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穩健原則對中國上市公司的適用性及其實際應用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都寫過論文吧,借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寫起論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試論穩健原則對中國上市公司的適用性及其實際應用,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試論穩健原則對中國上市公司的適用性及其實際應用 篇1
隨著《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的頒布實施和中國會計準則體系的逐步完善,穩健原則深入到了中國上市公司財務會計的各個方面。本文通過論述穩健原則具體表現、存在前提、發展過程及與其他主要會計原則的沖突,說明了其存在的現狀;同時,通過一些理論和實例的分析,論證了穩健原則在中國上市公司的適用性及其實際應用。
一、穩健原則的具體表現
穩健原則是“最古老、也是最普及的會計計價原則”,又稱謹慎性原則,是保守主義觀點在會計中的突出體現,要求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時刻保持謹慎的態度,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少計負債或費用,但不得設置秘密準備。應該說,穩健原則的確立是隨著企業外部經濟環境的劇烈變化和復雜化而出現的必然產物。
穩健原則具有豐富的哲學內涵和理論基礎,它體現于會計管理的全過程。在現代會計中,穩健原則包括了會計確認、計量、報告及各個方面的穩健性內容。從會計確認上看,要求確認標準建立在穩妥合理的基礎上;從會計計量上看,要求不得多計資產、收益,也不得少計負債、費用;從會計報告上看,要求會計報告為使用者充分披露重要會計信息,特別是要報告有可能發生的風險和損失。
結合會計要素,穩健原則具體表現為:①應預計一切可能發生的損失,而不應提前預計任何可能獲得的收益;②資產的計價只要有一定的依據,就應該“寧低毋高”;③某些界于資產和費用之間的支出,寧作費用而不作資產處理;④某些界于負債和收益之間的收入,寧作負債而不作收益處理;⑤某些難以具體確定其效益期限的支出,即使明知其可以給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也應一次計入當期費用而不作遞延項目處理;⑥某些長期資產的折舊或攤銷期限,寧可縮短,也不作毫無根據的延長。穩健原則的運用,一方面是為了排除會計估計的隨意性和防止出現虛夸不實的情況,另一方面是為了回避企業日益突出的經營風險,增強企業持續發展的能力。
二、穩健原則的存在前提
穩健原則的提出,一方面是因為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因素,會計人員在處理這些業務時,不得不經常面對它,并根據一定的標準對這些不確定因素進行估計,而會計職業本身就是在“破產、倒閉、舞弊和爭議”的企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這個環境使會計人員時刻充滿了“強烈的災難意識,即危機感”,采取穩健主義成為會計人員的必然選擇;另一方面是因為企業是一個獨立的商品生產和經營者,它負有以自己的收入抵償自己的耗費并保證企業順利、穩定發展的責任,而企業面臨著一個有風險的市場,這要求經營者必須謹慎的處理一切經濟業務,以保證企業在市場的動蕩中立于不敗之地。
現實中,只要企業經營就有可能發生壞帳,在經營中也存在資產過時削價處理和其他損失等情況,對于可能發生的費用和損失,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當遵循穩健原則,即將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預先估計入帳,以避免造成企業經營成果忽高忽低,影響投資者投資的信心。
從以上可以看出,市場的不確定性即風險的存在,是企業會計穩健原則存在的前提,穩健原則在一定程度上是企業經營管理的“內在穩定器”。
三、穩健原則的起源及發展過程
委托代理關系的出現是穩健原則形成的最初原因。穩健原則起源于中世紀英國的莊園會計,莊園的管理是由管家進行的,這種委托代理關系決定了莊園管家的記帳、算帳,并不象現在的企業那樣是為了搞好經營,而是為了保護自己,應付莊園主的審查。因此,樂觀地反映或提高未來不一定實現的價值是不明智的,相反,保守的估計資產和收入就顯得順理成章。
1494年,復式簿記迅速地傳播,在以后三百年里,大多數企業的經營活動具有明顯的短期性,會計的主要責任是維護業主財產的安全或完整,受托責任是會計核算的主要動機。在這種背景下,穩健主義是會計計量的最切實的基點。
19 世紀,由于企業經營活動的延長和股份公司的出現,持續經營逐漸成為一項重要的會計原則,但是,穩健主義依然占居重要的甚至是主導性的地位,因為:①有根據地少報資產有利于抵制管理人員虛報業績,有利于保護股東權益;②會計職業特點決定了會計核算的穩健性,在簿記上的低估不是會計人員一時的沖動,而是潛移默化的行為;③銀行作為會計報表最有影響的閱讀者,穩健主義對對付虛增抵押品的價值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④19世紀末20世紀初近30年的持續物價下跌,使得資產更易于更新換代,低估的資產價值并沒有影響資產的實物和價值的補償,客觀上助長了穩健原則的推行。
1900年以后,持續的物價上漲和企業經營思想由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向增值營利的轉化,使以穩健主義為基礎的會計實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對一個持續經營的企業來說,為盈利而使用資產比單純在物質上保持資產的完整性更為重要。更何況,物價的'迅猛上漲使固定資產的更新日益困難,以保守的價值觀列報的資產負債表已無意義。股票市場的形成和完善,使得股票易手變得極為便當,成千上萬的股東或潛在股東要求上市公司提供的會計報表應盡可能的公正、客觀,而不是用隨意性和內在不一致性的穩健原則來反映收益和資產價值。
20世紀30年代以后,會計界掀起了對會計原則理論體系研究的熱潮。穩健原則作為受托責任會計的一項重要原則,隨著會計從經營責任報告向為投資者決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轉移而變得不適宜。穩健原則雖被繼承下來了,但已由一項占主導地位的會計原則退居為處于附屬地位的會計慣例,作為對其他主要會計原則的修正。
2003年7月25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完成并提交的《對美國財務報告采用以原則為基礎的會計體系的研究》中提出,作為會計準則制訂靈魂的財務概念框架,要保證其內在邏輯的一致性,并特別強調了“資產負債觀”優于“收入費用觀”的觀點。與“資產負債觀”等價的計量屬性——公允價值引入后,收入確認等會計計量將發生重大變化,歷史成本、權責發生制及實現配比原則都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公允價值、現金流動制及全面收益原則,會計真正保證中立性,穩健原則也將消失。
從穩健原則的發展來看,它并不是一條直線軌跡,并可能最終被更具公允性和合理性的會計原則所替代,但就目前中國的現狀來說,它仍是會計原則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則。
四、穩健原則與其他會計原則的沖突
作為一項會計原則,穩健原則由于其在實務操作中存在著主觀隨意性,因而會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客觀性,與其他會計原則發生沖突。與客觀性原則的沖突?陀^性原則要求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和事項為依據,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而穩健原則要求在會計實務中確認可能發生但尚未發生的損失與費用,這明顯與客觀性原則相矛盾。同時,成本與市價孰低法中的市價確定、未來預計現金流量現值的計算、或有損失的確定等都帶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確定性,包含著一定的難以辨認的主觀因素,直接威脅著會計信息的真實反映。此外,穩健原則在維護出資者和企業利益方面的傾向性十分明顯,它以種種方式促使企業采取“審慎”的行動達到既定目標,最終可能失去“不偏不倚”的立場。
2、與歷史成本原則的沖突。歷史成本原則要求各項財產在取得時應當按照實際成本計量。除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另有規定外,企業一律不得調整其帳面價值。但在穩健原則下,存貨采用成本與市價孰低法計價,固定資產按帳面價值與可收回金額孰低計量,短期投資收到的現金股利或利息沖減其帳面價值,這樣可能會造成發出存貨成本的計量、累計折舊的計算、短期投資成本的結轉等背離歷史成本原則。
3、與權責發生制原則的沖突。權責發生制原則要求凡屬當期已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均應當作本期的收入或費用,它強調的是確認收入、費用發生的時間及其歸屬。而穩健原則將現在尚未發生的、未來可能發生的損失、費用提前計入損益,這顯然違反了 “不是本期發生的費用均不得計入本期”的權責發生制原則。
4、與配比原則的沖突。配比原則要求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收入與其成本、費用應當相互配比,同一會計期間內的各項收入和其相關的成本、費用,應當在該會計期間內確認。而穩健原則要求盡可能在當期確認可能的損失、費用,滯后確認或不確認可能的收益,這種核算方式必然會影響到企業當期利潤的正確計算。
5、與可比性、一貫性原則的沖突。可比性、一貫性原則要求,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指標應當口徑一致、相互可比,會計核算方法前后各期應當保持一致,不得隨意變更。但是穩健原則允許企業根據自身具體情況的變化改變會計核算的口徑和方法,因而會與可比性原則和一貫性原則發生沖突。如采用成本與市價孰低法對存貨進行計價時,不同企業的存貨、同一企業不同品種的存貨,有的用成本計價,有的用市價計價;同一品類不同時期的存貨,隨著市價波動,其計價基礎不斷改變;當本期成本高于市價時,按市價計價,下一期市價高于成本時,又按成本計價。又如根據穩健原則,不同企業可以選擇不同的折舊方法、壞帳準備金的計提方法。所有這些都破壞了會計的可比性、一貫性原則,使企業本身前后各期之間以及不同企業之間缺乏統一的核算標準,失去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五、對穩健原則的認識
綜合看來,人們對穩健原則有三種不同的認識:第一種是過去盛行的穩健原則,在金額上,盡可能多計可能發生的費用和負債,盡可能少計或不計可能發生的資產和收入;在時間上,盡可能早地確認負債和費用而盡可能遲的確認資產和收入。第二種是廣為接受的傳統含義,即合理核算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既不無視可能的損失,又不計提過多的準備,同時,不預計可能取得的資產和收入。第三種看法則認為不確定事項發生的可能性才是決定取舍的標準。這一觀點以FASB(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為代表, FASB并不鼓勵一味的低估資產和收入,高估負債和費用,認為會計人員對信息進行取舍時須持謹慎態度,但同時要考慮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從理論上來說,前兩種做法都將一種偏向引入會計計量,而FASB提倡的適度穩健原則才體現了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客觀性、可靠性、相關性。
當前,對中國上市公司是否應采用穩健原則,采用什么樣的穩健原則,也主要有三類觀點。觀點一:從決策有用觀來看,穩健原則已經過時了。原因在于財務會計的目標是為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實公允的信息,以利于其做出正確的決策,而穩健原則扭曲了數據,違背了會計信息質量可靠性、可比性的要求,難以被信息用戶理解,妨礙了會計信息發揮作用。觀點二:從信息相關性要求來看應采用適度穩健原則,主張對于那些尚未發生但對企業已產生影響的經濟事項和情況,不論其結果是利得還是損失,只要其發生的可能性較大且金額能夠合理的加以估計,就應當予以反映,即對不確定事項采取一視同仁態度,應主要依據其發生的可能性來決定是否反映,而不是根據其后果是損失還是利得來決定,才能充分反映信息。觀點三則主張中國上市公司目前仍應適用傳統的穩健原則。下面我們來分析穩健原則對中國上市公司的適用性。
六、傳統穩健原則是中國上市公司的必然選擇
我們知道,脫離會計目標和經濟環境來談某項會計原則的優劣是沒有意義的,對穩健原則的適用性判斷應該基于以下標準:是否有利于達到財務會計目標和適應相應的經濟環境。筆者認為,對中國上市公司來說,穩健原則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現階段應以傳統觀念上的穩健原則為主。中國上市公司財務會計的主要目標是反映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雖然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分置改革已全面推開,但總體來說股本結構依然沒有太大的改變,其典型的結構是國有股、法人股特別是國有法人股占大頭,公眾投資者持股占小頭,這樣的一種股權結構,導致上市公司融資渠道極為有限,多數企業只能靠直接投資和銀行貸款。但中國的資本市場遠未發育成熟,不能充分發揮資源的配置作用,公眾投資者無法對企業的經營進行制約和監督,加之上市公司經營信息獲取的不對稱性,中小投資者只能依賴報表了解其投入企業資本的保值增值情況。也就是所,中國現實國情決定了反映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是上市公司財務會計的主要目標,而穩健原則正是達到此目標應該遵循的。
實際上,即使在股權高度分散化的美國,其財務會計的主要目標已不再是為反映受托責任,而是為“滿足投資者和其他潛在的財務信息使用者的需要”這樣一種情況下,雖然FASB多次提出企業財務報告應“真實地反映經營活動和經濟現實,滿足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中規定的相關性、可靠性、中立性、及時性、可理解性等主要的質量特征”,但穩健原則實際仍然貫穿于其整個財務框架體系,并在諸多會計準則中得到體現。
2、穩健原則對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相關性的影響.FASB 認為“把存在于經濟業務和事項中不肯定因素的性質范圍在財務報告中做出交待,……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可賴以提高”。對企業面臨的不確定事項存在的風險進行揭示,也可使信息的相關性增加。從中國上市公司的現狀來看,穩健原則的運用可以說正當其時。中國正處于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上市公司要自己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自我承擔市場風險,因此面對不確定的事項,在會計處理上充分估計可能發生的風險和損失,可以保護投資人的利益,增強企業競爭力。在中國規范上市公司會計制度之前,企業大多采用激進的會計政策,過多地追求短期的效益和利潤,對殘冷背滯存貨不予減值,壞帳不提準備,固定資產折舊政策保守,已可預見的負債不作處理,從而造成巨大的潛在風險,使中國證券市場上出現“第一年績優,第二年績平,第三年虧損”的上市公司業績荒漠化現象,對中國股市的影響至今未能消除。由《經濟觀察報》編制的“2004上市公司信任度指數”顯示,一千多家境內上市公司的信任度均亮“紅燈”,平均信任度指數35.6,而這項指數的滿分為100。從這一點來看,實行穩健的原則,可以在企業財務報告中及時的反映企業面臨的風險,使會計信息反映企業情況更加真實,相應地,也使會計信息比之過去的不穩健更加可靠和相關,可見,實行穩健原則并未背離決策有用觀。
3、中國上市公司當前應采用何種穩健原則。人們對穩健原則心有疑慮是因為它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能保護投資者、債權人的利益,另一方面也給管理當局進行利潤操縱留下了余地,反過來可能損害到投資者、債權人的利益。對適度穩健原則看法也是如此,它克服了傳統穩健原則的缺點,使信息真實公允,但卻使利潤操縱的空間更加擴大,這從美國近幾年發生的財務丑聞可以看出。從中國上市公司現有情況來看,其利潤操縱的沖動是相當大的,操縱現象也相當普遍。據1999年1月8日《證券時報》上市公司經理人員月度調查結果,相當多的上市公司對適度利潤包裝持肯定態度。調查中巧用會計政策作為利潤包裝途徑方法很多,如改變折舊方式、潛虧掛帳、改變壞帳核算方式等。我們來看一下南方航空上市前后通過改變會計政策來調節利潤和凈資產的手法,在2003年7月南方航空公布的招股說明書中,將其下屬子公司廈門航空2002年度的凈利潤調整為4.4億元,凈資產調整為28.7億元,這一調整正是將廈門航空原對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由加速折舊法改為直線法得到的,從而使南方航空實現了快速“扭虧為盈”的目的。在其上市后的第一年度,同樣是利用了減少壞帳準備的計提、降低固定資產年折舊率、通過合并會計報表調整子公司利潤等方法來得到其盈利目的。這里,一方面企業有強烈的操縱利潤動機,有些甚至得到監管層的默認,另一方面證券市場的投資者整體水平不高,難以識別種種粉飾業績的做法。在具體操作上,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沒有也不可能提供明確的入帳標準,需要財務人員有較高的職業判斷水平,難以排除主觀判斷的失真性。因此,從反映財務會計目標和適應經濟環境來看,中國上市公司現階段不存在適合適度穩健原則生存的土壤。
以上可以看出,中國上市公司財務會計目標依然是反映受托責任,中國現時的經濟環境還不能適應適度穩健原則,傳統穩健原則應該是中國上市公司必須遵循的一項會計原則。
七、穩健原則在中國上市公司資產核算中的應用
按照中國上市公司執行的會計制度和各具體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應當根據穩健原則的要求,合理地預計各項資產可能發生的損失,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計提減值準備。上市公司在資產核算中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主要有八項。短期投資跌價準備。上市公司應當在期末對各項短期投資進行全面檢查,如果短期投資市價低于成本,應按其差額計提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實際操作中,可根據具體情況分別采用按投資總體、投資類別或單項投資確認計提跌價準備。但如果某個短期投資占整個短期投資的10%及以上,則應按單項投資為基礎計算并計提跌價準備。從事證券業務的金融類上市公司,其自營證券也應列入短期投資計提減值準備。
2、存貨跌價準備。上市公司存貨在會計期末時應當按成本和可變現凈值孰低計量,對可變現凈值低于存貨成本的,按其差額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在實際操作中,《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了五種應當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的情況和四種應當將存貨價值全部轉入當期損益的情況。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只是一種帳面處理方式,是更為真實地反映上市公司資產質量的必要手段。
3、壞帳準備。壞帳準備依據期末各項應收款項可收回性和預計可能發生的壞帳損失提取,應收款項包括應收帳款和其他應收款以及及金融企業的拆出資金和應收保費等,但不包括金融企業貸款的應收利息。在實際操作中,企業應當制定計提壞帳準備的政策,明確計提壞帳準備的范圍、計提方法、帳齡的劃分和提取比例。在確定壞帳準備的計提比例時,應當根據以往經驗、債務單位的實際財務狀況和現金流量等相關信息予以合理估計。為充分體現穩健原則,會計制度規定,對符合一定條件的企業預付帳款和未到期應收票據,應將其帳面余額轉入應收帳款,然后再計提壞帳準備。
同時,為防止企業濫用計提壞帳準備政策,會計制度對上市公司計提壞帳準備進行了限制。除有確鑿證據表明該項應收款項不能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時外,對于當年發生的應收款項、計劃對應收款項進行重組、與關聯方發生的應收款項、其他已逾期但無確鑿證據表明不能收回的應收款項不能全額計提壞帳準備,而要求公司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估計。上市公司要根據歷史經驗和相關信息,合理地估計應收款項產生壞帳損失的可能性,計提壞帳準備后的應收款項凈額要真實地反映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4、長期投資減值準備。上市公司應當在期末,對市價持續下跌或被投資單位經營狀況惡化等原因導致其可收回金額低于帳面價值的長期投資,按其差額計提減值準備。在實際操作中,會計制度分別按有市價的長期投資和無市價的長期投資給出了判斷是否計提減值準備的標準,要求企業會計人員運用職業標準進行審慎的判斷,以確定長期投資是否減值。
5、固定資產減值準備。上市公司應當于期末對固定資產進行檢查,對符合《企業會計準則——固定資產》規定的六條標準導致可收回金額低于帳面價值的固定資產,按可收回金額低于其帳面價值的差額計提減值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應按單項資產計提,對符合會計制度五項規定全額計提減值準備的固定資產,不再計提折舊。
6、無形資產減值準備。上市公司應當定期或年終,檢查各項無形資產預計給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能力,對預計可收回金額低于其帳面價值的,按其差額計提減值準備。在實際操作中,會計人員應按會計制度規定的四種應當計提減值準備的情況和三種應將無形資產帳面價值全部轉入當期損益的情況,進行審慎的判斷。
7、在建工程減值準備。上市公司應當定期或年終,對長期停建并且預計在3年內不會重新開工等有證據表明已經發生了價值減值的在建工程計提減值準備。
8、委托貸款減值準備。上市公司應當定期或年終,對有跡象表明可收回金額低于貸款本金的委托貸款,按其差額計提減值準備。
9、對金融類上市公司來說,在上述八項減值準備中減少了存貨跌價準備和委托貸款減值準備,增加了貸款損失準備和抵債資產減值準備。
貸款損失準備。計提貸款損失準備的資產包括金融企業承擔風險和損失的貸款、銀行卡透支、貼現、信用墊款、進出口押匯和由金融企業轉貸并承擔還款責任的國外貸款,但不包括保戶貸款和委托貸款。金融類上市公司應當在期末分析各項貸款的可收回性,對預計可能發生的貸款損失,計提貸款損失準備。貸款損失準備應根據借款人的還款能力、貸款本息的償還情況、抵押品的市價、擔保人的支付能力和金融企業內部信貸管理等因素,分析其風險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合理計提。
抵債資產減值準備。金融類上市公司應當在期末對抵債資產逐項進行檢查,如果抵債資產實質上已經發生了減值,應當計提減值準備。
八、穩健原則在中國上市公司會計管理中的應用
在中國上市公司執行的會計制度和相關具體會計準則中,穩健原則在資產確認和計量、收入確認等會計管理方面都得到充分體現。存貨計價。根據《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允許采用后進先出法計算存貨的成本。據此計價能使出售和耗用存貨的成本接近當前水平,并與當期的收入相配比,有助于較客觀地反映企業現實條件下的經營成果,特別是在物價上漲的情況下,可使企業不致因貨幣貶值而表現為虛增利潤。
對期末存貨,采用成本與市價孰低法,當期末存貨市價低于成本時,以市價來取代歷史成本作為存貨的價值,差額作為當期費用加以確認。這樣做,避免了將這種損失推遲到以后期間,有助于各期間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相對正確性。
2、無形資產的確認和計量。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無形資產》規定,無形資產在滿足以下兩個條件時,企業才能加以確認:①該資產產生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②該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企業管理部門應對無形資產在預計使用年限內存在的各種因素做出穩健的估計。企業自創商譽不能加以確認;自行開發并依法申請取得的無形資產,其入帳價值應按依法取得時發生的注冊費、律師費等費用確定;依法申請取得前發生的研究與開發費用,應于發生時確認為當期費用。無形資產在確認后發生的支出,應在發生時確認為當期費用。盡量將不確定的無形資產投入作為當期費用而不作為資產核算,是穩健原則在無形資產核算中的充分體現。。
3、固定資產計量及累計折舊計算。由于固定資產及折舊涉及金額巨大,中國上市公司采用了更為穩健的原則。在固定資產計量上,《企業會計準則——固定資產》明確說明外購或自行建造固定資產初始成本的計量,應以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之前“直接歸屬于該資產”的支出為依據,避免了企業將發生于其他項目、應予以費用化的支出資本化。在折舊方法上,企業可以采用年數總和法、雙倍余額遞減法等加速折舊方法,更好地體現了收入費用配比原則和穩健原則;規定對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資產,企業也應當計提折舊,充分考慮知識經濟條件下資產的無形損耗,表現了固定資產折舊核算的謹慎性。
4、對待攤費用、開辦費及待處理財產損益的會計處理。根據會計制度中資產的定義,對不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經濟資源”,如待攤費用、開辦費及待處理財產損益等,不能再作為資產,而只能計入當期損益,否則就會高估企業的資產價值。對待攤費用應在1年內分期平均攤銷或一次性全部轉入當期成本、費用,不能留待以后期間攤銷。對企業籌建期間發生的費用,在企業開始生產經營當月一次計入損益。對待處理財產損益,無論是否經過有關部門批準,均應在年末計入當期損益,不得列示于資產方。以上規定的實施,就是要求企業提前確認費用,以防止高估企業資產。
5、對或有事項的處理;蛴惺马検侵高^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一種狀況,其結果須通過未來不確定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予以證實。對符合會計制度規定的三個條件的與或有事項相關的義務,企業應當將其確認為負債,在資產負債表中單列項目列示,并在報表附注中披露或有負債形成的原因。而企業一般不應在報表附注中披露或有資產。對或有事項的處理作這樣的要求,遵循了穩健原則,同時也能讓報表使用者更好的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全貌,掌握企業可能發生的財務事項,以做出正確的決策。
6、收入的確認標準。一般上市公司銷售商品的收入,應在同時滿足《企業會計制度》規定的四個條件時予以確認,金融類上市公司提供金融產品服務取得的收入,應在同時滿足《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規定的兩個條件時予以確認,否則即使已經發出商品,或者即使已經收到價款,也不能確認為收入。對金融類上市公司已計提的貸款應收利息,在貸款到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或在應收利息逾期90天后仍未收到的,沖減原已計入損益的利息收入,轉作表外核算。對建造合同收入,在合同能夠可靠估計時,按完工百分比法確認收入和費用;對合同結果不能可靠估計時,合同成本能夠收回的,根據能夠收回的實際合同成本確認收入,合同成本不能夠收回的,不確認收入。以上收入的確認標準,充分地體現了穩健原則,即謹慎確認收入,在各項條件未滿足時,寧作負債不做收入。
7、、短期投資收益的核算。上市公司在收到短期投資的現金股利或利息時,“應于實際收到時,沖減投資的帳面價值,”已記入“應收利息”的除外,這一高度穩健的作法可以抵御短期投資可能產生的風險,避免了因短期投資價格波動引起的年度間的損益波動。
其他如借款利息資本化的相關規定、遞延收益的延期確認、補貼收入實行收付實現制等,也無不體現出穩健原則。
九、穩健原則在中國上市公司的實際應用情況
隨著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體系的不斷完善,穩健原則在中國上市公司得到的廣泛應用。2004年,中國上市公司僅壞帳準備一項,就計提740多億,比2003年 661億上升超過11%,占總利潤的比例高達40%。從計提八項減值準備來看,每股凈利潤列前十位的中集集團等公司2004年末累計計提各項準備11.6 億元,占總資產655.9億元的1.77%;ST天儀等10家瀕臨虧損的公司2004年末累計計提各項準備7.1億元,占總資產108.3億元的 6.54%;每股凈利潤列后十位的ST重實等10家公司2004年末累計計提各項準備39.6億元,占總資產92.0億元的43%,以上企業計提減值準備的比例基本上反映了企業的經營狀況相匹配的資產質量,說明了企業在會計政策選擇上基本是穩健的。
我們仍就2004年以上三種類型上市公司計提減值準備情況進行分析。中集集團等10家公司2004年計提減值準備5.2億元,占年末準備總額的45%,占全年利潤總額的3.8%,其中揚子石化計提3.0 億元,占年末準備總額的70%,占全年利潤總額的5.4%;ST天儀等10家公司2004年沖回減值準備1.1億元,占年末準備總額的16%,為全年利潤總額的9.6倍,其中ST東北電沖回7925萬元,占年末準備總額的55%,為全年利潤總額的6.8倍;ST重實等10家公司2004年計提減值準備 30.0億元,占年末準備總額的76%,為全年虧損總額的47%,其中*ST黑龍計提6.3億元,占年末準備總額的76%,為全年虧損總額的78%。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不同類型的公司在同一年度對待穩健原則的態度是不同的,效益好的公司盡可能提足各項準備,較好地應用穩健原則;瀕臨虧損的公司為保證當年利潤,只好先把穩健原則放一邊,盡量少提準備或不提準備,甚至沖回以前年度計提準備;虧損多的公司則希望把所有虧損留到當年,先盡情穩健一把,以備來年可以扭虧為盈。
對于不同類型的公司在同一年度對待穩健原則的不同態度,我們仍以計提準備情況來分析一下原因:①對于績優公司,在利潤增長較大時,盡可能提足各項準備,消除一切潛在的風險,可以為公司的穩定發展打下基礎,以吸引更多投資者的關注;②對于瀕臨虧損的公司,為保證本年度不虧損,從而給廣大投資者留下一個好的印象,或為達到某種目的,在本年度盡量少提準備或不提準備,從而保持微薄的利潤;或是以前年度計提了大量的準備,本年度采取沖回準備的辦法來彌補經營上的虧損;③對于經營上已造成巨額虧損且資產質量較差的公司,則采取激進的穩健原則,一次性提足各項準備,將資產的風險全部甚至超額釋放,對經營尚可的公司,可為以后年度盈利留下空間,對經營不好的公司,可為資產重組創造條件。
從以上實例和分析來看,部分上市公司存在用計提準備來操縱利潤的行為。實際上,從計提減值準備進入中國之時,同時帶來的就有“大洗澡”(big bath)和“甜餅罐”(cookie jar)等會計制度明令禁止的計提秘密準備問題,早的有2001年的深康佳,2002年的ST魯銀投資、ST縱橫,近的有2004年的開開實業等?梢,為了達到自身的目的,企業會根據自身的環境狀況及發展策略采用不同的會計政策。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不是單純從反映真實資產和收益或反映受托責任,或者是從決策有用性出發的,是否遵循某種會計原則,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這就給中國的準則制定者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如何來防止穩健過度和穩健不足,還會計以公允,給中小投資者創造寬松的投資環境。
十、中國上市公司必須適用穩健原則
通過以上對穩健原則理論和實務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①穩健原則是中國上市公司應該采用也必須采用的會計一般原則,它適用于上市公司會計核算的全過程;②只有采用穩健的會計原則,謹慎反映各項資產價值,提取應提的各項減值準備,審慎確認收入、費用和資產、負債,才能使會計信息更為公允、真實、可靠;③對于不采用穩健原則和濫用穩健原則計提秘密準備的情況,一是國家相關管理機構如財政部、證監會要加強對上市公司的財務監督,二是要加強會計師事務所的獨立審計監督,三是要提高上市公司會計從業人員水平,增強其職業判斷能力和獨立性,四是要提高投資者的水平,增強社會監督的力度;④國家應加快會計準則體系建設,提高會計準則制定水平,保證會計準則的權威性,從制度上防止穩健原則的濫用。
參考文獻:湯云為,錢逢勝:會計理論 上海財大出版社 1997年版。
2、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編:中級會計實務 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4年版
3、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制定:企業會計制度
4、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制定:金融企業會計制度
5、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制定:企業會計準則——無形資產
6、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制定:企業會計準則——固定資產
7、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制定:企業會計準則——存貨
8、財政部會計司譯:對美國財務報告采用以原則為基礎的會計體系的研究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3年版
9、徐志翰,李若山:從中報看上市公司經營業績荒漠化現象及其治理 財務與會計 2000年第11期
10、楊有紅:會計規范構建中的里程碑——《企業會計制度》評說 財務與會計 2001年第4期
11、王魯兵,盧華麗:小議《企業會計準則——固定資產》 財務與會計 2002年第3期
12、祁新娥,李若山:年報亮點與隱憂——我國上市公司2002年年報特點分析 財務與會計 2003年第6期
13、張連起:被異化的謹慎——“資產減值準備”先生自白 財務與會計 2004年第3期
14、郭松海:政府應解決好股市三方面的問題 財務與會計 2005年第5期
15、崔學剛,岳虹:“會計魔術”挑戰會計規范的有效性——來自廈航利潤之爭案的啟示 財務與會計 2005年第6期
16、《證券時報》,1999年1月8日第3版
試論穩健原則對中國上市公司的適用性及其實際應用 篇2
【摘要】本文對會計穩健性度量的研究發展現狀進行綜述,詳細介紹了有關會計穩健性度量的研究進展情況,這將有助于對會計信息的穩健性進行度量,并有助于緩解企業中債務契約雙方信息的不對稱性,從而降低代理成本。
【關鍵詞】會計穩健性 度量 債務契約
穩健性是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特征,Basu(1997)認為,穩健性原則對會計的影響至少有五百年的歷史。隨著資本市場發展,我國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穩健性的要求逐漸增強,從我國會計準則對資產減值損失確認要求可見一斑。最早對會計穩健性進行系統研究的是wat(t1993),他將會計穩健性歸結于契約的作用,以及法律與管制的共同效果。直到basu(1997)將會計穩健性定義為“會計人傾向于對好消息的確認比對壞消息的確認需要更多的保證”,并提供了經典的會計盈余對市場回報率的反回歸模型,會計穩健性的度量才開始成為研究的重點。
一、會計穩健性度量的研究現狀綜述
Wat(t2003)將會計穩健性的測量模型分為了三大類,分別是凈資產度量(Net asset measures),盈余和應計流度量(Earn-ings and accrual measures)。在這以后,一些學者對穩健性的度量又有了新的發展。Givoly、Hayn和Natarajan(2006)指出,一些外部事件的發生不能在會計記錄上體現,他可能會影響股市,但不能被會計信息及時地記錄下來。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及時性的差異測度企業的穩健性顯得不合時宜。比如披露政策,市場供求的變化,原材料預期的走勢。因此,在沒有控制這些因素的情況下,通過及時性差異測度穩健性的有效性是值得商榷的。Ball和shivakuma(r2005)提出,basu的計量模型存在著無法將暫時性差異和盈余管理相區別,他建議通過資產收益率的反轉性差異來測度會計穩健性。虧損比盈利更具有反轉,說明企業是穩健的。
二、會計穩健性常用度量方法的研究綜述
1、凈資產度量(Net asset measures)
企業的凈資本是總資產減去負債的凈值,而企業的資本和負債在不同時期是不斷變化,而這種變化不總是能在會計記錄中得到確認。在會計穩健性的影響下,企業的收益或者資產價值的上升在沒有得到證實的情況下不會確認,相反,企業的損失和資產價值的下降被立即記錄下來。這種行為的記過是企業的凈資產被低估,或者說賬面價值低于市場價值。研究人員通過估價模型(Valuation Model Measures)和賬面市價比模型(Book-to-Market Measures)獲得這種低估的證據。
(1)估價模型(Valuation Model Measures)Feltham和Ohlson(1995and1996)提出使用估價模型(Valua-tion Model Measures)研究凈資產被低估的程度,在這種模型里,表現出會計穩健性的資產低估是因為資產的會計折舊超過經濟折舊。Morton和Schaefe(r2000)就用估價模型得到了會計穩健性的證據。他們通用企業商譽做因變量,對非正常收益,延遲營運資產還有臨時性投資進行回歸建立模型。其模型如下:G=A+αL+I+ε其中,G表示企業商譽,其數額等于企業市場價值減去賬面價值;L是企業的延遲營運資本,表示的是企業目前營運資本的凈值;I是企業臨時性投資的凈值;ε是隨機擾動項。
(2)賬面市價比模型(Book-to-Market Measures)Beaver和R yan(2000)認為,在其他情況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更穩健的會計處理將導致更低的賬面市場價值比。在考慮了各年份的不同影響,以及公司市場回報的影響,Beaver和R yan(2000)建立了如下模型:BM=C+Y+∑αiR i+ε其中,BM表示賬面市場價值比;C是公司啞變量,表示公司代表的賬面市場價值比的持續性差異,即公司的會計穩健性特征;Y表是年度啞變量,表示年份代表的賬面市場機制比持續性差異,即年份的會計穩健性特征;Ri表示第i年公司的回報率;ε是隨機擾動項。在會計穩健性存在的條件下,C和Y應該顯著是正值。
2、盈余和股市回報回歸模型(Earnings/Stock Returns Re-lation Measures)
盈余是由應計利潤和經營現金流組成的,企業的經營現金流可以認為是穩定的,并不受會計確認原則的影響,所以盈余的穩健性就體現在應計利潤上了。而應計利潤是由經營性應計利潤和非經營性應計利潤。通過單獨測量非正常性應計利潤或者是應計利潤整體對股票市場消息的反映,測度其對好消息和壞消息的反映及時性以及未來時期的盈余和損失的可持續性差異,也是測度會計穩健性的一種方法。
Basu(1997)認為,股市和公司的會計盈余對壞消息(公司價值的下降)反應是同步的,但是對好消息(公司價值的上升)反應是不同步的,股市會馬上反應出來,而會計盈余卻要在未來年份逐漸確認這些好消息。Basu提供了如下模型來檢驗這種會計穩健性,并預測以盈余為負的公司做樣本,測得的代表公司穩健性的系數將更顯著。
NIit=α0+α1R Dit+β1R it+β2R itR Dit+ε其中,NIit等于t年每股盈余比上t-1年股市收盤價,Rit是公司t年股票的年回報,RDit是一個虛擬變量,Rit當小于0的的時候取值1,否則取值零。β1度量的是盈余對好消息的敏感程度,β1+β2度量的是盈余對壞消息的敏感程度,所以β2是度量公司對壞消息比對好消息更敏感的程度,即公司會計穩健的程度。當公司越穩健β2取值越大。
以上的模型是企業的股票收益率對股票回歸的反映,當我們把股票收益率改為應計盈余比上上一年的公司總資產,同業也可以測度企業的穩健性。這樣做有兩個好處:第一,由于盈余是有應計利潤和經營現金流組成的,提出了不受穩健性影響的`經營現金流的影響后,盈余和穩健性的關系將更加明顯,這樣有利于尋找企業穩健性存在的證據。第二,由于每股盈余壁上股票價格,就等于股票收益率,這與股票回報率在概念上就有所趨同。這不免犯上了讓盈余做自回歸的缺陷。而基于應計盈余的回歸模型就避免了這種概念上的混淆。
Eit/Pit-1=α0+α1R Dit+β1R it+β2R itR Dit+ε其中,Eit是企業的應計利潤,Pit-1是公司上年的資產總額。
其檢驗穩健性的方法和盈余度量模型一致,都是通過測度β2,當β2越顯著的大于零的時候,企業越穩健。
3、盈余與應計度量(Earnings/Accrual Measures)
正的盈余和負的盈余的可持續性差異也可以用來檢驗會計的穩健性。在穩健的情況下,壞的消息得到了及時的確認而好的消息是逐步確認的。我們可以通過測度正的盈余和負的盈余在未來的可持續差異來尋找這種證據,當可持續性更強,意味著反傳更差,以下模型就是通過盈余的反轉所表現出的可持續差異度量會計穩健性的:△Yit/Qit-1=α0+α1DR+α2△Yit-1/Qit-1+α3△Yit-1/Qit-1DR其中,Yit表示第t期的會計盈余;Qit-1表示第t-1期企業的總資產;DR是虛擬變量,當△Yit-1小于零的時候,DR取值1,否則取值0。因此α2代表好消息的持續性,α3+α2代表壞消息的持續性,α3代表是壞消息相對與好消息的持續性差異,當α3大于零的時候,表示壞消息比好消息更持續,α3小于零的時候,表示壞消息比好消息反轉性更高。所以當α3顯著的小于零的時候,可以認為會計師穩健的。
在檢驗可持續差異的時候,應計項目的度量模型可能比盈余的度量更加顯著。這是因為當不確定的事項發生時,其發生一般都會記錄在應計項目上,而不會在經營現金流中表現出來。可持續差異的檢驗模型,是通過不確定信息的反轉差別來加以識別企業的穩健性,而壞消息在穩健的企業中能得到更及時性的確認,所以在虧損企業中,通過可持續性差異來檢驗企業的穩健性將比較容易得到滿意的效果。
應計項目的會計穩健性檢驗模型是:ΔAt/Qit-1=α0+α1DR+α3△At-1/Qit-1+α3△At-1/Qit-1DR其中△At表示本年應計項目的變化。
三、其他會計穩健性度量方法綜述
Givoly和Hayn(2000)認為長期來看,處于穩定狀況的公司,凈利潤應該等于經營現金流,累計應計項目應該偏向于零。一般來說,相對于盈余,損失產生了更多的應計項目,所以在經濟不景氣的時期或者對虧損公司來說,通過應計項目的偏度也是檢驗會計穩健性的一種方法。而Ball和Shivakuma(r2005)認為,在會計穩健性的條件下,因為非對稱的確認條件,損失相對于盈余更不具有持續性,更容易反轉。因此,Ball和Shivakuma(r2005)利用權責發生制和會計穩健性的關系,制作了如下盈余測度模型,來度量會計的穩健性。
ΔAIt=α0+α1EΔAIt-1+α2ΔAIt-1+α3ΔAIt-1ΔAIt-1+ε其中,AIt代表的是t年公司的資產收益率;ΔAIt是第t年的公司資產收益率減去t-1年的資產收益率,即第t年相對于t-1年公司資產收益率的變化;α0代表的是環境對資產收益率的影響,例如在景氣的年代,資產收益率有一個自然上升的數值,不景氣情況下,資產收益率有一個自然下降的數值。
ΔAIt-1是虛擬變量,假如ΔAIt-1小于零,則ΔAIt-1為1,否則為零;α1ΔAIt-1代表去年會計穩健性操作對今年資產收益率變化的影響;α2ΔAIt-1代表去年資產收益率變化情況趨勢對今年的影響;α3ΔAIt-1ΔAIt-1代表去年虧損反轉對今年會計資產收益率變化的影響;當會計穩健性存在時,α3應顯著為負,表示盈余比虧損更有持續性,虧損則更有反轉性。
Basu(1997)和Paeet al(.2005)認為,在穩健性原則影響下,會計確認導致的應計項目的非對稱及時性與盈余(代表著好消息與壞消息)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是與經營活動現金流的關系。
因此將研究的放在應計項目和經營活動現金流的關系上,能更好地理解會計穩健性。Ball和Shivakuma(r2005)提出了通過度量應計項目和經營現金流量的關系測度會計的穩健性。通過測量應計項目對兩類消息反應的差異,我們可以測度企業穩健的程度。
應計-現金流模型如下:
KIt=α0+α1EBLt+α2BLt+α3EBLtBLt+ε其中,KIt是第t年應計項目比上第t年期初總資產,BLt為t年的經營現金流比上第t年期初總資產,EBLt為虛擬變量,當BLt小于零的時候為1,否則為零。α2度量的是應計項目和經營現金流量正相關的程度,α2+α3度量的是應計項目與經營現金流量負相關的程度,因此α3則是度量應計項目對于經營現金流負相關高于正相關的程度。即當存在會計穩健性的時候,α3應該顯著的為不為零,α3越大,表示會計越穩健。
四、結束語
我國學者在關于會計穩健性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我國會計穩健性的存在性和其動因分析上,而有關會計穩健性度量方法的研究較少,本文詳細地對凈資產度量、盈余和股市回報回歸模型和盈余與應計度量等度量方法進行了綜述,從而為會計穩健性和權益資本、成本之間的相關關系分析提供理論參考。
試論穩健原則對中國上市公司的適用性及其實際應用 篇3
一、引言
在完全市場假設條件下,交易雙方無信息不對稱,企業內外部融資成本相同,當邊際回報為零時,管理者停止投資,企業投資與內部現金流無關。而在現實市場中,兩權分離及委托代理機制導致投資者和管理者信息不對稱并引發代理問題,打破了完全市場假設。受信息不對稱及代理沖突的影響,企業往往呈現投資現金流敏感現象。對投資-現金流敏感性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企業投資決策的科學性,有益于企業資源的合理配置及企業健康穩定的營運發展。而會計穩健性要求對會計信息的確認要謹慎,即及時確認負面消息,對有利消息延遲反映,這對投資中的道德風險及逆向選擇問題有治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管理者的非效率投資行為,也可降低企業的投資-現金流敏感性,對探索非效率投資治理機制及企業內部現金流管理控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文獻綜述
目前理論界已從不同角度論證了會計穩健性對管理者投資行為的約束,但穩健的會計信息與投資-現金流敏感性間關系的研究相對較少。在投資-現金流敏感性研究領域,則主要關注敏感性產生的根本原因。
會計穩健性能夠有效抑制企業過度投資。Ball & Shivakumar(2005)指出,對會計信息的謹慎反映,使項目損失盡快被反映在當期財務報告中,管理者基于未來經營績效及目前報酬的考慮,會降低過度投資的動機。王宇峰、蘇逶妍(2008)測試了外部投資機會不利時,不同企業投資規模的大小。他們發現會計穩健性高的企業,投資規模會下降。Lara,Osma and Penalva(2010)通過實證研究證實會計穩健性可以緩解企業的投資不足,他們還發現盈利能力高的企業,投資不足的現象較少。孫剛(2010)實證研究發現,在不同的所有權性質下,會計穩健性會顯著抑制過度投資并緩解投資不足。以上研究從管理者動機、投資機會、所有權性質等角度分析會計穩健性對企業投資行為的影響。
在對投資-現金流敏感性的研究中,以Myers & Majluf(1984)為代表的融資約束理論和以Jensen(1986)為代表的自由現金流假說分別從信息不對稱及代理沖突角度闡釋投資-現金流敏感性的成因。李愛玲、王振山(2013)使用兩種動態分析模型研究自由現金流對投資行為的影響。結果表明代理問題顯著影響投資-現金流面板向量自回歸(PVAR)系數。以上研究只是探究并驗證了新增投資與內部現金流之間的正相關關系。
(2006)認為當會計信息質量足夠可靠時,利益相關者可以及時獲取投資效果的消息,并有效地實施對管理者的監督,內部現金流量將不會影響管理者的投資決策,企業投資將完全遵循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姚曦、楊興全(2012)以我國非金融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樣本公司2005—2010年數據的分析發現:在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情況下,財務報告質量越高,投資-現金流敏感性越弱。張琦(2008)實證研究發現,當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較高時,企業的`投資對現金流的依賴性弱。張琛、劉銀國 (2015)認為高的會計穩健性具有抑制非效率投資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自由現金流的代理成本。上述研究表明,財務會計報告、市場化程度會影響自由現金流的代理成本及投資-現金流敏感性。
綜上,會計穩健性會影響企業投資效率,投資-現金流敏感性受財務會計報告質量等因素約束,會計穩健性對企業的投資-現金流敏感性有何影響?其影響帶來的經濟后果如何?這需用科學的方法和數據加以驗證。本文就會計穩健性與投資-現金流敏感性關系問題進行探究,以期為企業現金股利政策、內部現金流規?刂萍巴顿Y決策提供參考。
三、理論分析與研究
假設兩權分離導致企業管理者與股東利益存在差異。當企業擁有過量的內部現金流時,管理者往往會將其用于投資一些凈現值可能為負的投資項目,以擴展其對企業的控制權或者謀求更多的在職消費收益,從而產生了由代理問題引發的投資現金流敏感。由于存在投資者和管理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外部投資者會基于市場平均水平而非企業實際投資風險確定資本收益(企業的外源融資成本)。這使企業偏好于運用內部資金進行投資,以降低融資成本,從而造成了投資對現金流的敏感性問題。根據以上分析提出假設1。
H1:企業新增投資對內部現金流高度敏感。
會計穩健性要求及時確認損失,如果管理者在投資前就認識到投資凈現值為負,并且他們未來的報酬與會計利潤密切相關,他們就有可能放棄投資該項目。如果管理者持續經營負的投資項目,謹慎的會計處理方法要求管理者將進一步發生的項目投資損失在任期內及時確認,這使得管理者有動機終止該不利項目。因而在投資之前或在項目進行中,會計穩健性都有效地抑制了管理者過度投資的動機,從而減少其過度投資行為。會計信息對不利消息反映越及時,財務信息越可靠。外部投資者往往愿意為會計信息可信度高的企業提供更優惠的借款條件,這在一定程度上使企業的融資成本下降,減少管理者因逆向選擇引發的投資不足,提高投資效率。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設2。
H2a:會計穩健性有利于抑制管理者過度投資行為; H2b:會計穩健性有助于減緩管理者投資不足行為。
對不利消息的及時反映通過影響企業的信息不對稱及緩解管理者與股東間的代理矛盾,對企業的投資-現金流敏感性產生影響。即使企業存在大量的內部資金,管理者也不會將其投入到不利的投資項目,這降低了道德風險引發的投資-現金流敏感性。對不利消息的及時反映,使得企業的會計信息更可信,減弱內外部信息不對稱程度,即使企業出現內部現金流短缺,管理者也能夠用較低的融資成本獲得投資所需的資金,投資對內部現金流的依賴性減弱,從而降低了投資-現金流敏感性。因而,本文提出假設3。
H3:穩健的會計信息有助于降低投資現金流敏感度。
四、研究設計
基于上述理論分析及假設,用C-SCORE指數法測度會計穩健性水平,并建立投資回歸模型,實證分析驗證上述假設。
(一)數據來源及變量定義研究所用數據均取自銳思(RESSET)金融研究數據庫,并運用SPSS19.0進行數據處理?紤]到股權分置改革及2007年頒布的新會計準則的影響,選用2007—2013年滬深A股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剔除所需數據缺失的公司,共獲得5 490個有效樣本。模型中所需變量的定義如表1所示。
(二)模型設計首先,參考Richardson(2006)的投資分析模型,建立投資回歸模型(1),考察新增投資對內部現金流是否敏感,并根據殘差值篩選出投資過度和投資不足的企業。
五、實證檢驗及結果分析
通過上述描述性統計可以看出:會計穩健性(Conserv)即模型(4)得出的C-SCORE指數的均值和中位數分別為0.027和0.029,均大于0,由此可見,就整體而言,會計穩健性在我國的實施效果比較明顯。在5 490家樣本公司中,投資過度的公司(NI+)為2 269家,占樣本總數的41%,而出現投資不足的公司(NI-)有3 221家,占樣本總數的59%,即投資過度的公司相對較少。
模型(1)的F值為87.61,通過了1%的假設檢驗,即線性回歸方程成立。從表中可以看出,在模型(1)中,內部現金流(CFO)的回歸系數為0.191,為正值,并且通過了1%的假設檢驗,說明投資與內部現金流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性,由于現實市場摩擦的存在,投資對現金流高度敏感,假設1成立。
模型(2)的F值為93.149,通過了1%的假設檢驗,會計穩健性指數(Conserv)的回歸系數為-0.052,并且會計穩健性與內部現金流的交叉項系數也為負值(-0.594),通過了1%水平的假設檢驗,說明隨著會計穩健性的提高,內部現金流與企業新增投資之間的關系變弱,會計穩健性降低了投資-現金流敏感性,假設3成立。在控制變量的回歸中,托賓Q值(Q)與新增投資呈正相關關系,托賓Q值衡量的是企業的投資機會,說明投資機會越大,企業投資擴張的可能性越大;資產負債率(LEV)與新增投資呈顯著負相關關系,這是由于負債水平、債務約束對投資規模造成了影響;企業規模(Size)與新增投資成顯著正相關關系,說明企業規模大,則新增投資增多;年股票收益率(Ret)與新增投資呈正相關關系,說明股票收益率越高,企業發展越好,新增投資將增多。
會計穩健性越高,投資不利的“壞消息”會更及時地被確認為損失,股東能夠及時獲得投資凈收益為負值的信號,管理者基于“不被解雇”的考慮,會盡快終止投資凈收益為負的項目;同時,對會計信息的謹慎反映也減少了管理者為擴大自身職權或私人利益而利用內部現金流投資于不利項目的動機。會計穩健性有利于抑制過度投資,假設2a成立。
會計穩健性和內部現金流的交叉項(Conserv×CFO)與投資不足的相關系數大于0,并且通過了1%的假設檢驗。對會計信息的謹慎性反映使得企業的財務信息更可靠,降低了外部融資成本,緩解企業可能因內部現金流短缺引起的投資不足,假設2b成立。綜上,會計穩健性能有效抑制管理者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造成的無效率投資行為,提高投資效率并降低投資-現金流敏感性。
此外,在投資過度組,內部現金流(CFO)與過度投資顯著正相關,即內部現金流越多,企業越可能有過度投資傾向;在投資不足組,內部現金流(CFO)與投資不足顯著負相關,即內部現金流充足,企業投資不足的可能性;管理費用率與投資過度(不足)成正相關,說明企業管理者的在職消費高,會增加管理者無效率投資的行為;高管薪酬(3EXE)與投資過度(不足)呈負相關關系,說明對高管的薪資激勵會使得高管抑制過度投資而緩減投資不足,提高企業投資效率。
六、結論
投資決策是企業的三大財務決策之一,與企業未來的現金流、經營風險、盈利水平、資金籌集等密切相關,直接影響公司的運營發展。而企業微觀層面的投資效率又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進而對宏觀經濟產生影響。通過對2007—2013年我國上市公司數據的實證研究得出:
(1)企業新增投資與企業現金流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2)會計穩健性有利于緩解融資約束及代理問題帶來的投資-現金流敏感問題;
。3)對會計信息的謹慎反映,可以抑制投資無效率行為,降低投資對內部現金流的依賴,提高投資的科學性。針對上述結論,企業應充分運用和發揮會計穩健性的治理作用,以降低投資-現金流敏感性,提高投資效率;同時,企業應加強對內部現金流的管理控制,建立恰當的現金分紅政策。
試論穩健原則對中國上市公司的適用性及其實際應用 篇4
公允價值在我國會計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公允價值指的是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目前,我國財政部發布的新的財務會計準則中所包含的會計要素的計量要求的有三十項,而其中與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或多或少的相關的會計要素就有十七項之多。公允價值在對會計信息的質量和透明度進行提高的同時,也為投資者提供更加客觀的會計信息。然而,就會計信息質量或會計信息的披露來看,不僅要求相關性,而且要求可靠性。幾乎沒有人會懷疑公允價值信息的相關性,然而,公允價值信息的可靠性卻存在一定的爭議。公允性價值計量需要在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與可靠性之間進行權衡。即有關公允價值計量與會計穩健性原則存在一定程度的爭議。
一、公允價值計量對會計穩健性的制約
一項會計要素的公允價值披露和計量的越是合理詳盡,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就會越強;同時,因為市場價格具備一定的波動性,很容易導致價值一定程度的偏離,與財務會計信息要求的可靠性、謹慎性等有所背離。然而,會計信息的披露應該宜于滿足會計目標的實現和會計環境的多樣變化。因而,公允價值計量對會計穩健性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約。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第一,公允價值的波動性對會計信息穩健性的負面影響。劉蕾認為:在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對相關的資產進行后續的工作量計量時,在持有期間(即在資產、負債等沒有交易或出售前),每一次的“計量日”,都必須進行重新的計量,不僅持有的資產、負債要按照當前的公允價值重新開始計量,而且還要確認公允價值在變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并沒有得到實現的利得或損失。在這樣的計量過程中,公允價值體現了一定的波動性:首先,當在計量日重新計量持有的負債或資產價值時,后續計量仍然是必須的,而在這個過程中則產生了一定的損益,而這部分損益直接影響了期末的凈資產或者當期損益,進而資產和負債產生了波動。其次,即使是“有序交易”價格也有波動的一面。公允價值計量是持有資產待價而沽的當前估計價。相關準則都要求存在于活躍市場的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為市場報價。但由于資金的供求量、投資者的期望、市場的流動性等都會影響報價的高低,并且在極端的情況下還有可能有較大的波動。價格波動必然帶來收益的不確定性,進而降低會計信息的穩健性。當市場價格一直上漲或者下跌時,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的資產和損益也會被相對應地夸大或縮小。
第二,公允價值的計量方式對會計穩健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首先,公允價值將沒有實現的損益計入收益會增加負債或資產的賬面價值,而這部分收益其實并沒有真正地得以實現。會計穩健性的目的是降低風險,推遲確認收入,提前確認費用,低估資產價值,高估負債價值。顯然,兩者有一定的沖突。其次,公允價值所采用的估價方式具有強大的可操控性和主觀性。顯然,估價技術的應用就讓公允價值失去了一定的公允性。當以客觀的市場交易價格作為公允價值估計的基礎時,其可靠性就高,從而其公允價值信息披露就具有價值相關性;而當金融工具并不存在活躍的交易市場時,依靠估價模型與相關假設所估計出的公允價值信息對于投資者來說并不具有信息含量。隨著金融市場的條件變化,估價技術也發生變化。全球性金融危機暴露了公允價值會計的一些技術缺陷,對于缺乏流動性的金融資產,其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高度依賴于建模技術、模型假設、數據來源以及管理層的估計和判斷。這些因素的存在,都對會計穩健性造成了先天的不足。
究其根源,公允價值計量對會計穩健性產生制約的根源在于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特點,即假想式的交易取代現實的交易、在“計量日”“有序交易”的價格、三個層級的估價技術。
二、公允價值計量對會計穩健性的促進
公允價值計量對會計穩健性也有一定程度的促進,即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而這種關系主要表現在對資產減值損失及減值資產的披露、計量和報告上。如,假設一個公司甲為了生產某種專利產品專門購買了一項設備,并且這種設備是只能適合甲公司的生產使用的,也就是說購買的是專用A。甲公司對A 固定資產主用采用直線法對其進行折舊攤銷,并進行其他相關的會計計量和處理。在前期,甲公司的這種專利產品很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因此在前期該種專利產品的生產銷售過程中,效果很好,給企業帶來大額的'利潤,也受到市場的認可。但是,情況不可能總是樂觀的,好景不長,該項專利產品出現了價格更便宜、質量更佳的替代品,消費者向該種替代品轉移,市場份額急劇下降。由于該種產品的銷路差,產品滯銷,繼續用A 設備生產的產品不再獲益。這種情況下,也就表示固定資產A 的價值下降,出現減值。如果我們按照穩健性對信息披露的要求,發生日或者說期末應該對該項資產進行減值方面的測試,并進行減值計量計提減值準備。如果按照公允價值計量方法的話,期末該項資產的公允價值發生變化,應當正確計量和報告,計量公允價值變動損失。盡管在兩種情況下,設計的會計科目一個是資產減值損失,一個是公允價值變動損失,使得二者反映的科目有所不同,但是,報表上所報告的A 設備的價值是完全相同的,這對會計信息使用者而言沒有太大的差異。本質上,資產減值損失和公允價值變動損失,都是損益類項目,都影響的是利潤表,對利潤表無論是質量還是結果而言都沒有差異,只是原因基礎上的不同表述。
總之,公允價值計量對會計穩健性的促進的根源在于為了提高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從這種意義上說,公允價值計量和會計穩健性二者在一些處理上面是相對一致的。如果強調信息對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并不表示要犧牲可靠性,我們所使用的決策有用的信息需要同時具有相關性和可靠性兩種,兩者是一前一后的關系,而不是誰重要誰不重要的關系,F在有很多金融衍生工具,比如期貨、期權很多都是反應未來某一個時刻的會計信息,然而這些會導致人們更多地關注過去的信息轉到將來的信息,人們對于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質量要求越來越高。這樣就會讓我們去更多更好地運用公允價值計量,確保會計信息相關性的質量要求體系。
三、公允價值計量與會計穩健性的權衡
公允價值作為一種計量屬性是有用的。只要金融產品和衍生產品存在,公允價值就有用武之地。公允價值計量與會計穩健性應該互相協調、促進與權衡。
第一,同時保留公允價值和會計穩健性兩種計量原則,完善理論體系。公允價值的應用還沒有達到完善,無法完全地獨當一面。公允價值計量以市值計價,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并一定程度地放大市場的經濟風險,也可能會造成資產的泡沫,而當這種資產的泡沫破裂的時候,危機也會隨之而來。如果市場劇烈地波動,將會導致經濟的混亂。此時,會計穩健性在維護計量的會計信息基礎上必須加以適當貫徹。當市場經濟活動的不確定較高時,我們應該考慮會計穩健性的應用,使得會計信息對經濟發展的描述更加平穩可靠,也更加合理地反映經濟狀況和企業的財務、經營成果。尤其當經濟繁榮時,資產還是比較容易被高估的。若是資產被過高估計,將會大幅度地偏離它的實際價值,此時應該使用會計穩健性的計量方式,抵消公允價值計量情況產生的資產泡沫。可以考慮使用公允價值計量和歷史成本法相結合的計量方式雙重入賬,這樣既可以反映價值的真實性,又可以保證會計信息的穩健性。
第二,改進公允價值的計量方法。會計實務中,可以使用的公允價值的估值方法很多,且估值模型、估值的參數各式各樣,使用不同的估值方法得出的值也大多不一樣。如果能夠通過改進公允價值的計量方法,并將其類似準則一般應用,那么無論是公允價值的估值模型還是估值的參數都將得到明確地計量。這樣既可以保證會計人員在計價過程中更加的方便,又可以使得審計人員有據可循,同時也可以提高估值結果上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從而能夠增加估值的結果的“公允性”。
第三,將更多適當的公允價值變動計入所有者權益。因為收益性的或者與收益相關的指標更受使用者的廣泛關注,相應的管理層便可能通過使用各種的方法來操縱利潤,使利潤值達到管理層所想要的標準,因此,保證相關和可靠的信息便成了治理層和投資者作出決定的基本要求。應該對現在的會計準則中的會計元素使用公允價值計量的部分重新確定其分類,嚴格確定將公允價值的變動調整至損益的部分,多多考慮將公允價值變動調整到所有者權益相關要素,最大程度地減小其對利潤表的影響,而將其作為綜合部分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中,減少收益上的不確定性。
第四,加強對公允價值計量信息的充分披露。如果會計計量的不確定性發生的時間不同,經營環境不同,那么對投資者而言,效果也將是不同的,此時會計報表披露中反映的信息也有所不一樣。因此,會計披露中,有必要對公允價值的應用時間、應用范圍以及應用過程的各類標準做出充分的披露,防止會計報告人員對使用者的惡意欺瞞損害。尤其是當公允價值計量與會計穩健性的應用發生沖突的情況下,為了防止經濟不穩定造成的影響,更應該對信息的處理記錄詳細披露,比如各類參數、估價方法等等事項。
【試論穩健原則對中國上市公司的適用性及其實際應用】相關文章:
堤壩的防滲處理技術及其應用原則論文02-18
試論謹慎性原則在或有事項中的應用12-05
變革型領導理論及其實際應用研究11-29
試論中國古代證據制度及其特點論文11-14
論析中國烹飪產業化發展的趨勢及其原則12-08
試論企業年金基金投資管理原則03-28
試論GPS在電力測量的應用及應用前景討論11-21
試論法律漏洞及其補充方法02-23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