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網絡社區的民族團結教育模式構建論文
摘要: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今人們的重要通訊工具之一, 其特有的魅力與優越性使之成為了時代的標志。但是,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 也正是互聯網的便捷、快速、匿名等特點使之成為了民族分裂分子手中帶血的匕首, 他們利用互聯網發布虛假信息, 進行著民族分裂的可恥行徑。民族工作者擔負著維護民族團結的重任, 應該不斷利用先進網絡科技武裝自己, 建立民族工作專題網站, 發揮互聯網的優勢, 為民族團結保駕護航。
關鍵詞:民族團結,網絡社區,教育,模式
The Research on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Model under Community Network
Abstract:Internet, th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tools, has become a sign of the times because of its unique charm and superiority. However, on the other hand, just because of its convenient, fast and anonymity and other features, Internet became a bloody dagger in ethnic separatist’s hand, which is used to publish the false information. So we can say that the network is not only the people's daily communication knowledge platform, but also as a national battlefield, we should continue to use advanced technology to establish national work website, to maintain national unity.
Keyword:the unity of the nationalities,network community,education,mode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血脈相通的多民族共同體, 是一個共同繁衍、共同進步、團結友愛的大家庭。正是因為有了各民族的大團結, 才共同推動了國家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 并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 中華民族中的56個兄弟姐妹血濃于水, 休戚與共, 一榮俱榮, 一損俱損。也就是說, 只有民族團結, 國家才會政通人和、百業興旺。相反, 如果民族團結遭到破壞, 那么必然就會導致國家動蕩, 社會發展停滯?梢, “民族團結是一種精神、一種思想整合力量、一種追求, 它對凝聚人心、整合社會有重要作用!币仓挥小案髅褡逯挥型耐隆y手共進, 才能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有序的政治局面, 形成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牢固的向心力, 更好更快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盵1] 。目前, 很多與民族群體相關的網站社區只是利用網絡多媒體的傳播優勢, 忽視了民族群體在網絡中的實際心理需求, 即只以多媒體的方式表面地將少數民族信息網絡化, 卻沒有真正地實現民族工作者與民族網絡信息瀏覽或使用者之間的有效溝通, 網絡代替了民族教育工作者的地位, 使得網絡民族工作成為了簡單的“人—機”對話, 從而使得網絡社區沒有真正成為當前民族工作的平臺。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網絡民族團結教育的平臺失去了活力, 成為了被人們不停灌注的“一灘死水”。 因此, 可以說如何打好互聯網陣地中的攻堅戰, 更好地服務民族大團結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實際問題。
一、網絡社區式民族團結教育模式概念闡釋
網絡社區也可被稱為社區的信息化、網絡化, 通常是指依托網絡載體出現的交流空間, 如論壇、貼吧、個人空間以及聊天群組等。隨著當代網絡社區的規模擴大, 在地球任何地域之間的距離和時間差異不復存在。網絡社區的形成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網絡社區為進一步加速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促進了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 另一方面, 網絡也為民族極端主義和民族分裂主義份子提供了進行民族分裂活動的平臺, 他們“利用網絡傳媒在世界不斷蔓延, 對我國的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造成了不利影響, 這也更加凸顯了加強網絡傳媒建設, 促進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相統一的重要性!盵2] 模式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某種事物的標準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諸如:政治模式、經濟模式、行為模式、社會運行模式、教育教學模式等等, 通過“模式”的構建, 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所謂網絡社區民族團結教育模式是指:借助網絡社區開展的民族團結教育實施體系, 它包括網絡社區民族團結教育原則、內容、以及構建途徑等。通過網絡社區民族團結教育模式的構建, 可以更好的借助網絡的優勢, 為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 促進民族團結提供保障。
二、網絡社區民族團結教育模式的構建原則
1.以人為本的原則
民族工作是為了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 維護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 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民族工作的對象是少數民族人員, 是做人的工作, 因此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首先, 這是因為以人為本與少數民族工作有著共同的目標, 即都是為了實現人的更好地發展。以人為本作為一種社會價值論, 應該貫穿于整個少數民族工作的過程之中。其次, 網絡社會的主體性、去中心性等特點也進一步肯定了人的主體價值, 這就要求在網絡社區民族工作中尊重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 設置少數民族特有的文化內容, 以“尊重”和“肯定”來贏的少數民族群體對民族團結的認同。
2.“三貼近”的原則
“三貼近”就是指要貼近少數民族實際、貼近少數民族生活、貼近少數民族群眾。在構建網絡社區式民族團結教育模式中就是要在民族教育內容、民族教育方式上要呈現出“民族風格”, 貼近少數民族群體的實際生活、學習和工作, 要有針對性、有計劃地將少數民族中的現實活動向網絡化轉變, 并借助網絡的互動性和即時性, 進一步調動和發揮少數民族群體的自主性、自覺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引導人們加深認識自我、完善人格, 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發揮, 而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3.現實性與虛擬性相結合的原則
網絡社區與現實社會之間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一般而言網絡社區的運行模式是以現實社會為基礎的, 現實社會通過網絡來擴大社會的影響力和傳播覆蓋面, 所謂現實與虛擬性相結合就是指在網絡民族團結教育中的所涉及的每一個環節必須要與現實社會相關聯, 例如在網絡社區中, 可以選拔少數民族優秀成員作為民族社區網站的管理者與運營者, 組成社區管理與宣傳隊伍, 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 使他們真正的認識到自己是少數民族社區的負責人之一, 從而在某種程度上, 可以強化他們的民族團結意識, 并以這些優秀的民族成員作為擴散點, 使他們稱為輿論的引導者, 形成以點帶面的擴散效應。
三、網絡社區式民族團結教育模式的內容設置
網絡社區民族團結教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 要進一步強化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感情”[3] 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 是推動我國社會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 對于振奮民族精神, 凝聚全民族力量, 團結全國各族人民, 自力更生, 艱苦創業, 為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斗, 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愛國主義不僅是民族精神凝聚力的重要體現, 還是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紐帶, 對于公民個人而言, 愛國主義又是當代公民個人實現人生價值的力量源泉。
第二, 應該進一步強化民族理論、民族政策的宣傳教育, 各民族團結友愛的宣傳教育、民族地區發展成就的宣傳教育、維護社會穩定和社會主義法制的宣傳教育等, 最后還應該不斷的填充新的內容, 提高網絡社區民族教育內容的生活化轉變, 這首先是由網絡社區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 網絡社區是當前人們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 如果在網絡社區中到處充斥著理論性過強的宣傳標語以及口號等, 必然會導致人們產生厭煩的情緒, 最終也不利于民族團結教育的開展, 因此必須要堅持在理論宣傳教育基礎之上, 不斷實現理論與實際的相整合, 尤其是要深入到民族群眾的現實生活之中, 以生活化、時代化得內容實現少數民族教育的與時俱進。以志向教育樹立少數民族群體服務祖國建設與發展的理想信念;以責任教育樹立少數民族群體維護祖國穩定、團結的責任感;以寬容教育樹立少數民族在與不同民族交往中的博愛之心;以感恩教育樹立少數民族群體對鄰里、社會以及國家的感恩之心。
四、網絡社區式民族團結教育模式的構建途徑
當前網絡社區以各類網站的博客、貼吧、論壇及微博等形式, 為網絡社區民族團結教育模式構建發揮著重要作用。
1.發揮網絡社區中的“議題設置”功能, 培養人們的民族情感
議程設置是大眾傳播的.重要社會功能和效果之一, 也就是說大眾傳媒對一件事情是否予以報道或者報道程度有多大, 將影響著公眾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和對社會環境的認知。美國著名新聞學家W·李普曼認為, 大眾傳媒的報道活動是一種營造“擬態環境”的活動, 它形成人們頭腦中的“關于外部世界的圖像”, 并由此影響人們的行為。民族團結首先需要一定的民族情感作為內在支撐, 民族情感是民族團結構成要素之一, 指在多民族國家生活中, 人們在看待不同民族體系、民族活動、民族事件等方面所產生的內心體驗和感受。是伴隨著人的情感認知過程中所形成的對不同民族的好惡感、愛憎感、美丑感、親疏感等心理反映的統稱。因此, 在網絡中可以發揮議程設置的重要功能, 通過構建外部環境, 從而影響民族群體的群體心理與行為。
2.豐富網絡社區中民族信息等相關鏈接, 深化人們的民族認知
網絡憑借其“超鏈接”功能, 能夠使網民在上網閱讀信息時, 除了能夠獲得信息“量”上的滿足, 還獲得了信息“質”的滿足。網絡“超鏈接”功能使與民族群體相關的信息可以有更多背景資料的支持, 因此可以顯得厚實且有深度, 使其能夠更加“立體、多維, 有厚度、有質感”, 這就很好地讓不同民族群體在瀏覽新聞信息的同時, 更好地把握信息中的內在精神, 不斷深化自身的民族認知。
3.重視網絡社區中的“意見領袖”作用, 堅定人們的民族認同
所謂認同是指人們之間的情感聯系與情感認可, 正如弗洛伊德所認為:“認同是個人與他人、群體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盵4] 民族認同作為一個民族學人類學概念, 是指一個民族所具有的以區別他民族的一些穩定的屬性和特征, 是此民族的成員之間所具有的相似性。它由一系列相對穩定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普遍心理等因素構成。意見領袖, 是指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 同時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 他們在大眾傳播效果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或過濾的作用, 由他們將信息擴散給受眾, 形成信息傳遞的兩級傳播, 通過“意見領袖”對網絡社區民族群體的輿論引導, 傳播主流社會價值觀, 使得各民族獲得對國家政治、經濟或日常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認知, 并借助主流的輿論導向, 促進各民族形成與主流社會相融合的身份意識和觀念。[5] 把握好“意見領袖”的引領的核心作用。
參考文獻
[1]《民族團結示范點:多民族共存乃湖南之福》[J].民族論壇2009 (12) .
[2]龍運榮.《全球網絡時代的大眾傳媒與民族認同》[J].廣西民族研究, 2011 (1) .
[3]《列寧全集》28卷[M].人民出版社, 1990:68.
[4]車文博.《弗洛伊德主義原理選輯》[M].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8:375.
[5]龍運榮.《全球網絡時代的大眾傳媒與民族認同》[J].廣西民族研究, 2011 (1) .
【研究網絡社區的民族團結教育模式構建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