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善論”論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那么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孟子“性善論”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孟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闡述“人性”問題的哲學家,他創(chuàng)立并完善了性善論思想體系!靶陨普摗笆敲献铀枷塍w系的核心,也是孟子仁政學說道德歸宿和理論依據(jù)。性善論強調(diào)了后天人的修養(yǎng)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它的思想對今天的人們?nèi)匀挥兄匾囊饬x。
目前我們關注孟子性善學說,研究其意義,是因為無論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都是抽象的人性論,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一家之言,僅僅探究性善和性惡,不能說明任何問題,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孟子性善論在對如何在現(xiàn)實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導有著重要的作用,他強調(diào)道德修養(yǎng)的平等性、主動性和社會性。他為了促進社會安定,人們生活和諧作了深刻而又有益的探討,并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教化方法,在中國思想史上產(chǎn)生了重大及深遠的影響。這些探討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應該指出,孟子性善思想對今天的我們的確有借鑒之處,但是我們應當看到,今天我們追求的“善”的精神層次要遠高于孟子的“善”。
今天,我們對孟子性善思想的探究,其意義就在于對現(xiàn)代人的實踐生活提供某種深刻、有益的啟發(fā),進而加強自身道德修養(yǎng)。
加強自身道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即孟子認為的“浩然之氣”這是人的本性向善的必然要求。孟子高度評價了這種“浩然之氣”,他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笨梢,他對于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有著強烈的向往和追求,并推崇那種可以做到真正“不動心”的人。當今人們物質(zhì)生活水平已經(jīng)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在創(chuàng)造物質(zhì)財富的同時,應該有更高層次的“善”的追求,賦予“善”以更廣的內(nèi)涵和鮮明的時代特色,去努力打造真善美的統(tǒng)一。人只要順著善的要求去發(fā)展,就一定會成為善人,即“人皆可以為堯舜”。
孟子的“性善論”認為人的本性為善有利于鼓舞人們發(fā)揮主體能動性,自覺地接受教化與環(huán)境的培育與熏陶,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將社會道德作為人的行為的自覺規(guī)范。這也就是孟子“性善論”的社會實踐意義之所在。中國古代被譽為“禮義之邦”、“文明古國”,孟子的“性善論”起過重大的作用。今天我們提倡“精神文明”,從孟子的“性善論”中仍可得到有益的啟示。
我們今天所講的“善”指的是做出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人民的貢獻,這樣的人便是“善”的人。而現(xiàn)實中精神生活與物質(zhì)生活的.構(gòu)成卻嚴重失調(diào),成為現(xiàn)代人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問題。以孟子“善”的境界出發(fā),我們應該把對個人享樂的價值追求轉(zhuǎn)化為為社會創(chuàng)造更多財富和價值;把那種獲取自利的個人主義,轉(zhuǎn)向為全社會成員謀求共同利益的集體主義道德觀;擁有這種思想境界的人才能夠重塑自我,營造良好的精神家園。這又對我們今天的腐朽現(xiàn)象的治理以及自覺抵制腐朽思想、拜金主義作風、享樂主義作風有著積極的意義。
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如何在追求自身利益自尊自愛的同時,也能顧及到他人的利益尊重他人愛護他人,是社會和諧和道德建設的關鍵所在。要想以同類意識導向善,必須有一種約束機制,就是人的精神自律,其基礎就是人同同類產(chǎn)生的道德責任感,它要求人際間的和諧,由我及人的道德實踐。
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就得先要滿足他人的需要,達到共同創(chuàng)造社會產(chǎn)品,彼此配合、聯(lián)系,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xiàn)。
孟子整個性善論都是從人心本善為理論出發(fā)點,將重心放在主體這種自覺的道德完善的實踐中,突出這種道德修養(yǎng)的主動性。
積德行善、誠實信用、抑惡揚善一直是中華民族的道德要求和準則。只要堅守善的天性,并且持續(xù)不斷地努力,完善自我就一定能達到君子的高尚道德境界。反之,喪失了善的天性,就會走上歧途甚至絕路,淪為品行卑下的小人。
每個人都是作為社會成員而存在,因此一個人能否保持善的天性,達到高尚的道德境界,決不僅僅是他自己的事情,而必然對整個社會產(chǎn)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對于掌握國家權(quán)力的統(tǒng)治者來說,情況尤其如此。這對我們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并舉、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都有諸多積極意義。
【孟子“性善論”論文】相關文章:
1.論舞蹈論文
4.論思想議論文
7.《孟子》名言警句
8.《孟子》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