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針刺穴位對急性腦卒中病人運動功能的影響
作者:郭宗君 劉立安 王魯民 ,張國平 郭云
【關鍵詞】 動態
[摘要] 目的 觀察動態針刺穴位對急性腦卒中病人運動功能障礙的影響。方法 將76例急性腦卒中病人隨機分為動態針刺組、傳統針灸組和對照組,其中動態針刺組在對照組應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于BrunnstromⅠ期上肢取陰經穴,下肢取陽經穴;Ⅱ期后改用上肢陽經穴為主,下肢以委中、足三里穴為主進行動態針刺。傳統針灸組在對照組所用藥物的基礎上按傳統針灸方法進行治療。比較3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FI)、FuglMeyer評分(FMA)、Barthel指數(MBI)、臨床療效和康復效率。結果 治療末期動態針刺組各指標均明顯優于傳統針灸組和對照組(F=4.372~20.001,q=3.964~5.407,P<0.01);傳統針灸組在MBI、臨床療效和康復效率方面優于對照組(q=3.461~4.092,P<0.05、0.01)。結論 動態針刺治療是肢體康復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 腦出血;腦梗死;針刺穴位;治療結果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treatment outcome of dynamic acupuncture on the motor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s.MethodsSeventysix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s, who were given same essential medic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In the dynamic acupuncture (DA) group, the acupoints of Yin meridians of the upper limbs and Yang meridians of the lower limbs were selected for patients in Phase Ⅰof Brunnstrom. In PhaseⅡ, the points of Yang meridians of the upper limbs, Weizhong (BL 40) and the Zusanli (ST 36) of the lower limbs were used. In the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TA) group,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techniques. The Nerve Function Index (NFI), FuglMeyer appraisal (FMA), 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 clinical effect and outcome of rehabilitation were evaluated respectively.ResultsIn the end of the treatment, the indices of DA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A group (F=4.372-20.001, q=3.964-5.407, P<0.01). TA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terms of MBI, clinical effect and efficiency (q=3.461-4.092, P<0.05,0.01). ConclusionDynamic acupuncture is an effective therapy for recovery of limb function.
[KEY WORDS]cerebral hemorrhage; cerebral infarction; acupuncture points; treatment outcome
腦卒中病人早期偏癱肢體處于遲緩狀態,而在恢復期和后遺癥期偏癱肢體又處于攣縮狀態,這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和重新回歸社會的進程[1]。因此,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對病人早期康復具有重要意義。針刺治療腦卒中的療效已得到肯定[2,3]。但依據卒中后運動系統障礙演變的規律,動態地、早期地針刺治療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觀察動態針刺穴位對急性腦卒中病人的治療效果并探討其機制,F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0~2003年我院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住院的76例急性腦卒中病人(包括腦梗死和腦出血),男39例,女37例;年齡40~79歲。所有病例診斷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4]并經顱腦CT或MR證實。76例腦卒中病人按隨機原則分為動態針刺組(28例)、傳統針灸組(23例)和對照組(25例)。
1.2 入選條件
頸內動脈系統腦梗死和腦出血首次發病者(個別為第二次發病,但首次發病后無明顯后遺癥殘留)。排除含下列情況的病人:椎基底動脈系統腦卒中,采用過溶栓治療,腦出血手術后,年齡>80歲,癡呆,嚴重感染,并發嚴重肝、心、腎疾病。
1.3 治療方法
所有針刺治療的病人在急性卒中發病生命體征穩定48 h后開始進行治療。對照組僅靜脈或口服應用基礎藥物,主要有甘露醇、低分子右旋糖酐、丹 1期郭宗君,劉立安,王魯民,等動態針刺穴位對急性腦卒中病人運動功能的影響33參、維腦路通等。動態針刺組除與對照組應用相同的藥物外,在Brunnstrom的Ⅰ期上肢取陰經穴為主,下肢取陽經穴為主。Ⅱ期后,改用以上肢取陽經穴為主治療,下肢以委中、足三里穴為主。所有病例使用點刺,每天針刺1次,強刺激,患肢出現抽動或放電樣強感覺為刺激到神經干,不留針。2周為1療程,休息2 d后進行下一個療程,共治療2療程。傳統針灸組取百會、肩隅、曲池、合谷、外關、環跳、足三里、陽陵泉、解溪、昆侖穴等。每天針灸1次。每次留針20 min。基礎藥物的應用同對照組。
1.4 觀察指標[1]
①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FI):采用中國腦卒中病人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②運動功能:采用間式FuglMeyer評分(FMA)。③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數(MBI)。④臨床療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初期分數減去末期分數除以初期分數的百分數即為療效。⑤康復效率:MBI末期評分減去初期評分除以住院天數即為效率。
1.5 統計處理
應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顯著性檢驗采用方差分析。
2 結 果
療程結束后,動態針刺組各指標與傳統針灸組及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極顯著性(F=4.372~20.001,q=3.964~5.407,P<0.01)。傳統針灸組MBI、康復效率及臨床療效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q=3.461~4.092,P<0.05、0.01)。結果見表1。
表1 各組治療后NFI、FMA、MBI評分、康復效率及臨床療效比較(略)
3 討 論
中樞型癱瘓恢復過程明顯異于周圍性癱瘓。其運動控制功能發生了“質”的變化,“休克期”過后,首先是低位中樞對運動的控制力恢復,之后高位中樞對運動的控制和調節才逐漸恢復,因而在恢復的全過程中表現的是一個原始的、異常的運動形式出現、發展和逐漸減弱的過程。其次表現為肌力異常,姿勢反射的出現,正常反射的消失以及痙攣、僵硬和病理反射的出現等。針對這些特點,中樞型癱瘓一般不宜采用肌力增強訓練,而宜采用促通技術。盲目進行肌力增強訓練,只能強化原始、異常的運動形式,妨礙高級、正常的運動形式的恢復,將病人的康復引入歧途[1,5]。針對上述運動系統障礙變化的機制,本研究對腦卒中病人在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早期動態進行針刺治療,以改善偏癱肢體的肌力和肌張力。本組治療結果顯示,動態針刺治療具有顯著臨床療效。根據穴位分布路徑與人體神經解剖及運動生理的特點,四肢陰經穴多分布在屈肌,陽經穴多分布在伸肌,而上肢的主動肌以屈肌為主,拮抗肌以伸肌為主;下肢的主動肌以伸肌為主,拮抗肌以屈肌為主。卒中偏癱恢復是上肢屈肌、下肢伸肌先恢復,即主動肌先恢復。在選穴方面應重視休克期與痙攣期的不同。偏癱早期的主要矛盾為肌張力減退或喪失,治療應以易化方法促進肌張力產生和增強,此時利用針刺來刺激主動肌,實際上也是一種外周感覺的輸入,使γ運動神經元興奮,易化脊髓低位中樞,反射性誘發肌張力產生和增強,同時興奮α運動神經元,促進運動產生。通過針刺興奮周圍神經,將刺激反饋到中樞,促進中樞與周圍神經的聯系,有效縮短休克期。本組在BrunnstromⅠ期上肢取陰經穴為主、下肢陽經穴為主進行治療,除具有通經活絡、疏肝理氣、通調水道、和中降逆、調節血壓和心律、散寒除濕、調和氣血、扶正祛邪、鎮痙止痛、補虛弱等作用外,也刺激了上肢屈肌的神經反射通路,起到提高肌張力和增加肌力的作用。在此之后,當主動肌肌張力恢復并增強進入BrunnstromⅡ期后,即轉為興奮拮抗肌,通過對人體內在環境的影響,加強中樞的雙向調控作用,抑制主動肌過高的肌張力,并注意協調及平衡主動肌與拮抗肌之肌張力,促進共同運動向分離運動轉化,抑制及控制痙攣模式,建立正常運動模式[6]。同時,針刺這些穴位具有主治下肢萎痹、摑筋攣急、髖關節活動不利等作用。并且,通過控制感覺輸入,可以抑制或促進運動輸出,而肢體活動可使相應皮質腦血流量增加。有研究證明,對前肢神經重復電刺激可引起成年大鼠運動皮質的可塑性改變[7],說明動態針刺治療有益于運動系統康復,可作為腦卒中康復的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繆鴻石,朱墉連.腦卒中的康復評定和治療[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1.
[2]KAIHOI F, WONG E, XIANG Y I, et al. Does acupuncture have additional value to standard postroke motor rehabilitation[J]? Stroke, 2002, 33(1): 186.
[3]JOHANSSON B B, HAKER E, ARBIN M V, et al. Acupuncture and transcutaneous nerve stimulation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Stroke, 2001,32(3): 707.
[4]王新德.急性腦血管病診斷標準[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5,23(6):670.
[5]許貞峰,郭宗君,郭云良,等.早期康復及針刺對急性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1,23(4):226.
[6]鐘長明,林洪茂,劉慶芳,等.針刺與肌張力平衡促通法對中風偏癱患者早期康復的作用[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1,16(3):180.
[7]李幸芳,惲君惕,齊慧新,等.重復電刺激前肢神經引起成年大鼠運動皮層的可塑性改變[J].基礎醫學與臨床,1994,14(3):181.
【動態針刺穴位對急性腦卒中病人運動功能的影響】相關文章:
大強度運動影響免疫功能的機制初探03-27
齊拉西酮與氯丙嗪對首發精神分裂癥病人認知功能影響比較11-17
腦卒中患者研究與分析12-10
淺析動態燈光系統對幼兒社會行為的影響論文02-28
家庭功能對兒童情緒調節的影響作用11-29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