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試論漢語教學與移情理論

        時間:2024-07-10 03:32:49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試論漢語教學與移情理論

          [論文摘要]移情能力培養是國際漢語教學和美育實踐的契合點,對于推動國際漢語教學走向豐富和深入作用巨大。自覺移情是國際漢語學習者策略、文化意識培養和發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秶H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體現著這一理念向實踐的展開。

        試論漢語教學與移情理論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論文關鍵詞]國際漢語教學;移情;《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策略;文化意識

          引言

          國際漢語教學(亦稱漢語作為外語教學,TeachingofChineseasaForeign Language)于2005年進入發展新時期。“以首屆‘世界漢語大會’的召開為契機,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在繼續深人做好來華留學生漢語教學工作的同時,開始把目光轉向漢語國際推廣。這在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發展史上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是里程碑式的轉變。與此相應,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國家漢辦”)組織研制了《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并于2008年3月頒布。與以往綱要如《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國家漢辦,1996)、《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大綱》(國家漢辦,2001)相比較,《大綱》首次將“策略”和“文化意識’’(與“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一道)作為構成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基本構件提出,并加以分級描述和舉例說明,一定程度上扭轉了以往大綱中偏重語言內容界定,缺乏對語言功能和文化內容具體描述的偏頗,對國際漢語推廣起到了極大的指針和推助作用。

          國際漢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既要符合對外漢語教育規律,又要遵循審美教育規律,而移情理論正是這二者的重要契合點之一。本文在扼要梳理移情理論發展脈絡,闡明其在國際漢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的基礎上,從《大綱》中集中凝聚美育理念的“策略”和“文化意識”這兩個重要構件人手,探討它們與移情能力培養的內在關聯,以期對《大綱》日臻完善,對國際漢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走向豐富和深入有所裨益。

          一、移情理論的基本歷史發展

          移情(Einfuhlund德文,Empathy英文),是人類在長期社會活動中被肯定下來的審美意識活動,是“直觀與情感直接結合從而使知覺表象與情感相融合的過程。當我們聚精會神地觀照審美對象時,就會產生把我們的生命和情趣注入到對象中、使對象顯示出情感色彩的現象”。

          這一概念較早由德國美學家R.費肖爾(1847—1933)提出,其后德國心理學家K.格羅斯(1861—1946)從心理學的生物進化論觀點出發,認為移情是一種內模仿活動。英國美學家V.李(1856—1935)也提出了移情概念,她認為移情現象是自身對經驗的反省,并認為移情作用是長期的觀念、情緒和意識累積而形成的心理過程。德國美學家J.伏爾凱特(1848—1930)認為,移情是一種富有獨創性的心靈活動,知覺與情感內容的融合是由無意識心理過程完成的。移情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為德國美學家T.李普斯(185l一1941)。他在其《美學》一書中指出,美的價值是一種客觀化的自我價值感,而移情是審美欣賞的基本前提,移情可主要區分為四種類型:其一,一般的統覺移情,給普通對象的形式以生命;其二,經驗的或自然的移情,使自然對象擬人化;其三,氛圍移情,使色彩富于性格特征,使音樂富于表現力;其四,生物感情表現的移情,如把人物的外貌作為其內心生命的表征,使人的音容笑貌充滿意蘊。

          20世紀初,西方心理分析學派將移情引入臨床治療,將其視為在精神分析治療中,病人把對給他以重要影響的人(如父母等)的情感轉移到治療者身上的一種心理過程。20世紀中葉,美國心理治療學家C.羅杰斯(1902—1987)在其創建的一種人本主義心理治療方法——患者中心療法(cli—ent—centeredtherapy)中,引入“移情理解”(em—pathicunderstanding)這個關鍵術語,指“咨詢者深入了解和設身處地地體會受輔者的內心世界。”移情理論在心理治療領域的實踐應用向著愈加深廣的領域展開。

          法國哲學家梅洛一龐蒂(1908—1961)將“習慣性身體”(habitualbody)這個術語引入移情研究,他認為:“最完整的體驗為自身提供習慣性身體,是一種內在必要性。”習慣身體在感知過程中起著穩定的作用,而“每件事情發生時,只有好像他人的意圖會經歷我的身體,或我的意圖能夠經歷他的身體時,才可能有溝通”。
         言之,我們的話語或姿勢的意義,不是被賦予的,而是被理解或領會的,意義出現在對方認知到自己情感的時候。這就為交際找到了內在的依據,即要逐漸意識到他人從自身的視角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他們,承認差異,并努力移情,尊重他人平等、又有著諸多不同的人性。臨近世紀之交,美國神經生物學家達馬西歐(1944一)在其《感覺發生的事情:意識形成中的身體與情感》中,以諸多實證作出歸納:“意識始于我們或看或聽或觸摸時感覺到發生的事情……它是我們生命有機體內部伴隨視覺、聽覺、觸覺以及內心任何形象形成的一種感覺。這也從實證角度支持了龐蒂的論述。

          二、國際漢語教學中的移情問題

          情感因素在國際漢語教學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意義上說,其作用在認知因素之上,是啟動后者的“點火機”。一般認為,個體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學習動機、態度和性格三個層面,而移情與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又是密不可分的。

          蘭伯特和加德納將學習動機分為融合型動機(integrativemotivation)和工具型動機(instru—mentalmotivation)。前者主要指跟目的語社團直接進行交際,與目的語文化有更多的接觸。后者主要是指把第二語言用作工具的實際目的,如查閱資料、改善自己的社會地位等。相比較而言,前者動機更為強烈,學習效果也更大。兩類主要動機均離不開移情,移情是促成動機形成的前提和保障。原因在于語言是達成移情的主要手段,在語言交際過程中雙方都要不斷做出假設,不斷揣摩對方輸入信息所表達的真實意思以及將要輸入什么信息,同時還要時刻推測自己輸出信息是否為對方理解。此間,假設和判斷中的移情無處不在。就運用第二語言交際而言,除了個體認知和情感上的差異外,更有雙方在文化上的差異。這就更加要求交際雙方自覺地轉換立場,有意識地超越各自文化固有框架模式,自覺運用有效的移情手段來體驗、理解、領悟對方文化差異,建立雙向協調、雙向互饋的交往機制,不斷接近學習動機。

          學習態度是構成動機的主要因素之一。大體上可分為積極態度、一般態度和消極態度三種。持積極態度學習者多因為較強內部動機支撐,表現為自覺、主動地學習,并且對學習本身有濃厚的興趣。持一般態度者,多因為外部因素影響而改變原有態度,僅要求把語言課程當作一般的任務完成,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熱情和興趣。持消極態度者,往往是因外界壓力被迫學習,既無學習自覺要求,又無學習興趣,抵觸情緒強,一有機會就選擇放棄。移情培養是不斷激發學習者產生新的、更為持久的學習動機,改善學習態度的重要動力支撐。這是因為,外語學習最根本動力是交際的訴求,而移情正是交際心理的核心所在。通過移情,積極態度者更加堅定、豐富和深化自己的學習目標,一般態度者和消極態度者則可以激發出新的學習樂趣和熱情,繼而使找到新的學習目標成為可能。

          性格特征對外語習得影響甚大,此間,自我對移情的影響和移情對“語言自我”的塑造緊密交織。掌握一種新的語言,建立新的語言自我,不僅因為涉及到對自身的評價而影響到自尊心問題,而且勢必影響到學習者性格的其他方面。目的語的特殊詞匯、語法結構和表達方式,對不善于移情的學習者來說是難于接受的。這就需要學習者的策略有足夠的靈活性,拆除那些影響交流得以順利進行的心理、文化屏障,勇于嘗試、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我們通過相互的語言耦合(coupling)開展生活,不是因為語言允許我們展示自己,而是因為我們通過語言在同他人一道帶來的持續不斷的形成過程中構造自己。我們在這個共生共存的耦合中找到自己,這個自己不是先前就存在的參照物,也不是起源,而是我們同他人一道締造的語言世界形成過程中持續的轉變。”

          三、國際漢語教學中的移情能力培養

          移情能力培養是國際漢語教學的重要一環,但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多被忽略,究其原因,與其在教學過程中多以潛在的心理活動形式存在密切相關。

          《大綱》首先明確了國際漢語教學的總目標,即“使學習者在學習漢語語言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進一步強化學習目的,培養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能力,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最終具備語言綜合能力。”,并進一步闡明語言綜合能力的內涵,即“由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策略、文化意識四方面內容組成。其中,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基礎;策略是提高效率,促進學習者自主學習和發展自我能力的重要條件;文化意識則是培養學習者具備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意識,更得體地運用語言的必備元素。”這就將隱性滲透于國際漢語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掌握中的“策略”和“文化意識”凸現出來,而移情能力培養又正是富集于這兩部分內容之中。

          在接續的表述中,移情能力培養又具體從以下三個方面顯現而出:
          首先,“跨文化意識”和“國際視野”是貫穿各級培養目標的主旨。
          《大綱》在分級目標描述中指出:國際漢語一級應“開始了解中國的文化知識,開始具有初步的跨文化意識和國際視野。”;國際漢語二級應“開始了解中國文化知識,具有初步的跨文化意識和國際視野。”;國際漢語三級應“了解簡單的中國文化知識,具有一般跨文化意識和國際視野。”;國際漢語四級應“了解中國文化中基本的文化知識,具有基本的跨文化意識和國際視野。”;國際漢語五級應“比較深入地了解中國的文化知識,具有跨文化意識和國際視野。”

          在接續的具體描述中,跨文化意識又分如下層次展開:一級應“1.開始思考有關中國文化和所在國文化的共性和差異2.通過學習中國文化,開始理解培養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二級應“1.初步思考有關中國文化和所在國文化的共性和差異2.通過學習中國文化,進一步理解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3.通過對所在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對比,開始對所在國某些文化現象進行初步的客觀思考。”;三級應“1.初步了解有關中國文化所在國文化的共性和差異2.通過學習中國文化,開始初步培養自身的跨文化意識3.通過對所在國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對比,開始對所在國文化習俗和思維習慣進行客觀評價。”;四級應“1.基本了解有關中國文化和所在國文化的共性和差異2.通過學習中國文化,進一步培養跨文化意識3.通過對所在國文化與漢語文化的對比,加深對所在國文化習俗和思維習慣的客觀認識。”;五級應“1.了解有關中國文化和所在國文化的共性和差異2.通過學習中國文化,培養跨文化意識3.通過對所在國文化與漢語文化的對比,加深對所在國文化習俗和思維習慣的客觀認識。”

          分析上述展開層次,體驗和思考中國文化,是外國學習者移情培養的開端,通過移情,比較中國文化和所在國文化的差異和共性,外國學習者得以領會和理解在其自身文化世界里接觸不到、或相對陌生的感受,同時對本國文化產生更為豐富和深入的理解和認知。反復經歷這一體驗、認知過程,“國際視野”在各級中均強調的“具有世界公民意識”,也當水到渠成。

          其次,5種策略體現移情能力培養的不同側面建構�!洞缶V》策略范疇分為情感策略、學習策略、交際策略、資源策略和跨學科策略五個方面。情感策略,如“初步培養學習漢語的愿望和興趣”、“愿意主動使用漢語交流與表達”、“對漢語、中國文化以及世界文化有積極的情感”、“在漢語交流中能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情感”等,體現著對學習者自身學習態度,和自覺移情能力遞進發展的培養觀念。

          學習策略、交際策略和資源策略,體現著學習者應如何運用多種移情手段、途徑以有效獲取信息,促成情感策略的養成與發展。以交際策略為例,從一級“觀察他人的動作并學會模仿”,N-級“借助手勢和表情等非語言手段提高語言交際能力”,到三級“在教師的指導下,體驗遵守漢語交際的基本禮儀”,又到四級“在真實交際中學習遵守漢語交際的基本禮儀”,再到五級“真實交際中逐漸注意并遵守漢語交際的基本禮儀”。此間,學習者借助各種語言和非語言手段觀察、揣摩、體驗對方的行動與情感變化,同時完成對新的“語言自我”的動態建構。

          跨學科策略尤其體現著移情能力,與以語言能力為核心的綜合能力培養的緊密關聯�?鐚W科范圍根據級別不同,分別包括:一級“音樂、美術、歷史、民俗”;二級“歷史、民俗、藝術”;三級“歷史、藝術、民俗”;四級“歷史、藝術、民俗、地理、政治、經濟、交通等”;五級“歷史、藝術、民俗、地理、政治、經濟、交通、文學、哲學等”。滲透其問的這種跨學科移情,一方面可以讓外國學習者意識到他們自身文化中的具體體驗(embodiedexperi—ence),另一方面,能夠將他們身體界限轉化成引出對中國文化感覺的形式,并最終能夠對中國文化的感覺賦予形式,以使自身行為逐漸適應中國文化。此外,我們還應看到伴隨著跨學科移情的,是創造性思維的活動。移情作為審美發生的前提,它既意味著審美感受在效果與方式上的遷移,也同時意味著創造或某種創造性思維邏輯的成立。

          第三,建議表、舉例表、示范列表體現移情能力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洞缶V》除了對課程目標和學習者所應具備的策略、文化意識進行了分級分類描述外,還提供了《漢語教學話題及內容建議表》、《漢語教學話題及內容舉例表》、中國文化題材及文化任務舉例表》等具有實用參考價值的附錄。

        以《中國文化題材及文化任務舉例表》為例,“風俗禮儀”和“音樂、舞蹈繪畫”題材貫穿各級文化題材及文化任務舉例列表,是這一舉例表的重心。風俗禮儀根據級別不同,分為不同的學習任務:如“初步了解中國人見面時的禮節”、“了解中國人告別時的禮節”、“了解一些著名旅游景點的風俗習慣”等,均有著較強的呈示性,方便學生課堂內外交際操練和應用。其問,“了解中國目前的黃金周及其帶來的社會影響”這個任務,則充分體現出針對國際漢語教學從專業化日益走向大眾化、普及型和應用型發展趨勢。“音樂、舞蹈、繪畫”同樣根據級別不同,分為不同的學習任務:如“了解中國獨特的音樂以及它的簡單分類”、“了解一些常見的民族樂器并能識別它們的樂聲”、“了解中國現代比較流行的舞蹈形式”、“了解中國畫的一些藝術特征”等,同時均伴有跨文化交際思考問題舉例,以啟發學生將諸多具體的藝術體驗上升到跨文化理性思考。

          結語

          時值21世紀初,國際漢語教學中的美育研究與實踐尚處于拓荒階段,而移情問題是這一交叉領域的重要一環,對于推動國際漢語教學和研究走向豐富與深入作用巨大。它是國際漢語學習者策略、文化意識培養和發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同時,良好的文化意識和有效策略又會促進自覺移情的培養�!秶H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的頒布,體現著這一理念的實踐展開,但同時我們還應看到,這一理念在國際漢語師資培養、國際漢語教材和國際漢語課程設置等環節的實施,尚存在諸多矛盾和缺陷。國際漢語教學中的美育研究與實踐任重道遠。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試論漢語教學與移情理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試論漢語教學與移情理論】相關文章:

        試論多元文化下的藝術理論教學11-17

        對外漢語教學模式的理論與應用12-02

        試論體驗教學理論的教學活動設計研究03-27

        試論對比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11-19

        試論二語習得理論對日語語法教學的認識02-22

        試論目的語環境優勢在對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12-07

        試論潛在課程在高校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開發與利用01-15

        語境理論與對外漢語慣用語教學論文提綱11-18

        試論誘思探究教學理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11-18

        • 相關推薦
        在线咨询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試論漢語教學與移情理論

                [論文摘要]移情能力培養是國際漢語教學和美育實踐的契合點,對于推動國際漢語教學走向豐富和深入作用巨大。自覺移情是國際漢語學習者策略、文化意識培養和發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秶H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體現著這一理念向實踐的展開。

              試論漢語教學與移情理論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論文關鍵詞]國際漢語教學;移情;《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策略;文化意識

                引言

                國際漢語教學(亦稱漢語作為外語教學,TeachingofChineseasaForeign Language)于2005年進入發展新時期。“以首屆‘世界漢語大會’的召開為契機,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在繼續深人做好來華留學生漢語教學工作的同時,開始把目光轉向漢語國際推廣。這在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發展史上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是里程碑式的轉變。與此相應,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國家漢辦”)組織研制了《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并于2008年3月頒布。與以往綱要如《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國家漢辦,1996)、《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大綱》(國家漢辦,2001)相比較,《大綱》首次將“策略”和“文化意識’’(與“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一道)作為構成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基本構件提出,并加以分級描述和舉例說明,一定程度上扭轉了以往大綱中偏重語言內容界定,缺乏對語言功能和文化內容具體描述的偏頗,對國際漢語推廣起到了極大的指針和推助作用。

                國際漢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既要符合對外漢語教育規律,又要遵循審美教育規律,而移情理論正是這二者的重要契合點之一。本文在扼要梳理移情理論發展脈絡,闡明其在國際漢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的基礎上,從《大綱》中集中凝聚美育理念的“策略”和“文化意識”這兩個重要構件人手,探討它們與移情能力培養的內在關聯,以期對《大綱》日臻完善,對國際漢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走向豐富和深入有所裨益。

                一、移情理論的基本歷史發展

                移情(Einfuhlund德文,Empathy英文),是人類在長期社會活動中被肯定下來的審美意識活動,是“直觀與情感直接結合從而使知覺表象與情感相融合的過程。當我們聚精會神地觀照審美對象時,就會產生把我們的生命和情趣注入到對象中、使對象顯示出情感色彩的現象”。

                這一概念較早由德國美學家R.費肖爾(1847—1933)提出,其后德國心理學家K.格羅斯(1861—1946)從心理學的生物進化論觀點出發,認為移情是一種內模仿活動。英國美學家V.李(1856—1935)也提出了移情概念,她認為移情現象是自身對經驗的反省,并認為移情作用是長期的觀念、情緒和意識累積而形成的心理過程。德國美學家J.伏爾凱特(1848—1930)認為,移情是一種富有獨創性的心靈活動,知覺與情感內容的融合是由無意識心理過程完成的。移情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為德國美學家T.李普斯(185l一1941)。他在其《美學》一書中指出,美的價值是一種客觀化的自我價值感,而移情是審美欣賞的基本前提,移情可主要區分為四種類型:其一,一般的統覺移情,給普通對象的形式以生命;其二,經驗的或自然的移情,使自然對象擬人化;其三,氛圍移情,使色彩富于性格特征,使音樂富于表現力;其四,生物感情表現的移情,如把人物的外貌作為其內心生命的表征,使人的音容笑貌充滿意蘊。

                20世紀初,西方心理分析學派將移情引入臨床治療,將其視為在精神分析治療中,病人把對給他以重要影響的人(如父母等)的情感轉移到治療者身上的一種心理過程。20世紀中葉,美國心理治療學家C.羅杰斯(1902—1987)在其創建的一種人本主義心理治療方法——患者中心療法(cli—ent—centeredtherapy)中,引入“移情理解”(em—pathicunderstanding)這個關鍵術語,指“咨詢者深入了解和設身處地地體會受輔者的內心世界。”移情理論在心理治療領域的實踐應用向著愈加深廣的領域展開。

                法國哲學家梅洛一龐蒂(1908—1961)將“習慣性身體”(habitualbody)這個術語引入移情研究,他認為:“最完整的體驗為自身提供習慣性身體,是一種內在必要性。”習慣身體在感知過程中起著穩定的作用,而“每件事情發生時,只有好像他人的意圖會經歷我的身體,或我的意圖能夠經歷他的身體時,才可能有溝通”。
               言之,我們的話語或姿勢的意義,不是被賦予的,而是被理解或領會的,意義出現在對方認知到自己情感的時候。這就為交際找到了內在的依據,即要逐漸意識到他人從自身的視角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他們,承認差異,并努力移情,尊重他人平等、又有著諸多不同的人性。臨近世紀之交,美國神經生物學家達馬西歐(1944一)在其《感覺發生的事情:意識形成中的身體與情感》中,以諸多實證作出歸納:“意識始于我們或看或聽或觸摸時感覺到發生的事情……它是我們生命有機體內部伴隨視覺、聽覺、觸覺以及內心任何形象形成的一種感覺。這也從實證角度支持了龐蒂的論述。

                二、國際漢語教學中的移情問題

                情感因素在國際漢語教學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意義上說,其作用在認知因素之上,是啟動后者的“點火機”。一般認為,個體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學習動機、態度和性格三個層面,而移情與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又是密不可分的。

                蘭伯特和加德納將學習動機分為融合型動機(integrativemotivation)和工具型動機(instru—mentalmotivation)。前者主要指跟目的語社團直接進行交際,與目的語文化有更多的接觸。后者主要是指把第二語言用作工具的實際目的,如查閱資料、改善自己的社會地位等。相比較而言,前者動機更為強烈,學習效果也更大。兩類主要動機均離不開移情,移情是促成動機形成的前提和保障。原因在于語言是達成移情的主要手段,在語言交際過程中雙方都要不斷做出假設,不斷揣摩對方輸入信息所表達的真實意思以及將要輸入什么信息,同時還要時刻推測自己輸出信息是否為對方理解。此間,假設和判斷中的移情無處不在。就運用第二語言交際而言,除了個體認知和情感上的差異外,更有雙方在文化上的差異。這就更加要求交際雙方自覺地轉換立場,有意識地超越各自文化固有框架模式,自覺運用有效的移情手段來體驗、理解、領悟對方文化差異,建立雙向協調、雙向互饋的交往機制,不斷接近學習動機。

                學習態度是構成動機的主要因素之一。大體上可分為積極態度、一般態度和消極態度三種。持積極態度學習者多因為較強內部動機支撐,表現為自覺、主動地學習,并且對學習本身有濃厚的興趣。持一般態度者,多因為外部因素影響而改變原有態度,僅要求把語言課程當作一般的任務完成,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熱情和興趣。持消極態度者,往往是因外界壓力被迫學習,既無學習自覺要求,又無學習興趣,抵觸情緒強,一有機會就選擇放棄。移情培養是不斷激發學習者產生新的、更為持久的學習動機,改善學習態度的重要動力支撐。這是因為,外語學習最根本動力是交際的訴求,而移情正是交際心理的核心所在。通過移情,積極態度者更加堅定、豐富和深化自己的學習目標,一般態度者和消極態度者則可以激發出新的學習樂趣和熱情,繼而使找到新的學習目標成為可能。

                性格特征對外語習得影響甚大,此間,自我對移情的影響和移情對“語言自我”的塑造緊密交織。掌握一種新的語言,建立新的語言自我,不僅因為涉及到對自身的評價而影響到自尊心問題,而且勢必影響到學習者性格的其他方面。目的語的特殊詞匯、語法結構和表達方式,對不善于移情的學習者來說是難于接受的。這就需要學習者的策略有足夠的靈活性,拆除那些影響交流得以順利進行的心理、文化屏障,勇于嘗試、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我們通過相互的語言耦合(coupling)開展生活,不是因為語言允許我們展示自己,而是因為我們通過語言在同他人一道帶來的持續不斷的形成過程中構造自己。我們在這個共生共存的耦合中找到自己,這個自己不是先前就存在的參照物,也不是起源,而是我們同他人一道締造的語言世界形成過程中持續的轉變。”

                三、國際漢語教學中的移情能力培養

                移情能力培養是國際漢語教學的重要一環,但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多被忽略,究其原因,與其在教學過程中多以潛在的心理活動形式存在密切相關。

                《大綱》首先明確了國際漢語教學的總目標,即“使學習者在學習漢語語言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進一步強化學習目的,培養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能力,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最終具備語言綜合能力。”,并進一步闡明語言綜合能力的內涵,即“由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策略、文化意識四方面內容組成。其中,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基礎;策略是提高效率,促進學習者自主學習和發展自我能力的重要條件;文化意識則是培養學習者具備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意識,更得體地運用語言的必備元素。”這就將隱性滲透于國際漢語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掌握中的“策略”和“文化意識”凸現出來,而移情能力培養又正是富集于這兩部分內容之中。

                在接續的表述中,移情能力培養又具體從以下三個方面顯現而出:
                首先,“跨文化意識”和“國際視野”是貫穿各級培養目標的主旨。
                《大綱》在分級目標描述中指出:國際漢語一級應“開始了解中國的文化知識,開始具有初步的跨文化意識和國際視野。”;國際漢語二級應“開始了解中國文化知識,具有初步的跨文化意識和國際視野。”;國際漢語三級應“了解簡單的中國文化知識,具有一般跨文化意識和國際視野。”;國際漢語四級應“了解中國文化中基本的文化知識,具有基本的跨文化意識和國際視野。”;國際漢語五級應“比較深入地了解中國的文化知識,具有跨文化意識和國際視野。”

                在接續的具體描述中,跨文化意識又分如下層次展開:一級應“1.開始思考有關中國文化和所在國文化的共性和差異2.通過學習中國文化,開始理解培養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二級應“1.初步思考有關中國文化和所在國文化的共性和差異2.通過學習中國文化,進一步理解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3.通過對所在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對比,開始對所在國某些文化現象進行初步的客觀思考。”;三級應“1.初步了解有關中國文化所在國文化的共性和差異2.通過學習中國文化,開始初步培養自身的跨文化意識3.通過對所在國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對比,開始對所在國文化習俗和思維習慣進行客觀評價。”;四級應“1.基本了解有關中國文化和所在國文化的共性和差異2.通過學習中國文化,進一步培養跨文化意識3.通過對所在國文化與漢語文化的對比,加深對所在國文化習俗和思維習慣的客觀認識。”;五級應“1.了解有關中國文化和所在國文化的共性和差異2.通過學習中國文化,培養跨文化意識3.通過對所在國文化與漢語文化的對比,加深對所在國文化習俗和思維習慣的客觀認識。”

                分析上述展開層次,體驗和思考中國文化,是外國學習者移情培養的開端,通過移情,比較中國文化和所在國文化的差異和共性,外國學習者得以領會和理解在其自身文化世界里接觸不到、或相對陌生的感受,同時對本國文化產生更為豐富和深入的理解和認知。反復經歷這一體驗、認知過程,“國際視野”在各級中均強調的“具有世界公民意識”,也當水到渠成。

                其次,5種策略體現移情能力培養的不同側面建構�!洞缶V》策略范疇分為情感策略、學習策略、交際策略、資源策略和跨學科策略五個方面。情感策略,如“初步培養學習漢語的愿望和興趣”、“愿意主動使用漢語交流與表達”、“對漢語、中國文化以及世界文化有積極的情感”、“在漢語交流中能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情感”等,體現著對學習者自身學習態度,和自覺移情能力遞進發展的培養觀念。

                學習策略、交際策略和資源策略,體現著學習者應如何運用多種移情手段、途徑以有效獲取信息,促成情感策略的養成與發展。以交際策略為例,從一級“觀察他人的動作并學會模仿”,N-級“借助手勢和表情等非語言手段提高語言交際能力”,到三級“在教師的指導下,體驗遵守漢語交際的基本禮儀”,又到四級“在真實交際中學習遵守漢語交際的基本禮儀”,再到五級“真實交際中逐漸注意并遵守漢語交際的基本禮儀”。此間,學習者借助各種語言和非語言手段觀察、揣摩、體驗對方的行動與情感變化,同時完成對新的“語言自我”的動態建構。

                跨學科策略尤其體現著移情能力,與以語言能力為核心的綜合能力培養的緊密關聯�?鐚W科范圍根據級別不同,分別包括:一級“音樂、美術、歷史、民俗”;二級“歷史、民俗、藝術”;三級“歷史、藝術、民俗”;四級“歷史、藝術、民俗、地理、政治、經濟、交通等”;五級“歷史、藝術、民俗、地理、政治、經濟、交通、文學、哲學等”。滲透其問的這種跨學科移情,一方面可以讓外國學習者意識到他們自身文化中的具體體驗(embodiedexperi—ence),另一方面,能夠將他們身體界限轉化成引出對中國文化感覺的形式,并最終能夠對中國文化的感覺賦予形式,以使自身行為逐漸適應中國文化。此外,我們還應看到伴隨著跨學科移情的,是創造性思維的活動。移情作為審美發生的前提,它既意味著審美感受在效果與方式上的遷移,也同時意味著創造或某種創造性思維邏輯的成立。

                第三,建議表、舉例表、示范列表體現移情能力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洞缶V》除了對課程目標和學習者所應具備的策略、文化意識進行了分級分類描述外,還提供了《漢語教學話題及內容建議表》、《漢語教學話題及內容舉例表》、中國文化題材及文化任務舉例表》等具有實用參考價值的附錄。

              以《中國文化題材及文化任務舉例表》為例,“風俗禮儀”和“音樂、舞蹈繪畫”題材貫穿各級文化題材及文化任務舉例列表,是這一舉例表的重心。風俗禮儀根據級別不同,分為不同的學習任務:如“初步了解中國人見面時的禮節”、“了解中國人告別時的禮節”、“了解一些著名旅游景點的風俗習慣”等,均有著較強的呈示性,方便學生課堂內外交際操練和應用。其問,“了解中國目前的黃金周及其帶來的社會影響”這個任務,則充分體現出針對國際漢語教學從專業化日益走向大眾化、普及型和應用型發展趨勢。“音樂、舞蹈、繪畫”同樣根據級別不同,分為不同的學習任務:如“了解中國獨特的音樂以及它的簡單分類”、“了解一些常見的民族樂器并能識別它們的樂聲”、“了解中國現代比較流行的舞蹈形式”、“了解中國畫的一些藝術特征”等,同時均伴有跨文化交際思考問題舉例,以啟發學生將諸多具體的藝術體驗上升到跨文化理性思考。

                結語

                時值21世紀初,國際漢語教學中的美育研究與實踐尚處于拓荒階段,而移情問題是這一交叉領域的重要一環,對于推動國際漢語教學和研究走向豐富與深入作用巨大。它是國際漢語學習者策略、文化意識培養和發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同時,良好的文化意識和有效策略又會促進自覺移情的培養�!秶H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的頒布,體現著這一理念的實踐展開,但同時我們還應看到,這一理念在國際漢語師資培養、國際漢語教材和國際漢語課程設置等環節的實施,尚存在諸多矛盾和缺陷。國際漢語教學中的美育研究與實踐任重道遠。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