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環境下會計信息系統論文
一、ERP環境的主要特征
ERP是企業資源計劃的簡稱,這個概念于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的一家IT公司提出來的,是根據全球經濟飛速發展、信息化時代下企業管理系統的發展趨勢是要形成一體化的企業管理軟件。ERP系統的具備了實用性、集成性、完整性、統一性、先進性、開放性的特點,是主要是企業內部管理的業務應用系統,也是在全公司范圍內應用的、高度集成的系統,針對了企業的物流、人流、財流、信息流整合到一體的管理軟件,具備了企業管理的整個框架和結構。
二、ERP環境對企業會計信息錄入的影響
1.使會計信息錄入自動化
首先在ERP環境先,會計人員不用手工編寫會計憑證,由掌管原始憑證的業務人員分工安排進行業務憑證編制工作,再將會計信息錄入系統,計算機會通過讀取數據庫中的原始信息自動生成會計憑證,這樣就減少會計人員編制會計憑證的這個步驟,會計人員只要直接核對會計憑證是否正確,若有錯誤則要通知原始業務部門的相關工作人員對有誤的憑證進行更正。
2.使企業各部門之間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通過ERP系統,企業上下每個員工都能對企業的現有情況一目了然,各個部門的工作進度和工作詳情都能保持在一定平衡之內,這樣財務部門對其他部門的業務情況有所了解的話,在進行業務往來和溝通時,如果某個部門人員有錯誤,財務人員可以直接通知,并且依據數據及時修改,再傳遞給另個部門時能很大程度縮短工作時間,使效率提高,這樣每個部門的工作業績都有所上升,產生共贏的結果。
3.使企業的財務決策得以優化
首先,當把原始數據輸入到系統后會直接通過標準數據傳送得到標準信息,然后根據這些信息再編制企業的各種財務報表,縮短了做賬時間,計算機計算準確性也較高,因此企業的財務報表是可以直接被企業管理人員進行分析和決策的,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能及時對企業的分析決策起到積極作用。
三、ERP環境下對企業會計信息系統的影響
1.會計信息系統與ERP系統相互交融,同步更新
在過去的企業會計信息系統下,財務部門的信息是獨立享有和掌握的.,更由于各部門思考問題的立場和邏輯不一致都有很大差異,造成以自己部門的利益為最大會對其他部門人員產生歧義,其他部門也無法有效的掌握事前預測和事中控制,在工作中可能會影響發展進度。在ERP系統下進行會計信息系統的處理,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讓企業的物流、人流、財流、信息流整合為一體,使各部門在邏輯上有了標桿性的統一。
2.采取開放式結構,數據實時控制增強
在ERP系統下數據處理的實時性大大提高,因為會計部門可以直接從ERP系統中獲取到各部門的數據登入,使財務人員能夠對會計處理做出及時的反應,能在第一時間做出會計信息的更新,也能對企業的財務情況從適時控制變為實時控制,將財務部門的作用發揮到每時每刻,使財務控制轉變為企業經營活動、籌資活動、投資活動的控制,由單項要素轉變為對供應鏈整體的控制。
3.組織體制和內控模式發生變化
在傳統的會計信息系統下的會計組織體制一般是由原始資料組、成本組、資金組等,這些個體之間通過掌握信息的獨立性相互制約、相互監管,從而正常運作,形成一個整體的財務部門。而在ERP系統的大環境下,會計組織體制就可以分為原始數據收集組、憑證生成編碼組、數據庫處理組、系統維護組等,使電子化上升為高新技術化,組織體制也發生不同形態的改變;也能讓其他部門對財務部門行使監察職能,比如企業內部審計人員可以隨時通過企業財務做賬情況對會計人員進行監督,做到真正的開放性,讓企業運作充滿在綠色的狀態中。
四、ERP環境下會計信息系統的發展趨勢
在科技的腳步愈發加快的如今,ERP系統的升級會愈發完善和更注重細節,在電子商務發達的趨勢下,ERP環境下的會計信息系統也會更注重電子商務的會計處理,以財務的角度全面支持電子商務發展;其次在今后的道路上,會更進一步加強財務信息對企業決策支持的職能,使企業的財務信息更新腳步加快,并且準確,為企業投資者、股東、管理者等都提供了良好的分析保證,更關鍵的是提高了決策的質量,使股東和董事會成員針對企業具體實際情況作出更符合市場發展的舉措和決策;ERP環境下會計信息系統的信息輸出也更加多樣化和形式豐富,根據企業自身的發展情況和為了適應市場的信息需求,可以更準確的輸出其需要的會計信息;并且,也會更加充分利用高科技先進的技術來分析會計信息系統的研發和豐富。
五、小結
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促進了企業會計信息系統的升級換代,而ERP系統下的會計處理是大勢所趨,并且在ERP系統被廣泛應用的大環境下,企業的會計信息系統也不只是單單的一個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系統,更包括了對企業的內部控制和整體調控,財務部門的職能越來越完善,并且ERP環境下的會計信息系統不光能預測風險,還可以化解風險,會針對不同情況作出風險對策方案,實現了企業經營管理和財務管理的高度集成,并且在以后的發展道路上會越來越智能化。
【ERP環境下會計信息系統論文】相關文章:
8.erp論文提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