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中介詞的語用功能探究
無論是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還是在書面化的文學作品中,介詞都是語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是小編搜集的一篇關于介詞語用功能探究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參考。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屬于虛詞范疇,與其他詞語組合起來才能充當語句中的直接成分,所以介詞在語法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介詞在過去的研究中被認為是從古代的動詞延伸來的。在一個句子中,我們可以把介詞固定為某一個修飾成分,既可以修飾主語,也可以修飾賓語,當然我們所說的修飾其實更多的是一個過渡承接的意思,這就是介詞的句法功能。介詞在句子結構中是一種語義成分的重要記號。
當一個句子中有比較多的和動詞聯系不起來的詞語時,介詞便會發揮關鍵性的作用,這就是介詞的語義功能。此外,介詞的功能中還涉及冷門語用功能。要想更好地了解介詞,就必須要把介詞的每一個功能都了解清楚,下面筆者就對介詞的語用功能進行深一步的研究。
一、介詞在語義中的點睛作用
從語法層面講,我們把實詞當作是語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介詞作為虛詞往往不被重視。但是實詞多是以理性形態存在,虛詞是以精神層面形態存在。一句話的語義要想豐富多彩僅僅依靠實詞是不可能實現的,虛詞的存在從精神層面給語義增添色彩。宏觀上而言,相關的資料中有提及到很多關于實詞的案例,虛詞則作為一種語氣詞,被壓在角落里不被重視。關于介詞的語體問題的資料很少,只有一部分在十年之前被少部分學者提到過,但也僅僅是被提及而已,大部分的學術研究都是從提到開始的,未來研究之路還需在摸索中前進。
無論是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還是在書面化的文學作品中,介詞都是語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生活中或者是文學作品中我們看到介詞的密集存在,他們作為一個承上啟下或是遞進轉折的標記使文章通順連貫。開篇或者結尾,起承轉合都離不開介詞。介詞是語義成分的標志,它就像是一個支點,可以撬動任何一句話,無論被撬動的詞是主語或是賓語。例如 :
(1)寶寶用勺子把兩個雞蛋吃完了。“用”是一個動詞,“寶寶”是主語,“把”是介詞,在特定的語義中有特定的介詞相連接,使得下文成立。就像段首我用的“或者”二字,連接“生活中”和“文學作品中”這兩個詞,使得話題主語并存,不分先后。
(2)老大在上面修屋頂,累得滿身是汗 ;老二倒是也在旁邊,可他卻找了一個樹蔭涼,在一旁看著老大工作 ;至于老三,到現在也沒有起床。
從這個句子里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很顯眼的介詞“至于”。從結構上來看是為了引出下面的一句“老三到現在也沒有起床”,從語義上可以看出這個詞是為了把語句中的`意思推進一個層次,還有一個介詞“倒是”,用的位置不一樣語義也就不一樣,如果我們把介詞的位置放在主語前面,那么整句話的意義恐怕就要變了。
(3)關于夏令營的安排,老師們已經有了計劃。這句話里面的第一個詞便是介詞,在很多地方“關于”都會出現在開頭的位置,這個介詞主要是為了連接主語或者名詞,以表達事物的相關性,進而引出下面要說的具體事情,從而使文章得以繼續延續。
(4)針對這件事情的處理方式,單位已經有了相關的結論。這里面的第一個詞也是介詞,“針對”這個詞和“關于”的意義相差不大都是為了引出主要事件,而且還有了一定的動詞意義,使得這個介詞對后面的事件有一定的指向性。這個介詞便有了攜帶信息的作用。
上面我們大多講述的是位于句首的介詞,還有一類介詞不僅可以在句首,即便是位置調后一些也是可以起到一樣的連接意義。“針對這件事情的處理方式,局里已經有了相關的結論”可以轉換為“局里已經針對這件事情的處理方式有了相關的結論”。
既然介詞的位置有了調整,那么句子的意義也會跟著起到相應的變化,這又是介詞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在前面的例子中,主語是“這件事情”,而“處理方式”是從屬于主語之后的,介詞位置調整之后,主語變成了“局里”,而“處理方式有了結論”變成了從屬位置。一整個句子便被一個介詞改變了語言結構,同時也改變了語義。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介詞的位置調整牽一發而動全身,每一次位置的調整都是對句子語義的重要改變,因此我們可以利用介詞位置的調整把句子的主語變成從屬關系的詞。
綜上,介詞的三個功能在我們的運用中相輔相成,沒有先后之分,就像是在一個平行空間中無限地向外伸展。
二、文章中介詞的重要地位
自句子內部架構來觀察,介詞短語是經過介詞在其后帶上詞或者短語組成的。介詞之后之詞或者短語,可以將其稱做介詞賓語,介詞和這個詞或者短語組合為介賓結構。在這里需要特別提出 :介詞短語其本身的內部架構是十分嚴密的,也就是說介詞與其后面帶的賓語兩者間不可以再穿插入任何其他的詞組。這一點能夠自動賓架構和與介賓架構之間的對比當中得出。朱德熙先生以前提到過可以用能不能后綴“了、著、過”去分辨動詞與介詞。在這里,筆者將在這個根基之上深入解析介詞短語的嚴密性。嘗試對比 :(5)a. 到了北京。b. 到上海去。c. 到了上海去。(6)a. 跟著我。b. 跟誰說話。c. 跟著誰說話。(7)a. 用光了錢。b. 用物抵押。c. 用光了物抵押。
在這些例子里面,a 是動賓架構,動詞與賓語間可帶有助詞,也可帶有補語,這種架構較為寬松。在這些例子里面,b 的“到上海”是介賓架構,介詞與賓語間不可以再穿插進其他詞組,這種架構十分嚴密,自這些例子當中的 c 里面能夠看得出來。由此得知,介詞短語實際上應稱其作粘合式架構。
而自句子外部功能屬性來觀察,介詞短語往往被當作是語句中間的狀語、補語以及定語,時不時還可以當作是賓語,這類就不再多談。華宏儀先生于其著作《漢語詞組》里面提到介詞短語還能夠當作是主語與謂語,這種看法應當還能夠進行細致討論。提到介詞短語還能夠當作是主語,這實際上是混雜語法當中不同種類平面的理論,筆者就這一點留下直到探討語用情況之時再詳細解說。而提到介詞短語還能夠當作是謂語,很明顯這是不恰當的。
自句子分布狀況而言,介詞短語于句子里面可以安排的位置還是很多的。李臨定先生在其著作《介詞短語使用漫談》里面提到介詞短語于語句里面能夠占據 3 類位置 :主語之前,主語之后(謂語動詞之前),謂語動詞之后。在那之后他又在其著作《漢語比較變換語法》里面提到介詞短語于語句當中還能夠占據 4 類位置 :述語之前,施事名詞之前,述語之后,受事名詞之后。上述看法提出介詞短語于句子里面可以分布的位置,但是這類說法實際并不十分嚴密。暫時將術語間的差別放在一邊不予討論,光就結構層次而言,這類提法都未辨別好各類結構層次。假如與結構層次一起來觀察介詞短語的分布,那介詞短語在語句里面位置是 :就上位層次而言,包括主語之前、主語之后這兩類 ;就下位層次而言,包括中心語之前、中心語之后這兩類。
事實而言,介詞短語于語句里安排的位置總在完全不一樣的結構層次角度的。
前面我們講到了介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下面我們要說的是介詞在文章結構中的引領作用。
第一,分布于語句開端的介詞短語往往被當作是主題。主題是與述題對照來說的。常規情況而言,主題是陳述的對象,往往是指舊的信息 ;述題是針對主題予以陳述的內容,往往是新的信息。大家在寫和說的時候,依據需要傳達出來的信息,擇取說話內容里的某個部分來當作主題。介詞短語往往就是這樣被大家挑選放置于語句開端來當作是主題。比如 :對于產品質量,廠方應該予以保證。這一句話開端的介詞短語,就是被拿來當作主題使用的。
第二,介詞可以起到銜接前后句的作用。在一篇文章中,有很多瑣碎的主、謂、賓,這些主、謂、賓組成一個個小句子,而這些小句子又需要被融合成通順的段落來表達作者的思想,這就把介詞推到了一個重要的位置上。介詞可以引領前句的文意,又可以帶動下文的銜接,即介詞在文中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或者說起承轉合的重要作用。
舉個例子 :對于這件事情造成的影響,領導會給出一定的處罰,要不然不能讓大家信服,所以你要做好心理準備。這個例子中的“對于”是為了帶回上文中的信息,用來使文意不間斷,類似于這種帶有上文信息的詞語還有很多,如“那、以及、同時、那么”等等。
第三,位于段落開頭位置的介詞是帶有修辭手法的詞語,并對句子有一定的管束功能。以下一個例子會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介詞的管束能力,例如 :擊了這個團伙組織,就可以使人們的生活更安全一些,對于那些當地居民會帶來更多的好處。
在這一語境中“對于”這個介詞,是根據環境而出的,它管束的是“那些當地居民會帶來更多的好處”。這樣我們就可以具象地理解一下這類介詞在語句中的重要意義,因為這類介詞有相對應的環境或者事件,他們常出現在句子的開始,作為某一小句的修飾詞存在,同樣,介詞也可以作為大段引申文意的管束者。在語言的運用中,還有一種修辭方式叫做排比,介詞雖小,力量巨大,它可以在句子中起到點睛的作用,既能帶來前文的信息又可以用來修飾下文的主要事件,這樣就不難讓一個介詞充當排比句的首領,進行文意的展示。
結語
語言的運用博大精深,介詞的作用具有很多面,在很多文章中他還可以作為對比句中的轉折部分,承上啟下地對整個文意進行梳理,當然這樣的介詞也大多運用在句子的開頭。介詞的功能無論是在文句中起到的點睛作用,還是為文章分段。再長的文章都是由小句構成,再小的句子都需要介詞的連接和管束。無論是在連接中或者是在各種修辭手法上都展示著介詞帶來的不一樣的魅力。每一個事物的存在都是有特定意義的,從角落里走向大家眼中,釋放獨有的風采。
參考文獻
[1] 陳昌來.現代漢語句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 高平平.例談介詞短語中的成分殘缺和多余[J].語文建設,2006(7).
【漢語中介詞的語用功能探究】相關文章:
漢語介詞的語用功能與結構研究09-13
反語的產生及其語用功能探究論文08-16
《紅樓夢》中歇后語的語用功能解讀11-11
廣告英語中的話氣隱喻及語用功能研究論文07-20
豪邁公司發展中組織文化的功能探究論文09-22
漢語歇后語理解中同音字的功能探析10-14
聲樂藝術的功能美學探究論文10-04
漢語哲學典籍翻譯探究論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