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外出務工與農民現代性的獲得
〔關鍵詞〕外出務工個人現代性生活方式轉變
外出務工是我國內地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一種主要形式。外出務工既給務工地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同時也使勞務輸出地發生了社會變遷。農民觀念現代性獲得的過程,就是變化之一。本文從一個村落農民外出務工的行為,探討了人口流動對農民觀念轉變的影響。
農民現代性獲得的社會背景
鐘水村隸屬于湖南嘉禾縣鐘水鄉,本村由3個自然村構成,分成5個小組,共163戶570人,其中勞動力352人;耕地面積352畝,其中旱地82畝,人均口糧田只有0 52畝。此外還有150畝茶山,30畝山塘。鐘水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疾、資源貧乏,可以稱得上是“窮山惡水”。1994年本村人均年收入629元,沒有達到嘉禾縣的人均收入水平(920元)。這個村的社會經濟發展還處于較低水平。
“現代性”(modernity)與“傳統性”(traditionatity)是相對應的概念,F代性是個人生活方式、心理狀態、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的一種新狀態標志,獲得現代性則是一個過程,是從傳統性較多的個人向現代性較多的個人的狀態轉變。這一過程也就是人的現代化。
鐘水村是個發展中的村落。傳統性特征比較強,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如下3個方面來考察:
第一,從姓氏結構來看,傳統性色彩濃厚的村落,村民姓氏比較單純,即使是一個復姓村落,也存在一個大姓占主要地位的狀況。同姓的家庭一般構成宗族,村落內部存在一種同宗共族的認同感或文化同質性。而不象都市社會,姓氏復雜,人們不會因同姓氏而產生認同感。鐘水村共有163戶,161戶是郭姓,只有兩戶姓李,而且其中一戶已改姓郭。在人口變動方面,除婚嫁關系外,本村呈封閉狀態,人口的增減主要取決于生老病死這些自然原因。
第二,從輩份關系來看,中國傳統村落社會,一般存在宗族關系與觀念。體現這種觀念的一是劃分輩份,二是用族譜明確輩份關系,三是依輩份的高低確定個人在宗族中的地位。在鐘水村,人們的宗族觀念明顯淡漠了,村民的地位并不決定于輩份的高低,但是,輩份關系仍然可以明確地劃分出來。傳統性較強的人趨向于依族譜規定取名。通過分析不同輩份村民的姓名可以發現,輩份越低的人越趨向于不按族譜規定取名,這就體現了村民的現代性增強的趨勢。依郭氏族譜〔1〕,我們整理出表1。
表1鐘水村輩份分析表
輩份 按字輩取名 不按字輩取名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朝 6 60.00 4 40.00
廷 38 60.32 25 39.68
有 38 41.30 54 58.70
高 7 12.28 50 87.72
合計 89 40.09 133 59.91
上表顯示出,字輩越低的人,越不根據族譜規定取名。“朝”字輩與“廷”字輩兩代之間,對輩份的認同基本保持不變,而從“廷”字輩發展到“有”字輩,對輩份的認同明顯降低(降低19個百分點),而從“有”字輩發展到“高”字輩,這種認同迅速降低,87 72%的人已不按字輩取名。表明“有”字輩的人比“廷”字輩的人的現代性程度要高的多。
第三,從產業結構來看,鐘水村沒有工業,是一個純農業社區。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種植稻谷、飼養生豬和一些傳統小手工業。(見表2)
表21994年鐘水村經濟收益統計表(%)
收入項目 農業收入 牧漁收入 林業收入 外出收入 其它收入
占總收入比重 58.98 24.85 0.94 11.81 3.42
本村的傳統手工業制品是水勺和竹筷等。這一手藝已相傳7代。1958年“大躍進”村里的樹木、竹林被連根拔除,這種“草根工業”由此衰敗。1981年實行承包責任制以后,手工業者都自立門戶,村集體辦的手工加工企業隨之瓦解,F在,村民家庭加工生產的主要有竹筷、水勺、高梁掃帚、豆腐等。
以上分析表明,鐘水村是個傳統型純農業村落。但改革開放以來,開始了本村現代化的步伐。從整體上來看,電力、公路、大眾傳媒、體制變革、外出務工,特別是外出務工成為促使村落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傳統轉向現代的重要動力。
電的導入是促使鐘水村農業生產、生活方式發生變化的關鍵因素。1978年以前,村里年年靠吃返銷糧、救濟糧度日,原因就是缺乏電力,不能把村邊的河水抽上來灌溉農田。1978年政府投資解決了生產用電,幾年后摔掉了吃返銷的帽子,而且每年還上繳1萬斤左右的公糧。1979年,政府又投資1萬元,解決了本村的生活用電,有了照明電,人們晚上可以看電視、聽收音機、讀書、打牌聊天等等。電的導入是村民開始獲得現代生活方式的基本物質條件。
交通條件的改善是本村走向現代的另一重要條件。過去,村民進城趕墟,要乘渡船,路也全是石板小經,不能通機動車。1982年有了公路和橋梁以后,村民趕墟、走親戚改乘“鄉村巴士”(手扶拖拉機),十分便利,擴大了本村與外界的聯系和開放程度。
過去鄉郵每星期才送1次信件,現在每兩天就送1次信件報紙。過去農民搞副業、“抓現金”,有一定的制度約束,個人副業收入的一部分要上繳集體,同時農民也沒有外出流動的自由。因此外出搞副業的人很少,當時鐘水村就只有3人。實行承包責任制后,農民家庭擁有自主經營的權利,政策鼓勵農民多種經營,增加副業收入,因而從1984年開始,外出務工、抓副業的人數逐漸增多,到1989年出現高潮。初時,村民只是在縣城或附近一帶找事做,后來逐步流向廣東珠江三角洲一帶。據嘉禾縣有關部門統計,1993年全縣外出務工人員5 6萬人(主要南下廣東), 僅郵寄回的錢就達1 6億元。現在政府支持農民外出打工,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加強對外出務工人員的管理和服務,維護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
農村生產組織形式的更新,政府管理職能和觀念的轉變,使農民獲得了生產經營的自主權。這是農民能夠外出務工,從而增強現代意識、獲得個人現代性的政治條件。
二、外出務工與個人現代性獲得
在一個長期封閉的純農業社會,村民不投入外界的工業化浪潮,就不可能直接體驗我國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的脈搏。外出務工就是村落農民體驗現代工業和都市生活的行為。
筆者從以下方面,分析鐘水村外出務工對人們獲得現代性的作用和表現。
(一)離開村莊的頻度
傳統人趨向于固守家門,不愿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和新觀念。而一個具有較多現代性的人,則愿意遠離家園,體驗和適應新的生活方式,謀求更多的自我發展機會。美國學者英克爾斯曾經描述了這兩類人的特征〔2〕。
鐘水村農民的外出地主要是珠江三角洲一帶,離開家鄉有500多公里。調查發現,許多人1年多次往返。一是他們大多不能丟掉家庭的農業收入(參見表3),需要兼顧兩頭;二是本村許多外出務工者主要在廠外干苦力,大體上屬于英克爾斯所描繪的城市非工廠工人。與進廠打工者(即英克爾斯所謂的工廠工人)相比,他們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比較差,但不受企業過于嚴格的規章制度的約束,擁有更多的流動自由。因而,他們往返村落的頻度大,既在家“抓糧食” 又在外“抓現金”〔3〕。
表3鐘水村人口與勞動力調查統計表
項目 人口 勞動力L 外出勞力FL FL/L(%)
礎徠腳 112 40 38 95.00
新屋場 237 140 66 47.14
老屋場 213 117 44 37.60
合計 562 294 148 50.34
(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適應性是人的潛在能力。傳統人習慣于傳統的生活方式和規范,對新的生活環境及社會關系的適應能力比較差,F代人則不僅能夠理解和尊重傳統,更重要的是他具備較強的適應新生活方式的能力,從而獲得更多的自我發展機會。鐘水村打工者的經歷表明,在外經歷的時間越長、越復雜,就越能適應當地的社會生活環境。
(三)生活方式的轉變
調查發現,本村在衣食住和閑暇生活等方面,外出打工前后變化很大。就穿著而言,婦女的穿著開始講究式樣和花色,四季比較分明,一改過去那種四季不分的籃黑遮膝傳統服裝。女孩子的穿著與城市姑娘趨同,講究新潮與式樣。男人的服裝也開始講究布料的質地和式樣的季節性,很少人再穿家織的粗布衣。年輕人大多穿西裝、夾克、皮衣等新款式服裝。過去村里人主要穿家制的布鞋、草鞋和“解放鞋”,F在家制布鞋很少見,草鞋幾乎絕跡,“解放鞋”主要是中老年人穿,年輕人主要穿皮鞋和“波鞋”。
住房變化在鐘水村最為明顯。建房是農民家庭的大事,農民年積月累就是為了建房。調查資料表明,靠外出打工攢錢建房的有58戶,占全村總戶數的35 58%。本村建房出現了兩個高潮:一是1981年實行承包責任制后的二三年,所建房子的式樣比較陳舊。1989年本村外出打工出現高潮,80%的家庭都有人外出打工,隨著收入的增多,出現了第二次建房高潮。因農民們在外見多識廣,這批新建的房屋,結構合理、美觀衛生,區分了客廳、臥室、廚房、儲存室,有些房屋建得還有點“廣味”〔4〕,體現出人們對現代生活方式的追求。
(四)對子女教育的期望
具有現代意識的人比較重視子女教育,期望子女有所作為。鐘水村民對子女教育很重視,1994年學齡兒童入學率98%,在校小學生69人,初中生14人,高中生2人。一般家庭都要求子女讀完初中,能考上高中的,家里盡量送子女就學。如子女能考上大中專學校,家里和村里都會引以為榮,前來祝賀。村里人都意識到了,無論是外出務工還是參軍招工,都要有文化的。正如村支書說:“沒有文化,走向社會就會吃虧!
本村的子女教育問題也是影響村民外出務工的重要因素。村民外出打工的經歷也提高了他們對子女教育的重視。不少的父母,就是為了子女的教育成長才出去打工的。在子女升學的關鍵時期,身為父母的外出打工者一般都選擇放棄在外攢錢的機會,回家照顧子女的學習。一位曾外出打工的婦女說:“在家苦點也要把孩子培養出來,把書讀完,不能因外出賺錢耽誤小孩的教育!绷硪晃粍t說:“1995年我大兒子要考高中,小兒子要考初中,這是我們家最大的事情,我外出打工雖然每月都可以寄回300~400元錢, 但小孩教育成長更重要。我決定今年不再下廣東打工!边@些樸素的話語折射出村民現代性的增強。
(五)獲得新技術與個人成就感
傳統性強的人,往往滿足于世代相傳的生活經驗和生產技術作為謀生的基本手段,缺乏學習新技術的愿望和動力。在鐘水村,這樣的人已經很少見了。外出務工者都想習得一門技術或手藝,獲得更多的謀生手段。據調查,他們所學到的技術,主要有建筑裝修、果樹載培、養殖、鞋樣設計、制鞋、裁縫、車工、機車維修等等。筆者由此看到了鐘水村的前途和希望。
就整個嘉禾縣來看,5 6萬個沖出“農門”的外出打工者,25%以上已成為所在企業、廠礦的技術骨干和經營管理人員。他們不久將成為改變家鄉落后面貌的人才和生力軍。這些獲得新技術的農民工,其現代性特征如計劃觀念、信息觀念、技術觀念、市場意識、自我實現感等綜合素質都較強。毫無疑問,這些現代觀念和素質是在外出務工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六)婦女社會地位的變化
傳統農村婦女,由于在農業生產中扮演輔助性角色,因而家庭地位次于男人。過去鐘水村男性的地位明顯高于女性。表現在:1.在獲得教育機會方面,男孩優先,家有余力,才供女孩念書,所以本村女性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于男性;2.在姓名方面,男性一般要求按字輩起名,而女性則沒這種要求;3.家庭重大事情由男人決定,妻子一般只能參與意見,沒有決定權;4.女性很少外出遠門,只是趕墟回娘家才出門。
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外出務工出現高潮現象以后,本村婦女地位明顯提高了。表現在:第一,男女平等觀念增強。現在無論男孩和女孩,家長都給予平等的上學機會,沒有性別歧視。第二,婦女的家庭地位明顯提高。因為男人外出之后,留在家中的婦女要農活與家務一肩挑。她們在家中的勞動收益并不見得比外出打工的丈夫少。因此,隨著婦女家庭經濟地位的提高,她們的社會地位也就隨之提高。第三,婦女外出遠足的機會增多,能夠獲得更多的自我發展機會。本村被調查的72戶核心家庭中,夫妻一同下廣東打工的有39對,占本村核心家庭的54%;一方外出(主要是丈夫外出,妻子在家,只有兩戶是妻子外出,丈夫在家)的家庭有33戶,占46%。如果條件許可,本村夫妻一般都會一同外出。因此,46%的家庭夫妻沒有一同外出,并不意味著這些家庭的男女不平等。夫婦能夠一同出去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老父母健在,愿意和能夠幫助照顧孩子生活;二是孩子未達到入學年齡,可以帶出去。而夫婦不能同時外出的主要原因則是孩子需要上學而家里又無人照顧。
總的來看,本村外出務工的行為,提高了在家婦女的家庭經濟地位,也就提高了她們的社會地位;促進了外出婦女與現代工業和都市社會的接觸,也就使她們擴大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獲得了更多的自我發展機會。
三、簡短的結論
鐘水村自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由于電力、公路交通及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開始了從封閉向開放、從傳統向現代的過渡,F代性獲得過程的核心,是現代文化觀念的形成以及生活方式的轉變。對于不發達的村落社會,農民體驗工業文明和現代生活方式,從而提高現代性程度,基本的途徑和動力就是外出務工。
本項研究得到美國福特基金會資助。參加1995年1月調查的,除筆者外,還有譚深、李盳、馮小雙、金一洪、鄧薇。調查中得到郴洲市和嘉禾縣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劉城熙同志的幫助,特此鳴謝!
〔1〕郭氏族譜如下:“筠應天生鳳新漢。柱萬君班聶小念。四代八九千萬愿。文思啟紹常祖宗。富貴顯相忠。(下接字輩)聰明成智慧,朝廷有高風,國泰永昌良,家雅禮儀通,賢能先達士,福德振祥功!
〔2〕本表根據不完全調查資料統計分析,“風”字輩組缺數據,但據筆者歷年的了解,“風”字輩的人很少按字輩取名。
〔3見英克爾斯與史密斯著:《從傳統人到現代人》,第五章:兩個案例研究。
〔4本村人稱外出打工為“抓現金”,外出務工是目前本村的主要副業。
〔5〕“廣味”,當地湖南人一般稱廣東人為“廣佬”,形容廣東風格為“廣味”。
【外出務工與農民現代性的獲得】相關文章:
如何快速地從網頁中獲得Email地址05-10
應如何評定農民技術職稱05-05
構建和諧社會與農民工社會管理06-05
試析農民工市民化意愿與我國城市化道路選擇05-13
談商務工作環境中法語交際的文化特性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