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河南省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

        時間:2024-06-07 23:13:04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關于河南省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

                                          作者:郭珂帆 周楊 董學成 許雁冰 曹艷陽

        【摘要】運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從個人情緒、人際關系、家庭、學校四方面分析河南省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并根據存在問題提出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河南;留守兒童;心理
                引言
                2011年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按常住人口分,河南省總人口居全國第三位。而根據2007年大河網的報道,河南省留守兒童人數在全國名列第一。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了不良影響,“隔代教育”等問題愈來愈多。因此,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已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
                1 河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狀況分析
                以開封市杞縣為例,共發放調查問卷450份,收回432份,樣本回收率達96%,其中留守兒童占86.6%(包括189名男生,185名女生)。數據表明,留守兒童跟非留守兒童相比,在心理調節、人際交往、生活態度上均存在差別。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存在著行為孤僻、內心冷漠、自卑懦弱、自我封閉、易怒易等特征。因此,留守兒童存在更為嚴重的心理問題。
                1.1 個人情緒因素分析
                據結果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后,與留守兒童缺乏溝通,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
                面對生活中的矛盾,有72%的留守兒童選擇的是悶不吭聲的處理態度,僅有10%的孩子選擇向父母訴苦、16%的孩子采取其他方式發泄,有少數孩子甚至會沖動吵架斗毆。與調查的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的膽怯自閉、不敢發泄、不善傾訴的特征更為明顯,他們寧愿將矛盾憋在心里,也不愿與朋友或親人傾訴。長此以往,他們內心的抑郁可能無法得到較好的排解,當矛盾積聚到他們難以承受的程度,便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影響其正常的人際交往。
                當孩子感到傷心難過時,大多數孩子會選擇和親近的人傾訴或者通過自我調節來擺脫情緒,但是,由于留守兒童與父母聚少離多,他們很難找到合適的傾訴對象。同時,孩子并不能科學的掌握自我調節方法,進而不能很好地排解內心的不良情緒。
                在調研中,我們還發現,男生、女生面對父母外出務工也持有不同態度。在年齡不等的青少年群體中,一般而言,年齡越大,孩子對父母外出務工的行為越能表示理解。
                據調查結果顯示,男生中只有78%的孩子明白父母外出務工的原因,而女生中則有98%的人能理解父母外出務工的原因。男生中僅有53%的孩子愿意父母外出打工,但希望其常回家看看;女生則有80%的人表示愿意父母外出務工,同時也希望父母常回來看看。綜上,我們可以得出:相比較于男生,女生對父母的依耐性更小、更懂事、更能體諒父母。這可能源于農村的特殊現實情況。據了解,農村家庭收入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家庭成員外出務工掙得收入和在家務農(主要是種植業)取得收入,因此,每個農村家庭都需要能在家料理家務(洗衣做飯、飼養家禽)的家庭成員。而在農村,青年勞動力大量外流、幼齡兒童比例相對較大的情況下,這個重擔便落在了幼齡兒童中年齡較長的孩子身上。一般而言,長女承擔此類任務的情況較為普遍,這也讓小女孩從小能明白父母的辛苦勞累,對于父母外出務工的行為也能表示理解。
                1.2 人際交往因素分析
                留守兒童的人際交往范圍主要有學校、家庭和社會。根據留守兒童人際關系的調查顯示,67%的兒童喜歡交朋友,并且朋友挺多,而52%則認為他們的朋友只有幾個。在這些被留守兒童列入“朋友”名單的同學中,并非所有人都是可以交心的,僅有41%的孩子稱自己的知心朋友有三個或以上。可見,絕大部分的留守兒童沒有把自己封閉起來,而能主動與他人交往,當然,也存在著部分不愿意與他人談心或是沒有合適傾訴對象的孩子,他們在生活中往往表現得比較安靜。一旦遇到了不順心的事,他們大多選擇保持沉默或獨自哭泣。這些孩子由于缺乏溝通與交流,在性格上往往表現得比較孤僻,成績也一般不佳。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留守兒童心理狀況不良的原因主要是他們長期與父母處于分離的狀態因而不能建立起良好的親子依戀關系。連續發展觀強調,早期的親子依戀關系會影響到今后所有的關系。而部分留守兒童性格孤僻、不愿意與外界溝通交流的一個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從小就與父母分離,沒有建立起一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系。
                1.3 家庭因素分析
                本次調查的對象大多是處于成長過程中第二關鍵期的少年兒童,其中85%的監護主體是(外)祖父母,47%是單親;13%是年紀稍長的哥嫂或叔伯親戚;另有2%的留守兒童無監護人。通過實地走訪,我們發現,一旦經濟條件允許,大量在外務工者都會努力把孩子帶去自己打工的城市以期獲得更好的教育和醫療條件。這些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很高,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也非常看重。然而,通過與孩子們的交流,在選擇未來人生道路的問題上,僅有33%的孩子表示了對大學的向往,對九年義務教育后繼續在學校讀書深造的渴望。相反,有67%的孩子表示完成九年義務制教育就想出去打工,不想再繼續讀書。
                造成以上情況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兩種:一方面,客觀經濟條件。大多數農村家庭有不止一個孩子。在這么多兄弟姐妹的情況下,很多家庭無法承擔孩子的教育費用。另一方面,傳統思想限制。在很多家庭中,存在著“長兄如父”的觀念,很多長子、長女往往面臨輟學的情況。
                另外,留守兒童對父母外出務工對自己造成的影響,65%的認為自己在生活方面受到的影響更大,24%則認為學習收到的影響更大,11%認為差不多。然而,在結合與留守兒童家長的交流所得的調研結果的基礎上,我們卻得出了大相徑庭的結論。在與近100位留守兒童家長進行溝通后,我們發現,有近80%的家長認為自己對孩子在生活方面做到了足夠的關心,但在學習方面卻很多時候都是無能為力,有心教育幫助孩子,自己卻沒有那個能力。究其原因,我們認為,對于不少留守兒童,就生活質量而言,他們最主要關心的就是伙食方面質量的下降。 
        而他們之所以認為學習上受到的影響較小,是因為在學習方面他可以依靠的人更多,老師、同學、親友都可以在學習方面給予他一定程度的關心幫助。
                1.4 社會因素分析
                在留守兒童家庭中,由于(外)祖父母及其他監護主體由于知識水平有限或者精力和關注留守兒童的時間有限,不能對留守兒童心理狀況的微妙變化進行絕對關注。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之下,學校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了引導他們心理成長的重要途徑。
                在對開封下轄的杞縣、睢縣的8所農村中學進行了走訪調研后,我們對8所中學的總課表進行了分析,沒有一所中學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者相關心理干預課程。同樣,在這8所中學中,隨機抽取了4位分管教學的校長和36位一線從教人員(有班主任經歷)進行了訪談。關于是否有過針對留守兒童設置相關心理教育課程的訪談中,4位校長中有三位回答從來沒有過相關設想或打算,有1位校長回答有過相關的論證和準備,但由于資金有限或者缺少專業人員而放棄。在對36位有過班主任經驗的一線從教人員的關于留守兒童心理教育的訪談中,有17名老師坦言自己在做學生工作的同時之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對處于心理成長期待學生心理狀況從來或者很少有過細致長期地關注。有8名老師對班級中部分學生,特別是性格內向學生的家庭背景,交友情況以及處理感情問題的方式有過密切關注,其中有2名老師有建立班級學生的心理狀況的長期觀察記錄。剩下的11位老師表示,他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會刻意傳授心理方面的知識,只會在有學生遇到心理問題并主動傾訴才會關注。另外,在我們的觀察過程中發現有6所學校并沒有按照相關教育管理部門的要求設立校級心理工作室;在設置心理工作室的兩所學習中,我們對學生進行了調查,了解到這些心理工作室基本上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屬于應付上級檢查的“形象工程”。       3 對策
                結合上述分析,我們提出相應的改進方法:
                (1)自身方面
                留守兒童自身應注意自我認知與自我體驗的培養。應該學會正確的進行自我評價,進行合理的自我調節;學會自我排解、自我安慰;學會正確對待挫折,不盲目采取情緒化行為,提高自己的耐挫力。
                (2)家庭方面
                1.建立父母與孩子間的溝通橋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良好的親子關系能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完善家庭教育環境,設置電話、網絡等方式,加強溝通,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2.提高監護人的素質
                注意提高臨時監護人的素質,在思想和行為上鼓勵孩子自覺主動的學習,樹立“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并為孩子的發展成才提供相應的物質和精神支持。
                (3)學校方面
                1.加強學校教育,提高教師素質
                學校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視學生的心理咨詢與輔導,及時發現、診治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對教師進行專門的心理培訓,使教師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和生活。
                2.培養留守兒童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
                學校可以通過舉辦各類活動,增加孩子們交流與溝通的機會,并開設相應的心理課程,鼓勵學生互幫互助,從而完善他們的身心發展。
                3.建立幫扶小組
                將具有相同問題困擾的孩子排在一組,在教師指導下討論訓練,如學習上的困難,心理上的困惑,幫助學生解除障礙。
                (4)政府方面
                1.加強和完善法律法規
                目前,我國留守兒童的保護還缺少針對性、綜合性的法律法規。建議將缺少針對性的有關制度進一步明確,如留守兒童監護人的職責范圍和內容,明確其不當履行職責時須承擔的監護責任。切實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權益、人身權益與財產權益,增強法規政策的適時性與可操作性。
                2.建立監護監督機制
                提高當地居民的法律意識與自我保護意識,設立專門的留守兒童監護監督機構,對監護人及被委托監護人侵害留守兒童權益時提供幫助。同時要發揮縣、鄉、村各級委員會的作用,協助監督機構更好地落實相關工作。
                3.加大教育設施投入
                政府應注意發揮生源地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改善寄宿制學校的軟、硬件設施,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社會給予的關注與支持,從而培養其對學習的興趣,用更好的心態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去。
                4.鼓勵當地產業的發展
                政府應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大力發展鄉村企業,減少農村勞
        動力外流的現象;加快當地工業發展,培養河南當地產業,以接納更多的務工人員,減少留守兒童數量。
                (5)社會方面
                政府應加強和完善社會制度,維持社會秩序,加強對娛樂場所的有效管理,嚴厲打擊傳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為,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創造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環境;同時,還可多組織公益活動,呼吁社會成員多關注留守兒童,給予他們熱心的關懷與幫助。
        參考文獻
        [1] 張莉.兒童發展心理學[M].上海: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51-154.
        [2] 雷靂,張雷.青少年心理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12.
        [3] 呂紹清.中國發展觀察.150個訪談個案的分析報告(上)(下)孩子在老家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和心理的雙沖突.
        [4] 佘凌,羅國芬.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學研究述評.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000-5242(2009)06-0137.
        [5] 張德山.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與對策.現代教育論叢,2006,(3).
        [6] 肖正德.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進展.社會科學戰線,2006,(1). 

        【河南省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相關文章:

        西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探析與對策11-21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探討11-25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論文05-21

        有關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統計研究論文12-02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概述論文11-12

        護理專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進展01-17

        國內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現狀論文11-19

        試析游戲對兒童心理發展的意義研究11-17

        農村學校體育研究的論文11-29

        • 相關推薦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中文字幕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 日本欧美日韩亚洲 | 永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日韩亚洲经典视频在线观看 | 五月婷婷第四色国产 |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动漫精品 |

            關于河南省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

                                              作者:郭珂帆 周楊 董學成 許雁冰 曹艷陽

            【摘要】運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從個人情緒、人際關系、家庭、學校四方面分析河南省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并根據存在問題提出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河南;留守兒童;心理
                    引言
                    2011年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按常住人口分,河南省總人口居全國第三位。而根據2007年大河網的報道,河南省留守兒童人數在全國名列第一。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了不良影響,“隔代教育”等問題愈來愈多。因此,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已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
                    1 河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狀況分析
                    以開封市杞縣為例,共發放調查問卷450份,收回432份,樣本回收率達96%,其中留守兒童占86.6%(包括189名男生,185名女生)。數據表明,留守兒童跟非留守兒童相比,在心理調節、人際交往、生活態度上均存在差別。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存在著行為孤僻、內心冷漠、自卑懦弱、自我封閉、易怒易等特征。因此,留守兒童存在更為嚴重的心理問題。
                    1.1 個人情緒因素分析
                    據結果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后,與留守兒童缺乏溝通,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
                    面對生活中的矛盾,有72%的留守兒童選擇的是悶不吭聲的處理態度,僅有10%的孩子選擇向父母訴苦、16%的孩子采取其他方式發泄,有少數孩子甚至會沖動吵架斗毆。與調查的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的膽怯自閉、不敢發泄、不善傾訴的特征更為明顯,他們寧愿將矛盾憋在心里,也不愿與朋友或親人傾訴。長此以往,他們內心的抑郁可能無法得到較好的排解,當矛盾積聚到他們難以承受的程度,便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影響其正常的人際交往。
                    當孩子感到傷心難過時,大多數孩子會選擇和親近的人傾訴或者通過自我調節來擺脫情緒,但是,由于留守兒童與父母聚少離多,他們很難找到合適的傾訴對象。同時,孩子并不能科學的掌握自我調節方法,進而不能很好地排解內心的不良情緒。
                    在調研中,我們還發現,男生、女生面對父母外出務工也持有不同態度。在年齡不等的青少年群體中,一般而言,年齡越大,孩子對父母外出務工的行為越能表示理解。
                    據調查結果顯示,男生中只有78%的孩子明白父母外出務工的原因,而女生中則有98%的人能理解父母外出務工的原因。男生中僅有53%的孩子愿意父母外出打工,但希望其常回家看看;女生則有80%的人表示愿意父母外出務工,同時也希望父母常回來看看。綜上,我們可以得出:相比較于男生,女生對父母的依耐性更小、更懂事、更能體諒父母。這可能源于農村的特殊現實情況。據了解,農村家庭收入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家庭成員外出務工掙得收入和在家務農(主要是種植業)取得收入,因此,每個農村家庭都需要能在家料理家務(洗衣做飯、飼養家禽)的家庭成員。而在農村,青年勞動力大量外流、幼齡兒童比例相對較大的情況下,這個重擔便落在了幼齡兒童中年齡較長的孩子身上。一般而言,長女承擔此類任務的情況較為普遍,這也讓小女孩從小能明白父母的辛苦勞累,對于父母外出務工的行為也能表示理解。
                    1.2 人際交往因素分析
                    留守兒童的人際交往范圍主要有學校、家庭和社會。根據留守兒童人際關系的調查顯示,67%的兒童喜歡交朋友,并且朋友挺多,而52%則認為他們的朋友只有幾個。在這些被留守兒童列入“朋友”名單的同學中,并非所有人都是可以交心的,僅有41%的孩子稱自己的知心朋友有三個或以上。可見,絕大部分的留守兒童沒有把自己封閉起來,而能主動與他人交往,當然,也存在著部分不愿意與他人談心或是沒有合適傾訴對象的孩子,他們在生活中往往表現得比較安靜。一旦遇到了不順心的事,他們大多選擇保持沉默或獨自哭泣。這些孩子由于缺乏溝通與交流,在性格上往往表現得比較孤僻,成績也一般不佳。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留守兒童心理狀況不良的原因主要是他們長期與父母處于分離的狀態因而不能建立起良好的親子依戀關系。連續發展觀強調,早期的親子依戀關系會影響到今后所有的關系。而部分留守兒童性格孤僻、不愿意與外界溝通交流的一個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從小就與父母分離,沒有建立起一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系。
                    1.3 家庭因素分析
                    本次調查的對象大多是處于成長過程中第二關鍵期的少年兒童,其中85%的監護主體是(外)祖父母,47%是單親;13%是年紀稍長的哥嫂或叔伯親戚;另有2%的留守兒童無監護人。通過實地走訪,我們發現,一旦經濟條件允許,大量在外務工者都會努力把孩子帶去自己打工的城市以期獲得更好的教育和醫療條件。這些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很高,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也非常看重。然而,通過與孩子們的交流,在選擇未來人生道路的問題上,僅有33%的孩子表示了對大學的向往,對九年義務教育后繼續在學校讀書深造的渴望。相反,有67%的孩子表示完成九年義務制教育就想出去打工,不想再繼續讀書。
                    造成以上情況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兩種:一方面,客觀經濟條件。大多數農村家庭有不止一個孩子。在這么多兄弟姐妹的情況下,很多家庭無法承擔孩子的教育費用。另一方面,傳統思想限制。在很多家庭中,存在著“長兄如父”的觀念,很多長子、長女往往面臨輟學的情況。
                    另外,留守兒童對父母外出務工對自己造成的影響,65%的認為自己在生活方面受到的影響更大,24%則認為學習收到的影響更大,11%認為差不多。然而,在結合與留守兒童家長的交流所得的調研結果的基礎上,我們卻得出了大相徑庭的結論。在與近100位留守兒童家長進行溝通后,我們發現,有近80%的家長認為自己對孩子在生活方面做到了足夠的關心,但在學習方面卻很多時候都是無能為力,有心教育幫助孩子,自己卻沒有那個能力。究其原因,我們認為,對于不少留守兒童,就生活質量而言,他們最主要關心的就是伙食方面質量的下降。 
            而他們之所以認為學習上受到的影響較小,是因為在學習方面他可以依靠的人更多,老師、同學、親友都可以在學習方面給予他一定程度的關心幫助。
                    1.4 社會因素分析
                    在留守兒童家庭中,由于(外)祖父母及其他監護主體由于知識水平有限或者精力和關注留守兒童的時間有限,不能對留守兒童心理狀況的微妙變化進行絕對關注。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之下,學校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了引導他們心理成長的重要途徑。
                    在對開封下轄的杞縣、睢縣的8所農村中學進行了走訪調研后,我們對8所中學的總課表進行了分析,沒有一所中學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者相關心理干預課程。同樣,在這8所中學中,隨機抽取了4位分管教學的校長和36位一線從教人員(有班主任經歷)進行了訪談。關于是否有過針對留守兒童設置相關心理教育課程的訪談中,4位校長中有三位回答從來沒有過相關設想或打算,有1位校長回答有過相關的論證和準備,但由于資金有限或者缺少專業人員而放棄。在對36位有過班主任經驗的一線從教人員的關于留守兒童心理教育的訪談中,有17名老師坦言自己在做學生工作的同時之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對處于心理成長期待學生心理狀況從來或者很少有過細致長期地關注。有8名老師對班級中部分學生,特別是性格內向學生的家庭背景,交友情況以及處理感情問題的方式有過密切關注,其中有2名老師有建立班級學生的心理狀況的長期觀察記錄。剩下的11位老師表示,他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會刻意傳授心理方面的知識,只會在有學生遇到心理問題并主動傾訴才會關注。另外,在我們的觀察過程中發現有6所學校并沒有按照相關教育管理部門的要求設立校級心理工作室;在設置心理工作室的兩所學習中,我們對學生進行了調查,了解到這些心理工作室基本上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屬于應付上級檢查的“形象工程”。       3 對策
                    結合上述分析,我們提出相應的改進方法:
                    (1)自身方面
                    留守兒童自身應注意自我認知與自我體驗的培養。應該學會正確的進行自我評價,進行合理的自我調節;學會自我排解、自我安慰;學會正確對待挫折,不盲目采取情緒化行為,提高自己的耐挫力。
                    (2)家庭方面
                    1.建立父母與孩子間的溝通橋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良好的親子關系能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完善家庭教育環境,設置電話、網絡等方式,加強溝通,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2.提高監護人的素質
                    注意提高臨時監護人的素質,在思想和行為上鼓勵孩子自覺主動的學習,樹立“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并為孩子的發展成才提供相應的物質和精神支持。
                    (3)學校方面
                    1.加強學校教育,提高教師素質
                    學校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視學生的心理咨詢與輔導,及時發現、診治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對教師進行專門的心理培訓,使教師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和生活。
                    2.培養留守兒童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
                    學校可以通過舉辦各類活動,增加孩子們交流與溝通的機會,并開設相應的心理課程,鼓勵學生互幫互助,從而完善他們的身心發展。
                    3.建立幫扶小組
                    將具有相同問題困擾的孩子排在一組,在教師指導下討論訓練,如學習上的困難,心理上的困惑,幫助學生解除障礙。
                    (4)政府方面
                    1.加強和完善法律法規
                    目前,我國留守兒童的保護還缺少針對性、綜合性的法律法規。建議將缺少針對性的有關制度進一步明確,如留守兒童監護人的職責范圍和內容,明確其不當履行職責時須承擔的監護責任。切實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權益、人身權益與財產權益,增強法規政策的適時性與可操作性。
                    2.建立監護監督機制
                    提高當地居民的法律意識與自我保護意識,設立專門的留守兒童監護監督機構,對監護人及被委托監護人侵害留守兒童權益時提供幫助。同時要發揮縣、鄉、村各級委員會的作用,協助監督機構更好地落實相關工作。
                    3.加大教育設施投入
                    政府應注意發揮生源地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改善寄宿制學校的軟、硬件設施,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社會給予的關注與支持,從而培養其對學習的興趣,用更好的心態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去。
                    4.鼓勵當地產業的發展
                    政府應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大力發展鄉村企業,減少農村勞
            動力外流的現象;加快當地工業發展,培養河南當地產業,以接納更多的務工人員,減少留守兒童數量。
                    (5)社會方面
                    政府應加強和完善社會制度,維持社會秩序,加強對娛樂場所的有效管理,嚴厲打擊傳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為,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創造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環境;同時,還可多組織公益活動,呼吁社會成員多關注留守兒童,給予他們熱心的關懷與幫助。
            參考文獻
            [1] 張莉.兒童發展心理學[M].上海: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51-154.
            [2] 雷靂,張雷.青少年心理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12.
            [3] 呂紹清.中國發展觀察.150個訪談個案的分析報告(上)(下)孩子在老家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和心理的雙沖突.
            [4] 佘凌,羅國芬.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學研究述評.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000-5242(2009)06-0137.
            [5] 張德山.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與對策.現代教育論叢,2006,(3).
            [6] 肖正德.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進展.社會科學戰線,2006,(1). 

            【河南省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相關文章:

            西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探析與對策11-21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探討11-25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論文05-21

            有關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統計研究論文12-02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概述論文11-12

            護理專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進展01-17

            國內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現狀論文11-19

            試析游戲對兒童心理發展的意義研究11-17

            農村學校體育研究的論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