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高等院校MBA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優化論文
摘要:專業課程教學的內容、特色和組織實施是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關鍵。分析了農業高等院校在MBA專業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圍繞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提出了MBA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原則,并從課程結構和內容、實踐教學、教學手段以及與大農學專業協同發展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高等農業院校MBA專業課程教學
MBA(工商管理碩士)進入中國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20年來MBA教育見證了中國企業的迅速成長,大批MBA人才促進了企業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水平的極大提升,為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目前,我國高等院校MBA培養點不斷增加,辦學形式和種類多種多樣。受自身綜合實力、師資隊伍和辦學條件的限制,農業高等院校“仿效型”的MBA專業課程教學的局限性和弊端日益凸顯。在MBA辦學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農業高等院校如何更加有效地整合資源,加大力度對MBA專業課程的結構和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改革,為MBA教育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針對農業高等院校MBA人才培養的目標,分析其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農業高等院校課程教學改革進行研究探討。
一、高等農業院校MBA專業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一)MBA專業課程體系的特色被淡化。
目前,各MBA培養點課程體系的設置主要是依據全國工商管理碩士(MBA)教育指導委員會所列的課程而設計的。課程體系大體分為基礎課、核心課和選修課三個模塊。其中,基礎課和核心課均來自MBA教育指導委員會所列的課程體系,如管理經濟學(或經濟學)、組織行為學、數據模型與決策、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運營管理等課程。一方面,選修課程選自MBA教育指導委員會所列的課程體系;另一方面,主要是學習和借鑒其他重點院校的課程體系而設置的,如競爭情報、跨國公司經營管理、競爭戰略、戰略薪酬管理、企業危機管理、資本運營理論與實務等課程。有的農業院校還結合自身的特點開設了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和農產品營銷等課程,但總體而言,開設此類特色課程門類少,缺乏對涉農企業管理、環境保護與法規及對涉農企業產業鏈前后端主體特征和行為進行研究分析的專業課程,而這類課程內容恰恰是涉農企業發展中面臨的瓶頸問題,是經營管理者扭轉企業經濟效益低下必須要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二)MBA專業課程設置重理論偏實踐。
相對于實踐教學而言,理論課程的教學對硬件設施的要求相對要低一些,一只粉筆、一塊黑板或有多媒體系統就能開展理論課程的教學。而實踐課程不僅對教師要求高,而且對硬件設施的配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機房和模擬沙盤的建設、MBA案例的建設和案例庫的購買和實習基地的建立等。很多農業高等院校在MBA實踐教學環節的建設上跟不上理論教學的步伐,體現在:
第一,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不合理。農業高等院校MBA專業的總學分一般在43~50之間,其中,實踐教學環節的學分大致在5——10,在總學分中占比太低。而且,這些實驗課程中大部分學分又被校外參觀、團隊拓展、學術報告等環節所占,MBA學員缺乏有計劃的參與管理實踐的經歷!凹埳系脕斫K覺淺”,實踐課程開設不足,導致學員動手能力較差,進行案例分析、課堂討論和撰寫論文時常常感覺無從下手,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也感覺能力沒有得到實質提高。
第二,實踐課程缺乏針對MBA管理思維形成的訓練課程。目前農業高等院校的實驗課程主要分為校內和校外兩個部分。校內實驗仍然以課程知識應用為主,缺少不同課程之間,尤其是跨管理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知識之間的遷移和綜合運用的實踐。雖然,有的學校也設置了綜合模擬實課程,如企業經營管理沙盤等,但是,類似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課程太少,學員得不到充分的鍛煉,專業思維和職業能力難以形成。同時,校外實習流于形式。
由于MBA學員大多是在職學習,自身崗位工作繁重,學校不可能給每個學員都聯系專業的實習崗位,大部分學員就將自己的工作作為社會實踐的一部分。這導致學員的社會實踐非常不均衡,在管理崗位的學員就可以在日常工作中運用所學MBA的知識,但是非管理崗位的學員就無法體會這個過程,實習效果如何,考核起來都比較困難。實踐課時不夠,內容單調缺乏計劃性和針對性,就不能滿足MBA管理人才的培養要求,這樣培養出來的學員只懂得基本的MBA理論,實踐動手能力,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欠缺。
。ㄈ㎝BA課程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效果差。
農業高等院校的.MBA課程教學,一般較注重國內外相關理論的講解,結合當前熱點事件對MBA理論的介紹較少,課程缺乏前瞻性;知識講解趨于表面化,很少有老師能夠深入闡述理論知識的合理性和恰當性;從MBA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看,基本還是單向傳播的傳統方式,學員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嚴重影響了學員的思維活力,壓抑了學員的創新精神,不利于學員能力的培養。
MBA專業教學中多媒體課件制作粗糙,文字堆砌,教師和學員缺乏互動,使得整個MBA課堂教學單調而枯燥,學員體會不到所學知識的趣味性,也不能了解所學知識對自身能力提升的作用,從而提不起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學員沒有學習興趣,有時候上課大部分缺席,甚至出現請人上課的現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找不到成就感,教學熱情淡化。教學手段陳舊也體現在實踐環節,學員單向練習多,師生交互互動少。農業高等院校的校外實習基本以“放羊式”為主,缺乏任務導向,學員在實踐中缺乏指導,不知道“要做什么”和“該做什么”;課程論文和案例分析報告寫作情況也比較糟糕,分析問題表面化,沒有看到問題的本質,因而也就提不出有效解決相關問題的辦法。教學手段陳舊,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本來要促進MBA學員全面發展,培養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理論和實踐教學環節均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四)學校對MBA專業課程建設不重視。
一方面,農業高等院校更加重視傳統優勢學科的發展。大農學類專業被認為是學校安身立命之本,因此,對于專業課程建設的投入和評價標準的制定更加傾向于大農學類專業。另一方面,農業高等院校對MBA教育的認知不準確。學校普遍認為MBA教育沒有財政撥款,對學校而言沒有經濟效益,只是學院層面的創收項目,因而對MBA專業建設的支持力度非常小。大多農業院校定期會進行精品課程、網絡課程和重點課程的建設,但是,選擇資助哪些課程往往與學科點的發展水平相掛鉤,毫無疑問,農業院校的MBA專業不具有學科優勢,從而獲得支持的課程數目和課程建設經費都非常有限。在專業實驗室的建設上,學?傉J為相對于自然科學專業而言,社會科學專業不需要什么硬件設施,教師也不需要經常進行學習和培訓,因此,學校劃給MBA專業實驗室的場地面積和經費投入都遠遠低于大農學專業。
二、農業高等院校MBA人才培養目標及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原則。
。ㄒ唬┤瞬排囵B目標。
朱晶、溫思美較早地介紹了美國依阿華州立大學“農業企業工商管理碩士”的培養目標是為農業及其相關企業培養富有創造性和競爭性的人才,要求學生通過兩年的課程學習,掌握一般的企業管理的綜合知識和實用技能,了解農業及其相關行業的特點,為今后在競爭日益激烈、情況不斷變化的農業和食品行業中擔任高級管理工作做好準備。李敬鎖,范杰介紹了德國韋恩斯特凡——托里斯多夫大學農業MBA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了解國際農業商務運作規則,掌握農業生產經營咨詢、銷售及談判技能,能夠從事農業項目規劃、農業企業管理和農業人才培訓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目前,我國農業院校MBA項目培養目標大同小異,大體為培養“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適應市場經濟特別是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以及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熟悉企業管理理論與實踐,具有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和創業精神,善于溝通與合作,具備組織協調能力與經營管理技能,能在工商企業尤其是涉農企業中勝任管理工作的中高層次應用型綜合管理人才。”
。ǘ⿲I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原則。
1、圍繞人才培養目標,構建課程體系。
人才培養目標是專業培養方案設計的指南針,是建立和形成課程體系的基本指導。因此,圍繞農業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在課程體系設計時要體現三個明顯特征:第一,課程體系要能促進學員的全面發展;第二,課程組成要體現服務農業經濟和地方經濟的特色需要;第三,課程內容要突出學員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協作精神的培養。合適的課程體系,既是人才培養目標的體現和載體,又能促進農業高等院校充分發揮自身辦學的優勢,實現差異化高級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提升辦學特色,形成辦學優勢和品牌。
2、以提升學習興趣,培養職業能力為導向。
MBA的職業能力是指MBA學員憑借其對專業理論的深刻理解和對管理實踐的熟練掌握,對經濟事件進行準確定性和分析,從而為企業經營管理制定合理化政策的能力。MBA學員工作中面臨的是千變萬化的現實經濟環境和經濟事件,如何將這些經濟事件結合經濟環境和企業現實情況準確地用理論來解釋,或進行理論創新,從而轉化為企業管理決策是MBA學員應該具有的重要能力。因此,MBA專業在課程教學上應該加強對學員職業能力的培養。通過職業能力的培養,學員創新性思維受到了激發,從而更容易感受到專業課程的魅力和享受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
三、農業高等院校MBA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措施。
。ㄒ唬﹥灮n程結構和內容,形成MBA專業特色。
農業高等院校要形成專業特色,在課程的建設上可以考慮從兩個方面著手。第一,開設涉農課程為選修課,優化學員的知識結構。環境治理問題、農業主體行為分析和農業企業發展問題等都體現了MBA管理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而且,這種融合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重要,其值得研究和思考空間很大。高等農業院?梢岳矛F有資源,在MBA專業開設《環境治理與法規》、《農業企業經營管理》和《產業生態》等課程,讓學員不僅了解MBA的專業知識,也對農業經濟和生態經濟這些與MBA結合比較密切的領域的基礎知識有所了解,形成“管理+特色”的課程體系。第二,利用優勢資源,挖掘本土教學案例。案例資源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案例讓課程教學的內容更加飽滿和生動有趣,調動了學員進行專業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通過開展案例分析和討論,有效地訓練了學員的思維,提升了學員的專業素養。案例教學要注意對案例的更新,否則達不到案例教學的效果。農業高等院校普遍在農業科技服務領域、生態環境方面擁有優勢,與很多農業企業、農村經濟管理部門和環境保護部門有密切的聯系。MBA專業課程教學的案例,應該利用學校的這些社會資源形成新的分析案例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這樣,不僅學員感興趣,教學效果好,老師的教學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ǘ┘訌妼嵺`環節教學,提高學員運用知識的能力。
MBA專業的實踐環節包括校內和校外實踐課程兩個部分,要培養高素質MBA管理人才,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和優化必不可少。具體而言:一是研究開發開放性實驗課程。MBA人才最終是企業的管理者,而企業的經營管理沒有統一的范式可循,是一個開放的綜合系統,為了讓學員擁有應對企業經營復雜局面的能力,應該多開設一些開放性實驗課程,包括課程開放性實驗和綜合開放性實驗。在開放實驗的設計上,要注意案例的“時新性”,可以引入當前熱點事件設計案例,如“寶萬之爭”就很有代表性,即受到投資者關注、也受到管理者關注;既有國有企業改革問題,又有民營企業的發展問題;涉及公司治理、小股東保護、管理層激勵、保險舉牌、信息披露和監管,以及杠桿收購等方方面面,綜合性極強。學員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可以選擇不同的點進行觀測和深入分析,多渠道嘗試收獲不同的經驗和教訓。二是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學員要適應未來工作崗位的需求就不能只停留在“紙上談兵”上,而要到真實的企業環境中去歷練和積累經驗。實習基地的建設主要是利用校外導師的資源和學校優勢學科的社會資源。三是鼓勵學員參與學科競賽。要鼓勵學員積極參加各類“MBA案例大賽”,案例大賽的案例一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學員通過“頭腦風暴”,積極參與案例分析和討論,形成具有說服力的觀點,比賽的過程一方面是學員專業能力提升的過程,也是學員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和抗壓能力訓練的絕好時機。
。ㄈ┴S富教學手段,合理組織專業課程教學。
MBA專業課程在內容構成上各有特點,有的側重于基本的理論,如《管理經濟學》;有的側重于規則導向,如《會計學》;大部分既有理論性,又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性,如《財務管理》《戰略管理》《市場營銷》以及《電子商務》等專業課程。在教學方法上,要結合不同課程的內容和特點,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一是運用案例教學法。MBA的理論是比較抽象的,而MBA的實務是非常具體的,案例的運用在抽象的理論和具體的實務之間架起了橋梁。在MBA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使學員自覺進入“角色”,促使他們勤于思考、舉一反三,變被動聽課為積極思索。有助于訓練學員有效的思維方式,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業務水平,實現“教”“學”相長的目的。案例教學的效果與案例選擇有很大關系,一般選擇課程案例應該遵循現實性、針對性和綜合性原則,這樣即突出了教學重點,化解了教學難點,又起到知識前后連貫的效果。二是開展課堂討論。教師針對課程教學內容設計討論思考題,鼓勵學員通過綜合運用調研、查閱資料和數據分析等手段來思考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以此來激發學員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了學員的研究性學習能力。三是運用“慕課”等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將MBA相關課程的理論典故,以及經濟事件等內容錄制成“慕課”發給學員或掛在網上,方便學員鞏固和查詢知識。
(四)與其他大農學科的協同發展,爭取學校更多的支持。
要完善MBA專業課程教學,提高本科生人才培養質量,就必須推動MBA專業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在MBA專業師資、經費、科研和學校支持力度都不占優的情況下,MBA教育如何發展,MBA專業人才培養如何定位,以及MBA課程教學如何組織實施,是高等農業院校面臨的重要問題。大農學專業的學科優勢不僅體現在學術地位突出,還表現為與社會經濟的融合程度不斷深化,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大農學科在發展中也意識到需要來自經濟管理學科的助力。MBA專業的發展應該抓住這些契機,主動尋求與大農學科的融合,集中優勢資源,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科特色,實現MBA專業與大農學科的協同發展。在此基礎上,積極思考MBA專業的人才培養的目標,構建具有農業高等院校特色的MBA課程體系,并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來組織和實施課程教學,為社會輸送既有專業基礎又有專業特長,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能力的高級MBA管理人才。只有MBA教育的學科地位不斷提升,輸送的畢業生社會認可度越來越高,MBA專業的專業發展和課程建設才能夠爭取更多的資源和政策支持。
參考文獻:
[1]朱晶,溫思美。素質教育與創新型農業管理人才的培養——美國依阿華州立大學“農業企業工商管理碩士”教育介紹[J]。世界農業,1999,(09):49—51。
[2]李敬鎖,范杰。德國農業MBA教育模式及其對中國的啟示——以韋恩斯特凡—托里斯多夫大學為例[J]。世界農業,2011,(04):78—81。
[3]高芳祎。我國研究生課程與教學改革效果的調查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10):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