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試論傳統儒家視閾中的道德意志
論文關鍵詞:思想 意志 內涵 作用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儒家倫理思想很重視道德意志問題,只不過采取了與西方不同的概念范疇和表達方式,主要不是放在因果關系中去理解,而是從決心和志向的角度去診釋,強調道德意志的實踐意義,即在道德選擇和行為實踐中人們克服困難的精神和堅持的能力,重視道德意志對于個體道德的生成和道德理想人格的完善的意義。了解傳統儒家的道德意志學說能夠為構建現代道德意志理論提供參考。
道德意志是倫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范疇。按照現代倫理學解釋,道德意志指的是“人們在履行道德義務或決定道德行為的過程中自覺、自愿地作出抉擇、克服困難的頑強力量和堅持精神”。道德意志與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一起構成道德的內在結構,而且道德意志是道德心理向道德行為、道德品質轉化的關鍵環節和要素。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沒有出現西方式的意志論,如上帝意志、自由意志、權力意志,并不是說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不重視道德意志,沒有道德意志學說,只不過,中國傳統道德意志學說采取了與西方不同的概念范疇和表達方式,而顯示出不同的特點。
一、傳統道德意志的內涵與特征
儒家倫理思想很重視道德意志,儒家經典文獻中最接近現代道德意志的范疇有意、志、志意、毅等,而不同的學者用不同的范疇表達道德意志這個概念。傳統儒家思想中沒有提出完整的“意志”概念,表述道德意志的主要范疇是“志”而不是“意”,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孔子強調“志于道”,做人應以“聞道”、“行道”為志,這里的“志”就是意志,就是人不可剝奪的獨立意志!墩撜Z》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毅”主要指的是一種精神力量,也就是道德意志?鬃铀缟械摹叭_德”、“仁”、“智”、“勇”,其中的勇就是一種意志品質。
“孟子尚志,王子墊問日:“士何事?”孟子曰:“尚志!痹:“何謂尚志?”曰:“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孟子·盡心上》)孟子所言的“志”就是意志,“尚志”即崇尚意志,就是“士”應當做的事情,而且以“仁義”作為“志之道”的解釋和注腳,孟子又以“志”、“氣”對舉。孟子說“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日:持其志,無暴其氣!(《孟子·公孫丑扮)這里的“志”指的是意志,“氣”指的是血氣。在孔子、孟子那里,“志”、“意”是有區別的,“意”不具有意志功能,而主要指主觀意見或意測,如孔子所言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中的“意”。
而隨著儒學的發展,“意”字的含義越來越接近今天的道德意志概念了。《大學》提出“誠意”之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边@里的誠意與道德意志直接相關。人皆有好善惡不善的意志,可稱為善良意志。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貫徹此善良意志,就是誠意。慎獨是誠意所必需和表現形式。
荀子以“志意”來表述道德意志,荀子云:“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彼稳逯祆鋵Α耙狻弊隽嗽敿毥忉,朱子曾說:“意者,心之所發也!薄靶恼,身之所主也!(《四書章句集注》)這里的心不是物質器官(不能離開物質器官),而指人的精神或意識存在狀態及其功能,“心”之未發狀態可稱之意向,“心之發”就是意向或“潛意識”的發用,即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意志。故朱子又解釋“誠者,實也。意者,心之所發也。實其心之所發,欲其一于善而無自欺也!薄罢\意”就是誠實其意志.按照善的意志本來面目發生、發展,不虛偽欺詐,這才是真正的道德意志,道德修養做到了“誠意”,才能達到止于至善的境界。(《大學章句》,《四書章句集注》)朱熹又區分了“意”與“志”的不同,認為“志是心之所之,一直去底。意又是志之經營往來底,是那志底角。凡營為、謀度、往來,皆意也。問意志。日:‘橫渠云:以意、志兩字言,則志公而意私人,志剛而意柔,志陽而意陰!臼枪恢鲝堃龅资,意是私地潛行間發處!(《朱子語類》卷五)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志”表示意志的方向性和定向性,當于現代語中的意愿、意向、動機等,“意”是“志氣”的腳,具有謀劃、實現的意思,包含有如何實現或達到其方向的策略,單獨的“意”就具有現代道德意志的全部意義。
王y明認同朱熹將“意”視為道德意志,只是他將“良知”作為道德意志的本體,良知與意志的關系就是本體與發用的關系,而且他的“知行合一”觀中“知”就包含著意志行為,甚至認為意志就是行為,同時他認為這種意志有善有惡,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孟子以來的善良意志。劉宗周將“志”排除在意志之外,尤其重視“意”即意志的作用,認為“意”是心的主宰,具有“主向”、“定向”功能,而且它本身就是“定盤車”和“指南針”,從而決定了知行,決定了善惡。故后人將劉宗周哲學稱為傳統思想中的典型的意志論哲學。
從上述我們可以看出,在儒家倫理思想中,道德意志是,“心”的功能。“意者,心之所發也,有思量運用之義!(《北溪字義·意》)“志者,心之所之。之猶向也,謂心之正面全向那里去。如志于道,是全心向于道,志于學,是全心向于學。一直去求討要,必得這個物事,便是志!(《北溪字義·志》)意志合用,就是指“心”發起一念,又趨向這個念,“決然必須欲得之”即定要實現心中的想法。因此,道德意志主要是一種持之以恒、堅韌不拔的精神,但它并不是盲目的指向,是有所指向的,而這一指向又是“心”(這里可以理解為實踐精神)自己作出來的,是指向“道”的,即人們的求道、行道精神。
傳統儒家道德意志學說具有如下三大特征:首先,傳統儒家倫理思想中的道德意志概念,不是放在因果關系中去理解,而是從決心和志向的角度去診釋,強調道德意志的實踐意義,即在道德選擇和行為實踐中人們克服困難的精神和堅持的能力,重視道德意志對于個體道德的生成和道德理想人格的完善的意義。所以,在儒家思想中,很難見到西方意志概念的蹤影,即很難見到任何對意義或是意義上的因果關系所作的理論分析,也不見宗教意義上的上帝意志和形而上學式的自由意志,更沒有導向主體性極致的權力意志。其次,從總體來說,儒家倫理思想對道德意志的理解大都帶有較強的理性主義色彩,強調道德意志對于德性養成、人格塑造的意義。而這種理性主義特征在宋明理學中達到極端。理學家們大都極為強調理性的作用而否定人的感性行為,忽視意志的“自愿性”、“自主性”、“選擇性”及意志自由的“判定性”,主張“制欲”、“無欲”、“忘情”,甚至要“滅欲”!按嫣炖,滅人欲”,貶抑人的情感、欲望,主張用理性統率意志、情感、欲望,從而走向反功利主義和禁欲主義。但在理性的一支陸王心學中,對道德意志的超越性、個體性卻推崇備至,具有唯意志論的明顯傾向。第三,儒家眼中的道德意志是一種情感道德意志,是在情感作用下即以情感為基礎而形成的道德意志?鬃拥摹爸尽笔怯伞叭蕫壑摹卑l出的,孟子的“志”是由“四端”導引而決定的,朱熹所言的道德意志是體用性情及其所發,王y明所說的道德意志是“良知”及其所發,劉宗周所云的道德意志則是“心之所存”即“情意”或“意情”,他們都沒有離開情感而言意志。
二、道德意志的地位與作用
儒家倫理思想很看重道德意志的地位,大都認為道德意志是人具有的獨特的品質,是個體成德的關鍵,是德性確立的前提,甚至是生命的本體存在。
孔子肯定人有獨立的意志:“匹夫不可奪志”的“志“即獨立的意志和理想,匹夫即一般平民,平民雖沒有貴族的地位和財富,但也有自己的不受外人外物強制的意志?鬃又匾暤赖乱庵驹诘赖滦摒B和人格品德中的作用,曾說:“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薄墩撜Z·里仁》“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都是說任何人憑借自身的積極努力,不管其地位如何,就可以達到很高的道德境界,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實現“仁”的目標。孟子比孔子更明確強調意志的自覺能動性和積極作用,他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把人的道德意志能動性提到一個很高的地位,對普通民眾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又稱“待文王而后興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雖無文王猶興。”(《孟子·盡心上》)孟子認為“志帥氣”,充分肯定了“志”在人類生活中的主導作用。荀子也充分肯定了人的道德意志地位和作用。他說:“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奪也,自取也; 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使墨云,形可劫而使屈伸,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則受,非之則辭。故曰心容其擇也,無禁必自見。”(《荀子·解蔽》)這里的神明之主即自主的意志。所謂“自禁”、“自使”、“自奪”、“自取”、“自行”、“自止”,就是講意志的多種功能,“心容其擇也”,也是說意志具有選擇和調控的作用。
宋儒陸九淵特別強調人的意志對德行、人格的能動性。他說:“收拾精神,自作主宰,萬物皆備于我,有何欠缺?當惻隱時自然惻隱,當羞惡時自然羞惡,當寬裕溫柔時自然寬裕溫柔,當發強剛毅時自然發強剛毅!薄白缘茫晕,自道,不倚師友載籍。”(《陸九淵集·語錄下》)這些說法都強調人格獨立、意志自由,反對依傍他人,反對精神上受奴役。張載在《正蒙·至當篇》里說:“志久則氣久、德性久。”認為道德意志保持的時間越長久,道德品質保持的時間就越久。王y明有名的“四句教”:“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傳習錄下》)即心本來是超乎善惡對立的,所以是無善無惡;意念發動,便有善惡之分;良知自然能分別善惡;道德修養就在為善去惡。王守仁將認識和修養都歸于心靈的活動,即道德意志的活動過程。人所有的認識與修養,都建立在道德意志的基礎上。尤其王y明對“心”這種主觀精神、結構及功用作了深人的探討和張揚,對意志品質的強調和對人格修煉中的意志培養也作了深人研究,雖然我們可以從總體上說道德意志理論沒有離開理性主義的路線,但其已經開通了導向唯意志論的通道。陽明后學尤其是劉宗周,將“誠”與“意”發展成為具有本體論色彩的道德意志,他要上至皇帝、下至民眾,在內心自覺地確立這種“為仁由己”的道德意志,從而被認為是思想中典型的唯意志論代表。
儒家倫理思想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談道德意志的作用。一是通過確立善良意志,純潔道德動機。如所言的“茍志于仁,無惡也”,《論語·里仁》)“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同上)二是通過道德判斷和選擇,作出合乎道德規范要求的判斷和選擇。如《二程遺書》(卷二下)中記載:“有人胸中常若有兩人焉,欲為善,如有惡以為之間;欲為不善,又若有羞惡之心者。本無二人,此正交戰之驗也。持其志,便氣不能亂,此大可驗!闭f的就是在道德選擇過程中,道德意志可以充當善惡兩念的“判官”或“調解人”,要用善良意志去戰勝惡念、惡欲。三是通過排除內外障礙、克服困難,執行道德意志活動,實現道德目的。如孔子所言的“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薄墩撜Z·里仁》指的就是君子須有持志不懈之精神,即使在身心勞頓和危難困厄情勢下也不改其志,持志如一,無稍間息。
三、道德意志的修養與培育
儒家倫理思想中就如何培養道德意志,提出了一系列修養理論和方法,主要有誠意反省、養氣治氣、磨礪等,時至今日,這些思想仍具有很高的時代價值。
“誠意”就是道德意志的修養和集中,就是自覺地把意志集中到高尚的目標上來,不受惡、邪所染!洞髮W》解釋“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獨也。”朱熹在解釋《大學》時指出“深自省察以致其知,痛加剪落以誠其意”。誠者乃“開心見性,無所隱伏”,孟子“反身而誠”也是這個意思。通過自我意志的反省,建立意志的自覺性,以至達到“慎獨”的境界。堅定的道德意志能夠使人做到“暗室不欺”,人前人后一個樣,有人監督無人監督一個樣,如《中庸》中所說:“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見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孟子對道德意志的培養提出了“養氣”說。孟子說要養“浩然之氣”。何謂“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孟子·公孫丑上》)這里的“氣”我們可以理解為是心中“義”的道德意識和情感日積月累而產生的,而不是偶然從外取得的,是道德信念、情感、意志的集合,因此,它“配義與道”具有道義的力量,有了它,人們就會理直氣壯,感到充實,失去它,就會“餒矣”,就會精神不振,就會良心不安,心靈空洞。而且這種“浩然之氣”至大至剛、集義所生,只有君子仁人才能配養。如何才能培養這種“浩然之氣”呢?孟子認為要“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同上),就是要鄭重對待,堅持不懈追求,同時遵循其固有規律,循序漸進,不拔苗助長?梢,“浩然之氣”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必然表現為堅強的道德意志,以理性自覺為基礎,從而保證了理想人格的實現。當然我們要看到,孟子的這種道德意志存養工夫是以先驗的唯心主義人性論為前提,夸大了存養的內求,輕視甚至排斥感性外求,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
道德意志還要在艱苦的環境中去磨礪,在實踐中去培養。對此孟子有經典的論述!肮侍鞂⒔荡笕斡谑侨艘,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微于色,發于聲,而后喻。人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孟子·告子下》)孟子認為要使自己成為能“負”大任的人,應在艱苦的環境中接受磨練,險惡環境和所經歷的艱難生活對道德意志的培養和理想人格形成具有重要意義。荀子在《勸學》篇中強調了道德意志修養要付諸實踐,是個不斷積累的過程,要持之以恒,才能積善成德,在(不茍篇》和《解弊篇》中提出心靈(意志)的修習要合乎理(規律),養之以誠、養之以清,不以外物害之。應該說,荀子在培養道德意志和意志品質方面,堅持了一條樸素的唯物主義路線。
四、意志自由問題
意志自由問題,也就是自由和必然的關系問題,是倫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所謂意志自由是指意志擺脫外在約束的能力和狀態,即人們正確地認識外在的客觀必然性和自我選擇和決定的能力。從總體來說,儒家思想在自由和必然問題上,持有宿命論傾向,注重整體、群體觀念,強調理性的自覺,強調道義和倫理規范,忽視個體的感性欲望和意志自愿,個人的意志總體上處于被壓抑的地位。所以,一些學者認為傳統儒家思想中沒有意志自由思想。實際上,這一看法失之偏頗,儒家自孔子以降,在強調知命,承認客觀的必然性的同時,許多思想家都肯定人具有獨立的道德意志,肯定道德意志的積極作用,人是具有意志自由的。在“天人合一”基礎上,傳統儒家以特殊的方式來說明意志自由問題。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倫理學的形而上學基礎,也是儒家對意志自由問題探討的基礎和出發點。天人合一即在對待天與人、自然與人為、自然界與人類社會、天道與人道的相互關系上,強調二者統一、相同與和諧。這種天人合一思想規定了儒家的道德本原、人性論、道德選擇、道德修養等方面的理論模式,也決定了他們在意志自由理論方面的特點。一方面,由于在道德、道德意志來源問題上,由天道直接引出人道,如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朱熹的“是皆得于天之所賦",從而不可避免地將必然與當然、事實與價值混為一體,把“人道”這個人們行為的“當然之則”看作是不可違背的“天命”、“天理”之必然,陷人了道德宿命論。這也決定了在道德意志問題上重視自覺而忽視自愿、重視必然而摸視意志自由的傾向。但另一方面,在道德主體、意志能動性、道德行為評價和道德修養方面,卻又高揚人的主體精神,突出意志的巨大能動作用,如在道德修養中,通過“盡心、知性、知天”、“復性”“居敬窮理”,在內心世界達到“天人合一”,更通過道德實踐,存養涵育,知行結合,極力去實現這種自由意志,以期達到“天地萬物一體,’,成就主體的至善自由境界。儒家意志自由思想具體表現在道德選擇中的“為仁由己”、行為實踐中的“義命并舉”、道德評價中的“志功結合”、道德修養中的“知行合一”等方面。當然,我們還是應該看到,這種主體意志自由,在儒家那里,更多是排斥了個體感性欲望和個性的意志自由,而且因階級局限性和條件的限制,不可能真正實現。
【試論傳統儒家視閾中的道德意志】相關文章:
淺析傳統儒家倫理思想中的意志自由問題05-09
試論儒家思想中的共同體精神06-13
試論儒家科技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05-09
試論音樂在舞蹈教學中的作用04-24
試論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培養08-22
試論英漢翻譯中的“歸化”與“異化”04-15
試論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06-07
試論存貨審計中應關注的審計程序05-08
試論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的論文06-09
藝術試論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