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想大問題,做小事情-談科學教學的慢律動

        時間:2024-06-03 10:41:44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想大問題,做小事情-談科學教學的慢律動

        摘要:“教育是慢的藝術”是張文質老師提出的重要觀點,某種程度上說,它是教育順應學生生命發展的一種理性回歸。即使是知識的獲得,經常是一個困難、艱苦、緩慢的過程;慢是一種科學,更是一種戰略戰術。在平時教學活動中,速度要放慢,慢下來,教師才能注意到每位學生的困難并及時給予幫助,使學生在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識后,多給他們提供創造、交流經驗、合作學習的機會,逐漸增強自信心和自我力量。 
        關鍵詞:科學教學;教育;慢
        作者簡介:楊章萍,任教于浙江省上虞道墟鎮中。
                “教育是慢的藝術” 是生命化教育課題的一個重要理念。所謂的“潤物細無聲”,正反映了教育的變化過程是極其緩慢、細微的,它需要生命的積淀,需要“深耕細作式的關注與規范”。作為一個教育一線的教師,筆者非常喜歡“慢教育”這個詞——慢的教育提倡的正是一種個性化的教育。在強調個性的背后,其實就意味著教育需要尊重每一個孩子,讓每一個個體都能接受一種最適合的教育。這種尊重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就可以看出教育確實是一件艱難的、費力的、復雜的工作。所以它本身的過程也只能是“慢”的。 
                一、慢登臺——新知引入
                由于教學知識是環環緊扣、節節相聯的,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延續和發展,新知識又是后續知識的基礎。因此,新知的引人要慢些。引入新知時應留出時間讓學生找到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并運用己有的知識嘗試構建新的知識結構。這樣可以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在學生慣性教學中,筆者用投影片展示公共汽車中的人在啟動和剎車時的后仰和前傾的情景給學生看,問學生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由于學生有過相同體驗,所以很容易提出假設:物體具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利用學生生活中所熟悉的現象來導入新課,不但能喚起學生對有關感性現象的回憶,使他們進入積極思維狀況,從而有助于理解所討論的科學概念和規律。
                再如在復習功的計算之后,通過實例引進做功的時間因素,提出做功的快慢問題,從而轉入新課。在講“速度”時,采用和上面相同的復習方式,對經過不同的路程所需時間不同的提問復習引入新課的教學。
                在“物質的轉化規律”教學中,筆者從酸雨的形成,正常降水的弱酸性中入手找出非金屬單質轉化的一般規律,進而推廣到其他非金屬單質的轉化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會使學生感到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引伸和發展,有助于消除心理上的阻礙,掌握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
                二、慢表演——課堂提問
                一般而言,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只有經過認真思考、整理,才能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可是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有課堂任務完不成的心理擔憂,而將用于學生思考的時間安排得相當少。由于時間的不充足,而導致產生只有少數尖子生有發言的機會,大多數學生則來不及思考的局面。因此每次提出問題后,不要急著給予過多的解釋和引導,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靜靜的思考。因為這時候學生的思維正處于激烈撞擊的階段,原有的知識經驗、新的知識問題等正在雜亂無序中,唯有歷經思考而豁然貫穿為一體。
         
                在學習《摩擦的利和弊》這節內容中,在教學過程中介紹了摩擦力,筆者提出了一個猜想請大家思考:“如何沒有摩擦力,世界將變成怎樣?”一個大大的問號,充分給予他們時間去思考,于是很多答案都出乎筆者的意料:“假如沒有摩擦力,開動的火車永遠也停不下來,只能永往直前;假如沒有摩擦力,沿著鐵軌方向的微風會吹動火車;我們也將寸步難行……”在這一片段中,教師設計的時間上的“慢”不僅使學生有時間想問題、有時間讓小組探討問題;而且在此同時,讓學生自行發現問題并成功糾錯。教師在期間只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在這個獨立自主的探究過程中,靜靜地思考無疑可以幫助學生及時梳理自己的研究思路,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只要我們在每個地方慢一點,我們的學生就會有足夠獨立思考的時間!       在教學中,筆者會“斷斷續續”地慢地分解例題,卻能有效地迫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連續”的理解狀態,如:在學習折射規律后,讓學生看圖“魚在哪里?”“為什么魚叉要對準魚的下方?”“是不是看見的魚并不是實際的魚?”例題的完整“出臺”讓學生擁有一種成就感,他們會時刻關注例題的發展過程與解決結果。也就是說,這樣的教學“慢動作”會時時牽掛著學生的心。
                另外,筆者還喜歡“拖泥帶水”,在例題中多寫條件或問題,讓學生酌情選擇;也喜歡“短斤缺兩”,在例題中少寫條件或問題,讓學生擇機添加。如:鐵在純氧氣中燃燒生成四氧化三鐵,在常溫下是否反應?
                總之,筆者很喜歡“折騰”上課,努力使課上得不太順利,故意設置一些“障礙”。在學生沒有疑問或者膽怯于表達不同觀點的時候,甚至提出“反例”,以此“折磨”學生的思考力或讓學生來反駁,促使學生“慢慢”地想,琢磨其中的題內之意、題外之話,學習思路由此不斷延伸、不斷擴展。 
                三、慢退臺----教學概括
                教學中,教師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之后,留出時間,讓學生獨立操作、思索,有利于他們從這些感性材料中歸納、概括結論。要慢些,不要在幾個學生回答正確后就急著下結論,而可以用“你們還有其他不同想法嗎?”這樣求異性的問話來替代“他(她)回答得對不對?”這樣判斷性的問話,促使學生從僅“想別人的”變成更“想自己的”,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
                如在“細胞”教學結尾中,筆者用一實例——公安部門得到一份生物樣品,從外形分辨不出該樣品是取自植物還是動物,你能否用所學的知識將它鑒定出來?在《物質的構成》這節教學結尾處,筆者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分子”,如何向別人介紹自己,使教學留有余地,使學生在慢慢思考回顧中使知識得以再現。
                皮亞杰認為:“一切真知都應由學生自己獲得,或由他重新構建,而不是草率地傳遞給他!苯處熢诮虒W中應突破教材的局限,留給學生思考探究的空間,變傳遞結論為學生發現真知,發展學生的思維,在教學中真正做到授人以漁。為了避免再次出現“不講不會,一講就會,稍作變化還是不會”的局面,讓我們在課堂上慢一點,再慢一點!!
                筆者很欣賞書中的這段話:“要把教育當作一件事來做,一個人一輩子只能做一件事,一件事也不一定能做好,重要的是盡力去做,而且從具體的小事做起,做一件就是一件,要慢慢地去做! 
        參考文獻:
        [1]王韶梅.教育是慢的藝術[J].教育教學論壇,2010(32).

        【想大問題,做小事情-談科學教學的慢律動】相關文章:

        談初中科學新課程教學情境的創設03-17

        談如何有效開展初中科學實驗教學12-04

        談多媒體教學手段在音樂課堂中的科學運用11-14

        談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03-04

        律動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運用論文01-11

        談初中科學實驗教學中如何實現情感目標12-04

        談高中教學中的教與學03-05

        也談體育教學的創造01-07

        體育教學與成功教育談12-20

        • 相關推薦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