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行為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滲透和運用
論文摘要:在英語教學中運用言語行為理論,有助于學習者對語意的正確理解,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論文關鍵詞:言語行為理論;英語教學;運用
言語行為理論首先由Austin(1962)提出,他先是區分了述事(constative)話語和行事(performative)話語。述事話語指陳述、描寫事情的過程或狀態,它可以用真值來分析;行事話語指說話本身已構成了行事的某些環節,行事話語所表達的活動無法用真值來分析。后來,Austin又把語言行為分為“以言指事”(1ocuiton)、“以言行事”(illocution)、“以言成事”(perloeution)三類。繼Austin之后,Searle(1975)提出了適切條件(felicitycondi—tions)和間接言語行為(indirectspeech)。適切條件指一個言語行為為實現其目的而必須達到的標準,它包括“準備條件”、“誠實條件”和“本質條件”。不符合這些條件的話語被認為是不恰當的(infelicitous)。間接言語行為就是指其語言形式不直接反映交際目的,而是通過一種言外行為來間接地實施另一種言外行為的現象。
一、言語行為的種類與切合條件
在特定場合,我們發出聲音是為了通過空氣傳遞信息給他人,稱之為言語事件。言語行為理論認為,這種信息的傳遞,不只是“說”本身的行為,同時也包含了“說”的行事的行為,這兩個要素的綜合體即為言語行為。特定的語詞并非總是表達單一的言語行為種類。正因為如此,區分言語行為的這樣兩個因素就顯得非常有用:同一言內行為完全有可能帶有不同的言外作用,這要視當時語境而定。
傳統的英語語法將言語行為分為三種,陳述或宣布;提問或置疑;命令。許多語言都以此為基礎加以區分。
如果說前述傳統的“陳述、疑問、命令”說也是一種言語行為分類法的話,它充其量也只是一些句子的字面形式與其言外作用的相互對立或者二者之間存在意義延伸關系而已。大多數語言流派公認的言語行為的分類范疇遠比傳統的分類要大、要細。其中,塞爾在1976年的一篇論文中提出了一個更為精當的分類方法。
表述言語行為(repersentatives)是陳述事件的某種狀態的言語行為;表態言語行為(commissives)是指說話者表明未來行動過程的態度的言語行為;指令言語行為(directives)是指意在讓聽話者采取行為的言語行為;宣告言語行為(declaratives)是指本身會帶來事件的一種狀態的言語行為;表情言語行為(experssives)是指表達說話者心理狀況或態度的言語行為;判斷言語行為(verdieatives)是指評估或評判的言語行為。言語行為的適切條件包括兩個基本標準:限定言語行為及其種類;提供評估言語行為的根據。
二、言語行為理論與英語教學
語用學就是語言實用學,是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研究實際運用中的語言,尤其是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話語的理解和表達。而言語行為理論是語用學所研究的極其重要的方面。言語行為理論對英語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英語教學的交際觀
言語行為“三分說”——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從一個實證的角度將交際這一教學實質揭示了出來。交際是指交流的雙方對話語的認知和表達,而交際能力就是交流雙方對語境的認知和應對能力。根據言語行為理論,交流的雙方只有在言語行為的三個方面,即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方面都有較好的把握時才能完成正常交際。
(二)言語行為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言語行為理論中,“言外行為”對教學的啟示最大。這里所說的“言外行為”(illocutionaryacts),又稱“以言行事”,“施為作用”(illocutionaryforce)。它是指說話者靠說出的話語本身所實施的行為,如承諾、命令、施行洗禮或逮捕。這樣一些行為的施為作用和只產生有意義的話語的言內行為(1ocutionaryacst)以及根據他們對聽話者的影響而定義的言后行為(perlocutionaryacts)構成了完整的交際活動。說出一句話來,能否使這句話具備話語的應有力量,或者說能否實施說話人的話語行為意圖,以言行事,很大程度上需要交際雙方都要同時認識他們共處的交際環境,這種環境同時受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的制約。
教學實踐表明,外語學習者的最大障礙是如何理解和表達說話人的言外之意。這就要求我們在英語教學中,應把如何理解和表達話語真實意義作為一個重點,從而幫助學生準確把握各種語境的說話人的言外之意。
1.言語行為與英語聽說與閱讀教學。學生在有了一定的交際知識之后,理解和分析所聽到的話語的“言外之意”就顯得極為重要。言語行為理論將話語分為述事話語(constativeutterances)和行事話語(performa.tiveutterances)。其中行事話語如Ipromise(我答應),Iapologize(我道歉)等等,其本身就意味著一種行為的發生這一特點,我們在讀和寫的教學中,要注意這些方面。學生課文閱讀訓練中有一篇短文,寫的是Mr.Brown家的門前老是停滿了車,而他自己的車沒法停放。于是他寫出一塊牌子“Noparking”,但無人理會。后來他自作主張地寫了一塊這樣的牌子:“PoliteNotice,NoParking.”之后,果真見效了。原來,人們把“P0.1iteNotice”誤看成了“PoliceNotice”。這一故事里Mr.Bronw的所作所為即運用了言外作用,同時也滿足了間接言語行為目的,收到了言后作用的效果。
2.言語行為理論與英語翻譯教學。再說翻譯教學,有很多老生常談的例子,像受人夸獎應表示感謝、碰頭打招呼話語的使用之類。這些既涉及到跨文化交際的范圍,也隱含著言語行為理論。在教學中,需要對這些話語的言外作用和間接言語行為進行分析講解,從而讓學生明白,西方人尤其是英語國家人是用qhankyou來應答別人的夸獎的。這樣就不會讓人覺得難堪。而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都習慣用自謙來相對抬高別人的地位,而西方人見面談天氣,問身體健康狀況也只是一種招呼習慣,我們中國人常問的是“到哪兒去?”“吃過飯了沒?”也純屬一種招呼習慣。這些例子都說明其言外之意只是客套而已,別把言內行為當真格。最簡單的典型句“Howdoyoudo?”翻譯成中文是“您好!”其兩個標點符號的不同足以說明這個問題。
總之,言語行為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有助于學生對語言的正確理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言語行為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滲透和運用】相關文章:
行為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滲透和運用02-21
言語行為理論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11-15
析言語行為理論在漢詩英譯中的運用11-15
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02-19
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11-15
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滲透01-18
語言意識在英語教學中的滲透02-19
談語言意識在英語教學中的滲透02-21
談英語教學中如何滲透美育03-05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