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哲學思想概述
張載是北宋開始興起的理學奠基人之一。理學實際上是流行于宋明六百年間的儒家思想體系,是以討論天道性命問題為中心并注重道德修養(yǎng)的哲學思想。理學所謂 “理”,也稱“天理”,既指宇宙自然的一般規(guī)律(物理),但更重要的是指人的“道德心性”的根本原則(性理),因而,理學又被稱為“性理之學”或“義理之學”。由于理學著重探討天道、人道問題,故理學也稱“道學”。這里“道”的內(nèi)容就是儒家所講的“仁義”。南宋初,“道學”名稱頗為流行,后來“理學”之稱漸盛。近幾十年來,西方人喜歡稱宋明理學為新儒家,以區(qū)別于先秦時期的孔、孟、荀原始儒家。
由于原始儒家的學說比較缺乏體系化的哲學論證,加之儒家在后來發(fā)展中只注重典籍名物訓詁,思想上喪失了生機,與現(xiàn)實人生和人的精神發(fā)展日益脫離,因此,自魏晉南北朝以來,老莊、佛道大行于世。從唐中葉到北宋初,一些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開始批判并融合佛、道哲學思想,力圖全面恢復儒家的權威。到北宋中期,以孔、孟儒家思想為核心,批判地吸收佛、道哲學思想資料,理論形態(tài)也更加系統(tǒng),精致的理學思想體系終于形成,并且占據(jù)了主導地位。當時,為理學的形成作出重要貢獻的思想家主要有周敦頤、邵雍、張載及程顥、程頤兄弟,史稱“北宋五子”。
在理學思想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產(chǎn)生了不同的學派。從地域上看,主要有周敦頤的“濂學”、張載的“關學”、二程的“洛學”、南宋時期朱熹的“閩學”、陸九淵兄弟的“江西之學”,以及明代王守仁的浙江“王學”。從理論特征上看,理學又可劃分為三大派別:即以張載為代表的“氣一元論”哲學,程、朱為代表的“理一元論”哲學和陸、王為代表的“心一元論”哲學。
張載的著作艱深難讀,而對于張載哲學的性質,國內(nèi)學者又有不同看法,多數(shù)學者認為是唯物主義的,也有些學者認為是二元論者,這就為公允地介紹張載哲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下面,我們擬根據(jù)學術界比較流行的觀點,并結合自己的解釋,把張載的理學思想分為五個部分,作一點簡明的闡述:
1.“太虛即氣”的宇宙本體論
具有很強的哲學思辯特色的佛、道哲學體系都是以本體論為基礎的。作為新儒家的理學思想,為了與佛、道相抗衡,就必須彌補原始儒家在本體論上之不足,首先建立自己的本體論哲學。在中國哲學史中,所謂本體論是指探究天地萬物產(chǎn)生、存在、發(fā)展變化根本原因的學說。張載正是首先從本體論入手,為理學開路奠基的。他在哲學上公開批判佛道,自覺地以唯物論的“氣一元論”哲學理論與主張“萬物幻化”、“有生于無”的佛老唯心論相對立,氣魄宏大,充滿生機。
中國哲學中很早就存在著“元氣論”的傳統(tǒng),但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張載第一次在哲學意義上明確提出“氣”的概念,并以氣為天地萬物的共同本原和本質。他認為:“凡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正蒙.乾稱》)就是說宇宙中的一切現(xiàn)象,大到蒼茫天空,變化莫測的風霜雨雪、山脈河流,小至飛鳥游魚、花草樹木等,都是“氣”的不同表現(xiàn)形態(tài)。張載對“氣”這一哲學范疇是這樣規(guī)定的:“所謂氣者,非待其蒸郁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茍健、順、動、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爾。然則象若非氣,指何為象?”(《正蒙.神化》)在他看來,蒸發(fā)蓄積的氣態(tài)物質是氣,凝結聚合的固態(tài)物質是氣,即使浩然(廣袤無邊)、湛然(深遠無際)的無形質可見的虛空也還是氣!皻狻睂嶋H上成為張載概括一切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盡管還比較粗糙樸素,但卻在一定意義上相當于我們今天所謂的物質存在,他對“氣”范疇的哲學規(guī)定,標志著唯物主義“氣一元論”發(fā)展的一個新階段。
張載認為,有形可見之“氣”與無形可見之“太虛”的關系,實質上是氣的兩種不同表現(xiàn)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他說:“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薄疤摕o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正蒙.太和》)太虛當指氣散而未聚的原始狀態(tài)。世界萬物統(tǒng)一于氣,氣有聚散而無生滅,氣聚則有形可見,氣散則無形不可見,太虛無形無狀,但并不是空無所有,因此,他說:“知太虛即氣,則無無!(《正蒙.太和》)
先秦原始儒家以“天”、道家以“道”作為最高本體,而張載卻認為所謂“天”或“道”都是氣,氣是宇宙最高本體,太虛即所謂“天”,即宇宙空間,而“道”則是氣化的過程。
2.“一物兩體”的辨證法
張載指出,氣處于永恒的運動(氣化)中,“氣怏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嘗止息!(《正蒙.太和》)氣的這種神妙莫測的變化本性,被張載稱為“神”。他說: “惟神為能變化,以其一天下之動也。人能知變化之道,其必知神之為也!(《正蒙.神化》)他還認為,氣化的原因在于氣本身包含有互相吸引、互相排斥的兩個方面,“氣有陰陽,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正蒙.神化》)在張載看來,由氣所構成的任何事物都是陰陽矛盾對立的統(tǒng)一體,如果沒有對立,事物就不成其為事物!拔餆o孤立之理,非同異、屈伸、終始以發(fā)明之,則雖物非物也!(《正蒙.動物》)張載還把整個宇宙內(nèi)部的對立和宇宙中任何一個具體事物內(nèi)部的對立概括為“兩”,把他們各自內(nèi)部的統(tǒng)一概括為“一”。他說:“一物兩體,氣也;一故神(自注:兩在故不則),兩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參也!(《正蒙.參兩》)“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正蒙.太和》)這里是就整個宇宙的對立統(tǒng)一而形成的運動變化而說的。所謂 “一物”,指統(tǒng)一的宇宙“太虛”;“兩體”也稱“兩端”,指虛實、動靜、聚散、清濁等矛盾對立,正因為有這種對立,對發(fā)生變化(兩故化),這種變化是復雜不定的(兩在故不測),而這種變化的趨勢則是“推行于一”。天之所以為“參”,正因為它是包括內(nèi)在矛盾(兩體)的統(tǒng)一整體(一物)。
總之,張載強調“兩”與“一”的互相依存、互相聯(lián)系、反對割裂兩一,推測到這種既有“兩”又有“一”的關系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推動力。這種“一物兩體”、“一故神兩故化”的學說,豐富和發(fā)展了古代樸素辨證法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注意了樸素唯物主義的結合。
3.人性論
和其他理學家一樣,張載的宇宙論在他的整個學說中實際上只是一個前奏,是為了引發(fā)出理學的主題——人性論和道德論。
張載從“氣一元論”的宇宙觀出發(fā)來說明人性,認為宇宙中的事物是由氣所構成的,人也是由氣凝聚而成的。因為氣有陰陽、清濁之別,因此便產(chǎn)生了萬殊不一的人和物。氣的本性就是人和物的本性。他還進一步把人性看成是由“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兩部分所構成。他說:“形而后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正蒙.誠明》)張載認為,人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都是根源于氣的,但二者各自在根源上又有區(qū)別。天地之性根源于太虛之氣,而氣質之性則根源于各自稟受到的陰陽之氣。由于人所稟之氣各不相同,故氣質之性是人人各異的,這種性,實際上是人在性格、智力、品德等方面的特殊性。天地之性清澈純一而無不善,它通天道,體萬物,是人先天具有的能力,是長期不變的;而氣質之性是有形體之后才有的,它駁雜不純是有善有惡的,可變的,是人的各種欲望和不善的根源。人性既然是由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所組成的,先天具有的天地之性純善無惡,后天的氣質之性有善有惡,那么一般的人性必然是善惡相混的;氣質之性既然是可以變化的,因此,人人可以通過“變化氣質”的道德修養(yǎng)功夫,恢復先天的善性。這就是張載人性學說的結論。
張載的人性論是對前人人性學說全面的批判性總結,它意識到人性有一般與特殊之別,這是一個重要貢獻,從而開創(chuàng)了人性學說的新階段。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曾高度評價張載的人性說,認為它大有功于“圣門”。這種由張載所創(chuàng)始,后來又經(jīng)程頤、朱熹加工改造的人性論,成為宋明理學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人性學說。
4.道德論
以“變化氣質”的人性論為基礎,張載又進一步闡明了自己的道德學說。張載的道德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內(nèi)容。
首先,張載強調進行道德修養(yǎng)必須“變化氣質”、“通蔽開塞”。他認為,人“蔽有厚薄,故有智愚之別。塞者牢不可開,厚者可以開,而開之也難,薄者開之也易,開則達于天道,與圣人一。”(《性理拾遺》)“蔽”、“塞”指人的私欲,而私欲又有厚薄程度的不同。只有通過克自己的功夫,去除蔽、塞,才能“存理”、“成性”,成為道德完美的圣賢。
其次,張載還特別強調“躬行禮儀”的道德實踐。他指出,世上有一種人由于對天道“日用而不知”,即缺乏道德自覺,因此,他們“終身由之,只是俗事”,與道德實踐是絕緣的。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躬行禮儀”。張載所說的“禮儀”,“不害仁”,人都應當象古代堯舜禹諸圣賢那樣去事親、敬親、以示永不忘本。
第三,張載把進行道德修養(yǎng)的過程劃分為學者、大人(賢人)、圣人三個階段。通過這三個階段來體現(xiàn)人性的不斷完善和自我完成,從而使人的道德實踐由有意識的自我約束性踐履,逐漸變?yōu)樽杂啥匀坏男袨椋@就提示了道德實踐應當是一個持續(xù)努力,不斷提升的過程。
5. 《西銘》的“大同”理想和自由人格境界
《西銘》(又稱《訂頑》)作為張載的思想綱領,早年曾書寫懸掛于眉縣橫渠書院,后人有的將它編入《正蒙》最后一篇,有的將這放在《張子全書》卷首,是張載著作中最著名的篇章,被后世學者推崇備至,甚至與《論語》、《孟子》等經(jīng)典相提并論。
《西銘》全文僅三百余字,張載在其中精心設計了一個“民胞物與”的“大同”世界。這個世界就象是一個和諧的大家庭,人民都是我的同胞,萬物都是我的同伴,人人都是天地的兒子,大家尊老愛幼,和睦相處,連君主也只是天地之子中的一員。由此可見,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寬廣胸襟。
在《西銘》中,張載更為強調的是每個社會成員都應當覺悟到自己是這個“大同”社會的成員,有了這種意識,才會涵養(yǎng)出超道德的自由人格,達到真善美高度統(tǒng)一的理想境界。這正是宋明理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
張載以他精思力索,獨立創(chuàng)新的哲學體系成為宋明理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比較完備的有關“氣”的理論,建立了比較系統(tǒng)的“氣一元論”哲學體系,開辟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的新階段,對宋明清幾代哲學家和如王廷先相、王夫之、戴震等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程、朱在批評張載唯物主義思想的同時,又改造了張載關于氣的學說,然后納入到他們自己的客觀唯心主義“理一元論”學說中。而張載首創(chuàng)的“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學說則備受程、朱推崇,也為明代的心學代表王守仁所吸收?傊趶堓d思想體系中,從宇宙本體論、氣體論、人性論、道德論,到社會政治論,理學的基本框架已經(jīng)形成,許多理學的命題也已具備。
張載是關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和領袖,他的思想在當時關中地區(qū)影響很大,追隨他學習的門生一時云集,以他為中心形成了理學史上最大的四個學派(濂、關、洛、閩)之一。關學學派在學風上有自己鮮明的特點,第一是“學貴于有用“。這主要表現(xiàn)在重視對現(xiàn)實問題的研究,如軍事、宗法、天文、井田制等。第二是”株守儒學,躬行禮教“。關學學者以捍衛(wèi)儒術、反對釋、老自任,在理論上批判了佛道的許多觀點。同時,他們還特別重視躬行禮教的道德實踐,反對把”心性之學“僅僅當作空談。關學的傳統(tǒng)學風在北宋以后經(jīng)元、明、清各代,在很長時間內(nèi)仍影響著關中地區(qū)的學者。因此,以至連理學中著名的心學代表明代的王守仁也說:“關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沉毅之質,明代英偉之器,四方之士,吾見亦多矣,未有如關中之盛者。”
直到今天,張載的著作和哲學思想在學術界仍然很受重視。1978年,中華書局重新整理印行了《張載集》,成為明清以來各種版本的《張子全書》中最為完整的一個本子。建國后,研究張載哲學的單篇論文已發(fā)表不少,在各種中國思想史、哲學史和理學史著作中,如侯外廬主編的《中國思想通史》、馮友蘭著的《中國哲學史新篇》、任繼愈主編的《中國哲學史》、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的《宋明理學史》等,張載哲學都占有顯著的地位。特別是研究張載哲學思想的專著不斷出現(xiàn),如張岱年著《張載——十一世紀中國唯物主義哲學家》(1957的湖北版)、姜國柱著《張載的哲學思想》(1982年遼寧版)、陳俊民著《張載哲學思想及關學學派》(1986年人民版)、程宜山著《張載哲學的系統(tǒng)分析》(1989年學林版),對張載哲學思想作了進一步的闡述。
張載的學說不僅長期以來影響著中國哲學的發(fā)展,而且在海外也有著廣泛的影響。十九世紀中期,美國來華的傳教士丁韙良在其《翰林集》中推測,十七世紀法國 “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的“以太和”說“旋渦”說很可能曾經(jīng)受到張載關于氣的學說的影響。當代著名的科學技術史學者英國的李約瑟在其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高度評價了張載的“宇宙論學說”,并在一篇論文中引用了張載的《西銘》中的一段話:“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以肯定新儒家“任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世界觀的合理性。近年,在我國研究張載的專家陳俊民先生倡導下,西德的漢學家已將張載的《正蒙》一書翻譯成德文。在日本,以東京的學者為代表的東京學派自明治維新以來一直將關學(另外還包括朱子學和陽明學)作為自己的重點研究課題。
綜上所述,可以說張載是我國古代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當然,由于時隔近千年,今天看來,張載的思想中還存在著局限性和過時的內(nèi)容,但是,從他追示理想境界和完美人格的風范,以及為政清廉、關心民眾疾苦的高風亮節(jié)來看,對于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然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
【張載哲學思想概述】相關文章:
西方政治哲學思想發(fā)展歷史概述11-26
法學論文概述12-09
談哲學思想的藝術發(fā)揮02-20
企業(yè)管理概述11-24
道家哲學思想對古典園林的影響06-03
物理化教學中的哲學思想12-02
志愿服務的文化戰(zhàn)略概述02-20
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研究探析11-16
對錢學森工程哲學思想研究分析03-27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