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觀下的新聞教育改革
【摘要】在全球化、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高校傳統的新聞教育模式在迎來了良好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受到了極大的挑戰,新聞教育如何滿足媒介融合對新聞人才培養的新需求無疑是普通高校新聞人才培養必須面對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提出了“融合視野”下高校新聞人才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媒介融合;“融合教育”觀;融合記者
面對媒介生態的深刻轉型,新聞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順應媒介的發展趨勢,研究信息化時代新聞傳播的特點和規律,進行新聞教育改革,培養既具有國際化視野和國際化思維,又適應當下時代需求的新型新聞傳播人才,筆者認為應該具有與媒介融合形勢相適應的“融合教育”觀。
一、“融合教育”觀的內涵
關于傳媒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的媒介融合,美國新聞學會媒介研究所Henry Jenlins明確指出,媒介融合包括了至少五個層面的內容,即技術融合、經濟融合、社會或機構融合、文化融合和全球融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蔡雯首次將“媒介融合”的概念引入我國,并進一步預測“融合新聞”傳播將是“融媒時代”新聞傳播的主體模式。盡管在國際新聞界媒介融合的界定沒有在學理上達成共識,但從專家學者的描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媒介融合不是狹義地局限于技術,而是必將在技術之外的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梢姡瑐鹘y的、單一的“技能型”新聞人才培養觀已不再適應當下國際化新聞傳播業的發展,新聞院校在關注技術革新的同時也必須轉變觀念,對新聞傳播中人文、社會、文化等方面的變革有足夠的重視。
第一,媒介融合需要“知識與媒介素養的融合”!叭诿綍r代”新聞傳播的實質就是信息、文化的國際化傳播。從當代中國新聞傳播的變化來看,新聞傳媒把中國文化全方位推向世界舞臺,又讓西方文化千姿百態地展現在中國人面前,中西文化的交融互動不再僅僅是文化精英們的特權,而是活生生地發生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身上。在這種“跨文化”的新的傳播形態下,人人都可以成為“公民記者”,進行民族間、文化間的信息發布與交流。同時各種思想、政治觀念、意識形態、文化價值觀念泛濫,有益的、有害的信息并存。作為新聞從業者既要在錯綜復雜的信息群中尋找新聞線索,又要發出權威的聲音引領輿論的方向,因而就必須具有批判性的思維能力和媒介素養,而這種能力、素養的形成,正是來自于各種知識、文化的融合。
第二,媒介融合需要“融合記者”(backpack journalist)。他們只需要備上一部上網手機、一臺數碼照相機、一臺小DV、一部筆記本電腦就能同時滿足多種媒體的編輯、采寫、播報需求。他們一個人就能完成采訪、寫作、拍攝、編輯等工作程序,既懂得前期報道,又懂得后期視頻剪輯制作,具有融合的專業技能。
第三,要實現知識融合與技能融合的和諧統一。近幾年,為了進一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一部分高校在新聞教育方面進行了專業細化的嘗試,致力于培養娛樂記者、體育記者、經濟記者等專業型記者。筆者認為眾多的研究實踐出現了偏重于專業實際操作技能的傾向,忽略了學養型教育。對此,國內知名的新聞學者已給予深入的論述。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副院長戴元光說:“把學習現代技術作為新聞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應當受到質疑的,過分的技術化取向對新聞教育是一種傷害!盵1]因此,新聞教育改革應著眼于宏觀的新聞教育觀基礎之上,必須以加強對學生知識融合培養和技能融合培養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融合教育”觀下的新聞教育改革
(一)打破學科界限促進知識融合培養。當代高等教育中,一個專業就像一臺機器,只有堅實的鋼鐵硬殼是不行的,還需要有傳輸履帶、螺栓、發動機等物件,才能成為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學生僅僅著眼于專業書籍是不行的,要加強知識融合培養,就必須打破學科的界限,在原專業的基礎之上,廣泛涉獵交融學科的相關知識,將諸如軍事、文化、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的理論知識進行整合。只有在知識層面實行新的交融整合,使學生能迅速地對紛繁復雜的新聞傳播現象和多層次的國際問題做出程序性的分析與綜合,才能從根本上適應新聞全球化、國際化的知識調整與理論創新要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早在2005年就開始嘗試性地采用跨學科的方式聯合培養新聞傳播人才,效果顯著。目前,國內一些知名的新聞院系也已經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依托強大的人文社會科學實力,加強與文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的合作互補,試行聯合培養、融合交流,使學生在校期間就基本具有兩個以上的學科知識基礎。
(二)調整專業設置及課程體系,強化技能融合培養。媒介融合的核心是在同樣內容的基礎上,生產出針對不同平臺上的新聞,并用適當的形式播出。因此在專業設置上,要打破壁壘,嘗試媒介融合專業的教育模式。此外,很多高校新聞專業還沿用將新聞業務里的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新聞編輯、新聞評論并立的課程體系。這種傳統的新聞教育模式客觀上造成了學校教育與新聞實踐活動的脫節。在新聞實踐活動中,新聞的采編、寫作、評論只是連接新聞業務各個環節的橋梁和紐帶,它們是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的。應該在對諸課程客觀分辨的基礎上,進行融會貫通,進而形成較為系統、科學的“新聞實務通論”。
(三)合理構建多維的實踐教學體系,促進技能與知識的融合。作為一門應用性學科,只有通過實戰和實踐,才能將新聞專業的課堂學習與新聞實際運用有機結合,實現知識與技能的“天人合一”,成為適應業界需要的合格的新聞人才。因而在新聞教育過程中實踐平臺的搭建和實踐體系的構建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是要合理地構建課內訓練、課外練習、校內實踐、校外實習、社會調查與服務相結合的多維實踐體系。實踐教學環節應貫穿于各個年級、各門專業課程的學習中,在內容上應逐步深入、層層遞進,促使學生的基本素質、專業理論與實踐技能在實踐中逐步統一和融合。二是搭建具有“實戰”功能的媒介融合平臺。該平臺不僅是學生實習的平臺,更是專業的工作平臺,能夠承擔數字化傳播時代的專業化新聞業務,可將學生的實習融入新聞業界的生產流程。比如承擔校內的信息傳播溝通工作,將校內新聞傳播資源整合為可供學生學與做的“傳媒集團”。
三、新聞教育改革需要注意的兩個問題
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新聞傳播教育改革的完善取決于不同構成要素、不同構成環節的有機統一。在新聞教育改革的實施過程中,雖然我們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有兩個問題需要注意:
(一)新聞院校要加強與業界的聯系與互動。伴隨著“融媒時代”的到來,我國學界出現了一種“反常”現象——人民日報社原社長邵華澤當了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人民日報社原總編輯范敬宜成了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許多曾經在業界任職的知名記者紛紛“下!,成為各地方高校新聞傳播學院的頂梁柱……這種“反!爆F象仿佛指南針一樣,清楚地告訴我們:融合新聞傳播國際化的程度越深,學界與業界的聯系越緊密。業界既是媒介融合的實踐者和引領者,又是新聞人才的需求者。新聞院校只有加強與業界的聯系與互動,才能緊跟傳媒發展的腳步,對其正在和即將出現的變革做出準確的預判,從而使新聞教育改革更具有前瞻性,培養出業界所急需的、適應媒介融合發展的、具有國際視野和思維的新聞人才。
(二)新聞教育與其“予人魚”,不如“授人漁”。我們正處于知識信息時代,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涌現,有限的學校教育遠不能滿足人一生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的要求,所傳授的專業技能也遠遠不可能適應新技術、新知識的快速發展。因此,我們在努力搭建新聞實踐平臺、營造“融媒新聞”加工氛圍、注重學生基本能力、基本思想境界培養的同時,更要通過牢固樹立“融合新聞”觀的教育理念奠定他們繼續學習、自主更新知識、自我調整知識結構、自我不斷錘煉融合技能的基礎,使他們在學校教育的基礎上,自覺地去捕捉其他知識素養作外圍補充,不僅具有適應變革的能力,更有與時俱進、主動變革的境界和愿望,這樣,他們便會真正融入新技術、新知識發展的大潮,為新聞傳播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復旦大學“全球知名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EB/OL].人民網:傳媒頻道,2009.
【融合教育觀下的新聞教育改革】相關文章:
試論網絡融合新聞對新聞傳播的影響03-27
動畫產業發展下高校動畫教育改革論文12-01
就業視角下的大學計算機教育改革論文02-24
探析幸福教育觀下的師生關系02-19
體育社會學角度下的高校體育教育改革論文05-23
東盟背景下廣西中醫藥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11-16
基于生態式教育觀下的音樂教育11-19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