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環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
研究,意思是主動尋求根本性原因與更高可靠性依據,從而為提高事業或功率的可靠性和穩健性而做的工作。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在網絡環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老師們:
我校《在網絡環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課題,是重慶市電化教育現代教育技術“十五”專項科研課題(課題批準號:02-dt-10)。經領導批準,今天開題,我代表課題研究組,將本課題的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們匯報如下:
一、本課題選題的依據
在現代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建設為素質教育服務的、現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學資源系統,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中學教育必須研究的課題。
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我們的教育模式產生了質的飛躍,網絡化教育將成為信息時代的重要標志和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構建適宜于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決的課題,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在網絡教育時代,不僅需要有先進科學的教學手段、高效互動的教學方式,更需要有豐富實用的教學資源、完備的教學體系。在網絡化教育的大環境下,教師應該成為網絡教育的主導力量。而目前,我們的教師對信息技術、網絡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網絡實施教育教學尚有距離,尤其是建立“在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新模式”還有待起步,基于此,我們提出了本課題的研究。
二、本課題研究的條件
開展本課題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背景條件:國家教育部大力推進信息技術教育,虛擬學校、遠程教育等應運而生;重慶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通過評選信息技術示范校加大力度;渝中區率先建立局域網,并通過已經實施了三年的“雙創課題”研究,使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了極大改觀;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現代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基礎條件:我校通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斗,信息技術無論在硬件上,還是軟件上,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硬件上:我校建成了以光纖為網絡骨干,采用千兆高速以太網,集視頻教學、監控、信息服務、學校管理于一體的校園網絡,實現了“班班通”;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裝了數字投影機、實物展示臺、100英寸電動玻珠屏幕、多功能講臺、監控攝像機、29英寸電視機,上課教師人手一臺筆記本電腦。
軟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 “教育信息資源庫”,包括《k12學科資源庫》、《數字圖書館》(近兩萬冊電子書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電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數據庫、試題庫、資料庫,涵蓋國情教育、心理咨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藝術教育、升學指南、教育法規等教育信息庫,能充分滿足現代教育管理和一線教學的需要。
人員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術中心,配備了專業人員,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相當造詣。信息技術中心,對全校教職員工進行了信息技術素質修養和實際操作的培訓,全校教職員工基本掌握信息技術教育,能滿足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教育教學的需要。
三、本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1、觀念問題:有了好的硬件環境,如果觀念不更新,只是“換湯不換藥”,那就失去了研究價值。本課題必須著力解決教師教育觀念更新的問題。
2、理論問題:目前網絡教育缺乏科學、系統的教育理論作指導,本課題應在實踐中創造性地應用現有的理論,不斷探索、總結、歸納、概括,形成適用于網絡教育的理念、原則、策略。
3、技術問題:信息技術,顧名思義,技術性是很強的。如何使教師技術精湛,使精湛技術與優質教育緊密結合,培養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人才,是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問題。本課題希望在這方面能作出一點貢獻。
4、實踐問題:網絡是一個新環境,如何在這個平臺上,創造出符合自己實際的教育教學模式,需要從實踐中不斷總結,不切實際地模仿別人,拷貝別人,是不可取的。本課題倡導教師努力進行實踐。
四、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和創新之處
1、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基于網絡平臺的符合當代教育理念、具有現代教育特色、綜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
2、本課題研究的內容是:
。1)21世紀的教師應該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問題:
、僭诰W絡環境中教師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教育教學模式實施教育教學。
②在網絡環境中,教師應該采取什么樣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終身教育以保持新鮮活力,促成教育教學可持續發展。
、圻m應現代教育的新趨勢——網絡教育,對教師素質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紀的學生應該思考自己的學習問題:
、僭诰W絡環境中,如何變更傳統學習模式,建立新的學習方式。
、谠诰W絡環境中,如何學會學習呢。
、墼诰W絡環境中,如何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21世紀的學校應該思考建設新型師資隊伍,培養新型學生的關鍵途徑;加強資源庫的建設,為網絡教育提供堅實保障等問題:
、偃绾芜M行資源庫結構的建設。
、谌绾螐娀處熀蛯W生的網絡意識。
、酆侠淼爻浞值厥褂觅Y源庫,實現新的教育教學目標。
3、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是:
(1)選題富有挑戰性。本選題基于信息化大發展,傳統教育與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階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大膽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課題研究中,必須以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采用生動活潑的網絡課堂教學與豐富多彩的課外教育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教育教學實踐。
。3)手段先進。利用校園網絡和個人主頁資料,給學生一個充分自主的學習空間和積極思維的素材,強化培養學生“自我”意識的目的性。
五、本課題的前期準備工作
2001年3月至2003年2月,對全校教師進行了12輪培訓,從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到簡單課件制作、網絡課件制作,以及網絡環境下教學的基本方式,進行了一系列的系統培訓,組織課題組成員參加國家、市、區各級的技能競賽,多人獲獎,從而推動了教師個人素質的進一步提高。
六、本課題的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力論、現代教育學、現代心理學和科學研究方法論等。
本課題的主要研究方法為文獻索引法、行動研究法。以網絡技術、人工智能、多媒體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技術作為研究手段,采用觀察、文卷調查、經驗總結、實驗、對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進行多個輪回的研究。
七、本課題研究的成果
1、論文集:本課題研究的報告、總結、論文、案例、教案精編(內部印行,爭取正式出版)。
2、專著:《扣開未來之門——在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模式研究》(正式出版)
3、電子出版物:《求精中學優秀網絡課件選》(若干輯)
八、本課題研究的進度計劃
。ㄒ唬┭芯恐芷
三年,即2002年2月至2005年1月
。ǘ┭芯坎襟E分三個階段
1、2002年2月——5月為準備階段
宣傳發動,組成課題組,醞釀課題實施方案及相關措施等。
2、2002年6月——2004年8月為實施階段
第一輪(2002年6月——8月),主要工作:課題組統一認識;申報課題;確定子課題,各分課題組分別開展研究工作;積累資料;統計分析,寫出可行性研究報告。
第二輪(2002年9月——2003年8月),主要工作:完善方案措施;繼續開展研究;爭取有一定的成果,并寫出第二期研究報告,接受中期檢查。
第三輪(2003年9月——2004年8月),主要工作:繼續開展研究,并爭取在某些學科實現質的跨越;爭取每人有一篇論文;寫出第三期研究報告并接受中期檢查。
第四輪(2004年9月——2004年12月),主要工作:繼續開展研究;出論文集;寫出高質量的研究報告;申請結題。
為了使課題研究順利進行,我們將本課題分為四個研究小組,分別在信息技術、文科類、理科類、藝術類四個方面開展研究,逐步互相滲透、融合,最終形成一個開放的、立體的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
3、2004年12月——2005年1月,結題驗收,主要工作:接受專家組審查鑒定;根據成果獎勵優秀參研人員。
九、本課題組成員
1、課題領導小組
顧問:張克敏 鄧小慶 劉書華 包錦安
組長:王世群
副組長:趙放鳴 何江順 鄧 勇
成員:龔照華 楊 培 石 敏
2、課題研究小組
課題指導:王世群
課題設計兼學術秘書:鄧 勇
課題研究人員:
第一研究組:組長:鄧 勇 組員:黃銀華 謝家英 尹端津
第二研究組:組長:龔照華 組員:黃 芳 程舒燕 張紅艷 凌文泉 黃志偉
第三研究組:組長:楊 培 組員:趙 放 王紀蓉 古遠鵬 雷 波
第四研究組:組長:石 敏 組員:張勝男 黃 智
檔案整理:鄧 夏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老師們,本課題研究得到了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在人力、物力和經費上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們課題組全體成員有信心、有決心完成本課題的研究任務。謝謝。
2003年3月
【拓展】網絡環境下小學德育研究論文的開題報告
一、課題的提出
1.課題研究的背景
網絡環境下的德育活動方式已在國外普遍開展與實踐,相關的理論研究也已取得較大的成果。但畢竟國內的信息技術環境與發達國外不可同日而語,加之文化差異與地域特色,決定了國外在此領域的實踐與研究能為我們的研究提供參考價值但無法取代我們的研究。
從國內情況來看,在部分中學都成立有自己的家長學校,但這些家長學校的功能更多地體現在對家長進行家教指導,而未能發揮家長學校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教育網絡的構建中的應有作用,此類的實踐研究都處于起步階段,理論上探討多,具體實踐少;提出問題的多,拿出切實可行辦法的少;理性思考的多,實踐研究的少。不少學校也開發了家長學校網站,但這類網站與其他同類網站一樣,只是將原來傳統環境下的家長學校信息電子化。
本課題研究的趨勢是:研究信息技術對德育活動方式的意義、價值,以及家、校和社會三位一體共同施教的目的、內容和模式產生的深刻的影響,提出了學校德育必須由傳統封閉的、限制性的德育,轉變為以實現美好人性為目的的、開放的發展性德育等新理念、新見解、新對策,旨在建構一種青少年網絡德育模式,指導網絡德育尤其是小學網絡德育實踐,進一步提高小學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2.主要觀點與可能的創新之處
。1)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家庭教育、社區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都具有特殊重要作用。要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以學校為龍頭、社區為平臺、家庭為基礎”,把三個方面力量有機組合起來,形成“三位一體”的思想道德教育網絡,共同創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良好環境。
。2)網絡環境下的德育活動是以網絡為背景,以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德育活動為載體,促進小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種全新的活動!霸诨顒又星笾诨顒又谐扇恕笔俏覀冋n題的觀點。由于計算機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在短短二十幾年間從無到有,異常迅猛地擴展到了全球的每個角落。網絡的出現,拉近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加快了人們生活的節奏,從根本上改變了信息被接收和分配的方式,從而對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和合作交流的環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網絡已成為青少年學習知識、交流思想、休閑娛樂的重要平臺,學生的求知、成長的興奮點被五彩繽紛的網絡世界所吸引,他們通過互聯網了解了學校、家庭以外的未知領域,認識了世界的博大精深,結交了許多不相識的朋友,改變了原有的思維方式。
。3)少年兒童時期的孩子最相信的是父母、最親密的也是父母,在父母面前,他們無憂無慮,最樂于把他們的想法和觀點告訴父母,離開父母的呵護,他們就會茫然若失、進退維谷。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天地間最無私的愛,他們是最樂意幫助孩子的人。所以父母是孩子的最佳督導者和最佳觀察者。
國內外的研究都已證明,在孩子的一生中至少有一個成人對孩子始終耐心地鼓勵和幫助,對于孩子獲得生活成功是極為重要的。同時還證明;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與他們父母的情感和親子關系的質量是密切相關的。只有您――偉大的父母,才能使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能自我調節的人,并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成
功。這絕對不是一句空話或套話。無數的事實都已證明,父母的支持、鼓勵和愛,是孩子獲得生活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本課題旨在探索如何通過家;勇撓,充分發揮家庭的教育功能,采用多種教育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施加影響,促使學校德育得到延伸和補充。
。4)建立健全、社區、家庭“三位一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網絡,對推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課堂,要把德育工作擺在首位,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并由學校向家庭輻射、向社會延伸。社區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一頭連著學校,一頭連著家庭,要整合各種資源,精心搭建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活動平臺,使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互銜接。家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掌握科學方法,著力營造培養孩子良好心態、健全人格和道德修養的“第一環境”。 這種結合從“應有”到“實有”卻有一個教育觀念更新,教育力量整合、教育組織調整乃至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創新的過程,是一個系統工程。
本課題可能的創新之處:
(1)通過課題研究,初步構建一個開放的、互動的、針對性強、實效性高的網絡德育模式。
。2)在網絡環境下,大家共同進步,F代社會是一個學習型的社會,終生學習已經成為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在實施網絡德育的過程中,無論是學校的管理者,還是教師、學生,以及廣大家長,都將整個過程中受益,達到多贏的效果。
。3)德育需要網絡,網絡成為德育活動創新的重要途徑,它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使我們用更少的成本,取得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4)從封閉式德育向開放式德育轉變。傳統德育模式的特點表現為封閉性和一元性,與信息社會的開放性、多元性不兼容。針對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網絡面對撲面而來的信息而無所適從或饑不擇食的現狀,德育要敞開思維的大門,要走進由不同制度的社會和歷史、現實、未來不同階段所構成的信息時空,讓學生經受信息的沖擊和“洗禮”,從而增強對不良信息的抵御力。
二、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網絡環境:是指將分布在不同地點的多個多媒體計算機物理上互聯,依據某種協議互相通信,實現軟、硬件及其網絡文化共享的系統。
2.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o有目的p有計劃p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o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3.小學德育:即學校對小學生進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旨在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保證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起著主導作用。
4.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是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以網絡環境為特定背景,充分發揮德育功能,形成促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新型育人格局。
三、研究的目標及內容
1.研究目標:
。1)在于逐步培養師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體現和提高學校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開創德育工作新局面。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形成辦學特色,為每一名師生的全面發展而努力,同時也起到探索建立校本特色的網絡德育模式的作用。
(2)通過研究和實踐,提高研究教師的專業素養,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提高學校德育的效能、品味與魅力,使德育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并實現教師專業水平的成長和發展。
(3)通過研究和實踐,引導學生養成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2.研究內容及重點: 研究的內容
。1)探索網絡環境下學校、社會、家庭教育形成和諧互動機制的組織建設與制度建設。
。2)探索網絡環境下家校和諧互動教育機制的目標。 (3)網絡環境下家校和諧互動教育機制的內容。
。4)探索網絡環境下家校和諧互動教育機制的途徑、方式方法。 (5)探索網絡環境下家校和諧互動教育機制的評價體系。 研究的重點
本課題研究將以網絡環境下德育實踐研究、架構網絡環境下德育模式研究為重點。
四、研究的方法、思路與對象
1.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我們將運用文獻法來整理和運用當今國內外關注網絡教育、小學德育的相關的理論與實踐,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為提高小學德育實效性提供充實可靠的理論依據和操作參考,更好地實現教師的觀念更新。
。2)調查研究法。通過師生隨機的座談、平時的觀察以及課題前期的問卷測查,發現學校德育中存在共性問題,分析小學德育現狀,為構建架構網絡環境下德育模式、評估課題研究實效提供參考與依據。
。3)行動研究法。強調本課題研究的實踐特點,在德育實踐中分析、改進、總結。
。4)案例研究法。不斷收集德育實踐中的典型案例,從中發掘和提煉科學有效的實施舉措,及時予以推廣。
。5)經驗總結法。在教學實踐和研究的基礎上,根據課題研究重點,隨時積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總結得失,尋找教育規律。
2.研究思路
通過分析網絡環境下小學生的德育現狀,建設適應網絡環境下的新型德育工作隊伍,開展網絡環境下針對性的小學生德育實踐活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架構網絡環境下德育模式。
3.研究對象:各班級
五、理論支撐
1、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學校是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各級各類學校必須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把教書與育人緊密結合起來。要科學規劃不同年齡學生及各學習階段道德教育的具體內容,堅持貫徹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加強校紀校風建設。要發揮教師為人師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要組織學生參加適當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幫助他們認識社會、了解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
家庭、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各有側重、各有特點,是相互銜接、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必須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單位教育和社會教育緊密結合起來,相互配合,相互促進。要突出加強社會教育,鞏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單位教育的成果,促進公民道德教育的深化。
2、小學德育綱要。小學德育即學校對小學生進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屬于共產主義思想道德教育體系,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是我國學校社會主義性質的一個標志。它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
各個方面,滲透在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之中,與其他各育互相促進、相輔相成,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保證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起著主導作用。
學校實施德育必須充分發揮校內、校外各教育途徑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務。
3、人本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主張,心理學應當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而不是將人的心理肢解為不完整的幾個部分,應該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應該關注人的高級心理活動羅杰斯認為,情感和認知是人類精神世界中兩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彼此是融為一體的。因此,羅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要培養“軀體、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匯一體”的人,也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認知的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人。
4、課程改革理論。倡導品德培養回歸生活,主要基于兩個理論支點:(1)道德發展只有通過人們自己的生活;(2)回歸生活的課程才是真正綜合的。德育教材所遵循的內在邏輯是兒童生活的邏輯而不是學科知識或道德規范的邏輯。以生活事件為素材組織教材,體現生活的邏輯。課程文化是兒童文化,教材是能夠與兒童對話的文本
在課程標準的制定中,提出的課程理念、目標、內容等方面所呈現出來的課程文化是一種兒童文化,使它富有“童心”、“童趣”,是兒童所喜歡、所需要的。力求從兒童自己的世界出發,使兒童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倡導的課程生活是一種快樂的、積極的、有意義的生活,使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義。課程功能還不僅僅在促進他們的發展,還在于使他們能得到各種美的、精神的滿足和快樂。
5、相關課題在同一領域的研究成果為本課題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六、研究過程
1.準備階段(2011.7—2012.6)
。1)組織學習小學德育相關系統理論著作。
(2)利用網絡、圖書閱讀等途徑進行相關的文獻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包括近幾年小學生德育方面的成果,以及他們內在的相關聯系等等。
。3)組織課題申報,確認課題組成員及分工,提出課題研究計劃,制定課題實施方案,開展培訓活動。
。4)制定課題實施方案、研究計劃、管理辦法。 2.實施階段(2012.7—2014.1)
。1)根據實踐調查撰寫開題報告,制定研究總規劃和階段計劃,制定工作目標和推進措施。
(2)對課題組成員進行培訓,學習有關理論和先進經驗,進行文獻資料的搜集及相關調查。
。3)組織有關人員學習方案、理論培訓,通過查閱資料,調查分析比較網絡環境下德育現狀。
。4)調整學校能適應網絡環境下的新型德育工作隊伍。
。5)創建學校德育網站和“家校通”等平臺,開展網絡環境下針對性的小學生德育實踐活動。
(6)各課題成員搜集整理撰寫論文材料,并擬定論文的雛形,開展階段性成果匯報。
3.總結階段(2014.6-2014.8)
。1)對本課題的實施進行反思、總結,完成結題報告。
。2)梳理、整理相關資料,提升理論和經驗推廣,接受課題鑒定組的評估驗收。
。3)召開研究成果總結會,向學校領導匯報科研情況,進一步提高科研意識,以科研促教學。
七、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成果名稱 小學德育現狀調查報告 不少于3篇研究論文 成果形式 調查報告 完成時間 2012年10月 負責人 王新甫 發表原件和證書 發表或獲獎 階段成果 階段研究報告 教師研究心得、 論文集 教學反思集 德育網站、“家校通” 優質方案集 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5篇以上研究論文 發表原件和證書 省級以上發表 編撰《網絡環境下小學德育案例集 優秀方案集》
八、完成研究任務的可行性分析
1.課題組核心成員學科背景和教研能力:
網絡平臺 課例集 研究報告 研究報告 2013年6月 課題組全體人員 2013年6月 繆云龍 2013年4月 陳小軍 2013年6月 2013年6月 2014年5月 華占俊 賈萍 王曉芳 最終成果 2014年5月 課題組全體人員 2014年5月 夏楓 課題組核心成員組成,分別來自城中小學和葉挺橋小學。參與課題研究的兩所學校的兩所學校的德育工作在全縣名列前茅,課題主核心成員都是學校德育的骨干教師,長期從事小學班主任工作,教齡最短的八年,最長的已有二十多年,且均有著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均具有本科學歷。他們都曾參加市縣級德育課題研究。課題組成員都曾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文章。
課題組所有成員對教育改革都非常投入,平時經常參加教育研究工作,通過研討和反思,努力提高德育水平和能力。這也顯示了課題組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能夠擔當課題研究的重任。
2.圍繞本課題所開展的前期準備工作:
圍繞該課題我們已提前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一是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省、市、“十二五”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精神,根據當前形勢和學校的具體實際,共同研究,確定具有前瞻研究方向的課題內容。二是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國務院《關于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等法律法規、教育科研論著,查閱與網絡應用、德育研究等相關文獻,更新教育觀念,記錄學習心得,提高理論研究水平。
3.完成研究任務的保障條件:
為保障課題研究的順利實施,我們將定期請專家給予指導,隨時調整我們的研究方案,以使課題的研究少走彎路,確保在預定的時間內取得預期的成果。我校制定了《科研管理條列》,教師們都形成了較強的科研意識,教師們都能積極參與課題實驗,營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圍。學校在經費上予以充分支持,保證本課題的啟動與實施。
課題組所有成員一致認為,有專家的指導和領導的重視,有課題組所有成員的不懈努力,在主持人的帶領下一定能順利完成該課題研究。
九、課題組成員概況及分工
主持人:王新甫 中學高級教師 市學科帶頭人(全面規劃、分工、監督實施)
繆云龍 小學高級教師 縣中青年骨干(負責課題的全面規劃與實施) 員:王曉芳(理論研究)
華占。ňW絡應用技術) 賈 萍(實踐研究、資料整理) 陳小軍(課題階段計劃、總結) 姜文蘭(實踐研究) 徐士才(實踐研究)
夏 楓(實踐研究、會議記錄) 張宏寬(實踐研究)
【在網絡環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相關文章:
《在網絡環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課題03-08
在網絡環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開題報告12-03
網絡環境下基本教育模式課題開題報告12-07
對網絡環境下歷史教學模式的探究03-26
網絡環境下的學習策略研究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