費者帶來期待,而是很容易讓消費者聯想到不好的東西,迷信的人稱之為:“不吉利”。因此,此商品名稱可譯為:“無糖可樂”,既能準確表達原文“不含糖”的意思,也可以避免譯文中“零糖(靈堂)”給人帶來的誤導。

          與可口可樂相似的是,新西蘭航空公司(NZ Airline)最初給它取中文名字的時候,出于發音的考慮,把“NZ Airline”譯為“安息航空”,這樣的名字肯定沒有中國人敢去乘他們的班機,因為在漢語中,“安息”意為“死”,是人們最忌諱的事。本來坐飛機給人的感覺已經是不安全的,危險的,如果航空公司的名字還跟“死”扯上關系,哪里還有人敢去乘坐呢。因此,該公司后來還是根據其意思(“NZ”是New Zealand的縮寫形式)譯為“新西蘭航空公司”。

          而與上述兩個例子相反,“Carrefour”譯為“家樂!,“Goldlion”譯為“金利來”,都非常符合中國人對“快樂”、“幸!、“名利”等吉祥語的追求。

          三、結語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國際商務活動日漸頻繁,國際廣告是國際營銷中產品推廣、宣傳的重要形式。廣告翻譯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企業營銷策略的成功與否,好的廣告翻譯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輕松占有國外市場;而失敗的廣告翻譯影響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損失,市場占有率的下降,甚至直接影響企業的形象。廣告的翻譯并不是簡單的語言轉化,更涉及到各種各樣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問題,因此,廣告人在翻譯的時候必須先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使譯文既能準確地傳達產品的信息,也能符合對方的文化,使廣告能被顧客所理解、接受,才能達到產品促銷的功能。

          參考文獻:

          [1]申小龍.文化語言學十年感言.長沙水電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9.(4): 15.

          [2]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11-13.

          [3]張東昌.商務英語實用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黃文娟.文化差異影響下品名、商標及廣告的翻譯.商業理論,2006,(2).

        【淺析漢英語言差異】相關文章:

        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化影響淺析論文04-12

        教師課堂語言藝術淺析05-31

        探析社會語言學視閾下的英語語言性別差異現象論文05-05

        談漢英詞匯的語義對應與轉換策略08-06

        淺析數學語言在教學中的作用論文(通用12篇)12-19

        于中日語言文化差異下的日語教學研究分析(精選6篇)06-13

        淺析提高學前兒童英語學習效能從強化語言環境入手08-30

        淺析《簡愛》的愛情主題08-30

        淺析朱自清文字之我見05-29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