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追根溯源學漢字
長期在一線教學的老師都有這樣的感受,小學低年級識字量大,內容也較為枯燥。因而,教師教得吃力,學生學得辛苦,而且很容易回生。因此,如何引起學生對識字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識字習慣,交給學生科學識字的方法和規律,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認識漢字,這些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施茂枝教授指出:識字教學的目標無非是讀準字音,記住字形,了解字義,為閱讀和習作打下基礎。以下我就從這三方面聯系自己平時教學經驗,談談如何通過追根溯源,培養學生良好的識字習慣。
一、引導學生在預習中讀準字音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一切后教的知識都要根據先教的知識,即理解新知識需要舊知識做基礎。可見預習是有必要的,通過預習,學生從中可以發現自己知識結構中薄弱的環節,為上課創造了有利的心理狀態,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礎。同時學生帶著問題上課,求知欲更強,變被動為主動,提高了聽課的效率。因此,在學習新課之前,學生得先完成預習工作,首先讀一讀生字,其次在文中為生字標上拼音,并讀讀文中的生詞及整個句子,乃至整篇課文,最后通過查字典的方法找一找這個字是否還有另外的讀音,可以組什么詞。我所教班級是二年級,二年級的學生完全具備了自學字音的能力,因此,把這個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為課堂上學習生字做了充分的準備。
二、引導學生通過象形認清字形
象形字是由圖畫逐漸進化而來的,即象形字具有與事物近似的性質。北師大版語文二年級上有兩個單元是專門進行識字教學的,課本首先出示了古代的圖形文字,而后是甲骨文、楷書乃至簡化字,由圖到字的認識,符合小學生的思維識記規律。我在教生字的時候注意追根溯源,引導學生觀察古代象形字與簡化字之間微妙的聯系,如“衤”上面像領口,兩旁像袖筒,底下像兩襟左右相覆,為上衣形。而學生經常把“衤”寫成“礻”,如果我們讓學生把“衤”和古代的象形字聯系起來,我想學生就不會出現這樣的錯誤了。再如“折”,學生經常和“拆”混起來,我在教這個字的時候就找出甲骨文,讓學生猜想意思,我們可以發現,“折”是一把大斧(“斤”)把一棵樹(“木”)砍斷,這就是“折”的本義, ――“折斷”。
三、引導學生通過看圖理解字義
在我們現在的教學中往往只注重讀音和筆畫的識記,而忽略字形和字義的理解,從根本上剝離了表意文字的靈魂,把脈絡清楚,形義明朗的漢字教學變得方法機械,形義混沌。而我們如果追溯文字的原始圖形,對字意思的理解便一目了然了,無須死記硬背。如教學“自”,“自”的現代字形好像和眼睛有關系。有的老師在教學生的時候可能就會說是眼睛加上一撇眉毛,這樣理解是在誤導學生。 “自”在甲骨文是鼻子的象形,鼻子是呼吸的外在器官,我們先人認為氣是生命之本。而氣息一旦受阻,人的生命就會有危險。就是今天,人們試探某個人死沒死,還沿襲古老的方式,手放他鼻孔處,看有沒有出氣。所以,像呼吸一樣正常的狀態就是“自然”的本意。再如教音樂的“樂”,這個字還有個讀音lè,它和我們今天的“快樂”又有什么關系呢?我們看到了最古老的字形就明白了。“樂”在甲骨文中像個樂器,現在學生就可以知道,原來樂器的“樂”這個字最早是樂器的象形,它發出的聲音能帶給我們快樂。再如“相”,通過觀察甲骨文,我們可以發現,它的字形是一只眼睛在細細查看一棵樹,我們很好理解它的本義,“相”是“細看”“觀察”又有“相互”的意思。
漢字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科學發展的今天,更需要我們去傳承和發揚,去探索,去追求,去感受漢字獨特的藝術美。孩子是民族的未來,我們應該從小培養學生識字的習慣,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從源頭抓起,追根溯源,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感受漢字的獨特魅力,從中尋找到規律,更好、更快、更準確、更有效率地學好漢字。
【追根溯源學漢字】相關文章:
分析漢字文化信息改進漢字教學運用策略探析03-19
《拼音漢字》具有的優點03-18
漢字的動態編碼與顯示方案03-18
漢字教育中的文化意蘊03-07
論漢字與漢語的原始關系03-27
漢字結構的發展方向03-27
論漢字的文化學價值03-27
淺論現行漢字的造字理據03-15